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民生新闻_电视民生新闻与新闻改革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电视民生新闻是指报道社会民生领域的新闻,旨在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卫生、就业、环保、社会保障等领域。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民生新闻也呈现出一些发展趋势。
一、全媒体化发展在数字时代,电视只是新闻传播的一种形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广大群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越来越多元化。
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向全媒体化发展,将新闻以多种形式呈现给观众,以更丰富的形式,更广泛的视野,更深入的内容,更便捷的呈现方式贡献信息。
二、深度报道为主可以看到,大量娱乐新闻在电视上占据了较大的空间,民生新闻却经常成为摆设,随意报道一两个话题就算了事。
但是,随着观众的媒介素养不断提高,深度报道将成为电视民生新闻的新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需要围绕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事情做深度报道,从政策落地、改革发展、问题治理等角度,客观呈现情况,更好地引导舆论。
三、互动性报道增强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互动性成为网络媒体的基础,因此,电视民生新闻也将向着互动性更强的方向发展。
在新闻报道中,增加读者互动环节,让读者能够即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互动性的加强,能够更大程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扩大新闻的传播效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环保、健康类报道备受关注在电视感官效果的呈现下,一些与环保、健康相关且具有视野的民生新闻备受关注。
对于观众而言,健康、环保是与身体健康有关的主题,人们有更多的认知、更多的接受度,也更加容易引发共鸣和反响。
因此,环保、健康类报道将更受欢迎。
总之,新闻在电视传播上历经了多年的发展,也因此要顺应市场和观众需求进行革新,此外,在新的发展意义下,新闻传媒与观众之间的共同发展,必然更加紧密,相互贡献,一起推动行业的进步。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电视民生新闻是指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实际问题的电视新闻报道,涉及到社会经济、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日益增长,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将更加细化和专业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不再局限于表面的现象,而是更加关注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电视民生新闻将追求更加深入的报道,涉及到更多领域的内容,并以专业化的角度进行解读和讲解,为观众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加注重公正客观。
在新闻报道中,公正客观是一项基本原则。
由于一些不良的因素的干扰,有时新闻报道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偏颇。
未来,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加注重其中立公正的原则,避免报道中的主观意见和个人偏见的插入,力求为观众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各种问题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原因。
电视民生新闻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已经从传统的有线电视转变为网络、移动端等多种形式。
未来,电视民生新闻将会更多地采用多媒体和互动性的报道方式,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民生新闻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更好地反映民意和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
电视民生新闻还将更加注重教育和引导作用。
在报道民生问题时,电视新闻不仅仅是提供信息的渠道,更是传递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媒介。
未来,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加注重教育与引导作用,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公众,加强社会的和谐稳定。
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渠道和路径也将更加广阔和多样化。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机前观看,未来观众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社交媒体等多个渠道和平台获取民生新闻信息。
这意味着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路径将更加多样化,观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通过互动和分享与他人交流观点和意见。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将更加细化和专业化、公正客观、多样化、教育与引导作用和传播渠道、路径的广泛化。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电视民生新闻是指那些关注社会百姓生活的新闻内容,涉及到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报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趋势也逐渐明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多元化的报道内容随着社会的变化,人民群众对民生新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他们希望了解更多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
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涉及到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基本民生话题,还包括了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社会公益等更加广泛的社会议题。
未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将更加多元化,涵盖的领域也会更广泛。
二、突出个性化的报道形式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形式多样化,传统的新闻播报形式逐渐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人们更加希望看到更加真实、鲜活的新闻报道,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加突出个性化的报道形式。
一些特别的报道形式,如纪录片、人物专访、微型纪录片等,能够更好地反映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和人情味,使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三、多样化的传播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电视新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获取需求。
电视民生新闻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传播平台,逐渐向互联网、移动端等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发展。
未来,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加注重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建设,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将新闻内容传播给更多的受众,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获取新闻需求。
四、侧重深度报道在过去,由于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很多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只是概况性的报道,没有深度和广度。
未来,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记者采访能力的提高,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加侧重深度报道,通过全面、深入的报道,使观众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增加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五、强调问题解决和服务意识电视民生新闻不仅仅是要揭露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关注问题的解决和服务意识。
未来,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加强调问题解决和服务意识,不仅要报道问题,还要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案,引导公众参与,推动问题解决的过程。
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电视民生新闻是指报道社会各阶层的人民日常生活、社会民生问题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新闻。
电视民生新闻在传播民生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公民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电视新闻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为该领域的从业者和观众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一、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分析1.传播形式多样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新闻报道外,还出现了文艺类、纪录片类、访谈类等多种形式的民生节目。
这些节目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故事、专题报道等方式,深入挖掘社会民生问题,丰富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形式,提高了观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2.关注焦点广泛化电视民生新闻在关注传统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问题的还逐渐将目光拓展到了老年人、农村留守儿童、青少年成长等更为细致和全面的方面。
这种广泛化的关注焦点使观众对电视民生新闻产生了更大的认同感和共鸣感,有利于促进观众群众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共鸣。
3.融合创新水平提升电视民生新闻在传播形式和关注焦点上的创新不断提升,融合化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闻媒体不断借鉴其他文化领域、社会领域,提升新闻报道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以期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参与。
1.深度挖掘与精细化报道未来,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多地进行深度挖掘和精细化报道,不再满足于表象,而是更多地关注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
这需要新闻从业者具备更强的调研和采访能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工作热情。
2.社会参与与互动性增强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多地增强社会参与和互动性,采取多元化的报道形式和参与方式,鼓励观众参与新闻话题的讨论和解决,使新闻报道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构建起多方共同参与的新闻生态系统。
3.因地制宜与差异化报道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多地因地制宜,进行差异化报道。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报道和解决措施,差异化报道是指更多地关注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和诉求。
民生新闻电视栏目有哪些
民生新闻电视栏目有哪些传统媒体一直是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之一,作为电视媒体形式的一部分,新闻栏目扮演着广泛而重要的角色。
在各种类型的电视栏目中,民生新闻栏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极大关注。
这些栏目致力于报道关注社会民生问题,提供有关日常生活、社会福利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新闻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生新闻电视栏目。
1. 财经栏目财经栏目主要关注经济、金融和企业相关的新闻。
在这个栏目中,观众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经济动态、股市走势、投资理财等方面的信息。
此类栏目的目标是提供实用的财经知识和投资建议,帮助观众更好地管理个人财务。
2. 家庭栏目家庭栏目通常关注与家庭相关的新闻和信息。
这些栏目旨在向观众提供有关育儿、教育、家庭健康和家庭生活的实用建议。
此类栏目将面向观众的家庭需求,并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和指导。
3. 健康栏目健康栏目是关注医疗和健康问题的重要栏目。
通过报道各种医疗进展、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等内容,观众可以了解医疗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健康生活方式。
此类栏目致力于提供观众所需的医疗和健康信息,以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
4. 消费栏目消费栏目是报道消费品市场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栏目。
在这个栏目中,观众可以了解各种商品的最新情况、产品质量和价格信息。
此类栏目旨在提供有关购物和消费的指导,帮助观众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
5. 交通栏目交通栏目关注城市交通和道路安全方面的新闻和信息。
观众可以通过这个栏目了解交通状况、违章处罚、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内容。
此类栏目同时提供交通规则和安全意识的教育,以促进公众在道路上的安全行驶。
6. 社会公益栏目社会公益栏目致力于报道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和社会问题。
这些栏目通常关注慈善组织、社会救助和灾难救援等方面的新闻。
通过报道这些内容,观众可以了解到社会上的公益行动和需要帮助的群体,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栏目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这只是一小部分民生新闻电视栏目的示例,根据不同媒体机构的特点以及观众的需求和喜好,实际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栏目。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一直是电视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观众关注度较高的栏目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媒体格局的变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困境分析1. 受众需求下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观众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多样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受众需求逐渐下降。
许多人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获取新闻信息,而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降低。
2. 缺乏亮点和创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大多采取传统的报道形式,缺乏足够的亮点和创新,内容同质化严重。
这些节目缺乏吸引观众的特色,难以吸引更多的收视率。
3. 缺乏深度报道和调查受制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往往只能进行表面报道,缺乏深度和调查性报道,难以满足观众对真实、全面信息的需求。
4. 资源投入不足由于电视台的资源有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往往受到一定的制约,导致节目品质无法得到提升,制作水平相对较低。
二、对策分析1. 多样化内容,提升品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该增加内容的多样性,通过深度报道、专题策划等方式提升节目品质,增强吸引力。
节目还应该注重调查性报道,为观众呈现真实、丰富的新闻信息。
2. 创新节目形式,吸引受众新闻节目制作者需要不断改进节目的形式,增加节目的亮点和吸引力。
可以借鉴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的制作手法,使新闻节目更加生动有趣,吸引更多的观众。
3. 注重互联网传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该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
可以通过建设官方网站、开设新闻客户端等方式将节目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吸引更多的受众。
4. 加大资源投入电视台应该增加对民生新闻节目的资源投入,提高制作水平和节目品质。
还需要加强节目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观众对新闻节目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5. 加强团队建设,提高专业素养新闻节目制作要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不断引进新的人才和技术,使节目制作水平得到提高。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电视民生新闻一直是人们获取生活信息和社会动向的重要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视民生新闻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加注重多样化、个性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观众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新闻的选择更加趋向于多样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可能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未来的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加注重多样化,不仅涵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新闻,还会关注更多的美食、旅游、健康、教育等生活话题,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加注重深度、分析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众对新闻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事实报道,而是更加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分析性。
未来的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加注重对事件的深度解读和背后的原因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报道事实。
这样的新闻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提升新闻的影响力。
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加注重融合、互动性。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电视民生新闻也将更加注重与互联网、移动端等新媒体的融合,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新闻内容和形式,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第四,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加注重原创、创新性。
在内容爆炸的时代,观众对于新鲜、有趣的内容更有兴趣,未来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将更加注重内容的原创性,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报道,让观众感受到新闻的魅力。
电视民生新闻也将更加注重创新性,通过不断尝试新的形式和制作手法,吸引更多的观众。
第五,电视民生新闻将更加注重品质、客观性。
新闻是传递信息和观点的重要途径,未来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将更加注重品质和客观性,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向观众传递真实的信息。
这样的做法才能赢得观众的信任,也能提升新闻的影响力。
未来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多样化、个性化,注重深度、分析性,融合互动性,注重原创、创新性,注重品质、客观性,注重传播方式、媒介融合。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电视民生新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是广大观众了解社会最新动态、政策变化、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民生新闻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展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观众对于各类新闻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
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形式上都要更加多元化,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等不同类型的新闻都应该在电视媒体上得到充分的呈现。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之二是深度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深度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他们不仅仅需要了解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更关心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电视民生新闻需要在深度上有所突破,不仅仅停留在事实报道的层面,更要向新闻事件的深层次进行挖掘和分析,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新闻信息。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之三是互动化。
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通常是单向传播的,观众是被动接受新闻信息的。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观众对于参与式、互动式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迫切。
电视民生新闻需要更加注重互动化,通过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与观众进行互动,获取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加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和立体感。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之四是数字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民生新闻也在走向数字化的方向。
数字化不仅仅是在新闻内容的制作上有所体现,更是在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中有所改变。
新闻编辑、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等环节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辅助和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和传播效果。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之五是全媒体化。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电视新闻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网络、手机、平板等媒体形式进行了深度融合。
电视民生新闻也需要走向全媒体化的方向,实现多平台、全覆盖的传播,让新闻信息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达。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近年来的电视新闻领域,最频繁出现的一种电视新闻形式非民生新闻莫属,全国各个省级电视台几乎都有民生新闻的专栏,尤其是在很多地方频道,这样民生新闻更是像雨后春笋一样大面积的生存,生长着。
从书面的意思分析,所谓的民生新闻,就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新闻,应该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从电视新闻从业者的角度采分析,民生新闻应该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
最先走电视民生新闻路线的应该是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这档以反映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反映家长里短的新闻栏目,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的热烈反应,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影响了全国各地方电视台,南京模式的民生新闻,也成了各地方电视台夺取收视率的一个重要砝码。
中国电视新闻名专栏《新闻夜航》,就是这样的民生新闻辉煌的一个典型代表。
新闻发生在老百姓身边,新闻反映的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具有很强烈的舆论监督性,是民牛新闻的一个最典型特征。
不可否认,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电视新闻的惯有形态,与原来追求大而全且形而上的新闻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电视民牛新闻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新闻形式,形成了自己比较鲜明的报道内容,甚至形成了一套相对雷同的新闻写作手法。
一、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相对狭隘老百姓的生活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可是与此不太协调的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点却相对狭隘。
例如,一到夏天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房子漏雨的新闻报道出现。
一到冬天的时候,又几乎每天都有屋子不热的新闻出现。
相似的情节,相似的写作手法,相似的处理方式,相似的新闻报道内容,改变的就是人物的姓名,居住的小区等信息类的新闻要素。
二、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有时过于强调画面的冲击力不可否认,电视新闻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画面语言的广泛运用,与传统的广播和报纸相比,电视能更真实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新闻报道中,电视画面语言的优势就显得更加突出。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在新闻行业的发展中,电视民生新闻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电视民生新闻的目的是告诉观众最新的社会热点、政治变化、经济发展和文化趋势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新闻覆盖的范围很广,常常会为观众提供关于生活方式、健康、科技和环保等话题的建议和评论。
在未来,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将受到科技、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些影响因素以及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
1. 科技影响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且生动有趣。
在未来,越来越多的新闻节目将采用3D及虚拟现实等技术来呈现新闻内容。
观众将有机会与新闻内容进行互动,并了解更深入的信息。
此外,在像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这样的领域方面的新技术的使用也将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2. 政治影响在政治层面,电视民生新闻将面临新的挑战。
新闻机构需要更加谨慎地报道政治新闻,以防止政治宣传和政治干扰的出现。
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新闻报道的重心产生变化,例如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和环保等问题,而不是政治变化的热点话题。
3. 经济影响因为市场竞争的压力,电视民生新闻在报导流程中可能会受到财务考虑的干扰。
这意味着,新闻机构可能需要在娱乐和民生新闻方面做出一些妥协,以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高的收视率。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机构需要提供有关社会问题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的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评估,以便观众理解这些问题的根本性。
总之,在未来,电视民生新闻将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各种挑战。
充分利用新技术,拓展新的报道方式和创新的口径可以极大地提高民众对相关信息的了解。
同时,新闻机构需要更加公正和谨慎,以避免政治和经济干扰的出现。
电视民生新闻的真正价值在于传递信息实现社会进步,不断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关于民生百态的新闻事件
关于民生百态的新闻事件
最近,以新冠疫情为背景的“民生百态”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抗疫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中华儿女的热血与担当。
首先是全国各地捐赠行动,为支援疫情防控而奉献爱心的人们成千上万。
从爱心物资捐赠到义务排查、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呈现出了中华儿女在困境中的坚定支持和超凡担当。
其次是中小企业受到疫情影响而难以维持生计的事件。
在这个背景下,促进消费、带动就业等政策陆续推出,为企业和民众缓解了生活上的压力。
同时,也有很多人通过勤工俭学、远程办公等方式自救自强,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奋与坚韧。
再者,还有一些涉及医药价格、城乡差距等方面的民生事件。
这些事件反映出了当前一些矛盾与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解决。
综上所述,当前的民生百态事件涵盖了很多方面,这些事件也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与心态,展现了中华儿女的伟大力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希望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解决当前的问题,让生活更加美好。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电视台在播出中重要的一个栏目,它关注民生热点、反映社会问题、传递政府政策,是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传统媒体的衰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着困境,需要采取对策来应对挑战。
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1. 受众转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电视新闻已经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尤其是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电脑等新媒体获取新闻,这导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受众群体逐渐减少。
2. 内容同质化:由于节目制作成本高昂,电视台倾向于选择容易生产的新闻内容,导致很多民生新闻节目呈现出内容同质化的现象,缺乏新意和深度,缺乏吸引力,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3. 观众参与度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一般是单向传播模式,观众很难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
而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更趋向于互动和参与,观众希望能够和新闻媒体互动,发表意见,提出问题,但这对于传统电视新闻来说是一个挑战。
4. 广告收入下滑:随着电视收视率的下降,一些企业对电视广告投放的兴趣也在下降,这导致了电视台的广告收益下滑,民生新闻节目的资金来源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 提升内容品质:面临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容品质,让自己在内容上有独到之处,比如加大调查报道的力度,增加深度和艺术性。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树立自己的观众群。
2. 多元化播出形式:如今的观众更加注重体验感受,希望通过多元的方式来获取新闻信息。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如网络直播、手机APP、社交媒体等,让更多的观众参与提高互动性和参与感。
3. 强化社会责任感:电视台作为社会舆论的一部分,应当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呼吁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响应。
这样不仅能够展现电视台的社会责任感,也会受到更多社会的认可。
4. 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以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共同开发新闻产品,借助新媒体的资源和优势,加强内容传播,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
电视民生新闻基础知识
电视民生新闻基础知识电视民生新闻是指那些关于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信息报道。
它们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热点问题、健康教育、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方面内容。
首先,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形式,通过电视媒体传递给观众。
相比于其他媒体形式,电视具有图像直观、声音震撼的特点,能够给观众带来更直观、更真实的观感体验。
因此,电视民生新闻通常会用影像、文字和声音等多种手段来呈现新闻事件的全貌。
其次,电视民生新闻有着广泛的报道范围。
它关心人们的衣食住行,关注人们的健康、文化休闲、教育、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居住环境改善、文化艺术活动等,都属于电视民生新闻的范畴。
这些报道不仅可以提供给观众有关生活的一些实用信息,还可以引导大众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和谐。
此外,电视民生新闻还有着深入细致的采访报道方式。
它不仅会对新闻事件的主要人物进行采访,获取一手资料,还会深入到群众中间,了解普通人对于相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采访方式可以更好地反映人们的真实需求和观点,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和可感知性。
最后,电视民生新闻对于观众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只是提供信息,还能促进社会公众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引发人们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观众可以了解社会民生发展的现状、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参与其中,推动社会进步。
总之,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通过电视媒体传递给观众的关于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信息报道。
它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热点问题、健康教育、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内容,以多种手段进行全面呈现。
通过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观众可以了解社会民生发展的现状、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参与其中,推动社会进步。
电视民生新闻是电视媒体中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的一种重要新闻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视新闻的关注和报道。
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包含了人们的日常需求、社会问题、公共事务等方面,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手段呈现给观众,旨在传递信息、引起观众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及对策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及对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作为新闻媒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达社会民生信息、引导社会关注焦点、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内容呈现、观众反馈方面普遍存在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传播方式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传播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收看方式的变化而不断转变。
传统电视机收视方式已经逐渐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网络、流媒体、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应用摆在了眼前。
因此,电视节目应该借助新媒体,通过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渠道互动,进行精准投放,实现信息覆盖面的扩大。
同时,制作方应该加强创新,充分结合大数据技术、视觉设计、导演语言,为观众呈现更丰富、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电视节目。
二、内容呈现无论是传统电视还是网络视频,作为民生新闻节目,其内容必须具有前瞻性、公信力和人性化。
在前瞻性方面,节目制作方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热点,自觉引领社会思潮,关注全民健康、人权保障、公共安全等社会公共问题,扩大受众面。
在公信力方面,节目制作方必须坚持独立书记,充分展现对象真实情况,保证信息的客观性,严打虚假报道、更加注重事实核实,确保电视节目传递真实、可信信息。
在人性化方面,电视节目要真正与观众沟通,关注社会基层,真实反映民生问题,传递温暖人文关怀。
同时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性化的润色、情感化的措辞来加强节目内容的感染力,吸引观众或让观众参与节目,促进社会关注和社会互动。
三、观众反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观众反馈是制作方判断、改进节目的重要依据。
要保持与观众的良好互动,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渠道开展观众互动与评论,收集观众的反馈和建议,及时进行调整,并在未来的电视节目制作中考虑到观众对节目的喜好和要求,真正做到因为观众紧紧围绕着观众的利益需求来打造优质的电视节目。
总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该结合新媒体的应用,推进传播方式、呈现内容的创新,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呈现及维护观众利益,才能真正起到引导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实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价值。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探究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探究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以观众日常生活为主题,面向广大观众群体,关注人民群众生活所需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的一种新闻节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定位清晰,重视群众需求。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定位上要明确与凸显其面向的人群,即强调以了解观众需求并能够满足其需求为重点。
在内容安排和报道形式上更注重真实灵活,反映人民群众最真实生活状态。
二、深度报道,呈现实效。
以往出现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新闻内容常常是深入生活,观察问题,反响热点,这些报道方法是新闻报道中的精髓。
针对人民群众的诉求,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着重在深度报道上给予关注。
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报道,才能够让新闻报道产生真正的社会效应,让人民群众有所感知和改善。
三、人情味,有温度。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一种传达情感、表达关怀的新闻形态。
只有把人情味和生活温度加进去,让新闻报道和观众的互动更加融洽,态度更加亲近,才能打动观众的心。
同时也将更好切合当前传播理念,资讯化、温情化、服务化。
四、多元化,形式多样。
电视产业的发展,也催生出了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新奇的电视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要抓住时代脉搏,不断研发新的一元化内容,多元化的形式,面向不同观众进行细分,才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的来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在深度上、形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它要不断突破传统束缚,重视人性和市场,注重观众需求和节目呈现的特色,提高节目的反映性,增强节目的丰富性,以此来不断提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质量,满足社会新闻媒体不断发展进步的需求。
民生新闻报道
民生新闻报道日期:2022年5月15日民生新闻报道,关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服务社会民生需求的新闻事项。
以下将为大家带来近期关于民生领域的重要报道。
医疗保障政策升级,为民增添福祉经过多个月的研究和论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近日宣布升级医疗保障政策。
新政策将进一步增加补助比例,提高股权医保覆盖范围,并增加药品价格管控等措施,以确保广大民众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此举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关注下一代成长教育是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领域。
为了更好地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和教育,政府决定加大教育投入。
据相关部门透露,政府将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改善校园设施和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培训,加强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促进全民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
这一系列措施将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推动就业创业,激发经济活力近年来,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就业创业,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就业人员增加了15%,失业率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大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新兴产业培育、推动创业就业培训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
这些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稳定物价,保障民生需求物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物价,保障民生需求。
国家发改委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加强物价调控和价格巡查,打击不合理涨价行为。
另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支持,稳定农产品价格。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帮助维持物价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国家的难题。
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支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等。
国内影响力的民生新闻节目
国内影响力的民生新闻节目1.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媒体的普及,民众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加。
这也导致了民生新闻节目的兴起。
国内有许多影响力较大的民生新闻节目,它们通过深入报道社会问题、关注民众关切的议题,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生新闻节目,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2. 人民日报《新闻调查》《新闻调查》是人民日报旗下的一档重点关注社会民生问题的新闻节目。
该节目借助人民日报独特的资源优势,深入调查并报道各类社会问题。
其报道角度客观公正、深入细致,充分展现了人民日报对于社会民生问题高度重视的态度。
通过该节目,人民日报可以将社会问题进行曝光和深度剖析,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和共鸣。
3.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重量级新闻节目,以其深入挖掘社会问题的报道而闻名。
每期节目,它都选取一个当前热门的社会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深入访谈和报道。
通过该节目,能够将社会问题和人物故事完整呈现给观众,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社会问题,展现了中央电视台对于民生问题高度的关注和责任。
4. 央广财经《开讲啦》《开讲啦》是央广财经频道的一档以经济与民生结合的节目。
该节目通过邀请各界专家与大众讨论经济和民生问题,旨在普及经济知识,提高民众的经济素养。
该节目深入浅出地解析复杂的经济问题,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吸引了大量观众的收看。
通过《开讲啦》,央广财经频道让民众了解经济动态的同时,也提高了民众对经济问题的关注程度。
5. 浙江卫视《挑战者联盟》《挑战者联盟》是浙江卫视的一档以助人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
该节目每期选取一个困难的家庭或个人,通过解决他们的困难来传递助人的精神。
同时,该节目也提醒了观众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促使观众更加关爱他人。
《挑战者联盟》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情感化的演绎,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6. 总结以上所介绍的几个国内影响力较大的民生新闻节目,它们通过深入报道社会问题、关注民众关切的议题,都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生类新闻稿件范文民生新闻稿件播读范文
民生类新闻稿件范文民生新闻稿件播读范文新闻稿:民生新闻播读范文尊敬的广大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XXX,欢迎收听今天的民生新闻报道。
一、教育类新闻:近日,国家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严格执行学生手机管理规定,严禁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
该通知表示,手机的高智能化不仅会分散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安全,各地教育部门将加大对学生手机使用的监控力度,对违规使用的学生将予以相应处罚。
二、医疗类新闻:近日,某医院成功完成了一例高风险难产手术,为一名年轻妈妈和即将出生的宝宝保住了生命。
据了解,这名年轻妈妈由于身体条件不佳,怀孕期间一直存在较高的风险。
医院组织了一支由多名资深专家组成的手术团队,经过精心的手术准备和周密的方案制定,历时几个小时进行了手术。
术后,医生们对这名年轻妈妈和宝宝进行了细致的护理和观察,目前两人身体状况良好,已脱离危险期。
三、社会类新闻:最近,某城市国家级贫困地区的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地区坚持积极稳妥的扶贫方针,注重发展产业和就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还积极推动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建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截至目前,该地区已有一万多贫困户摆脱了贫困状态,进入了小康生活。
四、环保类新闻:最近,某地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城市环境整治行动,旨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清理和整治城市垃圾、加强污水处理、提升空气质量等方面。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组织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一起参与整治行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城市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观,市民们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五、就业类新闻:该地政府日前宣布,将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和就业。
政府计划通过减免税费、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将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岗位和公平的就业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期的民生新闻_电视民生新闻与新闻改革民生新闻的热潮刚刚过去,电视新闻据说已进入到“后民生”时代。
这意味着,对于关注中国新闻改革的人们来说,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又形成了。
不过,回过头静下来想想,有些问题还有待澄清。
所谓电视民生新闻,从新闻素材、聚焦范围,以及报道方式来看,明明就是社会新闻,明明就是地方性新闻。
①为什么从业者却要冠之以“民生新闻”?对民生新闻,尽管有不少批评意见,但整体而言,人们不仅认可了民生新闻的提法,而且对这种新闻类型寄予厚望。
李幸认为,肇始于南京地区的民生新闻是“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
②这一论断从电视传播基本理念的变迁来看,有一定说服力。
但是,众所周知,“革命”在中国的语境中,具有更宽泛的含义:“革命”寄寓了普遍乐观的超越性想象,超越性的意指不单限于观念,而且关涉到“制度”和“体制”的层面。
因此,离开新闻规制来谈“革命”,似有不妥,也不利于对中国电视新闻现状做准确的把握。
民生新闻“革命论”者对体制避而不谈,显然成问题。
几年来,关于民生新闻的讨论非常之多,但遗憾的是,很少有论者从新闻体制和新闻改革的角度着眼,本文拟就此略陈己见,以抛砖引玉。
地方性社会新闻上电视民生新闻究竟改变了什么?一言以蔽之,地方性社会新闻第一次大规模上电视。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地方性社会新闻在报纸上早就有过实践,并且也曾掀起过热潮,不算是横空出世。
第二,大规模集中在电视上做这类新闻,的确是第一次。
社会新闻以前主要是在晚报上做。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晚报就有较大发展。
资料表明:“辛亥革命以后,直到全国解放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的报纸先后有近200家,其中晚报的比例占1/10,大概有二十几家。
”③解放初期,政府领导认为晚报的读者对象是工商界、小市民等落后阶层,因而受到打压,奄奄一息。
改革开放以后,晚报开始进入复兴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迅猛。
1997年上半年,全国晚报的数量增加到116家。
④当时还涌现出大批周末报和都市报,为了招揽读者,都大量刊载社会新闻。
晚报理念在整个报纸领域蔓延,甚至波及到党报,所谓“大报小报化”指的就是这一现象。
不过,地方性社会新闻对于电视而言,却是姗姗来迟。
1993年创办的《东方时空》是第一次创新,尤其是其间子栏目《焦点时刻》(后为《焦点访谈》),追踪热点,进行深度剖析,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焦点”旋风。
有论者称2002年前后出现的民生新闻为“晚报体”,进而把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主导模式概括为三个阶段:联播体、焦点体、晚报体。
这种概括是比较准确的。
因为,民生新闻究其实际,是延续晚报的实践,做地方性社会新闻。
至2002年,地方电视台才开始大规模地做地方性社会新闻。
而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新闻体制已经引进市场机制,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新闻与地方新闻并不足以犯忌,它的“革命”意味当然也就丧失了。
因此,客观地说,民生新闻虽然作为社会新闻第一次大规模上电视,但对现有的新闻规制而言,这只不过是一次“非常规行为”而已。
以民生的名义合法化把社会新闻大规模地搬上电视,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体现出实践者的勇气与见识。
但是,他们最精彩的地方并不在此,而在于使这一“非常规行为”合法化,进而成为现有新闻规制下寻求创新的“革命”典范。
所谓合法化,体现为电视社会新闻的最早实践者为了寻求现有新闻体制的支持,熟练地利用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资源,采用特定的符号或象征对非常规的探索行为予以命名、阐述,以此来述说其改革行为。
海外学者潘忠党在考察中国新闻改革时认为,改革大环境的不确定程度很高,为了处理这种不确定性,“改革的主体采取上、下‘合作’的途径,以‘经营方式’为驱动,以‘临场发挥’为基本行为特征,创造性地运用改革话语中市场经济与党的新闻事业的语汇,以改造新闻生产中的社会关系,重构现存体制的内在活动空间。
”⑤这一概括点明了这一事实:很多具体的改革措施大多来自“下”层新闻从业人员临场发挥的“创意”,这些创意是被淘汰,还是被作为典型,最终将取决于“上”层的态度。
而上下合作的基本前提是,必须“师出有名”,换言之,这种尝试要能够用主导意识形态话语进行有效地解释,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革尝试的合法化。
第一次大规模在电视上做社会新闻始于江苏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栏目推出以后,迅速抓住了收视市场。
主要策划者、该频道总监景志刚认识到“新闻学的概念系统出现了某种滞后迹象,所以我们需要新的概念来概括确认《南京零距离》这类已大量出现在我们新闻实践中的节目样态的内涵与价值。
”可以说,这是一种清醒的“合法化”意识,因为占领市场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成功,让“老百姓”、“老板”满意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要让“老干部”满意,也就是说,只有在获得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之后,地方台的社会新闻实践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既“叫座”又“叫好”。
景志刚意识到:“这样的新闻用旧有的诸如‘社会新闻’‘舆论监督’这样的概念来概括已严重词不达意,也许更适合使用‘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因为“它直接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宣传原则。
”⑥“民生”新闻的命名正是借用“三个代表”和“三贴近”的意识形态语汇,把电视社会新闻阐释为“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从而使这一非常规行为合法化。
这一概念提出来以后,获得受众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其火爆程度甚至出乎肇始者的意料之外。
在很短的时间内,“民生新闻”以“民生”的名义所进行的合法化举措,已经斩获成功。
民生新闻概念提出的第二年,即2004年,有论者针对通常被称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之一的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的实践,提出了“公共新闻”的概念。
他们认为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并不矛盾,二者在内涵上具有某种关联度,甚或把公共新闻看作民生新闻的提升、超越与突破。
⑦这是新闻从业者对符号资源的争夺,二者所借鉴的符号资源的来路不同。
民生新闻的符号资源来源于本土的、党的新闻传统,即“三个代表”思想和“三贴近”宣传原则,而公共新闻的符号资源来源于美国的新闻实践。
⑧二者的合法性地位判然有别,面对本土丰厚的、强势的意识形态资源,西方的话语显然无法获胜,真要斗起来,一句“水土”不服,或“不符合中国国情”,后者就可以被轻易打发掉。
电视革命的幻象民生新闻顺利地完成了它的登台仪式。
这种合法化仪式,表明当前我国新闻改革的步履维艰,也彰显出新闻体制的弊端。
至少显露出两方面的弊端。
第一,对媒介性质的定位模糊。
党和国家认定所有的媒体都是喉舌,都是意识形态机器,并通过各种手段全面规制,但同时,又在传媒领域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各级电视台一方面承担着舆论宣传的重任,向各级政府负责;另一方面又要为自己的生存进行谋划,从业者在政府和市场之间进退两难。
按理说,由于传输技术的进步,频道数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专门指定一些喉舌频道,而任凭其他的一些频道去做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⑨如果做这样的区分,性质定位清晰的话,在电视上做社会新闻也就不算什么稀奇的事了。
民生新闻,被制造为“革命”的幻象,根本原因是媒介性质定位模糊。
第二,管理失范,竞争失序。
国家对所有电视台进行改制与管理,按照行政级别和地域划分实力范围,进行资源配置,由行政管理来设定权限,造成市场竞争的极大不公正。
地方台倘要做新闻,为生存考虑,必然会去做地方新闻和社会新闻。
既是必然,就大大方方地去做。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重重壁垒,种种规训,使得从业者在进行新闻实践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话语构建。
不妨说,民生新闻是地方电视媒体在当前新闻规制下所进行的一次巧妙突围;这一突围,是和体制共谋(合法化)的结果;这一突围是成功的。
从业者既获得了市场,同时还获得了话语权利,二者相互为用。
这种以“民生”的名义进行的市场突围,很难说得上是“革命”。
正如王雄所指出的那样:“严格地讲,在现代中国,如果现存的媒体制度框架自身(尤其是电视新闻生产的市场准入制度、电视新闻制作机制和播出机制以及制度许可的电视新闻竞争的多元竞争态势)没有发生革命的话,动辄以‘革命’来命名一种新的节目样式是不明智的,也是缺乏常识的。
”⑩民生新闻的实践,开拓了电视新闻的叙述空间,探索出一些新的传播路径,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不应该对它的意义进行过度阐释,民生新闻作为地方台基于自身生存突围的非常规行为,并不具有普适性。
更加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民生新闻以“民生”的名义,一路高歌地冲向市场,超高的收视率、惊人的广告价位,其背后究竟有多少“民生”的含量?人们彼此都心照不宣。
的确,它满足了多元主体:首先,民生新闻真正收获了市场,符合媒体的利益最大化追求,媒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广告商也乐了;其次,它俘获了受众,迎合了他们的趣味,据说民生新闻甚至使收看新闻成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此外,它还通过合法化,通过在新闻规制中的适时调整,(11)获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嘉许。
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电视的“革命”不过是一个由电视新闻实践者、观察者和研究者、主流意识形态在既有的新闻规制下共同制造出来的幻象而已!注释:①这一看法并非笔者一己之见。
李良荣在《当前我国新闻改革的三大难题和路径选择》(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2004-1-6)中说:“像我们南京的电视新闻,最红的《南京零距离》,这是什么节目啊?讲好听一点,‘零距离’是市民新闻,讲低一点叫市井新闻,市井无赖,打架啦吵架啦,不付钱啦,夏天人们脱衣服啦,那就是这些东西……现在全国都是‘零距离’。
”②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视听界》,2004(l)。
③曹正文、张国瀛:《旧上海报刊史话》,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④丁法章:《我当晚报老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⑤陈正荣:《电视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现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⑥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革》,《新闻传播与研究》,1997(3)。
⑦景志刚:《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11)。
⑧相关文章参见张恩超:《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南方周末》,2004年11月4日;朱菁、江藜藜:《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价值理念的提升》,《新闻实践》,2005(2);赵虎、王欣:《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论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与自我超越》,《新闻前哨》,2005(7)。
⑨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l)。
⑩王雄:《电视民生新闻的幻象和转型》,《现代传播》,2006(2)。
(11)以南京为例,新闻管理部门以行政介入的方式对民生新闻的负面报道加以控制。
负面报道数量迅速下降,《南京零距离》2003年1月20日~26日一周的负面报道数为93条,2006年5月8日―14日一周的负面报道数量仅为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