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公开课教学实录(附评课)
部编四上语文《风筝》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四上语文《风筝》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风筝》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 学生将能够掌握一些相关的汉字词语,并能够正确运用。
- 学生将能够分析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形象,并思考其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教学内容- 课文《风筝》的阅读理解和分析。
- 词语研究: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词和词语。
- 人物形象分析:通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描写,讨论其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5分钟)1. 引入《风筝》这篇课文,与学生共同推测故事内容。
阅读理解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阅读《风筝》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词语研究(10分钟)1. 教师介绍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并给出相关解释和例句。
2. 学生跟读词语和例句,并进行词语研究的小练。
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风筝》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收获。
2. 学生回顾课文和讨论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反思。
教学评估- 学生阅读理解练:提供几道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 学生个人发言:鼓励学生就人物形象进行发言,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形象分析,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 学生可以以《风筝》为主题,写一个短小的故事或心得体会。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风筝》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通过描述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展现了孩子们童真童趣的一面。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情节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同时,课文中的插图也生动形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简单的故事情节已经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然而,对于一些细节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需要引导和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故事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细节中感受故事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故事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场景模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主题。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字词。
3.讲解:讲解生字词的意思,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4.细读:引导学生细致阅读课文,从细节中感受故事的魅力。
5.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总结: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 风筝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引发期待1.师:朱老师先来考考你们:板书:“鸢”认识这个字吗?生:我认识,这个字读“yuān”。
师:你真了不起,连“鸢”都认识,太厉害了。
你是怎么认识的?生:我是在一次看报纸的时候,遇到这个字,当时不认识,就问爸爸,是爸爸告诉我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在看报纸中学习识字。
2.师:再来考考你们(出示:《村居》清高鼎),谁会背?(见无生应答)不会背没关系,(出示全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谁会读?(指名读、齐读后)这首诗里的“纸鸢”说的就是“风筝”。
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风筝,来,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风”的第二笔是横斜钩,“筝”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过去人们做风筝一般用竹片做骨架,所以“筝”是“竹”字头,写“筝”字时,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这样风筝才能飞得稳、飞得高。
读题。
《风筝》(人教版三上)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篇文章。
课文的第一句是这样写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引出快乐①出示: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②指名读、齐读③师:“最大的快乐”就是——生:非常快乐,快乐到了极点,快乐到不能再快乐了,快乐得无法形容……师:来!我们再读这句话,读出这种快乐。
(读后)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知道什么?生:为什么说做风筝、放风筝是我们最大的快乐?生:我们这群孩子是怎么做风筝、放风筝的?……④师:请打开课本38页,带着你的好奇,带着你的疑问,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每个同学至少读两遍,读完后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评析: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根据句子质疑,因范围集中,难度较小,针对性强,而易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阅读期待。
】2.学习字词,理清脉络①出示:做精心希望;放拼命奔跑;找垂头丧气磨坊②师:老师这里有三组词语,讲的是作者心情的变化,先自由地读一读。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风筝》教学实录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风筝》教学实录一、教学目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学习《风筝》这篇课文,使学生能够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友情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1.课文《风筝》的课本或复印件2.黑板、彩色粉笔3.教学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4.练习册和笔三、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老师可以通过谈论风筝、展示风筝的图片或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为学生进入课文做好准备。
2. 学习课文1.老师给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对课文进行讲解,重点介绍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相关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引导和纠正。
3. 阅读活动1.要求学生分组,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背景。
2.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和其他小组分享。
3.整个班级进行开放式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 语言实践1.教师设计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写作等练习。
2.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课文中的对话情景。
5. 归纳总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相关讨论,学生对风筝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老师可以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性格、故事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风筝》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语言和思维等方面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和互动,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交流和合作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作业布置1.复习课文,并写一篇课文摘要;2.思考并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3.课外阅读相关故事或练习。
以上就是本节课《风筝》的教学实录,希望每位同学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也培养了对友情和团结的体会和理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风筝》。
2.能够理解课文中描述春季风筝飞翔的场面。
3.了解风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
2.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风筝》的情节和主旨。
2.分析风筝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理解风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从文中描写中获取对春季风筝飞翔的感知。
四、教学准备1.课文《风筝》的教材。
2.PowerPoint或黑板和彩色粉笔。
3.学生风筝制作素材。
4.关于风筝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5分钟)1.准备PowerPoint或黑板上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出课文主题。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风筝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步:学习课文(30分钟)1.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帮助理解课文情节和意义。
2.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分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风筝象征意义,分享彼此的想法。
2.指导学生归纳小组讨论结果,展示每组的结论。
第四步:风筝制作(45分钟)1.提供风筝制作素材,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制作风筝。
2.鼓励学生在风筝上绘画或写字表达自己的心情或情感。
3.提醒学生制作风筝的过程中要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步:展示和分享(15分钟)1.让每组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风筝,并分享风筝的设计灵感。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风筝设计理念,表达对飞翔和自由的向往。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风筝》的内容,还深入探讨了风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 16 风筝》优质课【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 16 风筝》优质课【课堂实录】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1. 课程背景:本节课是部编四年级上语文课程中的《16 风筝》。
教材中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功能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意识。
2. 教学目标:•了解风筝的起源、类型和制作方法;•认识风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过程1. 前期准备在课前,教师准备了相关的教学资料和道具,包括风筝的图片、原材料、教学板书等。
同时,教师还将课堂分为引入、示范制作、学生实践等环节。
2. 引入教师在引入环节通过简短的介绍风筝的概念和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还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观察图片等方式,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3. 示范制作在示范制作环节,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风筝,包括选择材料、剪裁形状、绑扎线等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初步掌握了制作风筝的方法。
4. 学生实践接下来是学生实践的环节,学生们按照教师示范的步骤,开始自己动手制作风筝。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5. 总结与展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实践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筝。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表感想,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加深对风筝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本次优质课的教学,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制作风筝的质量、互动表现等方面。
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制作活动,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同时,他们也展现出一定的制作风筝的技能,体现了一定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一部分学生在风筝制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个别指导和帮助。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差异化教学,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还可以结合更多的多媒体资源和实践活动,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案反思及作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教案反思及作业一、教案反思1. 教学目标在这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 理解课文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 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教学方法在这堂课中,我们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 - 小组讨论与展示 - 课文朗读与品味4.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发学生对风筝和风筝飞翔的兴趣。
•展示与讨论:播放风筝飞翔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描述和讨论。
•课文学习: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分析语言,理解作者的用意。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对风筝的看法和体会。
•个人表达: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表演相关情景,表达对风筝的情感。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收获。
5.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 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和表演的质量。
- 考察学生的课文理解和表达水平。
二、作业设计1. 问题解答回答以下问题: 1. 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 2. 你怎么理解风筝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3.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可以描述一下。
2. 写作练习请以《风筝》为题,写一则短文,描述一个你在童年时玩风筝的经历。
3. 朗读练习准备一段风筝相关的课文,并准备朗读给同学听。
4. 创作练习假设你是风筝,请描述一次风筝飞翔过程中的感受和见闻。
5. 课外阅读找一篇关于风筝的故事或文章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三、总结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风筝》这篇课文,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旨在巩固课堂内容、拓展学生思维,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增强其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质课教案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质课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筝》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选自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通过描述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展现了童年的快乐和美好。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图片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富有情感的课文容易产生共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堂上加强操练。
此外,学生对于风筝这种传统游戏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快乐,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写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准备生字词卡片。
3.准备与风筝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风筝的美丽和快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的经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作者对风筝有什么感情?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课文中有哪些生字词?它们的意思是什么?通过回答问题,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放风筝的经历,以及风筝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筝》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
通过描述主人公放风筝的经历,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童年的快乐。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插图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故事性的课文比较感兴趣。
但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参差不齐,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体会春天的美丽。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风筝图片或实物。
4.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风筝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关于风筝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童年的快乐。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
操练(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如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拓展(10分钟)学生发挥想象,以“我和风筝”为主题,进行口头作文或绘画创作。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重要性和春天的美丽。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6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 16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风筝》是一篇描述孩子们放风筝的故事,通过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展现了儿童的快乐和童真。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易于学生理解。
同时,本文还涉及到一些风筝的相关文化,如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等,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简单的故事情节。
同时,他们对风筝这个话题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未曾亲身体验过放风筝。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相关经验,增强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风筝的相关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掌握:风筝、平衡、穿梭、拉线、蜈蚣、凤凰等。
2.句子的理解:描述风筝飞舞的句子,如“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像一只美丽的蝴蝶。
”3.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中描述的放风筝的过程,以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放风筝的场景,增强他们的感官体验。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放风筝经验,增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相关任务,如查找风筝的历史、制作风筝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放风筝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相关风筝的文化资料,如风筝的种类、制作方法等。
3.准备课文中的生字词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展示放风筝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放风筝的场景。
b.提问:“你们放过风筝吗?谁能分享一下自己的放风筝经验?”2.呈现(10分钟)a.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b.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如风筝、平衡、穿梭等。
3.操练(10分钟)a.学习生字词,可以使用卡片、游戏等方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课文《风筝》的内容和情节,理解其中的寓意及主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友谊和责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精读课文《风筝》,理解文中的情节和寓意。
2.分析主人公的性格转变及相关事件。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并发挥想象力展开课文外的思考。
2.帮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变化,引发对友谊和责任的思考。
四、教学准备1.课文《风筝》的教材及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2.课堂电脑、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3.教学PPT或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与风筝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欲望。
2. 讲授课文(10分钟)师生一起读课文《风筝》,重点讲解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分析(20分钟)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性格转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内涵。
4. 情感教育(10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友谊与责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变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5. 互动练习(15分钟)布置小组讨论题目: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怎样处理这个情况?分享给同学,并做相关讨论。
6. 总结反思(5分钟)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寓意,回顾本节课的收获,激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六、课后作业写一篇读后感,围绕着友谊与责任这一主题,自由发挥想象,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品味为中心,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变化,达到在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感的目的。
同时,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全面素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领会其中的道理和感情。
•能够掌握关于风筝的相关词语,如“系”、“慌”等。
•能够运用语文知识,描述和表达风筝在课文中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朗读、品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简单的作文练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制作风筝,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耐心。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珍惜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抓住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诵读。
教学难点•理解风筝在课文中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进行合作制作风筝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教具或图片引导学生谈论风筝的特点和用途。
2.通过与学生互动的形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风筝》。
二、学习课文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大声朗读。
2.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
3.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引发学生对风筝的思考和感悟。
三、交流讨论1.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就风筝的象征意义展开讨论。
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理解风筝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四、合作制作风筝1.老师简单介绍制作风筝的过程和技巧。
2.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
3.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风筝,并共同欣赏、讨论。
五、课堂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学生表达对风筝的认识和感悟。
四、板书设计•风筝的特点:高飘荡绚丽多彩,自由飞翔。
•词语解析:系、慌、一闪一闪、吆喝、笑,随风飘荡。
•主题词语:气势、抓住、慌、一一闪一闪、吆喝、笑,随风飘荡。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在语文知识方面有所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制作风筝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手工制作的乐趣,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风筝的象征意义。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风筝》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通过教授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制作和飞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在开展本课公开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科要求,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风筝的制作和飞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和飞行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制作风筝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学习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风筝的制作方法和飞行原理。
•难点:理解风筝的平衡原理,并通过动手实践掌握。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风筝的制作过程,并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提前准备好制作风筝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竹棍、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作用和飞行原理,引发学生对风筝制作的兴趣。
2.观察探究: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介绍,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风筝,并讨论其各自特点。
第二步:学习课文1.听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风筝》,学生跟读并尝试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风筝制作和飞行的关键步骤,梳理出风筝的制作流程。
第三步:动手实践1.制作风筝: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使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风筝,并在过程中体会平衡原理和飞行规律。
2.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制作风筝,互相之间交流分享经验,共同完善各自的风筝作品。
第四步:展示成果1.展示风筝: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风筝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
2.飞行比赛:组织风筝飞行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体验风筝的飞行乐趣并互相鼓励。
六、教学总结在本节公开课教学中,通过“导入-学习课文-动手实践-展示成果”四个步骤的设计,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风筝的制作和飞行原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内容,掌握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能够通过诗歌朗诵的方式表达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3.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的责
任感。
二、教学准备
1.复印课文《风筝》的课文及相关诗歌。
2.准备风筝模型和相关图片等教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设计相关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风筝》
1.利用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猜测故事情节。
2.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和情感。
3.导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内容。
第二课时:诗歌朗诵
1.学生诵读相关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对自然的热爱。
2.分组朗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三课时:实践活动
1.制作风筝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筝的飞行乐趣。
2.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
四、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课文理解、诗歌朗诵和实践活动的方式,体验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
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关怀和责任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继续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对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的简要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风筝》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说课+上课+评课+课件+教案+说课稿+评课稿)
风筝鲁迅授课老师:易羡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筛选信息,初步解读文章主旨。
2、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的主旨。
(2)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丰富写作积累。
2、难点多元主旨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照片和相关文学常识导入二、整体感知(一)朗读感知(合作朗读)1、要求读懂文章大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读准字音和停顿,注意文中的情感把握。
(二)设问感知——师生对话、文本对话,检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整体感知能力。
1、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个人之间的什么故事?追问:在冲突中我与弟弟在对待风筝的态度上有何不同?从哪里看出来的?2、我为什么特别反对小孩子放风筝呢?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我会认为玩风筝是没有出息呢?(补充背景介绍)3、在毁坏风筝以后我的感受是怎样的?弟弟的感受是怎样的?追问:作者当时毁掉的仅仅只是一只风筝吗?还有什么?4、当时作者意识到了吗?作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在什么时候?因何事而起?5、此时作者的态度是?追问:那他有没有想出什么办法来弥补呢?结果呢?从哪里看出来?6、作者这两种办法都没有达到他弥补过失的目的,当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7、我为什么会感到沉重悲哀呢?(此处稍难,可给时间合作讨论)8、不过让我们高兴的是,在这篇文章中,在鲁迅的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9、作者这两种办法都没有达到他弥补过失的目的,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三、课外迁移——联系生活,解剖自我,丰富思想,深度育人。
(促进学生心智成熟,为写作提供思想积累和情感积累)1、个别到一般,课外延伸。
(伟人反省实例)2、激情感染,学生自我解剖,教育入心,写作练习。
3、理性作结,思想深化,情感升华。
让学生在学习中身心共同成长,防止心智相对身体的滞后。
四、作业:联系现实、延伸课外、深度思考、由现象揭示本质(合作探究)“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风筝》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男孩放风筝的故事,通过描述男孩放风筝的过程,展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简单,富有童趣,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并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简单的课文。
他们对大自然和自由充满好奇和向往,容易产生共鸣。
但在阅读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生词和句子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学会珍惜亲情和友谊。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重点句子:课文中有一些生词和句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2.朗读和理解:学生需要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和重点句子。
2.生词卡片:准备生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风筝图片:准备一些风筝的图片,用于导入和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资源,展示各种各样的风筝,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风筝的了解和印象,从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边读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一、说课内容整体设计1.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将围绕《风筝》这篇课文展开教学活动。
这篇故事通过主人公小明的经历,生动展现了友情、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理解风筝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认识和品德修养。
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和情节;•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和友爱情怀;•启发学生谈论并写作关于友情的相关话题;•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风筝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难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课文中品味出友情的内涵。
4.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和学生互动相结合;•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小组合作讨论。
二、说课过程设计1. 第一部分: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风筝的场景,引入“风筝”主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2. 第二部分:讲解与理解•听录音或朗读教师进行课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风筝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展开小组讨论。
3. 第三部分:拓展与思考•组织学生展开互动问答,提问关于友情、坚持和勇气等主题性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理解,培养表达能力。
4. 第四部分:巩固与提高•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编写风筝传记或撰写友情故事,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教师提供指导,点评学生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课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友情、坚持和勇气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情感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启发。
此套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养,使其在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提升。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设计比赛
01 02
比赛规则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款具有创意和特色的风筝。要求风筝设计 必须符合安全标准,能够成功放飞。评选标准包括创意、实用性、美观 度和安全性能等。
比赛过程
学生们纷纷拿起画笔,在纸上绘制出自己心目中的风筝。他们发挥想象 力,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各具特色的风筝设计。
学生B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了 风筝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 景,感觉自己与传统文化 更近了一步。
学生C
我觉得制作风筝的过程很 有趣,需要耐心和细心, 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下节课预告与预习内容布置
01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风筝的放飞技 巧和相关安全知识,请同学们提 前预习相关知识。
02
预习内容:了解风筝的放飞技巧 和安全注意事项,思考如何提高 风筝的飞行性能和稳定性。
03
比赛成果
经过评选,选出了最具创意、最实用、最美观和最安全的风筝设计,并
由老师进行点评和表彰。
风筝放飞体验
放飞地点:学校操场
放飞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将制作好的风筝拿到操场上,按照 正确的放飞方法进行操作。他们手持线轴,迎风奔跑,风筝缓缓升空,
在空中翩翩起舞。
放飞体验:学生们感受到了风筝放飞的乐趣,也体会到了与大自然亲近 的愉悦。他们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风向、调整风筝角度等 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风筝的文化意义
风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 意义,如自由、美好、幸福等,常 被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
风筝的种类与特点
传统风筝
以竹子为主要材料,造型多样 ,常见的有蝴蝶、蜻蜓、龙等 形状,色彩鲜艳,寓意吉祥。
现代风筝
采用轻质材料如尼龙布等制成 ,形状各异,有软体、硬体等 多种类型,飞行性能和稳定性 较高。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筝》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
通过描述主人公童年时与伙伴们放风筝的经历,展现了孩子们童真童趣的一面,同时揭示了友情的珍贵和成长过程中的感悟。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性的课文兴趣较高。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学生对风筝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文化的渗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风筝所带来的快乐,理解友情的珍贵,培养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理解课文深层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友情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自主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课文原文、图片、视频等。
2.风筝:准备一些实物风筝,用于课堂展示和操作。
3.相关文化资料:收集与风筝相关的文化资料,如风筝的历史、制作方法等,以备课堂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筝这一传统民俗活动。
简要介绍风筝的历史和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说课稿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公开课优秀说课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风筝》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通过描述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展现了孩子们童真的快乐和对风筝的热爱。
课文语言简洁优美,情节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
同时,课文中的插图也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处于单元的第一篇,起到了引领整个单元学习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和想象。
他们对风筝这种传统玩具并不陌生,有的学生可能放过风筝,对风筝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风筝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背景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图片和文字中获取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风筝带来的快乐,了解风筝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风筝的文化内涵。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图片和文字中获取信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风筝的了解和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可以同桌互相帮助解决,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讲解风筝的文化内涵。
4.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公开课教学实录(附评课)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风筝》。
(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样两首古诗:(出示文字)生:(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老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生:这首诗里面说“忙趁东风放纸鸢。
”“纸鸢”就是指风筝。
师:你说的真好!联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这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生:(齐读)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好。
我们再来读第二首。
生:(齐读)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
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能读懂吗?生:能!师:孩子们为什么着急地直拍手啊?生:因为他们的风筝被风吹落到树梢上了。
师:这是古人诗句中的风筝。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
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课文可能是讲什么的?生:可能是讲风筝的样子和用途。
师:你猜测这是一篇说明文。
生:讲了和风筝有关的一个故事。
师:你认为更侧重于叙事。
生:讲了风筝的制作过程。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生: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流浪的孩子,非常思念他的母亲。
他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放飞风筝,让他替自己去寻找母亲。
师:啊呀,一只小小的风筝就引发了你这么多多情的遐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什么呢?现在王老师把课文发给大家,请你认真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或者问问老师和同学,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到底写什么了?【王老师的导入非常别致。
第一,教师以写风筝的古诗引入,让孩子们通过对“忙趁东风放纸鸢”、“忽听儿童急拍手”等诗句初步理解,获得关于风筝的感性知识:风筝也叫“纸鸢”,风筝一般在春天放,风筝带给人们无穷的快乐。
这样的引入,比单纯向孩子们介绍风筝来得高妙!第二,通过古诗这个引子,引出《风筝》这篇文章,进而让孩子通过大胆预测,调动他们的经验储备,诱发他们的阅读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第三,更为巧妙的是,王老师用古诗为下文的理解埋下了伏笔。
在课的中间,王老师用引课时的诗句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古今对照,互文参读的策略,非常高明!】(学生拿到课文,自己小声练习读)师:(行间巡视,不时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同学提出来这两个字不认识,看黑板。
(板书:憧憬)谁知道什么叫“憧憬”?生:憧憬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
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看来跟心情有关,表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神往。
师:还有同学提出这个字不认识,(板书:倏)这个字念“shū”,它表示什么意思呢?生:(摇头)师:等一下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
好,下面我们来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篇课文围绕着风筝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倏”的意思,教师相机评价。
略)师:我们没有接触到课文的时候,大家预测了很多课文可能写了什么,现在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课文主要讲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
师:你是从哪儿找到了这个答案?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真好,你真会发现。
(打出文字投影,师范读了这句话)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忆当中情有独衷的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呢?生:因为作者说那是“最大的快乐”。
师:你体会得真好,请你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作者对风筝的感情。
(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汇报,通过评价来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师: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发现,它还领起了下文。
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景,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学生默读课文,分段标画,指名汇报,教师有意设疑,提出找风筝是否应该独立分为一段,在学生的辩论中达成共识——找风筝的过程也是放风筝这美好游戏的一部分)【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不提分段,但是,但是对于有些结构分明的课文,抓总领句或过渡句进行分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王老师不避讳分段,用比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抓总领句,很快就让孩子们就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思路。
可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师: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请你再一次默读课文,把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学生默读,进行标画,练习朗读,反馈交流)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出示相关文字投影)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精心”换一个词语吗?生:用心生:认真生:专心生:一心一意师:我们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做着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呢?生:我认为是一只原本想做成像蝴蝶样,而实际上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师:你读书真细心。
生:我认为是一只被作者他们称为“幸福鸟”的风筝。
师: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生: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
师:看来,我们很容易被这样的一份纯真所感染,那么为什么孩子们还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呢?生:因为风筝寄托着他们的憧憬和希望。
师:看来你已经真正理解了“憧憬”这个词语的意思,用在这里很准确。
生:因为他们想让自己也跟着风筝飞上蓝天。
生:我们知道人是没有翅膀的,根本不可能飞上天空。
但是风筝可以,这也就是说,风筝可以完成孩子们的愿望。
师:是呀,当我们脚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却可以像风筝一样飞翔在天空。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情。
我注意到这一段当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做个蝴蝶样的吧”,你觉得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生:可能是作者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的小伙伴说的。
师:为什么作者没有注明是谁说的呢?生:可能是过去的时间太久了,已经记不清了。
生:我觉得这不是重点,写不写都无所谓。
师: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是谁说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童年做风筝那美好的一幕已经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一份美好与甜蜜再来读这一段。
(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师: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读文)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师:大家看文中的这个“翩”字,左边是个“扁”,右边是个羽毛的“羽”字,又扁又薄的羽毛飞起来会怎么样呢?生:飞得高。
生:飞得快。
师:你们通常用“翩翩起舞”这个词语形容什么?生:形容蝴蝶。
生:形容像孔雀那样的鸟。
师: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孔雀一样翩翩起舞。
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学生练习读,指名汇报)师: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怎样地说呢?你能想像得到吗?生:村里人惊奇地说:“放得这么高!”师:这是说村里人感觉到不可思议。
还有其它的说法吗?生:村里人羡慕地说:“放得这么高!”师: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生:羡慕我们把风筝放得高。
师:仅仅是因为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生:羡慕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读过的诗句吗?(出示文字投影)村里人羡慕我们的原因就是——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是呀,我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段。
(学生练习读)【在这一板块的对话中,王老师以“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作为阅读话题,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体察作者和他的伙伴们的心情,进而领悟放风筝所蕴涵的自由、快乐、幸福的情感。
王老师不仅仅将教学指向与对文章的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同时,引领学生品析语言。
从实录中不难发现,王老师深谙语感教学的策略,“翩翩”的语像感,“憧憬”的语义感,“羡慕”的语境感,被王老师演绎得淋漓尽致。
长期进行这样高品位的语感训练,学生必定获得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
】生:(继续汇报读文)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
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你读得很好,我感受到了风筝飞走时孩子们的焦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谁还能讲一讲呢?生:从早晨玩儿到下午,孩子们都不肯停下来,可见他们对风筝的迷恋。
师:“迷恋”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到位,我很欣赏。
生: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风筝,然而却让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足以看出他们对风筝的喜爱。
师:这里面谈到了“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成语,分别该怎样理解呢?(板书:大惊失色,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大:吃惊的程度惊:吃惊失:失去色:颜色大惊失色:表示因为吃惊而使得脸都变色了。
)师:我们再来看“千呼万唤”这个词语。
(板书:千呼万唤)“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
“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生:喊了很多遍。
师:从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生:着急。
师:刚才我们读过的诗里面,哪一句就表示风筝飞走了,孩子们着急的心情?(出示文字投影)生: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是呀,孩子们着急地又是拍手,有时叫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生:风筝,你快回来!生:我会觉得惋惜。
风筝啊,你怎么丢下我们就飞走了呢?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这就叫做——生:千呼万唤。
师:我们民族的文字当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像“千呼万唤”这样的组成方式。
你能再举个例子吗?生:千山万水师:这是形容走了很远的路,历尽了艰辛。
生:千言万语师:这是形容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情感实在太多。
生:千军万马师:你们说这是形容什么?生:兵很多,队伍很壮大。
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
有谁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体会到作者对风筝喜爱的感情了吗?生:(读文)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板书: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