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附文化常识识记口诀)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注释”之三:科举与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注释”之三:科举与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注释”之三:科举与官职古代文化常识歌诀◆◆◆01剖符丹书不担忧,察举征辟也容易。

科举制度隋唐始,四书五经要牢记。

八股成文取功名,全面发展会六艺。

童生入学考秀才,举人解元为第一。

会试贡士有会元,院乡会殿层层试。

殿试皇上评三甲,进士及第一甲赐。

状元榜眼加探花,二甲三甲可传胪。

同榜进士皆同年,连中三元是传奇。

【注】古人做官,大致有以下途径:1.剖符丹书: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功臣,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叫做“剖符”;还会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叫做“丹书”。

古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持有“剖符丹书”的人,就是现在的“官某代”。

2.察举征辟:这是汉代推举官员的方法,类似于现在的“综合招生”,地方官推荐,皇上征辟。

3.隋朝开始实施科举制。

(1)科举考试级别: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2)科举考试排名升级: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3)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参加者叫童生,合格者为秀才。

(4)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5)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春季举行,故称春闱。

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6)殿试:皇上主持,对贡士考查排名,录取者分为“三甲”。

“一甲”相当于获得“一等奖”,共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相当于二等奖,赐“进士出身”称号。

“三甲”若干名,也发奖状,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7)连中三元:一个人取得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叫“连中三元”“三元及第”。

这是绝对学霸,历史上仅有21人。

图:科举制度一览图02脱褐易赭入班列,绯衣银鱼太奢侈。

吏部考功明镌陟,封赏除授拜官职。

升迁拔擢进加官,调动改出转迁徙。

兼领行摄署假权,一人身兼两人职。

左迁贬谪窜放降,罢黜夺免回桑梓。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京城贡院 (礼部)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举人 贡士 乡试次年
三月,杏榜 会元 - -
返回
殿试
皇宫 (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 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返回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 “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 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 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 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林书院等。
(√)
返回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
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
的称举人。
(× )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
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返回
(1) 古 代 学 校 有 “ 庠 (xiá n g )”“ 序 ”“ 太 学 ” 。 “ 庠 ” 和
“序”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
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古代科举知识

古代科举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集萃(一)关于古代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科举制由隋朝开创,因分科举人而得名,为选拔官吏的制度。

基本方法是由国家设立科目,通过逐级考试,按成绩授予相当的官职。

一、隋1.时间:隋开皇七年(公元587)2.人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诏定制,为科举制度之始;大业三年(公元607),炀帝创立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逐渐形成;3.内容: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

二、唐(一)完善: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

1.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应举科目广泛,应试者身份不限,中第者可获出身或官职;2.常举每年举行,科目主要集中在明经、进士两科,中第者可获得出身,通过吏部铨选,才能正式做官。

(二)创新1.殿试:武则天时期,发展了科举制度,实行“殿试”,亲自考试取官。

2.武举:充实科举内容,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并开创了制科。

3.自荐:仪凤元年(676年)令两广、贵州等地选拔人才,时称“南选”。

此外,又有“自举”“试官”“员外官”等名目。

三、宋创新:创立“糊名”“誊录”之制。

糊名就是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作弊。

誊录就是抄写试卷,誉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誉录的卷子称草卷,送给考官评阅。

四、元内容:元朝划分民族为四等的统治政策(1蒙古人2色目人3汉人4南人),对各个等级也作出不同规定。

在考试科目上规定蒙古、色目人考两场,而汉人、南人考三场,考题难易也有差别。

五、明1.创新:明代科举分乡试、会试两级。

子午卯酉之年在省城举行乡试,中试者为举人;辰戌丑末年各地举子在京城举行会试“亦称春闱”,合格者为贡士;贡士再经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后,即分三甲张榜公布,统称进士。

2.考试:考试命题一律出自《四书》《五经》,答卷的解释限定于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据,不得随意发挥。

八股文定型于明朝中叶,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组成,文字要讲究对偶工整,不仅形式僵化,而且要“代圣贤立言”。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礼仪称谓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礼仪称谓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01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尧舜大禹禅让留。

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宗庙修。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猪羊牛。

少牢无牛诸侯祭,家祭祖道禊事修。

【注】1.三皇五帝: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具体所指有多种说法。

中学生知道“三皇五帝”是我们的老祖宗即可。

2.六合八荒: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

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如果拿到现在说,就成了“秦王把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收拾完了,这是多牛掰的事!”可人家一个“六合”就代表了,古人词汇比如今多得多。

贾谊《过秦论》说秦王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海”如今还用,“八荒”只存在于考试中了。

3.九州: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怎么记住这九州呢?给你编个“小故事,巧记忆”:雍正徐扬荆,鲫鱼两眼青。

至于是个什么故事,请你自己脑补吧!嘿嘿!4.炎黄: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这老哥俩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汉族后来被称为“炎黄子孙”。

5.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社稷”合称指国家。

6.昭穆:宗庙、坟墓的左右位次,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

左昭右穆,一字排开,你看,死后也得这么讲规矩。

7.牺牲:这里是个名词,指祭祀或祭拜用品。

“牛羊豕”是最常见的祭礼,合称“三牲”(敲黑板:豕,读作“屎”,就是猪);祭祀时牛﹑羊﹑豕都用上,请老祖宗享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前者天子用,后者诸侯用。

我们家祭拜祖宗,用的是猪肉、鸡蛋和豆腐,级别差远了。

8.祭祀活动:有“家祭”,指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有“祖道”,指祭祀路神,为人践行;有“禊事”,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科举制相关文化常识

科举制相关文化常识

科举制相关文化常识
以下是 9 条关于科举制相关文化常识:
1. 你知道吗,科举制那可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哇!就像咱们现在的各种考试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呀!比如范进,为了科举那是拼命学习呀!
2. 科举制的分级可不少呢,什么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一步步往上考,难着呢!这就好比游戏里打怪升级,每一级都不好过啊,像蒲松龄考了一辈子还是个秀才,多不容易!
3. 嘿,在科举中进士可了不起啦!那简直就是人中龙凤啊!看看那些中了进士的,哪个不是风光无限。

就说唐朝的那些进士们,那可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呀!
4. 科举制对于普通人来说,那可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哟!就好像一扇通往富贵荣耀的大门,多少人挤破了头都想进去。

像宋濂,不就是通过科举走向辉煌的嘛!
5. 你想想,科举考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呀!什么经史子集,都得精通。

这可不是随便看看就能懂的,得下苦功夫呀!像那些日夜苦读的书生们,不就是为了在科举中出人头地嘛!
6. 古代的考场也很有讲究呢,那严肃的氛围真让人紧张啊!简直就像上战场一样,可不是闹着玩的。

就如同海瑞当初在考场上,那也是精神高度集中呀!
7. 科举制的影响可太大啦,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那么多年!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和生活,这不是一般制度能比的呀!难道不是吗?
8. 很多人说科举制有弊端,可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呀!它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呢。

好比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但不能完全否定它呀!
9. 总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了解它!它的历史和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发现!。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直到1905年清朝废止为止,共有1300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为了选拔具有才学的官员,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帝国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是与科举成绩有关的,通过考取功名,一个人可以从平民阶层进入士人阶级,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甚至能上升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在家乡的乡试中进行文化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在会试中进行文化和政治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进行文化、政治和答辩的考核。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被授予功名,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考试,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

科举考试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学习和发展自身才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众多杰出文人的名字,如欧阳修、苏轼、王阳明等。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有才学的官员,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科举制度使得大批人才有机会参与政治事务,不再仅仅依靠出身或财富,这为王朝和朝廷增加了许多能干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文官的垄断。

由于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化才能,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官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偏颇的政策决策。

其次,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往往注重文化和政治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体制僵化。

最后,科举制度依赖于考试系统,这种形式的选拔容易产生腐败和偏袒,有时甚至让考官和考生之间发生勾结和利益交换,从而败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含注释)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含注释)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一)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

关中关西函谷关,山东山西崤山分。

河南河北地方大,星野京畿道路军。

炎黄二帝华夏肇,承天景命行禅让。

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建宗庙。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

少牢无牛诸侯祭,谒庙家祭祖道禊。

1.三皇五帝: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有多种说法。

原始的“三皇”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

五帝指: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

2.六合八荒:六合指“上、下、左、右、前、后”,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北、西南”。

3.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巧记忆:雍正徐扬荆,鲫鱼两眼青。

4.分野:古代占星家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晋书·天文志》记载了十二州乃兖州、豫州、幽州、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5.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6.道路:道,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两宋的行政区划中还出现一些新单位——军、监。

7.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社稷”合称指国家。

8.左昭右穆:昭穆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指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

以始祖居中,东向;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朝南,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称穆。

9.牺牲:指祭祀或祭拜用品。

祭礼牛羊豕合称“三牲”;祭祀时牛﹑羊﹑豕都用上,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前者天子用,后者诸侯用。

10.祭祀活动:有“家祭”,指家庭举行祭祀,哀悼先人;有“祖道”,指祭祀路神,为人践行;有“禊xì事”,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二)夏商周朝立宗法,公侯伯子男五爵。

妻生嫡子妾生庶,嫡承王爵庶分封。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常一、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二、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三、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四、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五、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六、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2017 (2)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2017 (2)
特征:唯有君主,非宗即祖,并不唯一
庙号≠谥号 如康熙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 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清圣祖
孝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 文皇后
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 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 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 位后首创年号。
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
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始生三月而加名”
——《周礼》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公文场合,自称,蔑称,
——《礼记》
上对下,长对晚等
他人敬称:上对下,下对上,平辈间
2、号

自号
谥号
庙号
(年号)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 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 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 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特征:君王为某某帝,后妃为某某后妃,大臣为评价词。
贡士
会元
皇宫(会试 皇帝 同年四月)
进士及第 (一甲,3人)
状元
榜眼
进士出身
(鼎元)
(二甲,若干)
同进士出身
传胪
(三甲,若干)
探花
二、官职制度
1、政府机构 “三公九卿”
太尉 (军事)
皇帝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宗庙 (宫殿 (宫门 (马 (司法 礼仪) 警卫) 警卫) 政) 审判)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
——做一个有素养的中国人
一、科举制度
1、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 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 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 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秦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经济、
文化和政治制度。

它是为了招贤纳士培养官吏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自
汉代起,发展至明清,历经千余年,影响深远。

科举制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级别的考试,称为“高考院试”;
二是省级考试,称为“殿试”。

在汉朝“六艺”(乐、射、御、书、数、政)的基础上,武周时将六艺改为九艺(文、武、论、乐、射、御、书、数、政),科举考试也就以九艺为基础,由此形成了有统一内容的国家统
一的科举制度。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
秦朝和汉朝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才选拔和官吏
历任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在政治秩序建设上采取了严格的科举制度,将待遇提高,减少滥权,改善官吏素质,鼓励官吏严格律法,形成了以考试为基础的政治秩序,稳定了政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汉朝以后,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以九艺为结构,重视文艺知识的传承,设置了严格的考试程序,科举制度成为向读书人推荐官员的重要途径。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篇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篇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篇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1、察举制汉代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明经、有道等。

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科或岁举,如孝廉、茂才科;由皇帝不定期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或诏举,如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有道等科。

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

汉文帝十五年(前165),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参加对策,并根据等第授予官职,特科察举的制度由此正式确立。

2、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

皇帝下诏指名征聘,往往是由于被征聘者在社会上颇负声望,或是出于大臣的推荐。

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再向朝廷推荐,汉时也称辟召或辟除。

皇帝下诏征聘或官府辟召,被征辟者可以应聘,也可托词不就。

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制地位仅次于察举制。

3、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前134)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

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

秀才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

孝廉举至中央后,经选拔才能被任命为地方或中央的有关官职。

汉顺帝阳嘉元年(132),规定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

孝廉科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

从西汉到东汉初,察举的实施比较严格,保证了王朝对行政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孝廉一科是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但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造成了严重的察举不实。

例: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4、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

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1、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科举制文化常识(最全)

科举制文化常识(最全)

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度一.科举知识简介【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 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 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 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以“四书”文句为题, 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1.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

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2.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 称“大比”。

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 取中者称“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山皇帝亲自主持, 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 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土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以上的提到的“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二.身份:1.【童生/儒童】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 不论年龄大小, 皆称儒童, 习惯上称为童生。

2.【生员/序生/秀才/茂才/相公】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秀才分三等, 成绩最好的称“廪生”, 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 不供给粮食, “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 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取得秀才资格的人, 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 而称秀才为茂才, 《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 表示讽刺。

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

汉代以后, 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僚的考试制度,起源于隋朝,于唐朝,最盛行于宋朝,明朝废止。

这一制度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官僚体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乃至社会结构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以文化程度来选拔官员,以考试来评定人的才能与品德。

在科举制度下,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各地优秀的士子进入省级的会试,通过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最高级的殿试,殿试合格者即可成为进士。

进士经过礼部审查后,可以直接进入朝廷担任高级文官职位。

科举制度追求的是文化的卓越和能力的优秀,是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隋朝以前,中国的官员一般是由世袭的贵族和权贵所控制,没有公正的选拔机制,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不稳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初年实行了科举制度。

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并将其推广到全国范围内。

科举制度的出现,既是对贵族和权贵的一种限制,也是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民主化尝试。

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的士人有了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不再受到身份出身的限制,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

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和权贵垄断政治的现象,使得社会上的士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升迁,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

其次,科举制度加强了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文化教育的推动。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一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背景,对于国家的治理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充分发挥了教育的作用,使得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同时,科举制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的学习和应试能力,忽略了对实践和实际能力的考核,导致一些官员在管理和处理实际问题上不够灵活和有效。

第二,科举制度只选拔了文科人才,而忽视了理科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人才,这限制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精编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

精编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涉及内容
一、科举制度 二、官职制度 三、姓名称谓 四、风俗礼仪 五、古代地理 六、天文历法
一、科举制度
1、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 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 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 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五音: 宫、商、角、徵、羽。 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七声: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五射: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 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交换考卷,五分钟内解答完 毕后还给考官,评判正误并聆听 教诲。
皇帝
谥号
庙号 年号
刘彻
孝武皇帝
世宗
李世民
文武大圣大广孝 皇帝
太宗
爱新觉罗·福 临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 世祖 英睿钦文显武、大 德弘功至仁纯孝、 章皇帝
元狩、元鼎、元封、太 初、天汉、太始、征和
贞观
顺治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

• 状元:约600人
明 清 科 举 制 度 示 意 图
一、科举考试的程序与内容
(二)正科(常科)与恩科
• 乡、会试分为正科(常科)与恩科。 • 乡试正科:每隔三年考试,逢子、卯、午、酉年考试。 • 乡试恩科:皇帝因事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 (如皇帝登基、万寿等重大喜庆年份)。 • 会试常科:逢丑、辰、未、戌年在京师考试。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ຫໍສະໝຸດ 京考场)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丹 陛 维 呈 作 迥 非 光 栋 材 柳 绿 桢 小 居 漫 到 协 用 百 栖 天 雅 耻 卉 蝉 是 篇 为 先 露 桐 椽 大 浥 当 表 成 三 集 瑞 堪 霄 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 卯、 午、 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解元 - -
状元 榜眼 探花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 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 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 称“举人”,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 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 (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 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 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 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 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 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生员的考试。 如:《聊斋志异·促织》中“邑有成名者, 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 童生试。
二、中国文化常识之
(一)科举制度的概念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 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 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 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 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如: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贡生 在乡试中,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取入副榜 直接送往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贡士 贡士不同于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 一名为“会元”。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 “状元”。也就是说,贡士比举人高一级,比贡生差不多 高两级。 监生 是国子监学生的统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 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 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 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 称捐监。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桂榜: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 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杏榜:为公布会试考中者而发的榜。因为当时 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会 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 金榜:殿试揭晓的榜。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 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金榜。考 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院试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京城贡院(礼部)
殿试 皇宫(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
金榜
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省城 朝廷特派官员 生员及监生 举人
桂榜
钦差大臣 举人 贡士 杏榜 会元 - -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一、天文历法 二、人物称谓 三、古代职官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古代军制
※金榜题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 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名落孙山
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出自宋· 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 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 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 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 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 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 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 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 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 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古代文化常识
一、考点解析
• 古代文化常识 文化(culture )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难以下一个
精确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切非纯自然的东西都可以称 为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文学艺术以及各种制度等。 • 特点:新题3分 细碎 考查识记能力 • 方法:积累(课本、专题练习、课外阅读、网上查阅) • 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继承发扬文化传统,是每一 个公民的光荣使命。 2、提升文化内涵,有助于文言文理解,有助于诗歌鉴赏理解。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 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 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 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 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 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国子监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 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 子寺。在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 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注: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 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 “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 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如:《明史· 章懋传》弘治中,孝宗登用群贤。 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 监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芜湖市马鞍山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