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朝八股文的出现1
明朝八股文制度与文学传统变革
明朝八股文制度与文学传统变革明朝,一个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不仅在军事、政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也在文化领域处于一个高峰时期。
其中八股文制度是当时文学活动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它的形成、发展、对文学传统的影响,都是我们进行深入了解的重点。
一、明朝八股文制度的形成和演化八股文制度,起源于元代“诗赋至上”的文体思想,跟考试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初为考试的一种形式,后成为一种通俗的写作方式,直到后来逐渐走向衰败。
明代八股文有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
它严格规定文体和篇幅,使用固定的词句和语言方式,内容形式大同小异。
通常八股文篇幅为“正“副必定要对称,分别为“开头、承题、起讲、核心、补充、结尾“六个部分,每个部分要使用固定的字数、词语、句子结构。
二、八股文制度对文学传统的影响1. 形式上:八股文更加重视文体,讲究形式和规则。
这不仅强化了文学的语言形式,还导致了文学提交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也给后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形式意义。
2. 内容上:八股文不仅讲究形式化,而且更强调外在形式高于内涵。
它的内容形式大同小异,语言固定、句式死板,文学意义常弱于形式。
这不仅限制了文学思想的发展,也让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变形。
三、文学传统的变革1. 小说的兴起:八股文缺少想象力和文学情感,缺乏文学的生命力,日益丧失了它曾经的生命力和活力,正是这种状态造就了明代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全真教四大奇书等之于是以开启了明清小说黄金时期的篇章。
2. 诗歌形式和风格的转化:在经历了八股文的“帝制“阶段之后,诗歌写作的风格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韵律的运用变得更加灵活,写作风格也更加自由。
出现了许多“新诗派“的诗人,从形式还原实际生活,把现实主义写入诗歌创作之中。
到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八股文制度和文学传统变革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能够领会到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
如今文学范式、主题思想在社会变迁和文化交融中,呈现着多元和包容性。
我们在后人,需要在文学创作中准确把握文学语言的传承和发扬基础,创新文学思维和实践方式,对于传统和现代的综合发掘,为我们文学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思想发展和资源注入。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引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优秀的状元更是明朝文化的代表。
在明朝,科举制度发展成为一个严密而庞大的选拔机制,而状元则代表着最顶尖的才能和学问。
他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写作八股文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识。
本文将介绍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一、背景介绍1. 科举制度在明朝,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和士人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其中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只有通过了殿试才能成为状元。
2. 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种文章形式。
它以四书五经为基础,按照固定模式编写。
每篇文章都由八个部分组成,包括题目、出处、原义、引证、赋义、正议、杂议和结语。
二、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特点1. 精通经典明朝优秀的状元必须对四书五经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他们能够熟练引用经典中的诗词、典故和名言警句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2. 文采飞扬明朝状元的八股文往往语言优美,行文流畅。
他们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3. 思想深刻明朝状元的八股文不仅形式上符合要求,而且内容上也富有思想性。
他们能够通过论述问题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和道德等方面的见解。
三、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范例以下是一篇明朝优秀状元写作的八股文范例:题目:论孔子之治学思想出处:《论语》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义: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时常温习才能取得成效。
引证:如《论语·学而》中的“温故而知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赋义:孔子的治学思想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正议:在孔子的治学思想中,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认为人应该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来行事。
杂议:然而,有人认为孔子过于强调传统道德,对个人创新和自由发展有所限制。
结语:总体来说,孔子的治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观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明代八股文欣赏
明代八股文欣赏八股文的远源,一般地常追溯到北宋的王安石、苏辙诸家的“经义”,南宋陈傅良诸家的“奥论”内容也即是“经义”。
还有从破题等技术方面,又追溯到“律赋”等文体。
还有从明代篇后用“大结”,借发挥经义引到陈述、评论政治问题,又牵涉到“策问”等等。
不过通常意义上的八股,就是始于明初的。
为了更好的欣赏典型的明代制艺,这里只分析明中叶以后的标准八股文。
八股时文之设,本来就是为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并进而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朝廷,执掌政权,因而只求全面考察士子之功力,并不求其能够传扬文名。
如此要求之下,制艺有许多苛刻的要求,其破题、承题、起讲、八股四比、大结都有一定的程式,且极为苛刻,以致清代以来一直有人谈八股色变。
不过,由于明代文教千古第一,客观上,许多明代八股文即使在文学上也是上乘之作。
本文只求把明代制艺佳作呈上,大家共同欣赏,品味这古今中外最妙不可言的文学奇葩。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明代先贤的文章奥妙,这里先将制艺的基本格式介绍一二:制艺的题目,按规定只取自四书。
考官任取四书的某一句或一段,这就是题目了,显然,接下去的正文自然就是考察学子们对该段经义的理解了。
因而按规定,制艺的正文第一句必须是所谓的“破题”,破题,通俗的理解就是分析题目:本文主要讲些什么。
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
也有三句的,多半是有一个长句中有略顿处,像是三句的。
这两句主要是概括题义、解释题义,但又不能直说题义,作得好的,常是既透彻又概括。
很长很复杂的题目,要用简单的两句把它点明;短到一两个字的题目,也要用比题字多几倍字数的两句话把它说透。
破题是作时文的首要,好的破题,往往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妙处,如以“子曰”二字为题,破题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这是不露题目一字而把“子”(孔子,至圣先师)、“曰”(孔子所说,至理名言)二字说得不但非常透彻,而且绝对不能移到别人身上。
这就是最标准的破题了。
八股文创作
八股文创作八股文,又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中国明清两朝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文体之一。
其名称源自于其结构上的八个部分,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
八股文的创作遵循严格的格式和规范,旨在测试考生的文学功底、逻辑思维和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
以下是对八股文创作的详细说明,分为几个部分进行探讨。
一、八股文的起源与发展八股文起源于宋代的经义,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
在明朝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八股文逐渐形成了比较严格的程式。
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被废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长达五百余年。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八股文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二、八股文的结构与特点八股文的结构严谨,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要求,共同构成了一篇完整的八股文。
1.破题: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或几句话,需要点破题目要义,揭示文章主旨。
破题要求简洁明了,一语中的。
2.承题:紧接破题,进一步阐释题目的意涵,为后文展开做铺垫。
承题需要与破题相呼应,保持逻辑连贯。
3.起讲:即开始进入正文部分,阐述文章的中心思想。
起讲要求条理清晰,论述有力。
4.入题:起讲结束后,通过过渡性的话语将文章引入正题。
入题要求自然流畅,不露痕迹。
5.起股、中股、后股:这是八股文的主体部分,共包括六个股(即六段文字)。
每股需要围绕一个中心论点进行阐述,股与股之间要求内容相关、逻辑严密。
这三股需要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整齐划一、气势磅礴。
6.束股:文章的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收束。
束股要求简洁有力,留下深刻印象。
三、八股文的写作技巧1.紧扣题目:八股文的写作必须紧扣题目要求,不能偏离题意。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题目的内涵和外延,确保文章内容与题目保持一致。
2.遵循格式:八股文的格式规范严格,考生需要遵循相应的结构和字数要求。
八股文内容
八股文内容八股文,又称“制义”、“时文”,起源于我国明代,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科举考试文章。
它是一种典型的封建文化产物,曾在我国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八股文的定义、特点、历史地位、局限性与改革以及现代社会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
一、八股文的定义与起源八股文是指在科举考试中,考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矩撰写的一种文章。
这种文章起源于明代,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八股文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文章结构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固定的格式和写作方法。
二、八股文的特点与结构八股文具有明显的格式化和套路化特点。
文章结构严密,逻辑清晰。
破题部分主要阐述文章的主题,承题部分进一步解释主题,起讲部分引入论述,入手部分开始具体分析。
起股、中股、后股三个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深入阐述。
束股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这八个部分构成了八股文的完整结构。
三、八股文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八股文在我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国古代教育的方向和士人的选拔。
许多著名文人学者都曾通过八股文一举成名。
同时,八股文也对我国古代文学、文化、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八股文的局限性与改革然而,八股文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过于固定的格式和套路限制了考生的创造力。
其次,八股文注重儒家经典,忽视其他学派,导致知识面狭窄。
最后,八股文成为士人晋升的主要途径,导致社会地位单一,不利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历史上曾进行多次改革。
如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抡才法”,对八股文进行调整,拓宽考试内容,增加实用性。
光绪年间,实行“废科举制”,取消八股文,开启近代教育改革。
五、八股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虽然八股文在科举制度废除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仍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首先,八股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可作为现代文章写作的借鉴。
八股文内容
八股文内容
(最新版)
目录
1.八股文的起源和发展
2.八股文的特点和结构
3.八股文的影响和评价
正文
一、八股文的起源和发展
八股文,又称制义、制艺、时文等,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章体裁,起源于明朝,盛行于清朝。
它的出现与当时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主要用于选拔官员。
八股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最初的萌芽到成熟,再到逐渐衰落,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演变。
二、八股文的特点和结构
八股文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范围:八股文的内容范围主要限于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书》、《礼》、《易》、《春秋》。
2.结构形式: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其中破题、承题、起讲、入手又称为“前四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称为“后四股”。
3.文字技巧:八股文要求行文流畅,语言简练,逻辑严密,有一定的对仗和韵律。
三、八股文的影响和评价
八股文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也是儒家文化的体现。
然而,八股文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
正面评价认为,八股文在一定程度上选拔了人才,使儒家经典得以传承。
同时,八股文的训练使得许多文人具备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负面评价则指出,八股文的出现使得学术研究陷入了僵化和固步自封,限制了文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八股文的刻板教条,使得许多文人忽略了实际问题的研究,从而导致社会进步的滞后。
综上所述,八股文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章体裁,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明朝状元八股文
明朝状元八股文明代状元八股文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它凭借其高超的文学造诣和精湛的语言运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状元八股文充斥着许多理念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实用的角度来探讨明代状元八股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首先,明代状元八股文的为人处世思想指导意义重大。
明代儒学曾被奉为国学经典,这种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精髓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明代状元八股文的作者可以通过吟咏文字,释放自己的情感态度。
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写作中,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深入浅出的阐述,使人们受益匪浅,能够更好地做人处世。
其次,明代状元八股文的绘画和文学造诣影响深远。
状元八股文追求高清丽的艺术境地,注重审美和文化的完美结合。
通过对人物、自然、动物等各类形象的表现,使得人们更能够感受到画面和文学的魅力,更能够领略到它所追求的价值和条理。
状元八股文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文物,它成为了历史文化研究者的绕不开的重要题材。
再次,明代状元八股文的文化传承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状元八股文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高峰。
它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意义内涵上与西方文化艺术有所不同。
但它所表达出的人性美和生命力却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艺术存在过的都很相似。
它的中式文化特色,契合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化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最后,明代状元八股文的价值体现在它创造的新的文化经典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状元八股文已经超越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一个新希望和新期望。
它秉承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理念,打破了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为中西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新的艺术形式。
总之,明代状元八股文的影响和意义不可低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它所蕴涵和表现的东西依然有深远的指导作用和重要的价值意义。
因此,我们有责任加强文化传承,让明代状元八股文的瑰宝在新时代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时代,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状元才子而闻名于世。
而在明代,状元们的八股文更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被视作一种文学艺术的高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姿势多样,各有千秋。
在题材上,明代的状元八股文既有以史为鉴的文章,也有以诗词为题材的作品;既有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论文,也有以哲学思想为主题的作品。
不同题材的状元八股文各具特色,使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形式严谨,条理清晰。
就其结构而言,状元八股文一般由正误分明、问题定位、论点阐述、论据佐证、总结概括等几个部分组成。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和掌握。
同时,明代的状元们在写作过程中注重举一反三,善于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普遍规律,从而给予人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指导意义。
明代状元们纵观古今,总结经验,总结教训,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人生、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他们的作品不仅被广泛用于教育教学,还流传至今,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明代的状元八股文,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对于知识、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综上所述,明朝的状元八股文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形式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它们既是明代才子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通过深入研究和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汲取精彩的智慧和启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更加充实、自信、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明清八股文鉴赏
明清八股文鉴赏一、八股文的定义与起源1.1 八股文的定义八股文是中国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定文体,也称为“策论”。
它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题目,按照特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文章的写作。
八股文结构固定,内容刻板,常常陷入追求形式的泥潭。
1.2 八股文的起源八股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文学考试制度。
宋代考试注重质疑批判,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来作答。
然而,明代以后,考试制度开始改变,开始强调对经典文献的死记硬背。
到清代,八股文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的八股文写作技巧是取得功名的关键。
二、八股文的结构与特点2.1 八股文的结构八股文一般分为八个部分,包括题目(第一股)、承题(第二股)、起讲(第三股)、起承转合(第四股)、正中(第五股)、贴题(第六股)、束文(第七股)和结尾(第八股)。
2.2 八股文的特点八股文具有明显的特点,包括:•刻板陈旧:八股文的内容基本上是经过死记硬背的,缺乏创意和个性。
•机械生硬:八股文的写作格式非常固定,缺乏灵活性和流畅性。
•脱离实际:八股文注重理论抽象,往往脱离实际情境,缺乏实用性。
三、八股文的批评与推翻3.1 对八股文的批评八股文被广泛批评,认为它的刻板陈旧、机械生硬和脱离实际的特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剥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
批评者主张改革科举考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
3.2 推翻八股文的尝试明代以后,一些思想家和文人开始尝试推翻八股文的束缚,寻求自由的表达方式。
他们主张追求真实、自然和个性化的写作,提倡以社会现实为创作主题,独立思考,勇于表达个人观点。
四、八股文的影响与反思4.1 八股文的影响八股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它削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固守旧观念,难以创造出具有个性和独特性的作品。
八股文的传统延续到了现代教育体系中,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受到束缚。
4.2 反思八股文的意义八股文的存在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明朝八股文
明朝八股文
明朝八股文是明朝时期的一种文学写作方式,被称为“朱子家书”。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是文言文的一种,通过严格的格
式和规定进行写作。
八股文通常包括八个部分:起、承、转、合、照、应、收、结。
起以
题目为礼、以时事为例。
承以经典文献和古人名言为论据。
转以历史、典
故等为依据,以证明论题。
合则将前文联系起来,形成逻辑性的文章框架。
照则是情理比照,意义阐明。
应是应举反驳,分析对立观点。
收是总结前文,表达自己对于讨论问题的看法。
结则是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有时
也会以诗歌来表达。
八股文虽然在其时代被视为是文学的高峰,但是由于其固定的格式和
堆积的典故常常产生了过多的空洞和套话,促使一些文学批评家和学者对
其进行了批评和反对。
同时,由于八股文的写作方式过于死板和古板,许
多人在写作中失去了真情实感,使得成果不受读者欢迎。
虽然八股文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其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仍然具有重
要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八股文曾经是一种传统的写作方式,对于
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辉煌灿烂的时期,而其中脱颖而出的状元们更是无数人景仰和追捧的对象。
他们在八股文上的杰出表现,不仅让人赞叹不已,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明朝的状元们之所以能在八股文中取得出色的成绩,离不开他们扎实的文化功底。
他们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尤其是对于经史文词的功底极为扎实。
这使得他们在写作时能够从丰富的素材中汲取,对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其次,明朝的状元们具备一种强烈的求真精神。
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仅是背诵固定的答案,而是通过广泛阅读和思考,积累了丰富的思考和表达经验。
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坚持用理性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文章才富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个人风格,颇具启发性。
1此外,明朝的状元们在八股文中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他们在写作时往往会先明确中心论点,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扩展。
他们会恰当运用比喻、引经据典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层次清晰、内容条理分明、思路连贯,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这对于读者来说,不仅有助于理解,也能更好地感受到文章的魅力。
最后,明朝的状元们在八股文中富有创新精神和个性特点。
他们在写作时不拘泥于刻板的套路,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独特的方式展示。
他们有时会注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有时会引用先贤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说服力。
这种创新精神让他们的文章脱颖而出,远离了平庸和陈旧,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启迪和启示。
综上所述,明朝的状元们在八股文上的优秀表现,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指导意义。
他们的成功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汗水,但更多的是坚持不懈、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
这种精神不仅是当时状元们的杰出标志,也应成为我们现代人学习和追求的榜样。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才2能产生更多具有个人特色和社会价值的优秀作品,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概述明朝的八股取士
概述明朝的八股取士
明朝时期,八股取士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选拔官员的方式。
八股取士是指通过考试,选取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能力的人才,以供朝廷使用。
这种选拔方式在明朝时期非常流行,成为了一种制度化的选拔方式。
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八股文,也就是一种固定格式的文章。
八股文的格式非常严格,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起、承、转、合。
起部分是开头,承部分是中间,转部分是过渡,合部分是结尾。
每个部分都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考生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写出文章。
八股文的内容也非常固定,一般是以经典名句为引子,然后按照规定的格式,写出对这个名句的解释和发挥。
这种格式化的写作方式,使得八股文的内容往往缺乏创新和个性,而且很难表达出个人的思想和感情。
八股取士的选拔方式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在明朝时期却是非常有效的。
通过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官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能力,能够胜任自己的职责。
而且,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也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培养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八股取士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八股文的格式化写作方式,使得考生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导致文章缺乏思想和个性。
其次,八股取士的选拔方式也容易被一些有钱有势的人所利用,通
过贿赂等手段,让自己的子弟成为官员。
总的来说,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一种非常特殊的选拔方式。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当时却是非常有效的。
现在看来,八股取士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对于我们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和制度,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八股文是如何形成与消亡的
八股文是如何形成与消亡的明清科举的主要形式是八股文,也称八比文。
比是偶的意思。
《说文》说:“反从为比”,意为二人相从,两两相对之意。
所以,股是对偶的意思,八股,也就是八个对偶句。
八股文的形成,始于宋而成于明,一直延续到清末。
王安石改革科举,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所谓经义即是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应试者按经书之意去发挥,实际上是一篇短的政论文。
明清的八股文从内容上承袭了这一特点。
由于对偶有形式整齐优美、音韵和谐的特点,所以应试者在阐述经义时也常使用。
如南宋爱国诗人、政治家文天祥在“事君能致其身”文中说:“不为不忘沟壑之志士,则为不忘丧元之勇夫。
不为杀身成仁之仁人,则为舍生取义之义士。
”这类句子在宋元科举试卷中屡见不鲜,这就为明代八股文的产生在形式上开了先河。
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所定乡会试文字程序,还称作五经义、四书义。
成化(公元1465—1487年)以后八股文才定型,成为僵死的模式。
所以说:“八股之法,实肇于宋绍兴、淳祜,定于明之洪武,而盛于成化以后”(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七章)。
八股文题目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出一句经文,种类繁多,有连章题(即两章或三四章合题)、全章题、数节题、数句题,形式上又有截上题、截下题、承上题、冒下题、半面题等数十种之多。
行文时只能体会题义,依照经文大义阐述其中的义理,以圣人的口吻来阐述义理,禁止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准联系现实的政治时事,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八股文由于明代科举的提倡,吸引了很多人去苦心揣摩,嘉靖间进士茅坤选印了一部《唐宋八大家文钞》,他对入选的作品用八股的形式讲解,使之成了“家习而户诵”的读本,唐宋八大家也由此而得名。
八股文束缚思想,形式也很僵化呆板。
由于八股文完全失去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作用,而成为一种空洞无物的教条式的官样文章,故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论明代八股文语体
论明代八股文语体
明代的八股文语体是一种古典文学体裁,它在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专有形式,受到后汉以及唐宋的影响,历史上发展到现代,现今也还有许多的着文人士钟爱,把它与古代文学宝库对比,可见八股文语体颇受到重视。
明代八股文语体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产生了后续无数浅重大学问,细品其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可清晰发现一定的体制,并充满了千里的深意浓言,例如课余画案的《报春》,一如清风犹撩人心。
在明清时代,八股文成为准备官考、入官考核的必备体系,至今经多年磨砺,它仍博取阅者欢心,凝聚无法犹豫滋味,往往给当今阅者教训与品行言。
八股文语体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融汇了逻辑思维、自身运用以及藏语,它在交融中细想象波明,自然释放一笔文娱学问,弹指之间展现智慧风采,更有教化对过去人文笔法的原声眷顾,发现本质的同时立习此门学问之益。
实践才知所以是,八股文语体虽属往昔笔法,但其在时代中传承的意义仍值得我们推崇,既有嚣张历史尊严又有苍劲写作风采,它更如油风之烛,映照着文化精神的发展梦想。
以八股文语为文化根基,既有先进技术,又有深刻的思想,可以激发我们书写新的历史,文脉与历史结缘,既唤起古老文学与张扬现代欣赏文化。
八股文内容
八股文内容摘要:1.八股文的起源和发展2.八股文的特点和影响3.八股文的评价和现状正文:八股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章形式,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主要用于科举考试。
它的名称来自于其固定的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八股文的内容主要涉及经史子集,以儒家经典为主,考生需要根据指定的题目,按照八股文的格式进行写作。
八股文的出现与明朝科举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选拔有用之才,实行科举制度,但当时的考试内容较为自由,容易导致考生舞文弄墨,投机取巧。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明朝中期开始出现八股文,到了清朝,八股文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唯一形式。
八股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八股文的结构非常严谨,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内容和要求。
其次,八股文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求考生对经典有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八股文要求考生运用骈文和韵文等修辞手法,以提高文章的美感和表现力。
八股文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八股文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对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八股文的僵化和刻板也限制了考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导致许多考生沦为“书呆子”。
同时,八股文也成为了科举制度腐败和弊端的象征,备受诟病。
随着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八股文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八股文成为了一种历史遗迹,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
一方面,八股文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史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另一方面,八股文的僵化和刻板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弊端,让人反思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总的来说,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它的出现、发展和消亡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演变和变革。
八股文内容
八股文内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八股文的起源和发展
2.八股文的主要特点
3.八股文的影响和评价
正文
一、八股文的起源和发展
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体,起源于明朝,盛行于清朝。
最初,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一种应试文体,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题目进行写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股文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学形式。
二、八股文的主要特点
1.固定的格式:八股文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
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内容和写作要求,考生需要按照这些要求进行写作。
2.严格的题目:八股文的题目通常取自四书五经,考生需要对经典文献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同时,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3.独到的见解:八股文要求考生在文中展现自己的独到见解,对经典文献进行深入的解读和阐发。
这既考验了考生的文学才华,也检验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八股文的影响和评价
八股文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对明清两代的文化、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八股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
形式,忽视内容的创新和个性,导致文学创作的僵化和陈旧。
总体来说,八股文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文学形式。
尽管它有一些局限和不足,但不能否认它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明朝:文字狱与八股文堆就的文化悲剧(1)
明朝:文字狱与八股文堆就的文化悲剧(1)中国悠久而光辉的文化发展,像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
纪元前二世纪西汉政府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时,开始由灿烂而平静。
十二、十三世纪宋王朝理学道学兴起时,开始沉淀。
本世纪(十四)末期,这河流终于淤塞成为一个酱缸,构成一个最庞大最可哀的时代。
明王朝使中国文化淤塞成为一个酱缸的工具有二:一是文字狱,一是八股文。
文字狱属于诏狱的一种,它的特征是:罪状由当权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当权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
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
文字的意义不在客观的解释,而在当权人物主观解释。
文字狱的本身就是当权人物作贼心虚的一种反应,越是心虚,越是神魂不宁,听到别人说“亮了”,他就肯定是讽刺自己的秃头,因而恼羞成怒。
于是知识分子除了被“诬以谋反”外,又多出一种纯属于文字的灾难。
——因而我们想到仓颌造字时,神鬼曾经夜哭,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
朱元璋大兴文字冤狱,不少文人学者在这场灾难中无端丧命。
甚至不少为大明歌功颂德的文人被冠上了污辱君王的罪名。
朱元璋愤怒的用文字狱屠杀明代文人,在这过程中,他的自卑与鼠肚鸡肠也暴露无遗。
现在举出例子说明:浙江(杭州)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北平(北京)府学教授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桂林(广西桂林)府学教授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这些句子里的“则”,本是“法则”和“标准”之意。
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释,当时江南方言,“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显然是讽刺他作过小偷的往事。
尉氏(河南尉氏)县学教授许元,在奏章上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
”这两句话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却解释说:“法坤与‘发髡’同音,发髡是剃光了头,讽刺我当过和尚。
藻饰与‘早失’同音,显然要我早失太平。
”于是许无处斩。
这一批人都是地方学校教师,只不过代地方官员撰写奏章,竟招来杀身之祸。
当然,文字狱不限于奏章。
简析八股盛行之缘由
简析八股盛行之缘由鲁迅先生对科举制度是深恶痛绝的,八股文自然是他尖锐批评的议题之一。
他在《透底》中说:“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
一来是夸官嫌麻烦——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的,——甚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难以捉摸。
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
用这标准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
”这个来是他批评八股文申疏无用的话。
虽然八股文有如此多的弊端,但八股文从明代至清末,一直沿用了五百多年,其不但契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且符合科举考试追求公正性的需求。
从加强封建集权统治的角度而言,明清八股文命题范围和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使考生必须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
因此,凡是答题有违孔孟之道的,不仅要被淘汰,还有可能被追究责任。
这样,八股文就显示出它特有的政治功用,即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
因此,通过开科取土,诱使广大士子只读朝廷规定的儒家经典,有利于强化封建集权统治,这是明清统治者长期使用八股文的一个很现实的考虑。
除了政治上的需要之外,八股文得以长期使用,还是科举考试公正阅卷的需要。
八股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考官只要看考生的八股文的每股是否符合音韵要求,内容是否充实,就能很快地、而且相对客观地给出评阅结果。
因此,八股文的功能相当于我们现在考试中的客观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唐代进士科举的诗歌、宋代的经义与诗赋基本没有固定的格式,考生可以任意发挥,导致考生片面追求文字的数量,真正高水平的文章很少。
宋代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现在科举考试用经义来作答,考生动不动就写出了两子千字的文章。
他们的想法是将文章写得长一些,以显示自己的才华,但大多数都是空洞无物,真正是精品很少。
”因此,他认为必须限制考生答题的字数,以减轻阅卷者的工作量。
此外,由于考场所用的文体没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考官有时也可以凭个人的兴趣、爱好给考生定等第,这与考试要求的客观公正原则不相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明朝八股文的出现(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历史学专业2006级1班陕西汉中 723001)指导老师:[摘要]:确立于明朝的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 采用时间长达数百年, 影响之深远, 恐怕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因此,深入研究和考察八股文的产生,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更深刻的了解八股文。
[关键字]:八股文明朝背景出现引言:八股文从明代产生到晚清终结,历时几百年。
它不仅是科举考试文体之一,也是旧时文人普通修习的一种特殊文章体裁。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政治、教育、文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给予中国文化以很深的影响。
然而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研究其产生的背景将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它。
一、明朝八股文出现的背景科举考试文体八股文是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形成并非由某人或某几个人或某个权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制定的,它是在历史的过程中,伴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由众多的人参与不断修补完善的结果。
1、八股文产生的源渊就八股文的起源而言,说法颇多。
商衍鎏认为起源于王安石改革时的以诗赋取代经义。
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谓:“《四书》之文,源于经义,刨自荆公。
”[1] 卷八从科举文体的渊源来看,“说八股文源于宋代经义是比较近于事实也比较近于文体本质的说法,也是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看法”。
[2]P137而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一书中认为八股文起源于宋,行于元,最后形成于明朝。
关于八股文形成的时间。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下册中认为。
八股取士的实施从洪武三年(1370年)就开始了。
[3]P88但是国内另一学者金诤则认为,八股文的正式形成是明代成化年间。
[4]P1972、八股文出现的社会背景明王朝是在农民起义的白骨堆上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经历并领导了元末农民运动,他深刻知道人民的反抗对统治者构成的威胁,因此在称帝之后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在发展生产与缓和阶段矛盾的同时,制定了很多强化其统治地位的政策。
这些政策,一方面是加强其国家机器,建立强大的军事机构,制定“大明律”,设立锦衣卫和东西厂等特务机构,对人民进行监视和镇压,另一方面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人民加强控制,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明初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大力提倡儒家道统和程朱理学。
明太祖称帝后即大力提倡儒学,封孔子为“至圣先师”,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子监功课,并把程朱理学定为官方哲学。
明成祖朱棣命胡广、杨荣等编《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理性大全》,这三种“大全”,大都是程朱理学家们的著作,朝廷明令全国各地“生员”必须把它们当作必读书,规定国子监及地方学校都要“以孔子所定经书诲诸生,毋以‘仪秦纵横’坏其心术。
”官方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第二,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控制。
明初为了使知识分子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而就范,对知识分子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政策。
朝廷明令“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罪该抄杀”、用高压手段对怀有二心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残酷镇压。
著名诗人高启(1336——1374),朱元璋授以户部侍郎的高位,他坚辞不就引起朱元璋不满,后借故把他腰斩于市。
著名理学家兼文章家方孝儒(1357——1402)注重名节,燕王朱棣起兵逐建文帝,用武力夺取王位,命他起草登基诏书,他把笔丢在地方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方孝儒因此被杀,宗族亲友受株连而死者八百余人。
与此同时,统治者又千方百计笼络利诱士人。
用软的方法使他们听命于朝廷。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设文华殿,多方搜罗文人学士为其服务。
成祖朱棣召集各方文士两千多人编修《永乐大典》,收书七八千种,对于保存祖国文化有积极意义,同时在笼络知识分子,安定人心方面也起到了作用。
第三,就是推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制定程式,开始推行八股取士。
朱元璋对明代科举制度的建立,起了重大作用。
故明人陈鼐在《百可漫志》一书中说:“国朝开科,自洪武三年始定条例”[5]卷194八股取士一方面可以选拔人才,同时又可以用功名为诱饵,吸引大批读书人闭门读经,研习理学。
程朱理学产生于宋,流毒至广却在明清,八股取士起了很大作用。
明朝统治者推行这一制度,是它为了束缚人们的思想而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3、八股文产生的一些影响因素(1)、科举考试对八股文出现的影响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到明清八股取士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其中隋为萌芽期,唐为正式确立期,[6]P43宋为发展期,元为中落期,明到清前期为鼎盛期,清中后期为衰落期。
隋朝主要用策论(根据试题中提出的关于经义及政事等问题写成议论文字)取士,这是用文章进行科举考试的开始。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逐渐增多,但最受重视的是明经、进士两科。
为两科考试均用文字,明经考经学,进士考诗赋。
明经考试从九经中出题,九经包括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彀梁传》)及《易》、《诗》、《书》九部儒家经典,考试的方法用“帖括”。
“帖括”也叫“贴经”,《文献通考.选举二》说:“贴经者,以所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贴。
”唐代的“明经”考试不要求写文章,只是背诵填写前人对经书的注释,而且只考“所习之经”,即对每一士子只考所熟习的某一经,并非要求士子全部记诵九经,这样的考试实际并不需要有多少真才实学。
唐代的明经科虽然以经书为内容,但因不要求写成文章,它和明清时代用八股文解释经义的明经考试很不相同。
唐代的“贴括”和八股文内容虽有关联,形式上却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其源头始于宋朝王安石推行的“经义取士”。
在科举考试方面,他认为宋承唐制,以诗赋为主要考试方式是崇尚文辞,不切实用。
因此向宋神宗建议复古兴学,令士人读经,改诗赋取士为经义文章取士,即用文章解释儒家经典义理,以文章优劣决定去取。
改诗赋取士为经义文章取士,这在科举考试制度上是一个很大的变革,因此进行上下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辩论,其代表人物,主诗赋者为苏轼,主经义者即王安石。
苏轼反对把经义取士当作束缚人民思想的工具,这种认识确有可取这处,但对于统治阶级来说,苏轼的思想是很不相宜的。
王安石提倡兴学、立师、授经,其目的是“化民成俗”,巩固和加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主张以经义取士代替诗赋取士,完全正确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的。
因此得到宋神宗的认可。
王安石对科举考试的变革,为明清八股取士开辟了道路。
八股文的内容主要是解释儒家义理,这和王安石的主张完全一致,自宋到清,立师读经,以经义为主要考试内容,一直没有多少变化,这一点自宋到清也没有变化,所不同的,主要是文章形式上搞了一些花样,并把这花样定为八股程式而已。
正因为如此,人们考察八股文的源流,应以王安石推行的经义文章为源头。
不过,自从宋神宗采用了王安石经义取士的意见之后,应试者为了取悦考官,在制作经义文章时,常常喜欢争奇斗艳,在散体文章中大量使用排偶语句。
这些经义文句与八股文的讲究排偶,已有不少相似之处,说明经义文章一出现,就向着八股文的方向发展了。
(2)、程朱理学对八股文出现的影响八股文是经义文章的一种文章表现形式,这种文章形式的产生,和理学的兴起有重要关系。
理学是北宋开始的一个儒家学派,它的创始人是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程颢、程颐),到南宋朱熹而集大成。
二程与朱熹的影响最大,因此通称程朱理学。
理学是与汉学相对而言的,汉学家以训诂、考订为主,他们尊崇汉儒研究儒家经典的方法和汉朝古朴的文风,故称汉学,而理学家则着重根据他们的理解对儒家经典的义理进行解释阐发,故称理学。
儒家理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适应封建统治阶段的需要而产生的。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以维护封建守法制度为目的的伦理道德学说,它的创始孔子关于哲学、政治、教育等的种种议论,都没有离开这个核心。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儒家思想看做是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法宝,其原因就是儒家思想的这一本质决定的。
儒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鼓吹忠、孝、节、义,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秩序。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从他们的实践中懂得,对于广大民的“犯上作乱”,只靠武力镇压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一面还是靠思想的灌输和统治,程朱理学正是根据统治阶级的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在二程和朱熹生活的时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等贵贱,均贫富”的思想,通过农民运动的提倡,早已深入人心。
为了适应统治阶段进行思想统治的需要程朱等人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唯心主义学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程朱主张为学为“穷理”,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理”是先天就有的,无所不在的,所以他们把理又叫“天理”。
而他们所谓“理”或“天理”,实际指的就是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文公文集。
读大纪》)所以他们所说的天理,实际就是指的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论理道德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理学家把“天理”与“人欲”看成是对立的,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这些显然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封建秩序服务的。
自宋到明,历代统治阶级深知理学的作用,因而无不把程朱理学看作是维持其统治的法宝。
他们采取的重要统治措施之一,就是把程朱理学纳入科举考试的轨道,诱导人们去“读经穷理”,让人们花费大量时间按照理学家划的框子去解释经义,写经义和八股文章。
王安石在北宋即提出兴学立师和以经义取士,这决不是偶然的。
王安石主张兴学立师,二程是最积极的实践者,二程鼓吹理学,王安石则大力推行经义取士。
由此不难看出,经义取士刚一出笼就是和程朱理学结合在一起的。
从宋朝经义到明朝八股,都以解释儒家经典义理为内容,这种科考文体的产生,和理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由于八股取士的推行,理学家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普及,八股取士成了没落封建统治阶级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八股文对社会的种种危害,也都是从这一点产生的。
(3)、古代诗文对八股文出现的影响八股文内容的种种要求是理学发展的产物,八股文语言及结构形成上的种种要求也不是凭空产生的。
八股文的形式是吸收了中国古代诗文的某些特点形成的。
八股文的讲究排比、对偶,这样的语言形式在古代诗文中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诗文的固有现象。
我国的汉语,特别是古汉语中的单音、双音词较多,字音又有平上去入的音调之别,写文章,词语搭配得好,语言就会产生疾徐快慢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之美。
散体文如此,诗、赋、骈文更是如此。
八股文要求用排、偶,就是吸收了古代诗文这些特点制定出来的。
排比、对偶的语言形式,在先秦古籍中就已经大量使用,“五经”中这样的语言就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