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使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意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1.3 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诗歌意象的把握。

难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

杜甫的诗作具有很高的现实主义精神,被誉为“诗史”。

2.2 创作背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是杜甫在流放途中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对侄孙湘的期望。

第三章:诗文内容解析3.1 诗歌意象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等,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流放途中的艰辛以及对国家和家族命运的忧虑。

3.2 诗歌结构诗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忧虑,对侄孙湘的期望,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信念。

第四章:作者情感分析4.1 忧国忧民情怀诗中作者对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表达,体现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4.2 期望侄孙湘作者在诗中以“示侄孙湘”为题,表达了对侄孙湘的期望,希望他能够传承家族优良品质,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第五章:教学设计5.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内容。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意象。

5.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情感,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5.4 课堂小结5.5 课后作业第六章:教学过程6.1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5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5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5篇)中学九班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低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习重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学习难点:感悟张岱的低沉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殊是碰到雪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简单骚动的心。

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同学做得,不一而足,老师要多激励,多称赞)喔!同学们把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学问的广博。

在刚才大家所展现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同学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同学可能说出多种情况,老师最终总结。

)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自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同学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痛的情感。

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日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二、明确学习目标(同学读记)三、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名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降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四、踏雪赏景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了解西湖雪景的漂亮吧。

请齐读课文(同学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同学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赏识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对象适用对象:高中学生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知识2.1 作者简介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重点强调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诗歌背景解释“左迁”一词的含义,说明诗人被贬的原因,以及蓝关在当时的地理位置和意义。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特点。

3.2 词语解析解释诗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3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苍山远”、“白发新”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第四章:诗歌主题与情感4.1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如忠诚、忧国忧民等,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4.2 情感分析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悲愤、忧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境。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预习任务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

5.2 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3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诗歌为灵感,创作一篇作文,表达对忠诚和忧国忧民的理解。

第六章:诗歌分析与解读6.1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6.2 诗歌艺术特色探讨韩愈的诗歌艺术特色,如用词造句、韵律节奏等,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的魅力。

第七章:比较学习7.1 比较分析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诗歌,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7.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比较学习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八章:拓展活动8.1 诗歌朗诵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绝。

本文将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背景,设计一份七年级下册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杰作,提高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杜甫的生平事迹。

2.阅读和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内涵和语言艺术。

3.学会运用诗歌赏析方法,领略文学之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学生们观看一段关于杜甫的生平介绍的视频,并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讨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课堂阅读环节(30分钟)学生们阅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并设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进入主题,如:“诗人为什么要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杜甫的什么心情之作?”等等。

3.语言艺术分析环节(20分钟)通过分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语言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锻炼学生语文运用和创新能力。

4.课堂练习环节(30分钟)通过学生分组,运用“诗眼识别”、“虚实分析”、“填空联想”等多种游戏化教学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认知,以此检验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

5.评价与总结环节(10分钟)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和检测成绩的评估,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读后感和心得体会,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反思本课教案采用贯穿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游戏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以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本课教案通过贯穿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歌,深入了解杜甫的心情和语言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2)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面对困境时坚定的信仰和乐观的人生态度;(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传承家族美德;(3)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3)作者韩愈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心境。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提问学生对“左迁”一词的理解;(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中的情感;(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传承家族美德;(3)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2)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 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思想的短文;3. 调查并了解韩愈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准确翻译和解释重点词语。

(3)分析并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身处困境时的坚韧不拔。

(2)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歌翻译和解释。

(3)诗歌情感分析。

2.教学难点:(1)诗歌内涵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韩愈,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

(2)展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诗歌翻译与解释(1)逐句翻译诗歌,解释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情感分析(1)通过诗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2)讨论作者在困境中如何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5.课堂小结(2)强调作者身处困境时的坚韧不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辅段1.多媒体教学:展示诗歌背景、作者简介等相关资料。

2.诗歌朗读: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五、作业布置1.背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写一篇关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感悟。

3.收集其他韩愈的诗歌,进行阅读分享。

【原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翻译】早晨上奏章到朝廷,晚上就被贬到潮州离京城八千里远的地方。

本想替皇帝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阴云横亘在秦岭,家乡在哪里?大雪堆满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本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被贬至蓝关途中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侄孙韩湘的期望和教诲。

1.2 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以载道,提倡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本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逆境的坚韧态度和对后辈的期望。

2.2 诗歌结构:诗歌分为四句,每句七字,采用平水韵,韵脚工整,对仗严谨。

2.3 诗歌意象:通过描绘山、水、雪、马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悲壮、凄美的氛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诗人身份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执着。

3.2 象征手法:诗歌中的“左迁”、“蓝关”等词语,象征着诗人政治失意和生活困境。

3.3 寓情于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对未来的期许。

第四章:教学目标与方法4.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朗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五章:教学内容与步骤5.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诗歌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教学目标和方法。

5.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步骤二: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步骤三:分析诗歌艺术特色,让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学价值;步骤四: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步骤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六章:诗歌的语言风格6.1 语言特点:韩愈的诗歌语言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

6.2 举例分析: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第七章:诗歌的思想内涵7.1 诗歌主题: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逆境的坚韧态度和对后辈的期望。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官员左迁至蓝关是指被贬官到边远地区,诗人背景下写下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人韩愈因上书谏言皇帝而被贬,他在途中经过蓝关时,给他的侄孙韩湘写下了这首诗。

1.2 诗人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在文学上提倡复古,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提倡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这首诗共四句,每句七字,属于近体诗中的绝句。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被贬官的悲愤和对侄孙的期望。

2.2 诗歌内容解读:第一句“云横秦岭家何在?”表达了诗人被贬至边远地区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

第二句“雪拥蓝关马不前。

”通过描绘雪拥蓝关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前进道路的艰难。

第三句“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人对侄孙的期望,希望他能有所作为,继承自己的志向。

第四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3.1 诗歌主题:这首诗主题是诗人的左迁经历和对侄孙的期望,通过对左迁至蓝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3.2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自己的遭遇的反思,表达了自己被贬官的悲愤和对侄孙的期望。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也流露出对侄孙的深深期望和关爱。

第四章:诗歌教学与鉴赏4.1 诗歌教学: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对诗歌内容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2 诗歌鉴赏:鼓励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关注诗歌的韵律、对仗和意境等方面。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诗歌进行个人的解读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按古诗欣赏的一般步骤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本诗“凄切而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2、掌握贬谪诗的感情和意象。

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儒家学说是封建时期的正统思想。

受儒家学说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

古代文人皆以入朝为官,为朝廷效力为人生最高目标。

然而宦海常有不测风雨,历史上有许多人才忠却被贬,贤而遭迁。

例如同学们学过的屈原(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中两位唐代诗人(韩愈和柳宗元)的两首古诗(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是哪些人?)。

看看两位诗人在仕途不顺时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初读诗歌问:首先请同学们自读韩愈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之后老师请几位同学来概述一下诗歌每句话的内容(诗歌的每一句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四句话,第一句写自己被贬的原因,第二句申述自己的忠心,第三句借景抒情,第四句交代后事在学习本诗之前,我们先大体了解一下本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韩愈(768—824),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贞元进士。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诗人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1.2 教学内容:诗人韩愈的生平简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创作背景。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诗人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问答法:通过问答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

1.4 教学步骤:介绍诗人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讲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创作这首诗。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诗歌的结构分析。

诗歌的意义解读。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

2.4 教学步骤: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句、韵律等。

解读诗歌的意义,包括主题、情感等。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读成果。

第三章:诗歌背诵与默写3.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诗歌内容。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2 教学内容:诗歌的背诵和默写。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背诵和默写的方法和技巧。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

3.4 教学步骤:讲解背诵和默写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进行默写练习,纠正学生的错误。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表达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4.4 教学步骤:讲解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互相交流分享。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相关的文学作品。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拓展相关的文学作品。

5.3 教学方法:讲解法:总结学习内容。

推荐法: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7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7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7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一、引导自学(8分钟)明确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合作探究: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自学要求:(大屏幕出示)(一)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画出生字词语。

(三)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二、展示反馈(时间:7分钟)(一)文学常识1、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2、作品:《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3、补充背景介绍:《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无奈;(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3)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3)诗文主题思想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翻译;(2)诗文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3)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韩愈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对诗文主题思想的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 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内容分析1. 诗文背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官至蓝关途中,为勉励其侄孙韩湘而作的一首诗。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无奈,也透露出对晚辈的关爱和期许。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意;(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掌握诗歌的基本赏析方法;(3)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寓意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家庭和亲情的眷恋;(2)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保持坚定信念、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2. 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析;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次寓意和哲理的解读;2.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2 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意;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深层次寓意和哲理;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诗歌赏析4.1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赏析方法,如意象、节奏、韵律等;4.2 学生尝试独立赏析其他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5.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诗中的寓意和哲理;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关爱家人和国家。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6.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7.1 背诵并理解诗歌;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杜甫的背景信息和创作背景。

2. 通过分析诗歌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入诗人杜甫,介绍他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解析诗歌题目“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描述作者杜甫的背景信息。

2. 学生是否能理解并解释诗歌题目的含义。

3. 学生是否能朗读诗歌,并表达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并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1. 分析诗歌的开头,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身份和遭遇。

2.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左迁”、“蓝关”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心情。

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作用。

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理解并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学生是否能感受诗人的情感,并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诗歌翻译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歌,确保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义,并进行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准确地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义,并能够进行讨论。

第四章: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如韵律、节奏等。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美,如诗人的思想感情等。

3.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背景介绍唐朝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官场生涯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

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至蓝关,此诗作于贬官途中。

1.2 作者介绍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首联:叙事点题,写自己因上书谏言被贬官。

颔联:抒发感慨,写自己虽遭贬官,但内心仍坚定。

颈联:表达对侄孙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勤勉学习,有所作为。

尾联:表达自己的坚定态度,不畏艰难,保持正直。

2.2 重要词语解释“左迁”:贬官,降低官职。

“蓝关”:地理位置,指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

“示侄孙湘”:给侄孙韩湘看的,表达作者对后代的期望。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3.1 诗歌主题表达作者在被贬官后的心境变化和内心坚定。

对侄孙的期望,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志向和品德。

3.2 思想内涵批判当时的政治环境,官场的不公和腐败。

强调个人的正直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语言特点韩愈的诗歌语言简练有力,富有韵味。

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

4.2 意象与情感表达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左迁”、“蓝关”等,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第五章:教学实践与拓展5.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朗读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象。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

第六章:诗歌情感分析6.1 诗歌情感概述分析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被贬的失落到坚定的自我信念。

通过对侄孙的期望,体现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期许。

6.2 情感细节分析首联中透露出作者对被贬的不满和无奈。

颔联中转折出作者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坚持。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3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 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及难点:1. 忠而获罪的愤慨。

2. 叙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教学设想:1. 以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2.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注音并简介作者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朝奏( )九重天( )瘴江(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①本诗作者是唐代人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②写出诗歌中描写冬景的句子(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国家赤胆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将衰朽惜残年)。

3.背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二. 译释诗句,了解大意。

1.释词: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贬:降职。

圣明:指天子。

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

蓝关:即蓝田关。

2.结构: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3.译诗: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三. 讨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创(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创(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创(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创(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创(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著名诗篇,全诗是王之涣先依石碑题字、后题诗石。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提升其审美能力、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

下面是对该诗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基本的鉴赏能力,使他们对于诗歌语言、诗歌表现手法、诗歌情感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使学生能够从中感悟到王之涣的家国情怀。

3. 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表达。

二、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取如下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结合PPT,为学生详细讲解本首诗歌的背景、结构、语言、表现手法、情感等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

2. 讨论法:带领学生就具体的问题进行研讨与探究,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朗诵法:通过学生自由组合、自由演绎诗歌,使学生真正领会到诗歌表现手法、节奏等要素。

4. 演讲法:要求学生自主选题,撰写关于诗歌的大题目演讲稿,鼓励学生在演讲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与表现力。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有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步:诗歌背景介绍通过PPT详细讲解该诗歌的背景,使学生明了诗歌所表达的时代背景、情感背景等等。

第三步:诗歌结构分析通过PPT详细讲解该诗歌的诗歌结构,帮助学生突破诗歌的表面,深入到语言和结构的深处。

第四步:诗歌表现手法分析通过PPT详细讲解该诗歌的诗歌表现手法,使学生明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第五步:感悟诗歌的情感通过PPT详细讲解该诗歌的作者的情感,使学生重点感悟文中的家国情怀。

第六步:诗歌演讲结合前面学到的知识与意义,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展示、自由表演,展现学生的理解与表现力。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经历和创作意图;(3)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信念,奋发向前;(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全文背诵;(2)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典故和意象的理解;(3)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的解读;(2)运用诗歌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典故和意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2)深入解读诗歌内涵,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情感;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阅读,分析其艺术特色和作者情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以及课后心得体会的质量;3. 课后拓展:评价学生对类似诗歌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运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目标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本诗歌“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潮州韩文公祠柱联导入: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海峤:近海多山之地,指岭南地区。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潮州古有瀛州之称)这节课,我们就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领袖——韩愈。

二.学习目标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三.自学1.对照注释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本诗的主要内容。

2.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作如下点拨:⑴哪些诗句是写“左迁的”?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⑵哪些诗句是写“至蓝关示侄孙湘”?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⑶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非罪远谪的愤慨,也表明了尽管招来这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要保持老而弥坚、刚直不阿的品格。

三.讨论1.有人认为颈联是在写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不单单是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2.清人纪昀认为该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请结合该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诗中的“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

原因是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故读起来不觉得衰飒。

四.答疑引导学生对照“定向”环节中明确的教学目标,整理出经过“自读”和“讨论”这两级“过滤”后仍未能解决或者答案有分歧的问题,提交全班共同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教学导入】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徊惆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闲淡,或雕琢炼饰,或浅切平易,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由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

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

以元缜、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些诗人,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

在这—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

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又有着自己的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一首贬谪诗。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教学方法】
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岁丧父,由嫂氏抚养成人。

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
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2.背景知识补充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

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左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自己的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

韩愈的一个十二岁小女儿,卧病匆忙前行的途中,死而埋在道旁。

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3.文本研读
(1)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2)整体感知
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颔联:书“除弊事”表刚直不阿之态。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4.小组讨论交流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明确:“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

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明确: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

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

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5.课堂小结
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开阔,抒情真挚动人,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作业布置】
背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