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读完一本著作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一直以为历史即过去了的事,读钱穆才知道,过去是成为历史,但是历史并非过去了,过去和过去了,一字之别,的确不同,借钱穆的话来说即为:生命一定会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到未来。

(P7)那意味着,历史所载,绝非是过去了的事,不过只是过去,其精神必将贯穿古今,是一个连续的,事件是过去的,精神是活的,若是用线做比较,是一直线,而非线段,凝然常在或许即此了,若是线段,就随处止,而无法常在,华夏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依靠这样凝然常在的信念而活着,直到他那时,接连到今天,在那时中国人在沉睡,到今天,虽提文化自信,但终究是因为文化不自信,其实这是何等遗憾的事,泱泱古国,数千年的精神文明,数不胜数,却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力量,彰显他那富有生机的生命力,这不就是等于抱着金饭碗乞讨吗?政治、经济部分不想多言,过去发生的改革,都会有其正反的部分,一个制度发挥到极致,就是其衰败的原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呗,比如汉代的察举制为世卿世禄制的进步,然而到魏晋南北朝,形成世家大族,战争无需理由,只看家族,这不就是察举制的弊端所现,隋唐完善科举,明朝八股取士,到如今,仕途的选择,只有留待后人评论,但一个时期一定有其意义,故,政治制度所谓的优劣,难以评论,需要思考的或许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精神,这个精神或许才是先生所看重的,那便是一种和平一统的追求,在这个之中便是形成了这个特殊的阶层士。

钱穆说:教育救国,这是五十年前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

(P90)在今天,我们仍然在呼唤,然而这个教育是怎么做呢?教育或者现在的升学,都是唯升学率是论,这个状态下先生是说:于是一般青年,不是颓唐消极,便是过激破坏、种种不满意。

(P97)延续到今天,我们似乎并未听从先生的教诲或者劝导,因为先生所言一般青年,已经不只是颓唐了,更是有着茧居、自残甚至自杀。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914104210111 姚玉婷钱穆先生在序言中谈到了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他说这篇文章让他在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明,但即使是这样,他依旧不敢完全相信梁先生的话,因此他去研究历史,之后才发现“中国不亡”这四个字不是纯情感,而是经过了长期理智的讨论。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附录除外):1.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3.中国历史上的经济4.中国历史上的国防5.中国历史上的教育6.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7.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钱穆先生写历史,语言不生涩,没有太多的引古籍,即便是引用,也善解人意地将它翻译成白话文,语法也接近现在的习惯,而且多是“我讲”“说到”“我们来看一看”这样的词汇,就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所以我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

但钱穆先生写历史讲究证据和逻辑,而逻辑这个东西又很绕,读着读着总要翻到前面,总觉得前后有矛盾的地方,或许是我层次不够的原因。

譬如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一章,他讲到主权,讲西方的主权是唯物功利的,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却已虚化成道德或文化了,但是他同时承认说国家是一个机构,但是机构却还是一个物质的概念。

又如他反对“主权在人民”的说法,提出“若成立世界政府,是否主权在人类”的观点来驳斥,接着谈到中国人的“道”的观念,出发点在个人,要求发扬人类文化,发扬道德精神,达到人类所应有的最高可能的理想生活,他说:“终极点在天下。

家庭和国家,只是此过程的两个歇脚点。

”如此,目标不还是世界政府?我没有弄得懂这些问题,所以第二、三、四章都是略过的。

不求甚解嘛,这是陶老先生教给我的优秀品质。

在教育一章,他分析西方的教育。

从古希腊讲起,提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主张硬性地把人分成硬性的几种,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人从一生下来就应交给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测验,来决定以后该做什么。

就跟走程序似的,把人弄得跟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怪不得叫“理想国”。

钱穆先生又讲到普法战争时期德国的军事教育,也即“国家教育”,教育是为了配合国家,他认为这种教育相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包括之后的希特勒,乃至于苏维埃,都是在贯彻这种教育方针。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后感中国历史读后感(精选28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历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读后感篇1“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记得刚接触中国历史时,我就背诵过这样的顺口溜。

短短几十个字,就概括了我们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变迁。

就算背诵得滚瓜烂熟,也只能知道朝代的顺序。

要真正了解历史的兴衰,感受它的“气息”,还得从一本历史书中感受。

然而,许多历史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枯燥乏味的,但《全景图书中国历史》却不一样,书中提到的史料非常丰富,并且里面还引用了《诗经》《楚辞》《论语》的一些词句,读来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色古香的历史场景中,也变成了古人中的一员了。

一些重要的战争,因为有了图片的解说,也让我们仿佛参与了进去,变成了一位见证成王败寇的人。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过,那是一位位历史记录者用无畏的精神来记录的。

从司马迁到班固,从《史记》到《资治通鉴》,没有哪个国家能这样撰写自己的历史,让历史从往昔传承到今朝,从来没有间断过。

我喜欢读历史,每当读到一本历史书,我都感觉会有一种厚重的香味扑面而来,在历史的迷雾中,我仿佛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场景。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才有未来和希望。

所以说,读懂自己的历史,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从今天开始,读历史吧!就从《全景图说中国历史》开始!中国历史读后感篇2今天,我看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一篇小故事——一鸣惊人,说的是楚庄王每天饮酒作乐,白天去打猎,晚上就喝酒,不务正事。

大家都把他当做昏君看待,曾有几位大臣劝他,可他就是不听,后来他还下了一个命令,说:谁敢多嘴,谁就有罪!大家都不敢再劝他了。

直到有一天,大夫申无畏来见楚庄王,楚庄王问他:你来干什么?来喝酒还是来听音乐?申无畏就回答: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猜不出来,想请您帮我猜猜。

中特读书笔记

中特读书笔记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英国的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旧唐书》书中唐太宗也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已经不仅仅是扮演着记录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和自省。

关于历史的概述,钱老就曾写过《中国历史精神》一书,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的文化与精神。

前段时间有幸可以略读此书,深有感触,因而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精神》一书分为七讲,分别是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中国历史上的教育、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和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因为时间仓促,不能面面俱到,因而再次只谈谈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点。

首先,是钱老关于历史和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关系的描述(“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此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

我们要把握这文化的生命,就得要在它的历史上下工夫”)。

对于一个有历史的民族而言,支撑着它一路走过来的不正是它的民族精神和一直传承的文化吗?在如今的社会,我们大谈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是在关乎历史教育的态度却大庭相径。

很多学校轻视历史的教育,因为它们觉得历史的知识并不会帮助学生发文章,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就业,至少我所经历的是这样的。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放弃了历史的知识,那民族文化的传承从何谈起。

失去了这些,什么民族精神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所以这也是造就了这个浮躁的社会的原因之一吧。

物质波理论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德布罗意,早期的工作就是研究历史。

后有学者分析,德布罗意的伟大成就,就与他对前人研究历史的深刻总结归纳有关。

而反观如今的理工类院校,大多学生却把历史类的课程沦为逃课的对象,实在是讽刺。

还有在《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一章中,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军队制度的描述梳理。

其中汉代中的义务兵役制度,使得汉代全民皆兵。

在如今的社会,实行全民皆兵显然是行不通的,然而我看重的不是汉代那时军事制度的严格,而是那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10篇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10篇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10篇《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一):爱国主义读本钱穆先生通晓中国文史,此书也是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著述。

书中认为,历史因人类的生命而存在。

历史不止于当下,更活在当下、活在未来。

对于中国政治,钱氏提出了他的观点,即并不是专制政府,因为除了皇帝世袭,政府各级官员均因选贤任能选拔,可以说是中国式民主选举的雏形。

对于文教道德,钱氏认为中国的文化教育融宗教、道德、社会秩序为一体,道德精神是中国意识形态的核心。

全书加深了对中国文化优越性的理解,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本爱国主义读本。

(____.06.30 听雨轩)《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二):读《中国历史精神》一点心得最近读了钱老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一书,所表达的思想与他其他的著作一脉相。

看过后我深有感触,总结钱老先生这本书的主题如下,算是自己的一点心得。

中国历史精神是道德精神,道德精神即人们发自内心地去追求理想的做人标准的精神,这也是人生的大“道”。

道德精神陶铸了历史上的每个人,形成了中国文化,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进而演变了中国历史,成为了历史精神。

人性本善,人若能遵循天性向善,并将此天性发挥到极致,就能影响到别人,让自己的善与行为活在别人、后人的心里,从而让其他人都向善,从此过程中自身也可获得极大的满足与快乐,达到“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境界,进而实现人生的不朽,将自己短暂的自然生命转化为长久的历史生命与文化生命,这就是中国的道德精神。

现今社会的诸多问题产生,正是因为这一种精神堕落,所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向内重新唤醒这种精神,而不是过多地崇尚、模仿西方文化。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演变进程中不少低谷、混乱黯淡的时期,但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坚信“大道”,不为环境外部因素所左右,能在昏暗的年代给人希望、在丧失信心的年代给人信仰、在前途未卜不知所措的年代给人办法与出路,以身作则并感染熏陶着他人,最终扭转全社会的气运,实现文化的复兴,民族由衰至盛。

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籍,作者钱穆通过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梳理和解读,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钱穆首先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从古代到近代,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的历史变迁。

他指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多元化的,既有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有衰败落后的时期。

但是,中国历史的精神是连续的、稳定的,这种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穆认为,中国历史精神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这种精神注重人的尊严、价值和社会责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纽带。

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如孔子的“仁爱”、孟子的“人本主义”、荀子的“礼治”等思想。

此外,钱穆还强调了中国历史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也有所体现,如庄子的“天人合一”、荀子的“天人感应”等思想。

在书中,钱穆还探讨了中国历史中的民族精神。

他认为,中国历史中的民族精神是多元的,既有汉族的民族精神,也有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些民族精神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中的多元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籍,对于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精神内涵。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中国历史精神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精神的书籍,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分享我读后的感受和体悟,以及对中国历史精神的思考。

首先,中国历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历史跨越了几千年,从远古的传说时代到现代的社会变革,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精神。

在我读后的书籍中,我了解到中国历史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舍己为人等等。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精神特质。

其次,中国历史精神给我带来了深思。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和功利,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然而,在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崇尚道德、推崇孝悌忠信的价值观念。

这些精神追求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关于中国历史精神的书籍,我深刻体悟到了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

另外,中国历史精神也对我产生了实际的影响。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中国的人,我身处其中,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通过阅读关于中国历史精神的书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不仅增强了我的文化自信心,还为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例如,在团队合作中,我能够运用儒家的“和为贵”理念,促进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和协作;在困难面前,我能够坚持道家的无为而治,学会从容应对挑战。

中国历史精神不仅是一部历史,更是一本智慧的教科书,潜移默化地指导着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最后,中国历史精神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是一个拥有伟大历史的国家,积淀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历史精神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相关推荐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篇1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

没有历史,文化,就没有民族,反之,没有民族就没有历史和文化,三者相辅相成。

欲了解历史精神,必了解其变化和持久,在永恒中有变化翻新,在变化中有连绵持续的精神。

我们感觉是中国人,不仅仅是我们出生在中国,有中国国籍,更重要的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立德,立功,立言。

这些在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去了,何时提都不过时。

所以说要灭亡一个国家首先要灭亡其历史,改造一个民族,首先要改造其历史。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记忆,其也变成了行尸走肉。

所以要了解历史,尊重历史。

研究历史,从现在找问题,从过去找答案。

中国为什么能从乱到治,从治到乱,直到现在的大治,因为有前赴后继的士君子,维持着这种精神,有一群历史文化涵养的人,怀抱理想,救国图存,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不要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人类也是尽到教育的责任。

“因此中国今天的教育风气,小学生第一目标在进中学,中学生第一目标在进大学,大学生第一目标在获得店铺的机会,如此便成了一种赛跑式的教育,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机会比赛”。

而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传统是,人人皆可尧舜禹,即道德人格之尊严,使每个人感觉到都站在平等地位上,都尽自由地可能有成功,可能得满足。

所以在国民教育之外,要注重培养每个人的人文精神,尊师重道,道,事物的规律,基本准则,无所贵贱,无所高下,人人平等。

所以现在骂人不讲道理是对人的最大侮辱。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有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坦诚的讲,作为一名工科生,很少有机会认真去阅读一本讲述中国史学精神的书籍。

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也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所以对于中国很多的历史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次借着这次写读书报告的机会,认真拜读了钱穆大师的《中国历史精神》。

在读这本国学大师的巨著之前,我首先了解了一下作者钱穆大师。

钱穆是中国国学研究大师,毕生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并且钱穆先生有强烈的现实感,针砭时弊,对中国的史学精神有重大的影响。

《中国历史精神》分为七讲和一些附录,七讲包括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以及道德精神。

钱穆先生从他所处的时代给我们辩证的分析了中国历史的丰富以及中国历史精神的可贵。

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处于行将崩溃的地步,前人们在这样岌岌可危的时代努力探索着中国救亡图存的途径,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不管大一统的方法失败了,或者无产阶级专政成功了,也不管那个政党失败了,或者这个政党成功了,中国的统一和强盛那是最终必成事实的。

而当代中国缺少的不是经济不如别人,而是从精神方面来讲的一种信仰。

钱先生说中国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由道德精神形成的,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内心所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乃是中国人所向前积极争取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

中国近代不知多少人羡慕西方的文化和社会,也不知有多少人提出过学习西方或者全盘西化的道路,但是这种思想是忘记中国历史精神的行为,是盲目的跟从,是没有底蕴的前进。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历史,最终的结局必将是消失与灭亡。

因此历史是我们人生的经验,也是我们人生的事业,是了解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途径。

中国民族经历过千辛万苦,经历四五千年的历史生命,直到现在始终存在着,就是依靠着这一种道德精神。

世界上任何一民族,没有能像中国这样大、这样久,这是因为中国往往在最艰苦的时候,能发挥出他的道德精神来挽救危机,这就是我们的宗教,中国以往的文化精神正在此,以后的光明前途也必在此。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后感中国历史读后感(通用22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历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历史读后感篇1纵观华夏文明千年历史长河,王孙公子、帝王将相,好不风光。

但也有些女性,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在生命旅途中奔波奋斗。

100个女人,100种倩影,100种风采,在那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她们或绝色倾城,或工于心计,历史就这样为她们而改变。

没有黄月英这位智谋超群的老师,诸葛亮还会获得“才倾三国”的美誉吗?没有文明太后冯有,孝文帝能成为一代名君吗?没有倾世佳人杨玉环,开国盛世会延续吗?没有孝庄的极力周旋,福临能继位吗?历史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问号,也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惊叹号。

没有黄月英,诸葛亮南征北战就少了有力的后盾。

运输,是令他头疼的问题之一,而黄月英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诸葛亮便成功的克敌制胜。

没有文明太后冯有的帮助,北魏幼帝上台不稳,可能早已多次易主,江山不保,而孝文帝也会命运堪忧,难当大任,改革变成泡影,经济也会继续落后。

开元盛世的到来,让中国成为强国变得可能,可是安史之乱又把唐朝推入了不可挽回的深渊。

历史虽已成定局,却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如果李隆基没有给杨国忠那么大的权力,也许便不会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忧伤了。

历史在这些人脚下绕弯而行,使其他一切可能变成了零。

可是我们也很想知道那些成为泡沫的可能,会是怎样?如果,韩信没有被吕雉杀掉,那他会不会有朝一日受不了刘邦的小心眼,再把皇位抢过来坐坐,这样,汉朝也许会变成一个短命的王朝。

如果,王莽没有她姑姑王政君这个后台,那他永远也只能是一个平凡的少年,过着有一天算一天的逍遥日子,西汉的大旗也能多飘几年。

如果,没有孝庄的极力周旋,福临能继位吗?康熙又在哪里?也许多尔衮会在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中登上帝位。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教授的《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不仅拓展了对历史的认知,也引发了我对它的深刻思考。

作为一部以全新的视角来深度剖析中国历史的书籍,书中真实地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底蕴,令人耳目一新。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历史不是一种消极的遗忘,而是一种有益的记忆。

历史既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智慧,也可以为我们带来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引导我们完善自我价值。

书中许多观点反映出中国历史文化中持久不变的主题,尤其是儒家伦理观念,在政治、社会、宗教等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是一根稳定的根基,构筑起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书中指出,历史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无论在宗教、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成为中国发展的基础。

而这种发展也显示出历史在政治、社会环境及经济环境等层面上和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书中详细地总结了中国历史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将其分析成可供人们深入思考的历史精神。

此外,钱穆教授还指出,古代的文化传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从古老的技术和艺术,到宗教文化和民族认同。

据书中所述,古代和现代中国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以传承历史精神为目标,中国社会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发展民族性格特征,实现新的发展局势。

综上所述,钱穆教授的《中国历史精神》一书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着深远而丰富的贡献,它没有仅将历史精神看作静止的表层,而是
探究它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些深刻的思考通过历史的过去与未来的联系,试图提供准确的视角,指导社会的未来发展。

书中牢牢抓住了当下及未来中国所应具备的历史精神,进而给读者提供了对中国历史及其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许多年前,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社会,在这里,每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事件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更不用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宝贵经验。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当今世界提供了无尽的线索,其中包括《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这本著作。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是由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所著,这本著作旨在展示中国历史精神,它试图发现和总结出中国文化的特质,以此作为指导当代中国的基础。

此书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行为规范以及文明成果,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本书从探究中西文化区别出发,勾勒出了中国历史及其文明的图。

读完《钱穆中国历史精神》,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综合的理念框架,一个可以涵盖和包容许多不同派系的文化思想体系,其最突出的特色是对自然和和谐的尊重,对于以人为本和道德责任的着重;它更强调社会公正与人与人之间的负责;它更加注重仁义道德,力求宽容和谅解。

我们可以从这本书学到许多关于检验行为和价值观的技巧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当今社会。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不仅带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将指导我们如何去处理身处当下的社会现实,可以说,钱穆的书给了我们一种理性的方式去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坚持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同时又不断探索和更新它们,以此来应对
当下的挑战。

总之,通过《钱穆中国历史精神》,我们对中国历史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们从世界其他地方获得了启示,中国古代和当代的文明建立在多元包容的价值观之上,中国还有着能够指导我们应对当代挑战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让我们站在中国历史的精神家园上,使中国人民历时一千多年的苦难不再重演并真正实现光明的未来。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看到老师给的题目,第一眼就决定选择这本书。

闲暇的时候,我还是习惯到图书馆随手找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正史也好,野史也罢,都会看的不知不觉,忘乎所以。

中国历史上下绵延五千年,源远流长,虽说里面会有无数的刀光剑影,但更多的是国泰民安。

说起中国历史精神,我是充满无数敬意的。

可能精神二字对我们来说抓不到摸不着,但是它却又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从小到大,我们从课本中学到了太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情深意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淀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下的情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智慧……为了能够拜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我专程赶到了国家图书馆,一睹先生的风采。

由于预约到的是九州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钱穆先生著作校本,而且是以繁体字编写的,读起来略有些吃力。

这本《中国历史精神》是钱穆先生于一九五一年在台北应“国防部”特约做的演讲,一共分为七次,每次大约两小时。

事后再根据演讲的录音整理而来的,中间经过了钱穆先生的修订。

演讲中,钱穆先生分七部分阐述了对中国历史精神的看法,分别是: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中国历史上的教育、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和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人类的知识,虽说千门万户,浩瀚无涯。

扼要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属于自然的,一是属于人文的。

历史又是什么呢?可以说,历史便即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是全部人生的经验。

所以历史应该分三部分:一是历史本身,一是历史材料,一是我们所需要的历史知识。

说到研究历史的方法,我们应该从现时代中找问题,应该在过去的时代中找答案。

一个全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绝不是有大好出路的民族。

政治问题是人类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政治有办法,此外的许多问题也会有办法,政治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就不可能存在。

关于中国历史的读后感

关于中国历史的读后感

关于中国历史的读后感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之一,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了中国历史的相关书籍后,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这个古老的国家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更替,但始终坚韧不拔地生生不息。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如孔子的思想、秦始皇的统一、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唐朝的盛世等等,这些成就都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亮点,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历史中,我最为震撼的是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劳动人民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比如古代的农民、手工艺人、工匠等等,他们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如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李白、杜甫、张衡、祖冲之等等,他们的思想和成就影响了世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历史也充满了战争和动荡,这些战争和动荡虽然给中国带来了痛苦和苦难,但也锻炼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勇气。

在历次战争中,中国人民始终不屈不挠地抵抗侵略,捍卫着自己的国家和文明。

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和苦难,但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通过阅读中国历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韧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中国历史也给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如要珍惜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不懈地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要牢记历史的教训,珍爱和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是一部充满了荣耀和梦想的史诗,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和辉煌,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历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钱穆的《中国历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书集历史思想、文化源流和政治社会变迁于一体,让我能够对往古而论,以前中国人民的精神性格和文化趣味进行观察和思考,获得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其内容深入浅出,又精辟有艺术性,给读者以触动心灵的感受,我感受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历史精神贯穿得渊源悠远,是一段复杂交错,又洋溢着智慧和精神财富的传承。

穆先生提出中国历史精神追溯至黄帝时期,当时以“天命”,“自然”、“道法”等观念为中心的中国社会,有一种叫做“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崇拜自然,以自然为准则,以自然为法则,以天下君、臣、父、子四等有序排列的社会结构追求“大同”的愿景,以厚德载物的“克己尊卑”的普遍礼仪和“仁政”的主旨,实践着拙政克己、及物等于己的“和平礼仪”。

从古至今,古隆宗封建社会,封建文明萌芽,建立了历史精神性格的中国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从自然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到将天地关系与人的本性、道德价值紧密结合的仁政理念,钱穆先生提出的中国历史精神,既是具有中华一家的统一整体,又具有西方重视个体及崇尚自由的不同特色,这也正是中国文明的精华之所在。

北宋时期,文化启迪,政治改革,社会秩序,国家大事在此时期得到极大发展,钱先生也在本书中对这段历史中对个性、政治信仰和主观意识的系统发挥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以“反贵族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这也使得宋朝历史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积极追求,从儒家的道德观念到南宋朱熹思想的形成,以实践为本的“行动哲学”的出现,一切都说明了中国人民的追求形式的改变。

直到明朝,此历史精神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被称为“仁政”的思想给中国历史精神带来了新的提升,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从礼教出发,走向政治国家,以“政令”替代“习俗”,以“法令”取代“义理”,这一历史精神也鲜明地体现在明朝历史之中,也是一种非常活跃而重要的历史精神。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精神与前代王朝大不相同。

钱先生《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

钱先生《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6班仝宗健(学号2015110389)《中国历史精神》的百度百科简介是这样写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间治乱更巷,波谲云诡,常令治史者望洋兴叹,有无从下手之憾,而初读史者,亦每苦于重点之难以把握,以故望而却步。

钱先生以其渊博之史学涵养、敏锐之剖析能力分别讲述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等七大块内容。

”看了这样的介绍,我以为这本书会写得很晦涩,但当我翻开这本书,阅读了几行之后,发现文字相当通俗易懂,钱老通过简单的方式讲述着大道理,灵活穿梭于大俗大雅间,让人敬佩。

且撇开那些光环与头衔,单看他少时便熟读中华传统文献典籍,终老时留下1700余万字的讲稿著述,其人的精神力量实不可估量。

读完这本书之后,深刻体会到“中国若想前行,必须要有历史精神”的意义。

此书一共有七讲和一些附录,七讲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以及道德精神。

钱老从他所处的时代给我们辩证的分析了中国历史的丰富以及中国历史精神的可贵让读者得窥中国历史文化之堂奥,深入了解五千年来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当代中国人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及应当努力的方向。

在经济方面,《中国历史精神》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古至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体制的变化往往对应着社会制度的改革。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历史的作用下中国逐渐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精神走过了古代的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到了今天的一党专政与多党合作制度。

文化上,我们必须承认儒家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精神。

就在今天儒家文化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儒家文化在道德上给予我们一定的约束。

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历史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来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近代不知多少人羡慕西方的文化和社会,也不知有多少人提出过学习西方或者全盘西化的道路,但是这种思想是忘记中国历史精神的行为,是盲目的跟从,是没有底蕴的前进。

一读就入迷的中国史读后感受

一读就入迷的中国史读后感受

中国史读后感
读完中国史,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中国悠久的历史让我深感敬畏,从古代的夏朝、商朝、周朝,到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各个历史时期,中国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

特别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让我印象深刻,这些制度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在读中国史的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勇敢和智慧。

他们在困难和逆境中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和艺术也在历史中展现出了它们的辉煌和独特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中国史,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历史和文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希望中国可以继续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4班陈钦钦 2013110339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读史可以明智,这是我一直相信和践行的话。

在闲暇的时候,我喜欢读历史,喜欢琢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因为,透过历史的剪影,能看到刀光剑影的杀戮,人性的善与恶,又或者是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变。

每当读到历史,就像是一幕幕情景剧在我脑海里不停的闪现,让我的思绪变得躁动和唏嘘。

在上中特课之前,由于我知识上的浅薄,没能见识到钱穆先生和他的作品,甚为遗憾,当我读完《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后,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

原来我之前对历史的认识是那么的肤浅,《中国历史精神》告诉我历史不只是一个个刺激的故事,或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又或者是添油加醋的小道消息的单纯记录,它是要让我们后来人以史为鉴,领略其内涵和精髓,不要重蹈覆辙。

作者钱穆以其渊博的史学涵养,敏锐的剖析能力,让我们能够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奥妙,它不但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完整的历史概念,更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五千年来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及应当努力的方向。

该书汇编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有丰满的故事情节;有古今,有详略;分章节,逻辑清晰;所选故事具有时代性、典范性。

最重要的是,整书都有传递出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神实质。

历史的年轮无情地碾过纷纷乱乱的岁月,不管其中历经了多少朝代的更替,遭受了多少次外来文明的“入侵”,又发生了多少的文化变革。

但,有些东西是未曾改变的,那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像丰碑般屹立。

有太多的事和人无法让我们忘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淀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悯天下的襟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情谊深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智慧,“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与耐苦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关怀与情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914104210111 姚玉婷
钱穆先生在序言中谈到了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他说这篇文章让他在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明,但即使是这样,他依旧不敢完全相信梁先生的话,因此他去研究历史,之后才发现“中国不亡”这四个字不是纯情感,而是经过了长期理智的讨论。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附录除外):1.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3.中国历史上的经济4.中国历史上的国防5.中国历史上的教育6.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7.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钱穆先生写历史,语言不生涩,没有太多的引古籍,即便是引用,也善解人意地将它翻译成白话文,语法也接近现在的习惯,而且多是“我讲”“说到”“我们来看一看”这样的词汇,就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所以我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

但钱穆先生写历史讲究证据和逻辑,而逻辑这个东西又很绕,读着读着总要翻到前面,总觉得前后有矛盾的地方,或许是我层次不够的原因。

譬如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一章,他讲到主权,讲西方的主权是唯物功利的,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却已虚化成道德或文化了,但是他同时承认说国家是一个机构,但是机构却还是一个物质的概念。

又如他反对“主权在人民”的说法,提出“若成立世界政府,是否主权在人类”的观点来驳斥,接着谈到中国人的“道”的观念,出发点在个人,要求发扬人类文化,发扬道德精神,达到人类所应有的最高可能的理想生活,他说:“终极点在天下。

家庭和国家,只是此过程的两个歇脚点。

”如此,目标不还是世界政府?我没
有弄得懂这些问题,所以第二、三、四章都是略过的。

不求甚解嘛,这是陶老先生教给我的优秀品质。

在教育一章,他分析西方的教育。

从古希腊讲起,提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主张硬性地把人分成硬性的几种,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人从一生下来就应交给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测验,来决定以后该做什么。

就跟走程序似的,把人弄得跟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怪不得叫“理想国”。

钱穆先生又讲到普法战争时期德国的军事教育,也即“国家教育”,教育是为了配合国家,他认为这种教育相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包括之后的希特勒,乃至于苏维埃,都是在贯彻这种教育方针。

与“国家教育”对应的就是“宗教教育”,我的理解就是,当你痛苦了,去教堂做个礼拜,心情就忽然“哇”的一下纯净了,又好比汉朝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教人“人人可以成佛”。

除了“国家教育”和“宗教教育”,现代西方的大学教育讲究的是“个人自由的教育”,即知识与职业的教育。

但钱穆先生认为“知识”和“职业”,根本上都有它的“不自由”和“不平等”,如果一味讲知识和职业,会对社会产生两项不好的影响:一是人与人的分离,二是人与人的竞争。

他认为这种教育,使得成功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是失败。

而失败带来的苦痛和怨恨,正好靠“国家教育”和“宗教教育”来安抚和消除。

所以他归纳西方的教育就是以上三种。

而西方的弊病,也出现在这三者的摩擦之中。

例如苏维埃,虽说综合了三者,但仍以“国家教育”为中心,个人的知识及职业,均须配合国家,而他们的宗教,不过是用马克思、列宁来代替耶稣。

人生在世,国家有法律,社会有风俗,职业有固定,自由是有限的。

人人祈求向上,而人人不免落后。

如果在社会人心的实际反映上,只是一种个人主义自由竞赛的机会教育在鼓荡。

那这样的教育,不但没有成效,还会产生许多反作用。

从这一点上来说,西方有宗教,而中国有儒家。

儒家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文化教育”。

它包含着宗教精神,又有别于宗教精神。

它不主张教人出世,而教人在此世做一个圣贤人,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它教育人在生活里成功和失败同时存在,但是在道德人格即尊严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这里,他们有最大的自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成功和满足。

而这样的成功,被教育成更高境界的成功。

这样的精神,在中国社会有极大的功效,可以安抚人的内心。

所以在中国,骂人“你这个人不讲道理”是最侮辱人的话。

中国人的“道”,才是真正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

民族并不是自然存在的,自然只能孕育人类,不能生育民族。

民族的泯灭实际是文化的消失。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尽管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黑暗时期,但是眼前的病态总不是整部历史。

钱穆先生说:“文化会生病,有生命的都会生病”“重要的是寻求病源,不能说你有病,因为你有生命,要消灭了生命才能消灭你这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