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 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 麦积山高达 142 米,石窟多凌空凿于 Hale Waihona Puke Baidu0 至 70 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崖阁、摩窟、摩崖 龛、山楼、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顶、方塌四面坡顶、拱楣、穹顶、方楣平顶、方楣覆斗藻井、 方形平顶、圆形小浅龛、盂顶。这些不同类型的窟龛、崖阁,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筑结 构演变、发展的实物资料。
天水旧称: 1、夏商:雍州,小部分属于梁州 2、西周:雍州秦地 3、西汉:陇西郡——天水郡(汉武帝时) 4、东汉:汉阳郡 5、西晋:秦州的天水 6、 五代:先后为前蜀后蜀周统治 7、元代:隶属陕西行中书省 8、清代:归甘肃省
天水标识: 1、大地湾古遗址 2、伏羲女娲文化 3、先秦发源地,放马滩 4、汉,李广 相传天水市西关飞将军巷为其故里 5、《西游记》中的高老庄 天水西二十里铺
延续后秦风格,但异国情调减少。 有完全以汉族“褒衣博带”修饰的“秀骨清像”出现。 有母性形象出现。 菩萨形象演化,有贵族,文人,女性形象。 洞窟 70 多个,占 40%。
北方汉化程度 加深,佛教本 土化
据《北史》卷三《后妃列传》载年,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失 宠,在麦积山出家为尼, 被文帝救令自尽, 年 31 岁, 其子秦 州利史武都王戊在麦积山凿金而葬, 后号寂陵。据有关专 家考证, 今第 43 窟即弗氏之墓 皇家石窟,国母形象。 44 窟正壁主佛的东方微笑 纯朴的秦地妇女,少女,儿童形象
1941 年 冯国瑞首次到麦积山实 “ 对证古本”找寻古迹, 抄录碑文, 勘察地理环境, 并
地考察
对滑窟编号, 发现以前未有人谈到的壁画, 颇有收获, 随后写成《麦积山石窟志》
1945 年, 北京大学阎文儒教授调 查麦积山
1946 年
冯国瑞再次考察麦积山
专门追寻曾经上过西崖“ 碑洞” 现编号第 133 窟的 工人文德权, 请其再登此窟。冯先生依据其所说情况 判断, 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所载“ 兹山西阁之万 菩萨堂” 即此“ 碑洞” 。
麦积山的特殊性: 位于交通要道,在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站,在如四川蜀道和丝绸之路的交汇处 开凿艰难,麦积山石窟距离地面最高处 142 米,开凿需要架木凿石,用凌云栈道连接洞窟。 泥塑造像:真实记录自东晋至清的雕塑艺术风格的演变,有东方雕塑馆的称号。
3. 历史/大事件/造像风格
1 秦汉 2 隗嚣割据 3 后秦
林泉胜境 避暑场所 姚兴凿山而修,皇家石窟。
对古印度佛窟
4 北魏 5 西魏
6 北周 7隋 8唐 9 五代 10 宋
造像规模高大,表现帝王形象; 高额深目,鼻梁挺直与额头连成一体,由贵霜-犍陀罗风 格; 袒露身躯薄衣透体。 74,70,78,57,165,156,148,128。
艺术接受和吸 收阶段
1953 年 7 月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 会文化事业管理局郑振 铎局长亲自组织麦积山 石窟勘察团。
1976-1984 山体修护工程
2、
著名书目:《麦积山石窟志》 1941 年甘肃学者冯国瑞先生与他人 图书馆古籍部 中央麦积山勘察团所作的《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 《佛国麦积山》
4. 价值/石窟精选
见雕塑的文件夹
现居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 根据书上的资料我标了一个石窟的分布图。 由于资料太多,很零散,我就一次发一小节吧。最后再汇总起来好了。
2. 麦积山情况简介:
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 80 米,山势险峻, 周围绿树成林,环境清幽。西汉末年,麦积山已成为天水名将隗嚣的避暑宫。这里松桧阴森, 横云飞渡,烟雾团绕,碧水长流,“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现存 自东晋十六国后秦以来历代大小洞窟 209 个,泥塑及石雕造像 7868 尊、壁画 1056 平方米,分 布在 194 个洞窟里。雕塑多为泥塑,也有木雕。至今仅有的北魏至明代的木雕造像 9 尊,多存 放在文物库房之中。
风格单一作品少,133 号窟。
追求细致,写实,但人物神情呆滞,缺乏生气。 众生相,人性化情感流露。36 号窟。 观音菩萨定型。
造像世俗化
11 元 12 明
13 清 14 1920 年
作品极少,48 号窟。
1 号窟,有一定艺术水平。涅磐佛。 对前代作品修饰(有些是破坏)。 天水天主教堂意大利教士曾盗去散花楼壁画多帧。
造像风格地方 化
李充信在麦积山为其亡父造七佛金, 并请庾信作铭。 女性形象消退。。 鸿篇巨制,气势夺人,风貌质朴,粗犷雄浑,以秦地青年 为主。 千佛廊。
隋文帝仁寿元年“再开龛窟,敕葬舍利,建此宝塔,赐净 繁盛时期 念寺”,瑞宝寺。 过渡阶段,承上启下。 巨佛崇拜,帝王教主形象 写实转浪漫
现存极少,可能为地震所毁。也可能地震后无力修造。 5 号窟。造型圆润丰满,装饰华丽。
1. 麦积山所在位置
1.1. 麦积山所在地: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
麦积山资料整理
1、中原地区到西北地区的入口处,丝绸之路从西安进入甘肃的第一个重镇
(具体走向约为,从长安出发,过陇县(今名),过固关峡,翻越陇板,沿马鹿——龙山 ——陇城一线西行,途经秦安、天水、甘谷、武山到达陇西)
2、秦岭北麓,海拔在 2000 到 3900 米之间,山区降雨较多,植被条件好。
1947 年
敦煌艺术研究所李浴到 撰写了调查报告, 其内容有石窟寺创修源流考、石窟
麦积山调查
内容记略、碑记摩崖录识等, 约万字, 惜未曾刊印
1948 年
成立了天水麦积山石窟 拟定了重要史迹洞窟的补修计划, 涉及寺院建筑维修、
建修保管委员会
周边景观及相关佛教遗迹的治理等
1952 年 9 月底
中央政府文化部组织, 中 央美术学院、西北军政 委员会文化部、 敦煌文物研究所等组成 的考察团考察麦积山
5. 保护问题
5.1. 一些背景资料:
麦积山石窟地处秦岭西端的北麓, 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之上, 属内陆地区。常年受季风的影响, 四季分明, 降雨丰富, 年降雨约 800~1000mm 日, 大部分时间集中在 7、8、9 三个月内, 相对湿 度 70%左右;年日照约 1654h, 每天平均 5h 左右, 日照百分率 40%为。年蒸发量在 900~1600mm。森林覆盖面积大, 约占总面积 72%的, 植被丰富, 动物种类繁多。其得天独厚的 自然环境, 优于其他石窟, 有“ 塞上江南” 之称。 麦积山地貌属秦岭西端构造侵蚀性低山丘陵区, 其山形独特, 如农家积麦之状, 山体坡度达 85 度 , 岩石裸露, 属第三纪紫红、砖红色砂砾岩, 主要胶结物为泥, 且有铁和钙质, 分布极不均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