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授课时间:4月14日星期三第5节

授课班级:高二(1)(2)(3)

授课人:张经章

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一、回顾种群的特征、研究种群特征的意义

二、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6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2、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请你计算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

完成表格!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

时间(min)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数量

4、根据细菌增长曲线判断,该种群会是一种怎样的增长趋势?

5、“J”型增长是在什么条件下的种群增长过程?

6、“J”型增长的实例:

四、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J”型增长的条件(原因):

2、“J”型增长的规律:

五、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的概念: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数学方程式、曲线图

3.建构数学模型的意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4.数学模型建构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建立模型(4)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5、“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N0λt

★模型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

6、思考:(1)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2)“J”型增长能否一直持续下去吗?为什么?

7、材料分析——高斯实验

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

问题1:大草履虫数量增长过程如何?

问题2:你认为高斯得出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呈“S”型曲线的原因是什么?

六、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下,食物、空间总是有限、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捕食增加等。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这时种群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环境容纳量(K值)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

4、资源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实例:

5、思考:K值能否保持固定不变的?

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K值不能保持固定不变。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间接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四、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

1、实例

2、比较“J”型曲线与“S”型曲线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何意义?

1、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的捕捞(捕捞狩猎后,保证种群的增长速率为最大值,即K/2)。

2、害虫的防治

思考:怎样做才是最有效的灭鼠措施?

3、怎样做才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变数量变化

1、步骤:

(1)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2)作出假设:。

(3)讨论探究思路:问题

(4)制定计划:

(5)实施计划: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7)表达和交流:

(8)进一步探究:

2、问题

(1)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3)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4)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5)怎样记录结果?记录表怎样设计?

(6)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7)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

小结: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产生的条件(原因)、规律: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产生条件、环境容纳量(K值)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