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加减治疗小儿多动症30例疗效观察_钱建华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医案

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医案

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医案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行为障碍,其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

中医认为多动症是由于脾胃虚弱、肝郁脾虚、心脾不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下面是一则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的医案,供参考。

患者男性,7岁,主要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

体格发育正常,食欲一般,睡眠良好。

家族无类似病史。

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肝郁脾虚、心脾不交所致多动症。

治疗原则:1. 调和脾胃,补益心脾,疏肝理气。

2. 平衡阴阳,调节气血。

方剂组成:疏肝理气汤 + 金匮肾气丸处方药物:1. 疏肝理气汤:柴胡、青皮、白芍、当归、川芎、黄芩、丹参、郁金、桂枝、香附、生姜、大枣。

2. 金匮肾气丸:肉桂、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淫羊藿、鹿角胶、麦冬、茯苓、丹参、川芎、龙眼肉、牡蛎、白芍、枳壳、柴胡、青皮、桂枝、白术、茯神、香附、生姜、大枣、炙甘草。

服用方法:早、中、晚饭后各服一次。

疏肝理气汤煎煮后分两次服用,金匮肾气丸每次10粒,用水送服。

疗程:每个疗程为1个月,连续服药3个疗程。

配合疗法:1. 睡眠规律: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2. 饮食调理:少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粗粮、鱼、豆类等营养食物的摄入。

3. 家庭环境营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过多使用,提供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儿的注意力集中度有所改善,多动和冲动的行为减少。

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患儿的注意力集中度明显增加,多动和冲动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总结: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主要是从调和脾胃、补益心脾,疏肝理气,平衡阴阳气血等方面入手。

配合适当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每个患儿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案应个体化,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多动症需要长期坚持,综合治疗效果更佳,希望患儿可以通过中医的治疗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

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三例

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三例

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三例痰浊内盛、火邪扰心证(黄甡)赵某,男,12岁。

以频繁眨眼、吸鼻、耸肩半月,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1年为代主诉就诊,患儿1年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下降明显,平素脾气暴躁,易冲动,难以进行有秩序活动,汗多,纳可,眠差,大便干,日1次,舌红,苔白腻,脉弦滑,予SNAP-Ⅳ量表评估、DSM-Ⅴ量表评估、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注意力测试,诊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伴抽动,中医诊为小儿多动症,辨为痰浊内盛,火邪扰心之证,治当清热化痰开窍,予加味温胆汤治之。

处方:清半夏9g,陈皮12g,茯苓12g,枳实6g,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黄连5g,白芍10g,钩藤12g,菊花10g,决明子10g,炙甘草6g。

7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复诊:患儿眨眼、吸鼻较前明显好转,仍有耸肩、注意力不集中,舌边尖红,苔薄白,患儿服上方无不适,症状缓解明显,原方去黄连继服2周。

三诊:患儿眨眼、吸鼻、耸肩消失,大便干缓解,注意力不集中较前缓解,舌质正红,苔薄白,予上方去决明子,加党参、炒白术、砂仁、木香水泛为丸,丸剂服用2月余,患儿注意力不集中较前明显好转,冲动、多动好转,嘱家长不要给予孩子过多学习压力,应尽量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患儿注意力不集中时间1年,眨眼、吸鼻等发病半月,其注意力不集中时间较长,继发眨眼、吸鼻等抽动症状,患儿平素脾气急躁,纳可眠差,脉弦滑,可知其首发于肝,肝木旺盛,克制脾土,致使水谷精微不能运化,反而化生痰浊,痰湿之邪郁久化热,上扰心神,故注意力不集中。

方中以清半夏为君,清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可燥湿化痰,与石菖蒲、茯苓相伍,能化痰祛浊,起釜底抽薪之效;黄连味苦性寒,入心与胞络,泻心之实火;陈皮、枳实理气血,气行则血行,气血行则无湿邪可停滞;远志、郁金豁痰开窍,宁心安神;白芍、钩藤柔肝熄风,风熄则火消,肝得其条达之性;菊花味甘、苦,性微寒,能平肝息风、疏风清热,可使邪有出路;炙甘草以调和诸药。

归脾汤加减方有哪些?归脾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归脾汤加减方有哪些?归脾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归脾汤加减方有哪些?归脾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性粹健忘便可却,肠风炉漏总能匪。

(一)归脾汤的组成与功效归脾汤由黄芪、酸枣仁、龙眼肉各12克,白术、茯神、当归各9克,人参、木香、远志各6克,炙甘草3克,大枣5枚,生姜3片组成。

水煎服。

本方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

是主治心(血)脾(气)两虚症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黄、便血及崩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其辨治之要点。

但邪热内伏及阴虚脉数者忌用。

凡属心脾气血两虚和脾不统血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神经衰弱、心脏病、失眠、头晕、白细胞减少、脑外伤后遗症、脱发、特发性水肿等病症,用治有效。

(二)加减方法①用于崩漏下血而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②若崩漏下血而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③月经淋漓不止,加山萸肉、五味子,以养肝收涩止血。

④严重失眠,加磁石、龙骨,以重镇安神。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雍履平(安徽天长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余取归脾汤(太子参30克,黄芪、当归、白术、茯神各15克,酸枣仁20克,甘草、远志、龙眼肉各10克,木香6克)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加熟地黄30克,麦冬10克,滋阴补精,加菖蒲、制胆南星各6克,郁金10克,丹参2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以增强化痰祛淤,安魂定魄之力。

临床用于治疗抑郁性神经症,奏效颇佳(摘自《临证验方治疗疑难病》第74页)。

陈泽霖(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另一体会为不能用当归,当归虽说能引血归经,但因其气味辛温,用后反增出血,故以不用为好。

对于月经持续不断漏下,常用归脾汤去当归,酌加益母草、仙鹤草,有的只需服用1~2剂,即可止血,在临床上不妨一试(摘自《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第223页)。

刘炳凡(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研究员)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形成崩漏,腹痛有凝块,淋漓不断,或经期延长出现气血两虚症状),以归脾汤为主,加蒲黄炭、五灵脂炭各10克,荆芥炭5克。

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多动症临床观察

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多动症临床观察
[ 4 ] 王守勇 , 谢 呜, 王 欣. 酸枣 仁 汤组 分 与抗 焦 虑效 用 的相关性 研究 [ J ]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 0 1 0。 1 6 ( 3 ) : 1 0 4—1 0 8 .
[ 5 ] 王慧 , 罗件 , 赵 云华 . 酸枣仁汤对失眠大鼠中脑 中缝 背核 B C L一 2 及
半年, 睡眠一直可达到 6 h , 病愈 。
4 讨 论
[ 1 ] 中华 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中国精神 障碍分类 与诊断标准 C C M D一 3
第三版 [ M] .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 出版社 , 2 0 0 1 : 1 1 8—1 1 9 .
失眠多认为其病位在心 , 但 与其它 脏腑密 切相 关 , 胃不和则 不寐 , 相火 旺则 不得 眠。现代社 会 生 活快节 奏 , 工 作高 效率 , 易
脑源性神经 营养 因子 m R N A 的影 响 [ J ] . 时珍 国医 国药, 2 0 1 3 , 2 4
( 8 ) : 1 8 9 8—1 9 0 0 .
虚热 , 从 而清心除烦 安神 ; 茯苓 、 甘草 味甘 淡归 脾 , 培 补 中焦 ; 川 芎人 肝经 通畅气 血。可见 , 此 方不仅 调肝 , 而且心 、 肝、 脾、 肾 同 治 。临床辨治 中, 以酸 枣仁 汤为 主方 , 分证 合他 方并 治 , 也体 现
荷各 6 g , 生牡蛎 3 0 g ( 先) 。水煎服 , 2日 1剂 , 3剂。3月 1 1日二
显著的抗 焦虑作 用_ 4 』 , 对临床上各 种焦虑症 , 神经 衰弱状态等 均
诊: 药后入睡稍易 , 夜寐时 间有所 延长 , 有 时醒后 可复睡 , 精神 渐
佳, 乏力头 昏均 减 , 守原方 5剂续服 , 服完 后停 药 3天 , 再诊。此 后 治疗的 3个 月内, 因饮 食不当反复 1次 , 及 时调整用药 , 控制 了

归脾汤加减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_王树红

归脾汤加减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_王树红

由于体内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 低色素性贫血。本病为儿科常见病, 属于中医学 > 血虚 > 范畴, 多 见于婴幼儿, " 个月至 ’ 岁最常见。 由于本病以虚证为主, 因此治疗上补其不足, 培其脾胃, 化 生气血是治病的原则。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当以健脾生血为 主, 补血同时兼补益气, 补阴不妄补阳。 方中太子参、 黄芪补气健 脾, 白术、 茯苓健脾利湿, 当归、 龙眼肉、 何首乌养心生血。 因本病 为虚证, 应加强生血养血之力度, 故原方基础上加入白芍、 阿胶
《济 归脾汤有益气补血、 健脾养心之功 = 始载于宋・严用和 生方 》 当归、 远志、 茯神、 黄芪、 桂圆肉、 酸枣仁、 人参、 木 = 由白术、 《世医得效方 》 香、 甘草、 大枣、 生姜组成。降及元代, 危亦林 对本 方有所发挥, 其既载明了原方所治诸证, 又增补了治疗脾不统血 《校注妇人良方 》 和妄行之吐血下血。明代薛立斋 在原方中又增 补当归、 远志两味, 从此一直沿用至今。笔者在临床中常用此方 治疗儿科疾病, 且取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 中医学认为小儿气血未充, 卫外不固, 易外感时邪, 受邪侵袭, 病程迁延, 耗气伤阴, 脾气更 虚, 导致气虚统摄无权, 气不摄血, 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 形 “血溢 ” 成 。 治疗上, 应紧紧抓住益气补血, 健脾摄血。 气血调和, 升降有 序, 则导血归于经脉, 方中党参、 黄芪温补脾气, 当归甘辛温养肝 而生心血; 茯神、 龙眼肉养心安神, 滋阴补血, 生姜、 大枣调和营 卫, 补其无形之气, 摄其溢出有形之血, 炒白术、 炙甘草健脾和 中。当血脱益气、 补气摄血之后, 离经之血不除, 必将形成血瘀, 历久恐生它变, 故在补气摄血治疗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瘀, 可以加 当归、 鸡血藤、 川芎等品, 以达祛瘀生新之目的。 " 小儿血友病 血友病为现代病名,属于一种遗传性凝血障碍的出血性疾 病。 是由于凝血活酶形成有关的凝血因子! 缺失而致, 生活中患 儿稍有不慎而损伤肌肤, 就会出现出血现象。 中医学虽无血友病 “血溢 ” 名, 根据其表现, 可归为 范畴。由于出血量多, 血去气伤, 而气虚不能摄血,此时治疗宜针对主要矛盾,以止血为第一要 法, 在归脾汤基础上加附子、 灶心土补其阳气, 干藕节、 生地黄益 阴止血; 第二步根据气与血的关系, 以补气健脾, 加强统血作用, 因急性期补气摄血之后, 离经之血亦形成血瘀, 故在补气统血基 础上加以活血祛瘀,达到新血再生的目的,故用红花、茜草之 “血溢 ” 品。 之证, 每易复发, 为巩固疗效, 常在治疗恢复期给以益 气通络, 补血调脉, 调和阴阳, 如黄连、 阿胶滋阴养血, 安于妄动 之患。 #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归脾汤加减治疗31例失眠症

归脾汤加减治疗31例失眠症

治疗前 治疗后 2 周
例数 (% பைடு நூலகம் 例数 (% ) x 2
P
5 (16. 1) 8 (25. 8) 18 (58. 1)
17 (54. 8) 8 (25. 8) 6 (19. 4)
12. 55 < 0. 005
13 (41. 9) 6 (19. 4) 12 (38. 7)
19 (61. 3) 10 (32. 3)
第6期
范祯华等: 归脾汤加减治疗 31 例失眠症
17
为失眠主要为心脾两虚, 阴血不足所致, 故应 补益心脾, 益气养血。 因此, 我们用归脾汤加 减治疗, 每日 1 剂, 午饭后及睡前各服 1 次, 两周为 1 疗程。归脾汤: 党参 20g, 白术 15g, 黄芪 10g, 远志 10g, 枣仁 10g, 茯神 10g, 当归 10g, 木香 10g, 五味子 10g, 甘草 5g。 加减方 法: ①心脾两虚型 (21 例) : 主要表现失眠, 多 梦, 易醒, 心悸, 健忘, 头晕目眩, 饮食无味, 面 色少华, 舌淡苔薄, 脉细弱。 上方加柏子仁 10g, 熟地 15g。②阴虚火旺型 (7 例) : 主要表 现为失眠, 心烦, 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 健忘, 五心烦热, 口干津少, 舌红, 脉细数。上方加黄 连 10g, 栀子 15g, 生地 15g。③脾虚痰热内扰 (3 例) : 主要表现为失眠, 胸闷痰多, 恶心呕 酸, 心烦口苦, 疲乏无力, 舌红苔黄腻, 脉细 数。 上方加竹茹 10g, 黄连 10g, 陈皮 5g。 1. 3 疗效评定: ①显效: 入睡容易, 维持睡眠 好, 醒后对睡眠质量感到满意。 ②有效: 入睡 较容易, 维持睡眠较治疗前改善, 醒后对睡眠 质量较治疗前感到满意。 ③无效: 入睡困难, 维持睡眠困难, 睡眠质量无改善或症状加剧。 2 结 果 2. 1 临床疗效: 心脾两虚型显效 12 例, 有效 4 例, 无效 5 例; 阴虚火旺型分别为 5 例、2 例, 0 例; 脾虚痰热内扰型分别为 2 例、0 例、1 例。总显效例数 19 例, 有效例数 6 例, 总有效 率 80. 6% ; 无效例数 6 例。 2. 2 分项评定结果: 附表列出常见的 6 种睡 眠障碍在治疗前后的分项疗效评定情况。 每 一种睡眠障碍均分为 3 个等级, 将每例治疗 结束时状态与治疗前所填的内容相比较, 由 此综合评价该方的效能。 从附表可以看出该 方对睡眠的 3 个主要环节: 入睡时间的缩短、 维持睡眠时间的延长及睡眠质量的提高均有

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多发性抽动症31例疗效观察

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多发性抽动症31例疗效观察
( 3 ) : 2 3 2 - 2 3 4 .
益气养元 、 扶正祛邪 、 养 心 通 脉 之 功 效 。现 代 药 理 研 究 证 明 ,
黄 芪 能 通 过 抑 制 血 小 板 钙 调 蛋 白而 抑 制 磷 酸 二 酯 酶 的 活 性 , 从而增加血小 板 内 c AMP 含 量 , 发 挥 抑 制 血 小 板 聚 集 的作 用 。 同时 黄 芪 通 过 提 高 超 氧 化 物歧 化 酶 的 活 性 , 清 除 脑 组 织 缺 血 局 部 氧 自 由基 _ 3 , 从 而 减 轻 自由基 导 致 的 脂 质 过 氧 化 损 伤, 减轻 脑 组 织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 黄 芪还可扩张外周 血管 、 冠 状血管 、 脑血管和微循环 , 有 降压 作 用 ; 黄 芪 还 有 保 护 红 细 胞 变形能力 , 改 善 血 脑 屏 障通 透 性 , 对 缺 血 后 脑 组 织 具 有 保 护 作 用 。黄 芪 注 射 液 还 具 有 降低 血液 粘 度 和 凝 固性 , 增 加 纤 溶
酶活性 , 减少血 性形成 的作用[ 4 ] 。我 们 观 察 发 现 , 经 黄 芪 注
[ 4 ] 张 秀 想 .地 奥 黄 芪 注 射 液 联 合 胰 岛素 治 疗 急 性 脑 梗 死 的 疗 效 观察[ J ] .中 国实 用 神 经 疾 病 杂 志 , 2 0 0 6 , 9 ( 4 ) : 7 3 — 7 4 .
虽有 过敏 反 应 的个 案 报 道 , 但 我 们 在 治 疗 中 并 未 发 现 。 因 此
的关 键 。 中 医认 为 脑 梗 死 的 病 机 为 气 虚 血 瘀 , 瘀 阻 脑 窍 。 其 治疗 原 则 为 益 气 活 血 通 络 。 黄 芪 注 射 液 是 中 药 黄 芪 提 取 物

甘麦大枣汤加味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症30例

甘麦大枣汤加味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症30例

甘麦大枣汤加味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症30例30例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最大者10岁,最小者3岁,平均年龄6.5岁。

病程最短者6个月,长则3年。

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儿科学》,[1]具备注意力项,多动症的各4种表现或某一项中的8项表现。

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冲动任性或伴有学习困难和心理异常,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同时伴有面色少华、多汗,烦躁易惊等症。

2.治疗方法(1)内服中药: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夜交藤、白芍、龙骨、牡蛎。

药用甘草3g、小麦30g、大枣30g、夜交藤12g、白芍12g、龙骨24g、牡蛎24g,偏于肝肾阴虚:多动难静,急躁易怒,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者加枸杞12g、干地黄12g、丹皮10g、龟板12g、偏于痰火内扰:见多言多语,烦热不眠,口臭便干,舌苔厚腻者加黄连6g、竹黄9g、胆南星10g、每日一剂,7天为一疗程。

(2)配合心理疗法,转移患儿注意力,严禁责骂小儿,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3.疗效标准全愈: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症状消失,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好转: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消失,但自我控制能力,冲动任性等症状时有发生。

无效:各种临床症状无改变。

4.治疗结果痊愈15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病程短者14天,长者32天,平均23天。

典型病例方xx,男,6岁,于4岁前不明原因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记忆力差,睡眠不实,纳差。

盗汗,便干,先后在县、市、省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不佳。

因在幼儿园上学,好动、任性,已劝其暂时休学,父母十分苦恼。

于2011年10月5日初诊,患儿,面色少华,偏瘦,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易怒,食纳差,大便干燥。

汗多,舌质淡红苔花剥。

中医诊断,“脏躁”,病机:阴精不足,虚火扰动,治则健脾滋阴,养心平肝,方药:甘草6g、小麦30g、大枣30g、夜交藤12g、白芍12g、龙骨4g、牡蛎24g、槟榔12g、竹茹12g,7剂,每日一剂,并嘱家长配合心理治疗,不要过度关注,转移小儿注意力,严禁打骂,给予鼓励和表扬。

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欧洋;肖蕾;李京;王建华;刘文华;杨关林【摘要】目的:探究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组口服归脾汤加减治疗.两组均3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检测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5.0% (34/40),对照组仅为67.5%(27/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两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腹胀等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汤具有补益心脾,宁心安神之功效,着重于补脾气,脾气得补,心神自然得养,能够有效缓解慢性疲劳综合征引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腹胀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推广.【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年(卷),期】2018(035)002【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归脾汤;临床疗效【作者】欧洋;肖蕾;李京;王建华;刘文华;杨关林【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辽宁沈阳 110034;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辽宁沈阳 110034;沈阳军区总医院, 辽宁沈阳 110016;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辽宁沈阳 110034;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6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在现代快节奏高效率生活方式下出现的以长期极度疲劳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全身性症候群,可伴有失眠、健忘、头晕、头痛、低热、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和多种精神症状,其基本特征为长时间极度疲劳、休息后不能缓解、理化检查没有异常改变[1-2]。

中医学中虽无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一病名记载,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疲劳的详细论述。

归脾汤加减治疗小儿多动症30例疗效观察

归脾汤加减治疗小儿多动症30例疗效观察
实用医药杂志 , 2 0 1 1 , 2 8 ( 3 ) : 2 7 1 .
出结论 , 认 为肝气郁结 证为肝炎 肝硬化早期 , 病情较轻 ; 故
宜用柴胡疏肝散为 主方的疏 肝解郁法进行治 疗。肝纤 维化 是慢性肝病 向肝硬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 其基本病理改变主要 是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增 生与沉 积 , 在这个 过程 中, 透 明质酸

4 5 4・
中国中医药科技 2 0 1 3年 9月第 2 O卷第 5 期 S e p . 2 0 1 3 V o 1 . 2 0 N o . 5
参考文献
[ 1 ] 杨绍基 . 传染病学. 7 版,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 0 0 8 : 3 7 .
方用 陈皮 、 柴胡 、 川芎 、 香 附、 枳壳 疏肝 理气 , 川芎 、 赤 芍活血
[ 5 ] 朱海林 , 张晓红 , 司英 霞 , 等. 柴 胡疏肝散 加减 治疗 胃窦炎 5 5
例, 中国中医药科技 , 2 0 1 3 , 2 0( 3 ) : 3 1 9 .
[ 6 ] 傅能 , 赵韧. 加味柴胡疏肝 散治疗 桥本 甲状腺炎伴 甲减 3 0 例.
中国中医药科技 , 2 0 1 3, 2 0 ( 1 ) : 8 5 .
[ 7 ] 施卫兵 , 杨素霞 .乙型病毒性肝 炎肝硬化 中医证型 与客观检
测指标相关性.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2 0 0 9, 2 8 ( 4) : 2 8 . [ 8 ] 刘绍能 , 陶夏平 , 王融冰 , 等. 慢性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及炎 症活动度与中医证型关 系的研 究. 中 国中医药科技 , 2 0 0 9, 1 6
影响而激动 ; 无监督时难 于有始有终完成任务 ; 难于持久性集 中注意 力( 作业、 游戏 ) ; 听不进别 人在说什 么: 经 常丢失生活 及学校 用品 ; 在学校课堂注意力分 散, 成绩不佳 ; 不能组织 达到一定 目的的活动 ;

归脾汤加减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价值分析

归脾汤加减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价值分析

传统 中医穴位贴敷疗法各 自优点 的最 新研 究成果 ,消痛 穴位贴作用于
穴位或者患部,通过纳米远红外微粉发射的远红外线持续不断地作用
于相 关经络穴位 ,这 样既提高 了远 红外线治疗的效 果 ,又减少 了穴位 贴敷疗法 的过敏率及毒副作用 。 临床观 察显示 ,消痛 穴位敷贴辅 助治疗癌性疼 痛效 果显著 ,操作
法 ,刺激和 作用于体表腧 穴相 应的皮部 ,通 过经络的传导 和调 整 ,以
[ 3 ] 胡亚 会心 里护 理对 癌症 疼 痛患者 的影 响[ J 】 当 代护 士, 2 0 1 2 , 8 ( 下
旬刊 ) : 1 3 7 — 1 3 8 .
肤 固表 ,以表托毒 ,以经通脏 ,以穴驱邪 和扶正强身 的 目的。 ②贴敷
归脾汤加减 治疗多发 性抽动症的临床价值分析
刘 芳
( 吉林省长春市 中医院儿科 ,吉林 长春 1 3 0 0 2 2 )
【 摘要 】 目的 对 应 用归脾 汤随 证加 减方 案对 惠有 多发性 抽 动症疾 病 的惠者 实施 治疗 的 临床 效 果进行 研 究 。方 法 将我 院 收治 的 7 4 例 惠有 多
报, 2 0 1 0 , 3 2 ( 2 ) : 1 — 3 .
是 以中医经 络学 说为理伦依据 ,其作用直接 ,适应证广 ,用 药安全 , 简单易学 ,疗 效确切 ,无创无 痛的优点保其存在 及发展 。穴位 贴敷疗 法的作用机 制 :①经络作 用 ,现代药理学研 究发现 ,运用 穴位贴敷疗
者不愿 选择接受药物 治疗 ;⑥患者 接受治疗期 间依从性不理 想不能够
按 时按量 用药 ;⑦患者不愿参与本 次研究 。
现代 医学 主要运用氟派 定醇 、泰必利 等药 物对多发性抽 动症 疾病进行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接治的4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按照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将所有患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0例患儿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20例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儿经过药物治疗后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得分与治疗前有明显增加,实验组患儿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得分增幅在9.9±0.3,其中实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vs85.0%),两组患儿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症状。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效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发病原因与遗传、中枢神经障碍、家庭因素以及个体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缺失有关,根据患儿个体差异不同,患儿在不同时期临床症状不同,学龄前期患儿多以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多动、不服管教为主要临床症状,至小学、中学时期,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苦难、情绪躁动,具有攻击性等特点被充分的暴露出来[1,2]。

本次实验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接治的4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通过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治疗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组2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男女比例为3:2,患儿年龄在3岁以上,在12岁以下。

对照组2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男女比例为3:2,患儿年龄在3岁以上,在13岁以下.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接治的4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均符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患儿均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苦难、情绪躁动,具有攻击性。

宋祚民老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经验

宋祚民老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经验

宋祚民老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经验宋祚民老师是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20世纪40年代就学北平国医学院,师从京华名医孔伯华先生,尽得其真传,行医60余载,以擅长治疗温热时病、血液病、脾胃病、关节病、小儿多动症而著称。

现将宋老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经验总结如下。

小儿多动症属于儿科的疑难杂症,近年来发病率显著增加,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

该病以身体多动、情绪多变、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临床特征。

本病与西医的多动综合征(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局部抽搐症、多发性抽搐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相近。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心、脾、肝、肾诸脏的阴阳失调所致,一般多分为下列几个证型。

1临床常见的分型与治法临床多分为心脾气虚、阴亏阳亢、痰火扰神3个证型。

1.1心脾气虚:症状有多动、挤眉、弄眼、耸肩等,注意力涣散,夜寐不安,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纳呆便溏,面色萎黄。

舌淡少苔,脉细缓。

治以补益心脾,安神安定。

常选用四君子汤、归脾汤加减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山药、茯神、白术、菖蒲、远志、酸枣仁、钩藤、夜交藤、生龙骨、生牡蛎、炙甘草等药。

加减:胸闷憋气者,加郁金、薤白,宽胸理气;便溏者,加苍术健脾燥湿。

1.2阴亏阳亢症状有形体消瘦,精神涣散,易怒易躁,多动多语,颧红,盗汗。

舌红苔少,脉弦细。

治以养阴、平肝、潜阳。

常选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加减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当归、白芍、百合、合欢花、钩藤、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杭菊花。

加减:神情郁闷者,加柴胡、郁金、菖蒲舒肝理气;纳呆便溏者,加云茯苓、白术、荷叶等健脾升清阳之药。

1.3痰火扰神症状有多动难以制约,多语不避亲疏,烦急易怒,神思涣散,口渴多饮,纳呆口臭,尿黄便干。

舌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治以清热安神,化痰开窍。

常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炒栀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胆南星、菖蒲、远志、郁金等。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泻热通便;头目昏者,加佩兰、藿香芳香祛湿,或苡米健脾化湿。

儿科 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 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多动症》(ZY/T001.1~001.9-94)制定。

(1)注意力涣散,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常做小动作,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差,但智力正常。

(2)多动不安,活动过度,不能安静地参加各种活动。

(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常与人打斗。

(4)体格检查动作不协调,翻手试验、对指试验、指鼻试验、指指试验常呈阳性。

(5)通常于7岁前起病,其表现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2.西医诊断;采用中华医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DM-3)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1.注意障碍,至少有下列中的4项:(1)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外界声音都要探望。

(2)上课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

(3)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

(4)不注意细节,在作业或其他活动中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

(5)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乱)。

(6)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

(7)做事难以持久,常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

(8)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9)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落四。

2.多动,至少有下列中的4项:(1)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2)上课时常做小动作、或玩小东西、或与同学讲悄悄话。

(3)话多,好插嘴,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4)十分喧闹,不能安静地玩耍。

(5)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能等待。

(6)干扰他人的活动。

(7)好与小朋友打逗,易与同学发生纠纷,不受同伴欢迎。

(8)容易兴奋和冲动,有一些过火行为;(9)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爬高梯,好冒险,易出事故。

【严重标准】对社会功能(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

归脾汤加减的功效与作用

归脾汤加减的功效与作用

归脾汤加减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归脾汤加减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针对归脾汤交互,有些人也许还不太熟,实际上归脾汤交互是一种中医药方,对许多的病症都是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有关归脾汤交互的作用与功效可能在下文中给您详细介绍。

生产药方疫苗
白术茯苓10克,黄芩15克,党参12克,生甘草10克,川芎15克,紫丹参15克,桂圆肉10克,甘松6克,鸡血藤手镯15克。

生产功效与作用疫苗
健脾益气,益气养血祛班。

主脾虚不运,气血不和,皮肤虚损。

生产使用方法使用量疫苗
水煎服,每天1剂,日服3次。

生产摘抄疫苗
李元文方
根据以上详细介绍,对归脾汤交互成份、功效与作用都是有了非常好的掌握,因而在对归脾汤交互那样药品的挑选上能够安心开展,但是在吃的情况下,需要适当的开展,那样才不容易对人体
导致不适感。

治小儿多动症奇方妙药【学为所用】

治小儿多动症奇方妙药【学为所用】

治小儿多动症奇方妙药【学为所用】
1、滋阴潜阳汤
【组成】生牡蛎(先煎)、枸杞子、夜交藤各12克,珍珠母10克(先煎)、女贞子15克,白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加减】阴血不足、面色萎黄、舌淡者,加熟地10克,阿胶12克(烊化);脾虚气弱、纳少、便溏、乏力者,加茯苓15克,白术6克;夜寐不安,加炒枣仁15克。

【疗效】治疗15例,全部治愈。

最少服15剂,最多服55剂。

访半年未见复发。

【来源】滕宣光,《北京中医》(5)1987年
2、清脑益智汤
【组成】鹿角粉(冲服)、益智仁各6克,熟地20克,砂仁(拌捣)4.5克,生龙骨30克,炙龟板、丹参各15克,石菖蒲、枸杞子各9克,炙远志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饭后服。

连用2个月为1疗程。

【疗效】治疗20例,结果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5%。

【来源】徐俊晃,《中西医结合杂志》(1)1982年。

治多动症!我在儿童康复科就用经方

治多动症!我在儿童康复科就用经方

治多动症!我在儿童康复科就用经方导读:文中小儿表现与西医所讲的“脑肠轴紊乱”相符,作者虽未提及此说,但依靠辨证论治,施以经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在儿童康复科用经方治多动症作者/凌昕多动症为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之一,它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

其疾病原因尚不明确。

近期我的一个小病号通过中医辨证施治,达到较为理想的疗效,特录于此,与大家分享,水平有限,望多指教。

患儿为多动症,8岁,女孩儿,体态瘦,面色白,郁郁之容。

患儿多动不安,爬高上低,除看动画片时难以安坐,多言多语,抢话多话,丢三落四。

小时候体质和饮食一般,不喜食肉,长期大便干,小便可,2-3天/次,小便正常。

此时夏秋交接,天气仍热,依旧喜覆被睡,诉平时也如此,眠差,脉浮滑,舌体瘦,舌红苔薄白。

处方:桂枝 12g,柴胡 18g,干姜 9g,黄芩 9g,白芍 9g,天花粉 20g,牡蛎 9g,炙甘草 9g,麸炒枳实 3g。

5剂。

服后大便干。

大论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处方时考虑调理患儿气血,辅以瓜蒌根养阴,牡蛎敛神,干姜助阳。

稍佐枳实通气导滞。

未料服后大便更干,难排。

思此方调理气机为主,本以补阳以助运化,然不效,恐有郁热热结在里。

诊之舌脉同前,唯两手取关稍大。

处:柴胡 18g,白芍 9g,麸炒枳实 6g ,清半夏 9g,黄芩 6g,大黄9g,芒硝 9g,炒火麻仁 12g,炒苦杏仁 12g,厚朴 9g,炙甘草 9g。

思患儿为“心下急,郁郁微烦”,且长期气血失和,中焦土气失其运化。

诊其趺阳脉未有特殊,虽无“浮涩”但关上稍大,其义同。

故取麻子仁丸方意。

加芒硝软坚,又有大承气之意。

此方解气结,消气滞,推实邪。

服1剂时,诉腹痛,后无腹痛,大便排便较前顺畅,大便较前软,但整体仍较干。

初2天1行,后1日1行。

5剂服后虽大便通畅,仍稍干。

诊脉关脉较前平和。

加减归脾汤

加减归脾汤

加减归脾汤
党参15克黄芪30克阿胶15克(另烊化,分2次服)
血余炭9克白术9克炒当归6克
远志9克炒枣仁15克棕榈炭30克
陈皮9克甘草9克
功能补脾摄血。

主治崩漏之脾虚型。

症见阴道骤然下血或漏下不止,血色鲜红或浅淡,小腹胀痛,食少便溏,心慌气短,倦怠乏力,腰部酸痛,面色浮黄,舌淡苔薄,脉象细数等。

用法 1、同调补冲任汤煎服法。

2、1日1剂,连服5~10剂为1个疗程,待至下次月经来潮
时,原方如法再服1个疗程。

加减运用血色红、口干脉数者,加地榆炭30克;血色暗有块、舌有瘀点瘀斑、脉沉弦者,加三七粉6克(分二次另服);腹胀痛、两胁胀痛、舌质紫暗、脉弦者,加乌梅30克;头痛者,加荆芥炭9克;气短懒言、舌质淡、脉细弱者,减党参,加人参9克(另煎入);下血量多不止者,加醋30克配水煎。

方歌
王氏加减归脾汤,脾虚崩漏用之良;
参术归芪阿胶草,远志枣仁陈皮襄;
棕榈血余炒成炭,加水适量共煎尝;
临床见症酌加味,补脾摄血功效彰。

按语本方系在宋·严用和《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

归脾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临床效果

归脾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临床效果

归脾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临床效果发表时间:2017-10-20T14:45:41.6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7期作者:张善广[导读] 归脾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聊城市中心医院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归脾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患者64例,按照单盲的原则将这6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的32例患者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归脾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32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32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5.6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归脾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归脾汤;西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临床效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为骨髓病态造血,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治疗,长期发展就会影响患者的血细胞,患者血细胞减少之后就非常容易形成难治性贫血[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在早期时不适合采用化疗以及骨髓移植等治疗方式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2]。

本文研究分析了归脾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患者64例,按照单盲的原则将这6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观察组32例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15例,年龄为21-62岁;对照组32例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14例,年龄为20-6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别,(P>0.05),有可比性。

浅述归脾汤及其加减方临床新用 毕业名师资料汇编正规版

浅述归脾汤及其加减方临床新用  毕业名师资料汇编正规版

浅述归脾汤及其加减方临床新用毕业名师资料汇编(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浅述归脾汤及其加减方临床新用摘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归脾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新用的报告,为进一步认识归脾汤提供指导作用,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归脾汤;加味归脾汤;归脾丸;临床新用英文摘要:Of Guipi Decoction And Its Modified Method Of New Clinical Use. This paper summarizes recent Guipi Decoction and its modified method of new clinical application report,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Guipi soup provides guidance, but als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Key Words: Guipi Decoction; Modified Guipi Decoction; Guipi pills; Clinical application归脾汤原出自《济生方》,由白术、人参、黄芪、伏神、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甘草、生姜、大枣等组成。

明代薜己在《校注妇人良方》中补入当归、远志两味,便成了现今为大家所熟知的归脾汤,其主要功效为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常用于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但医学是以不断发展的,疾病种类也是不断增加的。

笔者在临床实习中和平时的文献阅读中发现归脾汤及其加减方在临床上有新用,或是对原主治之证有更深入更全面的治疗作用,现举例如下:1 心脏病及心血管疾病1.1心脏病心绞痛这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