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龙八部》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的兄弟虚竹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阅读教材P29《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各政权名称,并说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提示: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2.引导深入思考:(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一目,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归纳:战→和→战→和。
2.史料解读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3.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冲突。
3. 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辽、西夏与北宋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辽国的建立与发展:契丹族的兴起,辽朝的建立,辽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 西夏的建立与发展:党项族的兴起,西夏的建立,西夏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3. 北宋的建立与发展:宋朝的兴起,北宋的建立,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4.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与冲突:辽宋战争,西夏与北宋的战争,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外交关系。
5.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和团队合作。
六、辽国的建立与发展(续)1. 辽国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官僚体系。
2. 辽国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辽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3. 辽国的文化特点:契丹族的文化传统,佛教在辽国的传播,辽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
七、西夏的建立与发展(续)1. 西夏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官僚体系。
2. 西夏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西夏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小组合作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借鉴。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评价,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他人能力。
3.创设情境,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并立时期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期的基本情况,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
-辽:介绍辽的建立、政治制度、疆域范围、经济发展等。
-西夏:介绍西夏的建立、政治制度、疆域范围、经济发展等。
-北宋:介绍北宋的建立、政治制度、疆域范围、经济发展等。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并立时期的疆域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那么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并立共存的呢?”以此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3.结合历史故事,以讲述、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并立时期历史事件的兴趣。
(二)问题导向
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各政权之间是如何互动的?”“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影响?”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
3.教师在解答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
a.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b.你认为哪个政权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什么?
4.思维导图:绘制一张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政权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讨论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简述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
b.分析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各个政权的影响。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明确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c.列举北宋在这一时期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关系。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和发展。
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辽国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国的兴起和其对北宋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北宋与辽国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辽国的兴起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北宋与辽国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辽国对北宋的影响和北宋的对策。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辽国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和和平条约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探讨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
第三章:西夏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夏的兴起和其对北宋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西夏的兴起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和和平条约。
西夏对北宋的影响和北宋的对策。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西夏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和和平条约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探讨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
第四章:辽、西夏与北宋的和平时期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平时期。
让学生了解和平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平时期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和平时期对三个国家的影响和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
2.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情况。
3. 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1.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
2. 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情况。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情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情况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力。
第二章:辽国的建立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辽国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掌握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1. 辽国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辽国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辽国的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辽国的建立与发展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辽国的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西夏的建立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西夏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掌握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内容:1. 西夏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西夏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西夏的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西夏的建立与发展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的掌握程度。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辽朝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辽朝的兴起过程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2. 掌握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辽朝与北宋之间的互动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辽朝的兴起:契丹族的起源、阿保机建立辽朝、辽朝的疆域扩张。
2. 辽朝与北宋的关系:澶渊之盟、辽宋战争、和平时期的贸易往来。
3. 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辽朝的兴起过程。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辽朝的疆域扩张情况。
3. 组织学生讨论辽朝与北宋的关系,理解两者之间的互动。
4. 分析辽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当时中国的意义。
第二章:西夏的建立与北宋的对抗教学目标:1. 掌握西夏的建立过程及其与北宋的对抗。
2. 了解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冲突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西夏的建立:党项族的起源、李元昊建立西夏、西夏的疆域扩张。
2. 西夏与北宋的对抗:夏宋战争、和议时期的矛盾。
3. 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西夏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西夏的疆域扩张情况。
3. 组织学生讨论西夏与北宋的对抗,理解两者之间的冲突。
4. 分析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当时中国的意义。
第三章:北宋的应对策略教学目标:1. 了解北宋在面对辽朝和西夏威胁时的应对策略。
2. 掌握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理解北宋的应对策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北宋的应对策略:加强边防、改善内政、推行科举制度。
2. 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文化成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北宋的应对策略。
2.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教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契丹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辽与北宋的赫章、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赫章、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
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契丹族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①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农耕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党项族西夏的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西夏政权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银川)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辽与北宋的和战材料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西夏货币 西夏买牛契约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学习与探究: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客观的评价该事件澶渊之盟对辽: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北宋: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从整体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促进了宋辽、宋夏边境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促进了我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四、课堂小结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五、巩固练习请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1.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议,共同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
2.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风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索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相互关系;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难点: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分析并评价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辩论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民族关系、国家统一的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和并立关系;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影响;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提高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1.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介绍;2.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并立;3.辽、西夏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与影响;4.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大致历史背景,并带出“并立”的概念。
二、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并立(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的统治者以及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同盟、争夺和和平时期;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政治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三、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与影响(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商贸关系以及经济交流的重要性;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影响;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经济交流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四、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与影响(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对彼此文化的影响;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文化交流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文化交流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评价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并立现象,以及这种并立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观点;2.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概念,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3.分析法:通过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历史辞典》;2.周明勤,《中国历史简明教程》;3.《中国通史》。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的地理位置和国情。
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和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通过历史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第二章:辽国的兴起与兴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国的兴起和兴盛过程。
让学生了解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2 教学内容辽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辽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辽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通过历史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第三章:西夏的兴起与兴盛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夏的兴起和兴盛过程。
让学生了解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2 教学内容西夏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西夏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西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通过历史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第四章:北宋的兴起与兴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宋的兴起和兴盛过程。
让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2 教学内容北宋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北宋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北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通过历史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第五章: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让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5.2 教学内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政治关系。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北宋时期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这幅画反映了哪个时期的社会生活?”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幅画描绘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城市生活,反映了北宋时期经济的繁荣。
3.教师过渡:“在北宋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那就是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时期。那么,这个时期有哪些特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包括各民族的起源、发展及地理位置。
2.讲解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
3.详细讲述重要历史事件,如檀渊之盟、绍兴和议等,分析这些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强调民族关系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5.情境体验,提升感悟:设计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情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课堂小结,巩固知识: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教学评价,促进发展: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合家庭实际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故事,增进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培养家庭学习氛围。
作业要求:
1.字迹清晰,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整洁。
2.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认真检查,确保答案正确。
3.作业提交时间:下一节课上课前。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和平稳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辽国、西夏国和北宋三个强大的政权,它们之间展开了复杂的互动关系。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政治势力及其相互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的历史背景。
掌握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基本情况。
理解三个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辽国2.1 辽国的成立与扩张介绍辽国的成立背景,如契丹族的兴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统治等。
讲解辽国在阿保机、辽太宗等君主统治下对周边地区的扩张。
2.2 辽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解析辽国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
介绍辽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第三章:西夏国3.1 西夏国的成立与银川政权讲解党项族的兴起及西夏国的成立背景。
介绍西夏国的银川政权及其政治体制。
3.2 西夏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解析西夏国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
介绍西夏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第四章:北宋4.1 北宋的成立与政治改革介绍北宋的成立背景,如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等。
讲解北宋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官僚制度等。
4.2 北宋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解析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介绍北宋的文化发展,如文学、艺术、科技等。
第五章:三个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5.1 辽、西夏与北宋的外交关系讲解三个政权之间的外交往来、和战关系。
分析外交关系对各方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
5.2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与冲突介绍三个政权之间发生的战争与冲突,如宋辽战争、宋夏战争等。
分析战争与冲突对各方的影响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六章:辽宋战争与和平条约6.1 辽宋战争的原因与过程分析辽宋战争爆发的背景,包括领土争端、经济利益冲突等。
描述辽宋双方在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战略。
初中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 7 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契丹族和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北宋是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为什么?(结合上节所学回答)没有完成统一。
原因:北宋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但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出示辽、北宋和西夏政权并立图2、讲授新课多媒体出示问题:辽的建立(建国时间、建立者、民族、都城),学生自行阅读、回答。
介绍契丹族: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
契丹人过着逐水草往来迁徙的游牧生活。
“行营到处即为家,经过约 500 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契丹已逐渐强大起来。
西夏的建立(建立者、时间、民族、都城),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出示西夏货币、文字、服饰有关图片,让学生直观认识历史。
辽与北宋的合战:出示问题1.占领燕云十六州的辽朝皇帝是谁?2.宋太祖时,北宋与辽的关系怎样?3.宋太宗时,被迫对辽采取什么政策?4.澶州之战发生在何时,当时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谁?5.辽与宋签订的盟约历史上称作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学生自行阅读回答问题3、自主探究知识探究(一)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对辽来说:使其安然脱险,而且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讲: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皇帝贪图苟安的结果,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来看: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即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十年的战争,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边境地区生产得到发展,而且双方还进行频繁的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正确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
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培 养 归纳应用能力。
培 养 学生应用能力。
(八)知识小结:出示表格,掌握了哪些内容?
(九)当堂达标训练出示练习题
(十)课后反思:
当堂达标。
预 期 效 果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导入框内容引入,设问(课件显示):
(1)关于契丹起源的传说说明了什么?
(2)唐末以前,契丹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后,转入新课教学。
(二)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有哪些呢?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知识网络
根据学习目标,出示知识网络
(四)学生自学
根据以上知识网络,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自学,不会的可相互讨论解决。
(五)学生展示
对以上基本知识,学生互相提问,检查记忆, 教师抽查,让学生书写
学生回答。
引起学生注意。
学生读出目标。
多媒体出示。
学生依据表格自学,填写内容。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检查学生书写能力。
(六)疑难解决
<一>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1.请学生说说:北宋、辽、西夏的位置?
2.辽和西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二>依据图,说出辽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如何?
1.北宋和辽的战表现在哪些方面?2.北宋和辽的和主要 Nhomakorabea现是什么?
<三>依据图,说出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如
何?
宋夏和议的内容是什么?
(七)质疑释疑:
1.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的相同点是什么?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一方面正确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1.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2.如何评价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
3.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主流是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找出政权。
说出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
说出宋夏和议及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消化记忆。
增 强 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学 生 观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2加 强 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重难点
重点
1.契丹、党项族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2.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难点
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方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教具媒体
①师生收集的实物资料,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等。②音像资料③多媒体设备
板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西夏的建立与北宋关系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课题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程标准
知道契丹、党项族的兴起辽与西夏的建立。了解澶州之战、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知道民族关系的特点,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掌握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的先后兴起。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