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碳的氧化物第2课时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思考:碳的氧化物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讲授新知
1.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备和应用
(1)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室效应、煤气中毒等,引出碳的氧化物这一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相关知识。
(3)巩固: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3)应用:一氧化碳在工业上有一定的应用,如冶炼金属、合成燃料等,但需注意安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有哪些?它们在实验操作中有何注意事项?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它们对环境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3)如何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遇到一氧化碳泄漏时,应如何处理?
(3)计算题:已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体积,计算其在一定条件下的质量。
(4)实验题: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应用及环保知识。
2.归纳要点:
(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瓶混浊的液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和我们平时喝的清水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答:混浊的液体可能是不溶于水的固体与水的混合物,与我们平时喝的清水不同。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悬浮和乳化的现象。
(二)讲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知
1.教学内容: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特点及区别。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不溶于水的液体小滴悬浮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教师演示实验:分别将食盐、粉笔末、植物油加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悬浮和乳化现象。
-家长参与监督,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撰写一篇关于“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小论文,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及区分。
-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讨论。
-生活中的分散现象案例分析。
-对本节化学知识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论文撰写,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初步了解浓度对溶液性质的影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1)第1课时碳的单质 (1)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 (4)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7)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0)第1课时二氧化碳 (10)第2课时一氧化碳 (15)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8)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使学生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C60、碳纳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帮学生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碳氏三兄弟”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广泛应用于高科技材料”。
你能总结出它们性质的特点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碳的单质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2.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课堂讨论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知识拓展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4.联系实际,提升素养: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实际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通过研究性学习、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探讨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和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策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环境;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及预防措施。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总结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危害及应对策略。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实验方案需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所需材料等,并在下节课上进行汇报和展示。
4.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科普书籍或文章,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阅读后,学生需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规范,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实验操作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认识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责任感。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理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
-熟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如不助燃、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一氧化碳的生成、性质(如可燃性、毒性)、应用及防范措施。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
-能够运用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与碳及其氧化物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层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习中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碳及其氧化物性质和应用的梳理。
2.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理解科技发展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对碳及其氧化物的基础学习。他们对碳的单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概念抽象、知识点繁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尚需加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等知识点。
2.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概括性描述等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章)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
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与碳60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和碳的化学性质。
课题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支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课题3通过实验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有关氧气的知识后,再学习碳及其氧化物是顺理成章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几单元里已获得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习碳的单质的基础上,学习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等,认识碳酸及碳酸盐,为今后学习酸、碱、盐、金属的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并具有以下特点:(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4)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形成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形成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学思路:在进行碳的单质时,应注意联系自己生活中用刀或见到的物质以及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来分析它的结构、性质及其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要积极参与活动与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与物质状态和性质的关系,学习碳的氧化物时应注意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及社会实际分析归纳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用途以及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学习本单元时,要“突出典型、体验探究、挖掘本质、揭示规律、掌握类型”这种从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以图代文,以帮助学生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及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图形,理解图示涵义,掌握图示有关知识,想象、推测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为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奠定必备的基础。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实验活动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实验活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化学课程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的具体化。
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经历真实过程,实验教学中要落实实验素养,要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样化探究活动。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
在探究活动之前要依据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以及评价目标,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问题导向初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原料,能够结合反应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通过探究活动,结合生成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试剂检验其性质,能够梳理出设计本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初步建构思维模型。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实验活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些知识为本节实验活动起到了铺垫作用。
在初中化学学生实验内容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简便、易操作的实验装置,对学生完成实验,牢固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制备方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对药品的选择、反应原理、制取装置的选用、实验步骤、验满等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及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认识还较表面,停留在课本理论知识上,缺乏实验操作的支撑。
在基本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完成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分组实验,初步掌握了制取气体及对物质性质检验的基本方法。
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得到较直观的结论。
但是观察记录与描述表达实验现象、归纳实验方法、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尚显薄弱。
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灵活掌握和应用知识四、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制取装置、收集及验满气体等实验操作,掌握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 碳的氧化物
课题2碳的氧化物第1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2.认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其处理方法。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碳的氧化物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还是九年级化学中化合物知识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九年级化学的许多反应都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
本课时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为学生后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及方法: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不助燃等性质。
未知知识及方法: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比的方法设计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1.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再次体会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学会在解决化学问题中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续表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三朵纸花的颜色变化。
将第三朵纸花取出,小心地用吹风机吹干,观察现象。
CO2与H2O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反应的原理:CO2+H2O 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受热时分解更快。
反应的原理: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以上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下面我们来了解干冰的性质。
【讲解】干冰是一种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升华时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为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雾。
舞台上经常见到的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就是这样形成的。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课题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课题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原理,学会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课题是第六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好本课题才能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的理论。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及方法:学生已经学习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对装置的选择和实验的基本操作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未知知识及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的选择。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形成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2.通过对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设计实验找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核心素养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助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制取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的选择。
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续表
板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原理:CaCO3+2HCl CaCl2+H2O+CO2↑。
1.试剂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2.实验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的选择;收集装置的选择。
3.气体的检验、验满。
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整章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人民教育版9级化学》第6单元碳、碳氧化物课程设计全章课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泼性。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和方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
(4)了解CO和CO 2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5)认识co2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了解co的毒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元素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对O2和CO2制备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
(3)学习观察和描述有关CO2和Co性质的实验,并从实验事实中总结CO2和Co的一些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各种简单的碳物质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学会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通过对实验室制气理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研究“温室效应”和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所产生的一氧化碳的毒性,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科书分析本单元是继第二、第四单元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
这里既是对前一阶段启蒙学习能力达成的检验――需要全面运用启蒙阶段学习所积累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是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基础、作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单元的知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用的药物,产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检查和全面测试方法,使用的试剂、装置和收集方法的原因,教材应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以呈现的方式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教材内容与社会和高新技术密切相关;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插图而不是文本,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后接触的第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单元,主要研究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有关性质和用途,其内容特点有“四多”物质种类多、物质性质用途多、化学实验多、化学方程式多,且各物质的性质有诸多异同点,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较复杂。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一类物质的学习迈进,关键在于打通物质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结构化。
从内容来看,本单元既是体验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的良好平台,又是培育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优质载体。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他们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碳的简单性质,如碳的化学反应和碳的氧化态。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通常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直观展示化学现象的实验。
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通常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喜欢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学习。
他们的学习风格通常偏向于动手操作和实践经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碳单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联感到困惑。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它们性质的不同。
此外,学生可能对C60这种特殊的碳单质感到陌生,难以想象和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图像、模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
三、设计思路在教学中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例如创设有效的情境、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有效的积极地生生、师生合作。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碳单质的多样性,包括金刚石、石墨、C60等。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同步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同步教学设计)单元备课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需课时数6课时核心素养与课标分析“燃烧与灭火”教学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大概念,认识燃烧与灭火的本质是可燃物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构建化学变化的能量视角。
进行教学设计时,基于大概念结构化统整“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化燃料的利用”等单元内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以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为例,认识物质在自然界中可以相互转化及其对维持人类生活与生态平衡的意义。
主要内容学习化石燃料及其燃烧产物,了解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发生条件、灭火原理、防火和防爆炸的措施;知道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材分析本单元从是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站在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
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的进行,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化石燃料的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验室中怎样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有哪些主要性质?教材就此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站在比生活经验更高的层次上,更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
重点、难点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燃料的重要性和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3.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和性质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难点:1.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2.提高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教与学建议1.准备必要学具,如烧杯、玻璃棒、火柴、酒精、棉花、蜡烛、木条、铁架台等。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的内容,该单元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的原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类型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学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能识别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此外,本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性质、变化等,但尚未系统地学习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
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2)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3)掌握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5)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化学反应实验,并正确记录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采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知识体系;(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4)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5)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4)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绿色化学观念;(5)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异同;
3.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保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展,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教师详细介绍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图示、实例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化学方程式:讲解碳及其氧化物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强调书写规范,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表达化学反应。
3.实际应用:分析碳及其氧化物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如二氧化碳在饮料制造、一氧化碳在钢铁生产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以下为具体的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梳理:按照教材内容,带领学生梳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变化规律、检验方法等,形成知识网络。
4.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碳及其氧化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4.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验和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方法和性质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强调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制取二氧化碳并观察其性质。
2.演示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
3.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如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等。
4.利用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灭火器的原理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疑问。
2.引导学生针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和性质进行探究,提出改进实验方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等,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2.提问:“你们听说过二氧化碳吗?它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3.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等。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2.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和方法。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设计选自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碳的氧化物”中的二氧化碳部分。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的用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能够用化学视角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碳酸及其盐类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二氧化碳的特性和相关现象,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碳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此外,他们还了解了一些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和观察现象感兴趣,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学习风格上,他们喜欢通过实验和互动讨论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可能会对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密度等概念感到困惑。
此外,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可能是一大挑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这些知识点,通过举例、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困难,教师应采取个性化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设计思路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范本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范本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板书)第一节空气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提问)①实验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2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4.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碳及其氧化物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理解。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反应原理的掌握。
3.将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碳及其氧化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自主发现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方程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c.请举例说明碳及其氧化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d.如何书写碳及其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
e.你认为碳及其氧化物在环境保护中有何作用?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a.根据反应原理,书写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解释以下现象:
8.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呈现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9.定期组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呈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木炭、石墨、金刚石等含碳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之间的联系。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①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提问〕:什么是盐?〔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
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板书〕:一、氯化钠〔提问〕:你能写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这四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吗?〔学生回答〕NaCl 、俗名:食盐。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一碳单质的多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习主题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的内容要求中指出:认识物质是多样性的,知道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类物质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2.1物质的多样性);知道可以从物质的存在、组成、变化和用途等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2.3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
此外在本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5中还指出:能基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从辩证的角度,初步分析和评价物质的实际应用。
本节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一《碳单质的多样性》,旨在以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为载体,通过对性质的研究学习,达成从多角度认识物质并建立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关系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通过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分析,知道碳单质常温下性质不活泼,初步形成认识物质性质的微观视角。
2. 通过碳的可燃性的学习,认识到化学转化中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例会影响反应程度以及反应产物,从而可以从比例视角解决问题。
3.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碳具有还原性,掌握还原方程式的书写。
4. 了解人类使用木炭冶炼金属的史实,体会古人对还原反应的智慧应用。
三、学习重难点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还原反应。
难点: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的原因;还原反应。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探究法、实验法学法:合作讨论、自主学习五、教学准备课件教学用品:铁架台、试管、酒精灯、网罩、升降台、止水夹、导管、木炭、氧化铜、澄清石灰水、火柴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碳原子的不同排列形成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碳单质。
【提出问题】碳原子排列方式多种多样,使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那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会差异很大吗?【创设情境】图片展示字画、底部烧焦的木桩【提出问题】为什么字画前年字迹清晰?为什么正式考试要求碳素笔?为什么木桩埋入地下要烧焦?【学生思考】碳化学性质稳定【提出问题】1.为什么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什么密切相关?【学生讨论】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最外层电子数,得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
C.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指化学性质,后者指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1说明:
2讨论:
3二氧化碳的用途:P116 a、b、c、d、e、
4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a、b、c、d、
二、一氧化碳
1.性质:
A.物理性质:①②③
B.化学性质:
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用做燃料)
1现象:
2反应方程式:
3说明:煤炉里发生的反应:下层、中层、上层。
b.一氧化碳的毒性:
①中毒原理:
②强调:
③说明:
4讨论: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用做还原剂)
反应原理:
分析:
2.用途:①②
明确问题
〔小结〕
(略)
明确
〔巩固〕
P119:1、2、3、4、8、
引出问题
〔授新〕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的单质(看书明确)
1.金刚石—硬
A.结构:金刚石中的碳原子以空间网状结构方式排列。
B.物理性质及用途:①色态,用途。②硬度,用途。
2.石墨—软、导电性
A.结构:石墨中的碳原子以平面层状结构方式排列。
B.物理性质:①色态,②硬度,③滑腻性,④导电性。
P110
3.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确定最佳装置:
P111图6-10,A为简易装置;
P112,B为最佳装置。
4.二氧化碳气体是不是的检验:
5.制取步骤:①②③④⑤
6.收集方法及满不满的检验:
三、拓展探究---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1.
2.
3.
明确问题
〔小结〕
(略)
明确
〔巩固〕
P112:1、5、
教学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的还原性
教学用品
(略)
教学设想
阅读、讲解、领悟、实验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主线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什么叫单质?
2.什么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主要指物质的哪些属性?
温故知新
〔引新〕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同一种元素能组成不同的物质吗?研究表明----能(明确课题1引言,并勾划)
教学难点
情境领悟
教学用品
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设想
知识点归纳、习题讲解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主线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略)
温故知新
〔引新〕
复兴第六单元
引出问题
〔授新〕
第六单元碳和碳氧化物-----复习课
一、知识体系:(要特别重视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1.碳元素的单质
1金刚石:特性、用途、
一、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6-3:制取二氧化碳并验满
实验6-4:灭火
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A.物理性质:(完成P114填表)①②③④⑤⑥
B.化学性质:
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反应方程式为:
说明:
c.二氧化碳跟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和水,
提高
〔作业〕
P112:2、3、4、
巩固
活页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备课时间
课时
2
课型
新授
主要教法
实验、归纳
教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Leabharlann 4.了解温室效应。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用品
B.一氧化碳
a.性质:
1>物理性质:①色态味、②溶解性。
2>化学性质:①毒性、②可燃性:如、③还原性:如。
b.用途:①②
二、填写P121表格。
三、练习:
1.久置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常常附有一层白膜,为什么?如何洗掉?
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各组气体:
1氢气、一氧化碳;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40克石灰水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几天后称得质量变为40.44克,问生成白膜的质量为多少?
C.用途:①②③
D.说明:①②③④⑤⑥⑦
3.C60
①说明:
②结构:
③性质:
④主要用途:
二、碳的化学性质(重点)
A.常温:
B.升温:
如:
1.碳具有可燃性(用做燃料),如
①C+O2–CO2
②C+O2–CO
2.碳具有还原性(用做还原剂),如
实验:木炭还原氧化铜
A.装置:
B.操作:
C.现象及分析:
D.反应原理:
温故知新
〔引新〕
碳的常见氧化物二氧化碳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取?
引出问题
〔授新〕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反应原理:
1.常用原料:
2.反应原理:
3.强调:①②③
二、活动与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
1.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小黑板:结合提问)
A、
B、
2.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2石墨:特性、用途、
3C60:
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a.碳单质具有可燃性:如
b.碳单质具有还原性:如
2.碳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
A.二氧化碳
a.性质:
1>物理性质:①色态味、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干冰。
2>化学性质:①②③
b.用途:①灭火、②工业原料、③制冷剂、④肥料。
c.制法:①原料、②原理、③装置、④检验是不是、⑤收集、⑥验满。
仪器、药品
教学设想
实验、指导读书、总结;情境感悟、明确记忆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主线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二氧化碳采用怎样的方法收集?说明理由。
3.碳跟氧气反应的情况分为哪几种?
温故知新
〔引新〕
从本节开始,学习碳的两种氧化物。
引出问题
〔授新〕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和实践
教学难点
装置的设计
教学用品
药品和仪器
教学设想
讲解、活动、领悟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主线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E.反应原理分析:①②③
再如:Fe2O3+C-Fe+CO2
明确问题
〔小结〕
(略)
明确
〔巩固〕
P109 1、2、3、4、
提高
〔作业〕
P109 3、4、5、6、
巩固
活页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备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新授
主要教法
实验、归纳
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活页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备课时间
课时
2
课型
新授
主要教法
实验、归纳
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以人类对碳单质的认识为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是发展”的观点。
4.写出符合下列情况下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3一种单质跟另一种单质反应、
4一种非金属氧化物跟另一种单质反应、
5一种金属氧化物跟另一种单质反应、
6一种金属氧化物跟另一种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明确问题
〔小结〕
(略)
明确
〔巩固〕
(略)
提高
〔作业〕
预习第七单元
提高
〔作业〕
P120:5、6、7、9、
巩固
活页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
备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复习课
主要教法
知识点归纳
教师
教学目标
1.回顾物质的性质,特别重视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2.了解物质的用途。
3.提升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领悟。
4.提升物质间相互转化的领悟。
教学重点
方程式的书写
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