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北师大

合集下载

北师大生态学复习内容

北师大生态学复习内容

哪些生物容易成为入侵种?①既可进行有性繁殖,也可进行无性繁殖。

②从种子发育到性成熟时间短。

③对环境异质性有很强的耐受能力。

什么群落更容易被入侵?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群落都可以被外来种入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不同群落的易感性不同,同一群落对不同类群的入侵者的易感性也不同。

不同群落里,本地种的相对竞争力、抗干扰的能力也不一样。

1. 经常受到人类干扰或已经退化的生态环境,外来入侵种比较容易扩张。

四川、云南草场被紫茎泽兰入侵。

2. 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的生态环境,人类进入生态系统的频率与外来物种入侵的机会存在相关性。

如交通要道两侧,风景名胜区。

3. 缺乏自然控制机制的生态环境,繁殖能力强的物种,在其原来的生态系统中必然有天敌生物,或以其为食,或寄生,或能够与其竞争,或能够分泌物质抑制其生长,控制其种群数量。

水葫芦在原产地有水葫芦象甲控制其种群数量。

导致入侵机制有哪些?关于生物入侵与被入侵的生物群落的关系,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对各种观点的称谓不完全相同,这里均暂称之为“假说”),下面逐一给予简单介绍。

(一)“多样性阻抗假说”(diversity resistance hypothesis)经典的观点认为,结构简单的群落更容易被入侵。

这是因为,相对比较简单的植物和动物群落,其所达成的平衡更容易被打破(Elton 1958)。

除了种群模型的工作被用作论据外,Elton(1958)还指出,小的岛屿(尤其是小的海岛)易于被入侵是由于本地种甚少。

此外,农田是人为的简化了的群落,也是入侵和暴发最容易发生的地方。

热带雨林中几乎没有害虫的暴发又是支持多样性阻抗假说的又一个例子。

“多样性阻抗假说”得到了小空间尺度上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支持(Kennedy et al. 2002)。

Kennedy等在草地小区试验中人为改变物种多样性,而后检测入侵种的总盖度、入侵种的个体数量、入侵种个体的最大值和中值。

结果显示,入侵种的总盖度随多样性上升而下降,它是由于入侵者数量及个体最大值的减少而造成的。

生态系统概述课件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生态系统概述课件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体会被( C )
A.树叶覆盖
B.大雪淹埋
C.分解者分解
D.野狗争食
即时训练
9.有一类细菌,它可以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类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属
于( A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10.下列哪项可以作为一个生态系统 ( A )
A、一片农田
B、小河中所有的鱼
C、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种内关系
➢ 种内互助 ➢ 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 ➢ 捕食 ➢ 共生
➢ 竞争 ➢ 寄生
学习目标
预习课文[P68至P70]
1、什么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及作用
森林是一种生态系统
位于北美的凯巴森林主要由松树、冷杉和云杉等乔木构成,另外还生长着 多种草本植物。100多年前,这片森林中大约生活着4000只黑尾鹿。每年秋 天,印第安人捕猎黑尾鹿,用于制作食物和衣服。森林中的美洲狮、狼和郊狼 也靠捕鹿充饥。印第安人与各种生物在这片森林中和谐地生活着。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节 生态系统的概述
温故知新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
生态 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 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 降水总量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阳光 温度
✓ 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 日照时间的长短影响生物的繁殖活动
✓ 限制着生物的分布 ✓ 与降水总量共同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总格局
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即时训练 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 ) 2.生产者除了绿色植物外,还有蓝细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 )

初中生物 生态系统概述 北师大版精品课件

初中生物  生态系统概述 北师大版精品课件
就这样我半头半尾、模糊不清地完成了离别的可能,却没有想到在上路之前的晚上,父亲变了卦,死活要送我去上学。他说,太远了就走丢了,说得切切真情,我没有办法说不,就这样拖拖拉拉出了门。
半天的汽车,一天一夜的火车。父亲一直兴奋着,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人、这么大的车。下车之后更不得了,他被那么高的楼晃得头晕,自始至终只说一句话,“神仙一样的咧?”
菌、 病毒
本节小 结
•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知道了: •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环境两部分构成,
环境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生物包括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思 考 与 练习
• 1.下图所示是森林的一部分,溪水流过
长满苔藓植物的岩石。观察此图,分析 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 用,将分析结果填入表格内。
思考与练习
生物类 群
在生态系统中的地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位
生产者
鸟类
使动、植物遗中的有 机物分解,供给绿色 植物再利用。
思考与练习
生物类 群
苔藓植 物
鸟类
在生态系统中的地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位
生产者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
以绿色植物为食物
细菌、 真菌、 病毒
分解者
使动、植物遗中的有 机物分解,供给绿色 植物再利用。

• A.树叶覆盖
B.大雪淹埋
• C.分解者分解
D.野狗争食
• 5.有一类细菌,它可以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
物,这类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 C.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思 考与练习
• 4.森林中,鹿的尸体不会影响其他动物的正
常生活,是因为这些尸体会被( C )

基础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基础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基础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基础生态学理论课教学大纲[课程目标] 通过基础生态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动态与热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以及勇于探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奥秘。

[学时安排] 总学时36,每周2学时。

[教学内容]绪论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我们能够把自然界分为两大类:生物与非生物。

这两大类几乎总是可区别、可分开的,但它们又不能彼此孤立地存在。

生物依赖于环境,它们必需与环境连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需适应于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又影响环境,改变了环境的条件,生物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统一的整体。

在这第一部分中,共分三章,主要阐述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温度和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不同光制与极端温度的适应、水的特殊性质以及生物如何调节体内水和溶质的平衡、氧与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火的生态作用及管理。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生态学涉及生物与它们的环境,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生物的分布与多度,生物的生存又影响了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生态作用规律和机理。

第二章能量环境太阳表面以电磁波的形式不断释放的能量,即太阳辐射或太阳光。

太阳辐射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于植物体内, 这一过程是生物圈与太阳能发生联系的唯一环节,也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基础。

太阳辐射又温暖了地球表面,使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和繁衍,并对生物的分布起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光和温度组成了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第三章物理环境水、大气、土壤是另一类生态因子,它们构成有机体生活的空间或栖息地,成为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

同时,它们又为生物体的组成需要提供了常量元素(如碳、氢、氧、磷、硫、铁、钾、钠、钙等)与微量元素(如铬、钴、氟、铝、硒、锌、碘等)。

基础生态学实验指导

基础生态学实验指导

基础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学时安排]基础生态学实验课程是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每周2学时,共32学时。

[课程目的]在基础生态学实验中巩固和扩展课堂讲授的生态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当前生态学实验常用的先进仪器的使用,了解当今生态学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和所学知识分析处理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实验生态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主要内容]基础生态学实验内容涵盖了生态学中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四大部分。

实验对象涉及植物和动物。

在强调微观与宏观、室内与室外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用生态学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设计与完成实验的能力。

此外,在生态学实验中我们增设了种群之间各种相互关系的虚拟模拟实验,使本科生得到了虚拟实验的训练,增强了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在生态学实验教学中还配合以录像等教学辅助活动,使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丰富多采的群落类型及其它们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章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知识与训练本章的目的是帮助没有生态学基础的学生在动手开始生态学实验训练之前,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有助于生态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

学好本章知识和方法将为学生在后几章的实验训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做好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撰写实验报告提供良好基础。

第一节生态学研究文献检索第二节生态学实验设计第三节生态学野外调查与采样第四节生态学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五节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第六节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第七节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第八节3S技术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辨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通过本章中的八个实验,使学生们能够充分理解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基础生态学》教学大纲

《基础生态学》教学大纲

《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必修总学时:72学时学分:3.5学分适用对象:生态专业本科生(民、汉)先修课程高中生物学相关课程使用教材:《基础生态学》,孙儒泳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参考书:1.《生态学》,李博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植物生态学》,曲仲湘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3.《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孙儒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由于生态学与世界的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本身在地球上的持续生存有着最紧密的的关系,已成为各类院校生物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通过介绍基础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人与自然必需协调发展的思想和发展经济必须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同步的观点。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水平上,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树立生态学意识,学习应用生态学理论,解决社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4.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本章要求掌握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了解生态学发展简史及分支学科,提高对生态学作用的认识和学习兴趣。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本部分要求掌握个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生物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生态因子组成),理解主要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方式。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掌握环境、生态因子等概念,了解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耐受限度与生态幅。

第二章能量环境了解地球上光照的光质、光强度、光周期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光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光的适应。

学习地球上温度的分布和变化特点,掌握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第三章物质环境了解水的性质和作用,掌握动植物与水的关系。

了解大气组成,掌握CO2的生态作用。

了解土壤的形成、侵蚀、破坏和土壤的生态意义,掌握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基础生态学课件(全)@北师大_部分1

基础生态学课件(全)@北师大_部分1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太阳与地球构成了生物生存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环境, 二者奠定了生态学上的宏观概念。 1,大气圈(atmosphere) 对流层厚度约为10km,占全部大气质量的70—80%。 对流层中,空气组成的主要成分保持不变。3-4km以上高度 内,CO2要比下层少。O2总含量近108kg。 2,水圈hydrosphere 全球估计有15亿km3的水。其中海水占97%,淡水3%。
+
环境 非生物成分
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生态 系统 系统 系统 系统 系统 系统
三 学习生态学的意义
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1)人工固氮总量已经超过天然固氮总量 2)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30% 3)被人类利用的地表淡水,超过可用总量的二分之一。 4)地球上大概四分之一的鸟类物种在过去两千年中灭绝 5)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渔业资源过捕或耗尽 6)大量不易分解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环境
生态学 (Ecology)
教材: 牛翠娟 娄安如 孙儒 泳,李庆芬,基础生 态学(第二版)。北 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辅助教材:
1 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原理 (第三版)。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1 2 孙儒泳等译,Mackenzie, A., Andy S. Ball, and Sonia R. Virdee. Instant Notes in Ecology (第二 版)。科学出版社, 2004 3 Smith, R. L. and T. M. Smith. Elements of Ecology, 5th Edition. Benjamin Cummings, 2002 4 Manuel C. Molles Jr.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2th Edition. McGraw-Hill, Dubuque, Iowa, 2002.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_课件(北师大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_课件(北师大版)
2.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关联, 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1.请指出下列四条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B )
A.阳光→草→兔→狼
B.草→昆虫→青蛙→蛇
C.蛇→青蛙→昆虫→草 D.草→蝗虫→细菌和真菌
2.下列食物链中,表述正确的是( D )
A.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制作生态瓶 (模拟淡水生态系统)
议一议
1.要使模拟的生态系统维持更长时间,生态系统中除了要 有非生物物质、生产者、消费者等成分,还有什么因素必 须得到保证? 2.为什么相对封闭的生态瓶中的生物能存活较长的时间?
思考与讨论
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 的生态系统呢?

态 1.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
返循环。
2.物质循环的特点:
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 生物可反复利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 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 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 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返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特点:
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单向流动
2.能量流动的总来源: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这些能量 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
从能量传递的数量和效率看,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是 逐级递减的,单向不循环的,传递率为10%~20%。
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生态系统ppt21 北师大版

生态系统ppt21 北师大版
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
旧知回顾: 生物成分
生 态 系 统
(即群落)
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 一级消费者:草食动物
消费者
二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消费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非生物成分:太阳、水分、空气、养料、气候因子等
植物 昆虫 青蛙 蛇

成 生产者 一级
二级
三级

消费者 消费者 消费者
果园、菜地




蚯蚓 沼渣、沼液
练习:
1、下列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D) A、阳光 草 兔 狐 B、田鼠 蛇 猫头鹰 C、植物 大象 鼠 D、植物 鼠 蛇 猫头鹰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C)
A、有机物
B、化学能
C、太阳能
D、绿色植物
3、下图是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内各种生物 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变的。 5.同种生物所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
别一定是不同的,总是差一级。
思 考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是一条食物链吗?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 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 流动的渠道。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分 布形成复杂的食物网。
你能从上图中找到几条食物链?
4、食物链能量流动的特点:1)起点:生产者,终点:最高营养级。2)单向, 不循环。
5、食物链中某一环节破坏,食物链可能崩溃,生态系统遭到冲击。
植物种子
昆 虫
小 鸟

生态农业
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把传统农 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的一种新型农业。
1、基塘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北师大版生物《生态系统概述》课件

北师大版生物《生态系统概述》课件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结合图示 、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突出 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知识。
02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生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统的定义与特征
生态系统定义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 。
《北师大版生物《生态系统概述 》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 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特点 • 生态系统的作用与功能 • 生态系统的破坏与保护 • 结语
01
引言
课程背景
生态系统研究的快速发展
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基本结构,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生 态系统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总结词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低级生物向高级生物逐级传递的过程。
详细描述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通过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 化为化学能,并将这些化学能储存在其体内。这些化学能随后通过食物链和食物 网传递给消费者,并在分解者作用下最终释放到环境中。
信息传递与行为调节
总结词
信息传递和行为调节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交流和调节的重要机制。
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等,对生态 系统中的生物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自我认识的回顾与展望
回顾在本门课程中,学生了解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 和功能,学习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生 态系统的演替等方面的知识。
展望未来,学生应该深入思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 用,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学生可以 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和视野。

【基础生态学课件@北师大】02光及其生态作用

【基础生态学课件@北师大】02光及其生态作用

N
为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天数
T 为发育期间的环境平均温度 C 为该生物的发育阈温度
令 V=
1 N
发育速率
地中海果蝇发育历程、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2,温度与动物类型 •常温动物 •变温动物 3,酶反映速率与温度阈 4,驯化与气候驯化
三、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
1,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 形态上 • 生理上 2,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 形态上 • 生理上 • 行为上
1,温度的空间分布与变化 •与纬度的关系 •与经度的关系 •与海拔的关系 •与地貌与地形的关系 •在土壤中 •在水体中 •与植被的关系
典型温带深湖水温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2,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年变化 •日变化
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1,温度对生物发育和生长速度的影响 • 发育阈温度(developmental threshold temperature)或 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 • 总积温(sum of heat)、有效积温(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有效积温法则: K = N (T − C ) 其中 K 为生物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
Dsc05736.jpg
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 异温性、(非)颤抖性产热
3,植物对高温的适应 • 形态上 • 生理上 4,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 形态上 • 生理上 • 生理上
5,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 • 植物 昼行性 夜行性 晨昏性
• 动物
6,物种分布与环境温度 • 年均温度 • 最高温度 • 最低温度
第二章(1) 光及其生态作用
一、光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规律
紫外线(<380nm)9%、可见光(380~760nm)45%、 红外线(>760nm)46%。 1,在空间上的分布 •纬度 •海拔高度 •太阳高度角 •坡向 •植被 •水体中

生态系统概述 PPT课件1 北师大版

生态系统概述 PPT课件1 北师大版

思考
• 1.从图中可以看到的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生物有哪 些? • 答:有松树、冷杉、云杉,草本植物;黑尾鹿,人, 美洲狮、狼和郊狼。 • 2.除了图中表示的生物,这个森林中还会存在什类 型的生物? • 答:有鸟、鱼、细菌、真菌、病毒等。 • 3.凯巴森林中的黑尾鹿生存需要什么条件? • 答:食物、水、空气等。 • 4.要保证各种生物的生存,森林中还应具备什么条 件? • 答:略
区,动植物种类比较少。
其 他 生 态 系 统 海洋生态系统:植物主要是浮游植物,
动物种类很多,
思考 •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了哪些组成成分呢?
分析下列生态系统的图片资料,找出各生态系 统的各组成成分。
思考
1、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该生态系统中有哪些 生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
2、按照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生物分类。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这个生态系统中,除生物之外还有哪些成分? 阳光、空气、土壤和水分等
2、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 中有哪些成分?
3、水族箱中又有哪些成分呢?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 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 的物质 和能量 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
还有:硝化细菌和蓝藻。
生 态 系 统
生物 成分
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 消费者: 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和寄生动物等。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还有:蚯蚓、屎壳郎和白蚁。
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
生 物 部 分
生产者 —— 消费者 分解者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提 供物质和能量) —— 动物(直接或间接以 植物为食) —— 腐生细菌、真菌等微 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成简 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 物重新利用。

基础生态学北师大

基础生态学北师大

1,生产者(producers) :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光合细菌 2,消费者(consumers):包括杂食动物、寄生生物
食草动物(herbivores)
食肉动物(carnivores)
大型食肉动物或顶级食肉动物(top carnivores): 3,分解者(decomposer)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 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 和蚯蚓、白蚁以及秃鹫等 大型腐食性动物。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反之 亦然。
2,食物链的类型 • 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
以吃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 。
• 碎屑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 以吃死生物或腐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
• 寄生食物链(parasitic chain)
生产效率= 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 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即 Pe = Pn / An
消费效率= n+1营养级的消费能量/ 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即 Ce = In+1 / Pn;
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n营养级获得能量
特点
• 大型动物的生长率低于小型动物。 • 老年动物的生长率低于幼年动物。
3,食物链的特点 • 陆地和浅水生态系统中,能流是以碎屑食物链为主。 • 陆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只有很少一部分通
向捕食食物链。 • 只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食物链才会成为能
流的主要渠道。
• 沿着食物链动物个体越来越大的概念,只适用于一般情况。
五、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1,营养级(trophic level)
4,非生物环境 • 无机物质 • 有机化合物: 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 • 气候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效率= 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 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即 Pe = Pn / An
消费效率= n+1营养级的消费能量/ 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即 Ce = In+1 / Pn;
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n营养级获得能量
特点
• 大型动物的生长率低于小型动物。 • 老年动物的生长率低于幼年动物。
4,非生物环境 • 无机物质 • 有机化合物: 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 • 气候因素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
1,概念
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 状顺序称为食物链(food chain) 。如: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草性鱼类→食肉性鱼类。 植物→蝴蝶→蜻蜓→蛇→鹰。
生物扩大作用(biological magnification) 如:DDT在海水中浓度为5.0×10-11g,浮游植物含 4.0×10-8g,蛤中4.2×10-7g,到银鸥达75.5×10-6g, 扩大了百万倍。营养级越高,积累剂量越大。
3,呼吸量(R): 指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消耗 的全部能量。 4,生产量(P): 指生物在呼吸消耗后净剩的同化能量值,它以 有机物质的形式累积在生物体内或生态系统中。对于植物来说, 它是净初级生产量。对于动物来说,它是同化量扣除呼吸量以后 的净剩的能量值 。
同化效率 = 被植物固定的能量 / 植物吸收的日光能 = 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能量 / 动物摄食的能量 即 Ae = An / In;
• 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高于植食动物。 •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食动物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
食动物能利用较多的初级生产量。
• 恒温动物的同化效率很高,但生长效率极低。 • 变温动物的同化效率比较低,但生长效率极高。 • 变温动物的总能量转化效率要比恒温动物高的多。 • 变温动物是生态系统中更有效的“生产者”。
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就越少。
离基本能源越近的营养级,其中的生物受到取食和捕食的压 力也越大,因而这些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就越多,生殖能力也 越强。
2,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
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用生物量、能量和个体 单位来表示。
六、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ies)
二、生态系统的特征
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
大功能。 4,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七、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1,反馈(feedback)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
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响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 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 负反馈 (negative feedback)
• 正反馈 (positive feedback)
3,食物链的特点 • 陆地和浅水生态系统中,能流是以碎屑食物链为主。 • 陆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只有很少一部分通
向捕食食物链。 • 只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食物链才会成为能
流的主要渠道。
• 沿着食物链动物个体越来越大的概念,只适用于一般情况。
五、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1,营养级(trophic level)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ecosystem)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 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 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biosphere 2 ( science, v.302, 19 December 2003, p2053)
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 物种的总和。
如,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 点,共同构成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为 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动物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包括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 四营养级(即二级肉食动物营养级)和第五营养级。
1,生产者(producers) :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光合细菌 2,消费者(consumers):包括杂食动物、寄生生物
食草动物(herbivores)
食肉动物(carnivores)
大型食肉动物或顶级食肉动物(top carnivores): 3,分解者(decomposer)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 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 和蚯蚓、白蚁以及秃鹫等 大型腐食性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 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
各种能流参数如下:
1,摄食量(I): 表示一个生物所摄取的能量。对于植物来说, 它代表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日光能;对于动物来说,它代表动物 吃进的食物的能量。 2,同化量(A): 对于动物来说,它是消化后吸收的能量,对 分解者是指对细胞外的吸收能量;对于植物来说,它指在光合 作用中所固定的能量,常常以总初级生产量表示。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反之 亦然。
2,食物链的类型 • 捕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
以吃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 。
• 碎屑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 以吃死生物或腐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
• 寄生食物链(parasitic cha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