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合集下载

医疗机构菌落检测机构设置标准

医疗机构菌落检测机构设置标准

医疗机构菌落检测机构设置标准一、机构设置要求1.机构名称:菌落检测中心、微生物检验中心等。

2.机构组织形式:可以是医疗机构自行设置的检验中心,也可以是医疗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成立的独立检验中心。

3.机构人员配备:菌落检测机构应具备临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登记备案。

4.机构场地要求:菌落检测机构应具备独立的实验室和专门的设备。

5.机构设备要求:菌落检测机构应配置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实验室设备,包括培养箱、显微镜、菌落计数器等。

二、机构管理要求1.质量管理体系:菌落检测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人员培训、检测方法验证等。

2.质量控制:菌落检测机构应每日进行质控实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人员培训:菌落检测机构应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能。

4.检测标准:菌落检测机构应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

5.实验室安全:菌落检测机构应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室环境和人员安全。

三、菌落检测要求1.样本采集:菌落检测机构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标本采集,确保样品的质量。

2.培养及检测方法:菌落检测机构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培养基和方法进行菌落检测。

3.结果解读:菌落检测机构应有临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对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并提供准确的诊断报告。

4.检测范围:菌落检测机构应能够检测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四、质量评估与认证1.质量评估:菌落检测机构应定期参加医疗质量评估活动,接受外部评估机构的评估和监督。

2.认证要求:菌落检测机构应定期进行认证,并获得相关认证证书。

以上是医疗机构菌落检测机构设置标准的一些基本要求。

通过合理设置机构,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系统,采用符合标准的检测方法,可以确保菌落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医疗机构的微生物检测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专家共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专家共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准确、早期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然而,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离临床诊治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亟待改进。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于2016年底发布了《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1281号),要求在2020年以前加强临床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体系的建设,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本共识的制定旨在建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基本要求,推动真菌检测技术的普及和人员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综合医院真菌感染诊疗能力。

一、术语和定义(一)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以出芽方式繁殖,称为酵母菌(yeast)。

临床致病的酵母菌主要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毛孢子菌等。

(二)丝状真菌多细胞真菌有菌丝和孢子,菌丝延长分枝,交织成团,称为丝状真菌(filamentous fungi)。

又称霉菌(mold)。

临床重要的丝状真菌包括曲霉菌、毛霉菌、镰刀菌等。

(三)双相型真菌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如营养、温度、氧气等)改变,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称为双相型真菌(dimorphic fungi),如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孢子丝菌、马尔尼菲篮状菌等。

这些真菌在体内或在含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37 ℃培养时呈酵母相;而在普通培养基,25 ℃培养时呈霉菌相。

二、环境和设施要求真菌实验室环境和设施的设计应确保实验的质量和生物安全。

(一)环境要求真菌实验室应与细菌、病毒等实验室区分,以防发生交叉污染。

其面积以满足工作和安全要求为宜,合理布局。

在建设实验室或开展实验活动之前,应进行生物危害评估。

(二)基本设施设置防飞虫纱窗和门禁,有充足的照明、应急灯、通风、供水、供电、紧急疏散标识及信息系统,工作区设有洗手池、应急淋浴和洗眼装置;门外有生物安全级别标识[1]。

配置生物安全柜和不同温度培养箱(至少包括25~30 ℃以及35~37 ℃)。

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

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

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一、设计微生物实验室由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恒温培养室和普通实验室六部分组成。

这些房间的共同特点是地板和墙壁的质地光滑坚硬,仪器和设备的陈设简洁,便于打扫卫生。

二、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要求一准备室准备室用于配制培养基和样品处理等。

室内设有试剂柜、存放器具或材料的专柜、实验台、电炉、冰箱和上下水道、电源等.二洗涤室洗涤室用于洗刷器皿等。

由于使用过的器皿已被微生物污染,有时还会存在病原微生物。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设置洗涤室。

室内应备有加热器、蒸锅,洗刷器皿用的盆、桶等,还应有各种瓶刷、去污粉、肥皂、洗衣粉等。

三灭菌室灭菌室主要用于培养基的灭菌和各种器具的灭菌,室内应备有高压蒸汽灭菌器、烘箱等灭菌设备及设施.四无菌室无菌室也称接种室,是系统接种、纯化菌种等无菌操作的专用实验室。

在微生物中,菌种的接种移植是一项主要操作,这项操作的特点就是要保证菌种纯种,防止杂菌的污染.在一般环境的空气中,由于存在许多尘埃和杂菌,很易造成污染,对接种工作干扰很大. 1。

无菌室的设置无菌室应根据既经济又科学的原则来设置。

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无菌室应有内、外两间,内间是无菌室,外间是缓冲室。

房间容积不宜过大,以便于空气灭菌。

最小内间面积2×2.5=5m2,外间面积1×2=2m2,高以2.5m以下为宜,都应有天花板。

(2)内间应当设拉门,以减少空气的波动,门应设在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上;外间的门最好也用拉门,要设在距内间最远的位置上。

(3)在分隔内间与外间的墙壁或“隔扇”上,应开一个小窗,作接种过程中必要的内外传递物品的通道,以减少人员进出内间的次数,降低污染程度。

小窗宽60cm、高40cm、厚30cm,内外都挂对拉的窗扇。

(4)无菌室容积小而严密,使用一段时间后,室内温度很高,故应设置通气窗。

通气窗应设在内室进门处的顶棚上(即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最好为双层结构,外层为百叶窗,内层可用抽板式窗扇。

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规定

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规定

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规定为贯彻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督和管理,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的通知》、《2013年无锡市锡山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活动方案》要求,结合医院具体情况,制定本制度。

1、临床医生在感染治疗过程中,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接受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

2、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3、采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他杂菌污染。

4、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床旁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

5、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6、加强临床标本留取的责任性,医护人员要认真指导督促患者正确留取和采集标本。

7、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必要时应注明选用何种抗菌药物。

8、细菌室根据临床需要做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并负责对药敏试验结果数据的保管、统计。

细菌室对于培养出的特殊细菌、耐药菌要实行三级报告制度。

9、细菌室每季度将结果上报药剂科和疾控处,药剂科根据疾控处对本院医院感染细菌监测情况和细菌室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药学分析,以对临床提出预警。

1 / 210、各临床科要根据细菌耐药信息,调整相关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菌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11、医院药事管理及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领导小组根据细菌耐药情况责成药剂科对相关抗菌药品品种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对医院用药采购目录进行调整,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真菌检验操作生物安全要求

真菌检验操作生物安全要求

真菌检验操作生物安全要求真菌检验是一项涉及到生命科学和生物安全的重要实验。

在进行真菌检验操作时,实验人员需要遵守一定的生物安全要求,以保障自身安全并避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实验人员生物安全要求1. 培训在进行真菌检验操作之前,实验人员应接受培训,掌握真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基本知识以及应急处理措施。

2. 个人防护实验人员在进行真菌检验操作时,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等。

更换实验服、洗手、戴好手套等操作时都应注意生物安全。

3. 安全操作实验人员在进行真菌检验操作时,应遵循规范的实验操作流程,如操作要求仔细阅读实验手册,操作前应先确认所需试剂和设备齐全。

4. 废弃物处理实验人员在进行真菌检验操作后,应妥善处置废弃物,并避免将实验室中的废弃物外带,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1. 实验室设置真菌检验的实验室应配备通风设备、安全柜等设备,保证室内循环空气。

实验室的温度、湿度等也需要严格控制,符合实验要求。

2. 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对实验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及实验操作规范知识培训,监督实验人员的操作,保证实验室安全、卫生环境良好。

3. 实验室清洁实验室应每日定期清洁,特别是实验室表面、设备表面、实验台等需要定期清洁、消毒,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

4. 实验室设备维护实验室里的设备应在定期进行维护,保证设备的完好性,避免操作中出现设备失效等问题,影响实验过程。

总结实验人员在进行真菌检验操作时,应注意生物安全要求,遵循规范的实验操作流程,保障自身安全并避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定期进行清洁、维护、培训等,确保实验室环境安全、卫生、稳定。

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 验收标准

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 验收标准

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验收标准县,级实验室建设的具体通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保证有效实施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职能,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从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现状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必须坚持科学、合理、实用、节约的原则,根据服务人口数量、服务内容与需求量等因素,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规划,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体现标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特点,适当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确定实验室建设规模。

第三条本意见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指导原则,是编制、评估、审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重要依据,各地应结合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水平和工作实际需要参照执行。

第二章功能与建设规模第四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用房包括业务、实验、行政及保障用房,其中实验用房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为:省级不少于41,、地级不少于40,、县级不少于35,。

第五条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职能分工应建立下列功能实验室省级:P3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肠道细菌检测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分离鉴定实验室,呼吸道病毒实验室,肠道病毒实验室(含脊灰实验室),HIV确认实验室,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地方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消毒实验室,杀虫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霉菌分离及鉴定实验室,虫媒病毒实验室,毒理室及感染动物房,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职业卫生检测室,化学毒物及毒素检测实验室,普通理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

地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血清学实验室,肠道菌实验室,食源性病原菌分离鉴定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地方病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消毒实验室,杀虫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霉菌分离及鉴定实验室,放射防护检测实验室,职业卫生检测室,常见化学毒物检测实验室,普通理化实验室。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解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解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解读1. 引言1.1 概述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中,真菌检测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对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需求也逐渐增加。

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准确、可靠的真菌检测能力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旨在探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开展真菌检测所需具备的基本要求,并解读专家共识对于真菌检测能力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详细分析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领域,并为实验室建设与运营提供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引言、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技术发展历程、真菌检测能力建设要求及挑战、专家对于真菌检测能力建设的看法与建议,以及结论与展望。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回顾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技术的起源与背景,以及技术演变过程,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历史背景。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真菌检测能力建设所需满足的实验室基础要求,包括设备、场所、人员等方面。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检测标准与质控体系在真菌检测中的重要性,并分析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引述专家共识中关于真菌检测能力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专家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实践案例分享,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入、更专业化的指导,并为实践提供借鉴。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

此外,我们还将评估这项工作在实践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开展真菌检测所需具备的基本要求,并阐明专家共识对于该能力建设的解读。

通过对于技术发展历程、能力建设要求及挑战的分析,以及专家的见解和建议,旨在提供给相关从业人员一个全面理解和把握该领域的机会,并为实验室的规范化运营和技术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2. 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技术发展历程2.1 起源与背景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技术起源于对微生物的研究和探索。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网点医院微生物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要求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网点医院微生物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要求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网点医院微生物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要求为了保证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不断提高监测工作质量,遏制细菌耐药性增长,特对影响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提出规范性要求,包括检验前、中、后全过程,人员、设备、设施、环境、方法学等各方面。

一、人员微生物实验室负责人应满足以下要求:①熟悉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具备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生物安全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②医学及其相关专业或生物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至少3年,或医学及其相关专业专科学历,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至少5年。

③中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④具有培训、沟通、管理等能力。

负责细菌耐药监测数据上报人员应从事细菌检验工作至少1年,具有独立签发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检验报告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信息系统完成数据上报,并应用统计软件对本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进行分层分析。

从事细菌检验的新员工或离岗半年及以上员工经相应岗位能力评估合格后方可独立操作。

从事细菌检验人员应相对固定(至少固定2人),数量满足工作需要,每年需参加专业学习,包括自行组织学习、线上学习、外出学习等形式。

二、设施与环境设施和环境应与检测内容相适应。

(一)布局微生物实验室若为独立单元,应划分为实验区和非实验区。

实验区应具有安全运行、清洁、维护所需空间,有足够的空间摆放随时使用的物品;非实验区应有存放私人物品的设施、工作人员用餐和休息的场所。

微生物实验室若为临床实验室的一部分而非独立单元,可与其它实验室共享非实验区。

(二)设施1.温度、湿度、通风应依据所用分析设备和实验过程的要求,制定环境温、湿度控制要求并记录。

应有温、湿度失控时的处理措施并记录。

2.照明避免阳光直射。

灯光能够分区控制,以便根据需要调节光线。

3.水槽安装足够的水槽供染色、废液处理和洗手等使用。

洗手水槽应独立设置,不可与处理标本的水槽混用。

洗手水槽宜安装在实验室出口附近,水龙头应为非手触式,备洗手液,以供工作人员离开时洗手。

微生物实验室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的要求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微生物实验室需要满足一系列的要求和规定。

本文将从设备、环境、安全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详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要求。

一、设备要求微生物实验室需要配备各种设备和仪器,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以下是一些必需的设备:1、显微镜:用于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包括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

2、培养设备:包括培养箱、培养皿、培养管等,用于微生物的培养和繁殖。

3、分光光度计:用于测量溶液的吸光度和透光度,以及定量测定微生物的数量。

4、离心机:用于分离微生物和细胞,包括高速离心机和低速离心机。

5、纯水系统:用于制备高纯度的水,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此外,微生物实验室还需要其他辅助设备,如冰箱、冷冻柜、加热设备、净化设备等。

所有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以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准确度。

二、环境要求微生物实验室需要保持清洁、干燥和无菌的环境,以避免实验结果受到污染。

以下是一些环境要求:1、温度:实验室应保持恒温,一般控制在20-25℃之间。

2、湿度:实验室应保持适当的湿度,一般控制在45-65%之间。

3、空气质量:实验室应保持空气清新,避免尘埃、烟雾、有害气体等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4、光照:实验室应保持适当的光照强度和均匀度,以利于观察和拍摄微生物。

5、噪声:实验室应保持安静,以避免噪声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满足无菌环境的要求,微生物实验室需要配置消毒设备、灭菌器等,并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

同时,实验室还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使用手套、口罩、防护服等,以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

三、安全要求微生物实验室需要进行安全管理,以确保实验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安全要求:1、实验室应设置安全出口和消防设备,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疏散实验人员和撤离设备。

2、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如眼镜、面罩、手套等,以避免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对实验人员造成伤害。

微生物实验室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要求.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第一节实验室管理制度一、实验室管理制度1.实验室应制定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根据安全制度和环境条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掌握,认真执行。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进入无菌室换无菌衣、帽、鞋,戴好口罩,非实验室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实验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试剂定期检查并有明晰标签,仪器定期检查、保养、检修, 严禁在冰箱内存放和加工私人食品。

4.各种器材应建立请领消耗记录,贵重仪器有使用记录,破损遗失应填写报告;药品、器材、菌种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借和转让,更不得私自拿出,应严格执行《菌种保管制度》。

5.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餐、会客、喧哗,实验室内不得带入私人物品,离开实验室前认真检查水、电、暖气、门窗,对于有毒、有害、易燃、污染、腐蚀的物品和废弃物品应按有关要求执行。

6.科、室负责人督促本制度严格执行,根据情况给于奖惩,出现问题立即报告,造成病原扩散等责任事故者,应视情节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1.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下列仪器:培养箱、高压锅、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离心机、超净台、振荡器、普通天平、千分之一天平、烤箱、冷冻干燥设备、匀质器、恒温水浴箱、菌落计数器、生化培养箱,电位pH计、高速离心机。

2.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凡计量器具须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能使用。

3.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贵重仪器有专人保管,建立仪器档案,并备有操作方法,保养、维修、说明书及使用登记本,做到经常维护、保养和检查,精密仪器不得随意移动,若有损坏需要修理时,不得私自拆动、应写出报告、通知管理人员,经科室负责人同意填报修理申请、送仪器维修部门。

4.各种仪器(冰箱、温箱除外),使用完毕后要立即切断电源,旋钮复原归位,待仔细检查后,方可离去。

5.一切仪器设备未经设备管理人员同意,不得外借,使用后按登记本的内容进行登记。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解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解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解读Building a strong fungal detection capability in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s is crucial in providing accurate and time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立强大的真菌检测能力对于为患者提供准确及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One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enhancing fungal detection capability is to have a team of skilled and trained professionals. 进一步提高真菌检测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团队These experts should be well-versed in the latest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for fungal detection, and should regularly update their knowledge and skills through train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这些专家应熟悉最新的真菌检测技术和技术,并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In addition to having skilled professionals, it is essential to invest in state-of-the-art equipment and resources for fungal detection. 除了拥有技术娴熟的专业人员外,投资于最先进的真菌检测设备和资源也是至关重要的Having access to high-quality reagents, culture media, and molecular diagnostic tools can greatly enhance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fungal detection in the laboratory. 拥有高质量的试剂、培养基和分子诊断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实验室中真菌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Furthermore,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standardized protocols and procedures for fungal detection to ensure consistency and reliability of results. 此外,建立标准化的真菌检测流程和程序以确保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Regular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and proficiency testing should also be implemented to monit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aboratory and ensure the accuracy of fungal detection results. 还应该实施定期的质量控制措施和熟练度测试,以监控实验室的性能并确保真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Collaboration with external reference laboratories and participation in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programs can help to benchmark the laboratory's performance and identify areas for improvement. 与外部参考实验室合作,并参与外部质量评估项目可以帮助对实验室的表现进行基准测试,并识别出需要改进的领域Overall, by meeting thes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continuously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s can ensure that they have the necessary capabilities to effectively detect and identify fungal infections, ultimately leading to better patient outcomes. 总的来说,通过满足这些基本要求并不断追求卓越,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可以确保具备必要的能力来有效检测和识别真菌感染,最终实现更好的患者结果。

2-抗菌检测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2-抗菌检测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附件一:抗菌检测实验室对环境的要求抗菌试验、微生物试验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具体见下:1)微生物试验区域要单独划分,与化学分析等其他实验室分开使用;2)按实验室空间合理布局,洁污分区,避免交叉感染;如一般的检测室要划分为准备区、灭菌区、试验区、清洁区、培养区,其中培养区属污染区,要注意灭菌消毒的物品要避免通过污染区,带来二次污染问题;3)光线明亮,但避免阳光直射室内,可安装窗帘、百叶窗等;4)洁净无菌,地面与四壁平滑,便于清洁和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洁净间,抗菌检测用的洁净间标准不高,万级即可;试验区和清洁区、污染区要安装紫外灭菌灯;5)空气清新,应有防风、防尘设备;房间构造上不宜出现穿堂风;6)要有适宜而充足的电源、水源;7)具备整洁、稳固、适用的实验台,台面最好有耐酸碱、防腐蚀的黑胶板材料;8)显微镜及实验常用的工具、药品,应设有相应的存放橱柜;9)鉴于细菌必须有载体才会在环境中扩散,而霉菌的孢子却可以随风飞舞,所以细菌试验和霉菌试验建议分别采用专用的超净工作台。

附件二:抗菌检测实验室的工作规则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时,时时要记住:我们的实验对象大多是病原微生物。

如果不慎发生意外,不仅自身招致感染,并且可能将病原微生物传给他人。

1)书包、衣物等不要带进实验室,必须的文具、试验数据、笔记等带入后,要和操作部位远离。

2)进入实验室应穿着工作服(实验服),进入无菌室应戴口罩、帽,换专用鞋。

3)实验室保持安静,不要高声谈笑,影响实验。

4)实验室内禁止饮食、吸烟或用嘴润湿铅笔、标签,也不要用手抚摸头部、面部等。

5)样品检验前应登记生产日期、批号,详细记录样品检验序号,检验日期、检验程序和结果。

6)室内应经常保持整洁,样品检验完毕后,及时清理桌面。

凡要丢弃的培养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污染的玻璃器皿高压灭菌后再洗刷干净。

7)无菌室内应备有专用开瓶器、金属勺、镊子、剪刀、接种针及接种环,每次使用前和使用后应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灼至无菌。

2-抗菌检测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2-抗菌检测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附件一:抗菌检测实验室对环境的要求抗菌试验、微生物试验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具体见下:1)微生物试验区域要单独划分,与化学分析等其他实验室分开使用;2)按实验室空间合理布局,洁污分区,避免交叉感染;如一般的检测室要划分为准备区、灭菌区、试验区、清洁区、培养区,其中培养区属污染区,要注意灭菌消毒的物品要避免通过污染区,带来二次污染问题;3)光线明亮,但避免阳光直射室内,可安装窗帘、百叶窗等;4)洁净无菌,地面与四壁平滑,便于清洁和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洁净间,抗菌检测用的洁净间标准不高,万级即可;试验区和清洁区、污染区要安装紫外灭菌灯;5)空气清新,应有防风、防尘设备;房间构造上不宜出现穿堂风;6)要有适宜而充足的电源、水源;7)具备整洁、稳固、适用的实验台,台面最好有耐酸碱、防腐蚀的黑胶板材料;8)显微镜及实验常用的工具、药品,应设有相应的存放橱柜;9)鉴于细菌必须有载体才会在环境中扩散,而霉菌的孢子却可以随风飞舞,所以细菌试验和霉菌试验建议分别采用专用的超净工作台。

附件二:抗菌检测实验室的工作规则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时,时时要记住:我们的实验对象大多是病原微生物。

如果不慎发生意外,不仅自身招致感染,并且可能将病原微生物传给他人。

1)书包、衣物等不要带进实验室,必须的文具、试验数据、笔记等带入后,要和操作部位远离。

2)进入实验室应穿着工作服(实验服),进入无菌室应戴口罩、帽,换专用鞋。

3)实验室保持安静,不要高声谈笑,影响实验。

4)实验室内禁止饮食、吸烟或用嘴润湿铅笔、标签,也不要用手抚摸头部、面部等。

5)样品检验前应登记生产日期、批号,详细记录样品检验序号,检验日期、检验程序和结果。

6)室内应经常保持整洁,样品检验完毕后,及时清理桌面。

凡要丢弃的培养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污染的玻璃器皿高压灭菌后再洗刷干净。

7)无菌室内应备有专用开瓶器、金属勺、镊子、剪刀、接种针及接种环,每次使用前和使用后应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灼至无菌。

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能力和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能力和要求

.
16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美国,每年约有72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 造成3500亿美元的损失 80年代,上海,毛蚶,甲型肝炎爆发,累及30万人
1999年,宁夏,沙门氏菌污染肉品,食物中毒暴发, 发病人数上千人
2001年,江苏、安徽等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造成177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
2000年
沙门氏菌
2.23
单核细胞增生
李斯特氏菌
0.96
O157:H7 总阳性率
0.61 3.61
2001年 3.4 1.29 0.82 5.50
.
2002年 3.59
2003 年
4.60
5.76 7.42
0.52 0.41 9.76 13.82
20
全国食品中三种致病菌连续监测阳性率变化
16 14 12 10
.
4
球菌(coccus) 双球菌(diplococcus)
脑膜炎奈瑟菌
肺炎链球菌
.
5
球菌(coccus) 链球菌(streptococcus)
.
6
球菌(coccus) 葡萄球菌(streptococcus)
.
7
球菌(coccus) 四联球菌(tetrad)
.
8
球菌(coccus) 八叠球菌(sarcina)
出血性结肠炎
致病机理 ST、LT
粘附和破坏上皮细胞 侵袭和破坏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Vero 毒素
.
37
沙门氏菌 一大群人与动物肠道中的寄生菌 菌群菌型甚多,仅少数对人致病 其中许多为人畜共患病
.
38
广泛存在于动物 肠道、内脏中
引起中毒的主要是 动物源性食品

真菌实验室建设要求

真菌实验室建设要求

真菌实验室建设要求
真菌实验室建设要求,真菌实验室是进行真菌研究和检测的重要场所,需要确保环境、设备和试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 建筑结构和防护设施:真菌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建筑结构,以抵御自然灾害和其他安全威胁。

此外,应设置防火门、防火墙和灭火设备,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

2. 通风系统:真菌实验室必须具备强大而可靠的通风系统,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稳定。

通风系统应具备合适的过滤器和排气机制,以防止真菌污染扩散。

3. 温度和湿度控制:真菌实验室应保持稳定的温度和湿度,以提供适合真菌生长和繁殖的条件。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可以通过空调系统、加湿器和除湿机等设备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准确、早期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然而,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离临床诊治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亟待改进。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于2016年底发布了《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6]1281号),要求在2020年以前加强临床细菌真菌感染诊疗体系的建设,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本共识的制定旨在建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基本要求,推动真菌检测技术的普及和人员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综合医院真菌感染诊疗能力。

一、术语和定义(一)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以出芽方式繁殖,称为酵母菌(yeast)。

临床致病的酵母菌主要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毛孢子菌等。

(二)丝状真菌多细胞真菌有菌丝和孢子,菌丝延长分枝,交织成团,称为丝状真菌(filamentous fungi)。

又称霉菌(mold)。

临床重要的丝状真菌包括曲霉菌、毛霉菌、镰刀菌等。

(三)双相型真菌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如营养、温度、氧气等)改变,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称为双相型真菌(dimorphic fungi),如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孢子丝菌、马尔尼菲篮状菌等。

这些真菌在体内或在含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37 ℃培养时呈酵母相;而在普通培养基,25 ℃培养时呈霉菌相。

二、环境和设施要求真菌实验室环境和设施的设计应确保实验的质量和生物安全。

(一)环境要求真菌实验室应与细菌、病毒等实验室区分,以防发生交叉污染。

其面积以满足工作和安全要求为宜,合理布局。

在建设实验室或开展实验活动之前,应进行生物危害评估。

(二)基本设施设置防飞虫纱窗和门禁,有充足的照明、应急灯、通风、供水、供电、紧急疏散标识及信息系统,工作区设有洗手池、应急淋浴和洗眼装置;门外有生物安全级别标识[1]。

配置生物安全柜和不同温度培养箱(至少包括25~30 ℃以及35~37 ℃)。

设置耐化学品和消毒剂腐蚀的防护用品及器材。

(三)气流要求实验室宜设计负压或定向气流,主实验室气流应由清洁区送入操作区。

生物安全柜为Ⅱ级,其高效过滤器对于直径为0.3 μm的微粒过滤效率不低于99.99%[2]。

(四)消毒措施的管理工作台面可用5%石碳酸或0.5%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500 mg/L)消毒。

如遇操作台被真菌或标本污染,应立即覆盖纸巾,并用5%石碳酸或含氯消毒液(2 000 mg/L)消毒20 min。

切忌用水冲洗,以免污染扩散[3]。

高压灭菌效果建议使用指示条以及生物指示剂进行监测。

(五)医疗废物的管理真菌培养标本及污染物在丢弃前,需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废弃物的容器或包装材料应当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的要求,特别是丝状真菌,建议用医用胶布或透明胶带密封后高压灭菌[4]。

实验室废物的最终处置应交由经当地环保部门资质认定的医疗废物处理单位集中处置。

(六)丝状真菌处理的生物安全要求丝状真菌的检测需在Ⅱ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特别是可疑高致病性病原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等),严格执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进行操作及处理[5]。

BSL-2级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不建议对高致病性真菌进行大量活菌的操作(如大量活菌的传代培养,药敏试验等)[5,6]。

三、人员要求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专业组人员配置应根据开展的真菌检测项目及工作量适当配置。

人员要取得检验相关上岗证,经过真菌岗位的基本培训(岗前培训、持续培训)和工作能力的评估。

培训内容至少包括:(1)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设备安全使用,检测前、中、后的风险及突发事件的处理;(2)检测技能,所开展检测项目的基本原理、参考区间、质量控制、结果影响因素和实验室信息系统的使用等;(3)伦理和患者信息的保密等。

能力评估包括:(1)常规工作的过程和程序以及安全操作;(2)设备维护和功能检查;(3)检验结果的记录和报告过程;(4)核查工作记录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等。

评估方法:对新进的员工,在最初6个月内应至少进行2次能力评估,其他员工应每年进行1次能力评估,并对每位员工的评估结果进行记录,并据此授予相关检测权限。

四、仪器和试剂要求(一)对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要求真菌实验室应根据各自医院的规模和诊治对象的不同需求,配备符合工作要求的仪器和设备[7]。

仪器设备要求见表1。

仪器装机后,在临床使用前,应按照说明书对各仪器的关键性能进行相应的验证和评价,如对检测准确度、精密度、可报告范围等进行验证,性能验证通过后方可用于临床检测。

生物安全柜应根据使用频率定期(每年至少1次)进行安全性能检测,必要时更换高效滤膜或进行甲醛熏蒸消毒[4]。

(二)对实验室检测试剂的要求真菌相关实验室检测试剂,应满足国家对检验试剂的相关要求,实验室应按照制造商或相关指南、规范的说明和建议储存试剂。

商品化试剂或实验室自制试剂都需要在使用前严格进行性能验证,实验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

五、检测技术要求真菌检测技术包括形态学检查、培养、鉴定、药敏试验、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直接涂片镜检简便、快速,能够在各级医院开展,经染色后镜检可更为清晰地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合格标本(无菌部位尤其血培养的临床价值高)经培养后根据菌落大小、形态、颜色可初步判断,并进一步做鉴定和药敏试验。

使用显色平板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可缩短检验周期,提高鉴定准确性。

分子生物学检测灵敏度高,血培养的特异性强。

联合抗原(隐球菌抗原、G试验、GM试验)和抗体检测等多种真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多次检测、联合检测),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侵袭性真菌病。

常见真菌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建议见表2。

(一)标本采集处理各类标本的采集与处理要求如下。

1.血液:推荐在抗真菌药物使用前,发热初期或寒战期取静脉血。

采集后立即注入血培养瓶内并轻轻摇匀。

至少采集2套。

采血量与培养基比例为1/10~1/5(必须包括需氧瓶或真菌专用瓶)。

2 h内常温送检。

若不能及时送检,则常温保存。

严格执行皮肤消毒程序可有效降低血培养的污染率。

双相血培养瓶(含肉汤加琼脂斜面)较单纯肉汤培养基更早发现阳性[16,17]。

2.骨髓液:使用肝素化的注射器或溶解离心管采集骨髓液0.5 ml(儿童)至3 ml(成人)后送检。

15 min内常温送检。

若不能及时送检,则常温保存,已出现凝聚的标本不能送检。

骨髓液真菌培养可采用裂解离心培养系统(如Isolator)或商业化的真菌自动化培养系统(如专用的真菌血培养瓶),少量骨髓可直接接种到培养基中。

标本采集和接种操作需严格遵守实验室规范或商品说明书。

实验室人员还需关注骨髓中大量白细胞产生CO2可能导致的培养瓶假阳性。

骨髓涂片非常重要,需做吉姆萨或瑞氏染色镜检。

播散性的念珠菌、隐球菌及曲霉感染都可能累及骨髓[3]。

3.无菌体液(脑脊液、心包液、腹腔积液和关节液):除脑脊液外,其余的无菌体液宜置于含肝素的无菌真空采血管,15 min内送检,若不能及时送检,则常温保存(不能冷藏)。

部分新型隐球菌在37 ℃不生长,建议接种二管分别置25 ℃及37 ℃[16]。

脑脊液可直接接种于血培养瓶,提高阳性率。

也可同时作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

4.脓液、引流液、创面分泌物及窦道:开放性创口,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采集病灶活动性边缘坏死组织标本及分泌物。

封闭性脓肿,局部皮肤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取脓血性液体送检。

2 h内常温送检。

如有颗粒应以无菌生理盐水漂洗后采集颗粒并记录颗粒的颜色,压碎后镜检及培养。

标本通常可作KOH湿片、革兰或荧光染色,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具有诊断意义[16,17]。

较浓稠的标本需使用消化液处理。

5.下呼吸道标本(深部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清洁口腔后采集晨痰,采用支气管毛刷取样和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推荐采集至少3份痰液标本,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对于非艾滋病患者检测耶氏肺孢子菌是最佳标本,对于艾滋病患者诱导痰或常规痰标本具有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相同的敏感性。

唾液或24 h痰液都不推荐作真菌培养。

支气管冲洗液因含较多的定植真菌也不宜作真菌培养。

标本2 h内室温送检,若不能及时送检,则4 ℃保存。

呼吸道标本液化后离心取沉渣检测可以提高阳性率。

临床怀疑组织胞浆菌和皮炎芽生菌感染时,标本建议尽快送检。

6.口腔及口咽部标本: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湿润的拭子轻轻刮取黏膜损害表面,作KOH或荧光染色涂片,同时种于含氯霉素的沙氏琼脂或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口咽部感染最常见的真菌为念珠菌。

不推荐采用鼻腔拭子,可以采用鼻腔组织及鼻窦冲洗液标本。

7.眼(角膜刮片、玻璃体液等):一般由临床医生操作。

15 min内常温送检。

若不能及时送检,则常温保存。

角膜刮片直接接种至不含抑制剂的培养皿中,采用X或C型涂菌方式;玻璃体液离心后取沉淀物接种。

眼内标本一般量较少,操作时须严格无菌,防止污染。

8.组织标本:采集标本后用无菌容器转运,如标本量较少,应滴加几滴无菌生理盐水保湿。

及时送检,若不能及时送检则室温保存。

培养标本使用无菌眼科剪将标本剪成米粒大小后接种,对标本作研磨后接种可以增加标本与培养基的接触面积,同时也能使组织胞浆菌等一些胞内菌释放出来提高培养的阳性率;怀疑接合菌感染的组织则直接剪碎后接种,研磨可能会破坏菌丝降低其生长活力。

组织标本可作KOH或荧光染色涂片,能及时发现真菌成分,帮助临床诊断,尤其对一些不能人工培养的真菌如鼻孢子菌,瘢痕疙瘩样芽生菌等,同时可接种于沙氏琼脂。

9.尿液:采集早晨第1次清洁尿液、耻骨上联合穿刺尿液或导管尿液10~50 ml。

不能采用24 h尿液。

2 h内常温送检,若不能及时送检,则4 ℃保存,但不能超过72 h。

尿液真菌培养不推荐定量检测菌落计数,因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性存在争议。

10.生殖道标本:男性患者可用无菌特制的尿道拭子伸入尿道口内2 cm,用足够压力旋转5~10 s;女性患者采集阴道、宫颈分泌物,在阴道扩张器帮助下用无菌拭子插入宫颈口1.5 cm 处采集,拭子取出时不要碰到阴道壁,放入无菌管中立即送检。

标本量一般较少,要防止干燥,影响致病菌的存活率。

取阴道分泌物前避免性生活及阴道冲洗与用药。

11.粪便:置无菌容器内立即送检。

挑取含脓血、黏液部分的标本,如遇液状宜取絮状物。

应在2 h内送检,标本置放时间过久可因粪便中细菌繁殖抑制了致病真菌的生长。

一般不推荐粪便作真菌检查,因考虑肠道内可以有念珠菌正常菌群,除非标本镜检发现大量的菌丝及菌落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