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国内市场分割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
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相应受到约束
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前,各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基本具有自主性,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内,区域性国际协调渗透至各成员国经贸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成员国自主的经济权。
增强成员国自身的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速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贸易总量的增长;
01
一体化加快技术开发的向外扩散,使区内、区外国家得益,提高世界的科技开发水平。
竞争加强效应 关税同盟建立后,促进了商品流通,可以加强竞争、打破独占,使各国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经济福利因此提高。
投资刺激效应 随着市场的扩大,风险与不稳定性降低,会吸引成员国厂商增加新的投资;另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原有的厂商也会增加投资,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区外投资。
垂直一体化 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的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按一体化的范围大小划分
部门一体化 是指区内各成员国的一种或几种产业(或货物)的一体化。
全盘一体化 是指区域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加以一体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体化的内部影响 1、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 ⑴通过取消关税、非关税壁垒,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 ⑵集团内部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经济依赖加深,贸易环境改善 。 50年代至70年代,共同体内部贸易额占成员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30%提高至50%。80年代,欧共体工业生产增长了20%,区内贸易额从1982年的55%上升到1988年的62%。1992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建成后,欧共体内部贸易的增长更快。
区域经济一体化使贸易更多地趋向于区域内部,减少与区外非成员国的贸易。 欧共体对美国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比重均有下降。

治理国内市场分割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治理国内市场分割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关键词]市 割 场分 地方 保护 统一市场 行政垄断
[ 中图分类号]F 31 文献标识码]A[ 1. 2 6[ 文章编号]13一 1 2 6 0 一O5 0 0 l X( 0) 2 O — 5 0 4 0 2
地方保护是我国在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一般来说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并不存
在这种现象 ,但它们在形成 国内统一市场过程 中也曾经历过市场封锁和分割。研究西方 国家治理 国内市场封锁和分割的做法 , 对我国遏制地方保护有借鉴和启示。
( 一)美 国——依靠法制调控州际贸易。美国独立后制定 的邦联条例保 留了各州很大 的主权 和独立地位。邦联政府缺乏有效统治的必要权力 ,尤其是征税权和贸易控制权 。各州出 r自身
利益 ,纷纷制订关税障碍或其他保护法案,优惠本州 、歧视外州产业。各州之间存在 贸易敌视。
就是建立联邦制后 ,美国州际贸易壁垒仍 然严重 。如 10 年 ,宾 西法 尼亚州的议会 通过法律 , 83 规定进出费城港的轮船必须接受港务局的领港并交纳领港费,否则将被罚款 。一些州警察 以检查
食品质量为由,阻止外州农 产品进入本州;州政府利用职权对开办在本 州的外州企业在发放执 照 、征税及其它管理上予 以刁难。汽车运输大发展时期 ,许多州制定通过本州公路的卡车载重和
维普资讯
广东社会科 学
2O 年 第 2 O6 期
治理 国内市场分割的 国际经验 与借鉴
谢 玉 华
[ 要]发达市 提 场经 济国家 在形成国内 统一市 场过程中都曾经历过治理国内 市场分割的历史。美国
主要依靠法制调控州 际贸易冲 突;欧洲 国家主要通过 促使 市 场制度 的形 成来冲破 市场 割据 和行 会 势
人才能与消费者发生贸易 。1—1 世纪 ,西欧城市兴起 , 业和手工业生产力大大提 高,商品 4 5 农

市场一体化

市场一体化
已有研究显示 , 改革以来中国整体上发生了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与集聚 , 而地区差距扩大 与产业集聚有密切关系 。地区差距扩大的推动力在 1995 年以前表现为以第二产业高份额为主的 结构效应 , 而在 1995 年以后转变为结构效应与以产业集聚为主的集中效应并重 ②。以人口密度 为衡量指标的本地市场规模 、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涌入东部 沿海地区是解释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重要因素 ③。同时 , 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持续地 吸引了中西部农村劳动力的流入 , 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集聚优势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循环累 积 ④。本文的研究则进一步表明 , 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突出表现在产业集聚的整体性累积 , 因此深 入探讨这种集聚背后的机制是解决地区差距扩大问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
Journal of Economics , vol. 115 , no. 4 , 2000 , pp. 1091 —1135 ; Poncet , Sandra : 《中国市场正在走向 “非 一体化”? ———中国国内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比较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2 年第 1 期 。
·40 ·
③ 范剑勇 :《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 : 来自中国的证据》, 《中国社会科学评论》, 法律出版社 , 2004 年第 1 卷第 1 期 , 第 22 —40 页 。
④ 范剑勇 、王立军 、沈林洁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管理世界》2004 年第 4 期 。 ⑤ 陈东琪 、银温泉 :《打破地方市场分割》, 中国计划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20 —50 页 ; 吴敬琏 :《试论政府
·39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伍贻康张海冰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并行不悖的两股潮流。

两者既密切相关,又并不相同。

这里就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其联系做一番探讨,并简要介绍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对于全球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阐释。

其实,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就作出过论断:“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事实上,全球化就是指社会发展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生产力高度发展使所有生产要素和经济关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日益自由流动,使世界经济在全球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生活在全球范围展现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和相互影响。

经济全球化要求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强调国际合作与协调,它是经济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更高级表现。

目前经济全球化还处在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其本质是市场和资本的全球化。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一体化源于西欧,其本义在于以区域为基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在一体化区域内消除阻碍贸易与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因此有学者简单地表述为“再生产过程各个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

此外,经济一体化还需要在区域范围内设立机构,形成共同的内在管理机制,制定共同的制度规范,为市场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和持续一体化的动力。

所以,组织性和制度性是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

经济一体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货币联盟、经济与货币联盟以及完全的一体化。

由于国际经济和政治问题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掺杂对政治一体化的要求,所以完全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要求政治、法律、安全防务等领域内的一体化,要求更多的主权让渡和主权共享,这意味着建立机制化的制度具有很大的难度。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

国际经济合作概论
传 统 的 国 际 分 工 理 论
需 求 偏 好 相 似 理 论
国 际 相 互 依 赖 理 论
国际经济合作(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
国际经济合作概论
一、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是指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 世界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 紧密相连。 作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合作更是国际分 工发展到新的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 标志。 伴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关系将会更加紧密。
国际经济合作概论
尽管“依附”论者在对问题的分析上各有特色,但他们的政策性结论却是 基本一致的。他们坚持,“外围”必须与“小心”脱钩,改革国内经济制度,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采取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在封闭型经济中实现经济增 长的良性循环。
“依附”论者比较深刻地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小国家间不平等的经济关 系,揭露了发达国家利用旧的国际分工剥削与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事实和本质, 从而提出了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这些方面的观点还是具有进步意 义的。但是,“依附”论的“中心”与“外围”的划分、“外围”必然依附 “中心”的逻辑是不科学的,没有看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部能动性,也 忽略了发展小国家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另外,“依 附”论所谓发展中国家应同国际经济和世界市场“脱钩”的政策主张.显然是 对既有联系又矛盾的国际经济关系现实的否认,其结果必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国际经济合作概论
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原因?
生产要素禀赋在各国(地区)间的差异 各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跨国公司的发展和扩大 各国(地区)政府的干预

内外贸一体化进程中的障碍和对策

内外贸一体化进程中的障碍和对策

体制的改革,我国对外贸易行业基本构建
成 为一个开放式 的行业。 为了适应新 的开 放形 势 。与世界经济和 国际法规接轨 ,过 去几 年问 。特别是入世后 ,外经 贸领域建 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以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对 外贸易法 》为基本 法 、其它各种专业
不能经营进出口贸易、外贸部门不介入国
企业 的超国 民待遇等 问题上 的法律法规依 然欠缺。相 比之下 , 国内贸近 些年一直 我
子。国内贸易由原国家经贸委负责,对外 贸易则由原外经贸部负责 ,这种多头管理
市场、 稳定物价、 保障国民经济的发展, 利
用有限的物质资源扩大 出 1、恢复和发展 2 1
但是 , 随着我 国积极融人世界市场 , 对
政策法规上的障碍 从对外贸易看,进出E经营权管理体 l
制 的改革 进程就是对外 贸易行业开放 的渐 进过程 。通过近三十 年进 出口经营权管理
本 文着重分析 了随着我 国社会 生产 力 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进程 的推进 , 我 国在由计划经济 向市场 缝济转 变 中, 内外贸一体化 进程 在现 实 中的 主要 障 碍和解决 对策。 关■髑 ;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全球化 国际竞争力 电子商务
体化体 制构 建的必要手段和 措施 , 内外 也是
贸一体 化体制 建设本身的实质性内容 。
通产 业落后 、市场体 系缺失 ,这是经济 转
型中最艰难 的转 变之 一 ,也是 内外 贸一体 化进程 中面 临的最 大难 点。我 国原有 的纵
维, 也是 内外 贸一体 化进程 中的障碍之一。
内外 贸 分割 体制 的弊端
在全球 范围 内,类似我 国过去实行 的
管理障碍 由于经济体制原因,目前在内外贸一 体化进程 中 ,管理 上遗 留的 Nhomakorabea碍较多。

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

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稳定企业具有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提出如下措施。

一、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一)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完善国际标准跟踪转化工作机制,转化一批先进适用国际标准,不断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

加强大宗贸易商品、对外承包工程、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等重点领域标准外文版编译,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帮助企业降低市场转换的制度成本。

完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信息平台,进一步发挥《出口商品技术指南》作用,优化国内国际标准服务。

推进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商贸流通专项)工作,加强标准创新。

(二)促进内外贸检验认证衔接完善合格评定服务贸易便利化信息平台功能。

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

推动与更多国家开展检验检疫电子证书国际合作。

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框架下检验检疫、认证认可国际合作。

推动内地和港澳地区检测认证规则对接和结果互信互认,推进“湾区认证”。

鼓励符合资质要求的检验检测机构参与进出口商品检验采信,扩大第三方检验检测结果采信范围。

加强对出口转内销产品强制性产品认证绿色通道的政策宣传。

(三)促进内外贸监管衔接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内外贸资源要素顺畅流动,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探索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应急机制,建立医疗器械紧急使用有关制度,便利药品、医疗器械等商品在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情况下快速进入国内市场。

简化用于食品加工的食药物质进口程序。

支持监管方式成熟、国内需求旺盛的进口展品在境内销售。

(四)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同线同标同质(以下称“三同”)产品认定方式,鼓励企业对其产品满足“三同”要求作出自我声明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认证,鼓励各方采信“三同”认证结果,加强“三同”企业和产品信息推介。

从分割走向整合_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力与对策

从分割走向整合_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力与对策

从分割走向整合_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力与对策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在这一背景下,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阻力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这些阻力,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首先,政策和法律制度的不统一是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所面临的一大阻力。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各地在政策和法律制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制约了各地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还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可以包括:加强政策和法律的协调与整合,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并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与监督力度,推动各地政策和法律制度的一体化。

其次,市场主体的发展不平衡是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所面临的另一个阻力。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则较为滞后。

这种不均衡的发展使得国内市场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阻碍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建设,减少区域间的交通与信息壁垒。

另外,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阻力。

中国企业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存在着多元的企业文化。

这种多元带来了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困难,也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整合程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企业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企业之间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此外,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也是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在国内市场统一的进程中,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加剧,这可能导致一些企业的淘汰和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行业间的合作和协同发展,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加大对弱势行业的支持和培育,防止资源浪费。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前言: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并积极推动的,其根本目的是利用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主动权,进而保证其在世界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领导地位,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一体化中实际处于被动地位,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仅是挑战,还是一个超越的机遇。

本文旨在通过讨论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从而论述当前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世界经济发展所不可避免的趋势,它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份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但也正是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变得不平衡,富者愈富,穷者愈穷,造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总体来讲,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是一把“双刃剑”,能否趋利避害,取决一国是否能因势而动,借助全球化大潮,制定得当的战略,实现经济腾飞、国家富强。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内涵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

①国①关进礼.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J]. 当代经济, 2008(1):76-77.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全球经济一体化有一个重要的产物,那就是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以全球战略为出发点,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比较优势,把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和职能加以分散和配置,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综合一体化经营,努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以期获得长期、稳定的全球竞争优势,实现最大化的全球效率。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第八章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大潮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协商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内容:❆内部经济政策的统一:即在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即在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对非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

通常首先在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中的障碍,而后逐步实施统一的内部经济政策,再然后实现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

经济政策的统一的实质是成员国之间经济主权的一定程度限制、让渡。

其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据此可以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定组成的超国家机构。

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使共同的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参加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条件、目标要求组成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同形式反映了其不同的发展程度,反映成员国之间经济干预和联合的深度、广度。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TradeArrangement)❆最低级、最松散的组织形式。

❆成员国之间通过贸易条约或协定,规定:在相互贸易中对全部或部分商品的实施关税优惠;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各成员国按自己的关税政策实行进口限制。

例:二战前的“英联邦特惠制”、70年代的“美加汽车贸易协定”等。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

❆各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政策。

❆有的自由贸易区只对部分商品实行自由贸易;有的对全部商品实行自由贸易:工业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自由贸易商品只限于工业品不包括农产品。

浅析目前中国内外贸一体化问题

浅析目前中国内外贸一体化问题
程。
其次 ,从市场经济不 同的参与方来讲 ,我认为 由于企业在满 足理性 人假设的前提下 ,在经济行为 中肯定是趋利避害 的,因此 ,企 业对 内外 贸一体化发展进程是绝对 会积极参 加并且 尽可 能改进 自己的经 营方式 的,但是 ,由于中国 目 前 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 ,有时候 经济行为是 要靠政府调控和企业 自身经济决策来共同决定结果 的。因此 ,目前阻碍 中国内外贸一体化进程 的因素主体还是政 府在相关政 策上做 的还不够 , 具体来说 ,之所以阻碍政府决策有 以下几个 方面 : 1 .管理机制障碍。商务部 的成立在组织 体制上终结 了内外 贸一体 化分割管理体制 ,这是巨大 的进步 ,但是这只是在 中央层面上 ,中央 的 改革在地方执行上可能并不完全有效 ,有的地方政府仍 然有经贸委 、外 经贸委和商务厅的机构 , 这极大影响 了中央政策 的落 实、地方内外贸一 体化政策 的实施和地方企业 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效果 ; 2 .思想观念障碍。虽然 中国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 初见成 效,但还是不免受到之前长 时间计划经济体制思想 的束 缚。之前提到 的 商务部 的组建对于内外贸一体化有 着积极 的意义 ,但 由于其 组建不久 , 因此 ,以商务部为代表的政府机构仍有可能受到之前 老思维的束缚 ,在 具体行政决策上仍然客观上维持着 内外贸分割的局面; 3 .体制障碍。 目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仍然 有待完善 ,具体来 说中国 目 前不光受到计划经济思想 的束缚 ,还受到计划 经济体制残余 的 影响 , 市场经济要求产品和要 素 自由流动 ,所以实际上西方发达 的市 场 经济国家是根本不会存在内外贸一体化这个命题的 ,因为在成熟 的市场 经济国家中,内贸外贸并没有本质上 的区别 。但中国 目前地方保护 主义 盛行 ,国内市场分割严重 ,流通企业无法正常经营 ,这极大阻碍 了国内 统一市场的成 型,从而严重阻碍了内贸一体化的进程 ,进一步阻碍 了内 外 贸 一 体化 的进 程 。 4 .法制障碍 。目前政府对 于市场经 济的宏观调 控平心而 论行政 方 面的调控还是 多了一些 ,市场 经济 同时也 是法制经济 ,在 3 O多年 的对 外开放进程 中,尤其是加入 W T O以后 ,中国在外贸方 面的立法工作 还 是卓有成效 的 , 但是 ,在 国内商品流通方 面的立法就严 重滞后 了, “ 这 些年仅出台了一部 《 拍卖 法》 和一个生猪屠 宰管理方 面的条例 ” 0,因 此 ,亟需立法部 门和商务部出台有利于促进 内外贸一体化尤其是 统一 内 贸方面的法律法规 ,有法可依对于减少交易成本 ,促进市场效率 提高有 极大帮助。

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演进轨迹研究:1986-2009

中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演进轨迹研究:1986-2009

D0I 1 . 9 9 J IS 10 :0 3 6 / .S N. 0 8—3 5 . 0 2 0 . 1 14 2 1 .5 0 5
中国国内市场的一体化 是国 内市 场 由分割 逐步趋 向整
度、 变化趋势 进行 了测 度。从 现有文献来看 , 众学 者对 国内 市场的整合 趋势尚未达成共识 。部分学者 认为 中国国 内市
整合是 中国国内市 场发展 的 正反两 个方 面 , 市场 的整 合等
20 b 20 ) 0 3 ,0 5 使用边界效应 法 , 算 中国国际 贸易壁 垒和省 测 际贸易壁垒的 大小 , 研究 结论 是 中国 国际 贸易壁 垒不 断下
降, 但国内贸易壁垒却 有所 提高 - 。胡 向婷 、 5 ] 张璐 (04 20 )
合 的过程 , 该过程是波动变 化 、 回前进 的。本文针 对 中国 迂 在经济转 型期 出现 的国内市场分 割现象 展开研究 。国 内市 场分割是从二 十世 纪八 十年 代初 实行 “ 权让 利 ” 行 政性 放 、
分权 后出现的 ( 银温 泉 ,0 1 J 2 0 ) 。地 方政 府逐 步拥有 的财
作者简介 : 李真( 9 1 )女 , 18 一 , 山东 日 照人 ,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 院讲师 , 经济学博士 , 研究方 向: 产业组织理论 。

5 一 8
XUEBA0
21 0 2年 1 月 0
山东行政 学院学报
J RN H OU AL OF S AND G AD MY O OV NAN E ON AC E F G ER C
0c . 01 t2 2 N0. S r No 2 5 e . .1 0
第 5期 ( 第 10期 ) 总 2
善同等 (o 4 通 过 问卷 调查 法 , 20 ) 分析 国 内地方 保护 和市 场

中国三大市场分割程度的比较分析_时间走势与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市场分割程度的比较分析_时间走势与区域差异
② 2000年以前食品大类中包含着酒和饮料 ,而从 2001年起 ,烟酒及用品从食品大类中划出 ,单列为一大类 。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 性 ,我们把 2000年及以前年份中的酒和饮料从食品大类中划出 ,和 2001年后的烟酒及用品形成一个完整的时序数据 。
③ 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本质上就是测算两个地区之间相对价格的方差 ,即不同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异区间 。所以 ,无论是哪一类市场 , 我们就是要找出在该市场中不同类别的产品 ,计算这些产品在相邻地区的相对价格 ,继而计算相对价格在不同产品之间的变异区间 。就 劳动力市场而言 ,我们按一定的标准找到不同种类的劳动力 (“产品 ”) ,这些劳动力可以是不同行业 、不同单位或者不同层次的 ,我们通过 去均值法把由行业特性 、单位性质等因素造成的影响去掉 ,尽可能保留由市场环境所造成的价格变异 。所以 ,采取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数据 和不同行业的劳动力数据本质上没有差异 。
产品与服务等等 ; ②固定资产投资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 、设备工程和器具 、其他资本品三类 。职工平均实 际工资包括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 、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 、其他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三项 。③
由于要用环比价格指数来构造市场分割程度的指标 ,我们沿循 Pasley和 W ei ( 1996、2000、2001)以及
中国三大市场分割程度的比较分析 :
时间走势与区域差异
赵奇伟 熊性美 3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中国 1995~2006年分地区的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 指数和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来测算消费品市场 、资本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分割指数 ,并使 用 LLC、IPS、组合 P值检验等多种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各地区市场分割程度走势的稳定性进行分 析 ,发现中国各地区各类市场的分割程度都呈现出稳定的收敛趋势 ,中国市场日趋整合 。研究还发 现 ,东中西三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程度并没有体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 ,但消费品 、资本品和劳动力市 场之间的分割程度却存在显著的差异 ,劳动力市场在三类市场中分割程度最为严重 。

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国内市场分割

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国内市场分割

中国国内市场分割问题研究1.国内市场分割概况1.1引例中国金融市场分割下的监管协调为什么中国企业债券市场长期存在"多头管理、市场分割"的问题,市场千呼万唤要求改革,却迟迟没有结果,仍是央行主管企业的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改委主管企业债,证监会主管公司债的分裂格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指出,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是中国金融市场“多头监管、市场分割”格局的典型案例。

在当前全球仍陷金融危机泥潭,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步入攻坚阶段的特殊时期,这一格局已严重影响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效率,对其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更为凸显,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

“企业债券市场统一监管问题,其实在理论上根本不存在需要研究的空间,目前的现状仅是历史上偶然事件因素影响所致,现在却大动干戈,反复讨论,各部门据‘理’力争,使最高决策层迟迟难以决策。

”夏斌指出,这种“多头监管”,使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分割、低效运行,发展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比如2010年前后,大银行信贷资产转让给信托、租赁公司和各类不受监督的资产管理公司;大量的金融控股公司,利用不同监管部门之间政策的不一致开展业务。

1.2背景及定义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被海内外学者誉为中国奇迹。

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如我国仍旧未能形成完全统一的国内市场,分割零碎的地方市场依然存在。

陆铭、陈钊的研究认为,分割市场对于本地区即期和未来的经济增长具有倒U 型的影响作用。

虽然随着国内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是市场分割这一问题依旧严重。

刘瑞明则指出,中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地区专业化程度是在不断提高的。

虽然当前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中国市场分割程度是趋于恶化还是逐步好转争议颇多,莫衷一是,但就近年来许多学者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来看,普遍认同我国仍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为适应这种形势,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冲破行政区经济的束缚,深化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实力。

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原有的“行政区经济”,由于条块分割,无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于是,出现了跨行政区不同形式的经济联合,如经济技术协作区、经济协作区等。

但这些经济联合体,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级形式,并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联合,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不能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的。

因此,有必要继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达到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增强区域及全国经济实力。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发展阶段(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形式参考已建立的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区域经济联合体,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定义为: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地域上较接近或地理特征较相似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与共同经济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的动态过程,它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区域内各地区合理分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

经济协作区是我国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初级的、松散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围绕加强能源、交通及其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大跨度的联合,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行政区范围大小又分为四种形式:一是省(区)际经济协作区,即相邻的若干省、区、市,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二是省际毗邻地经济协作区,即相邻几个省、区、市间的部分接壤地区,按照历史的经济联系和现实经济发展需要,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三是省内经济协作区,根据本省、区的经济布局和各市、县经济发展要求,自愿建立的合作组织;四是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即若干地域相邻,或沿海、沿江、沿路的若干城市,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合作组织。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伍贻康张海冰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并行不悖的两股潮流。

两者既密切相关,又并不相同。

这里就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其联系做一番探讨,并简要介绍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对于全球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阐释。

其实,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就作出过论断:“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事实上,全球化就是指社会发展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生产力高度发展使所有生产要素和经济关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日益自由流动,使世界经济在全球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生活在全球范围展现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和相互影响。

经济全球化要求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强调国际合作与协调,它是经济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更高级表现。

目前经济全球化还处在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其本质是市场和资本的全球化。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一体化源于西欧,其本义在于以区域为基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在一体化区域内消除阻碍贸易与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因此有学者简单地表述为“再生产过程各个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

此外,经济一体化还需要在区域范围内设立机构,形成共同的内在管理机制,制定共同的制度规范,为市场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和持续一体化的动力。

所以,组织性和制度性是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

经济一体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货币联盟、经济与货币联盟以及完全的一体化。

由于国际经济和政治问题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掺杂对政治一体化的要求,所以完全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要求政治、法律、安全防务等领域内的一体化,要求更多的主权让渡和主权共享,这意味着建立机制化的制度具有很大的难度。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摘要: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快速开拓,世界各国的联系都在不断的加强,这样使得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经济的依赖性不断的加深,世界各国及其国内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也在不断的增加。

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取得在世界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市场利益,组织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或地区的必然选择。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本文对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的阐述,并针对各个问题做出一些个人的理解分析,以期能够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最后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这针对该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 发展的动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 意义;发展前景;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的组织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

(一)、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采取6种形式。

从低到高依次为特惠贸易区(PTA)、自由贸易区(FTA)、关税同盟(cu)、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经济政治同盟。

1、在特惠贸易区中,成员之间实行部分特惠关税减让;自由贸易区中成员之间拆除所有关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每个成员有权对非成员设定各自的关税税率:关税同盟也是自由贸易区,但每个成员对所有非成员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共同市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除解除成员之间所有贸易和投资壁垒以外。

020100 理论经济学 - 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院

020100 理论经济学 - 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院

020100理论经济学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专业介绍:我校西方经济学2001年获得硕士点授予权,2003年开始招生。

在时任经济系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带领下,该学科较早地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国内,为我国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和知识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该学科已经累计招收研究生80余人,其中在校生26人,已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55人,12人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博士研究生。

本硕士点现有指导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8人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

学科团队教学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团队教师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参著、译著20余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课题50余项,成果获奖6项。

本硕士点注重加强对外交流。

曾成功承办了“2008年北京经济学博士论坛第15次学术会议”;“2009年北京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迎春学术研讨会”;“2009年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八次年会”等国际国内的学术研讨会;多次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40多所高校著名专家、学者、博士生导师对当今经济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经济系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不断加强和国际之间的合作。

积极参加国内国际的重要的学术活动,和英国、美国建立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和师生交流的合作关系,每年还定期聘请外籍教授为经济专业的学生上课,受到广泛好评。

研究方向:微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包容性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政治经济学专业介绍:我校政治经济学学科于2005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政治经济学学科组成员均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等具有雄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研究传统的国内名校,经过严谨、规范的理论经济学学术训练,与这些国内名校专家学者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

中国国内市场分割动因研究

中国国内市场分割动因研究
制 改革 推进 了市场 的一 体化 进程 。
第 二 ,在 对 外 开 放 与 国 内 市 场 一 体 化 关 系 的 研 究 中 存 在 四种 角 度 :一 是 ,P n e 认 为 一 省 商 oct
品 消 费 有 三 种 贸 易 来 源 , 即 省 内 贸 易 、省 际 贸 易
统 一 市 场 ,提 高 国 内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有 着 重 要 的 理论 与实践 意义 。 造 成 中 国国内市 场分割 的原 因可 总结 为两个 方 面 :一 是 内部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二 是 对 外 经 济 开 放 。首 先 市 场 经 济 是 构 建 国 内统 一 市 场 的 基
业 结 构 ,忽 视 了省 际 贸 易 ; 改 革 之 后 在 市 场 的 主
导 下 ,省 际 间 的竞 争 日益 激 烈 ,因 此 ,出 于 地 方 利 益 的 考 虑 ,地 方 政 府 采 取 了 或 明 或 暗 的 贸 易
壁 垒 排 斥 省 外 商 品 , 保 护 地 方 产 业 与 自身 利 益 。
思 想 战 线
20 蕈2 第3眷N2 0 L 0 年 期 6 O ,1 v 1 .2 0 n3 6
中国国 内市场分割动 因研究
杨 先 明 ,刘 岩
摘 要 : 市 场 一 体 化 追 求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的提 高 , 存 在 于 区域 间产 品 和 要 素 流 动 的 限 制 会 造
Yo n u g认 为 由 于 地 区 之 间 为 争 夺 原 材 料 和 产 品 市 场 ,政 府 施 加 贸 易 壁 垒 , 同 时 由 于存 在 渐 进 式 改 革 预 期 ,导 致 地 方 政 府 的 寻 租 行 为 ,扭 曲 了 自 由

数字化流通、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国内国际循环

数字化流通、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国内国际循环

第3期(总第389期)2024年3月商㊀业㊀经㊀济㊀与㊀管㊀理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No.3(General No.389)Mar.2024收稿日期:2024-01-17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 数字赋能下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对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3SJZD06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人才生态视角下江苏高层次人才集聚路径优化研究 (23GLB005)作者简介:赵霞,女,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流通经济研究;徐永锋(通讯作者),男,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㊂数字化流通㊁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国内国际循环赵㊀霞,徐永锋(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㊀要:数字赋能传统流通向数字化㊁现代化转变,具有各种创新形态的数字化流通是否有效提高了市场整合度从而促进国内国际循环,是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亟须回答的问题㊂从商品(和服务)流动角度出发理解经济循环,在省-行业层面测度相关变量,基于相对价格变动和贸易成本两个维度考察市场一体化,实证检验了数字化流通的市场效应㊂研究发现,数字化流通促进了国内省际贸易流出和国际贸易流出,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对贸易成本的抑制而非价格离散的收窄,数字化流通通过降低国内省际间贸易成本实现对国内和国际循环的双促进,通过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实现对国际循环的促进㊂文章的研究结论对充分发挥本土需求规模的贸易溢出作用,从而畅通国内国际循环提供了流通视角的经验证据和施策思路㊂关键词:数字化流通;市场分割;贸易成本;国内国际循环中图分类号:T72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2154(2024)03001815DOI:10.14134/33-1336/f.2024.03.002Digital Distribution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and Dual Circulation of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ZHAO Xia,XU Yongfeng(School of Busines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economy,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traditional distribution to become digitalized and modernized.Whether digital distribution with various innovative forms effectively improves market integration and thus promot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is an urgent question to be answered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circ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dity (and service)flow,measures the relevant variables at the provincial /industrial level,examines the market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two dimensions of relative price change and trade cost,and empirically tests the market effect of digital distribution.The study finds that digital distribution promotes domestic interprovincial trade outflow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utflows.The promotion of the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is reflected in the suppression of trade costs rather than the narrowing of price discrete.Digital distribution promot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by reducing domestic interprovincial trade costs,while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by reduci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olicy ideas of the distribution perspective for fully leveraging the trade promotion effect of local demand scale and improving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Key words ︰digital distribution;market segmentation;trade cost;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一、引㊀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建设任务要求充分利用国内㊁国际两个市场,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强调 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以双循环质量和水平提升为目标,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㊂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以 大进大出 贸易方式参与国际循环,取得了经济增长奇迹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突破发展瓶颈,获取增长新动能迫切需要依靠强大的国内市场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是将原来对外部市场的依赖逐渐转向国内大市场,因此,从商品(和服务)流动角度出发,国内和国际循环或将体现为中间品和最终品的国内贸易流出和国际贸易流出(李自若等,2022;郑休休等,2022)[1-2],畅通国内国际循环即是要畅通商品流动通道,消除商品跨省(国)贸易的堵点㊂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支撑,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在要求㊂高度整合和一体化的市场诱发本地大规模需求不仅会引致出口,还能促进一国国内省际贸易的繁荣(Krugman,1980;冯伟,2019)[3-4]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分权制度区域市场分割严重,省际之间贸易成本居高不下,这成为妨害经济循环顺畅运转的桎梏㊂流通和统一市场密切相关,一方面,流通本身是统一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谢莉娟和张昊,2022)[5],另一方面,承担着商品和要素顺畅流转的流通能力如果不足会使得企业在面临出口逆境时调整受阻,加剧国内国际市场割裂(钟昌标,2002)[6]㊂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流通产业,涌现出以各类电商为代表的一系列流通新形态,那么,流通的数字化发展是否有效提升了市场一体化程度,从而对国内和国际贸易流出产生影响?当前对该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有效的经验证据㊂鉴于此,本文以数字化流通为切入点,分析数字化流通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国际贸易流出进而推动双循环方面发挥的作用㊂①对该问题的探讨,将从流通体系建设角度为有效发挥我国大国市场优势提供有力抓手,为实现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提供贸易视角下的洞察㊂已有文献分析了大规模市场的出口促进效应㊂其一,本土需求能引致贸易㊂Krugman(1980)[3]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产品异质性假设下,证明每个国家将成为国内市场需求比较大的产品的净出口国㊂之后众学者将贸易成本㊁企业策略性行为㊁多国框架等因素纳入上述理论框架中,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证明了本土需求对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Head 等,2002;李丹和武杰,2022;Larch,2007;张帆和潘佐红,2006)[7-10];此外,冯伟(2019)[4]㊁张昊(2020)[11]还证实了本土需求对我国国内省际贸易的促进作用㊂其二,市场的统一性影响出口㊂市场的统一性是大规模市场形成的前置条件㊂早期研究发现,由于国内区际分工和商品流通不发达,地方贸易壁垒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各省区市的对外贸易偏好,国内市场分割导致企业无法依托巨大的国内需求,从而激励了出口(钟昌标,2002;朱希伟等,2005;张杰等,2010)[6,12-13]㊂后续学者关注到国内贸易成本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其基本逻辑为企业选择销售目的地受到贸易成本制约,一般会选择贸易成本较低的市场进行销售,国内高企的贸易成本妨碍了内销,刺激了出口(徐蕾和尹翔硕,2012)[14],而国内市场一体化则有利于缓解出口对内销的替代(张学良等,2021)[15]㊂有文献探讨了流通对统一市场和贸易循环的影响㊂谢莉娟和张昊(2022)[5]㊁白太辉和毛华兵(2023)[16]从理论上讨论了流通体系与全国统一大市场㊁畅通双循环的关系,指出现代流通体系本身也是统一市场建设的重要方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㊁畅通国内循环㊂汪旭晖和赵博91㊀第3期㊀㊀赵霞,徐永锋:数字化流通㊁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国内国际循环①与既有研究提出的 流通数字化 (杨水根,2022;郝爱民,2022)概念有所不同,本文所指数字化流通是数字经济孕育下的流通新形态㊁新模式,既包含传统流通的数字化转型与改造,也包括已颇具规模的各类新兴电商和互联网生产㊁生活服务数字平台的流通活动,是数字产业和流通产业的融合㊂将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2017)中的部门对应,很容易明确从行业类属上新兴电商和各类生产生活服务互联网平台不能直接划为流通产业,尽管如此,上述主体依然执行了促进商品和服务高效交换的流通职能㊂因此,流通数字化可能强调传统流通主体的数字转型过程,数字化流通则强调流通作为整体交换方式的数字化形态,而不管其主体为何㊂02商㊀业㊀经㊀济㊀与㊀管㊀理2024年(2021)[17]分析了流通业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促成机制,指出降低流通成本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主攻方向(肖亮和王家玮,2022)[18]㊂此外,有学者关注了流通对出口的影响,指出国内市场的产销匹配㊁批发规模㊁中间商组织化程度等流通环节因素对企业出口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张昊,2014;黄雨婷和刘向东,2016)[19-20]㊂与本文相关的文献探讨了数字经济对统一市场和贸易的影响㊂一方面,大量文献指出电商平台(尤其是跨境电商)对出口规模㊁质量具有促进作用(马述忠和房超,2021;张洪胜和潘钢健,2021)[21-22],企业以多种形式接入电商平台成为加快出口的重要支撑(Carballo等,2022;张营营等,2023)[23-24];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关注到国内省际贸易层面,指出数字经济促进了一国内部省际贸易(李宏兵等,2022)[25],并通过降低省际贸易成本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赵静梅,2023)[26],且数字经济对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动作用具有空间溢出和动态效应(付成林和王德新,2023)[27]㊂既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参考,但存在明显缺失㊂首先,当前研究分别独立考察了数字经济和流通体系对统一大市场和国内国际贸易的影响,但并未将数字经济㊁统一市场和贸易双循环联系起来,尤其缺乏对数字化流通的聚焦㊂其次,现有文献对市场一体化的分析多使用省级或城市层面商品价格离散度来刻画,较少深入行业层面㊂最后,既有研究指出正是国内市场分割造成的市场低效率促进了出口,其结论隐含了企业由于内贸不畅转而出口的事实,但对内贸不畅的原因缺乏数字化视角的审视,特别是对突破了时空局限的数字化流通是否对地区间贸易产生影响的分析仍十分鲜见㊂综上,本文尝试弥补上述研究空隙,聚焦于数字化流通的市场效应,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边际贡献:其一,将数字化流通㊁统一市场和贸易循环纳入统一框架,分析数字化流通对国内国际贸易流出的影响㊂其二,构建指标计算了省-行业层面的数字化流通增加值和市场分割度,从价格离散和贸易成本两个维度全面刻画市场分割㊂其三,揭示了数字化流通通过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畅通国内国际循环的作用机制㊂二㊁理论阐释(一)数字化流通直接促进了国内㊁国际贸易流出其一,数字化流通创造新需求㊂贸易流出是市场需求的反映,数字化流通创造了新需求,进而引发贸易㊂首先,数字化流通以多种电商形式涌现,通过与消费者全天候㊁多触点接触,有效拓展了消费时空,突破了传统交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其次,以AR㊁VR为代表的体验消费和以知识付费㊁数字订阅等虚拟产品为代表的新型数字产品及服务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交易的形式,读书㊁育儿㊁交友多场景交互,有效激发了需求;最后,数字化流通利用互联网获取消费者的历史需求和浏览痕迹大数据,为用户画像,实现产品和服务的精准推送,基于 人 货 场 的商业逻辑,将消费者㊁终端㊁商品实时在线链接,提升消费体验(江积海和阮文强,2020)[28]㊂其二,数字化流通提升供给质量㊂马克思指出,当社会经济的综合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生产过程已经完全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㊁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流通调节分配㊁引导生产的作用日益凸显㊂一方面,个性化长尾需求痛点显现和产销逻辑改变后,数字化流通赋能生产的大数据商情支持机制,通过数据的高效收集和处理实现生产协同㊁降低迂回物流,通过将供应商接入信息系统,数字化流通商还能对 如何生产 的产能配置问题提供决策,恰当的产能资源配置提升了产品品质(谢莉娟和庄逸群,2019)[29];另一方面,下游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为上游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外部知识来源,数字化流通商作为最接近消费者的产业链下游,其数字化创新必然会影响到上游供应商,这是因为为了确保供应商能提供满足其要求的产品,下游企业往往愿意向供应商提供相关技术知识(Chu 等,2019)[30],从而提高了供给侧质量㊂其三,数字化流通优化供需匹配㊂流通的作用是媒介供需,弥合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异步,解决集中生产和分散消费的矛盾,实现供需匹配是流通的本质职能㊂数字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流通媒介供需㊁匹配生产和消费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㊂一是流通的数字化改造使交易匹配的效率得以提升㊂数字技术赋能下,生产㊁消费各类信息均以大数据形式沉淀在平台或厂商后台,调用相关算法流通商可以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供应商,为其提供精准需求分析和预测,减少生产企业市场定位与消费者实际产品偏好的不一致,实现生产对需求的及时响应,提高了供需匹配效率㊂二是形式多样的数字流通平台,将供㊁需双方同时接入,通过数据流实时链接,进行交易撮合,充分发挥了规模经济㊁范围经济和网络外部性效应(谢莉娟和庄逸群,2019)[29],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优化供需匹配㊂(二)数字化流通通过提高市场整合度促进国内㊁国际贸易流出其一,数字化流通通过促进同种商品跨地区相对价格收敛促进国内㊁国际贸易流出㊂ 一价定律 揭示了在没有贸易成本的情形下,由于市场竞争的作用同一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地区会逐渐趋于相同而不存在套利空间(桂琦寒等,2006)[31],因此,地区间市场整合程度越高则意味着相对价格标准差越小,波动幅度窄㊂数字化流通缩小了商品在地区间的价格差异,收窄了价格波动的幅度㊂这是因为数字化流通的去中间化㊁去中心化渠道组织直达消费者,消费者可以同时在多个平台实时比价,真正实现 货比n 家 ,异常发达的商流信息有效消除了传统情境下空间距离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同种商品由信息不对称造成价格区隔的可能性大为降低㊂价格区隔的消弭一方面破除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垄断,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促进了商品跨地区流动,另一方面合理的价格引导资源流向更有效率的领域,降低了资源误置率,促进商品流动㊂其二,数字化流通通过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国内㊁国际贸易流出㊂数字化流通对国内贸易成本的降低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数字化流通驱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网链通路的建成,数据中心㊁数字交易平台的使用有效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㊁节约了IT 运维支出,从而降低了企业跨省区市贸易的成本;其次,数字化实时数据传递,有效地降低了信息的搜寻成本,无论是制造商线上采购还是消费者线上比价,都极大地节约了传统交易情境下磋商㊁谈判和签约的成本,降低了交易费用;最后,数字化流通的各类创新形态,倒逼地方政府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以吸引电商入驻,出台包括反垄断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电商发展,消除了商品和要素流动的障碍,降低了贸易成本㊂数字化流通对国际贸易成本的降低作用主要体现在跨境电商平台通过数字技术来优化国际交易流程(马述忠等,2019)[32],出口商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直达国外消费者,从平台上获取海外市场信息,利用海外仓实现小批量㊁多批次㊁小件快运,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跨境电商平台提供的小额支付系统相比传统银行的托收和信用证而言成本更低,甚至某些平台的会员制能够对消费者支付时免除一定的中介费用,有力降低了企业跨境交易的成本㊂贸易成本的降低无疑将促进商品的跨地区流出,促进国内㊁国际贸易发展㊂三㊁模型设定㊁变量和数据(一)计量方程本文重点关注数字化流通是否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并由此有效促进国内国际循环㊂基本检验包括上述命题相互关联的两层意涵,一是数字化流通对国内国际贸易循环的影响,二是数字化流通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㊂具体检验方程如下:Y ijt =α0+α1Diglt ijt +α2Z ijt +μi +νj +ρt +εijt(1)其中,i ㊁j 和t 分别表示省份㊁行业和年份;被解释变量Y ijt 可分别代入表征国内国际循环的省份-行业层面的国际出口贸易额(Export )㊁国内省际间流出贸易额(Trpro ),以及表征市场一体化程度(MI )的相关指标;核心解释变量Diglt ijt 为i 省j 行业数字化流通发展水平㊂上述各指标的构建见下文详述㊂Z ijt 为系列控制变量,同时影响行业层面产品出口和省际间流出的控制变量有消费意愿(lnconsume ,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表示)㊁各行业发展水平(lngdp ,用各行业增加值表示)㊁外资利用情况(lnfdi ,用行业实际利用外资表示)㊂μ㊁ν㊁ρ分别表示省份㊁行业㊁年份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㊂为了进一步考察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否在数字化流通与国际国内循环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构造检12㊀第3期㊀㊀赵霞,徐永锋:数字化流通㊁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国内国际循环验方程:MI ijt =β0+β1Diglt ijt +μᶄi +νᶄj +ρᶄt +εᶄijt(2)Y ijt =γ0+γ1Diglt ijt +γ2MI ijt +μᵡi +νᵡj +ρᵡt +εᵡijt(3)(二)变量测度1.数字化流通㊂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媒介,行业层面的数字化流通水平实质上反映了该行业对数字化流通的使用(依赖)程度,或者说数字化流通对该行业产品(或服务)的贡献度㊂本文借鉴刘家旗和茹少峰(2022)[33]的研究思路,利用投入产出关联构造行业层面的数字化流通发展水平,计算公式如下:①Diglt i ,j ,t =TIU i ,j ,tCI _TIU i ,tˑdigiav i ,t(4)其中,Diglt i ,j ,t 为i 省j 行业所使用的流通产业②数字增加值,反映省-行业层面的数字化流通发展水平;TIU i ,j ,t 为i 省j 行业对流通产业的中间使用,CI _TIU i ,t 为i 省对流通产业的总中间使用,digiav i ,t 表示流通产业数字增加值㊂流通产业数字增加值应体现流通产业中被数字化赋能的部分,如批发业中的互联网批发㊁零售业中的互联网零售等,为此我们借鉴许宪春和张美慧(2020)[34]㊁韩兆安等(2021)[35]的研究,先计算了流通产业的数字经济调整系数(该系数反映流通产业中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再将该系数与流通产业增加值相乘得到流通产业数字增加值㊂然而囿于当前数字经济统计工作的滞后,本文以互联网批发㊁互联网零售和网上贸易代理营业收入占批发零售营业收入的比作为相应的产出占比(韩兆安等,2021)[35],并假定增加值占比等于产出占比(许宪春和张美慧,2020)[34],从而得到流通产业的数字经济调整系数,将其与批发零售业增加值相乘,近似得到流通产业数字增加值(digiav i ,t ),计算该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经济普查年鉴“㊂2.市场一体化程度㊂既有研究大多基于 一价定律 采用商品价格指数的离散程度来表示市场分割度,本文指出以价格指数计算的市场分割仅是市场分离状态的现象表征,我国市场非一体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的 行政区经济 导致省区市间贸易成本过高(刘志彪,2022)[36],各省份间市场的边界效应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而衰减(马草原等,2021)[37],因此从贸易成本的角度刻画市场一体化可能更接近问题的本质㊂鉴于此,本文同时采用价格法和贸易法,测算省-行业层面的价格离散度以及省际贸易成本,以期全面度量我国市场一体化程度㊂其一,价格法㊂对于分行业市场分割指数的构造,本文以CEADs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42部门为行业分类基准,采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测算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业,工业部门采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分类指数测算,建筑业采用建筑安装工程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计算,交通运输㊁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采用相应的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测算㊂③参考桂琦寒等(2006)[31]㊁盛斌和毛其淋(2011)[38]的研究,先将31个省区市进行两两配对,得到465对省份组合,计算每对省份组合的各行业分类价格指数比值对数一阶差分的绝对值,求得t 年i 省与j 省m行业的相对价格绝对值|ΔQ m ijt |;再运用去均值法消除固定效应得到各行业的相对价格波动q mijt ;最后,计算每个省份i 与其他所有省份j 对应的共30个省份组合之间m 部门相对价格变动q m ijt 的方差Var (q m ijt ),即为分省分行业的市场分割指数㊂其二,贸易法㊂借鉴Head 和Ries(2001)[39]的研究,利用Head-Ries 指数,用贸易数据逆推贸易成本㊂22商㊀业㊀经㊀济㊀与㊀管㊀理2024年①②③不同于刘家旗(2022)利用投入产出关联测度产业数字化增加值,本文借鉴其思路,先计算流通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贡献度,再与流通产业数字增加值相乘,以此来反映数字化流通对其他产业的贡献度(其他产业对数字化流通的使用程度)㊂此处,我们假定了其他产业对流通产业的平均使用程度和对数字化流通的平均使用程度无差异㊂狭义流通的行业类属通常包括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㊂限于数据可得性,本文流通产业用批发零售业代替,未包含交通运输服务业㊂因缺乏相应的价格指数数据,其余服务部门未被测算,该值缺失㊂τijk =(τijk τjik τiik τjjk)12=(x ijk x jik x iik x jjk)12σ(5)其中,x iik (x jjk )表示k 行业i 地(j 地)地区内贸易额,x ijk (x jik )表示k 行业i 地(j 地)对j 地(i 地)的贸易额㊂可见,当区内贸易额增长时,区际贸易成本上升;τiik 为相对贸易成本概念,区域间贸易成本是与区域内贸易成本相比较的结果㊂σ是贸易弹性,根据现有文献(Novy,2013)[40],本文取其为8㊂3.国内国际循环㊂本文用各行业产品的省际贸易流出和国际贸易出口来分别作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表征,该数据来源于CEADs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㊂国内省区市间贸易流出基于投入产出表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两部分计算,具体来说,i 省j 行业省际贸易流出trpro ij 等于j 行业下所有除i 省以外的其他省份对i 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之和;国际贸易流出export ij 直接使用该表中的各行业出口数据㊂(三)数据来源省际㊁国际贸易流量和增加值数据来源于CEADs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2012㊁2015㊁2017),流通业中间贡献数据来源于‘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12㊁2017),世界各国GDP 和进出口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各行业价格指数来源于‘中国价格统计年鉴“,其余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库㊁中宏数据库㊁中经网数据库㊁‘经济普查年鉴“㊁‘交通统计年鉴“,投入产出表非连续年份的数据采用插补法补齐㊂综上,本文形成了2012 2017年,31个省区市42个行业部门的省-行业-年三维面板数据㊂①除市场分割和贸易成本外,其余绝对量指标进入方程时均进行了对数变换㊂主要变量说明和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㊂表1㊀主要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变量符号变量含义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lndiglt 数字化流通7.5192.474-5.88614.14lntrpro 国内省际贸易流出10.798.662-23.5518.3lnexport 国际贸易流出11.173.71-17.0818.82seg _price 市场分割(价格法)0.0030.01500.183seg _domcost 市场分割(内贸成本)19.738.880712.2intercost 外贸成本2.230.391.493.62lngdp 行业增加值14.182.1091.87718.52lnconsume 城乡居民消费9.7120.3798.57510.8lninvest外国直接投资8.4022.726-5.11615.54四㊁实证结果与分析(一)数字化流通与国内国际循环按照前文所述,本文测算了省-行业数据层面的指标,并分别在省和行业层面加总取平均值,得到省级层面和行业层面的相关数据(余典范等,2022)[41]㊂数字化流通对国内省际流出和国际流出的影响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㊂表2列(1)㊁列(2)分别为添加控制变量前后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省-行业层面,数字化流通显著促进了省际间贸易流出㊂列(4)和列(6)的结果表明,在省级㊁行业数据层面,数字化流通对省际贸易流出的正向作用也十分显著㊂由表3可知,无论是否添加控制变量,数字化流通都显著促进了国际贸易流出(出口),且行业层面的影响程度更大㊂32㊀第3期㊀㊀赵霞,徐永锋:数字化流通㊁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国内国际循环①目前各研究机构发布的国内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只更新到2017年,计算流通产业数字增加值的经济普查数据也截止到2017年,受限于这两个数据源,本文样本区间为2012 2017年㊂但是市场分割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且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刘志彪,2022;才国伟,2023),作为数字产业和流通产业融合的产物,我国数字化流通以网络零售为代表始于21世纪初,2016年开始逐渐进入稳定发展期,因此样本尽管存在时滞但仍能反映新近现实㊂此外,本文在稳健性检验部分重新构建指标测算了各核心变量,所选样本也延展到2021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准结果样本时滞的不足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内市场分割问题研究1.国内市场分割概况1.1引例中国金融市场分割下的监管协调为什么中国企业债券市场长期存在"多头管理、市场分割"的问题,市场千呼万唤要求改革,却迟迟没有结果,仍是央行主管企业的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改委主管企业债,证监会主管公司债的分裂格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指出,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是中国金融市场“多头监管、市场分割”格局的典型案例。

在当前全球仍陷金融危机泥潭,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步入攻坚阶段的特殊时期,这一格局已严重影响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效率,对其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更为凸显,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

“企业债券市场统一监管问题,其实在理论上根本不存在需要研究的空间,目前的现状仅是历史上偶然事件因素影响所致,现在却大动干戈,反复讨论,各部门据‘理’力争,使最高决策层迟迟难以决策。

”夏斌指出,这种“多头监管”,使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分割、低效运行,发展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比如2010年前后,大银行信贷资产转让给信托、租赁公司和各类不受监督的资产管理公司;大量的金融控股公司,利用不同监管部门之间政策的不一致开展业务。

1.2背景及定义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被海内外学者誉为中国奇迹。

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如我国仍旧未能形成完全统一的国内市场,分割零碎的地方市场依然存在。

陆铭、陈钊的研究认为,分割市场对于本地区即期和未来的经济增长具有倒U 型的影响作用。

虽然随着国内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是市场分割这一问题依旧严重。

刘瑞明则指出,中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地区专业化程度是在不断提高的。

虽然当前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中国市场分割程度是趋于恶化还是逐步好转争议颇多,莫衷一是,但就近年来许多学者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来看,普遍认同我国仍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

之所以会存在对市场分割的严重程度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估计地方保护或市场分割程度需要使用能够反映各省之间经济往来的相关数据,然而由于很多数据难以得到,或者在量化市场分割时采用了不同的核算方法,从而致使不同学者的数据来源和估计有较大不同,因此对市场分割的估计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有时偏差甚至很大。

其次,还有一些隐性的市场分割壁垒难以度量,所以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理所当然。

目前,不同研究者对国内市场分割的定义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差较大。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现对国内市场分割的定义如下:国内市场分割:在一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各种因素(主要是政府)导致资源在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市场上不能合理的流动从而形成的分割现象。

1.3衡量方法对市场分割程度的测算方法目前主要有产出结构法、贸易流量法、经济周期法、技术效率法和价格法等五种方法,下面简要介绍各种方法:●产出结构法是通过各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考察市场分割的程度;●贸易流量法认为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的改变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各地区的市场分割程度, 如果各地区间的贸易流量和贸易比重增长了, 则市场分割程度就下降了;●经济周期法则根据各区域间的经济周期相关程度来考察中国市场的分割程度, 如果各地区的经济周期相关程度高, 则市场分割程度就低;●技术效率法是利用数据包络法从潜在的产出损失中分解出市场分割所造成的损失,损失越大,市场分割就越大;●价格法把价格信息作为衡量市场分割程度的工具,其理论依据是一价定律,当要素或商品能够自由流动时, 各地区的产品价格差异越小,这表明市场分割程度越低,反之则反是。

其中,价格法的思想来源于萨缪尔森的冰山模型。

由于路耗等形式的交易成本的存在,商品价值在贸易过程中将像冰川一样会融化掉一部分,所以即便是完全套利,两地区的商品价格也不可能会绝对相等,两地区的相对价格会在一定的区间内波动。

上面所讲的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并不能肯定其中一种方法就一定胜过另一种方法,但近几年理论界用的较多的还是容易测算的价格法。

2.特征及影响2.1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的历史轨迹——时间角度这里主要引述学者李真的研究成果,他借鉴Parsley and Wei( 1996,2001a,2001b) 的方法,以相对价格法为基础,构建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数,测算1986—2009 年国内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研究其演进轨迹及其特征。

这种方法能够综合多种商品的价格信息,全面地反映地区间的市场整合程度,而且能够描述相对价格在波动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反映区域市场整合或分割的动态演进过程。

一体化指数的构建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数构建在相对价格差异指数ΔQ k ijt 、价格差异残差指数Δq k ijt和相对价格方差指数的基础之上,上述四个指数计算方法如下:(1)计算相对价格差异指数ΔQ k ijt(2)价格差异残差指数Δq k ijt,该指标表示区际市场环境引致的价格变动,与区际贸易中交易成本相关。

为了综合反映多种产品的价格变异情况,需要消除产品异质性,令各类产品具有可加性。

某类产品价格发生变动,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与产品本身的特性相关,二则是与区际市场环境有关。

为研究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本文更关注产品价格波动中与区际市场环境相关的部分,因此将某类产品价格差异中与其特性相关的部分去除。

( 3) 相对价格方差指数V( Δq k ijt) ,即对同年、同一区域对的Δq k ijt求方差,该指数越大,国内产品市场整合程度越低。

( 4) 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数I( Δqkijt)在上述四个指数中,i,j分别代表不同的省( 市) ,t 代表年度,k 代表某一类产品,ΔQkt 为不同区域对某年某类产品价格的均值。

其中,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数I( Δqkijt) 能够反映价格波动的范围及集中趋势,该指标越大,说明价格波动的范围越小,在综合多种产品的价格信息后,该指标变大意味着区域市场总体整合程度上升,趋向于一体化; 如果变小,则刚好相反。

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历史轨迹经过数据处理,得到378 组区域对在1986—2009 年间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对其逐年求平均,可以得到全国产品市场在24 年间的平均市场整合程度,以综合反映国内产品市场中相对价格的波动情况,所得结果如下:全国平均一体化程度经过如上的计算和统计,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1986-2009的24 年观测期内,全国的产品相对价格从大幅度剧烈波动转向平缓。

·1997年以前,国内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明显,其变化趋势时有起伏; 1997—2006 年间,数据波动幅度趋于平缓,个别年份出现小幅回落,但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2006 年以后,国内场平均一体化程度大幅下降; 2009 年,国内市场整合程度有所提高。

·总之,在24 年间,中国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总体趋向整合。

省际市场一体化的历史轨迹通过进一步加工数据,能够获得1986 -2006 年间、1986—2001 年间、2002—2006 年间和2007 -2009 年间各省( 市、自治区) 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均值,并予以排序,对比发现各地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平均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各省(市、自治区)市场一体化均值及排序我们可以得出结果如下:·1986 -2009 年间各省( 市、自治区)市场一体化的演进轨迹与全国市场一体化的演进轨迹基本一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不同省份( 市、自治区) 的一体化速度及演进轨迹却存在较大差异。

浙江、江苏、黑龙江三地市场与外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最高,这与三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政府积极倡导区域间的合作有关。

省际市场一体化程度最低的是云南和新疆。

2.2中国国内市场的区域分割——空间角度这里引述学者潘文卿的研究成果,同样是运用价格法构建市场分割指数。

由于方法类似,这里省略指数的构建过程,我们将重点分为两个部分来介绍,即市场分割程度和六大经济区市场分割状况。

市场分割程度走势中国市场分割指数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全国还是六大经济区,历年的分割趋势近乎一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波动中趋于下降。

六大经济区的市场分割状况六大经济区市场内、外分割指数及其变动趋势由上表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国内市场存在着区域化特征。

在早期,有多个区域的内、外部分割指数相接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外部分割指数相接近的区域越来越少。

·各区域间的分割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最低:中部最高:西北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关联程度并不是最高的。

东南沿海地区的这种特征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讲,这里地区处于祖国的东南陲,与祖国腹地距离较远,从而直接导致了该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关联度相对而言并不高,即与其他区域存在较明显的市场分割;再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来讲,东南沿海主要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两头在外,主要依靠海外市场带动地区经济,从而也导致了与中国其他区域的市场分割。

2.3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市场分割并非一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是与经济增长呈倒U 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先扬后抑。

2013年的一项研究(李文洁)表明,样本大部分在该二次曲线的拐点以左,说明中国大部分省份仍然处于受益于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的阶段,这也说明为什么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能在中国一直存在。

市场分割在短时期内虽然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是长期来看却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 之后,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于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

在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中, 中国经济的开放度大大提高, 与其他国家( 特别是大国) 相比, 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非常高, 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作为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难以长期持续作为一个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存在巨大差异的经济体, 充分发挥省际间的比较优势, 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进一步利用国内经济的规模效应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总体上市场不断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 地方政府仍然有激励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和分割市场的经济政策。

我们认为, 这很可能是因为在地方政府看来, 一定程度的分割市场是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增长的。

实证研究发现, 分割市场对于当地的经济增长具有倒U 型的影响。

换句话说, 在市场分割程度并不太高的时候, 提高市场分割程度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增长, 但是, 如果市场分割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 经济增长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