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五年级上册《乞巧》课堂教学实录
乞巧教学实录(优秀3篇)
乞巧教学实录(优秀3篇)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
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读诗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
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
大家听得真仔细,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乞巧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意义。
学习并运用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乞巧》课文及相关阅读材料。
内容:乞巧节的习俗、传说、文化活动等。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乞巧节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因材施教。
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需要引导和激发。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乞巧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2 互动教学法: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乞巧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乞巧节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乞巧节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4.2 讲解:教师讲解乞巧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知识点。
4.3 互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乞巧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乞巧节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情景模拟,教师点评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学生作业评价:布置与乞巧节相关的写作或制作任务,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创造力。
5.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程度和收获。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6.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乞巧节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乞巧》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3)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民间风俗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2. 诗句的分析和解读;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民俗的理解;2. 诗句深层含义的挖掘;3.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括诗歌原文、译文、背景资料等;2. 教学素材:相关古代民俗图片、视频等;3. 小组讨论准备:分组、分配任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播放相关古代民俗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乞巧节;(2)简要介绍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3)提问:“你们认为乞巧节有什么意义?”2. 诗歌背景介绍(1)展示课件,介绍《乞巧》诗歌的背景;(2)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诗歌朗读与翻译(1)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展示课件,呈现诗歌译文,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分析与解读(1)提问:“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5. 小组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诗歌中的民俗元素;(2)分享成果: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诗歌中的民俗特点。
6.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1)提问:“你们认为诗人对乞巧节的态度是怎样的?”;(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民间风俗的热爱和传承;(3)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乞巧》古诗吟诵微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乞巧》古诗吟诵微课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21-06-03T05:46:07.11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6期作者:李超兰[导读]福建省厦门市天安小学 361000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正音识字。
2.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意。
3.在反复吟诵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渗透读长表示延展,读高表示强调的规律,积累古诗教学准备:吟诵谱,吟诵录音教学过程:一、解诗题,知诗人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古代节日的一首诗,《乞巧》。
他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关于乞巧,你知道什么?指名生回答。
乞巧和我们之前学过的《牛郎织女》有关。
古时候姑娘们在这一天向织女乞求自己也有一-双巧手呀。
渐渐地就成了一个隆重的节日。
3.老师也找到了一幅古人过乞巧节的画面。
课件出示画面。
师解说:乞巧节这天,许多要好的姐妹们聚在一起,大家有说有笑!哦,这几位姑娘好象在商量着什么。
七夕弯月如钩,- -位小姐正专注地穿针弓|线呢。
4.许多古诗描绘了人们过乞巧节的场面,唐朝诗人林杰的《乞巧》最有名气。
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这是他八岁时写的其中的一首。
我们一起来诵读感受乞巧热闹的氛围。
设计意图:调动生活体验,结合课件图片,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诵读古诗,读准字音1.自由读古诗,标出吟诵符号吟诵和平时朗读完全不一样,他有一定的规则。
经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怎么标吗?生:平长仄短,入声促。
2.勾画入声字和押韵的字,学习入短韵长的吟诵规则:古代有一类字读的很短很短,一读就收住,他是——入声字。
你们看“七夕碧织乞月”这几个字在古代就是入声字,闽南的同学就可以用闽南话读读,很短促的就是入声字。
3.生勾画以后诵读。
入声短读4.这首诗的韵脚是霄桥条,你能发现什么?他们属于古代的平声字,根据诵读方法,入短韵长,他们都是诵读拖长韵字。
5.请用长横线在押韵的字上面画上横线。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
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
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
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
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
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
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
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
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
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
多么可怜呀。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
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
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示范写“乞巧”(板书)“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
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课文《乞巧》教案范文
教案范文:《乞巧》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的文化,理解先人留下来的乞巧活动的意义;2.通过阅读本文,学习识字、读懂、默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了解乞巧的历史文化;2.理解七夕节有关爱情的传说;3.把握阅读技巧,读懂本文。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及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Step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分析乞巧这个活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与七夕节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乞巧和七夕情人节是十分相关的。
Step2.阅读课文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2.找出关键句,通过简单的问题进行筛选(如:什么是“乞巧”?胭脂是干什么用的)。
Step3.交流讨论1.为学生打开思路,教师询问学生关于七夕节,乞巧活动的了解和感受;2.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讨论,以及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展现课文中的文化意蕴;3.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工具,为学生展示乞巧活动的具体形式。
Step4.写作练习1.让学生自由创作,以乞巧活动为背景的小故事(可通过学生的讲述和展示进行);2.教师对学生的小故事进行美化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讨论,讲述课文中的情景;2.能够熟练阅读本文,并根据文中逻辑关系,理解文中新词和句式;3.能够理解七夕节和乞巧活动的文化内涵;4.能够通过写作的形式锻炼写作技能。
六、课堂延伸1.通过阅读课文,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目;2.安排制作乞巧活动的手工制品(如编织七夕花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乞巧的文化乐趣;3.进行E听力练习,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和表演的方式,提高听力技能。
七、教学反思1.通过讨论及手工制作形式,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但在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仍需继续加强;2.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与本文相关联的文化知识的扩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需要更加灵活运用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课堂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乞巧课堂实录
《乞巧》教学设计大同街小学任婷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织女是天上的神仙,织的一手好锦缎,织的花儿红似火、白似雪,织的动物栩栩如生。
有一天,织女下凡来到人间,遇到了忠厚老实的牛郎,并与他结为夫妇,但好景不长,王母娘娘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并用银河将他们分开,从此他们天各一方,他们的忠贞感动了喜鹊,每年的七月初七喜鹊就自发搭成鹊桥让他们相会。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古诗就是根据这个故事而来的,请同学们一起和我书写课题“乞巧”,板书“乞巧”。
(注意写“乞”字要与“气”字区分,最后一笔为横折弯钩,“巧”字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
)学生齐读课题。
2、师:同学们,乞、巧两个字都读三声,当两个三声连在一起,第一个三声要变调,变成二声。
请一位同学再读课题。
师:你们想不想了解乞巧的意思呢?打开书124页,读一读资料袋的内容,看看你们读懂了什么?生1:乞巧节是古人喜欢的一个节日。
生2:乞巧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生3:乞巧是乞取智巧的意思。
生4:乞巧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在晚上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针,先穿好叫得巧,后穿好叫输巧。
还有的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根据碗底针影的样子,确定得巧还是输巧。
师:从这一段话中你们就读懂了这么多,相信你们学完这首古诗会收获更多,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林杰这首《乞巧》。
3、师:请同学们自读课题。
2023最新-《乞巧》教案(优秀4篇)
《乞巧》教案(优秀4篇)《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4篇《《乞巧》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篇一1、齐读2、指几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乞、巧、宵、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课文注释、体会诗意。
3、能用自已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体会诗意教学难点:根据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与“乞巧”有关的资料;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2、老师: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解诗题:复习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提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许多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同学们还有印象吗?我们一起来复习复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的是?什么节?还有描写关于清明节的《清明》,一起来读一读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刚才同学们读的古诗就是文化宝库里一颗最闪亮的明珠。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也是有关节日的:是七夕节,题目是:乞巧。
同学们预习了吗?那你们能把古诗读一遍给老师听吗?好,试试看。
(同学们真会学习)3、板书课题,齐读。
(写“乞”、“巧”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写提醒学生写“乞”的时候要注意与“气”区分,“巧”注意第三笔是“提”。
老师边带着学生书空边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下来。
)问题设计:哪位小朋友能给同学们提个醒,“乞”书写要注意什么?“乞”可以组词为?“巧”要注意什么?“巧”字可以组词为?4、那么“乞巧”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呢?问题设计:通过预习,同学们肯定收集了不少关于乞巧的资料,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说说,他都知道些什么?(说完整点,我知道……)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下了功夫,懂得去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讨论:乞巧节的来历请看大屏幕,图画上的这一位女子在做什么?PPT1:古时的女子呀不像现在的女子可以出去工作,她们只能在家里做些女工,如绣花、织布等,如果她能织得一手好布,别人就会夸奖她心灵手巧。
陈观红乞巧课堂实录
陈观红乞巧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在夏日的星空下,在冬日的为炉旁,在也许听过爷爷奶奶讲那些古老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引起我们美好的遐想,从今天开始,我们要来学习第八组课文,我们将听到更多生动有趣,想象奇特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29课,请同学们先来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古诗两首生自读古诗。
师:谁给大家来读读这首古诗呀,生1读古诗。
师:读得不错,谁也想来读读生2读古诗师:不错,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
生齐读古诗师:同学们,这首诗的注解比较少,接下来就请你们再一次默读古诗,想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待会儿可以提出来。
生自读古诗师:有不懂的地方吗?可以提出来生1:我不太明白乞巧是怎么回事师:好,你们明白了吗?生1:现在我明白了,乞巧其实就是在七夕日里,人们进行的一种有趣的活动。
生2:我发明第一行诗里有两个同音字都读xiao,字形也很像,我来读一读。
师:看得很仔细,这两个字字形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谁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呀,生1:第一个宵应该是晚上夜晚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生1:因为我知道一个词,叫通宵,就是整个晚上的意思。
那么宵就应该是夜晚的意思了。
生2:对呀,我知道一首歌,名叫《难忘今宵》,今宵的意思就是今天晚上,生3:我知道第二个霄应该是云的意思,因为我知道有一词叫云霄,生3:这一行诗的意思就是今天这农历七月七日,夜晚,人们仰望着碧蓝的夜空。
师:说得很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生4:我不明白第二行诗句是什么意思师:这首诗里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呢,这个民间传说就藏在第二行诗句中,有谁知道是什么民间传说,生1:我知道这个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师:有谁听过这个故事,想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2:我来试着讲一讲,很早以前,有个小伙子叫牛郎,他有一个狠心的嫂子,有一天,嫂子把他赶出了家门,他只能和一头老牛相伴,有一次,王母娘娘最小的一个女儿织女到人间来玩,认识了牛郎,喜欢上了他,并做了他的妻子,他们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大发雷霆,亲自下凡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和织女被迫分开了,牛郎带着自己的儿女去追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条波涛汹涌的银河出现了,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了两岸,后来,他们的'感情感动了喜鹊,七月七日那天,成群的喜鹊飞来,搭成鹊桥,好让牛郎织女相会。
《乞巧》课文教案
《乞巧》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乞巧》这首诗。
(2)理解《乞巧》诗的内容,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乞巧》这首诗。
(2)理解《乞巧》诗的内容,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件:乞巧节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播放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乞巧》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说出对乞巧节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并进行组内讨论。
(3)解释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由背诵课文,互相监督、鼓励。
(3)全班集体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五、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家庭作业:了解我国其他传统节日,下节课分享。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抄写生字词的准确性和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背诵评价: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背诵,检查学生对《乞巧》诗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乞巧》_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乞巧》教学实录师生听《牛郎织女》的故事录音。
故事结束后,上课。
一、引入:1、孩子们,你们的目光告诉我,大家还没有从故事中走出来,老师也和你们一样,还在同牛郎、织女一家悲愤着,期盼着,期盼着“七月初七”的到来,(师板书)。
所有善良人们的期盼,让这一天在古代成了一个隆重的节日,叫做-----(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板书),有关乞巧节,你知道多少?生交流资料:生1、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生2、彩楼对月穿针,生3、贺牛生日,生4、月下摆果品,蜘蛛结网。
师:真有趣。
能用心搜集资料,真不错,你知道的真多,原来姑娘们是在向织女乞求自己也有一双巧手呀。
老师也找到了两幅古人过乞巧节的画面。
课件出示画面。
师解说:乞巧节这天,许多要好的姐妹们聚在一起,大家有说有笑!哦,这几位姑娘好象在商量着什么。
七夕弯月如钩,一位小姐正专注地穿针引线呢。
2、许多古诗描绘了人们过乞巧节的场面,唐朝诗人林杰的《乞巧》最有名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乞巧》。
请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乞”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和哪个字特别像(气,注意末笔笔画的区别),生观察真细致,辨别能力真强)。
(引入部分共5分钟)二、初读识字,疏通大意1、学诗首先要做到正确读诗,谁来试试。
师相机指导读正确了;很流利;不但读正确了,节奏也读出来了。
(指2生读诗,师指导注意读的字音和节奏)2、这两个字你注意到了吗,相机出示“宵”和“霄”字卡。
它们长得真像,怎么区分呀。
知道他们的意思吗?(师学语文贵在自修自悟,查字典是学习的好办法)(你预习真细致)师点击课件,“宝字盖像一座房子,夜里,人们要在房子里睡觉。
那这个雨字头告诉我们什么呢?生跟天气、自然事物现象有关。
选字填空:九()云外、高入云()、难忘今()、元()节诗读顺了,难理解的词语意思也明白了,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首诗,请结合注释、插图,必要时翻番字典,想想诗主要写了什么?实在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老师也愿意帮你。
《乞巧》课文教案
《乞巧》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乞巧》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心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和运用。
3. 乞巧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诗词的理解和背诵。
2. 乞巧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乞巧》的文本。
2. 与乞巧节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乞巧节的习俗和背景。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乞巧节的了解和体验。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并进行例句演示。
(2)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并进行实际运用。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主题。
(2)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小结:(2)学生自我评价,分享学习收获。
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乞巧节相关的习俗,如穿针乞巧、挂牵牛花等,进行调查和研究。
2.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绘制海报、制作小视频等形式,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了解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增加对乞巧节的认识。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乞巧》课文的内容,并向家人介绍乞巧节的习俗。
《乞巧》课堂教学实录(部编本五年级上册)
《乞巧》课堂教学实录(部编本五年级上册)淮北市黎苑小学黄婉莹教材简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
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对月穿针。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重难点: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祈求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CAI课件课时划分:一课时课前交流:与学生做游戏,猜猜人物,活跃气氛,引出古诗人物。
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体会故事感情。
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1、出示课题。
师:牛郎织女,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织女的贤惠善良,心灵手巧也一直为人民所称诵。
许多诗人为此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篇。
唐代诗人林杰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课件出示古诗。
2、指导写课题。
师:来,跟老师一起写诗题,看,“乞”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多像一个人诚心祈愿双膝跪地的样子呀!(生会意微笑。
)师:再看这个“巧”字,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
用生字组词。
齐读诗题。
3、理解题意师:诗题乞巧指的是什么呢,读读注释就知道了。
(上课伊始,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自然而然引出古诗,与课前交流相互呼应。
生字教学尤有特点,“乞”字的教法别具一格,生动形象。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自由读诗,读正确,读流利师:乞巧节,又叫七夕,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古人会有哪些活动过节呢?打开书本第122面,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字正腔圆,通顺流利了为止。
生练读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真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谁来读一读这首古诗?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字正腔圆!谁还想读?另外一生读。
师:很好,通顺流利!2、师生合作,读出韵味。
师:古诗还要读出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
《乞巧》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实录本文是关于《乞巧》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师:你喜欢什么节日,能说一说过节时的场面吗?(张灯结彩、欢天喜地、人们围坐在一起吃很多的还吃的)师:看来大家在过节的真开心真热闹,老师这有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那的人们是这样过节的(课件出示)师:想不想知道人们到底在过什么节日(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这首古诗《乞巧》。
(师板书课题)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课件: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我们一起书空写写。
”巧”你又有那些了解?(组词)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对于诗人林杰你有那些了解?生: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学生练读)师:谁愿意为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3名读)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课件出示,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区分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的读音一样,字意是不是也相同呢?生:不相同,“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师:看来同学利用字典进行了预习,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师:古人云:“独而无学友,则孤陋而寡闻”。
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
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学学这首古诗,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师: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师:《乞巧》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在这一天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板书:天上传说),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
乞巧教学实录.doc
乞巧教学实录-师:看来大家在过节的真开心真热闹,老师这有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那的人们是这样过节的(课件出示)师:想不想知道人们到底在过什么节日(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这首古诗《乞巧》。
(师板书课题)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课件: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我们一起书空写写。
巧你又有那些了解?(组词)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对于诗人林杰你有那些了解?生: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学生练读)师:谁愿意为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3名读)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课件出示,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区分这两个字呢?( 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的读音一样,字意是不是也相同呢?生:不相同,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师:看来同学利用字典进行了预习,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师:古人云:独而无学友,则孤陋而寡闻。
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
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学学这首古诗,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师: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师:《乞巧》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在这一天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板书:天上传说),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
乞巧的课堂实录
师:你是通过看解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很好。这首诗的是林杰,
魏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读二、四句。交换再来一遍。 老师读题目,学生读整首诗。
会有不同的感受。
四、品读:
指学生再读。
1、学习前两句 〔课件出示第一句〕
读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什么?他们多长时间相聚一次?〔一年〕
师:在这首诗中,有个字读音相同,字形也差不多,是哪个字?〔宵、 谁能读出她们的美好。〔指生读〕
《清明》?〔学生背诵〕这首诗是写什么节日的`?〔写清明节〕谁来
法。〔师板书:反复诵读〕
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背诵〕这首诗是写什么节日的?〔重
三、初读:
阳节〕
师:打开课本,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畅。 学生自由
师:这两首诗都是写我国传统节日的。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
读。
—《乞巧》。 师板书课题并讲解字的写法。 齐读课题。
句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回答。
第二句——
师:想象画面再读这句诗。 生读。
师:人们仰视天空,不禁想起那个秀丽的故事?师配乐讲解并描述
师:所以想象画面也是学习的好方法。〔师板书:想象画面〕 生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你再看碧霄,再读这句诗,你确定
读资料袋,看人们是怎样望秋月、穿红线? 沟通。〔师板书:风俗〕
魏
第2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师:谁不想拥有织女这样的巧手呢?所以大家都来乞巧。大家出来 了,他们在月下穿下红丝,夜深了他们还在穿着红丝,学生接读:穿尽 红丝几万条。
师:他们穿尽了多少红丝?几万条说明了什么?〔生回答〕他们仅 仅是在乞巧么?
[古诗乞巧的意思]小学古诗乞巧课堂实录
[古诗乞巧的意思]小学古诗乞巧课堂实录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乞巧》,里面会涉及到一个很新鲜的节日,叫做乞巧节。
下面带来小学古诗乞巧课堂实录,一起去看看吧!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会写“乞、巧、霄、渡”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故事。
4、学习有关七夕、乞巧节的诗词,了解七夕节的由来。
拓展文本,丰富积累。
学情分析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所以本教学设计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广泛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课内外衔接起来,让学生在鉴赏中拓展视野,扩大积累,并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新设计《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它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所以本教学设计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广泛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课内外衔接起来,让学生在鉴赏中拓展视野,扩大积累,并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1、背诵古诗《乞巧》,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故事。
3、学习有关七夕、乞巧节的诗词,拓展文本,丰富积累。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乞巧一、活动导入。
1、师:同学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冬至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课文乞巧的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乞巧的教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课文乞巧的基本内容,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乞巧的基本内容,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难点:1. 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乞巧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材:课文乞巧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乞巧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乞巧,认读并理解生词,了解课文大意。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乞巧的基本内容,解释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乞巧的文化内涵。
四、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回答与课文乞巧相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乞巧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对课文乞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与课文乞巧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乞巧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乞巧的基本内容和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乞巧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五年级上册《乞巧》课堂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
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对月穿针。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祈求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CAI课件
课时划分:一课时
课前交流:
与学生做游戏,猜猜人物,活跃气氛,引出古诗人物。
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体会故事感情。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出示课题。
师:牛郎织女,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织女的贤惠善良,心灵手巧也一直为人民所称诵。
许多诗人为此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篇。
唐代诗人林杰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课件出示古诗。
2、指导写课题。
师:来,跟老师一起写诗题,看,“乞”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多像一个人诚心祈愿双膝跪地的样子呀!(生会意微笑。
)
师:再看这个“巧”字,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
用生字组词。
齐读诗题。
3、理解题意
师:诗题乞巧指的是什么呢,读读注释就知道了。
(上课伊始,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自然而然引出古诗,与课前交流相互呼应。
生字教学尤有特点,“乞”字的教法别具一格,生动形象。
)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乞巧节,又叫七夕,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古人会有哪些活动过节呢?打开书本第122面,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字正腔圆,通顺流利了为止。
生练读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真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谁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字正腔圆!谁还想读?
另外一生读。
师:很好,通顺流利!
2、师生合作,读出韵味。
师:古诗还要读出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
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生合作读诗。
师:好,有点味道了,我们再读一次,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师:味道更浓了。
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句,注意节奏和味道。
师生合作。
(师生合作读诗,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律。
)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品析前两行诗句,感悟悠悠鹊桥情
(1)、咬文嚼字,想象画面
a理解字义。
师:同学们已经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细心地孩子会发现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却不同。
生:霄和宵!
师:今宵是指——
生:今天晚上!
师:那“宵”就是——
生:夜里!
师:那雨字头的霄是指——
生:天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预习时查的资料!
师:真是个好办法!在学习中碰到不理解的字我们还能怎么办?生:查字典!
生:问老师!
生:……
师:同学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b读出语感。
师:初秋的夜晚,凉风徐徐,繁星闪闪,沐浴在凉风中,仰望浩瀚无际的青天,你有什么感觉?带着感觉读词。
生:今宵——碧霄——
c师:同学们,这个美好的“霄”字还是个生字呢!让我们细细地写一写吧!
写字指导,练习两遍,再次读词。
(2)、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师:把这两个词放在诗句中,自由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两个孩子抱住了妈妈!
生:我仿佛听到一家人的说话声!
板书:天上相会
师:牛郎织女在哪里相会?
生:在天上!
生:在鹊桥上!
师:这是怎样的桥啊!成千上万的喜鹊首尾相衔,在那波涛滚滚的银行上,搭成一座相思之桥,一座亲情之桥,一座爱情之桥,多么有情有义的喜鹊啊,读——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喜鹊搭桥,这又是多么神奇的力量啊——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一年一度终得团聚,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指导朗读,读出喜鹊的情意,读出故事的感人。
(3)、指导看图,想象说话
师:在喜鹊的帮助下,一家人终于幸福团聚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牛郎对织女说:我们都很想你,你过得好吗?
生:织女说:你们还好吗,孩子们还好吗?
生:孩子们说:妈妈,我们想你!我们不舍得你走!我要天天都见到你!
提炼出高兴不舍难过。
课件出示画面,
(4)、感受真情熟读成诵
指图背诵前两句,吟诵出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图片。
(5)、升华情感拓展积累
忠贞不渝的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化作了两颗闪亮的星。
领读“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2、品析后两行诗句,体会浓浓人间意
(1)、借助资料,想象情境
师:七夕节的夜晚,人们仰望星空,寄托对牛郎织女的美好祝愿。
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自由读后两句,联系课后资料袋,同位互相交流。
课件出示资料袋。
(2)品词析句,理解诗意
a引导理解乞巧,板书:人间乞巧
b理解“家家、穿尽、几万条”,感受人间乞巧人多。
C指导感情朗读:
师:在小河边,在家门口,在山坡上,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热闹非凡,读——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夜深了,姑娘们仍在穿针引线,纵然穿尽红丝几万条,也难以表达诚心哪,引诵——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感情朗诵全诗,整体感悟诗情画意。
(前两句展示了一幅鹊桥相会图,教学设计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情境,感受牛郎织女的忠贞,在想象情境的同时积淀情感,而后自然而然地进入人们乞巧的画面,体验自然和谐的氛围。
教案把祈愿作为教学重点,紧扣“乞”,着力创设情境、氛围,有目标、有层次、多角度地引导读悟诗句、展示口语交流、感情吟诵诗句,加深理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感悟“乞巧”的意思和内涵,而后落实拓展。
在理解的同时,提高了对古诗的感悟,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统一。
)
四、感情升华拓展积累
1、由乞巧手铺开想象
师:人们不光乞求一双巧手,在民间还流传这样一首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生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心愿向织女乞求吗?孩子们,让我们带着美
好的心愿加入乞巧的人群吧!(配乐)
2、升华情感,
师:《乞巧》是一首千年传诵的诗,是一段千年流传的情,百听不厌,让我们为自己,为亲人,为朋友,为所有人祈愿祝福——
生齐背古诗
3、拓展积累,
师:千百年来,泱泱中华,传下了多少这样流传千古的经典诗句啊!积累下你喜欢的诗句吧!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
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唐赵璜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唐白居易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唐崔颢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少游
(课文描写了七夕乞巧的情景,教案适当拓展,展示优美诗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
五、作业
给小伙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霄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