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宏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面我整理了《桃花源记》阅读相关的练习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遗忘了路程的远近。

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漂亮,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风光)感到非常惊讶,接着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终点。

桃林的终点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光明了。

(呈此时此刻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织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14分)(20xx,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阃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

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昊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学射于周同⑤。

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菩⑧;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

②负:具有。

③强:擅长于。

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

⑥矢:箭。

⑦的:箭靶的中心。

⑨管(ku6):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 ___②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____(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R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陶渊明一.晋太原中……怡然自乐。

(03北京,04长春)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穷②舍③悉④属⑤俨然⑥缘2.翻译下面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通风换气B。

政通人和C。

通霄达旦D。

博古通今4.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答:6.用文中的原句填空: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8.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9.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段节选自《》,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

11.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12.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04长春)13.《桃花源记》中描写草和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04常德)二.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①交通②绝境③无论④妻子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通用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通用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通用15篇)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第11~14题。

(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义犬(蒲松龄)周村有贾某,贸易(1)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

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丰,荡舟入莽(2),操刀欲杀。

贾哀赐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

犬见之,哀鸣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

流荡不知几远,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鸣。

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

客固未死,始言其情。

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

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贾(4)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鸣嗥,唤之却走。

客下舟趁之(5)。

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

客近呵之,见所啮即前盗也。

衣服与舟皆易(6),故不得而认之矣。

缚而搜之,则曩金犹在。

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选自《聊斋志异》)【注释】(1)贸易:做生意。

(2)莽:芦苇丛。

(3)悼:难过。

(4)贾(gǔ):商人。

(5)趁之:追它。

(6)易: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1)屋舍俨然:(2)悉如外人:(3)或以为异,从之而往:(4)适有同乡贾将携俱归: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桃花源阅读训练附答案

桃花源阅读训练附答案

桃花源阅读训练附答案桃花源阅读训练附答案「篇一」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骐,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翻译下面句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桃花源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从第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练习就是用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通过多方面的强化,恰当的重复来掌握知识和技巧。

题,既包括书面文字,又包括口述和动手操作的实验等。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篇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12.解释下列加点词(1分)(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便要还家()13.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是()(2分)A. 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C.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D. 具: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4.翻译句子(2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平;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

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

(2分)12. (1分)(1)与世隔绝的地方(2)通邀,邀请13.D(2分)14. (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15.(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

(2分)《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篇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富弼,字彦国,河南人。

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

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

”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

”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

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

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

”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

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

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

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

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

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

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

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

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

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

弼曰:“此守臣职也。

”辞不受。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

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

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

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

英宗立,召为枢密使。

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课文分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

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

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精选7篇】

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精选7篇】

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精选7篇】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安排: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刘子骥(j)诣太守(y)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一)导语: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

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桃花!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图片)(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释词。

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2.解释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B.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C.便舍船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4.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5.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整齐的样子。

②通“邀”,邀请。

2.①古义: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②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3.A4.世外桃源、豁然开朗、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等等。

5.①老人和小孩,都显得安闲快乐(心满意足)。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所魏朝和晋朝了。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又间令吴产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______ 和_______7.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马)也。

(《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______8.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山”。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参考答案: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A. 陶渊明B. 杜甫C. 白居易D. 韩愈2.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原因是()A. 寻找食物B. 寻找水源C. 避雨D. 追逐鱼群3.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居民()A. 生活贫困B. 生活富裕C. 生活简朴D. 生活奢华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季节是______。

2. 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事情______,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跟随他寻找,但最终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2. 桃花源中的居民有哪些特点?3.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理解。

四、翻译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五、阅读理解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 文中的“武陵人”是指谁?2. 渔人为什么会“忘路之远近”?3. 请简要描述桃花林的景象。

六、作文题请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描述你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七、判断题1.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一开始就知道桃花源的具体位置。

()2. 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

()3. 《桃花源记》通过渔人的经历,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八、名词解释1. 桃花源2. 武陵人3. 绝境九、句子仿写请仿照《桃花源记》中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创作一个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

十、段落分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题目一:“桃花盛开”的意思是什么?A. 桃花在开花的季节里充分开放,花团锦簇。

B. 桃花全面开放,遍地芬芳。

C. 常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情爱,能遇到如意的良缘。

D. 形容美好的环境,美好的心情。

答案:C题目二:以下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旨?A. 表达对于人类欲望世界的贬低。

B. 探讨一个和谐、完美、幸福的乌托邦社会的产生。

C. 暗喻中国古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矛盾的产生。

D. 追求生存环境与领土的平等、公正、自由。

答案:B题目三:以下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题?A. 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

B. 反映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

C. 探讨社会乌托邦的建立和伦理观念的形成。

D. 题材广泛,主题深奥多元。

答案:C题目四:桃花人怎样使用火把导航的?A. 每个人手持一支火把,以亮光互相导航。

B. 只能随缘漂流,求神拜佛走路。

C. 没有火把导航,只能靠感觉和经验。

D. 装置了一根红丝线的火把,以此为引路。

答案:D题目五:以下说法与《桃花源记》不符的是:A. 桃花源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理想国家,这是一篇政治著作。

B. 桃花源不是一个在地理上的具体的地方,而是象征一个人心灵美满的境界。

C. 桃花源既是幸福美好的境地,也是藏于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愿望。

D. 桃花源只是作者幻想的一种理想场所,不代表现实。

答案:A题目六:桃花源人主张:A. 精神追求为先,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B. 以自然和谐为本,标本兼治。

C. 世间万物,皆应珍爱保护。

D. 自由自在地、没有一点拘束的生活方式。

答案:B题目七: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人的特点?A. 家家户户都非常富裕,田野里盛产玉米、豆类、粮食水果等等,毫无温饱之忧。

B. 桃花源人没有国家、官府等等形式,是个简单自然的社会。

C. 桃花源人通行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充满着哲理、诗意、智慧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D. 桃花源人反对和消极面临现实要求的!答案:D题目八:桃花源与明清小说的差异有:A. 桃花源是与人文文艺有关的,而明清小说是与神怪传说有关的。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桃花源记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2.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阅读题目: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6分)(1) 选贤与( )能(2)货恶( )其弃于地也(3) 故( )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屋舍俨然 ( )(6)悉如外人(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分)10.[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阅读答案:7.(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5)整齐的样子(6)全、都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2)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分)10.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中的序。

作者是_ ;晋朝的陶渊明。

是著名的文学家本文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的。

其内容可归纳为渔人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复寻桃花源,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甚异之"(想看到桃花源的尽头)4。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阅读题专项测试(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阅读题专项测试(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阅读题专项测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A.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B.黄发..垂髫(黄发:指小孩)C.故人不独亲其亲(亲:指父母)D.盗窃乱贼..而不作(乱贼:指作乱害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心乐之.B.其.中往来种作不独子其.子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D.货恶其弃于.地也骈死于.槽枥之间3.理解文义,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乙】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他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1.B 2.D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示例一: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老人与孩子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三)(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6. 下列对文中句子节奏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武陵人/捕鱼为业B. 复行数/十步C.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D. 寻/病终1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意思。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2)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3)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4)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根据课文内容,请概括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答案】16.B17.(1)对……感到惊异(2)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3)同“邀”,邀请(4)先前的18.(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桃花源记阅读习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习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习题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7题。

(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④。

夫子曰小子⑤识⑥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苛政:残暴地统治⑤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⑥记住。

1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2分)(1)便要还家(2)何为不去也?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使子路问之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B、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爱莲说》)C、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D、往来种作作则飞沙走石(《满井游记》)13.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2分)(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分)译文:14、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分)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15.(甲)文中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2分答:16.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1)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1)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正确答案)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答案解析:【解析】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正确答案)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答案解析:【解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正确答案)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答案解析:【解析】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一、填空: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他名,字,是时期的诗人。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也是成语的由来。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二、下列各项中蓝色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三、下列句子的语序已被打乱,调整后的正确的语序应为: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初极狭,才通人。

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便舍船,从口入。

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⑧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③②④⑥⑧⑦①⑤B、④③②①⑥⑦⑤⑧C、③⑥②④⑦⑧①⑤D、⑤③⑦⑥①④⑧②四、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渔人甚异之C.闻之,欣然规往D.具答之五、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D 对比《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答案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陶渊明东晋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⑥实现4、①古:妻子儿女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无出路的境地②古:交错连通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③古: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 5、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6、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7、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③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晋太元〔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中,武陵〔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异之:对此感到诧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开端。

林尽水源〔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鸡犬相闻〔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

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要(yāo):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为:对,向〕外人道也。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发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处处志之。

及郡下〔郡下:郡里,指武陵〕,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向所志:寻找原先做的标记〕,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刘子骥:名之,《晋书》有传,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规:计划〕往。

未果〔未果:没有实现〕,寻〔寻:不久〕病终。

后遂无问津〔问津:问路,这里的意思是探访、访求。

津,渡口。

〕者。

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行”,指船行。

“忽”,说明是偶然的。

“之”,指见到的景象。

“异之”,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穷”,穷尽,走到头。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豁然开朗”总写渔人的感受。

接着写渔人看到的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

“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乃,竟然。

“妻子”,指妻子、儿女。

“妻” “子”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焉”,在这里相当“于之”,即“从这里”。

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可联系上下文推想。

“语”,旧读yù,告诉。

“语云”,告诉(他)说。

“语”字后面省略了一个“之”字。

“志”,同“”,做标记。

“诣”,到……去。

“如此”,像这样。

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

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

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

“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

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

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

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语言够精练的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是虚构的,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它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空想。

我们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

关于练习一、回答下列问题,然后背诵全文。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使学生更快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见课文第一段。

2.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见课文第二段。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4.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二、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要注意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理解和区别那些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短语。

这类双音节短语是由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词组成的,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

它们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译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答案6.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像这样。

(今义:这样。

)三、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从语法角度设计本题,但目的不在讲语法,而在指点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因为文言文重意会,凡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某些词语,经常被省略。

这里,不过是以主语、宾语的省略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

文言文中省略主语、谓语等成分,一般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引起误解,反而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

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这两段话中还有一些省略的成分未用括号标出,也可以让学生补出来。

1.(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村中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停数日,辞去。

四、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