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五数列知识点
高中数学_数列知识点汇总

必修5 数列知识点小结【等差数列】1. 证明方法:①递推关系(定义):)(1*+∈=-N n d da a n n 为常数,②等差中项法:112+-+=n n n a a a )1(>n判断方法:③通项公式q pn d n a a n +=-+=)1(1(其中p,q 为常数) ④前n项和Bn An 2+=-+=+=d n n n a a a n S n n 2)1(2)(11(A,B 为常数)2. 等差中项:b A a ,,成等差数列,A 称为b a 与的等差中项(其中b a 与为任意实数, A 存在且唯一),2b a A b a A +=⇔的等差中项与为即3. 等差数列性质:(1) 任两项关系:nm a a mn a a d n m m n --=--=(其中n m ≠)(2) 任两项关系:d m n a a m n )(-+=(其中n m ≠)(3) 是递增数列;数列}a {,0d n >是递减数列;数列}a {,0d n <是常数列数列}a {,0d n =。
(4) 两和式项数相同,下标和相等,则两式相等,如:112+-+=n n n a a a (其中n>1, n n n a a a +=2) k n k n n a a a +-+=2(其中n-k>0, n n n a a a +=2)特别若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k q p s n m a a a a a a k q p s n m ++=++++=++则,(5) {}{}n n b a ,为项数相同的等差数列(或无穷数列),则:①:k m a +、k m a 2+、k m a 3+、k m a 4+…成等差数列(其中k m ,为常数) ②:{}k a n +、{}n n b q a p ∙+∙为等差数列,(其中q p k ,,为常数)(6) 前n 项和性质:①:成等差数列,,,232k k k k k S S S S S --②:⎭⎬⎫⎩⎨⎧n S n 是等差数列。
高一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数列一、数列的概念1、数列的概念:一般地,按一定次序排列成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 a a a n ,,,,,123,简记为数列a n {},其中第一项a 1也成为首项;a n 是数列的第n 项,也叫做数列的通项.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取值时,该函数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就是这个数列.2、数列的分类:按数列中项的多数分为:(1) 有穷数列:数列中的项为有限个,即项数有限; (2) 无穷数列:数列中的项为无限个,即项数无限.3、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项数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成=a f n n (),那么这个式子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4、数列的函数特征:一般地,一个数列a n {},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前面的一项,即>+a a n n 1,那么这个数列叫做递增数列;高一数学必修5:数列(知识点梳理)如果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前面的一项,即1n n a a +<,那么这个数列叫做递减数列; 如果数列的各项都相等,那么这个数列叫做常数列.5、递推公式:某些数列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这个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叫做递推公式.二、等差数列1、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久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即1n n a a d +-=(常数),这也是证明或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依据.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则通项公式为:()()()11,n m a a n d a n m d n m N +=+-=+-∈、.3、等差中项:(1)若a A b 、、成等差数列,则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且=2a bA +; (2)若数列为等差数列,则12,,n n n a a a ++成等差数列,即1n a +是与2n a +的等差中项,且21=2n n n a a a +++;反之若数列满足21=2n n n a a a +++,则数列是等差数列.4、等差数列的性质:(1)等差数列中,若(),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2m n p +=,则2m n p a a a +=;(2)若数列和{}n b 均为等差数列,则数列{}n n a b ±也为等差数列;(3)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 ,则{}0n d a >⇔为递增数列,{}0n d a <⇔为递减数列,{}0n d a =⇔为常数列.5、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n S :(1)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1231,n n a a a a a n N -++++++∈;(2)数列{}n a 的通项与前n 项和n S 的关系:11,1.,2n n n S n a S S n -=⎧=⎨-≥⎩(3)设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则前n 项和()()111=.22n n n a a n n S na d +-=+6、等差数列前n 和的性质:(1)等差数列{}n a 中,连续m 项的和仍组成等差数列,即12122,,m m m m a a a a a a ++++++++21223m m m a a a +++++,仍为等差数列(即232,,,m m m m m S S S S S --成等差数列);(2)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111==,222n n n d d S na d n a n -⎛⎫++- ⎪⎝⎭当0d ≠时,n S 可看作关于n 的二次函数,且不含常数项;(3)若等差数列{}n a 共有2n+1(奇数)项,则()11==,n S n S S a S n++-奇奇偶偶中间项且若等差数列{}n a 共有2n (偶数)项,则1==.n nS a S S nd S a +-偶奇偶奇且7、等差数列前n 项和n S 的最值问题:设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则(1)100a d ><且(即首正递减)时,n S 有最大值且n S 的最大值为所有非负数项之和; (2)100a d <>且(即首负递增)时,n S 有最小值且n S 的最小值为所有非正数项之和.三、等比数列1、等比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是同一个不为零的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0q ≠).即()1n na q q a +=为非零常数,这也是证明或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的依据.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设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比为q ,则通项公式为:()11,,n n m n m a a qa q n m n m N --+==≥∈、.3、等比中项:(1)若a A b 、、成等比数列,则A 叫做a 与b 的等比中项,且2=A ab ; (2)若数列{}n a 为等比数列,则12,,n n n a a a ++成等比数列,即1n a +是与2n a +的等比中项,且212=n n n a a a ++⋅;反之若数列{}n a 满足212=n n n a a a ++⋅,则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4、等比数列的性质:(1)等比数列{}n a 中,若(),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2m n p +=,则2m n p a a a ⋅=;(2)若数列{}n a 和{}n b 均为等比数列,则数列{}n n a b ⋅也为等比数列;(3)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比为q ,则{}1100101na a a q q ><⎧⎧⇔⎨⎨><<⎩⎩或为递增数列,{}1100011n a a a q q ><⎧⎧⇔⎨⎨<<>⎩⎩或为递减数列, {}1n q a =⇔为常数列.5、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1)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1231,n n a a a a a n N -++++++∈;(2)数列{}n a 的通项与前n 项和n S 的关系:11,1.,2n n n S n a S S n -=⎧=⎨-≥⎩ (3)设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为1a ,公比为()0q q ≠,则()11,1.1,11n n na q S a q q q=⎧⎪=-⎨≠⎪-⎩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可知,已知1,,,,n n a q n a S 中任意三个,便可建立方程组求出另外两个.6、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性质:设等比数列{}n a 中,首项为1a ,公比为()0q q ≠,则 (1)连续m 项的和仍组成等比数列,即12122,,m m m m a a a a a a ++++++++21223m m m a a a +++++,仍为等比数列(即232,,,m m m m m S S S S S --成等差数列);(2)当1q ≠时,()()11111111111111n n n n n a q a a a a aS q q q qq q q q q -==⋅-=-⋅=⋅-------, 设11a t q =-,则n n S tq t =-.四、递推数列求通项的方法总结1、递推数列的概念:一般地,把数列的若干连续项之间的关系叫做递推关系,把表达递推关系的式子叫做递推公式,而把由递推公式和初始条件给出的数列叫做递推数列.2、两个恒等式:对于任意的数列{}n a 恒有:(1)()()()()12132431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2)()23411231,0,nn n n a a a a a a a n N a a a a +-=⨯⨯⨯⨯⨯≠∈3、递推数列的类型以及求通项方法总结: 类型一(公式法):已知n S (即12()n a a a f n +++=)求n a ,用作差法:{11,(1),(2)n n n S n a S S n -==-≥类型二(累加法):已知:数列的首项,且()()1,n n a a f n n N ++-=∈,求n a 通项.给递推公式()()1,n n a a f n n N ++-=∈中的n 依次取1,2,3,……,n-1,可得到下面n-1个式子:()()()()21324311,2,3,,1.n n a a f a a f a a f a a f n --=-=-=-=-利用公式()()()()12132431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可得:()()()()11231.n a a f f f f n =+++++-类型三(累乘法):已知:数列的首项,且()()1,n na f n n N a ++=∈,求n a 通项. 给递推公式()()1,n na f n n N a ++=∈中的n 一次取1,2,3,……,n-1,可得到下面n-1个式子: ()()()()23412311,2,3,,1.nn a a aa f f f f n a a a a -====- 利用公式()23411231,0,nn n n a a a a a a a n N a a a a +-=⨯⨯⨯⨯⨯≠∈可得: ()()()()11231.n a a f f f f n =⨯⨯⨯⨯⨯-类型四(构造法):形如q pa a n n +=+1、n n n q pa a +=+1(q p b k ,,,为常数)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转化为公比为k 的等比数列后,再求n a 。
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全章知识回顾

必修5数列全章知识回顾一.数列的概念: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 })的特殊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
如(1)已知*2()144n na n N n =∈+,则在数列{}n a 的最大项为__ (2)数列}{n a 的通项为1n na n =+,则n a 与1+n a 的大小关系为___二.等差数列的有关概念:1.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定义法1(n n a a d d +-=为常数)或11(2)n n n n a a a a n +--=-≥。
例如设{}n a 是等差数列,n S 是前n 项和,求证:以b n =n Sn(*n N ∈)为通项公式的数列{}n b 为等差数列。
2.等差数列的通项:1(1)n a a n d =+-或()n m a a n m d =+-。
如(1)等差数列{}n a 中,1030a =,2050a =,则通项n a =(2)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起开始为正数,则公差的取值范围是______3.等差数列的前n 和:1()2n n n a a S +=,1(1)2n n n S na d -=+。
如 (1)等差数列 {}n a 中,公差12d =,32n a =,前n 项和152n S =-,则1a =_,n =_(2)已知数列 {}n a 的前n 项和212n S n n =-①求数列通项n a ; ②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T4.等差中项:若,,a A b 成等差数列,则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且2a bA +=。
提醒:(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和公式中,涉及到5个元素:1a 、d 、n 、n a 及n S ,其中1a 、d 称作为基本元素。
只要已知这5个元素中的任意3个,便可求出其余2个,即知3求2。
(2)为减少运算量,要注意设元的技巧,如奇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2,,,,2a d a d a a d a d --++…(公差为d );偶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3,,,3a d a d a d a d --++,…(公差为2d ) 三.等差数列的性质:1.当公差0d ≠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1(1)n a a n d dn a d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且斜率为公差d ;前n 和211(1)()222n n n d dS na d n a n -=+=+-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2.若公差0d >,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0d <,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0d =,则为常数列。
高中数学必修5 第二章 数列 知识整理

第二章 数列2.1 数列1.数列(1)数列的概念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所以,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123,,,,,n a a a a ……,简记为{}n a 。
其中数列{}n a 的第n 项n a 也叫做数列的通项。
注意:①数列中每一项都和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做首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 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n 项。
所以,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123,,,,n a a a a …,简记为{}n a 。
如:数列1,2,3,4,…,可以简记为{n}。
②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
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不是相同的数列。
如:数列1,2,3,4,5与5,4,3,2,1是不同的数列。
③数列的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
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如:1,1,1,1,1,1,---…;2,2,2,2,2,…等。
④{}n a 与n a 是不同的概念。
{}n a 表示数列123,,,,,n a a a a ……,而n a 仅表示数列{}n a的第n 项。
⑤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做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N +(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 …)的数与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这里的函数是一种特殊函数:它的自变量只能取正整数,由于数列的值是函数值,序号是自变量,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
可以将序号为横坐标,相应的像为纵坐标,通过描点画图来表示一个数列,从数列的图像表示可以直观的看出数列的变化情况。
(2)数列的分类①按照数列的项数的多少可分为: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项数有限的数列叫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无穷数列。
②按照数列的每一项随序号变化的情况可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高一必修五数学数列全章知识点(完整版)

高一数学数列知识总结知识网络二、知识梳理①),2(1为常数d n d a a n n ≥=-- ②211-++=n n n a a a (2≥n ) ③b kn a n +=(k n ,为常数).二、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0,,2(1≠≥=-且为常数q n q a a n n②112-+⋅=n n na a a (2≥n ,011≠-+n n n a a a )三、在等差数列{n a }中,有关S n 的最值问题:(1)当1a >0,d<0时,满足⎩⎨⎧≤≥+001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大值. (2)当1a <0,d>0时,满足⎩⎨⎧≥≤+01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四.数列通项的常用方法:(1)利用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2)利用公式法求数列的通项:①⎩⎨⎧≥-==-)2()111n S S n S a n n n(;②{}n a 等差、等比数列{}n a 公式.(3)应用迭加(迭乘、迭代)法求数列的通项: ①)(1n f a a n n +=+;②).(1n f a a n n =+(4)造等差、等比数列求通项:① q pa a n n +=+1;②nn n q pa a +=+1;③)(1n f pa a n n +=+;④n n n a q a p a ⋅+⋅=++12.第一节通项公式常用方法题型1 利用公式法求通项例1:1.已知{a n }满足a n+1=a n +2,而且a 1=1。
求a n 。
2.已知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求下列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⑴ 1322-+=n n S n ; ⑵12+=nn S .总结:任何一个数列,它的前n 项和n S 与通项n a 都存在关系:⎩⎨⎧≥-==-)2()1(11n S S n S a n n n 若1a 适合n a ,则把它们统一起来,否则就用分段函数表示. 题型2 应用迭加(迭乘、迭代)法求通项例2:⑴已知数列{}n a 中,)2(12,211≥-+==-n n a a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⑵已知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1=a ,n n a n S ⋅=2,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总结:⑴迭加法适用于求递推关系形如“)(1n f a a n n +=+”; 迭乘法适用于求递推关系形如“)(1n f a a n n ⋅=+“;⑵迭加法、迭乘法公式:① 11232211)()()()(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n n +-++-+-+-=----- ② 1122332211a a aa 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n n ⋅⋅⋅⋅⋅⋅=----- . 题型3 构造等比数列求通项例3已知数列{}n a 中,32,111+==+n n 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总结:递推关系形如“q pa a n n +=+1” 适用于待定系数法或特征根法:①令)(1λλ-=-+n n a p a ;② 在q pa a n n +=+1中令pqx x a a n n -=⇒==+11,∴)(1x a p x a n n -=-+; ③由q pa a n n +=+1得q pa a n n +=-1,∴)(11-+-=-n n n n a a p a a .例4已知数列{}n a 中,nn n a a a 32,11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总结:递推关系形如“nn n q pa a +=+1”通过适当变形可转化为: “q pa a n n +=+1”或“nn n n f a a )(1+=+求解.例5已知数列{}n a 中,n n n a a a a a 23,2,1122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总结:递推关系形如“n n n a q a p a ⋅+⋅=++12”,通过适当变形转化为可求和的数列. 强化巩固练习1、已知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 )2,(23≥∈+=+n N n a S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已知数列{}n a 中,)(0)1()2(,211++∈=+-+=N n a n a n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小结:数列通项的常用方法:⑴利用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⑵利用公式法求数列的通项;⑶应用迭加(迭乘、迭代)法求数列的通项:①)(1n f a a n n +=+;②).(1n f a a n n =+(4)构造等差、等比数列求通项:①q pa a n n +=+1;②n n n q pa a +=+1;③)(1n f pa a n n +=+;④n n n a q a p a ⋅+⋅=++12.3、数列{}n a 中,)(,111n n n a a n a a -==+,则数列{}n a 的通项=n a 。
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五数列知识点

【一】1.數列的函數理解:①數列是一種特殊的函數。
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其定義域和值域上。
數列可以看作一個定義域為正整數集N*或其有限子集{1,2,3,…,n}的函數,其中的{1,2,3,…,n}不能省略。
②用函數的觀點認識數列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一般情況下函數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列也不例外,通常也有三種表示方法:a.列表法;b。
圖像法;c.解析法。
其中解析法包括以通項公式給出數列和以遞推公式給出數列。
③函數不一定有解析式,同樣數列也並非都有通項公式。
2.通項公式:數列的第N項an與項的序數n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個公式an=f(n)來表示,這個公式就叫做這個數列的通項公式(注:通項公式不)。
數列通項公式的特點:(1)有些數列的通項公式可以有不同形式,即不。
(2)有些數列沒有通項公式(如:素數由小到大排成一列2,3,5,7,11,...)。
3.遞推公式:如果數列{an}的第n項與它前一項或幾項的關係可以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那麼這個公式叫做這個數列的遞推公式。
數列遞推公式特點:(1)有些數列的遞推公式可以有不同形式,即不。
(2)有些數列沒有遞推公式。
有遞推公式不一定有通項公式。
注:數列中的項必須是數,它可以是實數,也可以是複數。
【二】1.等差數列通項公式an=a1+(n-1)dn=1時a1=S1n≥2時an=Sn-Sn-1an=kn+b(k,b為常數)推導過程:an=dn+a1-d令d=k,a1-d=b則得到an=kn+b2.等差中項由三個數a,A,b組成的等差數列可以堪稱最簡單的等差數列。
這時,A叫做a與b的等差中項(arithmeticmean)。
有關系:A=(a+b)÷23.前n項和倒序相加法推導前n項和公式:Sn=a1+a2+a3+·····+an=a1+(a1+d)+(a1+2d)+······+[a1+(n-1)d]①Sn=an+an-1+an-2+······+a1=an+(an-d)+(an-2d)+······+[an-(n-1)d]②由①+②得2Sn=(a1+an)+(a1+an)+······+(a1+an)(n個)=n(a1+an) ∴Sn=n(a1+an)÷2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等於首末兩項的和與項數乘積的一半:Sn=n(a1+an)÷2=na1+n(n-1)d÷2Sn=dn2÷2+n(a1-d÷2)亦可得a1=2sn÷n-an=[sn-n(n-1)d÷2]÷nan=2sn÷n-a1有趣的是S2n-1=(2n-1)an,S2n+1=(2n+1)an+14.等差數列性質一、任意兩項am,an的關係為:an=am+(n-m)d它可以看作等差數列廣義的通項公式。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知识点归纳

数列知识点总结一、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定义a n 1 - a n =d a n 1=q(q 0)通项公式递推公式中项前 n 项和性质a na n = a 1 +( n-1 ) da n = a 1 q n 1 (q 0)a n = a n 1 +d, a n = a m +(n-m)da n = a n 1 qa n = a m q nma b推广: A= a n k a n k ( n,kG 2ab 。
推广:G= a n k a n k ( n,kA=+22 ;n>k>0 )。
任意两数 a 、c 不一定N+有等比中项, 除非有 ac > 0,则等比中N ;n>k>0 )项一定有两个n( a 1 + a n )S n =a 1 (1 q n )S n =1 q2S n =n a 1 +n(n 1)dS n =a 1 a n q21 q( 1)若 m n p q ,则 a m a n a p a q ; (1) 若m np q , 则(2)数列 a2n 1, a 2n, a2n 1 仍为等差数a m ·a n a p ·a q列,S n ,S 2 nS n , S 3 n S 2 n ⋯⋯ 仍为等差数( 2)S n ,S 2n S n ,S 3nS 2n ⋯⋯ 仍列,公差为 n 2d ;为等比数列 ,公比为 q n(3)若三个成等差数列,可设为a d , a , a d( 4)若 a n ,b n 是等差数列,且前 n 项和分别a m S2 m 1为 S n , T n ,则T 2 m 1b m( 5) a n为等差数列S n an 2bn( a , b 为常数,是关于 n 的常数项为 0 的二次函数) ( 6) d=a ma n(m n)m n(7)d>0 递增数列 d<0 递减数列 d=0 常数数列二、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1、通项公式法: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2、涉及前n项和 S n 求通项公式,利用a n 与 S n 的基本关系式来求。
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知识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n n n 一、知识纲要(1)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数列的分类,从函数的观点看数列. (2)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 (3)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4)等差中项、等比中项.(5)等差、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及其推导方法. 二、方法总结1.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有些题目可结合函数知识去解决,体现了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2. 等差、等比数列中, a 1 、 a n 、 n 、 d (q ) 、 S n“知三求二”,体现了方程(组)的思想、整体思想,有时用到换元法. 3. 求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时要考虑公比是否等于 1,公比是字母时要进行讨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4. 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有:公式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拆项法,裂项法,累加法,等价转化等.三、知识内容: 1. 数列⎧a 1 = S 1(n = 1)数列的通项公式: a n = ⎨ ⎩n - Sn -1 (n ≥ 2) 数列的前 n 项和: S n = a 1 + a 2 + a 3 + + a n1、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3、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4、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5、递增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6、递减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7、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8、摆动数列:从第 2 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9、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a n } 的第 n 项与序号 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10、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 a n 与它的前一项 a n -1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例 1.已知数列{a }的前 n 项和为 S = 2n 2 - n ,求数列{a }的通项公式.当 n = 1时, a 1 = S 1 = 1,当 n ≥ 2 时, a n = 2n 2 - n - 2(n - 1)2 + (n - 1) = 4n - 3 ,经检验 n = 1时 a 1 = 1 也适合 a n = 4n - 3 ,∴ a n = 4n - 3 (n ∈ N + )2.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 d 表示。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①观察法: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公式法:利用 求通项公式
③根据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1)迭代法:对于形如 型的递推公式,采取逐次降低“下标”数值的反复迭代方式,最终使 与初始值 (或 )建立联系的方法就是迭代法.
(2)累加法:形如 的递推公式可用 求出通项;
第二章 《数列》基础知识小结
一、数列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1、数列的概念
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2、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3、通项公式的作用
①求数列中任意一项;
②检验某数是否是该数列中的一项.
4、数列的分类
①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特别地,等比数列 中,若 ( , , ),则 。
7、性质3
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 ,若 、 、 ,则 , , ,…, ,…构成一个公差 为等差数列(其中 与 为常数)。
在等比数列 公比为 中,若 , ,则 , , ,…, ,…构成一个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
8、性质4
若数列 与 分别是公差为 和 的等差数列,则数列 ( , 是常数)是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
若 和 分别是公比为 和 的等比数列,则数列 , 仍是等比数列,它们的公比分别为 , 。
9、等差(比)数列的单调性
①若 ,则 为递增数列;
②若 ,则 为递减数列;
③若 ,则 为常数列。
①当 时, 为常数列;
②当 时, 为摆动数列;
③当 , 时, 为递增数列;
④当 , 时, 为递减数列;
⑤当 , 时, 为递减数列;
(3)累乘法:形如 的递推公式可用 求出通项;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4、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①公式求和法:公式法是数列求和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可直接利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也可利用常见的求前 项和的公式,如: ;
据调查,大学生对此类消费的态度是:手工艺制品消费比“负债”消费更得人心。在等比数列 公比为 中,若 , ,则 , , ,…, ,…构成一个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
8、性质4
若数列 与 分别是公差为 和 的等差数列,则数列 ( , 是常数)是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
若 和 分别是公比为 和 的等比数列,则数列 , 仍是等比数列,它们的公比分别为 , 。
②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变化分——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5、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n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6、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
一般地,我们称 为数列 的前 项和,用 表示,即
二、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当 时, 或
11、前n项和的性质1
①当 时, ,是关于 的一个缺少常数项的一次函数,数列 图象是直线 上一群孤立的点;
②当 时, ,是关于 的一个缺少常数项的二次函数,数列 图象是抛物线 上一群孤立的点。
①当 时, ,数列 的图象是函数 上的一群孤立的点;
②当 时, ,设 ,则 ,此时,数列 的图象是函数 的图象上一群孤立的点。
9、等差(比)数列的单调性
①若 ,则 为递增数列;
②若 ,则 为递减数列;
③若 ,则 为常数列。
①当 时, 为常数列;
②当 时, 为摆动数列;
③当 , 时, 为递增数列;
④当 , 时, 为递减数列;
高中数学必修5 数列知识点

必修5.2.1 数列及其相关概念二.重要题型1.“知三求二”原则例1.(1)在等差数列{}n a 中, 已知153,,562n n a a S ==-=-,求,n d ; (2)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2,5,35n d n S ===,求1,n a a ; (3)在等比数列{}n a 中,已知11,32,63,n n a a S ===,求,n q ;2、列二元方程组求1,a d 或者1,a q ;例2.(1)在等比数列{}n a 中,若1346510,,4a a a a +=+=求45,a S (2)(2013北京)在等比数列{}n a 中,若243520,40,a a a a +=+=求,n q S(3)在等差数列{}n a 中,451,10,a S ==求n S 的最大值及对应n 的值。
练习1. 在等差数列{}n a 中,3913,45,a S =-=-问n S 是否存在最大值或最小值。
若存在,求出其最值及对应n 的值。
2.在等比数列当{}n a 中,212a a -=且22a 是13a 和3a 的等差中项,求该数列的前n 项和。
总结:1.必须已知条件是可以列两个关于1,a d 或1,a q 的方程.2.公式选择:求1,a d 时11(1)(1)2n n a a n dn n S na d =+--=+⎧⎪⎨⎪⎩,求1,a q 时11(1)1n n n n a aq a q S q -=-=-⎧⎪⎨⎪⎩3.等差数列{}n a 中,求最值时使用2n S An Bn =+的二次函数的最值决定。
必修5.2.2 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见方法一.公式法:已知n a 是等差或等比数列例1.(1)已知数列1,1,3,5,7,----⋅⋅⋅依次下去,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请问-89是该数列的项吗?(2)已知等比数列{}n a 中,已知312n n S -=,求n a .二.已知n S 求n a例2.已知数列{}n a 中,已知5n n S =求1,n a a ;练习21.已知数列{}n a 中,0n a >,且2(1)4n n a S +=,求n a2.已知数列{}n a 中,且n n a S n +=,(1)设1n n c a =-,求证:{}n c 是等比数列; (2)求n a三.或常数d )例3、已知数列n 中,且112,21n n a a n +==+-,求n a练习3.1.已知数列{}n a 中,且111,21n n n a a a +==++,求n a2.已知数列{}n a 中,121,2a a ==且2122n n n a a a ++=-+, (1)设1n n n b a a +=-,求证{}n b 是等差数列. (2)求n a四.或常数q ) 例4.已知数列{}n a 中,且12131,,(2)2n n a a na n a +===+,求n a ; 练习4.已知等比数列{}n a 中,首相为1a ,公比为q ,求证:11n n a a q -=;五.递推公式法:1n n a Aa B +=+(,A B 为常数)此种形式的递推公式,一定可以化成:公比q A =的等比数列{}n a λ+(λ为常数),所以这种题目我们可以先设数列为:1n n a A a λλ++=+(或1()1n n B a A a A λλλ++=+⇒=- 例5.(2014全国)已知数列{}n a 中,且111,31n n a a a +==+,求n a练习5.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142n n n S a -=--,(1)设1n a +与n a 的关系;(2)求n a必修5.2.3 求数列前n 项和的常见方法一.1.等差数列:12n n S =或1(1)2n n n S na d -=+;2.等比数列:1(1)1n n a q S q-=-或1(1)1n n a a qS q q -=≠-;1(1)n S na q == 3.2222(1)(21)1236n n n n +++++⋅⋅⋅+=4.223333(1)1234n n n ++++⋅⋅⋅+=例1.(2014重庆)已知{}n a 是首相是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n S 是{}n a 的前n 项和,(1)求,n n a S ;(2)设{}n b 是首项是2,公比q 满足244(1)0q a q S -++=,求{}n b 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
必修五第二章数列归纳总结

必修五第二章数列归纳总结一、数列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 从函数观点看, 数列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f(n), 当自变量n 从1开始依次取正整数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f(1), f(2), …, f(n), ….通常用an 代替f(n).于是数列的一般形式为a1, a2, …, an, …, 简记为{an}.一、数列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 从函数观点看, 数列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f(n), 当自变量n 从1开始依次取正整数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f(1), f(2), …, f(n), ….通常用an 代替f(n).于是数列的一般形式为a1, a2, …, an, …, 简记为{an}.3. an 与Sn 的关系设Sn =a1+a2+a3+…+an,则a n =⎩⎪⎨⎪⎧S 1 (n =1),S n -S n -1(n ≥2). 二、等差数列1. 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这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2. 等差中项如果三数a 、A.b 成等差数列, 则A 叫做a 和b 的等差中项, ∴A = .3. (1)通项公式a n =a 1+(n -1)d .推导方法: 累加法an =(an -an -1)+(an -1-an -2)+…+(a2-a1)+a1.(2)前n 项和公式S n =n (a 1+a n )2=na 1+n (n -1)2d . 推导方法: 倒序相加法.4. 用函数观点认识等差数列(1)an =nd +(a1-d)是n 的一次函数.(2)Sn = n2+(a1- )n, 是关于n 的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函数.5. 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1)定义法: an +1-an =d(常数)(n ∈N*)⇔{an}是等差数列;(2)中项公式法: 2an +1=an +an +2(n ∈N*)⇔{an}是等差数列;(3)通项公式法: an =kn +b(k, b 是常数)(n ∈N*)⇔{an}是等差数列;(4)前n 项和公式法:Sn =An2+Bn(A 、B 是常数)(n ∈N*)⇔{an}是等差数列.(5){a n }是等差数列⇔{S n n}是等差数列 6. 等差数列的性质(1)下标和与项的和的关系在等差数列中, 若p +q =m +n, 则有ap +aq =am +an ;若2m =p +q, 则有2am =ap +aq, (p, q, m, n ∈N*).(2)任意两项的关系在等差数列{an}中, m 、n ∈N*, 则am -an =(m -n)d 或am =an +(m -n)d 或 =d.(3)在等差数列中, 等距离取出若干项也构成一个等差数列, 即an, an +m, an +2m, …为等差数列, 公差为md.等差数列的依次n项的和也构成一个等差数列, 即Sn, S2n-Sn, S3n-S2n, ……为等差数列, 公差为n2d.即下标成等差的项成等差数列, 下标和成等差的具有相同构成规律的项的和成等差数列.(4)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 那么d>0⇔{an}是递增数列;d<0⇔{an}是递减数列;d=0⇔{an}是常数数列.(5)①数列{λan+b}仍为等差数列, 公差为λd.若{bn}, {an}都是等差数列, 则{an±bn}仍为等差数列, {λ1an+λ2bn}(λ1, λ2为常数)也是等差数列.②项数为n的等差数列中, n为奇数时, 设m= , 则S奇-S偶=am, = , Sn=na 中=nam.n为偶数时, S偶-S奇= d.③若{an}与{bn}为等差数列, 且前n项和分别为Sn与S′n, 则= .④等差数列{an}中, 若an=m, am=n(m≠n), 则am+n=0.⑤若数列{an}的前p项和为Sp=q, 前q项和为Sq=p(p≠q), 则Sp+q=-(p+q).⑥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Sp=Sq(p≠q), 则Sp+q=0.三、等比数列1. 等比数列的定义一般地,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 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 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2. 等比中项如果三个数a、G、b成等比数列, 那么G叫做a和b的等比中项, 即G2=ab.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n∈N*).推导方法: 累乘法: ·……·=qn-1.4.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当q=1时, Sn=na1,当q≠1时. Sn==.推导方法: 乘公比、错位相减法.5. 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1)an+1=anq(q是不为0的常数, n∈N*, an≠0)⇔{an}是等比数列.(2)an=cqn-1(c, q均是不为0的常数, n∈N*)⇔{an}是等比数列.(3)an+12=an·an+2(an≠0, n∈N*)⇔{an}是等比数列.(4)Sn=A·qn-A(A.q为常数且A≠0, q≠0,1)⇔{an}是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6. 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1)下标和与项的积的关系在等比数列{an}中, 若m、n、p、q∈N*且m+n=p+q, 则am·an=ap·aq.特别地, 若2m=p+q, 则ap·aq=am2;a1an=a2an-1=a3an-2=….(2)任意两项的关系若{an}为等比数列, 则=qm-n或am=an·qm-n(m、n∈N*).(3)等间隔的k项和(或积)仍成等比数列.例如: {an}是等比数列, 则①a1, a3, a5, …, a2n-1;②a1+a2, a2+a3, a3+a4, …;③a1a2, a2a3, a3a4, …;④a1+a2, a3+a4, a5+a6……均成等比数列.(4)等比数列{a n}的单调性当, 或时, {an}为递增数列;当或时, {an}为递减数列.(5)①{an}是等比数列⇒{c·an}是等比数列(c≠0).②{an}、{bn}均为等比数列⇒{an·bn}、{ }仍是等比数列.③若{an}是等比数列, 则{an2}、{ }(an>0)、{ }、{|an|}均为等比数列.④非零常数列既是等差数列, 也是等比数列.⑤若{an}是等差数列, 则{ban}是等比数列.若{an}是正项等比数列, 则{lgan}是等差数列.误区警示1. 数列与数集应予区别, 数列中的数排列有序, 数集中的元素无序;数列中的数可重复出现, 数集中的元素互异.2. 并不是每一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 给出前n项时, 写出的通项公式可以不止一个.3.已知{an}的前n项和Sn求an时,用an=求解应注意分类讨论.an=Sn-Sn-1是在n≥2条件下求出的, 应检验a1是否适合. 如果适合, 则合写在一块, 如果不适合, 则分段表示. 千万注意用an=Sn-Sn-1判断数列{an}是否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时, 不要忘记验证a1是否满足.如: Sn=n2+n时, {an}是等差数列.Sn=n2+n+1时, {an}不是等差数列.Sn=2n-1时, {an}是等比数列.Sn=2n+1时, {an}不是等比数列.4. 在讨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的最值时, 不要忽视n是整数的条件及含0项的情形.如: 在等差数列{an}中, 已知a1=20, 前n项和为Sn, 且如S10=S15, 求当n取何值时, Sn有最大值, 并求出它的最大值.取最大值的应为S12和S13.5. G是a、b的等比中项 G=.6. 在应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 一定要对q=1与q≠1进行分类讨论.7.等比数列中隐含着各项不为零、公比不为零, 项与公比的符号有着密切的联系, 解题时应特别注意.。
数学必修五数列知识点提纲

数学必修五数列知识点提纲
数学必修五数列知识点提纲如下:
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串数,其中每个数称为该数列的项。
2.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为固定常数的数列。
公式为:an = a1 + (n-1)d,其中an为第n项,a1为首项,d为公差。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若知道等差数列的首项a1、末项an以及项数n,则前n项和Sn可以计算为:Sn = (a1 + an)n/2。
4. 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的性质包括:公差相同、任意两项的和等于中间项与首尾两项之和、等差数列的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之和等于项数的二分之一乘总和等。
5.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比为固定常数的数列。
公式为:an = a1 * r^(n-1),其中an为第n项,a1为首项,r为公比。
6.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若知道等比数列的首项a1、末项an以及项数n,且公比r不等于1,则前n项和Sn可以计算为:Sn = (a1 * (r^n - 1))/(r - 1)。
7. 等比数列的性质:等比数列的性质包括:公比相同、任意两项的比等于中间项与首尾两项之比、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与后n项和之差等于第n+1项与第2项之差等。
8. 通项公式: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用来表示数列中第n项的公式。
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已经列出了通项公式,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来确定数列中任意项的值。
9.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应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计算利息、计算成绩排名等。
总结:以上是数学必修五数列的主要知识点提纲,学生可以通过理解这些知识点来提高对数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五数列知识点

1.数列的函数理解:
①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定义域和值域上。
数列可以看作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其有限子集{1,2,3,…,n}的函数,其中的{1,2,3,…,n}不能省略。
②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一般情况下函数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列也不例外,通常也有三种表示方法:a.列表法;b。
图像法;c.解析法。
其中解析法包括以通项公式给出数列和以递推公式给出数列。
③函数不一定有解析式,同样数列也并非都有通项公式。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项的序数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an=f(n)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注:通项公式不)。
数列通项公式的特点:
(1)有些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有不同形式,即不。
(2)有些数列没有通项公式(如:素数由小到大排成一列2,3,5,7,11,...)。
3.递推公式: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它前一项或几项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数列递推公式特点:
(1)有些数列的递推公式可以有不同形式,即不。
(2)有些数列没有递推公式。
有递推公式不一定有通项公式。
注:数列中的项必须是数,它可以是实数,也可以是复数。
(推荐)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总结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总结1、数列的基本概念(1)定义: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2)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3)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a n }的第一项(或前几项),且任何一项a n 与它前一项a n -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是给出一个数列的两种主要方法.2、主要公式(1)通项公式a n 与前n 项和公式S n 间的关系:a n =⎩⎪⎨⎪⎧S 1 n =1S n -S n -1 n ≥2. (2)等差数列 a n =a 1+(n -1)d =a m +(n -m )d . S n =12n (a 1+a n ),S n =na 1+12n (n -1)d .A =a +b 2(等差中项). (3)等比数列a n =a 1q n -1,a n =a m ·q n -m . S n =⎩⎪⎨⎪⎧ na 1 q =1a 1-a n q 1-q=a 11-q n 1-q q ≠1.G =±ab (等比中项).3.主要性质(1)若m +n =p +q (m 、n 、p 、q ∈N *),在等差数列{a n }中有:a m +a n =a p +a q ;在等比数列{a n }中有:a m ·a n =a p ·a q .(2)等差(比)数列依次k 项之和仍然成等差(比).专题一 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1.观察法 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1)1,1,57,715,931,…; 2.定义法等差数列{a n }是递增数列,前n 项和为S n ,且 a 1,a 3,a 9成等比数列,S 5=a 25.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3.前n 项和法(1)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3n +1,求通项 a n ;(2)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2n+2,求通项a n. 4.累加法已知{a n}中,a1=1,且a n+1-a n=3n(n∈N*),求通项a n. 5.累乘法已知数列{a n },a 1=13,前n 项和S n 与a n 的关系是S n =n (2n -1)a n ,求通项a n . 6.辅助数列法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3a n +2(n ∈N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7.倒数法已知数列{a n }中,a 1=1,a n +1=a n a n +1(n ∈N *).求通项a n . 专题二 数列的前n 项和的求法1.分组转化求和法如果一个数列的每一项是由几个独立的项组合而成,并且各独立项也可组成等差或等比数列,则该数列的前n 项和可考虑拆项后利用公式求解.求和:S n =112+214+318+…+(n +12n ). 2.裂项求和法对于裂项后明显有能够相消的项的一类数列,在求和时常用“裂项法”,分式的求和多利用此法.可用待定系数法对通项公式进行拆项,相消时应注意消去项的规律,即消去哪些项,保留哪些项,常见的拆项公式有:(1)1n n +k =1k ·(1n -1n +k); (2)若{a n }为等差数列,公差为d ,则1a n ·a n +1=1d (1a n -1a n +1); (3)1n +1+n =n +1-n 等.3.错位相减法若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由这两个数列的对应项乘积组成的新数列为{a n b n },当求该数列的前n 项的和时,常常采用将{a n b n }的各项乘以等比数列{b n }的公比q ,然后错位一项与{a n b n }的同次项对应相减,即可转化为特殊数列的求和,所以这种数列求和的方法称为错位相减法.已知数列{a n }中,a 1=3,点(a n ,a n +1)在直线y =x +2上.(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若b n =a n ·3n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4.分段求和法如果一个数列是由各自具有不同特点的两段构成,则可考虑利用分段求和.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a n +S n =1(n ∈N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若数列{b n }满足b n =3+log 4a n ,设T n =|b 1|+|b 2|+…+|b n |,求T n .附注:常用结论1)1+2+3+...+n =2) 1+3+5+...+(2n-1) =3)三、等差、等比数列的对比(1)判断数列的常用方法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①②2()③(为常数).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①②(,)③(为非零常数).④正数列{}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成等比数列.(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比小结: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定义公式1.2.1.2.性质1.,称为与的等差中项2.若(、、、1.,称为与的等比中项2.若(、、、),则),则3.,,成等差数列4. 3.,,成等比数列4. ,(3)在等差数列{}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1),时,有最大值;,时,有最小值;2)最值的求法:①若已知,可用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②若已知,则最值时的值()可如下确定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五数列知识点
1.数列的函数理解:
①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定义域和值域上。
数列能够看作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其有限子集{1,2,3,…,n}的函数,其中的{1,2,3,…,n}不能省略。
②用函数的观
点理解数列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一般情况下函数有三种表示方法,数
列也不例外,通常也有三种表示方法:a.列表法;b。
图像法;c.解析法。
其中解析法包括以通项公式给出数列和以递推公式给出数列。
③函数
不一定有解析式,同样数列也并非都有通项公式。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项的序数n之间的关系能够用
一个公式an=f(n)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注:
通项公式不)。
数列通项公式的特点:
(1)有些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够有不同形式,即不。
(2)有些数列没有通项公式(如:素数由小到大排成一列2,3,5,7,11,...)。
3.递推公式: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它前一项或几项的关系能
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数列递推公式特点:
(1)有些数列的递推公式能够有不同形式,即不。
(2)有些数列没有递推公式。
有递推公式不一定有通项公式。
注:数列中的项必须是数,它能够是实数,也能够是复数。
【二】
1.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an=a1+(n-1)d
n=1时a1=S1
n≥2时an=Sn-Sn-1
an=kn+b(k,b为常数)推导过程:an=dn+a1-d令d=k,a1-d=b则得到an=kn+b
2.等差中项
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能够堪称最简单的等差数列。
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arithmeticmean)。
相关系:A=(a+b)÷2
3.前n项和
倒序相加法推导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
=a1+(a1+d)+(a1+2d)+······+[a1+(n-1)d]①
Sn=an+an-1+an-2+······+a1
=an+(an-d)+(an-2d)+······+[an-(n-1)d]②
由①+②得2Sn=(a1+an)+(a1+an)+······+(a1+an)(n
个)=n(a1+an)
∴Sn=n(a1+an)÷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于首末两项的和与项数乘积的一半:
Sn=n(a1+an)÷2=na1+n(n-1)d÷2
Sn=dn2÷2+n(a1-d÷2)
亦可得
a1=2sn÷n-an=[sn-n(n-1)d÷2]÷n
an=2sn÷n-a1
有趣的是S2n-1=(2n-1)an,S2n+1=(2n+1)an+1
4.等差数列性质
一、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
an=am+(n-m)d
它能够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二、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N*
三、若m,n,p,q∈N*,且m+n=p+q,则有am+an=ap+aq
四、对任意的k∈N*,有
Sk,S2k-Sk,S3k-S2k,…,Snk-S(n-1)k…成等差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