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型发展和实践。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和构建节约型社会出发,实行“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积极落实资源与环境政策法规,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也在改革开放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如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健康、生态文化建设等。

首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

这个思想的核心是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既要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又要协调经济社会发展。

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战略和愿景。

其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出发,积极推广生态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

这也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之一。

再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还注重了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完善。

一方面,加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监督,通过加强执法力度和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等手段,强化环境治理。

另一方面,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最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也强调文化和价值观的转换。

在发展中注重生态文化的建设,弘扬“尊重自然、崇尚生命、绿色发展、科学创新”的生态文化,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和绿色消费教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绿色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总之,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正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和实现的。

这种实践路径在中国发展中得到了深入推广,成为中国走向绿色发展的重要道路和示范。

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宏伟主讲人简介:宏伟中共中央党校马列教研部教授十八大会议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当下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此前我国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过生态文明,那么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党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怎样的深化?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实践路径。

从时间这一纵向的角度看,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在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人类也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财富,靠耕作维持人类生存,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华文明的诞生。

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与同时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相比我们感到自豪。

正是由于中华儿女对文明的贡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近代以来进入的工业文明时期,更让我们感到振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

不再是简单的农耕生产方式,而是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享受更多的物质文明财富。

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所伴生的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被大规模开采,它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人类实现了巨大的转型,然而这种转型是黑色的转型,所以人们迫切的期待绿色转型,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时代。

我们依赖的能源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也会发生巨大变革,以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

但这种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轻易、自觉地实现。

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的党的理论自觉和把握,但更多地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

所以也是一种倒逼,一种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生态文化传统的重要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框架下,以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

在理论创新方面,首先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

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优先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人共同富裕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生态先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发展理念。

其次,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阐释,构建生态文明观、自然观、人与人的和谐观等方面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义。

理论创新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情,要真正能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提升。

在实践方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强化环境经济政策,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监管,推动实现绿色发展。

其次,要注重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保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村镇等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

再次,要强化生态文明保护和维护机制,加强生态保护的投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许多困难挑战。

比如,一些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够,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努力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作者:王青梅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05期摘要本文主要是以建设我国特色生态文明为主,从其指导思想、本质以及其基本的含义这几个方面入手讨论我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思想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如何创新,并且还以经济、文化、政治这几个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实践我国特色生态文明。

关键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如今,社会各地的环境受到污染的现象也是愈发严重,生态的平衡被打破,同时还对人们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无论是平衡生态环境还是发展经济这两者之间始终都存在无法被避免的矛盾,同时两者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该问题更为突出。

1大力打造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大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主要是还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已经长远持续发展的需求所制定的,建设我特色生态文明不仅能够实现我国目前的发展目标,还能够为我国长远持续性发展创造出有利的发展条件,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对待的一个问题。

因此,展开特色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对实现我国长远可持续性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1.1回答了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实践阶段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性思想。

而党在十七大之中就已经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战略思想列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之中并做出了战略性的安排。

强调坚持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良好、节约资源型社会,实现结构质量与速度相互统一、协调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让我国人民能够在一个优良生态环境中生活与生产,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同时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经济与资源平衡发展明确了发展路径。

在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战略性思想的引导下,推进了我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工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十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十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十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者:郇庆治来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摘要:“十八大”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不仅是一种崭新的生态文明观、绿色的科学发展观,更是面向全体党员干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与社会动员。

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巨大挑战或机遇是,以发展的话语与实践来逐渐吸纳、消解生态环境难题,也就是使发展最终演进成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以最有限的自然资源耗费和最小幅度的生态系统冲击,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理物质文化需要。

这种发展不仅将大大缓解我们目前由于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费、高排放所必然带来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将从根本上绿化或重铸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体制。

“十八大”报告和三中全会《决定》阐述的“生态文明观”及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丰富与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整体的理论认识,同时提高了对科学发展观及其践行总要求的理论认识。

可以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长期性指导思想地位”的重要体现。

当然,就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开创性实践来说,我们还面临着大量的挑战性问题亟待回答。

基于此,本文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十个突出问题做简要讨论。

一、生态文明的性质、目标和表征任何一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性界定,都会包含或呈现对于生态文明的性质、目标与表征的某种理解或愿景。

而无论如何具体定义,生态文明都意味着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生态化扬弃或超越,从而凝聚为能够充分考虑并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及其客观要求的人类文明性(社会化)生存及其各种样态(成果),集中体现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和谐与共生。

比如,生态文明是指用生态学指导建设的文明,指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的文明,具体包括器物、技术、制度、风俗、艺术、理念和语言七个维度或层面[1];再比如,生态文明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态文明是高标准的,不是简单的保护、简单的禁止,而是要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在发展的动态中实现更高的形态;二是生态文明要靠建设,当代人要努力实现先天的自然美与后天的建设美相统一;三是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2]。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理论与实践(采矿工程,罗翔,2012000450)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美丽中国”这一美好建设蓝图,为全体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未来景象。

十八大中还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将生态文明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绘就出一幅中国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诗意蓝图。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美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原文中提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其内涵是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的继承和发展。

一、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

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修订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修订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的教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

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38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月 Vol.38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6──────────基金项目: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基金项目(2014BSJJ01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5-QN-252) 收稿日期:2015-10-27作者简介:刘吟霄(1984-),男,回族,安徽蚌埠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24-政治学法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刘吟霄(郑州轻工业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

“建设美丽中国”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树立科学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124-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34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IU Yin-xiao(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0, China)Abstract: The Party led the Chinese people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realistic need to develop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pu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idea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erve resources and energy, transform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path,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Key word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circular economy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文明形态。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研究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研究

05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 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
总结词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 重要保障。
VS
详细描述
通过制定和实施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 准,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生态文 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加 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确 保政策法规的有效执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 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研究
2023-10-28
目录
• 引言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
的理论构建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
的实践探索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 的对策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等。
03
监管机制
此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还包括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制度等,以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
科技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主要涉及环保技术、节能技术、循环技术和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 。这些科技创新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外 延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 ,既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深入理解, 也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外延的拓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方法 论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方法论是新时代中国共 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态文 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建设生态文明的三维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建设生态文明的三维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提 出“ 建设 生态 文明” 理论 的
探 索过程
18 到 20 92年 0 7年 的 2 5年 间 , 国共 产 党 对 中 马 克思 主义 文 明形 态理 论 体 系 和社 会 主义 建 设 体 系结 构 的认识 , 经过 了一个 不 断 深 化 、 完善 的历史 过程 。这 个历 史 过 程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两 个 历 史 阶 段 。从 18 9 2年 中共 十二 大 到 20 0 2年 中共 十 六 大
社 会 主义理 论 体 系 的 文 明 形 态理 论 的创 新 升 华 , 达到 了近乎 至臻完 善 的新 境界 。 由“ 两个 文 明” 物 质 文 明 、 神 文 明 ) ( 精 建设 到 “ 四个 文 明” 物质 文明 、 治文 明 、 ( 政 精神 文 明 、 生态
文明) 建设 , 以说 中国共 产 党基 本完 成 了对 马克 可
前为第一阶段。这个 2 O年 , 两个文明” 是“ 即物质
文明、 精神 文 明一 起 抓 的 历 史 阶段 ; 20 从 02年 中 共 十六大 到 20 0 7年 中共 十七 大 为 第 二 阶段 , 5 这
文明” 的历史过程 , 实践上是中国生态文明时代建
设 序 幕渐渐 拉 开 的历 史 过 程 , 治 和 社 会 形 态 上 政


历史新起点上确立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重大 战略思想 ,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 人类文明形态演进升华规律决定 的历史趋势看 , 是 中 国共 产党 面 对 2 1世 纪 战 略 机 遇 期 人 类 文 明
从工 业文 明 向 生 态 文 明 演进 升 华 的 历 史 机 遇 , 在 中国特色社 会 主义建 设 历史 新 起 点上 做 出的 一个 具有 划时代 意 义 的历 史 性 重 大 战 略 抉 择 , 华 了 升 全面 建设小 康 社 会 的 实践 内 涵 和 历 史 内涵 ; 社 从 会发 展 的政 治 制 度 变 革 角 度 看 , 中共 十 六 大 提 出 建设 “ 生态 良好 的 文 明 ” 十 七 大提 出 “ 设 生态 到 建

新时代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新时代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关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探讨了新时代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并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1新时代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1.1生态优先、保护为要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小流域为单位,以建设旱涝保收田、建设稳产高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综合治理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工作。

1.2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要突出重点,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位,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实行综合治理。

要大力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淤地坝安全提升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区域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治理步伐,提高治理效益。

1.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水土保持工作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特点、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规划。

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确定治理目标任务。

1.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水土保持工作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水土保持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1.5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水土保持工作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治理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治理水平[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本文概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一篇系统探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章。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基本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深入剖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进行概述,包括国内外生态环境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等。

接着,文章将回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重点任务等。

文章还将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将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路径,为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这一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要求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与会嘉宾:大家上午好!我代表理论学习中心组,非常荣幸能在这次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讨交流会上发言。

今天的会议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和交流,我愿意就这一议题向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见解和思考。

首先,我想强调我们作为一名理论研究工作者,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应当保持积极的态度。

当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我国发展的战略任务。

我们要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我们不能消极观望,而应该积极投身其中,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我们应该发挥好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我们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成员,应当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理论水平。

只有理论基础扎实,我们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我们要加强与实践的联系。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深入实践,倾听基层的声音,了解一线的需求。

只有通过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理论研究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并为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最后,我想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众多领域,需要多方合作。

我们理论学习中心组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等广泛合作,形成合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专题研讨会这样的交流平台,增加互动与交流,汇集各方智慧,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以上几点,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

同时,我也期待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共同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与会嘉宾:接下来,我想进一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理论学习中心组的使命和责任。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传统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对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中,不仅包括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也包括了对未来生态文明构建的规划和设想。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理论创新1.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源于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川既破坏,积沙必成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些论断直接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性。

在过去,人们往往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视为对立或矛盾的关系,甚至认为环境保护是牺牲经济发展。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却是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提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建设好生态文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倡导绿色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另一个创新点在于倡导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了“四个只能”,即只有生态环境优良、只有生态文明建设有力、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才能走向成功。

这种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个理论创新在于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山水”理论,即山清水秀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保护优先的思想。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基本立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和法治保障,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确保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二、实践1.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探索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作为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大学生们应当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实际行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内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的科学概括,是指引我们构建现代化的生态文明体系的根本遵循。

其中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目标。

大学生应当通过深入学习,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内涵,以理论武装自己,坚定地走在实践的前列。

1.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绿色生活方式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之一。

大学生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小事做起,比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绿色出行等,力求做到“遵纪守法,勤俭节约,文明生活,绿色出行”。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环保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亲身感受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2.提高生态科技意识,参与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对生态科技的学习和实践,关注环保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鼓励自己投身到环保科技领域,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提高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环保实践,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事业中来。

还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活动、垃圾分类宣传等,向身边的人宣传生态文明观,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先进典型来自某高校的小李同学,在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了多项环保志愿者活动,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多次环保宣传,通过亲身实践和鼓励,使更多的同学加入到环保行列中来。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它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还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

如何在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的定义生态文明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政策和有效的管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

它强调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发展绿色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文化:提倡生态意识的普及,倡导环保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生态学研究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框架;社会学则关注人类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政策,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例如,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这些实践经验表明,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够有效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绿色产业,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作者:姚忠禄钟培源来源:《宁夏画报·时政版》2012年第13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出战略部署。

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

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减排任务,全面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为促进绿色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可靠基础。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为当前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以期为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立足中国国情,注重本土化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因地制宜,注重本土化发展。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实践中,中国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同时也强调在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态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态经济发展。

中国提出了“绿色、低碳、循环、低排放”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中国不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中国还提出了能源低碳化、产业低碳化、城市低碳化、农村低碳化、交通低碳化等低碳化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三)强调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强调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

中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人民的满意度为根本着力点,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促进了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对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中国特色的主要理论创新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为指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中国特色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这一理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3.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还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是要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理论观点,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在中国的实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倡低碳生活、推动循环经济等。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1. 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一是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宪法,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在实践中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二是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内容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

确立生态文明新目标,这是党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新认识、新理念、新任务。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着重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发展方式、政府的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着手,重点抓好“三个体系”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上升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这是党的生态观、文明观的升华。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厘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实践基础和现实路径等几个层面的问题。

本文就这些基本而重要的问题展开探讨。

从生态文明运行轨迹把握其科学内涵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

既有特殊的运行轨迹,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运行轨迹看,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发展,实现新一轮的“生态革命”,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退化趋势,恢复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和谐协调,运行的是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贯穿的是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信息控制和生态平衡的生态规律。

从社会线形繁荣走向以人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立体繁荣;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基本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陈寿朋在《生态文明建设论》中指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整个生态关系问题方面的积极成果,包括精神成果和物化成果,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实现人类自身的进步和改善,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李宏伟主讲人简介:李宏伟中共中央党校马列教研部教授十八大会议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当下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此前我国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过生态文明,那么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党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怎样的深化?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实践路径。

从时间这一纵向的角度看,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在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人类也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财富,靠耕作维持人类生存,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华文明的诞生。

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与同时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相比我们感到自豪。

正是由于中华儿女对文明的贡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近代以来进入的工业文明时期,更让我们感到振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

不再是简单的农耕生产方式,而是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享受更多的物质文明财富。

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所伴生的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被大规模开采,它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人类实现了巨大的转型,然而这种转型是黑色的转型,所以人们迫切的期待绿色转型,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时代。

我们依赖的能源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也会发生巨大变革,以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

但这种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轻易、自觉地实现。

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的党的理论自觉和把握,但更多地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

所以也是一种倒逼,一种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新的文明形态,同时是对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一种超越。

这种超越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并和自然和平相处。

理解它的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生态文明既不是绝对超越工业文明而不进行,也不是返回到友好的农耕时代。

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有一个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另外我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去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发展,对自然是征服的态度,自然被过多的掠夺和剥夺,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自然一旦被剥夺,人的发展就受到限制。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是人类发展的同时带动自然发展,实现共生,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达成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目标。

从要素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提法。

从五位一体的角度分析,经济建设提供的是物质文明成果,政治建设使我们享受更好地政治文明,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的建设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

在文明体系当中,以上几大文明先后被提出,在五大建设中还有一项社会建设,许多学者认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可以归纳为社会文明的范畴,此外还包括民生建设。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各行各业都要积极参与的实践,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当中”,说明它们存在必然联系,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只有把前提工作做好,才能有效的促进其他方面的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即在积极推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这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国家所提出的“后工业化社会”“低碳经济”,有所不同。

有人质疑,工业文明尚未达到,就提出生态文明是否有些超前?是否应该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再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沿袭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十七大中已经提出过生态文明建设,当时有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现阶段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有些超前。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已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但并未给予高度重视,反而生态在持续恶化。

如果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遥远的将来,那文明的进程也许会被阻断。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在关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如果前提太弱,会阻碍其它的建设。

通过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国家文明程度提升,但是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生态退化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压迫,这种情况下,美丽中国的梦想可能难以实现。

既然污染如此严峻,又有人提出质疑,我们把污染的企业关停,或者转移到其他国家,看似捷径的办法,但实际上不适用。

比如河北钢厂是国家产量最多的地区,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比如雾霾严重的十个城市河北占七个,那么有人建议由于河北钢厂产能过剩,何不关停部分钢铁厂?然而钢铁是河北省的产业支柱,对于全国来讲,我们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也仍然需要钢铁,高铁、高速、房屋无处不需要,怎一个“关”字能解决的。

又有人建议进口,而我国钢铁生产总量世界第一,占到全球总产量的80%,如果关停了本国的钢厂,我们的进口又来自何方呢?如何支撑城市化进程中生产需求呢?因此,关停是不现实的,然而河北的钢厂确实面临产能过剩,需要结构调整的问题。

既然不能全部转移,我们又需要发展,因此要立足自己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们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把污染行业转移出去,中国不能复制这样的道路,因为我们的需求太大,我们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们还承担着全球化过程中转移过来的制造业和加工业,我们为别国提供了净化的产品,却把污染排放留在了自己的国土。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立足本国实际,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达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

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在理念上奉行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生产过程中实现以生产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上推行以低碳为基础的绿色消费。

生态伦理——从哲学的本体论上考察,到底是自然跟人类相比谁更具有可观的优先地位呢?答案是自然。

自然在人类诞生之前运行良好,而人类的生存却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人类的衣食住行都要不断地跟自然界进行交换。

即我们离不开自然界而存在。

”以往我们更多地是从对人类的有用性去考虑自然的价值,煤可以供人类取暖发电,仅仅这样看待未免狭隘,因为自然本身进行生态系统维护的价值就不能小觑。

自然为我们提供的氧气和生存空间,这些价值可能很难定性地去衡量,但就审美价值来看也不可低估。

过去对于湿地,我们会进行填埋造田,而今作为地球之肺的湿地为我们净化水,提供更好的氧气。

因此,随着人类的觉醒和人与自然的交流,人类正在由浅入深地逐步意识到自然地价值。

如果我们无视自然的价值,人类的价值也难以真正实现。

我们一直关注人类自身价值的实现,这种误解会使我们陷入对自然的征服当中,进而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恩格斯曾有一段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了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聚积中心和储藏库……”这便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因此我们要顺应自然、善待自然、把握自然规律,建立伙伴关系,这是方法论上我们应该遵循的。

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而要把这种理念深入人心、落实到行动绝非易事。

从决策者制度的制定到每个人的行为,我们是否真正有这样的意识?现实是悲观的。

以土地资源的利用为例,我们更多地是把它作为商品,决策者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实现最大的土地附加值,这样的使用从经济学角度看,无可厚非——效益最大化。

但是,成块的土地被消耗之后,粮食安全问题就凸显了,土地肥力差异并不是置换就能解决的。

土地的利用面临很大的挑战,十八大提出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后,对土地的管理需要强化,有些甚至要上升到法律。

仅仅把土地视为商品肯定是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

美国有学者认为“只有把土地看作是我们属于的共同体,我们才有可能怀着敬爱来使用它、珍惜它、保护它、尊重它。

”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各行各业的创新生态技术来支撑绿色生产,当然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看到,食品安全、绿色消费等等。

生态文明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跟我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而在现代化的生活中,似乎我们每个人都被圈到了牢笼中。

比如说每天上班,大部门人不得不选择用车,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我们走路、骑车这样锻炼的机会,这使我们很容易陷入现代化的陷阱中。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归宿,也给我们提出了警告。

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经历了如下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工业化刚刚起步,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环境的问题也慢慢出现,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的要求,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

但是实际上,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没有达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当时国内更关注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到位),而环境保护并没有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

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十四大之后,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经济增长以年10%以上的增长率推进。

这个过程依靠的便是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环境却越来越恶化。

由此,我国陆续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将环保局提高至环保总局最后成为环境保护部,看似重视,然而有效、及时地治理却远远没有实现。

所以矛盾逐渐突出,渗透至其他方面。

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矛盾。

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伦敦水污染、伦敦烟雾)。

1873-1965年,伦敦发了12起大的烟雾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起,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4000人,同样在美国多诺拉也发生过烟雾事件,当时的多诺拉是美国的化工重镇,一半以上的人因此患上了呼吸道感染,许多人相继死亡。

在日本,北九州上方,飘荡着彩色的烟雾,并一度认为是工业繁荣的象征,然而为了治理这彩色的烟雾,他们却花费了8千亿日元,耗费了20多年的时间,代价沉重。

诸如此类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在上世纪30~60年代,出现了举世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将环境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而从全球的角度看,污染并没有得到治理,有些地区仍在持续的恶化。

“千山鸟飞绝”被用来描述当今很多国家的状况,而明天对于人类是否会出现“万径人踪灭”呢?我们的未来到底如何?美国电影《后天》中的情景会不会一步步向人类逼近呢?我们不禁担忧。

有人说这未免杞人忧天,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避免灾难的发生,而科学技术又会带来其他方面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