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9077db3700abb68a982fb50.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fd1e4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2.png)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人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3.过程与方法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竞猜: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他"是谁:他是一位开国皇帝,他曾是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也曾出家黄觉寺......(学生抢答:朱元璋)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宦官专政。
皇室内部又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43a7d40029bd64793e2c02.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1]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3da3462e53a580217fcfeae.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⑵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⑶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2、过程与方法分析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腐败导致的社会问题的拓展,激发学生以史为鉴、借古鉴今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后期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表明明王朝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必然;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措施。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吴伟业《圆圆曲》的节选,请同学朗读。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解释:《圆圆曲》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首七言歌行。
此诗通过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聚散离合,反映了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委婉曲折地谴责了吴三桂的叛变行为。
这里的吴三桂是明朝末年的一个重要人物,通过他的人生情感经历,可以窥见当时动荡的历史背景。
那么,明朝究竟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吴三桂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接下来进入本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⑴皇帝:沉迷享乐,属于朝政;⑵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⑶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结合史料和书本相关史事部分进行补充: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说课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说课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a2f3e1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5.png)
教学效果与反思
我在本课的讲授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并在 课堂教学中通过感情丰富的语言做铺垫,讲解适可而 止。如果把所有问题都讲尽讲透,就打消了学生思维 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懒于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学习,但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要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分析、思考,从而使自己 明白事理,掌握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就需要从 教师的讲授开始。所以历史课堂既离不开教师的讲授, 也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回味的时间和实践。
同学们看课本84-85页,
思考: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和影响。
【设计意图】 教师设置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带 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把学习的主动 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主动参与课堂。初步培养学生 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读图说史
政治腐败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看图说史的能力,学 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研读史料
满清军队进入山海关内、攻占北京这,一开环节始的统设治置中可国以充。分贯彻落实新
课改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
念,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课堂小结 (板书)
设计意图: 设置思维导图进行小结,使学生对 本课知识有个清晰的脉络。同时对 课堂中学生想法与表现加以肯定和 表扬,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社会动荡不安
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
课堂练习
题来突出本课重点,突破本
难点,通过当堂练习,不仅
固了所学基础知识,而且使
1、下A.列重有文关轻明武朝,灭军亡事原弱因的叙述B不.正大确臣的、是宦(官结A)党生 为 提的 教 供营学 师 依私习 制 据效 定 。果 下得 节课以的及教时学反计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7683345647d27284a73514b.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清兴起和清军入关等史实,认识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解读,感悟并总结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通过历史地图识读,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经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与社会动乱的密切关系,体会当前中国反腐倡廉的现实必要性,培养关注时政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中后期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
难点:"均田免赋"口号的含义、地位及其对李自成起义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讲授新课—、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皇帝: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明熹宗朱由校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木匠皇帝。
他在位期间,外有金兵的侵扰,内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
但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把国家大事当回事,一心只想当木匠。
他自幼就有木匠的天分,技术十分的好,很多的能工巧匠做出的东西都不如他。
朱由校整天的和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不仅制作木器,还盖小宫殿,被世人称为“木匠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20多年不上朝,不批奏章,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东林党争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9296c8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2.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明朝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a.讲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分析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b.讲述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分析灭亡的原因和教训。
c.讲述清朝的建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农民起义–原因:官僚腐败、地主剥削、灾害等–影响: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基础2.明朝的衰落–原因:腐败、经济困难、军事衰弱等–教训: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加强军事建设3.清朝的建立–原因:明朝灭亡、民族矛盾加剧等–意义: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2d6707a76e58fafab003eb.png)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
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一)背景(原因)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七下历史17课明朝的灭亡 获奖说课稿
![七下历史17课明朝的灭亡 获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8f505e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9.png)
17 明朝的灭亡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朝的灭亡》。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由“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明朝灭亡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本课对于学生学习清朝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是深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学情,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知道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第二,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探究的能力;通过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提高识图认图能力。
第三,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
明白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四、说教学重难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史料分析法、图示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17d76d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a.png)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公开课说课稿】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7课,主题是《明朝的灭亡》。
一、说教材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明朝的灭亡原因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认识明朝的兴衰历程和灭亡原因: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明朝从鼎盛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并能够分析确定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并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教材文本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2.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内部腐败、外部侵袭以及战争和动乱等。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荣光和辉煌时期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述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教材文本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包括明朝晚期的内外问题、农民起义和战乱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要撰写一份简短的分析报告。
4.展示分析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分析报告,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所提出的原因,并共同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5.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关于明朝灭亡的总结文章,并附上每个小组成员的观点和建议。
五、说板书设计黑板上记录以下内容:主题: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认识明朝的兴衰历程和灭亡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六、说教具准备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具包括: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图片和视频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6d047d29e314332396893c0.png)
说课稿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894243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0.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在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的教学中,本人认为应该注重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首先在课前,应该让学生先了解明朝的兴起和盛衰,让学生认识到明朝的强盛之处以及其内部矛盾。
课堂中,我使用了多媒体与图片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主要的原因:官僚腐败、政治腐败、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等;再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就原因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思考并归纳各个方面的原因。
此外,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
其次,针对明朝灭亡的过程,我采用了“放课堂”和“观摩式”学习模式,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各个历史事件,让学生获得对明朝灭亡过程的详细了解。
同时,在展示过程中,我加入了感情色彩,比如在解说英勇抗倭的事迹时,我试图让学生感受到明朝不屈的精神和抗争的决心。
此外,我也尝试让学生角色扮演历史人物,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最后,对于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我把焦点放在了清朝的兴起和影响上,通过对比探讨,让学生了解到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上强盛时期的间断和影响,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识。
同时,我还尝试了一些历史文化的展览,如明朝时期瓷器的展览,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水平,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总之,历史是一门集知识、经验和情感于一体的学科。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调查问卷、课堂讨论、文物展览等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我的教学反思表明,明朝灭亡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学生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学习和了解,并且,应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历史思维,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历史对人民生活和文化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基于上述教学反思,我认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注重学生情感鼓励历史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04d41c083c4bb4cf6ecd1d2.png)
功了吗? 教学过程
2.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败
3.清朝与女真族有何关系?
4.满洲兴出了整节课的
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联 课例研究综
系,对事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 述
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培养学生敢于
探索的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明朝的灭亡》
称
本科主要由于明朝的朝政腐败,导致人民流离失所
教材分析 及人民起义导致灭亡的史事。李自成起义及满洲的崛起
是本课的重点。
1.从明朝灭亡的史实中,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目标
2.识记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的史实。
3.识记清朝建立的史实与与清兵入关的原因。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知识点的记 学生学习能
忆,如人物事件等,对事件的分析方面比较缺乏,但有 力分析
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适当介绍人物经历等。
在本课中主要以问题引导教学让学生了解我们所 教学策略选
要掌握的知识点,同时结合小组讨论让同学们分析明朝 择与设计
灭亡的原因。
满洲的兴起
1.李自成在灭了明朝之后,图推进全国统一,他成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9c3de8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6.png)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主要讲述了明朝末期的历史背景、动荡、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明朝晚期的腐败和民生凋敝;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的兴起;明末清初的战乱和明朝的灭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详细原因和过程,以及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晚期的腐败、民生凋敝、农民起义等情况,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晚期的腐败、民生凋敝、农民起义等情况;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历史的发展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明朝灭亡的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晚期的腐败、民生凋敝、农民起义等情况。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4.讲授法:教师讲解明朝灭亡的过程,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
5.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3ab3255fbfc77da369b1b2.png)
《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我对本课内容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整,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组织,按照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科学依据、探求问题解决方法、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程序进行安排。
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我力图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突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途径的可能选择及其原因,引导学生将原来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先说说我上课的成功之处吧。
在导入这一环节时,我选择了用视频来导入新课。
视频用的是《孝庄秘史》这个电视剧的主题曲片段。
在看视频之前,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看视频,看看在这个视频中出现了那些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
然后看完这个小片段之后,让同学们来回答,同学们答出来后,再问同学们这些人物都是哪个朝代的,来引入今天要讲的内容,即清朝。
接着在上课的时候,给同学们列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还通过多媒体的一些方式,向他们演示了李自成灭亡明朝,以及后面的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让他们更加清晰的去理解明末到清初这一段时间的政权交替。
在上课的时候还用带入的方法,让同学们想象自己是一位生活在清初的君主,然后被议政王大臣会议所掣肘,让他们想象那种明明自己是皇帝,但是有些事情却无法做主的无奈,引出军机处的设立。
在上课时,我还补充了一些课外的知识来引发学生们的兴趣。
比如说,讲到后金建立时,给他们补充了八旗制度;讲到清军入关时,给他们补充了睿亲王多尔衮和孝庄文太后;还有讲到文字狱时,补充了查嗣庭案等等。
在课后,还补充了课堂练习,以及和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的对比。
还有老师给我的评价中有说道,声音的大小和语速适中,吐字清晰。
整节课下来,知识点都讲得非常透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也非常的自然,非常有条理性。
除了上面所说的那些优点之外,整节课下来缺点也不少。
比如,用多媒体上课,我的经验不足,没有把黑板利用起来,整节课下来,黑板上一片光洁。
而且,上课的时候,下讲台去和学生的接触也非常的少,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自己在台上讲,只是做好了教这一环节,教学还得要有学,而且是以学为主,我应当在课上多去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学习掌握情况,这是这节课的最大的不足。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d975137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6.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包括李自成起义、明朝内部的腐败和外患等,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这段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
但学生可能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事件和原因还不够了解,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对于明朝灭亡原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历史文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明朝的繁荣和衰败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灭亡原因。
2.讲解: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包括李自成起义、明朝内部的腐败和外患等。
3.分析: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明朝灭亡原因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灭亡对后世的影响,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李自成起义2.明朝内部的腐败3.李自成攻占北京4.明朝灭亡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来进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b8d084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1.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明朝的灭亡》,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一、说教材:学好本课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明朝是如何灭亡的,而且能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进而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从外部条件制约到受内部道德约束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他们能客观、准确的去看待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技能目标:了解闯王起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四、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教学重点:了解清军是如何入关的;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五、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吗?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明朝的灭亡》;二、动荡的社会与闯王起义:师:课件出示闯王起义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的?闯王起义对明朝又产生了哪些影响?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生:积极举手回答;师:及时总结;三、清军入关:师:课件出示努尔哈赤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军为何会入关?清军入关对明末的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生:积极举手回答;师:及时总结;以上是我在预设教学《明朝的灭亡》一课时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点评,指导。
谢谢大家!。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d35d84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7.png)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和明朝的灭亡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明朝的灭亡和南明抗清斗争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农民起义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农民起义的意义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掌握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等农民起义的过程和意义,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的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农民起义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b9d843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a.png)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是一节关于中国历史的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以及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详细的资料和生动的插图,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结果。
教材还设置了丰富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详细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了解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和思考,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的提问和思考,小组的讨论和合作,学生的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明朝灭亡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明朝知识,激发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系统地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原因。
3.提问与讨论: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
(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4)、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推翻明朝:1644年,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问2: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培养同类知识的比较能力)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页,找出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是谁?是谁于何时改国号为清?清兵如何入关?
(1)、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在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还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材料解析题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王闯”指的是谁?
2、材料中说“近来贫汉难存活”,为什么会这样说?
3、“闯王”为什么受到广大民众的欢喜和拥护?
4、“闯王”曾经在1643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他建立政权的地点和政权名称分别是什么?
5、“闯王”的起义军攻占了北京,灭亡了明王朝,这一事件发生于何时?
6、“闯王”起义军最后的结局如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局面及影响,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原因、领导者、过程、结果等;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
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
教案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
2、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表结果。
3、了解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概况。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想,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是谁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他提出了什么口号?他于何时建立了什么政权?明朝灭亡后,清军为什么能入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讲授新课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
1、政治腐败:(1)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1)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2)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4、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推翻明朝:1644年,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页,找出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是谁?是谁于何时改国号为清?清兵如何入关?
1、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在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还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四、材料解析题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王闯”指的是谁?
2、材料中说“近来贫汉难存活”,为什么会这样说?
3、“闯王”为什么受到广大民众的欢喜和拥护?
4、“闯王”曾经在1643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他建立政权的地点和政权名称分别是什么?
5、“闯王”的起义军攻占了北京,灭亡了明王朝,这一事件发生于何时?
6、“闯王”起义军最后的结局如何?
五、课堂小结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局面及影响,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原因、领导者、过程、结果等;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
教学反思: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整节课下来,有优点也有缺点,该课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教学,学生学习认真,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氛围还可以。
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对于本课内容所涉及到的一些历史故事背景了解不够,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完以后,我没有很好的给学生作进一步的分析总结或延伸该知识点。
因为教师精湛的分析总结,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该知识点。
针对这个缺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这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