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4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与大气污染控制解析
大气环境与空气污染
04
空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措施
国家层面政策与法规
《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各
级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防治责任。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02
提出一系列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的治理措施
和目标。
空气质量监测与信息公开制度
03
建立全国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实时发布空气质量信息,接
机遇
科技进步为空气污染防治提供了 更多手段和方法;绿色发展理念 深入人心,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 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
创新驱动发展在空气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科技创新
加强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研究, 提高污染防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制度创新
完善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 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
模式创新
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模式,减少 化石能源使用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交通污染源
01
02
03
04
汽车尾气
汽油和柴油燃烧产生的废气, 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
氢化合物等。
公共交通
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排 放的废气。
航空运输
飞机燃烧航空煤油产生的废气 ,包括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
水蒸气等。
铁路运输
火车燃烧柴油产生的废气。
生活污染源
餐饮业
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和废气 。
污染物排放变化
随着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的调整,污染物排放将呈现新 的特点和趋势。
大气环境自净能力变化
自然生态系统受损和恢复能力下降,将影响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和 空气质量。
空气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难度大;区 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尚不完 善,跨区域协作有待加强。
大气环境保护ppt课件演示文稿(1)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 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 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 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 物还强。
颗粒物常表示为总 悬浮微粒物TSP、 飘尘和降尘。
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 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 总质量,通常称为总悬浮颗 粒物。它是分散在大气中的 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目前 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 的重要污染指标。
大气环境保护
目 录
第一节 大气概述 第二节 大气污染 第三节 大气污染控制 第四节 全球大气环境问题
第一节 大气概述
一、大气的成分
N2、O2等气体 没有水汽和悬 浮颗粒的空气 称为干洁空气
水汽(如云滴、雾滴)
悬浮颗粒(尘埃、花粉)
二、大气的分层
1000 800 400 200
高度km
散 逸 层 暖 层 能反射无限电波 中 间 层
紫外线产生 强烈照射N2、 O2不同程度 离解
90 80 70 60 50 30 20
O3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每升高100m 降低0.65℃
10 200 250 绝对温度 K 300
第二节 大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作出 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 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 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 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 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 境的现象。
生性质的变化,造成直接和间
接的经济损失。
(四)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大气污染会导致降水的增加或减少,它对降
水化学的影响表现在酸性化合物的输入,即
出现酸雨。大气污染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 变暖、人们大量生产氟氯烃化合物等导致的 臭氧层耗竭等。
第十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温室效应
空气中的有些气 体跟玻璃相似,可 以让太阳短波辐射 自由通过,且可吸 收地面发出的红外 线辐射的作用。当 空气中温室气体的 含量增多时,就会 造成气温升高。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 , )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 大气中自然或人为产生的 的气体成分; 它们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 表面、大气和云发出的热 红外辐射光谱内特定波长 的辐射。 该特性导致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粮食问题、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 大气污染、粮食问题、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酸雨、微波污染、核能与环境、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酸雨、微波污染、核能与环境、 生态城市、城市“ 能源危机、噪声污染、光污染、 生态城市、城市“病”、能源危机、噪声污染、光污染、 海洋污染等方面。 海洋污染等方面。
消耗臭氧层物质 罪魁祸首:含氯和含溴的简单卤代烷 罪魁祸首:
2. NOx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 平流层中破坏臭氧层的主要NOx是NO NO+O3——NO2+O2 NO2+O——NO+O2 总反应为:O+O3——2O2 平流层中NO的来源有N2O及超音速飞机排放的 NOx.
3. HO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作用 HO+O3——HO2+O2 HO2+O3——HO+2O2 或 HO2+O——HO+O2 总反应:2O3——3O2或 O3+O——2O2 平流层中HO主要来源于H2O(g)、CH4、H2与 O的作用 H2O+O——2HO CH4+O——CH3+HO H2 + O——HO+H
二 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
臭氧层的削弱: 臭氧层的削弱:
什么原因呢? 什么原因呢? 臭氧层受损: 臭氧层受损: 在距离地面15~50km的大气平流层 在距离地面 的大气平流层 南 中集中了臭氧中的90%(臭氧层)可 中集中了臭氧中的 (臭氧层) 极 以吸收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 以吸收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使 上 空 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伤害。( 。(地球的保 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伤害。(地球的保 臭 护伞) 护伞) 氧 层 但是由于某些人为的原因, 但是由于某些人为的原因,从20 的 世纪80年代开始, 年代开始, 世纪 年代开始变 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和答案解析(5份卷)汇总
由于人类活动或者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 , 达到了足够的时间 ,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者危害了生态环境。
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单位质量的空气在气压场中受到的作用力。
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空气质量。
干空气块绝热上升或者下降单位高度时 ,温度降低或者升高的数值。
表明接触、食入含污染物的物质和水、吸收被污染的空气。
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海水烟气脱硫技术、湿式氨法烟气脱硫。
机械除尘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四种。
气体扩散、气体吸收、气体吸附、气体催化转化空气条件、温度条件、时间条件、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条件。
答:〔1 当气液两相接触时,两相之间有一个相界面在相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着呈层流流动的气膜和液膜。
溶质必须以份子扩散形式从气流主体连续通过这两个膜层而进入液相主体。
〔2 在相界面上,气液两相的浓度总是相互平衡 ,即界面上不存在吸收阻力。
〔3 在层膜以外的气相和液相主体内,由于流体的充分湍动,溶质的浓度基本上是均匀的 ,即认为主体内没有浓度梯度存在,也就是说,浓度梯度全部集中在两层膜内。
答:〔1 对流层: a 虽然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水蒸气 ,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 ,天气变化最复杂。
b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c 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主要是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匀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
D 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2 平流层:气温虽高度增高而增高,集中了大部份臭氧, 吸收紫外光,保护地球。
〔3 中间层:气温虽高度的升高而迅速降低〔4 暖层:份子被高度电离,存在大量的粒子和电子。
〔5 散佚层:气温很高,空气很稀薄,空气离子的运动速度很高。
答: a.要有巨大的内边面积。
b.对不同其体具有选择性的吸附作用。
c.较高的机械强度,化学与热稳定性。
d.吸附容量大。
e.来源广泛,造价低廉。
f. 良好的再生性能。
答:电除尘器的原理审计悬浮粒子荷电 ,带电粒子在电场内迁移和捕集 , 以及将捕集物从集尘表面上清除三个基本过程。
环境科学概论1(环境问题与大气污染)
环境科学概论目录第一章、环境科学概论 (1)1-1环境概述 (1)一、环境概念 (1)二、环境的分类 (1)三、生态系统 (3)四、生态平衡 (3)五、环境保护 (3)1-2 环境科学 (3)一、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3)二、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4)1-3 环境问题(重点) (5)一、环境问题(p3) (5)二、环境问题的发展 (5)三、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 (7)四、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12)五、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P205 (12)第二章、大气环境(重点) (13)2-1大气污染和污染物 (13)一、大气污染的发生 (13)二、大气污染源 (14)三、大气污染物 (15)四、大气污染类型 (17)2-2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18)光化学烟雾的形成(p19) (18)1、光化学烟雾的定义和特征 (18)2、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机理; (19)3、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条件 (19)4、防治措施 (19)2-3 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和输送 (19)一、气象因素 (20)二、影响大气污染的下垫面因素(地理因素) (22)三、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 (23)2-4 大气污染的危害 (24)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4)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和危害 (25)三、大气污染物对材料的影响(书37页) (25)2-5 大气环境管理标准 (26)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6)二、大气污染控制途径(综合防治措施) (27)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本课程分二部分(共32学时)一、环境概论(1,10,11章),4学时包括: 绪论、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
二、主要环境要素、固体废弃物及噪声等污染及防治措施。
(2-6章) 重点,28学时包括;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度弃物、声污染及防治等。
课程教材《环境科学概论》,仝川主编,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1、《环境保护》(修订版》,林肇信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章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PPT课件
上述三种方式中,反射作用最主要,其次是 散射,而吸收作用最小,它们共使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减弱了约一半。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包括两部分:直接辐射(S)和散射辐射(D), 两者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S+D)。
◆直接辐射:其强弱受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影响。 贝尔(Beer)削减定律
❖ 海平面
▪ 20世纪上升了10~20cm
§3 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2.全球气候变暖的特征: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上 升趋势,平均升温为0.6℃ 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 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 动
二、影响气候变化的大气成分 主要指: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碳等 对地球辐射热量的收支平衡起重要作用
温室效应机理
温室具有与大气类似的对入射太阳辐射和射出热辐射的作用
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中CO2、CH4、N2O和CFCs的浓度变化趋势。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人类活动 导致所有温室气体的浓度迅速增加。(资料来源:IPCC,1990)
人类活动的影响
主要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大气窗”——地面辐射绝大部分 ( 75 —95%)被大气吸收,只有波长8.4—12 ㎛ 的部 分,可穿过大气层逃逸到宇宙空间,所以称此 波段为“大气窗”。
2、大气辐射:
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按 其自身温度,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发射 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它的波长为 7 — 120㎛ ,最大辐射能量波长在15 ㎛ 。
应对措施与策略
➢ 1.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 改变能源结构 ❖ 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 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 ❖ 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
大气污染防治法释义
大气污染防治法释义2.环境预防和治理工程从其中一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很多活动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虽然生态环境具备一定的自净功能,不过一旦污染物超过一定范围,环境就无法发挥自动恢复功能,无法保持其持续循环状态。
而以上所提到的污染后的范围就是所谓的环境容量。
在这个容量内,人类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工程使生态环境得到净化,而尽可能的限制释放污染物质是环境保护的最有效方法。
工业污染危害极大,其污染物大多为未被充分利用的物质。
不过人们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与预防的,所以限制环境污染物质的释放成为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目标。
对于环境的各个方面展开的环境保护工程如下:2.1水污染预防与治理我国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技术由来已久。
在公元前两千三百年,凿井技术的出现使得大量人口集中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原始的村落。
而后持刀守卫水井制度能够从武力、制度等方面给予当地的水资源必要的保护。
之后顺次出现了地下排水道、明矾净水等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与治理了水污染。
而国外也不乏水污染预防与治理技术,漂白粉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生活中水污染的危害,活性污泥法的发明有效的降低了水污染中的污染物质,有利于水资源的自动恢复。
这些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尽可能的降低水污染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水质,从而实现治理效果。
当然,通过法律明确限制污染物排放也是预防与治理水污染的有效方法。
2.2大气污染预防与治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提高。
但是现代化生活所依赖的电器等不断排放出对大气不利的有害物质。
冰箱与空调是人们夏天离不开的制冷工具,不过二者在使用中所释放的氟氯昂能够对臭氧层造成巨大的危害;汽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代步工具,但是它所制造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污染生活空气,危害人身健康。
为了有效的预防与治理大气污染,诸如除尘、工业气体净化等技术逐渐出现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另外,各国更加重视无污染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力求通过大气自身的力量净化污染,恢复其正常循环状态。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与大气污染控制课件
1995年
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排洪不畅, 土地盐渍化,海水倒灌、影响沿海养殖业等。
未来海平面变化的预测 预测者 世界气象组织(WMO) 日本环境厅 欧洲共同体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预测年份 2025 2030 21世纪 21世纪末 上升量cm 20-140 26-165 20-165 65
1 6.5
N2 O
CHF3 HFC-152a① HFC-143a②
120
264 1.5 48.3
280
9100 460 5000
310
11700 140 380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70
9800 42 1400
SF6
3200
16300
23900
34900
注:引自IPCC报告,1995;①分子式为C2H4F2;②分子式为C2H3F3。 ①②均为臭氧层损耗物质的替代物。
臭氧洞:理论上指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D.U.,即臭 氧的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30%的区域。
1955 - 1995 每年十月份南极臭氧浓度(单位: DU )。数据点包括 了基于地面和卫星的观测。在这一时期内总臭氧总浓度下降了50%。 (资料来源:NASA, 2000)
2830万平方公里
2000年 与2002 年臭氧 空洞比 较。
3.生态建设战略
– 从大气中消除过量的CO2:保护热带雨林;植树 造林;通过海洋生物吸收固化
4.研究、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与规划
– 沿海城市规划;作物品种、耕种体制、适耕地 区的规划等
5.加强科学研究和预警
二、臭氧层破坏
(一)臭氧层主要特征
离地面15-35km的
试讨论防治全球性大气污染中
讨论防治全球性大气污染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问题学院:经济与管理专业:物流管理学号:08080219 姓名:滕飞摘要:本文主要是探讨全球性大气污染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责任问题。
通过大量的资料来充分地说明现在环境危害的全球性,并得出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相应更大的责任的结论。
与发展中国家共同来治理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村。
关键词:污染、责任、全球性、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借这次机会,谈谈我对防治全球性大气污染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责任问题。
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全球性大气污染,首先把全球性污染的概念重申一下。
全球性大气污染主要体现在全球性上,指某些超越国界,带来全球性影响的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类型,按照污染源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两大类。
自然污染源是由于自然原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而形成,人为污染源是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形成。
由于人为污染源普通和经常地存在,所以比起自然污染源来更为人们所密切关注。
引起的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三大问题。
(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一氧化碳、臭氧、氟氯烃(CFCS)等,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的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带来了严重的后果:①地球上病、虫、害增加;②海平面上升;海陆风暴增多:④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按现有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 摄氏度,南北极的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国际沿海大城市像纽约、东京、悉尼等都将低于海平面。
(2)臭氧层破坏大气中臭氧含量仅占一亿分之一,主要集中在离地面20~25 公里的平流层中,并称为臭氧层。
众所周知,臭氧具有强烈吸收有害紫外线的功能,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天然屏障。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氯氟烃,导致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变薄,严重地危害了人类自身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安全。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N2O:0.3ppm
臭 氧 : 大 气 中 浓 度 仅 次 于 CO2 的 温 室 气 体 , 0.0210ppm
这些微量气体的吸收带在7500-13000nm,一旦这些微 量气体大量增多,在7500-13000nm谱段的地球长波辐 射也将被大量吸收,即地球赖以散失辐射热量的大气 窗被关闭,温室效应就会加剧。
未来海平面变化的预测
预测者
预测年份 上升(cm)源自世界气象组织(WMO)2025
20~140
Mercer
2030
500
日本环境厅
2030
26~165
Bloom
2030
100
欧洲共同体
21世纪
20~165
Barth&Titus
2025
13~55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21世纪末
65
(二)气候带移动
。
三、酸雨的危害
(一)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由于水体酸化,促使土壤中重金属溶入水体中
(二)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1、酸雨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酸化后形成植物可吸收形态的铝化合物
2、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破坏作物细胞正常代谢活动
3)对各种材料的影响 酸雨加速了许多用于建筑结构、桥梁、水坝、工业装备、
天
人
海 干湿
然
为
浪 沉沉
源
源
飞 降降
溅
图 硫化合物在大气中的转化过程
N2O
NO、 NO2
硝酸 铵盐
天
人天
干湿
然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0901012402乔洪蕾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当今,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大气环境问题是: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
倘若让我们简短地回顾一下历史,在本世纪的70年代初,由于一系列的公害事件的发生,大量的化学物质污染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于是,在世界性范围内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浪潮,随后到了80年代,又由于酸雨、臭氧层被破坏和全球变暖这三大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掀起了第二次环境保护浪潮。
在这二次浪潮中,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环境化学应运而生,并确立了它自身研究的重心。
一酸雨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霜、露、雹、霰等各种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
据报导,1980年,地球上通过雨水降下的硫酸近3000万吨。
硫酸与硝酸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
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SO2。
酸雨是大气污染物排放、迁移、转化、成云和在一定气象条件下生成降雨的综合过程的产物。
酸雨的沉降可以离一次污染物的排放地成百甚至上千公里。
环境科学家指出:经大量实验证明,大气的雨水中存在的自由基,可以把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氧化成相应的酸。
另外,大气颗粒物:Fe、Mn、Cu、Mg、V等,是成酸反应的催化剂。
酸雨的危害极大,倘若降水酸度低于pH值5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譬如河川、湖泊中的鱼类减少,树木枯萎而死,侵袭文物古迹和道路桥梁。
我国酸雨以西南为最严重,重庆、贵阳、南宁、柳州等城市降水量年产均的pH值分别为4.26、4.73、4.83、4.36,最低值达3.85,已低于欧洲酸化中心降雨的pH值。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人为排放量。
减少和防治二氧化硫,可采用燃料脱硫技术、排烟脱硫技术等措施。
对氮氧化物的防治,主要是改进燃烧装置,控制燃烧过程,对汽车尾气采用催化剂氧化或改用甲醇燃料代替汽油等。
对于森林、土壤和湖泊的酸化,可施洒石灰石(CaCO3粉末),另外,改良植物品种,提高树木的抗酸能力。
考研环境工程知识点解析
考研环境工程知识点解析环境工程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门专业。
环境工程的核心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考研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中,准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考研环境工程的知识点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技术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技术是环境工程领域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水污染的特征、水污染的评价与监测、水污染的控制与处理方法等。
1. 水污染的特征:水污染是指水体中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和微生物的现象。
常见的水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物等,它们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2. 水污染的评价与监测:水污染的评价与监测是为了判断水体是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和治理措施。
常用的水质评价参数包括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
3. 水污染的控制与处理方法:水污染的控制与处理方法涉及到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常用的控制与处理技术包括深度处理、生物处理、吸附、膜分离等。
二、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是环境工程领域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特征、大气污染评价与监测、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方法等。
1. 大气污染的特征: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如颗粒物、氮氧化物、臭氧等。
大气污染对健康和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 大气污染的评价与监测:大气污染的评价与监测是为了衡量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了解大气质量状况。
常用的监测参数包括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浓度、可吸入颗粒物等。
3. 大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方法:大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方法包括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两个方面。
源头控制主要是通过改造和升级工业设施、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末端治理主要是通过过滤、吸附、催化等方法去除大气中的污染物。
三、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是环境工程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固体废物的分类、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和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等。
第三章大气污染与防治ppt课件
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本标准设置下列三项指标:
1)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小时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2)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 率。
指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小时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 值。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 项均为超标排放。 3) 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 监控浓度限值。 指监控点的污染物浓度在任何1小时的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3、大气稳定度
即空气团在铅直方向稳定程度。 判断:假如一空气团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产生了上升
或下降运动,当外力去除后, 可能发生三种情况: (a)当外力去除后,气团就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称这
种大气是稳定的; (b)当外力去除后,气团加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
的; (c)当外力去除后 ,气团静止或作等速运动,称这种大气是中性
0.04 0.08 0.12
4.00 10.00
0.16
1.50 1.00
0.01
7① 20①
三级标准
0.10 0.25 0.70
0.30 0.50
0.15 0.25
0.10 0.15 0.30
0.08 0.12 0.24
6.00 20.00
0.20
浓度单位
mg/m3 (标准状态)
μg/m3 (标准状态)
氮氧化物、烯烃、烷烃、醇等碳氢化合物,以及它们在大气 中形成的一系列中间产物与最终产物(光化学烟雾)。 污染源:
来自汽车排放、石油冶炼以及石油化工厂的排放。发生地区 以石油燃料为主。
三、大气污染的类型
大气治理简介演示
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大气污染现状•大气治理技术与原理•大气治理政策与法规•大气治理实践与案例分析大气污染现状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不仅限于特定国家或地区。
全球化问题主要污染物跨界传输颗粒物(P M 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往往通过风、气流等因素进行跨界传输,使得污染问题具有国际性。
030201全球大气污染概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尤其是北方地区。
污染程度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生活燃烧等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主要来源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如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推广清洁能源等。
政府措施中国大气污染现状环境影响大气污染会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农作物、水体等造成损害。
健康影响大气污染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具有危害。
全球经济损失大气污染还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包括医疗费用增加、劳动力减少、农作物减产等。
大气污染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大气治理技术与原理通过调整燃烧条件,降低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例如改进燃烧器设计、使用低污染燃料等。
燃烧优化在燃烧过程后,采用特定的净化技术对尾气进行进一步处理,以减少污染物排放。
燃烧后处理燃烧控制技术利用吸收剂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达到脱硫效果。
通过干燥剂吸附、氧化等方式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去除。
烟气脱硫技术干法脱硫湿法脱硫通过调整燃烧过程中的空气与燃料比例,降低氮氧化物的生成。
燃烧调整在催化剂作用下,喷入还原剂与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氮氧化物控制技术颗粒物控制技术利用机械力将颗粒物从烟气中分离出来,如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等。
电除尘通过电场作用使颗粒物带电,然后利用电场力将其从烟气中去除。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与大气污染控制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产量和质量下降,间接影响
3、对材料的影响:加速老化
4、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生产力,影响幼体
25
第 三 章
(五)臭氧层破坏的控制策略
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技术
无氟氯昂制冷设备 环境管理手段+ 经济手段
1985年, 25个国家 《维也纳公约》 1987年, 46个国家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 蒙特利尔公约》
27
第 三 章
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削减
28
第 三 章
三、酸沉降与酸雨
1、酸雨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 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 通过降水(包括雨、雪、雹、露等形式) 或在气流、重力等作用下迁移到地表造成 污染的现象。前者称为湿沉降,后者称为 干沉降。
29
第 三 章
40
第 三 章
41
第 三 章
中国酸雨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酸雨污染呈 加速发展趋势。
在80年代,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高硫 煤使用地区及部分长江以南地区。 到90年代中期,酸雨发展到青藏高原以东及四 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已成为与欧 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地区之一。
8
第 三 章
自然因素
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包括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参数的改变、 地外物体的撞击等。其中,对太阳黑子 活动影响的研究较多。最近100年以来的 太阳黑子相对数也呈现一个增强的趋势, 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和全球变暖 的趋势基本吻合。
人为因素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工业生产,燃 料燃烧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 应增强;另一方面,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 的破坏间接改变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 也可使气候变暖。
第十二章 大气污染与全球环境问题
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事件名称
马斯河谷 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 烟雾事件 多诺拉 烟雾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水俣(病)事件 四日事件 米糠油事件 富山事件
发生时间
1930.12 1943.5-10 1948.10 1952.12 1953-1961 1961 1968 1931-1975
2
发现“臭氧洞” PH值低于5.6的 大气降水,包括 雾、雨、雪 河流、湖泊干涸 或受到污染 目前物种消失的 速度快50-100倍 海域受石油污染 、发生鱼群死亡
3
酸雨
4 5 6 7
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 生物多样性丧失 海洋污染
区域性 森林面积缩小,对动 环境问题 物捕杀、杀虫剂、等
油船泄露、远洋倾废、 近海排污
5、全氟代烷和六氟化硫:这些化合物具有极强的红外线吸 收能力。全氟代烷是工业铝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SF6是大 型电器设备中的绝缘物质。
6、臭氧:对流层中的臭氧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流层中臭 氧的增加将导致气温升高。 7、颗粒物(气溶胶):烟尘、火山爆发、土壤风蚀等。
三、气候变化的后果及其影响
1. 海平面会上升 基地冰川的融化、海水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在未来的100 年内上升50cm。 全世界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km的范围内,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这些地区可能被淹没,或者更容易受道台风、 飓风、海啸、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些水国(荷兰)、水城(威尼斯)很受威胁。土地面积 将减少。 如果海平面上升45cm,将可能导致孟加拉国丧失10.9%的领 土,迫使5,500,000人流离失所。
2. 影响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 据IPCC估计,红树林、珊瑚礁、沼泽将会消 失。青藏高原、天山和祁连山高山地区的冰川在退 缩。 降水量将增加还是减少?不确定。 生产力增加还是减少?不确定。 讨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洪涝、旱灾灾害将频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全球变暖
原因:温室效应的加剧
温室气体:
CO2、CH4、二氯乙烷、臭氧、氯氟烃(CFC-11、
CFC-12)、四氯化碳、氧化亚氮等,其中尤以CO2的温室 作用最明显。
4
第三章
自然因素
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包括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参数的改变、 地外物体的撞击等。其中,对太阳黑子 活动影响的研究较多。最近100年以来 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也呈现一个增强的趋 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值和全球 变暖的趋势基本吻合。
一般认为: 年均降水 pH值高于5.65, 酸雨率是0-20% , 为非酸雨区; pH值在5.30--5.60之间, 酸雨率是10--40% , 为轻酸雨区; pH值在5.00--5.30之间, 酸雨率是30-60%, 为中度酸雨区; pH值在4.70--5.00之间, 酸雨率是50-80%, 为较重酸雨区; pH值小于4.70, 酸雨率是70-100%, 为重酸雨区。 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
预测者
预测年份
世界气象组织(WMO)
2025
上升量cm 20-140
日本环境厅
2030
26-165
欧洲共同体
21世纪
20-165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21世纪末
65
6
第三章
全球气候变暖的悲剧性象征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 气象灾害
4、影响人类健康
7
第三章 减缓全球变暖的对策
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那么臭氧层的总厚度 只有3mm左右。这种用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柱中臭氧的总层厚 来反映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方法叫做柱浓度法,采用多布森单 位(Dobson unit,简称D.U.)来表示,正常大气中臭氧 的柱浓度约为300 D.U .。
臭氧洞:理论上指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D.U.,即臭 氧的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30%的区域。
38
第三章
我国酸雨的化学特征:属硫酸型酸雨
pH值低、离子浓度高,硫酸根、铵和钙离子浓 度远远高于欧美,而硝酸根浓度则低于欧美。
酸雨中H2SO4和HNO3的比值高
发达国家与地区一般为3:2或2:1 我国为10:1。
39
第三章 3、酸雨的形成过程与机制
2SO2+O2催化剂 2SO3 SO3+H2O=H2SO4 SO2+H2O H2SO3 O2+2H2SO3=2H2SO4
30
第三章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4、对材料的影响:加速老化
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烟雾加剧,使橡胶、 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使油漆褪色等。
5、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31
第三章 (六)臭氧层破坏的控制策略
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技术
无氟氯昂制冷设备
制定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措施
环境管理手段+ 经济手段
Y O3 YO O2 YO O Y O2 总反应: O3 O 2O2
Y—活性物质,包括奇氢HOx、奇氮NOx、奇 卤XOx三大家族。
14
第三章
奇氮:超音速飞机排放是NOX的人 为来源,破坏O3层
NO2 O NO O2 NO O3 NO2 O2
28
第三章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产量和质量下降,间接影响
近十几年来,人们对200多个品种的植物进行了增加紫 外照射的实验,其中三分之二的植物显示出敏感性。一 般说来,紫外辐射增加使植物的叶片变小,因而减少俘 获阳光的有效面积,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
对大豆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紫外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 草和病虫害的损害。臭氧层厚度减少25%,可使大豆减 产20~25%。
沿海城市规划;作物品种、耕种体制、适耕地 区的规划等
5.加强科学研究和预警
10
第三章 二、臭氧层破坏
(一)臭氧层主要特征
离地面15-35km的 平流层中 臭氧非常稀少:1千
万个大气分子中只有三个 臭氧分子。
平流层的温度曲线。 11
第三章
(三)臭氧层破坏
臭氧的浓度单位
柱浓度法:在0℃下,如果沿着垂直于地表的方向将大气
第三章
第六节 全球大气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全球气候变化
酸雨
1
第三章
一、全球气候变化
温 室 效 应
2
第三章 温室效应的定义 (Greenhouse Effect)
大气中的CO2、CH4等气体对太阳发出的短波吸收很弱, 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很强,从而使散失到大气层 以外的热量相对减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 大气这种对地表热辐射遮挡保温的属性类似温室中 玻璃具有的作用,故被称为温室效应。
29
第三章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3、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生产力,影响幼体
水生植物大多数贴近水面生长,这些处于水生食物链 最底部的小型浮游植物最易受到平流层损耗的影响, 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已发现臭氧洞与浮游 植物繁殖速度下降12%有直接关系,而美国能源与环 境研究所的报告表明,臭氧层厚度减少25%导致水面 附近的初级生物产量降低35%,光亮带(生产力最高的 海洋带)减少10%。
总反应: O3 O 2O2
15
第三章
奇氢:HO的来源
H2O O 2HO CH4 O CH3 HO H2 O H HO
HO O3 HO2 O2 HO2 O HO O2
总反应: O3 O 2O2
16
第三章
奇卤:平流层中ClOX天然源来自海洋生物产生的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破坏DNA,皮肤病,白内障等
破坏DNA,免疫机制减退 麻疹、水痘、疱疹、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皮肤癌:基底细胞癌、鳞状皮肤癌、恶性黑色素瘤
臭氧层每递减1%,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上升3%
白内障 1%臭氧层的减少,将增加1-1.5万白内障
27
第三章 据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报告显示,1979年以来我国大气
北极涡旋的温度远较南极高;北极平流云的云 量比南极少
25
第三章
臭氧损耗物质(ODS)的破坏能力
臭氧耗减潜能(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 ODP)
ODP
单位物质X引起的全球臭氧减少 单位物质量的CFC 11引起的全球臭氧减少
26
第三章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含量减少1%,地面紫外线增加2~3%
国际行动
1985年, 25个国家 《维也纳公约》 1987年, 46个国家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
蒙特利尔公约》
32
第三章 三、酸沉降与酸雨
1、酸雨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
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 通过降水(包括雨、雪、雹、露等形式) 或在气流、重力等作用下迁移到地表造成 污染的现象。前者称为湿沉降,后者称为 干沉降。
12
第三章 (四)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平流层臭氧形成机理
纯氧理论(Chapman Mechanism) O2 hv O O O O2 M O3 M
臭氧吸收紫外线的反应
O3 hv O2 O O3 O O2 O2
13
第平三章流层臭氧破坏机理
1、催化清除理论 20世纪70年代建立 活性催化物质的链式反应
颗粒物的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金属:催化SO2氧化; 酸性物 :贡献酸雨; 碱性物: 中和酸起缓冲作用
地理和气象因素
37
第三章
大气中的NH3的来源
有机物的分解:氨基酸分解 含氮肥料的挥发; 土壤中NH3的挥发:随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
北方土壤pH值在7- 8之间,南方土壤pH值56。
SO2 SO3 H2SO4
40
第三章
雨水冲刷污染物之过程可分两个阶段: 首先,污染物在雨滴形成之初期即被吸收,降雨时直接与 雨水一起降下,这种形成方式称为雨除作用(Rainout); 然后,跟随的是雨冲作用(Washout),雨滴在降落过程 中﹐与下层的酸气接触及摩擦,而令酸性气体溶在雨中,下 降至地面。
35
第三章
2、酸雨的组成和影响因素
二氧化硫 SO2
氧化氮 ( NO和
NO2)
硫酸 H2SO4
>90%
硝酸 HNO3
HCl
酸雨
有机酸
酸雨的主要成分
36
第三章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酸性污染物的排放 大气中的NH3:抑制酸雨的形成
与H2SO4气溶胶形成中性的NH4HSO4,降低了雨水的酸度。
南极冬天:极低温 度造成两种非常重 要的过程 :
极地涡旋
巨大的反应器
极地平流云
云滴的主要成分是HNO3·3H2O和冰晶 吸附并聚集CFCs及哈龙等物质 非均相反应场所
20
第三章
硝酰 氧氯
平流云表面发 生非均相反应
ClONO2+HCl→Cl2+HNO3 ClONO2+H2O→HOCl+HNO3
33
第三章
湿沉降,干沉降的定义
湿沉降习称酸雨是指pH<5.6的各 种形式的降水。
干沉降则是指没有水份参与的情况下, 带酸性物质从空中降下来的方式,通 常,大气中酸性物质可被植被吸附或 因重力作用沉降到地面。
34
第什三章么是酸雨区?
某地收集到酸雨样品, 还不能算是酸雨区, 因为一年可有数 十场雨, 某场雨可能是酸雨, 某场雨可能不是酸雨, 所以要看 年均值。
奇氢HOx
大气中H2O与激活O原子反应
奇氮NOx
宇宙射线分解N2 飞机等人类活动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