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手打版
绪论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1、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狭窄)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宽泛)作者: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
审美意识史: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美学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总结——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
(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
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著作,它不仅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 性和发展规律,同时也展现了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本 书不仅对美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研究者们 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阅读感受
当我翻开这本由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撰写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时,我深 感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启迪。这部1985年成书的作品,尽管有些观点 和表述可能已经过时,但它依然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美学历史的清晰画卷。
胡适还强调了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概念。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艺术家 们在创作中不仅注重表现形式的美,更注重表现内在的意境和精神。这种意境和 精神往往超越了具体的物象和形象,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
除了对古代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胡适还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实践和审美追求 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 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状况。通过对这些艺术作 品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叶朗先生的语言风格平实端正,论述方式严谨而富有逻辑。然而,尽管这本 书的文风略显枯燥,却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专注,对书中的每个细节都给予 足够的。这种阅读的体验,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在这本书中,叶朗先生对中国美学的发展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脉络清晰。 他不仅列出了各个时代的美学观点和代表人物,还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 析和评价。这种全面的梳理方式,使得我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精彩摘录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胡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 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 哲学等领域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同时也展现了胡 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美术发生的种类、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掌握美术史的发展趋势。
3.掌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及作品、美术现象与重要流派,培养、提高分析和鉴赏能力。
4.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总结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美术创作、美术评论及美术理论研究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知识面。
5.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关注美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6.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基本理论与知识,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社会美术工作。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2.主要参考书
1.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全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房龙.《人类的艺术》,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3.贺西林.《中国美术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4.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5.赵力,贺西林.《中国美术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及目标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
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
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
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
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
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课堂教学第一章史前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2绘画艺术1.3雕塑艺术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不同文化遗址陶器纹饰的特点,以及陶器的产生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领会原始民经济生活与艺术形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2)了解史前绘画的产生、形式及特点。
(3)掌握新石器时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青铜艺术2.2雕塑艺术2.3绘画艺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青铜器的纹样与造型特点,了解青铜器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种类用途,领会青铜礼器还凝聚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
(2)掌握这一时期雕塑材料的种类及每种材料的造型特点及意义。
(3)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形式及特点。
第三章秦汉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绘画艺术3.2书法艺术3.3雕塑艺术3.4工艺美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秦汉绘画的种类、形式及美术特征,从对秦汉绘画主题的研究中体会艺术的功能。
(2)了解秦汉时期书法的种类及每种书体的造型特点及意义。
(3)了解秦汉雕塑兴盛的社会背景及汉代厚葬的习俗与陵墓雕刻之间的依存关系。
中国美学史大纲梁启超的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梁启超的美学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位人物:梁启超和王国维。
他们都热心学习和介绍西方美学,并尝试把西方美学体系和中国美学结合起来。
但他们都没有能都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梁启超才华横溢,在美学领域作了广泛的涉猎。
他提出了大量的研究课题,例如:“美”和“趣味”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艺术的本质和作用,艺术作品为什么能给人美感(艺术美的构成因素),为人生的艺术观和唯美的艺术观的关系,情感的性质和作用,情感教育与趣味教育的重要性,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美”与“真”的关系),艺术中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区分和联结,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个性的关系,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地理环境对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的作用,等等。
这些课题,有些已经超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范围。
因此,梁启超提出这些课题,就起到了开拓人们的理论视野的作用。
梁启超在美学史上的贡献,主要恐怕就在这里。
一、梁启超的美学论著1、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宣传家和启蒙思想家代表作:《饮冰室合集》2、评价:梁启超的美学论著涉及的美学问题相当广泛,总体上却显得粗浅,缺乏深度,也缺乏一贯的系统二、梁启超论“美”“趣味”与艺术1、梁启超美学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把“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提到很高的地位一一唯心主义历史观2、“美”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要素:“美”能够给人以审美趣味,而“趣味”乃是生活的原动力3、“趣味”分为高等趣味与下等趣味:高等趣味即是审美趣味,梁启超认为艺术(文学、音乐、美术等)的本质和作用,就在于以审美趣味来恢复人的审美本能,以维持和增进人的生活康健4、梁启超分析艺术作品给人以审美趣味主要有三种途径:(实际上看作是梁对于艺术美的构成因素的一种分析)(1)对境之赏会与复现一一描写自然之美(2)心态之抽出与印契——刻画心态(3)他界之冥构与蓦进一一构造理想境界5、由于梁启超把“趣味”看作是艺术的本质和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为人生的艺术观和唯美的艺术观是可以统一的梁的逻辑:爱美是人生目的的一部分,所以唯美的作品也是符合人生的目的(2)艺术不应该老是重复旧的一套,应该常常变化更梁的逻辑:趣味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和作用,老一套就不会有趣味了三、梁启超论趣味教育与情感教育1、梁启超竭力提倡审美教育(趣味教育或情感教育)2、梁启超认为一个人通过情感可以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自己的生命合而为一,同时又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和整个宇宙及宇宙万物的生命合而为一3、趣味、情感都有高下之分、善恶之分、美丑之分,所以要提倡趣味教育、情感教育4、趣味(或感情)教育的工具便是艺术,艺术的价值也就在于此5、梁启超讲美育,从情感或趣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出发的一一近代的色彩四、梁启超论“真”“美”合一1、梁启超还探讨了“美”与“真”的关系,即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西方文艺复兴的历史证明艺术产生科学的缘故一一“真,,“美”合一•艺术和科学有一共同的因素:自然(且关键是“观察自然”),所以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要求:①既要有十二分的兴味,又要有纯客观的态度②要有“同中观异”的分析的精神③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整体与生命④要有精密的科学头脑2、梁启超的论述也是由缺陷的:(1)“真美合一”的命题本身是不准确的,真≠美(2)他强调了艺术与科学有联系的一面,却忽略了二者有差异的一面五、梁启超论艺术美(-)关于艺术中的自然美与人工的美:1、梁启超将艺术美分为:自然美(民间歌谣)、人工美(诗)2、诗与民间歌谣的关系:(1)好的民间歌谣往往因其情感真实而比诗更感动人,但好的诗可以比歌谣更美(2)诗的命运比歌谣悠长,净土比歌谣广阔,但歌谣总是诗的前驱(二)艺术要表现个性:1、梁启超在论书法艺术时,特别强调艺术要表现个性2、古典美学是强调艺术要有独创性,而梁启超强调的是表现艺术家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六、“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文体改革1、“诗界革命”一一“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1)“旧风格”:指用中国古典诗词的体裁格律“新意境”:指表现改良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2)两个问题:①他提倡的“新意境”属于资产阶级改良的范畴,已经是旧的②他把内容和形式分隔开来了2、“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实际上向人们提出了在新的时代中国诗歌应如何发展的问题,即中国新诗的问题(梁启超的重大贡献)3、“小说界革命”一一就是大力提倡小说,同时大力改良小说,以改良小说作为改良社会的第一步4、从小说美学看“小说革命”讨论了两个问题:(1)小说艺术的特性(2)小说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包含的两个弱点:①他们把小说单纯作为达到某一政治目的的工具②他们基本上撇开了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传统5、梁启超还提倡和推行“文体改革运动”(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七、梁启超论地理环境对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的影响1、梁论地理环境(天然景物)对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的作用问题提出三个论点:(1)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人的想象力和理性的发展,从而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阻碍或推动的作用(2)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雄浑悲壮与秀逸纤丽这样两种不同的意象与风格(3)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一个朝代的气象(审美气象)2、补充:"文学地理‘常随'政治地理'为转移”八、梁启超的唯心主义境界说1、《惟心》一一专论审美境界的论文,专论现实美的论文2、“境者,心造也”一一“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3、弱点:(1)他不懂得生活中的审美境界并不是某个孤立的物象构成的(2)同一个审美境界,对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心情的人,引起的审美情趣往往会有差异4、在理论上的弱点,即是他唯心主义境界说的认识论的根源5、梁启超提倡一种“无大惊、无大喜、无大苦、无大乐、无大忧、无大惧”的人生观(自相矛盾)。
中国美术史课程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规范第一部分教学基本要求《中国美术史》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院校美术专业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美术的变迁和发展,探讨美术同社会历史以及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中国美术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力,懂得珍惜人类的文化艺术遗产。
一、原始社会的美术1、原始美术概述要求:(1)了解艺术起源的原因和学说。
(2)掌握原始社会的时期划分与主要文化体系。
(3)掌握原始美术的基本特征:艺术先于审美、混沌性与不确定性。
2、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要求:(1)从社会生产力、宗教习俗等方面探讨古代石器、陶器美术形成的原因。
(2)了解原始社会建筑、雕塑的基本内容。
(3)了解原始社会和绘画的基本内容。
二、奴隶制时代的美术要求:1、掌握灿烂的青铜工艺形成和发展的原因;2、讲解绘画与雕塑的基本内容、形式和观念,分析其时代特点;3、了解该时期建筑的特点;三、战国秦汉美术要求:1、了解绘画(种类、艺术特征、墓室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原因;2、讲解帛画(战国楚帛画、西汉帛画)的基本内容、形式和观念,分析其时代特点;3、了解画像石(砖)艺术(山东、南阳和四川画像石、砖艺术)的特点;4、了解壁画(殿廷和墓室壁画)、器物上装饰绘画(铜壁、漆器装饰画)的内容和特点;5、了解雕塑(大型纪念性石雕、陶涌、铜雕)的内容和特点;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要求:1、了解该时期战乱的历史背景;2、了解人物画的新发展;3、掌握宗教美术的发展和原因;4、讲解美术理论的新发展和主要内容;5、掌握山水画的起源和影响;五、隋唐美术1、人物画要求:(1)结合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了解该时期美术的总体特征。
(2)掌握阎立本、周枋、张萱、孙位等任务画家和作品;2、青绿山水的发展与水墨山水的兴起要求:(1)了解青绿山水的早期发展脉络;(2)掌握青绿山水的代表画家与作品;3、中晚唐花鸟画的兴起要求:(1)了解花鸟画的早期发展脉络;(2)掌握花鸟画的代表画家与作品;4、佛教壁画与陵墓壁画、雕塑(1)了解该时期佛教壁画与陵墓壁画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背景和主要作品;(2)掌握该时期雕塑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及目标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
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
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
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
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
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课堂教学第一章史前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1陶器艺术1.2绘画艺术1.3雕塑艺术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不同文化遗址陶器纹饰的特点,以及陶器的产生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领会原始民经济生活与艺术形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2)了解史前绘画的产生、形式及特点。
(3)掌握新石器时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青铜艺术2.2雕塑艺术2.3绘画艺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青铜器的纹样与造型特点,了解青铜器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种类用途,领会青铜礼器还凝聚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
(2)掌握这一时期雕塑材料的种类及每种材料的造型特点及意义。
(3)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形式及特点。
第三章秦汉美术本章主要教学内容:3.1绘画艺术3.2书法艺术3.3雕塑艺术3.4工艺美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秦汉绘画的种类、形式及美术特征,从对秦汉绘画主题的研究中体会艺术的功能。
(2)了解秦汉时期书法的种类及每种书体的造型特点及意义。
中国美学史大纲 汉代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汉代美学汉代美学是从先秦美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美学的过渡环节。
汉代哲学中的元气自然论和形神论,对魏晋南北朝美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美学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
而魏晋南北朝美学这一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正是在汉代哲学(主要是《淮南子》和《论衡》这两部著作)的诱发下产生的。
《淮南子》书中关于美和美感的论述,王充关于真善美的统一的论述,王充的文化发展观,在美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汉代美学的过渡性特点1、汉代思想家最重要的两部著作:西汉《淮南子》(《淮南鸿烈》刘安及其门客,成书于汉景帝)东汉《论衡》(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共85篇,现存84篇)2、过渡性特点表现在:(1)先秦的孔子和儒家学派强调人为的乐礼文章,强调艺术的政治教化,强调审美和道德紧密联系,而魏晋美学是对孔子美学的否定,这正是《淮南子》《论衡》等著作诱发下产生的(2)先秦哲学中的一批哲学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了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而汉代美学构成了这种转化的中间环节二、汉代的元气自然论(继承老子、《管子》四篇“气”的学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是原始的物质元素,世界万物由于它们各自禀受的元气有厚薄精粗的不同,所以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人和万物一样,人所受的元气有厚薄多少的不同,人性也有善恶贤愚的不同王充运用这种元气自然论对官方的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哲学展开了尖锐的批评,也涉及美学领域影响:对魏晋南北朝美学产生直接影响,对整个中国美学史都有影响(叶燮、王夫之)三、汉代的形神论1、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谈到道家思想时曾涉及到“形”“神”(1)强调“神”是生命的根本(2)强调“形”“神”不可分离2、《淮南子》从它的元气自然论的立场谈“形”“神”:“形”和“神”由气构成,人的精神由“精气”构成,精气在人的形体中,可以随时出入3、《淮南子》与《管子》四篇特殊在于:《淮南子》特别强调“神”对“形”的主宰作用4、《淮南子》把这种神贵于形、以神制形的观点,运用到艺术领域(绘画)提出:君行者(传神的重要性)5、王充从他的元气自然路谈“形”“神”:人的形体和精神都是由“气”构成,构成形体的是阴气,精神是阳气,精气必须依附形体,才能有知的作用四、《淮南子》论美和美感(的性质)(-)关于美的客观性:美和丑都是事物在客观上具有的一种价值,人们并不能随自己主观的意愿而加以改变(二)关于美丑在于整体形象的思想:把个别特征、个别形状(线、形、色等)孤立起来,是无所谓美丑的(三)关于美丑的相对性的思想:美的事物或丑的事物都是不纯粹的,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美丑具有相对性,美丑虽然是相对的,但美丑还是可以区分的(四)关于美的多样性的思想:《淮南子》认为美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五)关于美和人的劳动创造的关系: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美,在当时能有这样的思想相当可贵(六)关于美感的差异性思想:1、美感差异产生原因:审美主体的文化修养、心理状态(情绪、心境)等不同2、美感差异也不能否定美的客观存在3、审美客体只有对于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的主体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七)关于审美感官:1、要想得到美感,必须依靠耳、目这两个感官对于天地万物的观照,观照越趋于无限,美感也就越大2.(1)人的生理欲求的满足并不等于美感(审美享受),美感(审美享受)是人对生理欲求的超越(2)并不是人的所有感官都是审美的感官,尽管耳、目是审美感官,但要想得到美感,还得依赖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系统(这也是《淮南子》美感的两大特性)五、王充论艺术的真善美统一*王充对于艺术作品提出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真实”;一是要“有用”*《论衡》总的指导思想:疾虚妄,求实诚1、艺术作品要真实:(1)要如实的反映现实生活(2)道理必须是真理2、王充强调:(1)“真美”:只有“真”才能"美"(2)内容形式上:王充把内容的“实诚”放在第一位(3)王充反对夸张(因为他不了解艺术的真实和历史实录的区别)3、艺术作品要有用:“善”的要求王充讲“为世用(1)指“劝善惩恶”的道德教化作用,以及为通知主人歌功颂德的作用(2)指它在认识方面的作用:使人们明白事理4、王充缺点:(1)对于艺术作品“为世用”的特殊性还是缺乏足够的认识,他对艺术的作用并不真正理解(2)王充对于艺术的特殊性,对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还缺乏认识5、王充美学显示了从先秦美学到魏晋南北朝美学的一种过渡的形态,这种形态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的中间环节*“文学”概念的分化和独立,并不能完全反映人们对于艺术特殊性的认识的变化6、评价:王充真善美的统一是个初级形态的统一,理论发展上的一种较低层次的统一,但没有充分把握艺术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的规律性,没有把握真善美三者的内在联系,这样的统一本身必然导致三者的重新分裂,从而在历史继续发展的进程中寻求一种在高一级的形态上的统一六、王充的文化发展观1、王充对东汉盛行的文化领域复古、模拟的尊古卑今的风气倾向进行了批判批判出发点:(1)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社会生活越发展,文化艺术越发展(2)对文化(包括艺术)的基本要求(“真”“有用”)2、王充虽反对复古主义,但对古今关系上观点还是全面的,他并不笼统的否定古人、古书,主张以真伪、虚实作为取舍的标准,要求人们“通今”“知古”“晓古”;此外,他还提出文章的内容、形式、风格应多样化,应有独创性,而不应追求模仿古人。
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美学思想和美学活动的学术领域。
下面是一份关于中国美学史大纲的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美学思想
1.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包括孔子、荀子、老子等的对美的观念和审美理论
2. 儒家美学:重视道德和伦理,强调美的实践和修养,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3.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和自由,追求无为而治的审美观念
4. 墨家美学:强调公平和利益最大化的审美观念
5. 士人文化中的美学:包括诗、书、礼乐等艺术形式的美学思想
第二部分:中世纪中国美学思想
1. 隋唐宋元时期的诗词美学:包括豪放派、婉约派、河洛派等不同的诗风和审美观念
2. 唐宋时期的绘画美学:探讨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
3. 元明时期的杂剧美学:关注戏剧、舞蹈和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
4. 中国佛教美学:研究佛教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美学思想
1. 清代以后的文人美学:探讨清代以后文人对美的理解和创作实践
2.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美学的新思潮和美学理论体系
3. 中国当代美学:关注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和变革,包括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吸收和融合
第四部分:中国美学活动与实践
1. 中国艺术现象: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各类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观念
2. 中国建筑美学:探讨中国古代和现代建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3. 中国园林美学:研究中国园林的美学原则和设计理念
4. 中国电影美学:关注中国电影的美学发展和特点
以上是一份关于中国美学史大纲的简要介绍,该大纲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和研究重点进行进一步细化和扩展。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一、课程简介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
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506008课程类别: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先修课程:(无)学分:2 总学时数:32 周学时数:16适用专业:美术学开设学期:第3学期开设系部:艺术设计系编写依据: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执笔人:审核人:编写时间:2018年9月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具有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创新性与理论性强的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美术的基本历史脉络、美术的发展规律,熟悉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画家、画作及其技法特征。
该课程在本专业的论文写作及艺术评论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具有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水平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及规律,转变学生对美术学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性观念,让学生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美术史理论的学习、研究及自身艺术文化素养的形成;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美术史上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风格特点,并能深入探究美术作品的内涵和创作精神;通过对历代具体美术作品的直观、详细地分析,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美术发展历史知识和基本的造型特点,懂得从何处着手鉴赏一幅美术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及审美创造力,提高其艺术欣赏及鉴别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知识层面: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了解美术发展的历史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美术史上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风格特点。
2.能力层面:能用历史的、系统的、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鉴赏各种流派和风格的中国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及艺术分析能力,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艺术分析能力,3.素质层面: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艺术综合素质。
三、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美术各时期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分析。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
一、课程简介
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
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
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
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
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
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
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9.把握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传统艺术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导论(4学时)
知识点: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重点: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难点: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第一章远古美学嬗变(6学时)
知识点:礼——原始整合性与美;文——审美对象的总称;中——文化核心与审美原则;和——文化理想与审美原则;观——审美方式的基础;乐——审美主体构成。
重点:礼——原始整合性与美;文——审美对象的总称;中——文化核心与审美原则;和——文化理想与审美原则。
难点:中——文化核心与审美原则;和——文化理想与审美原则。
第二章先秦与秦汉美学(8学时)
知识点:孔子与老子;孟子与庄子;荀、屈、韩、墨四子;中国美学的新基础——人物形象与文化宇宙;《诗大序》与政治美学。
重点:孔子与老子;孟子与庄子;荀、屈、韩、墨四子。
难点:中国美学的新基础——人物形象与文化宇宙。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美学(6学时)
知识点:六朝美学的文化基础;人物品藻与中国审美对象结构的定型;人物品藻与两种基本审美把握方式;士人审美意识;宫廷审美趣味;品的等级、审美三境与《文心雕龙》。
重点:人物品藻与中国审美对象结构的定型;人物品藻与两种基本审美把握方式;士人审美意识;宫廷审美趣味;品的等级、审美三境与《文心雕龙》。
难点:品的等级、审美三境与《文心雕龙》。
第四章唐代美学(8学时)
知识点:唐代美学的文化氛围;李诗、吴画、张书的审美模式;杜诗、韩文、颜书的审美模式;佛道二境:山水诗和水墨画的思想;禅宗思想、中隐园林、古文运动;格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美学体系典范:司空图《诗品》。
重点:唐代美学的文化氛围;李诗、吴画、张书的审美模式;杜诗、韩文、颜书的审美模式;佛道二境:山水诗和水墨画的思想;格的理论与意境理论。
难点:格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美学体系典范:司空图《诗品》。
第五章宋元美学(8学时)
知识点:宋代美学的文化氛围;宋代庭院与“玩”的雅韵;平淡:宋人的理想境界;神逸之争;体系性著作及其特点;宋人的审美心态;金元美学之珠。
重点:宋代美学的文化氛围;平淡:宋人的理想境界;神逸之争;宋人的审美心态;金元美学之珠。
难点:宋代庭院与“玩”的雅韵;神逸之争;体系性著作及其特点。
第六章明清美学(8学时)
知识点:明清美学的重要背景;童心、至情、本色;两种狂态;性灵说;小说戏剧美学;明清美学的体系性著作;明清美学的重要思想。
重点:童心、至情、本色;两种狂态;性灵说;小说戏剧美学;明清美学的重要思想。
难点:两种狂态;性灵说。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与实例分析。
采用启发式教学,让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无
七、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西方美学史》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张法.中国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7]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执笔人:刘文良2011年10月22日审核人:XXXX年XX月XX日批准人:XX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