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史大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周代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所谓雅乐,是指我国古代社会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雅乐是春秋战国才开始称为雅乐或雅颂之声的。雅乐的风格特点:典
雅庄严,篇幅长而规整,街拍缓慢,齐秦为主;多呈现肃穆、安静、和谐、平正的气氛。周代统治者用于
祭祀大典,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最高典范的乐舞有六部,称为六代乐舞。这六部乐舞,都是颂扬先秦各个
不同时期的创业帝王的文德武功。他们的演奏程序是: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祀天神;奏太簇,歌
应钟,舞《咸池》,祭地示;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祀四望;奏蕤宾,歌林钟,舞《大夏》,祭山川;
奏夷则,歌仲吕,舞《大濩》,享先妣;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享先祖。
2.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周代的教育机构:“瞽”,是周代对盲人音乐师的称谓。瞽,分为上瞽、中瞽、下瞽。周朝的音乐教育机构分行政、教学、表演三部分。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其次也有受技能
训练的乐工,但与贵族子弟所受教育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课程内容是音乐思想、演唱和舞蹈;学习年限从
13岁到20岁。周代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期望以音乐的和谐求得天地、君臣、上下人心的和谐,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民众心态的平和,天地人性的完美统一。
3.郑卫之音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所谓“郑卫之音”,也是当时“礼崩乐坏”的证据之一。郑卫之音较多保留了商代民间音乐的某些特点,它在长达四百多年的时间里流传于各诸侯国的宫廷之中,对雅乐产
生了很大的冲击,是先秦音乐繁荣的重要表现。“郑卫之音”是我国低俗小调的代称。
4.八音:是先秦时期将乐器按制造的材料进行分类,可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5.曾侯乙编钟的历史意义: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出土,共出土乐器124件。出土的意义:能反映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水平、能体现人类对音乐艺术认识的发展水准。曾侯乙编钟是世界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在音乐铸造工艺、音乐声学、乐律学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6.儒家的代表人物及音乐思想: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仁”及“中庸”。关于礼乐,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这里孔子强调了音乐的社会作用。关于“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这里,孔子揭示了音乐的道德功用,同时也确立了音乐的美学标准。关于“中庸”,“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这里,孔子阐发了音乐对于事物和人所具有的“整合”作用,隐喻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孔子所倡导的音乐对于管理和改良社会的作用、音乐对于完善人格的作用、音乐可以启发人类对于宇宙万物和谐共存意识的领悟,对于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的音乐思想:荀子主张不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职能,强调“天行有常”的规律,反对背道而行的主观主义,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性,反对放弃人而思慕天的自然命定论,使自然无为与人道有为得到统一。主张性恶论,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反映在《乐论》中,他认为:“乐者……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天下之大齐,中和之纪”,强调“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也”,充分肯定音乐的社会功用;并指出“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肯定音乐感化人心、陶冶性情的作用;赞美战歌军乐,认为它们能使人“人心伤(壮)”,能使“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他主张根据国家需要,“以时顺修”改革音乐,使之为统一天下的王权服务。
7.墨家的代表人物及音乐思想:墨子的音乐思想:墨子也重视音乐,不过他是从另一个角度认识音乐的作用的。他只看到音乐对人和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非乐”,即反对音乐。不过,从墨子反对音乐的根据看,墨子否定音乐,但墨子并不是否认音乐本身。他不否认音乐能带给人快乐和美感这一事实,而是反对因为统治阶级过分沉迷享受音乐,而不顾人民生活困苦这种现象而已。因为墨子“非乐”,倒是更加反证了音乐在娱乐人方面具有很大作用。
8.道家的代表人物及音乐思想:老子的音乐思想:老子的哲学贡献是他丰富了辩证法学说,肯定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提出了如何利用矛盾转化的理论。他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国古代辩证法传统的重要思想来源。老子并非否定音乐,而是辩证地认识音乐现象。他认为真正的音乐当时任忘记自我,甚至忘记音乐本身的存在,而于无形之中使自身与宇宙融为一体。庄子的音乐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主张自然、朴素、无为、清虚、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在《齐物论》中,庄子将音乐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他否定礼乐文化,认为:“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移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厌恶虚世凡尘,崇尚朴素自然,追求精神解放与自由的境界,对后代文人音乐具有深远影
响。
9.《乐记》:是我国最早一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原理和音乐创作方法的基本理论,对我国古代的音乐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乐记》作为提出一套最系统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学术著作,它对儒、墨、道、法、阴阳、杂家等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进行了总结,或批判、或吸收、或直接引用,可以说是博采众家,集先秦音乐美学之大成。《乐记》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音乐的本质,《乐记》认为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声音本身是客观的,经人的主观意识反映之后才成为音乐。关于音乐的特征,《乐记》认为,音乐所体现的内容是客观的、真实的,反映了世界的某些本质东西。关于音乐的社会特征,强调音乐与政治、社会的密切联系:“审乐以知政”,考察音乐可以知道政治。“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还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十分强调礼乐在社会稳定中的相互配合作用。
10.汉代乐府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机构:乐府,秦始皇参照周朝采风制度首次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是指秦汉以降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或模仿乐府风格的作品。汉袭秦制,乐府真正的发展是在汉代之后。汉统治者为了了解民情,巩固其统治,维持奢侈享乐的生活,遂将“乐府”的规模改组扩展。
11.京房是汉代律学家、易学家,提出六十律学论,京房还最先指出了用管定律与用弦定律的性质不同的问题,并发现了管定律的缺点,采用弦律,创造了十三弦律准。“准”是弦律的正律器,京房的实验开辟了律学研究的新天地。
12.董仲舒,汉代哲学家,创立了以“天人感应”为特征、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神秘主义新儒学。董仲舒在其《贤良对策》、《春秋繁露》中论及音乐,主要涉及音乐的社会功用和“作乐之法”。董仲舒对于音乐社会功用的认识更深一层,音乐变民、化俗不仅从统治者的角度讲可以治国安乱,而且从民众的角度讲可以补王道微缺。音乐可以提高人民素质,以达到长治久安。关于王者制作新乐,“作乐之法,必反本之所乐,所乐不同事,乐安得不世异?”音乐是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故创作音乐须以此为出发点。
1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大融合的形成:文化融合于各种形式的交流。前凉时,天竺乐传到凉州。前秦吕光西征将龟兹的“奇技异戏”带到凉州。龟兹乐传到凉州与中原音乐融合形成了西凉乐。魏太武帝派人出使西域,带回疏勒和安国的乐伎。龟兹音乐家苏祗婆曾向长安音乐家郑译转述音乐中的“五旦七声”的宫调体系。
14.魏晋时期的文人音乐家有哪些特点: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文化转型,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得仕宦失意的文人寄情于文学艺术,产生了一批文人音乐家。他们虽不以音乐为职业,但大多既是文人又是音乐家。15.嵇康,字叔夜,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今安徽宿县人,官至中散大夫。政治上反对司马氏专权,主张“非汤武薄周礼”,终被司马炎借故杀害。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康四弄”。他的音乐思想集中在《声无哀乐论》中,“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意即音乐是客观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关于音乐的本体他认为是“和”。音乐本身的变化,美与不美,与人在感情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是所谓“声音当自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嵇康认为,天人交泰、百姓安逸的理想时代,音乐能以其平和精神使人心更趋平和,大道更加隆盛,保持和延续太平的世道,这就是移风易俗;在世风日下、荒淫无度的衰敝时代,音乐能与“可行之礼”配合,以其平和精神感化人心,平息欲念,使心情由不平和变为平和,世风由恶劣变得美善,这便是移风易俗。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还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一是音乐要加以节制;二是对音乐必须区别其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