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知识点_体温调节与发热
E.体温调定点上移。
9.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A.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B.扩张血管;
C.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D.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E.降低脑内5-HT含量。
10.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散热;
B.散热产热;
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相对平衡; D.辐射热明显减少;
E.对流热明显减少。
11.退热期可导致: A.Na+ 潴留; C.水潴留; E.出汗减少。
B.Cl- 潴留; D.脱水;
12.发热高峰期泌尿功能变化为:
A.尿量,比重;
B.尿量,比重;
C.尿量,比重;
D.尿量,比重;
E.尿量、比重均无变化。
13.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低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E.水肿;
B.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
9.体温是指 A.体表的平均温度 B.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C.体表和深部的平均温度 D.胸腔内的平均温度 E.腹腔内的平均温度
10.体温的昼夜间波动不超过 A.0.1℃ B.0.3℃ C.0.5℃ D.0.8℃ E.1℃
11.关于体温生理变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清晨体温最高,午后体温最低 B.老年人体温略低 C.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D. 运动时体温升高 E.体温呈昼夜周期性波动
6.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为:
A.淋巴因子;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D.细菌感染;
E.病毒感染。
7.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A.视前区-前下丘脑;
B.延脑;
C.桥脑;
D.中脑;
E.脊髓。
8.多数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是: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能量的去路 1.转移: 热能(50%以上) 三磷酸腺苷(ATP):是体内重要的储能物 质,又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 磷酸肌酸(CP):是ATP的贮存库。 2.利用: 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合成代谢和神经传导等
转变
热能、机械功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测定原理: 机体的能量代谢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即在安静不作外功时,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所 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因此,测定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 量,就可测算出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量代 谢的量,即能量代谢率。 (二)测定方法: 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简便测算法
(2)皮肤血流量改变: 机体可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的 口径,改变皮肤血流量,以改变皮肤温度来控 制散热。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 皮肤血管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 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作用增强;反 之,散热作用减弱。 环境温度↑↓→交感神经紧张性↓↑→血 管舒张(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关闭) →血流↑↓→散热↑↓
四、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 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清醒、安静、静 卧半小时、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保持在20~ 25℃时人体的状态。 (二)基础代谢率 (BMR)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 代谢。 • 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相差的百分比:
基础代谢率的表示方法:kJ/m2· h 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公式: 体表面积(m2)=0.0061× 身高(cm)+0.0128×体重 (cm)-0.1529 体表面积测算图:
3.年龄: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体温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与代谢率降低逐渐有关),大约每增长10岁, 体温约降低0.05℃。14~16岁的青年人体温与 成年人相近。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 构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低, 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2、食物的热价3、食物的氧热价4、呼吸商5、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6、基础代谢7、基础代谢率8、体温9、基础体温二、填空题1、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食物的、和的氧化分解。
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的能量70%来源于。
2、体内最重要的贮能物质是。
3、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和。
常温时主要依靠产热,而在运动或劳动时产热占极大比例。
4、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其散热方式有、、、。
常温时以散热为主,而在高温时则主要依靠散热。
5、当环境温度在℃范围内变动时,能量代谢水平较低,也较稳定。
6、汗液中NaCl的浓度一般比血浆中的,所以机体因大量发汗而发生的脱水属于脱水。
大量出汗时,除补充足够的水分外,还应补充适量的。
7、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表现为排卵前(卵泡期)期体温降低,排卵后(黄体期)期体温升高,因为此期血液中的水平较高。
8、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在37℃左右,生理学中以学说加以解释。
三、选择题第一节能量代谢一、能量代谢的来源和去路(一)能量的来源1、机体70%的能量来自( A )A、糖的氧化B、脂肪的氧化C、蛋白质的氧化D、核酸的分解E、脂蛋白的分解2、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C )A、蛋白质B、脂肪C、糖类D、氨基酸E、甘油三脂3、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E )A、蛋白质B、脂肪C、糖类D、氨基酸E、A TP4、下列哪种物质即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 CA、葡萄糖B、肝糖原C、三磷酸腺苷D、脂肪酸E、磷酸肌酸(二)能量的去路二、能量代谢的测定(一)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5、食物的氧热价是指( B )A、1克食物氧化时消耗的02量B、某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02所产生的热量C、1克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D、1克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C02量E、以上都不是6、呼吸商是指同一时间内( D )A、耗02量/混合食物B、混合食物/耗02量C、耗02量/C02产生量D、C02产生量/耗02量E、C02产生量/非蛋白食物(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一)肌肉活动7、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B )A、进食B、肌肉活动C、环境温度D、精神活动E、性别(二)精神活动(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8、进食以下哪种食物的产热量最多( A )A、蛋白质B、脂肪C、糖类D、氨基酸E、甘油三脂(四)环境温度9、环境温度在( A )能量代谢相对稳定。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2.内环境稳态: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中的理化因素包括渗透压.温度.酸碱度.气体分压.电解质及营养成分等都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称为内环境稳态。
3.反馈(feedback):来自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
4.正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
5.负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6.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7.远距分泌:体内一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可循血液途径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细胞,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远距分泌。
8.旁分泌:体内一些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这种方式称为旁分泌。
9.自分泌:体内有些细胞分泌的激素或化学物质分泌后再局部扩散,又反馈作用于产生该激素或化学物质的细胞本身,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
10.内环境: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11.生物节律:是指生物机体内的某些功能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规律性的出现节律变化。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2.易化扩散:脂溶性的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膜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细胞代谢供能并在膜蛋白帮助下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4.兴奋性: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5.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6.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遇到的负荷。
生理题目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一、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 2.氧热价 3.呼吸商 4.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5.基础代谢率 6.体温7.不感蒸发二、填空1.糖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其两种供能途径分别为——和———。
2.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和——。
3.测定基础代谢应在——、——、——和——条件下进行。
4.皮肤散热的方式有——、——、——和——。
5.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
6.安静时,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运动时则为——。
7.热适应(或热习服)后,引起发汗的体核温度(即发汗阈值)比习服前要——;最大发汗速率——;经汗液排出的氯化钠——。
8.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体温能够在一定温度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可用———学说解释。
三、选择题【一)A型题1.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A.肝糖原 B.三磷酸腺苷 C.脂肪酸 D.葡萄糖 E.磷酸肌酸2.蛋白质生物热价小于物理热价的原因是A.蛋白质在体内消化不完全 B.氨基酸在体内转化为糖 C.氨基酸在体内合成组织蛋白D.氨基酸在体内没有完全氧化 E.氨基酸在体内吸收不完全3.机体体温最高的部位是A.心 B.肝 C.脑 D.肾 E.直肠4.体温调定点位于A.脊髓 B.大脑皮层 C.延髓 D.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 E.丘脑5.在寒冷环境中,下列哪项反应不会出现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C.出现寒战D.组织代谢率增高,产热量增加 E.交感神经兴奋6.影响能量代谢的最主要因素是A.肌肉活动 B.精神活动 C.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D.环境温度 E.体温变化7.关于体温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A.是指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 B.腋窝温度正常值为36.0~ 37.4CC,成年男性的平均体温比女性高 D.视交叉上核很可能是体温日节律的控制中心E.生育年龄女性的基础体温在排卵日最低8.短期饥饿时,人体能量来源发生的变化是A.由糖转向蛋白质 B.由脂肪转向糖 C.由糖转向脂肪 D.由蛋白质转向脂肪E.由脂肪转向蛋白质9.关于基础代谢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一些基本的生命活动 B.代谢率是最低的C.男性比女性低 D.与体重成正比 E.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将升高30%左右10.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可能主要与下列哪项活动的耗能有关A.氨基酸的氧化脱氨基 B.消化道运动 C.消化道分泌 D.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E.脂肪的消化吸收11.下列哪种生理情况下基础代谢率最低A.熟睡时 B.基础条件下 C.清晨醒后未进食之前 D.平卧时 E.做梦时12.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大的物质是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E.核苷酸13.用简便方法测定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率,必须测得的数据是A.食物的卡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非蛋白呼吸商 D.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E.心跳和呼吸频率14.酒精擦浴降温主要是增加了皮肤的A.传导散热 B.对流散热 C.辐射散热 D.蒸发散热 E.散热面积15.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哪种方式增加产热量A.内脏代谢增加 B.寒战性产热 C.非寒战性产热 D.脑代谢增加 E.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二)B型题A.食物的氧热价 B.呼吸商 C.非蛋白呼吸商 D.食物的物理热价 E.食物的生物热价1.1克食物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2.某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3.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脂肪和糖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耗氧量之比A.辐射 B.传导和对流 C.不感蒸发 D.发汗 E.辐射+传导+对流4.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5.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A.0.71 B.0。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内容精要
⽣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内容精要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第⼀节能量代谢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是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能量的来源:主要来源于⾷物的糖、脂肪,蛋⽩质少许。
能源物质(G 、F 、P )未利⽤的能量(5%)O 2 能量释放⾃由能(95%)热能散发(50%),维持体温CO2+ H 2O 肌⾁收缩化学能(45%)贮存神经传导释放转移贮存利⽤(1)糖吸收后⼤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于肝和肌⾁中。
糖类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机体所需的能量70%由糖提供。
在机体内,随着供氧情况的不同,糖分解供能的途径也不同。
糖的的供能途径包括有氧氧化和⽆氧酵解。
氧充分GS —————— CO 2+H 2O+ 能量缺氧GS--------乳酸(称⽆氧酵解),释放少量能量。
剧烈运动,虽呼吸增强,但仍难以摄取⾜够的O 2,这时⾻骼肌的运动依靠于糖酵解。
(2)脂肪体内贮存和供能的主要物质。
脂肪是体内各种能源物质贮存的主要形式。
贮存在脂质中的能量占体内贮能75%。
⼀般情况下,机体消耗的能源物质约40~50%来⾃脂肪,是短期饥饿时的主要供能物质。
(3)蛋⽩质分解产物主要是氨基酸。
⼀般情况下,主要⽤于合成组织、细胞的主要成份,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或体⼒极度消耗⽽体内的糖原、脂肪储备耗竭时,体内蛋⽩质才被分解供能,以维持必要的⽣理功能。
(⼆)能量的去路虽然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物,但机体的组织细胞并不能直接利⽤⾷物的能量来进⾏各种⽣理活动。
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是三磷酸腺苷(ATP)。
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50%以上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ATP等⾼能化合物的⾼能磷酸键中。
当A TP⽔解为⼆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及磷酸时,同时释放出⼤量能量,供机体完成各种⽣理功能,如肌⾁的收缩和舒张,神经传导以及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主动转运等。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复习题 能量代谢与体温(含答案)
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能量代谢与体温一、名词解释1.体温2.基础代谢3.温热性出汗4.行为性体温调节5.体温调定点6.蒸发散热7.能量代谢8.食物的热价9.食物的氧热价 10.呼吸商11.非蛋白呼吸商12.基础代谢率二、填空题1.体温通常是指_____.2.相对恒定的体温是进行_____代谢和维持_____的重要条件。
3.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_____温最高,_____温最低。
4.常温下,安静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5.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和_____.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_____.7.蒸发散热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8.出汗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9.出汗是反射性活动,其基本中枢位于____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10.小汗腺受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__纤维。
11.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_____来实现的。
1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__.13.醛固酮能_____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1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__,另一部分在_____.1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_____.1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_____.1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__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__水平变化有关。
三、判断题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
()2.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3.正常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这是因为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
()4.环境温度很低时,人体不存在蒸发散热。
()5.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就成了散热的唯一方式。
()6.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室温20℃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
()7.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表温度可随之发生相应的波动。
生理学第九版课本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旁分泌(paracrine):有些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这种方式称为旁分泌。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前馈(feed-forward control):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以收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纸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在膜蛋白的帮助(或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称为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生理学第7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习题
第七章1.体温2.基础代谢3.4.行为性体温调节5.体温调定点6. 7.能量代谢 8.食物的热价 9. 10.呼吸商11.非蛋白呼吸商 12.1.体温通常是指_____2.相对恒定的体温是进行_____代谢和维持_____3.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_____温最高,_____4.常温下,安静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5.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和_____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_____7.蒸发散热可分为_____和_____8.出汗可分为_____和_____9.出汗是反射性活动,其基本中枢位于____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10.小汗腺受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__11.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_____1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__13.醛固酮能_____汗腺导管对NaCl1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__,另一部分在_____1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_____1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_____1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__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__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
( )2.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 )3.正常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这是因为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
( )4.环境温度很低时,人体不存在蒸发散热。
( )5.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就成了散热的唯一方式。
( )6.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室温20℃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
( )7.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体表温度可随之发生相应的波动。
( )8.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胆碱能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 )9.女子体温在排卵前升高,在排卵后降低,故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化。
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诸论1.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5.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6.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7.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8.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9.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0.正反馈: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1.负反馈: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镶嵌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的过程。
3.异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4.主动转运:耗能,膜蛋白质协助,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5.入胞作用: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使大分子物质及异物进入细胞内,6.出胞作用: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外7.钠钾泵: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钠离子和钾离子之间的交换。
8.化学通道:靠化学信号作用而开放的通道9.电压通道: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
10.机械通道:11.反应:12.绝对不应期:组织兴奋后的一段时期,不论再受到多大的刺激,都不能再引起兴奋13.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14.超常期:不应期后出现的一过性的兴奋性超过正常值的时期称为超常期15.低常期;以单一刺激使兴奋后出现的一次兴奋性低于正常值的时期称为低常期。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2)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得液体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 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稳态指内环境得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得调节下保持相对得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得规律性反应,就是神经活动得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得作用(方向)相反, 即负反馈,就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得重要调节方式5、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 即正反馈;典型得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1. 液态镶嵌模型就是关于细胞膜结构得学说,认为膜得结构就是以液态得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得蛋白质。
(2、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得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得帮助而进行得顺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有载体介导与通道介导两种3、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 同类型细胞得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得内负外正得状态。
此时,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得方向变化,去极化后得膜电位得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得绝对值.7、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得方向变化, 超极化后得膜电位得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得绝对值.8、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得临界水平;也可以说就是能引起动作电位得临界膜电位.9、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得短暂而可逆得,可扩布得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就是兴奋得标志.10、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得方向变化.11.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得一个较短时间内, 无论接受多强得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临床医学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生理名词解释1、绪论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称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是通过某些化学物质而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受体液、神经调节,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射。
内环境:生理学将多细胞动物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2、细胞的基本功能兴奋性:指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兴奋:当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功,能活动由弱变强或相对静止转变为比较活跃的反应过程和反应形式称兴奋。
被动转运:依赖于膜两侧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深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称为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或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称为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些物质主动转运所需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于ATP的分解,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某些离子的浓度梯度,在这些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使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第二信使:是指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呈现内负外正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到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且可以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练习题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基础代谢率 2.体温(二)填空题1.机体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____、____和_______三大营养物质。
2.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3.基础状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正常情况下,腋窝温度为___________;口腔温度为____________;直肠温度为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A1型题1.脑组织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A.葡萄糖 B.脂肪酸 C.氨基酸D.脂肪 E.蛋白质2.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物质是:A.糖 B.脂肪 C.蛋白质D.维生素 E.无机盐3. 下列对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A.高温环境 B.肌肉运动 C.寒冷刺激D.进食 E.精神紧张4. 下列哪种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明显:A.混合食物 B.脂肪 C.蛋白质D.维生素 E.糖5. 安静时,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A.皮肤 B.内脏 C.脑D.骨骼肌 E.心脏6. 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A.皮肤 B.呼吸道 C.消化道D.泌尿道 E.脑7. 给高热患者用冰袋或冰帽降温属于:A.增加蒸发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对流散热 D.增加辐射散热 E.各种散热量均增加8. 给高热患者用酒精擦浴降温属于:A.增加蒸发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对流散热D.增加辐射散热 E.不感蒸发散热9.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体温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A.辐射 B.传导 C.对流D.不感知蒸发 E.发汗10.测定基础代谢率主要反映哪一器官的功能变化:A.甲状腺B.肾上腺皮质C.肾上腺髓质D.垂体E.胰岛11.糖原储存最多的组织或器官是:A.肝 B.脑 C.肌肉 D.脂肪组织 E.血液12.既是供能物质又是储能物质的是:A.磷酸肌酸B.葡萄糖C.肝糖原D.二磷酸腺苷E.三磷酸腺苷13.下列哪种情况下,基础代谢率将降低:A.发热B.糖尿病C.甲状腺功能减退D.甲状腺功能亢进E.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14.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A.下丘脑的PO/AHB.中脑C.下丘脑视上核D.脑干网状结构E.延髓15.人体体温昼夜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A.上午8~10时B.下午3~4时C.清晨2~6时D.上午10~12时E.夜间10~12时16.人体直肠、口腔和腋窝温度正常值的关系是: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B.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C.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E.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窝温度A2型题17.患者女,16岁。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2)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到达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响: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响。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响:由受控局部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局部的活动。
16.正反响:受控局部发出的反响信息,促进加强控制局部的活动,最后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响。
17.负反响:受控局部发出的反响信息,调整控制局部的活动,最终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响。
(二)细胞根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根底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2019贵州事业单位E类考试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名词解释-能量代谢与体温
贵州中公教育 1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名词解释-能量代谢与体温
我们对医学基础知识里生理学各章节涉及到的重要名词解释进行整理,今天我们总结能
量代谢与体温这一章节的名词解释,具体内容如下:
氧热价:通常将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食物的热价: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食物的热价。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新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统称为能量
代谢。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lh 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
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效应
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传导散热: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散热形式。
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要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要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的跨膜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
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4.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的状态。
5.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2.浮于血浆中,而不发生下沉的特性3.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
4.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5.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6.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7.内源型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代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
8.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9.凝集原: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抗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在凝集反应中被称为凝集原。
10.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第三章血液循环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3.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4.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生理学名词解释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物质代谢: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中伴随着的能力释放转移和利用这一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消化: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被分解的过程。
吸收:吸收是指食物中的某些成份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糖的无氧分解:葡萄糖或糖原在不需要氧的情况下分解,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生成ATP 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分解或酵解。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的条件下,最终被氧化成H2O和CO2,并生成ATP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排泄:生理学将人体在物质代谢中所产生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人体的异物、毒素等,经血液循环运输到排泄器官,并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糖异生:非糖类物质如甘油、氨基酸在肝中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能量连续统一体: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途径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之间是相互形成的一个连续统一体。
激素: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物质。
应急反应:机体在紧急情况下产生的一系列全身性反应。
应激反应:增强抵抗力和适应性变化的反应。
视力(视敏度):视力是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分辨力,即分辨距离最小的点的能力,又称视敏度。
闪烁值:能引起连续光感的最低闪光频率也称临界融合频率。
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不动,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身体素质:人体活动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统称为身体素质。
力量素质: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克服或对抗外来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力量素质。
速度素质:速度素质是指身体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单位时间内迅速完成动作和通过某一段距离的能力。
RM:最高重复次数它常用于表示力量训练中负荷的大小即采用能重复最高次数的重量进行训练。
耐力素质: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运动中工作的能力,或者说是疲劳能力。
有氧耐力:有氧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专升本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名词解释1内环境: 即细胞外液,是机体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2稳态: 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3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4阈值: 刚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简称阈值.5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6负反馈: 受控制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反馈,称为负反馈.7正反馈: 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8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9体液: 通常将体内的液体统称为体液,成年人其总量约占体重的60%10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或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分泌的激素等特殊的化学物质,对机体的功能进行调节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细胞名词解释1易化扩散: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跨膜转运2被动转运:是指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由细胞膜的低浓度侧移向高浓度侧的过程,主动转运中所消耗的能量多来源于ATP的水解。
4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间接利用atp能量实现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5静息电位:是指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6极化:是指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所处的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7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迅速的电位波动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8阈电位:是指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9前负荷:是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10兴奋-收缩藕联:指将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转为肌丝滑行的中介过程11受体: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浆内的能与化学物质进行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分血液名词解释1血清:血液凝固后因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出的淡黄色液体2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红细胞)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
2.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单位为kJ(或kcal)。
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
物理热价是指在体外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生物热价是指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
3.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CO2/O2)。
5.非蛋白呼吸商(NPRQ)将整体总的CO2生成量与蛋白质分解的CO2生成量之差除以总耗O2量与蛋白质分解的耗O2之差。
6.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叫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7.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8.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9.体温(body temperature)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
10.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散热形式。
11.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12.对流散热( thermal convertion) 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13.蒸发散热(evaporation) 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14.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指平时有少量体液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主要呼吸道粘膜),在未形成明显水滴前就被蒸发掉的一种散热形式。
皮肤的水分蒸发又叫不显汗。
15.可感蒸发(发汗)(sensible perspiration) 有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皮肤表面形成汗滴而被蒸发带走体热的散热形式,称为可感蒸发(发汗)。
16.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在体温调节机构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使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这是体温调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