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星星变奏曲(201296)概论
【九年级】星星变奏曲
【九年级】星星变奏曲3 星星变奏曲一、教材分析:《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
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本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的目标定为:第一,朗读,展开想象,领悟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揣摩语言,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第四,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尤为重要,我把的重点定为两点:1.整体感知内容,品读欣赏。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体味的思想内涵(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作为本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根据本节的目标和重难点,可以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诗歌的上下节本身就是对比。
在教学中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加大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改变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关于变奏曲的基本知识
关于变奏曲的基本知识变奏曲Variation,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
“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
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
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
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
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
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
变奏少则数段。
多则数十段。
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
管弦乐曲《森吉德马》前后两段旋律相同,而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和伴奏音型起了变化,就是用了变奏手法。
第一段轻柔缓慢,气息宽广,描写辽阔壮丽的草原景色。
第二段速度转快,节奏活跃,描写草原人民的愉快生活。
这种保持原来的旋律,而变化音乐语言中其他因素的变奏手法,叫做固定旋律变奏。
另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是装饰变奏。
装饰变奏只是保持主题的旋律骨架。
而变化旋律的细节,也就是用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进行加工,同时也可以变化音乐语言中的其他因素,如速度、力度、节奏、音色、伴奏音型等等。
贝多芬所作《田园交响曲》第五乐章开头的主题,描写雨过天晴时牧人欢乐的歌声。
贝多芬发展这个主题时.既用了固定旋律变奏手法,又用了装饰变奏手法。
主题后紧跟着的两次固定旋律变奏,同一个旋律,一次比一次移低八度,伴奏音型一次比一次加速,力度则一次比一次加强,从而使欢快的情绪逐步加深。
后来这个主题再一次出现时,改用了装饰变奏的手法,在旋律音与旋律音之间,加进了装饰音,把原来的旋律装饰得更加流利欢畅。
以上这两个例子,仅是在乐曲中采用了变奏手法,如果在一首乐曲中,有系统地用变奏的手法来发展主题,那就叫变奏曲。
变奏曲的原则是:先奏出完整的主题,然后依次演奏一个一个变奏。
变奏的次数可多可少,少则三四次,多则二三十次。
十七、十八世纪的组曲中,一首舞曲的后面往往紧跟着同一舞曲的变化反复,称为“复奏”。
《星星变奏曲》课件
04
《星星变奏曲》与现代诗歌的关 系
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
现代诗歌的萌芽期,受到 西方文学的影响,开始与 传统诗歌有所区别。
20世纪中期
现代诗歌的成熟期,涌现 出大量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形成多元化的风格和流 派。
20世纪末至今
现代诗歌的拓展期,与其 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不 断创新和发展。
《星星变奏曲》在现代诗歌中的地位
诗歌以夜晚的星空为背景,通过星星 的变奏,隐喻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 界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美好未来的 向往和追求。
艺术特色
朦胧诗的象征手法
《星星变奏曲》采用了朦胧诗常用的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 暗示抽象的概念,使得诗歌意义更加深远。
音乐性的节奏感
诗歌中的“变奏”一词暗示了音乐性,通过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 得诗歌具有强烈的音乐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教学方法
采用PPT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 等多种形式展示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 歌内涵。
教学内容
介绍《星星变奏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分析诗 歌的主题、意象、语言特点等,引导学生进行诗 歌朗诵和创作练习。
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01
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创作领域均可借鉴《星星变奏曲》的
优美的修辞手法
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诗歌语言更 加优美、生动、形象。
03
《星星变奏曲》的影响与评价
文学地位
总结词
具有重要地位
详细描述
《星星变奏曲》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史 上的里程碑,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影响
总结词:影响深远
星星变奏曲讲解
在诗歌中,“星星”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含义。它既代表光明、希望和美好,也隐喻性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观察 和思考。通过“星星”这一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意象分析
“变奏曲”这一意象在诗歌中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它暗示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感受和不断变化 的心情,同时也与“星星”这一意象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意境。
主题思想
诗歌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希望和美好,而“变奏曲”则暗示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复 杂感受和不断变化的心情。整首诗以“星星”为核心,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表现手法,展现 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对未来的憧憬。
主题思想
诗人通过“星星”这一自然现象,隐喻性地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在黑暗的现 实背景下,“星星”成为了诗人寻求希望和光明的象征,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 渴望和追求。
பைடு நூலகம்
03
艺术手法分析
音乐性
01
02
03
旋律
这首诗运用了美妙、梦幻 般的旋律,通过音符的跳 跃和流动,营造出一种独 特的氛围。
节奏
通过变化节奏,使诗歌更 具动态和活力,使读者感 受到星星闪烁的节奏和韵 律。
调性
诗人运用不同的调性来表 达情感的变化,使诗歌更 加丰富多彩。
视觉性
色彩
诗人运用丰富的色彩词汇, 如“金色”、“银色”、 “黑色”,为读者呈现出 一幅美丽的星空画面。
个人背景
江河当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经历了人生的挫折和磨难,这使得他对现实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出了这首诗歌,表达了自己对 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02
诗歌内容解析
3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1.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2.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3.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认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学习课时】一课时【知识链接】朦胧诗及其产生背景:朦胧诗古来有之。
李商隐可以称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朦胧诗人〞了,他的不少诗如锦瑟、如有及一些无题诗,历来难以确解,可是仍为读者喜爱。
探讨这些诗的创作方法,它们也是用一些片断的意象,以象征、隐喻手法,表现朦胧惝恍的情思和朦胧惝恍的意境。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杨炼等为代表。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是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表达对前景的迷茫和困惑。
因受政治影响,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十年浩劫给整个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江河与其他“朦胧诗人〞都是在“文革〞中长大的,心灵的成熟包含着对苦难的承担。
他们都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成长起来的。
应该怎样面对黑暗的时代留给他们的创伤,怎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罩着所有诗人的疑问。
因此,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中战胜苦难。
这首诗就是诗人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对即将过去的一个黑暗时代的答复。
了解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
变奏为作曲根本技巧之一。
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
使音乐保持原有的根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导学过程】一、教师导引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地会遭受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此岸,痴心不改。
3.星星变奏曲 第1节
题目
3.星星变奏曲
课时
1
学校
星火
一中
教者
邵国利
年级
九年
学科
语文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
2012-9、7
学
习
目
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3 星星变奏曲
江河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
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
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
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
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星星变奏曲赏析
星星变奏曲赏析星星变奏曲赏析(一):《星星变奏曲》赏析有人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
发生于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户外,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诗歌方面开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这次户外的主将之一。
他的《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的火把”,却更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它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
诗人选取星星”这一意象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正因星星”是最先点燃诗人灵感源的导火索,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借用人们对星星的凝望,更衬出现实的黑暗和残酷。
在这个现实里,不仅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风吹落。
星星是一首诗”,一个柔软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个朦胧着鸟语花香的春天”,是飘动的旗子”,是火”。
诗人对这一切愈是尽情地讴歌,愈显出愿望与现实的反差,也愈让人于温柔的静穆中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
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与寻找,既给这些诗篇蒙上一片迷悯与感伤的情调,又浸透着不甘湮没与泯灭的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谢冕语)。
在诗的结构上,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但内部结构稍有变化),这正像我国古代《诗经》中的某些一唱三叹的诗的结构,意在营造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来增强诗的内趋力和表达效果,让人于简单中心灵发生震动。
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如果……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安慰”。
意象的选取也许是很精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个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
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期望的光亮。
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愿意/每一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诗是完美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但这样的审美往往十分遥远,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托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
人教版《星星变奏曲》3教育课件
•明确:“瘦小的星”比喻并象 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 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 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 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 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 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 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词语:
• 静谧 mì
闪烁shuò
• 朦胧 ménglóng
• 劫jié难
凝望 níng
• 颤chàn动
覆fù盖
• 憧憬 chōngjĭng
听、读课文,赏析课文
赏析角度 意象、情感、写法、语言
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 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1.体会作者营造的两种意境,以 及如何处理这两种意境?
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 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 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 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 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什么是变奏曲?
•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是作曲 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 时值或节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 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 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
• 成的乐曲成为“变奏曲”。
2、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 这是1、借这用首音诗乐为术什语么来题说为的《星,星它变提奏示曲这》首?诗 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 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 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 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 “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 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 变化。
3.星星变奏曲
齐读第二节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 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 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 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 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 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又一颗瘦 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 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 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 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 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 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 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 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朗读诗歌
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
关于意象和意境
意象简单的说就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
所改变的形象,是诗人个人情感和客观 现实的融合。如日月星辰等在特定情况 下都可以称之为意象。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 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情由景生, 景中含情。诗歌的意境主要是通过诗中 具体可感的意象实现。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 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 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 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 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 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 “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 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 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 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 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 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课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课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课文
3 星星变奏曲
诗人在静谥的深夜遥望星空,闪烁的星星勾起了他“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憧憬。
谁不愿意生活像诗一样浪漫,心灵像飞一样自由?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教学分析】
在抒情优美、欢快活泼的.律动曲中感受和体验节奏变化所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感受和体验节奏、力度、速度变化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学会用其他两种节奏演唱《小星星》。
用欢快的动作表演《星星恰恰》及情景式表演《闪烁的小星星》、《星星摇篮曲》、《顽皮的小星星》。
课件1:第3课 星星变奏曲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 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研读诗文,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5.“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 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 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 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 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 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4.“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
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 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 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 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 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 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 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九年级语文上册3星星变奏曲
文化内涵的深度解析
文章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反复、对比等,营造出浓郁的诗意氛围,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韵味。
诗意表达
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反映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
情感抒发
文章中蕴含着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
哲理思考
文化内涵与主题的关系
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主题的背景和语境,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文化背景
文化内涵的融入使得主题更加丰富和深刻,使读者在欣赏文学艺术的同时,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主题深化
通过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提升中国文学的影响力。
跨文化传播
感谢您的观看
202X
作者介绍
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是“四五”时期涌现出的优秀诗人之一。 江河 《星星变奏曲》、《回旋曲》、《纪念碑》等。 主要作品
写作背景
江河在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时曾说:“《星星变奏曲》是探索自由诗的节奏和语言,表现手法上追求象征意义,形成一种意象化的境界。”
《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当时正值“文革”后期,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政治氛围十分浓厚。江河等青年诗人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这一重大社会历史主题,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篇,《星星变奏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情感表达的方式
03
描绘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无奈
通过写实的描写,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无奈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痛苦与挣扎。
01
描绘夜晚的寂静与寒冷
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寂静、寒冷的夜晚,感受到作者的孤独与寂寞。
02
3.星星变奏曲(2012.9.6)
4.“闪闪烁烁”是通常用来描写什么 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
这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是人们的各种感觉通过比喻或形 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例: A、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移 植为听觉)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
第一节和第二节用了同样的结构、 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句子 的语气已从肯定变为否定;内容又对光 明的向往转为对现实的否定;意境由温 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 变奏的关系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 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 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 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 又不失坚定的希望。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 关于朦胧诗
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来自 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 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 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地下文学”。它是新时期一 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 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 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 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
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 物。诗人反复咏叹星 星,表达了他对光明 的渴望
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 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 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 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 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 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 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3、“寂寞地燃烧”是代表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 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 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我们再来回顾第二节诗
夜、冰雪、苦难的诗、颤抖 意象: 的星星、僵硬的土地、 瘦小的星星等
江河《星星变奏曲》赏析
江河《星星变奏曲》赏析星星变奏曲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71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整体把握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
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第一节的前四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
星星变奏曲3(简案)
星星变奏曲3(简案)学习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具教学过程一二题解与导入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记录重点内容5钟5钟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四、问题研究1、诗人用“柔软得象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五、拓展延伸: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
自读课文朗读课文,自学理解分组讨论,集中归纳思考、理解学生写诗10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板书设计星星变奏曲江河对理想的向往,对黑暗的否定练习处理1.熟读成诵。
3星星变奏曲
题解
•
《星星变奏曲》上下两节,共同以
星星为意象,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 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 语也相同或相近具有同样的韵律。 • 但诗的上节与下节相比,情境、意味 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 些用语也有所变异,使上下两节诗构成主 题与变奏的关系。
星星变奏曲
第一节:诗人向往的光明世界。 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 谁不喜欢
星星变奏曲
江河
作者介绍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 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发表处 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 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 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 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 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 长 起来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 诗潮。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 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第二节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如果”假设句式,构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 成对黑暗现实的否定 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 一个写苦难的诗的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世界(寒冷孤寂)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一个被冻僵的世 界(冷酷肆虐)
一个太阳照不到的 世界(黑暗沉沉)
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一类是冰冷黑暗的:如,夜、冰雪、冻僵 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
象征黑暗、残酷的现实世界
诗句欣赏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 在睡莲丛中游动
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 温馨和自由自在比作一片湖,给 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
18
第一次反问,写出现实世界的苦难 化网)为您整理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第二次反问,写出现实世界的寒冷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请大家朗读课文,领略诗歌之美 朗读要求:
(1)朗读准音。 (2)注意朗读节奏与朗读时的 感情基调。
明确:感情基调是满怀希望的。朗读语 调是深沉的。
颤( chàn )动 安慰(wèi) 闪烁( shuò ) 寂(jì)静 朦胧( méng lóng ) 覆( fù )盖 疲倦( pí juàn ) 静谧 (mì) 憧憬 (chōngjĭng) 劫(jié)难 凝望 (níng)
变奏曲:
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 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 改变音符的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 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 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 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 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 ?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 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 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 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 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 “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 (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 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 变化。整个第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了主题与 变奏的关系
第三次反问,构成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理想世界
一、诗人对光明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
17
化网)为您整理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
反面表达,构成对现实的否定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1、由“如果”引领这
在夜里凝望
一假设句,构成对黑
寻找遥远的安慰
暗现实强有力的否定
谁不愿意
2、由“谁不愿意”开
每天
头的第一次反问,诗人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借助“诗”和“蜜蜂” 这两种象征光明的美好 意向,构成一个富有诗
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
)为您整理
12
关于意象和意境 意象简单的说就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所
改变的形象,是诗人个人情感和客观现实 的融合。如日月星辰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 以称之为意象。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 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情由景生,景中 含情。诗歌的意境主要是通过诗中具体可 感的意象实现。
星星江变河 奏曲
江河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作者介绍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 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发 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 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 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 物之一。
关于朦朦胧胧诗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
第一节:诗——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 夜——柔软得像一片湖,
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研析(二) 把握意象 读懂诗歌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 鸟、白丁香等。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对美好理想的热烈向往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
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
)为您整理
13
1、请学生大家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 (景物)。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 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 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 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2、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带有比喻性的句 子),学生再读全诗,体会其意境: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
喜欢
(否定)
(肯定)
第二节: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
(否定)
(肯定)
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 上有什么异同点?
•两节诗都运用了相同的结构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 “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前一诗 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为否定 结构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 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 “文革”十年,目睹了专职的残酷和 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 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 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 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 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 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 的表现。
第三次反问,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 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 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 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地下文学”。它是新时期一 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 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 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
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写作背 景
《星星变奏曲》上下两节,
共同以星星为意象,表现追求光明的 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 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相同或相近具有 同样的韵律。
但诗的上节与下节相比,情境、
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
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使上下
两节诗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读课文,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黑暗笼罩大地, 诗人向往光明世界。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意的理想世界 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 化网)为您整理
16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第二次反问,构成一个夏夜般柔美的理想世界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