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中的佛教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白话史》课程论文浅谈汉语中的佛教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

文学院11文41班11016028 沙琳琳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随着历史车辙的划过得到了演变和发展。其中,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最先在词汇方面得到体现,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不同民族的接触,作为语言发展演变最灵敏的捕捉者——词汇,它见证了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新成员如何从产生到扎根,从生根发芽到结出果实的全过程。在汉语词汇史上,鸦片战争以前,汉语较大规模的吸收佛教外来词汇有三次:一是秦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从匈奴和西域传来新的词汇;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而产生的新词汇;三是明清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词汇。其中来自梵语的佛教词汇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起源于印度,到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岁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佛经》、《佛典》慢慢传播开来并逐渐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佛教词语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许多源自佛教的词语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便不觉得他们是从佛教借来的外来词了。例如,许多成语或典故来源于佛教。《大本经》里说:“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唯我独尊”这一成语,是对佛的降世神奇的赞颂。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实践的,例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六根清净”。“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下列是汉语中常见的佛教成语:

1、“飞蛾投火”多作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涅槃经》说:“汝等今者兴建是意,犹如飞蛾投于火。”宋·頣藏主辑《古尊宿语录大随开山神

照禅师》:“岂比飞蛾投火,自伤自坏。”后为俗语,如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寻他不着,他今日自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

2、“开花结果”出自《续传灯录》卷三十谓:“开花结果自馨香。”意谓通过修行之“因”而逐渐证到觉悟之“果”。后亦比喻通过努力而有收获。如《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如今方下种,还没有发芽哩,再隔五六年,开花结果,才到你口。”亦写作“开花结实”。

3、“天花乱坠”出自唐.般若译《心地观经.序品偈》: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花)乱坠遍虚空。传说佛说法时,诸天感动,撒下香花作为“供养”和皈教。如《心地观经·序分》云:“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又传说梁武时地,云光法师讲经时感动上天,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后多形容讲经说法,有声有色,极其动听,亦指言谈虚妄,不切实际,或用甜言密语骗人。

同样,在汉语词汇的各个领域里都有佛教的身影,常见的词汇有哲学、文学、民俗及日常用语等方面。

一、佛教专用词

佛教源于印度,随之而来的佛教词汇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反而在中国土壤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由于中国与之不同的国情以及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而产生新的教义。由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入,许多佛教专用语在汉语中得到普遍的使用,而且由于翻译与不同认识等原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例如:

1、菩萨:省略自“菩提萨埵”,也是音译。意思为“觉有情”,指未曾成佛,但已解脱烦恼的智者,亦泛指一切修习大乘佛教之人。汉语中本没有“萨”字,是新造的字。

2、尼姑:原本根据梵文音译为“比丘尼”,即出家后受足戒的女性佛教徒,其中“尼”表示女性,以别“比丘”(男信徒)。到汉语中,“尼”就是“比丘尼”的省略音,“姑”来自汉语,也是女性的意思。后来人们就用“尼姑”代替“比丘尼”使用。

3、魔:是梵文音译的略称,全名是“魔罗“意译为障碍、扰乱、破坏。魔,音译初作“磨”。“魔”的原义是指一种使人迷惑烦恼,不易摆脱的妨碍修行的东西。后来这个词进入了全民语言,现在人们所说的“魔鬼”“魔力”等都是由此引申出来的新词。

塔、僧伽、阿修罗等许多词汇,也是汉语中本来并没有的佛教专用语。

二、哲学词汇

和中国一样,印度有着高度文明水平,在哲学上印度较中国有着更严谨的概念。佛教是世界上最有哲学思辨精神的宗教,佛教中许多哲学词汇是汉语中本身

没有的。来源于佛教的哲学词汇已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以及现代哲学不可缺少的词汇。如:

1、世界:佛教用语。即宇宙,“世”即时间,“界”即空间。《楞严经》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过去、现在、未来称“世”,上下八方称“界”。中国本无明确的时空观念,“天下”亦仅指古人可以到达的地方而止,直至佛教传入中国才有比较抽象的宇宙观。

2、唯心:《华严经》:“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大乘入楞伽经》卷上:“因有故成无,因无故成有。微尘分析事,不起色分别。唯心所安立,恶见者不信。”佛教主张诸法均由心起,有“三界唯心”之说。唯心主义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早有的思想,“唯心”一词却源自佛教,用在哲学上指思想、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3、实际:“实”,最高的“真如”、“法性”境界;“际”,境界的边缘。《大乘义章》卷一:“实际者,理体不虚,目之为实,实之畔之,故称为际。”现在把客观存在的现实叫做实际,与“理论”相对。

其他如相对、绝对、意识、因果、悲观、此岸和彼岸、平等等常用的哲学词汇也是来自于佛教。

三、文学词汇

佛经中优美的典故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的新的意境体验,也大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语言。那些信奉佛教的大文学家,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上,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佛教术语频频可见。如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愁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僧祇”为“阿僧祇”之略、为佛家用来表示异常久远的时间单位,诗中与“刹那”相对。到后来敷衍佛经而成的俗讲和变文,佛教词语已是其中的常用词。元、明、清通俗文学中,佛教词语则进一步深入汉语。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佛教语与汉语相融,更多的佛教词汇融入到汉语中。

四、日常生活用语

从东晋以来佛教的盛行,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的教义逐渐渗入人们的思想当中,佛教词汇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中就有近五百条是源自于佛教词汇的。如:现在、过去、未来、刹那、瞬间、须臾、圆满、念书、缘分、姻缘、生老病死、不可思议、一丝不挂、回头是岸、恍然大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