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7(第七章)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7章《地月系》知识点回顾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7章《地月系》知识点回顾、二节地球的运动昼夜与四季一、“地心说”和“日心说”1、地心说:希腊天文学家拖勒玫地球是世界万物的中心,天上的日月星辰都在围绕地球旋转2、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3、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观测天空,为“日心说”提供有力的观测依据二、太阳高度角与竿影的变化(一)太阳高度角1、定义:太阳光与地面之间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2、太阳高度角与竿影长短的关系:太阳高度角越大,竿影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竿影越长;当竿影为0时,出现太阳直射的现象。
3、太阳高度角与季节的关系(1)春、秋两季:太阳高度角适中(2)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竿影较短;其中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竿影最短。
(3)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竿影较长;其中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竿影最长。
买楼时应以冬至日的楼影长度来计算两幢楼房间的距离。
(二)竿影的变化1、方向变化(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上午太阳位于东南,竿影位于西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竿影位于正北;下午太阳位于西南,竿影位于东北。
2、长度变化:上午逐渐变短,正午最短,下午逐渐变长。
三、地球的运动(一)自转1、自转周期:大约是24小时,即1日1日=24小时=1440分=86400秒2、特点:倾斜,自转几乎是均匀的3、围绕的中心:地轴4、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5、为何感受不到地球在自转:(1)地球非常巨大,旋转时非常平稳(2)我们以同样的速度跟着地球一起转动6、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7、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现象(2)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一天中竿影长度的变化)(二)公转1、周期:365.25日把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间隔称为地球公转周期2、围绕的中心:太阳3、方向:自西向东4、公转轨道:接近于圆形的椭圆5、公历:(1)定义:以地球公转运动为依据编制的历法(2)1年=365日1闰年=366日每隔4年为一闰年闰年多出一日为2月29日逢世纪年需被400整除才算闰年6、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形成四季的变化(2)造成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3)造成一年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一年中竿影长度变化)(三)古代的计时仪器:日晷、日圭、沙漏、漏刻(四)古代天著名的文学家:张衡(地动仪、浑天仪)、祖冲之、一行、郭守敬四、昼夜现象1、成因(1)内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近乎圆球的球体(2)外因: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2、昼半球和夜半球(1)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叫做昼半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叫做夜半球。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本文主要对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七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通过观察物体判断其性质、物体相互作用的本质、引力、重力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内容。
一、通过观察物体判断其性质
我们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材料等可以判断出其性质。
比如,通过观察花瓶的形状可以知道它是一个装鲜花用的容器,通过观察红苹果的颜色可以知道它是成熟的苹果。
二、物体相互作用的本质
物体相互作用是指物体之间的接触或非接触作用。
接触作用包括推、拉、摩擦等,非接触作用包括重力、万有引力等。
三、引力
引力是物体之间的一种非接触作用,它是由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引起的。
地球对物体产生引力,使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
四、重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是由地球的引力引起的。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五、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定律。
它是由牛顿于17世纪提出的。
该定律表明,物体之间存在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体的性质与相互作用,识别不同物体之间的引力和重力作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明白误解常见的引力现象如“水平飞行”等。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PPT
开了一个大讨论,19世纪前,“自然发生说”一 度是生命起源流传最广泛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
,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中国古代有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的说法,而在西方,亚
里士多德说:“……有些鱼由淤泥及砂砾发育而成 。”在186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制作 的一个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
(4)在生存竞争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会得到
保存,对生存有害的变异会受到淘汰。有利变异
的保存和有害变异的淘汰,叫做自然选择或适者 生存。
•
(5)在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通过有利变异
的逐渐积累,就由微细变异朝一定方向发展成显
著的变异,终于形成了适应的性状和新的类型。
这就是物种形成的原理,即一个种通过遗传、变 异和自然选择,可以发展为另一个新种。
• (2)生物普遍具有较高的繁殖率,有繁殖过剩的倾 向。如果不受限制,生物很快就会找不到食物和 空间。
• (3)由于食物和空间的限制,每一种生物只有少数 个体能发育到成熟并留下后代。生物必须为生存 而斗争,达尔文把这种竞争,这种生物与环境(包 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叫做生存竞争。生存竞 争包括生物和无机条件的斗争、种间斗争和种内 斗争。
4.第四个阶段
• 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生 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经 过科学家的研究探索发现,原始生命应该是从原 始的海洋中形成的,不过目前还不能在实验室中 证实这一生命进化的过程。
二、生物的进化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选择,特别是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在人工选择学
目标透视
• 1.了解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 2.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 • 3.理解新陈代谢的相关理论。 • 4.掌握生殖与发育的基本概念。 • 5.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理论。 • 6.了解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七章 第一节 地球的运动课件 华东师大版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 一年
地理现象 ?
?
4、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通过阅 读小资料
课外作业布置 1、课后到互联网上查阅中外古代科 学家的生平故事和他们对“日心说 ”发展的贡献,并相互交流 2、引发学生思考“日心说”完美吗 ? 3、完成相关作业本中的作业
在课堂中如何更好的控制学
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与小组讨论、 汇报、评价的关系,有待地一步 提高
首先,学生的特点是对本节课有所了解 ,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 但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 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 科学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 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教学的 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在讲 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 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地球的公转
讨论一:根据视频知道了地球公转 的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为什么有闰年
算一算:2000年-2020年之间有几 次闰年并列出闰年的年份
地球的自转
根据图片、古人的一句话来让学生 感受地球自转
活动三模拟实验和转椅实验,
活动四:在地球的运动模型图中标 一标方向
活动五对比学习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旋转中心 地轴
重点难点
1、通过讨论和建立模型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并 通过讨论了解日心说的正确性和伟大的科学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模拟、实验、计算等 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 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从已有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5、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学生的 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七章 第二节 四季与节气课件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时间 太阳直射点 位置
3.21 赤道
6.22 北回归线
9.23 四季划分 夜状况 昼夜平分 3、4、5月
昼长夜短 6、7、8月 昼夜平分 9、10、11月 昼短夜长 12、1、2月
12/11/2021
对比实验2:
结论:在相同条件下,直射时 地面得到的光和热多 。
12/11/2021
1.太阳光和地面之间的夹角叫 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2.太阳高度角越大(越接近直 射),地面得到的光和热越。
α
12/11/2021
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日出
β
正午
α γ
12/11/2021
日落
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最大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角:
越接近直射点时,太阳高度角越大
α
12/11/2021
12/11/2021
3.公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为基础编 制的历书。又称阳历.
1年=365日 1闰年=366日 4年一闰
12/11/2021
赤道面 黄道面
12/11/2021
南极
北极
黄赤交角 (23.5°)
1、平年与闰年的区别: 2月份最后一天是28或29日。
2、如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 被400或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否
同一地点一年之中(正午)
北极 春 秋 分
12/11/2021
同一地点一年之中(正午)
北极
冬 至
12/11/2021
同一地点一年之中(正午)
北极 夏 至
12/11/2021
地球上同一地区的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H= 90° + -
H指太阳高度角,
指太阳直射点,( 23.5°N~ 23.5°s)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1ZB003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64学分: 4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知识: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能力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
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第二章宇宙世界【目的要求】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自然科学基础(全套课件288P)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意义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ir meaning
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Papermaking, printing, compass and gunpowder
马克思——“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
Three important events at the naissance stage of neoteric natural science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阶段的重大成就
Important achievements at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neoteric natural science
血液循环学说
Blood circulation theory
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 学有关人体的荒谬说教
大循环
哈维 1628年
《论心脏与血液的运动》
Big circulation
(体循环 )
(systemic circulation)
小循环 塞尔维特 1553年 维萨里 1543年 《人体构造》
Shock put by blood circulation theory on theology
太 阳 中 心 说
Heliocentricism
核心内容:日心和地动的观点
Heliocentricism and Copernican theory
代表人: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Polish astronomer Copernicus
动描述统一了起来,并深刻揭示了其运动规律。
自然科学基础7-2
布拉凯特实验证实发生了核反应
• 在云室中可以观察粒子的径迹。 • 英国的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在云室中
做了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拍摄 了两万多张云室照片,终于从40 万条α粒子径迹的照片中,发现有 八条产生了分叉。 分析径迹的情况可以确定,分叉后 的细长径迹是质子的径迹,短而粗 的径迹是产生的新核的径迹,碰撞 后α粒子的径迹不再出现。
关于放射性
约在100年前,科学家发现某些物质能放出三种射线: α( 阿尔法)射线、β(贝塔)射线,γ(伽玛)射线。 以后的研究证明:α射线是α粒子(氦原子核)流,β射线 是β粒子(电子)流,统 称粒子辐射。类似的还有中子射线、 宇宙射线等。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称为 电磁辐射。 类似的还有X射线等。 这些射线的共同特点是:1、有一定穿透物质的能力; 2、人 的五官不能感知,但能使照相底片感光; 3、照射到某些特 殊物质上能发出可见的荧光; 4、通过物质时有产生电离作用。 射线主要通过电离作用对生物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射线并不可怕,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屋,甚至我们的身体内都有能放出射线的物质。 我们戴夜光表、作X光检查、乘飞机、吸烟都会接受一定的辐射剂量。但是,过高的辐 射剂量会引起有害健康的效应。
第三节
原子核的结构
当原子是最小结构单元的传统观念被打 破之后,人们发现了其内部有原子核,这 又不得不让人们思考原子核又能不能再分 呢?它又由什么组成呢?
一、卢瑟福与质子的发现
1919年卢瑟福完成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 核的人工核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如图。
T
C A
T
S F M
A:放射性物质 F:铝箔
C:容器 S:荧光屏
据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 核聚变是两个轻核(一般是氢的同位素:氘[D]和
科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科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从事科学研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科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本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第七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科学的定义和特征
科学是一种求知的方法,是一种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认识和探索的方法。
科学的特征包括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
科学的核心问题是实证和演绎。
第二、科学的基本原理
科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科学的理论和实验、科学的假设和验证、科学的归纳和演绎。
第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测量、科学推理和科学调查。
第四、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研究目的、综合相关信息、建立研究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和观察、整理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总结研究成果等。
第五、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进行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基本技能,包括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测量、科学推理和科学调查等技能。
第六、科学的价值与局限
科学具有积极的价值,包括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技术创新和改善人类生活等。
但科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不能解释超自然现象和价值判断等。
第七、科学的发展趋势
科学的发展趋势包括科学的纯粹化、专业化、国际化和交叉学科化等。
科学的未来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综合研究。
以上就是第七章的科学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课件 华东师大版
食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我营国养农丰业富科,技味工
直
道鲜美,是上作等者食以品野生的雄性不 药用价值:许多野育生水生稻物作能为为原人始类母提本供
接
工业原料:食品、决医了药世、界化三工分及之制一造人等 许多工业都要口以的生吃物饭为问原题料。。
科研价值:仿生学、动植物品种的改良 都需要野生生物。
野生生物的灭绝或严重减少将导致生态系 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造成生态灾难。
潜价值在使用
• 对大量的野生生物,我们目前尚不清楚它们的 使用价值,但是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无名小草 (今天)
克癌药 (明天)
潜在使用价值
潜在使用价值指目前尚未被人发现的使用 价值。目前绝大多数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都未 被人充分发掘出来。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它 的任何使用价值都将永远找无法得到了。
3 科研价值 4 美学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 态功能。
动物需要以特定的生物为食物,同时它的 发展又需要相应的生物来制约它;植物需要特 定的动物来为它传粉、散播种子,还需要各种 微生物将不能利用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以便 重新利用。各种生物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 与功能。
野兔、狼等多种野生动物!
风潇潇兮易水寒 众生一去兮不复还
工业革命以来,数百种动物因过度捕杀而遭灭顶之灾
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劳 地寻求配偶; 当最后一只未留下后代的 鹰从污浊的天空坠下大地; 当麋鹿的最后一声哀鸣在干燥的沼泽地上空回荡…… 人类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我们
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上能做什么?
平均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 度增加,16.7%的国土已被 风蚀沙化。
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影响
自然科学基础(全套课件211P)
物质的量比: 1 2
1
0.1 n
x
④列式计算得:x = 0.1(mol),体积V = 2.24(L)。
(2)物质的量浓度及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
用c表示。 c(mol/L)=
n(mol)
V(L)
例题:求上述例题中,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行星的运动规律有近圆性、共面性和同向性,即 行星运行轨迹几乎近于圆形,所有行星公转轨道面大 体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绕太阳公转的方向都与太阳自 转方向一致。
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是太阳以及行星、卫星及彗星、流 星和星际物质,主要是太阳和九大行星;其质量的绝 大部分集中在太阳上,光和热也来源于太阳。
(2)水圈指连续包围地球表面的水层,包括液态、 气态和固态水。
要认识到:外部圈层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既相互区分又紧密相关,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内部圈层如教材上47页“地球的内部圈层”所 示,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
最外部是地壳,地心部分称为地核,其间为地 幔。
3、地球的表面形态
银河系的形态是如同铁饼状的圆盘体,中部较厚 的部分称为核球,四周较薄,叫作银盘。
太阳位于银盘的一个旋臂上,距银心有一段距离。
(4)太阳及九大行星
太阳外部:是指太阳大气, 由三个圈层组成,即光球、色球和日冕。底层为
光球,最外层是日冕,中间是色球。人们所见到的太 阳实际上是光球,强烈的光辐射就是从这一层发出的。 而色球和日冕由于亮度远小于光球,是不容易见到的, 这反映了不同圈层的性质差异。
5、氧族元素 重点:与卤族元素作对比,主要是硫与
自然科学基础目录(6.5)
高教出版社、长沙幼专组织编写出版全国三年制幼儿师范学校系列教材——《自然科学基础》册本的纲要目录主编涂向阳副主编秦建英叶蓝天编委孔梅王世华王国昌叶蓝天吴建平何曙光努尔斯曼·吐尔逊涂向阳秦建英钟昌振喻正莹目录前言生物部分(共计36课时)第一章植物王国(8课时)第一节孢子植物概述 1课时第二节种子植物概述 1课时第三节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2课时第四节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2课时第五节被子植物的分类 1课时第六节幼儿园的绿化和美化 1课时第二章动物世界(10课时)第一节原生动物和腔肠动物 1课时第二节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 1课时第三节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2课时第四节鱼纲和两栖纲 2课时第五节爬行纲 1课时第六节鸟纲 1课时第七节哺乳纲 1课时第八节野生动物资源及其保护 1课时第三章细菌真菌病毒(2课时)第一节细菌和真菌 1课时第二节病毒 1课时第四章细胞(4课时)第一节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第一节细胞的化学成分 1课时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课时第三节细胞的分裂 2课时第五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6课时)第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1课时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 2课时第三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1课时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1课时第五节优生、胎教和早期教育 1课时第六章生物与环境(4课时)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课时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1课时第三节生态系统 2课时第七章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2课时)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1课时第二节生物的进化 1课时化学部分(共计34学时)第一章无机物与周期表(17课时)第一节黄金1课时第二节碱金属2课时第三节氯气2课时第四节卤素1课时第五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第二章无机物与环境第一节硫2课时第二节氮气1课时第三节环境2课时第四节铝和铁2课时第五节化学电源2课时第三章有机物与资源(17课时)第一节有机物2课时第二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煤气2课时第三节苯酚和乙醇2课时第四节乙酸2课时第五节酯和油脂2课时第四章有机物与生活第一节糖类1课时第二节蛋白质2课时第三节食品添加剂2课时第四节涂料2课时地理部分(共计20学时)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7课时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课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课时第三节地球的卫星——月球1课时第四节地球的运动4课时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6课时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布1课时第二节大气的热力状况1课时第三节大气的运动3课时第四节常见天气系统1课时第三章地球上的水3课时第一节水圈的组成与水循环1课时第二节海洋水1课时第三节陆地水1课时第四章地壳4课时第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七章知识清单——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
第七章知识清单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方向为,从北极上空看为,从南极上空看为,地球自转周期为。
地球的自转轴为。
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
3.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由黑夜进入白天)和(由白天进入黑夜)构成。
二、地球的公转4.地球的公转中心为;公转方向为;公转周期为。
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有夹角,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之间移动,地轴始终指向附近。
5.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等。
6.产生昼夜现象的主要原因: 。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三、昼夜与四季7.读图填写下表(以宁波为例)。
A B C D公历日期节气名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正午竿影长度气温高低8.把和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叫作“节气”。
一年分为个节气。
四、月球与月相9.月球是地球唯一的,月球表面没有和,昼夜温差,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是由于而形成的。
10.月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1) 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2) 周期相同,都是,所以月球总是同一面对着地球。
11.月相的成因:、。
12.月相变化规律月相名称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出现时间(农历)初一初七、初八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三图像夜晚见月情况不可见上半夜西天,西半边(右边)亮一轮明月,通宵可见下半夜东天,东半边(左边)亮日、地、月三者位置五、公历(阳历)13.公历:以地球公转运动为依据编制的历法。
公历中,1年=日,二月有天;每年有一次闰年, 1闰年=日,二月有天。
六、日食与月食14.日食是的天象;月食是的天象。
15.日食发生时间为农历每月,类型有三种:、、,此时处于日、地、月三者的中间位置;发生的顺序是亏盈。
月食发生时间为农历,类型有、两种,此时处于日、地、月三者的中间位置。
16.日食与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的原因:。
教师详解详析1.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1日地轴2.昼夜的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3.晨线昏线4.太阳自西向东365.25日66.5°南、北回归线北极星5.四季更替二十四节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6.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的自转7.A B C D公历日期3月20或21日6月21或22日9月23或24日12月21或22日节气名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昼夜长短昼夜平分昼最长夜最短昼夜平分昼最短夜最长正午太阳高度适中最大适中最小正午竿影长度适中最短适中最长气温高低适中高适中低8.农牧业生产季节变化二十四9.卫星水大气大环形山外来星体的撞击10.(1)自西向东(2)27.3日11.月球本身不透明也不会发光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12.月相名称新月(朔)上弦月出现时间(农历)初一初七、初八图像夜晚见月情况不可见上半夜西天,西半边(右边)亮日、地、月三者位置日、地、月三者大致处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日、地、月三者大致呈直角(垂直)月相名称满月(望)下弦月出现时间(农历)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三图像夜晚见月情况一轮明月,通宵可见下半夜东天,东半边(左边)亮日、地、月三者位置日、地、月三者大致处在一条直日、地、月三者大致呈直角(垂直)线上,地球居中13.36528四3662914.太阳圆面被月球遮掩月球落入地影时发生15.初一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月球西东十五、十六月全食月偏食地球16.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不在同一平面内(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七章 第二节 昼夜与四季课件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3、地球的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周期约 为(365.2422)天,即一年 阳历就是( 以地球绕太阳运动 )作为根 据的历法
12/6/2021
• 地球公转的时候,阳光的直射点在()和()之间 来回移动.
12/6/2021
(3)画出约七天后的月相。
北
东
西东
西
12/6/2021
东
西
南
5正确反映一次日全食过程各阶段顺 序的是___B__D__C__A_。
12/6/2021
正确反映一次月全食过程各阶段 顺序的是__A_C__D__B___。
12/6/2021
6、根据下图日食时的不同日轮,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些日轮反映的是日______食的过程。 ②、把日轮按先后顺序用序号重新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种现象发生在农历的______________。
A 月相
B
C
D
名称 新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朔)
农历 时间
初一
(望)
初七、 十五、 二十二、
初八 十六 二十三
月相变化的周期: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 月,为一个月相周期。这个周期平均为 2192/6./205213天。称为朔望月
东西
东西
新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上(弦月) 上(半月) 上(半夜) 西(边天) 西(边亮)
第7课 自然科学
第7课自然科学第7课自然科学一、近代数学的建立项目基本概况点评解析几何学创立法国笛卡尔①使数学进入高等数学阶段(以变数为主要研究对象)②17世纪实现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折成就①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的数与形的结合②成为研究和解决某些运动变化问题的有力工具③把变量引进数学,实现了数学的转折微机分创立英国牛顿、德国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建立意义使精密的测量和变量计算有了可能※注:初等数学:建立在常量计算基础上的数学;高等数学:以变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数学;二、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项目基本概况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就提出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意义①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②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应用根据牛顿力学理论的推测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三、电磁学的成就1、19世纪以前的磁学研究(1)时间:1600年;(2)成果:英国人吉尔伯特发表《论磁学》,研究天然磁石的性质;2、19世纪电学的重大成果:发现电和磁可以转化;国家人物成就点评丹麦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的导线附近发生磁针转动的现象;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人类开辟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英国法拉第证明电磁感应现象时间1831年;现象导体有磁场中运动时可产生电流;意义使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为制造发电机提供了可能;英国麦克斯韦时间19世纪60年代;成就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德国赫兹1888年,发现了电磁波,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四、近代化学的进步1、化学的起源: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炼金术和化学工艺中发展而来的;2、近代化学的出现(1)时间:17世纪;(2)创始人: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3)燃素说的出现:①时间:17世纪末;②观点:燃素是化合物燃烧时析出的一种特殊的物质;③影响:统治化学界近一百年;3、近代化学步入正轨(1)时间:18世纪末;(2)科学家:拉瓦锡;①认为燃烧是燃烧的物质和空气中的氧进行化合的过程,推翻了“燃素说”;②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③意义:拉瓦锡的理论使化学的发展步入正轨;4、近代化学的发展时期项目基本概况时间19世纪;道尔顿原子论时间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的创立;观点①各种物质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②化合物是由以一定数量关系结合起来的原子组成的;③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都一样;意义标志着近代化学发展时期的开始;分子论创立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的概念;提示19世纪中期,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确立,推动了化学的飞速发展;元素周期律发现时间19世纪60年代末;发现人物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发现并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周期现象元素的化学性质随相对原子量的增加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发现意义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五、生物学的巨大进步1、背景:生物学受中世纪神学的影响最大;2、突出成就时间基本概况17世纪早期血液循环学说建立英国科学家哈维;意义对人体生理机能有了正确的基本了解;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制定了植物分类法;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生物科学的重大转折细胞学说植物细胞学说创立1838年,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细胞学说的确立推动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观点①细胞是一要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②植物发育的基本过程就是细胞形成的过程动物细胞学说创立1839年,德意志动物学家施旺;成就发现动物组织也是由细胞组成;形成了适用整个生物学界的细胞学说;进化论提出人物19世纪早期,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观点动物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因环境引起的变异可遗传给后代;确立人物19世纪中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成就①提出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原理;②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优胜劣汰”原则;作用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生物学确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②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的“神创论”思想;19世纪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六、物理学的新时代1、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总体成就:(1)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2)对电磁效应和时空关系的研究中产生了相对论;(3)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促成20世纪科技飞跃发展的理论基础;2、具体体现:(1)物理学的革命性变化:项目基本概况意义时间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Χ射线和放射线的发现动摇了“经典”力学,为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基础的现代物理学开辟了道路表现Χ射线发现德国物理学家伦琴首先发现;性能能穿透金属板使底片感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放射性①居里夫妇发现钋、镭的放射性;②居里夫妇提炼镭成功;③1903年,居里夫妇与另一位科学家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物理学相对论;①提出: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2②提示了时空的可变性,使人们能进一步去研究微观高速运动;③质能关系式:E=mc;是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④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七、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和影响1、发展之因(1)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的,经济上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2)科学家们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3)科学家本人勤奋踏实,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2、发展影响(1)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用科学指导技术改革、开发自然资源,为社会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表明科学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2)科学在反封建迷信斗争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七年级科学上册 7.1《地球的运动》课件1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12/6/2021
12/6/2021
实验仪器: 地球仪、手电筒
思考: ①手电筒代表什么? ②地球仪上哪边是白天(昼)? 哪边是黑夜(夜)?
12/6/2021
思考:
昼夜的交替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 展有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使得地面白 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 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 命的生存和发展。
第七章 地月系
第1节 地球的运动
12/6/2021
你感觉地球在动吗、如 何运动、如何证明、他 的运动会有哪些影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古人曰: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 人在大舟中,闭窗而坐,自行不觉也!
12/6/2021
西
东
车中人认为路灯向哪 边移动,而实际上是 车向什么方向移动?
12/6/2021
日晷
圭表
12/6/2021
漏刻
12/6/2021
张衡
12/6/2021
发明了世界上第 一架能比较准确 地表演天象的浑 天仪,第一架测 试地震的仪器— —候风地动仪, 还制造出了指南 车、自动记里鼓 车、飞行数里的 木鸟等等。
祖冲之
12/6/2021
计算出圆周率π 在3.1415926与 3.1415927之间 , 比外国数学家早 一千多年,编制 了《大明历》, 开辟了历法史的 新纪元.
12/6/2021
1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自__西__向__东_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 作_逆_____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_顺__ 时针方向旋转。自转一周所需时间大约为_2_4__小时。
2 地球表面由_夜_转变为_昼__的界线叫做晨线,由_昼__转变 为_夜__的界线叫做昏线。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7章第2节种子的萌发和幼苗形成植物的无性生殖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第六页,共31页。
蕨类植物(juélèi zhíwù)的无 性生殖
第七页,共31页。
一 植物(zhíwù)的无性生殖
葫芦藓的生殖过程
植物体 孢子(bāozǐ)体 孢子(bāozǐ) 原丝体 新的植物体
孢子(bāozǐ):无性生殖细胞(精子、卵细 胞是有性生殖细胞)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直 接由细胞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fánzh
马 铃 薯 用 茎 繁 殖
藕
马铃薯
第二十八页,共31页。
植 物
(zhíwù)
的 组 织 培 养
第二十九页,共31页。
营养繁殖方式 对植物生产(shēngchǎn)的应用
第三十页,共31页。
怎样
(zěnyà ng)让 七色 玫瑰 在同 一株 玫瑰 上开
请你思考 (sīkǎo)
第三十一页,共31页。
第十二页,共31页。
二、植物(zhíwù)的营养 繁殖
(一)地上茎的营养繁殖 扦插(qiānchā) 压条 嫁接
第十三页,共31页。
第十四页,共31页。
接 穗砧 木
第十五页,共31页。
扦 插
作用:繁殖速度快,后代(hòudài)性状均匀 第十六页,共31页。
(qiānchā)
植物的营养 (yíngyǎng)生殖
如单细胞植物的分裂生殖(绿藻等)、 苔藓、蕨类的孢子(bāozǐ)生殖
第八页,共31页。
玉 吊 钟 用 叶 繁 殖
第九页,共31页。
(fánzh
马 铃 薯 用 茎 繁 殖
第十页,共31页。
(fánzhí)
请你观察 (guānchá)
甘薯(gānshǔ) 用根繁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是及其严重的。 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生态破 坏,环境失调,威胁人类生存。如森林被大 量砍伐后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被瓦解,造成大气流动和水分循环的混乱, 致使风蚀加剧,毁坏耕地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第二节
人口的状况和人口问题
例题: l.何谓温室效应?它有何严重后果? 答: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年增加;它能 透射太阳短波辐射和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 温增高;有类似玻璃窗和塑料棚的作用,对地 面保温,使全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形成 温室效应。 它的后果使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 平面上升,城市受淹;食用盐碱化沙漠化;加 速自然灾害频发、流行疾病肆虐等。
二、人口问题的影响和对策 1、具体分析几个问题: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标志是 什么? 原因是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其标志是:人口翻番 的间隔越来越短,世界人口增长率失控、人口净增长 数迅速增加,人口超过5000万的大国激增。 2、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就四个方面分析,比较突 出 的是:(1)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2)经 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严重; (3)城市人口膨胀、 城乡矛盾激化;(4)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3、人口过多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对发展中国家 更为明显,特别是对环境和就业问题是很突出的,老 龄化则是潜在的极大危险。
三、人类生态系统 (1)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 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的 动态平衡联系。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生态系统有一 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不平衡的现象可能 在短时期内不会被发现。但任何自然界的失控 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观察 生态系统的动态,以便预测或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生态失调。
4、试述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 答: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生 态破坏,环境失调,威胁人类生存。如森林 被大量砍伐后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 功能被瓦解,造成大气流动和水分循环的混 乱,致使风蚀加剧、毁坏耕地等一系列严重 后果。
请欣赏
分层次认识清楚,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各种成分又有各自的组成。在学结构时要重视其 中生物成分的各级层次,特别是消费者的组成之 间的联系,是逐级消费的关系,如植食动物是初 级消费者。认识虎、狼等类动物的归属。联系实 例,最为典型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是单向性的,物质的演化则是可循环的。 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绿色植物提高光合作用 吸收太阳能制造有机物,植食动物吃植物、肉食动物吃 植食动物,成为食物链,能量不断转移并逐渐消耗至殆 尽,因此流动的单向性的,生态系统要不断从外界获取 能量。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不断参与循环,化学物质被 植物吸收进入生物界,并沿着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而流 转,最后以排泄物和残体的分解形式又回到环境中,循环 不息。
4、如何对待世界人口问题? 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 社会生产力,增大养育人口的能力;另一方面控制 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稳定人口。要强调两个方面 的努力,缺一不可。即既要发展,提高生产力,就 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也要控制人口增长,不让发展 的成果让过多的人口所抵消了。 5、我国人口问题造成了严重后果。重视我国的人口 政策,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长期战略任务。 6、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有环境生物的作用,(如候鸟的迁 徙是由于光照长短起了重要的信号作用), ②也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③还有生物对环 境的适应三个方面。 2、生物影响环境 (1)改变大气成分 (2)影响水循环 (3)参与岩石和土壤的形成。
二、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的物质和能量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概念上有两层含义:一是组成, 即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二是功能,即成为 物质和能量系统。
(2)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含义表现在:①它突 出强调的是发展,②它强调环境保护作为发展 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③它强调代际之间机会 均等,④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 方式,⑤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
(3)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 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其中经济可持 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 续是目的,追求的是三方面的协调统一。 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 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 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将环境问题与发展 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关社会 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1、生态系统结构 教材上的“生态系统结构”表
绿色植物 生产着 光合细菌等其他自养生物 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 生物成分 (生物群落) 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中型肉食动物 四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小型动物 生态系统 温度、光 非生物成分 土壤 有机物等 (自然环境) 水、二氧化碳、氧
自然科学基础
第七章 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
辅导 曹凤云 xxddcfy@
第一节
1、环境及其作用
人类生存的环境
(1)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对人而言,外部世界均为环境包括无机环境 和有机环境(生物); 对生物而言,无机环境则是其生存环境。
一、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1)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与世界人口各发展阶段类似,即 缓慢增长—稳定增长—迅速增长的过程,我国人口演变数千 年中也经历了从缓慢发展、起伏增长、迅速发展到人口膨胀 的过程。 (2)分析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灾荒战争对人口波动 的重要作用。我国建国以来人口膨胀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对比解放初期在人口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和计划生育开展以来 取得的重大成果可以说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和平安 定的环境使人口增加有了可能,但人类能够控制自身数量的 增长,关键在合理的对策。 (3)我国人口状况的三个特征,即增长快、基数大、将老 龄化。
森林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结构最复杂,它具有明 显的层序性,在每个层次中形成特有的小气候,生 活着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相互联系,相 互协调,构成最合理的营养层次和复杂的食物链网 结构,并且各个层次的生物群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 整体性的网络系统。 生态系统类型最基本可划分为三大类:即 ①陆地生态系统,②海洋生态系统,③淡水生态系 统。
二、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1、大气污染与防治 2、水污染与环境保护 3、土壤污染与防治 4、噪声土壤污染与防治
三、发展与环境 1、传统发展观 2、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
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1)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但必须加强环境 与资源的保护、为子孙后代考虑这一主要观点。因 此要强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 社会三方面,其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 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追求的是三方面的协 调统一。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 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
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破坏大气的三大元凶: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 1、温室效应: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 气中增添了数量巨大的人造二氧化碳,它能透射太 阳短波辐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升高, 对地面保温,这就造成了温室效应。
2、对土壤的影响: 了解造成的原因,如土壤退化的原因 就是过度放牧和过度耕种、土壤的盐碱化 和森林的砍伐。 3、对水资源的影响 (1)淡水资源有限, (2)造成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4、对生物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和追求的目 标是什么? 答:概念:指满足当前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 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1)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 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 决策的基础上。 (2)目标: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 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 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3、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怎样进 行的? 答: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绿色植物 提高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制造有机物,植食动 物吃植物,肉食动物吃植食动物,成为食物链, 能量不能转移并逐渐消耗至殆尽,因此流动是 单向性的,生态系统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不断参与循环,化学物质 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界,并沿着生物之间的营 养关系而流转,最后以排泄物和残体的分解形 式又回到环境中,循环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