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8例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同时与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对照,并对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界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正常对照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将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500ng/ml作为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界标准,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评价指标如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阴性预期值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5%。
结论: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
关键词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PE),而肺栓塞是导致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因素[1]。
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有下肢顺行性静脉造影,其本身也可以引起血栓形成。
因此寻找一种简单,迅速而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一直是众多学者的愿望。
在凝血或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被激活成纤维蛋白单体,然后在因子XⅢ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血液凝固,血栓形成。
血栓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成大小不规则的多肽小片段,其中最小的片段和最简单的降解产物即是D-二聚体。
血液中D-二聚体浓度的增高,不但反映了纤溶系统的活性,而且揭示了凝血过程的先期发生。
因此,如血液D-二聚体水平异常增高,则可揭示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异常。
测定血液中的D-二聚体含量,可以判定血栓的存在。
本文是通过免疫比浊法对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而探讨对D-二聚体进行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本院外科住院病人,临床上考虑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共48例,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3 ±12.5岁。
血栓形成的时间2~30天,平均13天。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
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
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
γ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
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
但不具特异性;以下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比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高,能定量缺点:操作烦,时间长,无法满足急诊需求。
4、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响法:采用同种单克隆抗体夹心,即以包被的抗体捕获血浆中抗原〔D-二聚体〕参加偶联有胶体金的同种抗体显色。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纤溶系统的参数,是指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在凝血系统激活后,被凝血酶裂解产生的产物。
它反映了体内纤溶过程的活性和程度,因此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机体炎症、血栓形成及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和临床意义。
1.血栓疾病的评估: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作为评估血栓疾病风险的指标。
例如,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于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等血栓相关疾病的风险程度。
一般来说,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但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血栓形成已经发生,因此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炎症反应的监测:炎症反应的激活也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于监测炎症疾病的病情进展和疗效评价。
例如,在感染、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3.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一些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增加,导致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此外,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还可以评估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和预后。
4.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作为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D二聚体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临床医生在解读检测结果时应综合考虑病史、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
此外,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病理过程,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仍应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D二聚体的检测和临床意义主要包括评估血栓疾病风险、监测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以及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等。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血液中的蛋白质片段,主要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生,其浓度反映了血液凝块的形成和溶解过程。
D二聚体检测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诊断、筛查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一、D二聚体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系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E),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
D二聚体在VTE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浓度升高可以提示凝血活动增强或溶解功能受损,从而提示VTE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D二聚体的敏感度较高,特异度较低,因此可以作为VTE的初筛指标。
对于怀疑患有VTE的患者,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帮助初步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异常的可能。
如果D二聚体升高,需要进一步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多普勒、CT肺动脉造影等)来确认VTE的诊断。
此外,D二聚体还可以用于VTE的治疗监测。
在VTE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期间,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反映治疗效果。
如果D二聚体浓度持续下降,说明抗凝治疗有效;反之,如果D二聚体浓度反弹或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治疗无效或复发。
二、D二聚体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除了VTE的诊断和治疗监测,D二聚体还可应用于其他一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
1.心脏病:心肌梗死后,血管内膜破裂导致血小板激活和凝血活性增加,D二聚体的浓度通常会升高。
因此,D二聚体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附加指标,帮助评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伴有高凝状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凝血系统活性增加,导致D二聚体的产生和释放增加。
因此,D二聚体可以作为评估肿瘤患者的血液凝块形成风险的指标。
3.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病毒性肺炎等)会导致炎症反应和凝血系统激活,D二聚体的浓度常常升高。
在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D二聚体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指标。
三、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和局限性尽管D二聚体在VTE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有一些局限性需要考虑。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复合物的正常。
此外有的以PEU单位模式报告,有的以mg/L的模式报告,其值正好相差一半。
所以在评价D-二聚体结果时应注意上述问题。
三、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性。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极大且缺乏特异性(从无任何表现到猝死)、常规检查无法获得直接证据,加上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造成漏诊或误诊。
及时治疗依赖早期诊断。
对于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血,昏厥的患者,尤其是近期有外伤,手术及长途旅行史;既往患有深静脉血栓,7、溶血栓治疗的监测:D-二聚体是溶栓药物治疗监控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应用溶栓药物后D-二聚体明显升高。
若达到疗效,该指标在升高后很快下降;如果二聚体升高后持续维持在一定程度高水平则提示溶栓药物剂量不足。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四,D-二聚体临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D-二聚体是一项阴性排除试验。
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验的国际专职评估和研究机构)以下由权威的(FACT)研究组发表的原文摘录:“Although D-dimer has gained widespread clinical useas a parameter for detection of in vivo fibrin formation,the standardization issue has not been resolved and referencepredominantly H.MW -fibrin oligomers. ”中文翻译:使用病人高值D-dimer混合血浆可取得最好的一致性,作为混合血浆样品的代用品,D-二聚体检测可以使用体外制备的标准品校正,体外制备的标准品主要含高分子量纤维蛋白检测的阴性患者中(假阴性),仍有极少数患者(<2%)伴静脉血栓,其原因:(1)血栓体积很小/远端小血栓;(2)放射线/超声检查出现假阳性;测,推广临床应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检测血液的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1.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
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
杀伤作用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20000μg/L或更高。
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
当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后,D-二聚体水平逐步降低。
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
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
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
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生理学背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olysis system)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由4种主要部分组成:纤溶酶原(plasmingen)、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gen activator, 如t-PA, u-PA)、纤溶酶(plasmin)、纤溶酶抑制物(plasmi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1, antiplasmin)。
当纤维蛋白凝结块(fibrin clot)形成时,在tPA的存在下, 纤溶酶原激活转化为纤溶酶,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开始, 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结块形成各种可溶片段形成纤维蛋白产物(FDP),F DP由下列物质:X-寡聚体(X-oligomer),D-二聚体(D-Dimer)、中间片段(Intermediate fragments)、片段E(Fragment E)组成。
其中X-寡聚体和D-聚体均含D-二聚体单位。
人体纤溶系统,它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D-二聚体血浆中水平增高说明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而先生凝血酶,后又有纤溶系活化;并且也反映在血栓形成的局部纤溶酶活性或浓度超过血浆2‰—抗纤溶酶活性或浓度。
溶栓治疗是指用药物来活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一般为投入一种纤溶酶原活化物如尿液酶、链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使大量纤溶酶生成,从而加速已形成血栓的溶解。
F DP或D-二聚体生成,则表明达到溶栓效果。
纤溶蛋白降解产物中,唯D-二聚体交联碎片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
因此,理论上,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可定量反映药物的溶栓效果、及可用于诊断、筛选新形成的血栓。
但是,到目前为止,商品的D-二聚体检测手段都尚存在一定局限性。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测量可以用于评估血栓形成和血管内皮细胞破坏的程度。
D二聚体水平的测量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诊断中非常重要。
当血管受损时,血液中会释放出纤维蛋白原,进一步引发凝血系统的激活,形成血栓。
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因此它在检测和诊断血栓疾病方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DVT和PE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
因此,D二聚体是一种快速、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可用于筛查患者是否存在血栓。
其次,D二聚体对于判断血管破裂的程度以及出血风险的评估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水平也可以反映出血管内皮细胞的破坏程度。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纤维蛋白会被激活,并进一步被降解,产生D二聚体。
因此,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评估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反应的指标。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关。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的发生和恶化相关。
因此,在临床上通过测量D二聚体水平,可以评估患者的疾病风险,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此外,D二聚体还在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常常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程相关。
一些研究还发现,D二聚体可以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
在肝病中,D二聚体也可以作为严重肝炎和肝纤维化的指标之一总之,D二聚体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快速、非侵入性地评估血栓形成和血管损伤的程度,从而帮助医生进行准确定位和诊断。
此外,D二聚体还可以用于评估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肝病等其他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风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水平不是特异性指标,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指标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它在血液中存在,当血管受损或血液凝聚时,会释放出来。
因此,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来评估凝血功能状态并帮助诊断和监测许多血栓性和凝血相关疾病。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排除: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常常与血栓形成相关。
在怀疑存在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或肺栓塞症(PE)的患者中,可以检测D二聚体水平。
升高的D二聚体水平提示可能存在血栓,但并不能确诊,而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确认诊断。
2.血栓病变风险评估:D二聚体水平升高还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栓病变风险。
对于有高风险的患者,如老年人、癌症患者、手术后患者等,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判断其是否存在潜在的血栓形成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血液凝固功能监测:一些疾病或药物治疗可能导致患者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如肝脏疾病、免疫性疾病、凝血因子活性缺乏等。
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状态,帮助医生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4.协助抗凝治疗的监测:对于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
如果D二聚体水平仍然升高,可能意味着抗凝治疗不够有效,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治疗方案。
5.疾病预后评估:一些疾病的预后评估可以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来进行。
例如,对于肺栓塞症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从而指导临床决策。
总的来说,D二聚体升高是很多血栓性和凝血相关疾病的临床指标,可以作为诊断、风险评估、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水平升高并不能单独用来诊断其中一种疾病,而是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D—二聚体检测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摘要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作为疾病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敏感性指标,D-二聚体检测广泛用于临床,在了解患者高凝和纤溶状态方面具有优越性。
本文综述D-二聚体的检测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ABSTRACT D-dimer is a specific degraded products of cross-linked fibrin under the effect of plasminogen activator. D-dimer detection is a sensitive index and has superiority in estimating the hypercoagulative and hyperfibrinolysis state of diseases so that it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 This paper overviews the clinical value of D-dimer detection in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KEY WORDS D-dimer;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clinical valueD-二聚体作为交联的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疾病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敏感性指标之一。
D-二聚体升高常见于心肌梗死、脑梗死、肺动脉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外科手术、恶性肿瘤等,这类疾病合并感染后D-二聚体水平更高[1]。
近年来,D-二聚体的检测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就不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综述。
D-二聚体的形成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
在正常人体血浆中含量很低。
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记物之一[2]。
临床检验-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 - 二聚体与肺系疾病
1.D - 二聚体和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D - 二聚体检测对于评估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人有一定作用,有助于确定重症高危患者。 Shitrit 等报告血浆 D - 二聚体水平与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P=0.01)及肺动脉压(P=0.03)呈正相 关,与动脉血氧饱和度(P=0.03)及 6 分钟行走距离(P=0.04)呈负相关。 2 年生存率也与血浆 D - 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P=0.004),血浆二聚体水平较高者预后较差。 血浆 D - 二聚体水平与性别、年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及心脏指数无相关性。
11
D - 二聚体与肾脏疾病
1.D - 二聚体和肾病中检测的关系 国内诸葛洪等对 47 例儿童肾脏病患者及 15 例正常健康儿进行血浆 D - 二聚体和血 FDP 测定,并对 15 例肾病患儿在应用抗凝治疗前后作动态检测。 结果不同肾病患儿血 D - 二聚体值均高于正常组,其中以肾病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15 例肾病患 儿动态检测结果表明经过抗凝治疗后血 D - 二聚体值下降并接近正常。 结果提示:在无临床栓塞表现 的儿童肾脏病,测定 D - 二聚体可间接预测高凝状态存在,并可作抗凝药物治疗的依据和预后估计。
10
D - 二聚体与肝脏疾病
1.D - 二聚体和肝脏疾病中检测的关系 在肝脏疾病中,血浆 D - 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Wilder 等测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 例急性和慢性肝病患者血浆 D - 二聚体,其中 48 例有不同程度地升高。
晋光荣等发现各型肝炎患者 D -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抗凝系统受损有关。抗纤溶酶及 AT—Ⅲ 等由肝脏合成,肝病时其合成减少,造成纤溶亢进,在纤溶酶激活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 解,其降解产物 D - 二聚体等明显升高。 因此,D - 二聚体的浓度可能可以作为一个判断肝脏受损程度的标志。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正常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可将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再激活凝血因子ⅩⅢ,催化纤维蛋白单体发生交联,最后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
D-二聚体(D-D)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后生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活动性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二、检测方法1、血浆D-D检测方法较多,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荧光试验、全血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免疫比浊法等。
2、较为理想的 D-D检测方法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可以定量检测;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③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④结果处于临界值水平时的变异系数低;⑤方法简便,快速。
目前临床多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在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定量检测。
三、参考值1、定性:凝集法:阴性。
2、定量:D-D检测试剂品种繁多,在试剂检测的线性范围,参考区间等性能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一般D-D的正常阈值为0.5mg/L,随年龄增长,D-D有升高趋势。
四、临床意义1、D-D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D-D是临床检测血栓形成的敏感标志物,但缺乏特异性。
因此,依据正常阈值范围内的D-D水平有助于排除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诊断,D-D对VTE有高敏感度(82%~100%)、低特异度(40%~43%)和高阴性预测值(95%)的特点。
健康人血液中D-D含量很低,而在血栓形成与继发性纤溶时 D-D浓度显著增高,常大2~3 mg/L。
当D-D<0.5mg/L 时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较小,但如临床上已有明显的血栓形成所致的症状与体征时, D-D仍<0.5mg/L,则应考虑患者有无纤溶活性低下的可能。
2、D-D与妊娠健康妊娠人群血浆D-D水平生理性升高,目前尚无统一的正常妊娠妇女血浆D-D的参考范围。
D-D随孕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可高至基础值的3~4倍,妊娠晚期达到高峰,分娩后D-D水平降至正常。
3、D-D与DICDIC是凝血酶生成增加和纤溶增强导致的消耗性凝血病。
d2聚体的临床意义
d2聚体的临床意义D2聚体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指标,其测量结果关联着许多疾病的发生和预后。
本文将从分子结构、生理功能、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阐述D2聚体的临床意义。
一、D2聚体的分子结构D2聚体是由两个D-dimer单体结合而成的二聚体,也称为D2二聚体。
D-dimer是血浆中纤维蛋白脱聚产物,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释放出来。
D2二聚体的分子量相对较小,约为180 kDa,容易通过肾脏排泄,因此其半衰期较D-dimer更短。
二、D2聚体的生理功能D2聚体在正常情况下没有生理功能,但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中,D2聚体的产生对于维持血管的完整性和血液的正常流动起到重要作用。
在疾病状态下,D2聚体水平的升高与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临床表现相关。
三、D2聚体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D2聚体水平的升高常见于各种疾病中,如深静脉血栓、肝炎病毒感染、癌症、心脏病、肺炎等。
在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D2聚体的测量可以作为筛查工具,但其敏感性较低,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一同判断。
在监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过程中,D2聚体水平的下降可以预示病情的好转,而持续升高则是预后不良的风险征兆。
四、D2聚体在疾病治疗中的意义在肺栓塞的治疗中,D2聚体的测量可以用于判断抗凝治疗的疗效,当D2聚体水平持续上升或未下降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在某些癌症患者中,D2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以用于评估放疗或化疗的疗效,其下降可以预示肿瘤缩小或消失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D2聚体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检测疾病、监测病情、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
但在临床应用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以达到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中的特定蛋白质,其临床意义是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在体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液中会释放出一种叫做D二聚体的分子。
因此,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该病情的严重程度。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导致血栓阻塞静脉,从而影响正常的血流循环。
如果未被及时诊断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准确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重要。
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当身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水平也可能在其他情况下升高,如艾滋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和肝功能不全等。
因此,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检验结果综合判断,而不是仅仅依靠D二聚体的水平来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不仅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预后。
根据D二聚体的水平高低,医生可以推断血栓形成的活动程度和所在位置。
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通常意味着血栓的形成和溶解速度较快,血栓位于较近的位置。
反之,较低的D二聚体水平可能代表血栓形成和溶解速度较慢,血栓位于较远的位置。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D二聚体检测并不是一个特异性很高的指标,它仅能辅助其他临床信息来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如超声心动图和静脉造影等,来确定诊断和治疗的决策。
总之,D二聚体的检测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其水平,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从而指导治疗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检测仅能作为一个辅助判断指标,并不能单独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查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 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2)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
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
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溶栓治疗的监测在溶栓药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增高。
因此,在溶栓过程中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此外,在产科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患者D-二聚体也升高。
D-二聚体作为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的指标,将日益受到重视。
(4)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5)外科手术患者我们对多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增高水平明显。
其中胸外科大手术高于其他手术,表明术后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并有纤溶活性增强。
因此,动态观察术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D-二聚体和FDP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FDP测定的临床意义之蔡仲巾千创作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FXⅢ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原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发生的特异性降解产品,其水平的升高标明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FDP反映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和或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所发生的多种碎片的含量,其水平的升高标明机体纤溶活性亢进(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
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对于诊治凝血-纤溶系统疾病、溶血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DVT)深静脉血栓是临床罕见的静脉系统疾病,诊断的金尺度是静脉血管造影。
目前D-二聚体监测平安、简单、快速、经济、敏感度高,对患者无侵袭性。
2、用于排除肺血栓栓塞(PTE)肺血栓栓塞(PTE)是由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诊断的金尺度是肺动脉造影。
D-二聚体监测对PTE非常敏感,文献报导,敏感性为90-95%。
3、在DIC诊断中的意义在DIC诊断中,一般的实验指标不特异或不敏感,D-二聚体和FDP的诊断效率远远高于一般的凝血四项的检测等。
4、溶血栓药物治疗的监测溶栓后,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DP明显升高,一般可维持7天。
在溶栓过程中于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和FDP浓度变更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和平安性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5、术后LMWH治疗的指导意义D-二聚体是监测术后凝血激活情况以及LMWH抗凝预防治疗的良好指标。
6、在恶性肿瘤中的意义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伴随凝血功能和纤溶的异常,且与肿瘤侵润密切相关。
7、D-二聚体和FDP在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脑血管病、妊高症及先兆子痫等疾病中均会发生分歧程度的变更,是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更以及疗效和预后的有用指标。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组成的一种血液标志物,其浓度的变化可以用来评估机体对血栓形成的活性以及血小板/血管壁破坏程度。
在临床上,D二聚体的测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帮助诊断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
深静脉血栓是指形成在深静脉系统中的血栓,主要发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和腘窝。
而肺栓塞则是指由血栓或其他物质引起肺动脉或其分支血管的阻塞。
这两种疾病都是继发于静脉血栓形成,并且有着很高的致死率。
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常常与这两种疾病相关,因为血栓形成时,纤维蛋白会降解成D二聚体。
因此,当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可以提示存在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可能性。
其次,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于评估血管病变的活性。
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血小板的功能密切相关。
当血管壁受损或炎症引发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会明显增加,导致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
这种升高与血管病变的活性程度相关,因此可以用来评估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
此外,D二聚体的测定还可以用来观察治疗效果,当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时,D二聚体的浓度通常会下降。
最后,D二聚体的测定还可以用作肿瘤标志物的辅助检查。
许多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可以促进血管生成,并增加血液的凝结活性,导致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来评估肿瘤的活性和预后,并帮助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此外,D二聚体还可以作为监测肿瘤治疗效果的指标,通过检测其浓度的变化来评估治疗的效果以及肿瘤的复发风险。
总之,在临床上,D二聚体的测定在诊断和评估多种疾病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监测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血栓、血管病变和肿瘤等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01月05日星期六 00:2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
在其它一些病理情况下,诸如DIC时,两种的变化基本平行。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A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
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
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其中一种就是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
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1.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
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
杀伤作用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20000μg/L或更高。
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
当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后,D-二聚体水平逐步降低。
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
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
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
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
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外科手术后,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6.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下,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妇女(p<0.05),但低于妊高征孕妇(p<0.05),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7肺栓塞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且栓塞的面积以及栓子的大小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相关。
8.肝脏疾病,研究发现肝脏疾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9.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不增高。
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10.组织损伤时,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11.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时,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12.长期卧床、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抗凝系统缺陷等,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3.糖尿病时,存在广泛的血栓病变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4.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几乎所有的DVT患者D—二聚体呈阳性,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以基本排除DVT可能。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
15.肾病综合征以及肾功能衰竭时,D-二聚体水平可显著增高。
探讨D-二聚体在临床治疗应用更新时间2008-9-18 8:59:12 打印此文点击数1131【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临床治疗应用。
方法D-二聚体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标记乳胶颗粒,与待测血浆混合。
当血浆中D-D聚体含量≥5μg/ml时,标记的乳胶颗粒则发生凝集呈现阳性反应。
结果326例中卧床并发症36例,血浆D-二聚体均明显增高,呈阳性反应。
结论D-二聚体对老年卧床并发症尤其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关键词】血浆; D-二聚体;老年卧床并发症;血栓性疾病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自1997~2006年,年龄60岁以上的经手术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人共326例,年龄最高97岁,平均78岁。
平均卧床时间3周。
其中一种以上中度合并症162例,一种以上重度并发症92例。
合并症主要指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硬化等。
术后并发症:急性心功能衰竭及房颤2例,脑梗死2例,肺部感染6例,下肢静脉炎3例,褥疮1例。
肺栓塞死亡1例。
原发性内科疾病复发或加重21例。
检查D-二聚体268例标本。
87份标本高于正常参考值。
1.2 方法D-二聚体具有抗原性。
血浆D-二聚体抗原主要有胶乳凝集试验法,简便快速是半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法精确、定量,有很高的敏感性;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ELISA和GIA是用D-二聚体特异捕获抗体;GIA法则结合上述两法的优点,简便、快速,又能定量,单个或成批标本可随时检测,应用前景较好。
2 结果异常标本87例,脑梗死8例,肺部感染10例。
下肢静脉炎16例,褥疮1例,肺栓塞8例。
糖尿病32例,心血管疾病8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
最高异常值出现于肺栓塞,连续8次最高,出现在第1天,最低出现在第9天,术后10天死亡。
最低异常值出现于酒精性肝硬化。
3 讨论分析3.1 临床意义D-二聚体反映着继发性纤溶的增强,是唯一反映凝血和纤溶的理想指标,在临床上已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都很高,大量文献报道,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术后发生DVT和PTE,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术后3个月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占术后死亡病例数的50%[1]。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骨科、胸外科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
50%~80% DVT可无临床症状(隐性DVT),但也可突发致命PTE或远期下肢深静脉栓塞综合征。
我国等亚洲国家的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经静脉造影证实)也很高,在一项亚洲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的407例全髋、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骨折手术AIDA研究表明,在完成静脉造影的278例患者中,发生DVT 120例,占43.2%[2]。
监测老年卧床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含量,对预防和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人,表明术后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并有纤溶活性增强。
因此,监测结果必须与临床密切结合并动态观察术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才能对患者的预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3.2 D二聚体的形成D-二聚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D-二聚体是通过r链相连的2个D片段的碎片连接起来,只有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才能产生D-二聚体[3,4]。
有两个途径:(1)防止和清除血管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着而引起的阻塞现象。
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先从α链上裂解出FPA,生成纤维蛋白Ⅰ;(2)从β链上裂解出FPB,生成纤维蛋白Ⅱ。
纤维蛋白Ⅰ和纤维蛋白Ⅱ可以自行聚合成非交联的纤维蛋白,经ⅩⅢ因子作用后,形成交联纤维蛋白[5]。
3.3 血栓疾病的诊断及溶栓疗效的观察由于血管壁的损伤、血小板的激活、凝血机制的亢进及血流状态的变化,使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心脏或血管内形成异常凝块,堵塞部分或全部血管腔,导致血栓栓塞[6]。
D-二聚体含量升高的检出率为25%,在疾病的急性期升高幅度大,2周后有所下降,表明D-二聚体水平的波动与病程密切相关,能反映出纤溶酶的活性,可以作为观察溶栓疗效的一个特异性指标。
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
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检测是DVT筛查的有效手段[7],可作为监测溶栓药物的疗效判断指标。
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VT筛查的有效手段。
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VT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基本排除DVT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因为DVT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出现的比较早,对临床早期作出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病例中血管栓塞6例,心脑血管病变8例。
3.4 用于肝炎病情的观察肝病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血管内皮的损伤激活了内源性凝血途径,组织损伤或细胞破坏,使组织因子进入血循环,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激活纤溶系统。
在肝炎患者血浆中,大部分D-二聚体含量升高[8]。
急性肝炎轻度升高;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中度升高;重度肝炎高度上升。
因此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着相关性。
本组2例酒精依赖、酒精性肝硬化病人为轻度升高。
3.5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合并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肺部感染是老年卧床病人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慢支患者肺泡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管腔纤维化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