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课件(正式)_图文-课件(ppt·精·选)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理解性默写:
7、写出了诗人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的诗 句是:_山__气_日__夕__佳_,飞__鸟__相_与__还__。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 受的句子是:__问_君__何__能_尔__?_心__远__地_自__偏__。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__山_气__日_夕__佳___,__飞_鸟__相__与_还___。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 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 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 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 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 “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
质疑探究:
苏轼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时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 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 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 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 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 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 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 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 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轻声读,结合注释,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1-4句:建造房屋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 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第26课《饮酒(其五)》课件(共25张ppt)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 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 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 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 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 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 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 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 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 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 首 是其中的第五首。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 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 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 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 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 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 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 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 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 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 写《饮酒》诗20首 是其 中的第五首。
•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 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 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 感。
•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 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试想,悠然的生活状态,一 般会发生在哪里呢?
可陶渊明却不一样,他生活在 “人境”,却说“而无车马喧”,是 否矛盾,为什么?
心远地自偏,离什么远呢? 此种状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房子东面的篱笆下采一朵菊花, 悠闲自在地看见南山。
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 伴归巢。
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陶渊明创作《桃 花源记》,寄托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的辞官,是自己与黑暗官场的决裂,是乱世中 的对人格独立的追求,是其气节的表现。但并不等于 渊明完全与世隔绝,不问世事。他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正表达了其对黑暗现实的讽刺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正体现了他心中的家国情怀。他放下的是名利,放不 下的是家国。他依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胸怀天下” 的真儒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课件
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 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 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 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 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 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 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 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 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 草》,即取陶渊明诗意。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采菊”是俯,“见南山” 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 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 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 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 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悠采 然菊 见东 南篱 山下
这是千年以来 脍炙人口的名句, 名句名在哪里?
①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 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 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 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 却不知怎样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篱
•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 篱 ——白居易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 ——李清照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 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 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 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 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 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 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 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 草》,即取陶渊明诗意。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采菊”是俯,“见南山” 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 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 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 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 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悠采 然菊 见东 南篱 山下
这是千年以来 脍炙人口的名句, 名句名在哪里?
①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 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 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 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 却不知怎样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篱
•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 篱 ——白居易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 ——李清照
《饮酒》PPT优质课件
指此时此地
指自然之趣
的景和情。
和人生真谛。
直接抒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说明恬适的田园生活的乐 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化用《庄子·齐物论》“辩也者,有不辩也。…… 大辩不言”和《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
赏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
析 点明了全诗主旨。
诗词品读
饮酒(其五)
点明归隐之所,指
陶渊明
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
喧嚣扰攘的尘世。
马,代表官场烦琐的应
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赏
开头两句设置悬念,“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反差
析 引发读者的思考。
叙事议论 奠定基调
指代上两句内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赏
这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揭开悬念:因为心情闲适,
借绿苔、青草表现对居室幽静环境的喜爱。
(2)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心境的 句子是:__采__菊__东__篱__下_,_悠__然__见__南__山__。
2.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 三、四句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 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车马喧嚣的环境似 乎也变得偏僻安静了。
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绩《野望》、陶渊明《饮酒》(其五)
诗词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饮酒(其五)
lú
陶渊明
xuā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xiānɡ huán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山气曰夕佳,飞鸟相与还。 句解: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诗人由飞鸟归巢悟出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不胜欣慰。 1 文意理解题: 解释“相与”:相伴解释“曰夕”:傍晚 2 描绘画面题: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联诗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南山,飘绕着一层 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 飞回。 3诗人情感: 通过刻画大自然的静谧美好,表现诗人从中领悟到的人生哲思,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的 感悟自然的意趣。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表达了诗人沉醉于自然、与自然为伍的恬淡闲 适之情。
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 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 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 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 傍晚的景色十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 却不知怎样表达。
诗词分析
首四句 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 “心远”纲领全篇。 中四句 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 最后两句 “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 体验。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句解:设问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的境界的追求及其淡 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同时揭开上文的悬念。诗人心情闲适,志 向高远,言语之间尽显自豪、自足之情。 1.请联系首句中的“人境”,说说“心远地自偏”所包含的哲 理。这句诗道出了感觉(心境)与处境(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是否离开人群,只要心志高远、心情闲适,心灵足够平朴淡远, 即使身处“人境”,也可视闹市如深山幽谷。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陶饮 酒 渊
4《饮酒》课件(正式)
悠 然 见 南 山
采 菊 东 篱 下
比:近来 诠次:次序
2.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研习第一层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 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 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 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 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 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 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 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 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 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 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 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 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饮
陶 渊 明
酒
( 选 自 钟 嵘 《 诗 品 》 )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 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 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 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 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 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 自然的面目) 就此辞官归田,不再出 仕。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 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 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王维曾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 前。” 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1-课件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景)
山中的落日,回 巢的飞鸟,都显 得那样美妙,诗 人从中体会乐趣。 而飞鸟归巢自然 勾起了诗人辞官 归隐的联想。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由山中之景领 会到人生真谛,但
(总结全篇)
诗人并未明辨。世 界上美好的东西往
往是无法用语言表
达的,只能用心灵
去感受它。
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 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看己见在了东南篱山下。采菊,不经意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暮结色队中的缕鸟缕儿彩回雾 翔萦 远绕 山升 的腾 怀, 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南义,山我仰该止怎啊样,表这达有内人中生深的奥真!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浮 阳柴桑(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 功立业的抱负,先后任江州家酒、镇军参军、 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 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 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 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 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 “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 “真意”的所在。
《饮酒》ppt课件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 相与:相伴。
日夕:傍晚。 还:飞回巢。
译文: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起回巢。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 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 劝其他人;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 人、辞赋家。他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 向高峰,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 运合称为“陶谢”。
陶渊明: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 功立业的抱负。
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 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 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
译文: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而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 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为什么“结庐在人境”,却“无车马喧”呢?
明确:“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 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心远地自偏只要心情闲适 ,心志高远,居所也就显得偏僻安静了。
3.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轶事典故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 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 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 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 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 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 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 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 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 相与:相伴。
日夕:傍晚。 还:飞回巢。
译文: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起回巢。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 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 劝其他人;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 人、辞赋家。他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 向高峰,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 运合称为“陶谢”。
陶渊明: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 功立业的抱负。
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 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 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
译文: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而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 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为什么“结庐在人境”,却“无车马喧”呢?
明确:“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 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心远地自偏只要心情闲适 ,心志高远,居所也就显得偏僻安静了。
3.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轶事典故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 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 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 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 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 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 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 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 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堂检测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 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 层云,决眦入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 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 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 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他的人生经历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 岁前,年少居家,饱读诗书,有过“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第二时期:29岁到41岁,时仕时隐,处在彷徨挣扎 中;第三时期:42岁到62岁,他毅然归居田园,直至病故。
题解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 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 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 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 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 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听读诗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体裁:古体诗
古 典 诗 歌
古体诗 主要形式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
赏读诗歌
“真意”指的是什么?你感受 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感?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答题步骤: ①分析具体写了什么; 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 活,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以及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饮酒》ppt课件 (3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 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 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 的滋补品。中国是一个泱泱诗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 灿如星海的优秀诗篇。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 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 着国人的性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诗词五首,探究其中 的美点。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 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 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 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一、读一读 结庐在人境( lú ) 而无车马喧( xuān ) 悠然见南山( yōu )
飞鸟相与还(huán )
二、记一记
结 庐: 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 马 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 能 尔:为什么能这样。 悠 然:自得的样子。 相 与 还: 结伴而归。
景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饮酒(其五)》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 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 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 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 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等。
1.快速浏览诗文,用自己 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诗歌的主题。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可家从建没在有众烦人神聚应居酬的车繁马华喧街闹道。,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要心问灵我避怎离能尘如俗此自超然凡幽洒静脱远,邈。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暮结色队中的缕鸟缕儿彩回雾翔萦远绕山升的腾怀,抱。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 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 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 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一、读一读 结庐在人境( lú ) 而无车马喧( xuān ) 悠然见南山( yōu )
飞鸟相与还(huán )
二、记一记
结 庐: 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 马 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何 能 尔:为什么能这样。 悠 然:自得的样子。 相 与 还: 结伴而归。
景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饮酒(其五)》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 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 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 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 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等。
1.快速浏览诗文,用自己 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诗歌的主题。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可家从建没在有众烦人神聚应居酬的车繁马华喧街闹道。,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要心问灵我避怎离能尘如俗此自超然凡幽洒静脱远,邈。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暮结色队中的缕鸟缕儿彩回雾翔萦远绕山升的腾怀,抱。
《饮酒》ppt课件(25页)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 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 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 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 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这几句语言 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 谛。
•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 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 是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 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 “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 “真意”的所在。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 “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 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 元好问《论诗》绝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 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 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 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 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 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 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 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 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 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 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 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 其消极的一面。
《饮酒》(其五)课件(共19张PPT)
பைடு நூலகம்
陶渊明
(其五)
《饮酒(其五)》这首诗,属于《饮酒》组诗二十 首之五,陶渊明自己在前面有个小序,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
三十五岁
• 仕荆江二州刺史桓玄参军。
四十岁 • 任刘裕参军,同年辞职
“见南山”可否改为“望南山”,说说你的想法。
“望南山”,指带着目的地看,不够洒脱,不 够自然。“见南山” 则体现出诗人对于美好 的景观也是悠然、怡然、随意和无目的的姿 态。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洒脱之姿。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真意”,所谓“真”,即是人的自 然本性 , 陶渊明在田园中涵养了一 种自得的精神境界。使他能够独立 于虚伪、污浊的社会之外。从大自 然中领悟到这一“真意”就是其人生 理想,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 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 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 的田园中一样。
。
二十九岁
• 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 日自解归。
•
三十七岁 • 母孟氏卒,渊明还浔
阳居丧。
四十一岁
• 8月任彭泽令,11月辞宫归隐,不再出仕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 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 ,用毒酒杀害晋恭帝。陶渊明创作《桃 花源记》,寄托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目录
壹 读诗歌 贰 赏意象 叁 悟真意
壹
读诗歌
朗读诗歌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酒(其五)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精品教学课件
背景简介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 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 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 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知识链接
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格律 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 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 也说古风、古诗。
课文研读
3.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 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 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课文研读
4.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
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 “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
结构梳理
而无车马喧 饮 酒 心远地自偏 ( 其 采菊见南山 五 ) 山夕鸟飞还
生活宁静 内心恬淡 热爱自然 生命真谛
情景相融 物我合一
课堂小结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 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 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 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 守住心灵的净土。
合作交流
1.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居?
① 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 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
②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 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