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理
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粘膜病病理
谢谢观看THANKS
病理改变
表层:白颗粒层:增厚, 色条纹处上皮过度或不全角化,发红部
位无角化 棘层:增生居多,少数萎缩变薄 基底层:液化变性,排列紊乱,基底膜
不清晰,可形成基层下疱 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
上皮钉突呈锯齿状,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
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形成上皮下疱
扁平苔藓:白色病变部分呈过度角化
口腔粘膜药物、精神因素、遗传有关,可能为T细胞功能降低。
(2)临床表现 患病率:0.5-0.7% 性别:女>男,中年, 部位:好发颊、舌、唇粘膜,呈对称性 体征:①白色网状,线状条纹,条纹间粘膜发红 ②舌部:呈白色斑块状 ③皮肤病变:丘疹,中心凹陷,四肢屈侧,搔痒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十二单元 口腔黏膜病
第十二单元口腔黏膜病一、基本病理变化(一)过度角化和角化不良过度角化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
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是指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
在口腔黏膜指正常情况下有角化的区域角化层增厚或正常时无角化的区域出现角化。
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过度角化在组织学上可分为过度正角化和过度不全角化两种。
过度正角化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形成均匀性嗜伊红染色的角化物,伴有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中尚见残留的细胞核,粒层不明显。
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是指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
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细胞分化好;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细胞核,细胞形态有异型性,见于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例题】下列属角化不良的是A.角化层增厚B.角化层变薄C.基底层细胞角化D.透明角质颗粒明显E.角化细胞含细胞核[答疑编号700297120101]【答案】C【解析】正常的角化层位于上皮最表层,角化不良是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出现个别或成群细胞角化,故选C。
【例题】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称为()A.过度角化B.过度正角化C.过度不全角化D.错角化E.棘层增生[答疑编号700297120102]【答案】D(二)上皮异常增生与癌前病变有关的个别细胞改变称为非典型性,上皮总的紊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
上皮异常增生可发生以下变化: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3.核浆比例增加;4.上皮钉突呈滴状;5.上皮层次紊乱;6.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7.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8.细胞多形性;9.细胞核浓染;10.核仁增大;11.细胞黏着力下降;12.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第一节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一节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一、基本病理变化(一)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指粘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过度正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内细胞核消失;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内有细胞核残存(二)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指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出现个别或一群细胞的角化。
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1)良性错角化多见于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内(2)恶性错角化细胞异形性明显,多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三)棘层增生(acanthosis):即棘层增厚,常伴钉突延长。
原因为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四)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上皮异常增生是指上皮从单纯增生到原位癌之间的病理过程: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癌前病变)WHO将上皮异常增生的病理变化规定为以下十二条: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紊乱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3.核浆比例增加4.上皮钉突呈滴状5.上皮层次紊乱6.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7.上皮浅层1/2处出现有丝分裂8.细胞多形性9.细胞核浓染 10.核仁增大 11.细胞粘着力下降 12.出现错角化上皮异常增生根据其累及上皮全层的情况分为轻、中、重三型,重者为上皮全层受累,即原位癌。
(五)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称空泡性变;水肿严重时,细胞发生液化溶解,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和红斑狼疮。
(六)棘层松解(acantholysis):棘层细胞间粘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此种病变见于天疱疮等。
(七)疱(vesicle):粘膜或皮肤内液体储存形成疱。
组织学上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分为:1.棘层内疱:疱在上皮棘层内或基底层上,有棘层松解,见于天疱疮和病毒性水疱2.基层下疱:疱在基底层下,上皮全层剥离。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粘膜病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一、基本病理变化(一)过分角化 (hyperkeratosis):指粘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分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组织学上分为过分正角化和过分不全角化两种。
过分正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内细胞核消失;而过分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内有细胞核剩余(二)角化不良 (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是指在上皮棘层或基基层内出现个别或一群细胞的角化。
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1)良性错角化常有于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内(2)恶性错角化细胞异形性明显,常有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三)棘层增生 (acanthosis):即棘层增厚,常伴钉突延长。
原因为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四)上皮异常增生 (epithelialdysplasia):上皮异常增生是指上皮从单纯增生到原位癌之间的病理过程: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异常增生 ?原位癌 (癌前病变 )WHO 将上皮异常增生的病理变化规定为以下十二条: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凌乱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3.核浆比率增加4.上皮钉突呈滴状5.上皮层次凌乱6.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量异常有丝分裂7.上皮浅层1/2 处出现有丝分裂 8.细胞多形性 9.细胞核浓染 10.核仁增大 11.细胞粘着力下降12.出现错角化上皮异常增生依照其累及上皮全层的情况分为轻、中、重三型,重者为上皮全层受累,即原位癌。
(五)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称空泡性变 ;水肿严重时,细胞发生液化溶解,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
常有于扁平苔藓和红斑狼疮。
(六)棘层松解 (acantholysis):棘层细胞间粘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废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此种病变见于天疱疮等。
(七)疱(vesicle):粘膜或皮肤内液体储蓄形成疱。
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黏膜
光滑而薄, 上皮无角化 乳头多而短 黏膜下层不明显
4 软腭黏膜
固有层血管较多,黏膜下层含腭腺
三 特殊黏膜
舌背黏膜
功能上属于咀嚼黏膜,但有一定的延伸度 前2/3为舌体,后 1/3为舌根,两者之间为界沟 舌盲孔:胚胎时期甲状舌管始端的遗迹 黏膜呈粉红色 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 无黏膜下层 牢固地附着于舌肌 舌乳头:初级乳头、次级乳头
位于基底层 含神经递质 是压力或触觉感受器
(三)上皮结缔组织交界-基底膜区
非直线,上皮嵴
基底膜(base memberane)
光镜下:膜状结构,厚约1-4 μm
PAS染色阳性
电镜下:
1 透明板
2 密板
3 网板:半环形纤维,两端埋入密板
称锚纤维
二 固有层
致密的结缔组织
乳头层:深入上皮部分 网状层
无角化层和颗粒层 基底层:形态同角化上皮 棘层:细胞体积大,细胞间桥不明显 中间层:棘层与表层的过渡 表层:细胞偏平,有细胞核
上皮完整性的维持:
深层细胞分裂并向表层迁移,替代脱落的细胞 口腔上皮细胞分为: 一 前体细胞群 二 成熟细胞群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1 黑色素细胞 位于基底层
4 叶状乳头
位于舌侧缘后部, 5-8条平行排列的皱襞 炎症时,肿大疼痛
5 味蕾
味觉感受器, 卵圆形小体,长80 μm ,厚40 μm 光镜下:亮细胞
暗细胞 电镜下:I 亮细胞
II亮胞质细胞 III型细胞 IV型细胞-基底细胞
味蕾: 菌状乳头感受甜、咸味 叶状乳头感受酸味 轮廓乳头、软腭、会厌感受苦味
固有层结缔组织减少,细胞收缩,玻璃样变 味蕾数量减少,感觉功能下降,唾液腺萎缩 常出现口感、黏膜烧灼感、味觉异常
口腔粘膜病病理ppt课件
病因:不明,与感染、药物、精神因素、遗传有 关,可能为T细胞功能降低。 临床表现: 0.5-0.7% 女>男,中年,好发颊粘膜,对称性, 白色网状,线状条纹,舌背灰白色, 皮肤病变:
丘疹,中心凹陷,四肢屈侧,搔痒
2021精选ppt
45
(1) 角化不全,棘层增生(白区) (2) 无角化,棘层萎缩(红区) (3)上皮脚下延,锯齿状 (4)基底细胞液化─基层下疱 (5)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带” (6)胶样小体 PAS(+)
(1)良性角化不良(图232)
常见于增生的上皮钉突和某些棘 层 松解类疾病。
(2)恶性角化不良 (图193)
强嗜酸性大细胞,偶有核 常见于原
位癌、鳞20癌21精。选ppt
7
3. 棘层增生
棘细胞数目增加
2021精选ppt
8
4. 上皮异常增生
1978年WHO提出下列标准(仅 限于口腔粘膜)
(1)单个细胞的异型─细胞非典 型性增生
病理改变(分类):
A、上皮单纯性增生:上皮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粒 层明显、棘层增生、上皮脚下延、炎细胞浸润。B、上 皮疣状增生:上皮角化过度、疣状突出,粒层明显、棘 层增生。C、上皮异常增生:轻、中、重三级。预后: 白斑癌变率 3-5%。
白斑的固有层及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红斑
Erythroplasia
36
萎缩(atrophy)
主要是上皮 棘层细胞数
量减少。
2021精选ppt
37
白斑
Leukoplakia
定义: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擦掉,除外其它病(白色 水肿,扁平苔藓)
病因:吸烟,局部机械刺激、VitA、B缺乏,遗传等 临床表现:10%发病率 男>女,40岁以上常见,颊、舌多见 分型 均质型:色泽均一 平坦 非均质型:疣状型、颗粒型、溃疡型
粘膜组织病理—口腔黏膜(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
特殊粘膜
(2)菌状乳头 分散于丝状乳头 之间。 草莓舌 光滑舌或镜面舌
特殊粘膜
(3)轮廓乳头 –体积最大、数目 最少 –位于界沟前方, 排成一列,约812个。
口腔黏膜的功能和增龄变化
压力
• 功能: A.抵抗机械刺激 ——保护
切力 牵拉力 磨擦力
B.限制微生物和毒性物质
的侵入
——吸收
如咀嚼黏膜的角化层可 以抵抗较大的摩擦力, 同时,固有层紧密附着 于深部的骨组织,可以 抵抗一定的压力。
与深部组织附着牢固,不能移 动
分类及结构特点
(1)硬腭黏膜:
粘膜浅粉红色
角化层较厚, 脂肪 正角化为主。 区
腺
根据有无粘膜 区 下层可分为四 个区。
牙龈区
中间 区分类及结构特点 Nhomakorabea(2)牙龈黏膜:
属于咀嚼黏膜 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无黏膜下层
分类及结构特点
(二)被覆粘膜: 无角化 包括: 唇粘膜、颊粘膜、 口底和舌腹粘膜、 软腭粘膜
分类及结构特点
(1)唇黏膜:无角化,中间层较厚
唇红黏膜:有角化。唇红黏 膜下层无小唾液腺和皮脂腺,故 易干裂
分类及结构特点
(2)颊粘膜: 有时可见白线和福代斯 斑
分类及结构特点
(三)特殊粘膜: 舌背 舌乳头: 丝状乳头、菌状乳 头、轮廓乳头、叶 状乳头
特殊粘膜
(1)丝状乳头 遍布舌背,舌 尖部最多。 青年时期最发 达,至老年逐 渐变平。 地图舌
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为固有层提供营养和支 持。 在牙龈、硬腭大部分区域、舌背无黏膜下层
分类及结构特点
根据所在部位及功能不同,可将口 腔黏膜分为三类:
黏膜
咀嚼黏膜 、被覆黏膜、 特殊
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粘膜病
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粘膜病(Diseases of Oral Mucous)1.口腔粘膜组织学●复层鳞状上皮●粘膜与皮肤区别湿润无皮肤附属器:2.定义:发生于口腔粘膜、口腔软组织的疾病3.口腔粘膜病与其它疾病的关系单独发生与皮肤病并发全身疾病的口腔表征4.分类感染性变态反应溃疡类发疱类斑纹类唇舌疾病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全身疾病的口腔表征口腔粘膜病基本病理变化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棘层松解(Acantholysis)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Vaculation & Liquefaction of Basal Cell)疱(Vesicle)糜烂(Erosion)溃疡(Ulcer)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1.概念角化层的过度增厚2.临床表现乳白色/灰白色3.组织学分类过度正角化过度不全角化●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核消失、粒层明显●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核未消失、粒层不明显角化不良(Dyskeratosis)1.概念棘细胞层、基底层内个别/一群细胞的角化-错角化2.分类良性错角化: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内,细胞无异形性-恶性错角化:异常增生的上皮内,细胞有异形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1.概念:上皮总的改变2.与不典型增生的区别不典型增生:个别细胞的改变3.具体表现●上皮层次紊乱●上皮钉突呈水滴状●基底层细胞极性消失●出现一层以上的基底层样细胞细胞多形性细胞核浓染细胞核增大、核浆比增加核仁增大有丝分裂增加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细胞粘着力下降●错角化4.分度●根据上述异常在上皮内出现的深度-上皮轻度异常增生:上皮下1/3-上皮中度异常增生:上皮中下2/3上皮重度异常增生:>上皮中下2/35.原位癌(In Situ Carcinoma)概念:细胞恶变局限于上皮层内,基底膜完整棘层松解(Acantholysis)1.成因2.表现- 棘细胞联系松散,细胞解离疱(Vesicle)1.概念粘膜/皮肤内液体积聚2.分类根据组织学表现棘层内疱位置:棘层内成因:棘层松解特点:浅,壁薄,易破基底下疱位置:基底层下方成因: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特点:深,壁厚,不易破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和液化(Vaculation &Liquefaction of Basal Cell)●基底细胞空泡性变- 细胞水肿、胞浆空泡状●液化- 水肿严重、细胞溶解、基底膜不清晰糜烂(Erosion)1.概念:上皮浅层破坏2.病变表现:红色、平、刺激疼痛、愈后无瘢痕溃疡(Ulcer)1.概念上皮全层破坏2.病变表现- 良性溃疡:红、黄、凹、痛- 结核性溃疡:边缘隆起、不规则、潜掘性- 癌性溃疡:经久不愈、菜花状、基底硬、浸润3.根据破坏程度分类- 浅溃疡:上皮层、愈后无瘢痕- 深溃疡:粘膜下层、愈后有瘢痕斑斑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一般较局限,大小不等,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
口腔黏膜病及其基本病理变化
❖ 棘层松解 ❖疱 ❖ 糜烂和溃疡 ❖ 假膜 ❖ 斑和丘疹
第一节 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
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又称角化亢进。
过度正角化 伴有粒层增厚及透明角质颗粒增多
过度不全角化 粒层增厚不明显
第一节 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
角化不良(dyskeratosis):又称错角化。
良性角化不良 不伴有细胞异形; 见于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牙龈充血,水疱
结膜纤维增生,睑球粘连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基层下疱,上皮全层剥脱;上皮下 上皮基底膜区域有翠绿色的荧光带 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三、感染及溃疡类疾病 ❖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 白塞综合征 ❖ 疱疹性口炎 ❖ 念珠菌病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一)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U)
角膜炎等,甚至前房积脓、失明。 【病理变化】 非特异性的溃疡及血管周围炎,血管周以淋巴单核
细胞浸润为主。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三)疱疹性口炎
(herpetic stomatitis)
❖ 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 【病理变化】 ❖ 上皮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及
网状液化,形成上皮内疱; ❖ 疱底部细胞的胞核内可见嗜
【免疫病理】 ❖ 狼疮带检查:在病损部位上皮基底膜区检测到翠绿色的荧
光带。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二、大疱类疾病 ❖ 天疱疮 ❖ 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第二节 口腔黏膜病
(一)天疱疮(pemphigus)
❖ 临床分为寻常性、增殖性、落叶性及红斑性四种,发生在口腔 的主要为寻常性天疱疮。
❖ 属自身免疫性疾患,以上皮细胞间的桥粒蛋白,尤其是桥粒芯 蛋白3(Dsg3)为抗原。
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改变
演讲人
目录
01. 口腔黏膜病的定义和分类 02. 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03. 口腔黏膜病的诊断和治疗 04. 口腔黏膜病的预后和康复
口腔黏膜病的定 义和分类
口腔黏膜病的定义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疾病,包括口 腔黏膜的炎症、溃疡、增生、萎缩等。
口腔黏膜病可以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牙龈、 舌、颊、唇、腭等。
患者需要保持 良好的饮食习 惯,避免辛辣 刺激性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 等。
3
4
患者需要保持 良好的作息习 惯,避免熬夜, 保证充足的睡 眠。
患者需要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 态,避免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 绪,保持乐观 积极的心态。
患者注意事项
1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线 2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酸性食物 3 戒烟限酒,减少口腔黏膜刺激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5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口腔疾病 6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康复
局部治疗:使用漱口水、 口腔喷雾等局部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炎、抗 过敏、抗感染等药物进行 治疗
预防措施
01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线
02
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03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04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口腔疾病
口腔黏膜病的预 后和康复
03
弹性降低 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感
04
染、免疫调节等
口腔黏膜病的诊 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口 腔黏膜病史、生活习惯、 饮食习惯等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检 查、尿液检查、唾液检查 等
口腔医学中口腔黏膜疾病的病理学研究
口腔医学中口腔黏膜疾病的病理学研究口腔黏膜疾病是指影响口腔黏膜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多样,病理学改变复杂。
本文旨在探讨口腔黏膜疾病的病理学研究,分析其病理变化特点与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一、黏膜炎症口腔黏膜炎症是口腔黏膜最常见的病变之一,其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血管充血、血管扩张、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等。
口腔黏膜炎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1. 急性黏膜炎症急性黏膜炎症表现为局部充血、水肿、红斑及糜烂,严重者可见溃疡形成。
其病理变化包括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上皮层破裂、上皮下层间质血管充血、白细胞浸润等。
病理机制主要为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导致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
2. 慢性黏膜炎症慢性黏膜炎症为反复发作的低度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慢性充血、增厚、粘连、萎缩等。
其病理变化包括黏膜上皮层增生、上皮下层纤维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等。
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细胞增殖和黏膜层次结构改变,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黏膜免疫功能的改变也是慢性黏膜炎症的重要机制。
二、黏膜溃疡黏膜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病变,其病理学改变主要包括溃疡和修复两个阶段。
病理变化特点取决于溃疡的病因和病程。
1. 溃疡形成阶段溃疡形成阶段主要表现为黏膜上皮层破裂,溃疡边缘糜烂、坏死,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等。
溃疡的形成与外界刺激、免疫异常及细菌感染等有关。
黏膜上皮的损伤可导致炎性反应和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病毒或细菌感染加重炎症反应,炎性细胞及蛋白酶的释放导致黏膜溃疡形成。
2. 溃疡修复阶段溃疡修复阶段主要表现为新生上皮组织的覆盖和上皮层结构的恢复。
黏膜溃疡修复的机制包括基底层增殖、上皮的迁移和增生,以及黏膜血管再生等。
修复过程中炎症反应逐渐减轻,细胞增殖和基质合成增加,导致溃疡面的覆盖和修复。
三、白斑病变白斑病变是口腔黏膜较为常见的病变之一,其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黏膜上皮的色素沉着或损失,上皮层结构和细胞数量的改变等。
白斑病变的病理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感染性病因及遗传因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
• 临床特点:
– 分型
•
舌
糜烂
扁平苔藓/病理变化
1角化层:白色处为不全角化;红色处无角化, 为结缔组织内血 管扩张充血所致。 2棘层:多数增生,少数萎缩。 3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基底膜界限不清,可形成上皮下疱 4上皮钉突:不规则延长,下端成锯齿样。
5固有层:密集淋巴细胞浸润,
良性角化不良 恶性角化不良
良性角化不良
3.棘层增生(acanthosis)
• 概念:棘细胞层较正常肥厚,但常不规则,伴
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 原因: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 • 常见于白斑
棘层增生
normal
acanthosis
4.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
概念:上皮分化紊乱导致形态学改变,与非典型性不同。
• 外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疼痛。 • 预后:不遗留瘢痕
• 14.溃疡(ulcer):
概念: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 分类:浅层溃疡破坏上皮层,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深层溃疡波及粘膜下层,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 检查注意是否恶变:边缘,假膜,底部,基底部, 浸润
。
ulcer
3、原因不明。
白斑/临床表现
• 部位:颊、舌粘膜最为多见 口腔内高危险区:口底、舌腹部及舌侧缘 • 性别:男性多见(13.5:1)
• 外观:灰白色或乳白色斑块,界清,与粘膜平
齐或略为高起,舌舔时有粗涩感。
• 均质型:平坦、起皱、呈细纹状或浮石状;
• 非均质型:疣状、结节、溃疡或红斑样成分
口腔粘膜病/白斑/病理变化
• 局部与全身的关系 • 病理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 掌握粘膜病的学习规律
基本病理变化
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上皮
口腔上皮的4层结构:
• 角化层(stratum corneum) • 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 棘层(stratum spinosum)
• 基底层(stratum basale)
液,严重时形成多房性水疱。
• 此病变见于病毒感染的疾患,如单纯疱疹,疱疹
性口炎等。
网状变性
10、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
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受基因控制的主动 性细胞自杀过程,为生理性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
11.棘层松解(acantholysis)
• 棘层细胞间粘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 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 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 此种病变见于天疱疮等。
6棘层、基底层、固有层可见圆形或卵 圆形的胶样小体。 7.有时可有异性增生
扁平苔藓 上皮钉突呈锯齿状,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膜界限不清,黏膜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细胞 浸润带
扁平苔藓:病理变化/胶样小体
胶样小体:上皮的棘层,基底层 或黏膜固有层中的圆形或卵圆形 的嗜酸性小体,可能是细胞凋亡 的产物
常在溃疡的表面形成,
• 鉴别:假膜与白斑
• 17.斑(macule):
• 概念:粘膜或皮肤的颜色异常,范围较局限,大小不
等,不高起,不变厚,无硬度改变,暂时性或永久性
• 红色斑:血管增生、扩张及充血
• 黑斑:黑色素细胞或嗜噬黑色素细胞、含铁血黄素 存在、金属颗粒沉积如银汞沉着症
• 18.丘疹(papule)
皮肤病变:丘疹形成,中心凹陷,鲜红或紫红→褐色
6.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
• 概念:皮肤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
• 病因:不清。有关因素:感染、局部刺激、精神、遗传
• 临床特点: 年龄:40-49岁 性别:女性多见 部位:颊、舌、唇、牙龈
表现:条纹、斑、丘疹
分型:网状型、丘疹型、斑状型、萎缩型、溃疡型、疱型
基底细胞液化
liquefaction
liquefaction
8.气球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
• 此种病变为上皮细胞内水肿, 体积明显增大变圆色浅 • 见于病毒性粘膜病。
9.网状变性(reticular degeneration)
• 上皮细胞由于严重的细胞内水肿,部分细胞破裂, 残存的细胞壁相互连结成网状,网眼内充以水肿
• 概念:粘膜或皮肤上的小突起1~5mm,基底为圆形或
椭圆形,顶端有尖、圆、扁平各形不一。
• 在麻疹患者往往在颊粘膜出现丘疹
• 病理表现:(1)上皮增厚; (2)浆液渗出; (3)炎症细胞浸润。
• 19.嗜碱性变性(basophilic degeneration) 概念:一种胶原纤维的变性、膨胀、断裂,形成无 定形弱嗜碱性排列不规则的纤维团块或颗粒
12. 疱(vesicle)
• 粘膜或皮肤内贮存液称疱
• 按内容物分水疱、血疱及脓疱; • 按大小分大疱(bulla):直径>5mm 小疱:1~3mm 疱疹:聚集成簇。 • 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可分:棘层内疱、基层下疱
棘层内疱: 疱在上皮内(棘层内或在基底层上)
棘层松解,上皮细胞分离 见于天疱疮,病毒性水疱。
表现:疼痛明显,烧灼感,开口困难 疱,溃疡,纤维条索形成,黏膜白色
口腔粘膜下纤维化 /病理
(1)最早期:细小的胶原纤维,明显水肿,血管有 时扩张充血,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2)早期: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带,再下方胶原纤维 间水肿,有淋巴细胞浸润; (3)中期:胶原纤维中度玻璃样变,轻度水肿,有 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4)晚期:胶原纤维全部玻璃样变,血管狭窄或闭塞 上皮萎缩、增生、上皮细胞内空泡,异常增生。 若张口度严重受损,可见大量肌纤维坏死。
基层下疱 :疱在基底层之下
基底细胞变性,上皮全层剥离 见于粘膜良性类天疱疮、多形渗出性红斑
intraepithelial vesicle
subepitheial vesicle
• 13.糜烂(erosion):
• 概念: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为糜烂。
原因:可由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或水疱破溃后,
7.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vaculation
and liquefaction of basal cell)
• 基底细胞内水肿,细胞稍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称空泡性 变;水肿严重时,细胞发生液化溶解,细胞排列不齐, 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 • 常见于扁平苔藓和红斑狼疮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
vaculation
2.红斑(erythroplakia)
概念:也称为增殖性红斑,红色增殖性病变,
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 在临床上及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是指癌和癌前病变的红色斑块。恶变率较高
临床表现
男性稍多见,41~50岁者 以舌缘、龈、龈颊沟、口底及舌腹较多见 界清,范围固定。
分型:1均质型:质软、边界清、表面光华、不高出黏膜表面。
表现: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 • • • 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 3、上皮钉突呈滴状; 4、上皮层次紊乱;
•
•
5、有丝分裂相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
6、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
正常基底细胞
4.上皮异常增生
• 表现:7、细胞多形性;
• 8、核浆比例增加; 9、细胞核浓染; 10、核仁增大 ; 11、细胞粘着力下降;
normal
hyperorthokeratosis
hyperparakeratosis
2.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 概念:也称错角化,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一
群细胞角化。 • 分类:
• 良性角化不良:出现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
• 恶性角化不良:细胞有一定异型性
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中
HE染色呈浅灰蓝色。
• 常见于老年性角化病、红斑狼疮、日光性唇炎等。
• 20.痂(crusts): • 通常发生于皮肤。口腔主要发生于唇红部,多 为黄白色的痂皮,如伴有出血,则呈深红褐色 • 病理:纤维素性渗出以及炎症性渗出的混合物
第二节 口腔粘膜病
1.白斑(leukoplakia)
• 概念: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诊断为 其它任何疾病者。 • 是一种癌前病变(癌变率3-5%),表现为硬结/疣状/溃疡/红斑 • 病因:1、吸烟:发病部位与烟刺激的部位一致。 2、局部机械性刺激:咬颊、不良修复体、磨耗等。
2间杂型:红白相间、红色为基底且不规则、上面附
有白色斑点。 3颗粒型:有颗粒样结节或肉芽,红色或白色,高出
黏膜面,往往是原位癌
病理表现:均质型表现为上皮萎缩或上皮异常增生。 颗粒型高出的结缔组织乳头形成红色颗粒,上皮钉 突增大处的表面形成凹陷,钉突之间的上皮萎缩变薄,结缔 组织血管增生且扩张充血。
3、白色海绵状斑痣
上皮过度正角化/过度不全角化/混合角化 粒层明显或不明显 棘层增生 基底细胞排列整齐,基底膜完整 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部分白斑伴有上皮异性增生 分为上皮单纯性增生和上皮疣状增生
• 上皮异性增生分为轻、中、重度: 程度↑→癌变潜在性↑ • 重度异常增生:实际上是原位癌。上皮内细胞 发生恶变,但基底膜完整,未侵犯结缔组织。
1.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
• 概念:也称角化亢进,是指粘膜或皮肤的角化 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 分类: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 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
过度正角化:角化层增厚 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 角化物:均匀性嗜伊红染色 粒层增厚明显 过度不全角化:角化层增厚 胞核未分解消失 粒层增厚不明显
4、白色水肿
多发于颊粘膜,为白色边界不清的斑块,较白斑 软,有时出现皱褶,易误诊为白斑。 病理变化 上皮增厚,细胞内水肿,胞核固缩或消失,出现 空泡性变,皮下结缔组织变化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