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摩擦力 教案1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通用10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e9ae0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6.png)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通用10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1活动目标1、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幼儿探究摩擦力的兴趣。
2、发展幼儿思维,能尝试用多种办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3、引导幼儿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活动准备1、课件:图片—陀螺2、玻璃球、干枣、斜面、轮胎、麻绳、带拉链的衣服、蜡烛、饮料瓶、毛巾。
活动过程一、导入1、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请部分幼儿演示拔河比赛2、请小朋友说一说,手抓住绳子后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会感觉到一种阻碍我们的手和绳子摩擦的力,这叫做摩擦力。
二、展开1、教师:摩擦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它还有一个古怪的脾气,就是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研究一下这个古怪的摩擦力呀?2、实验: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让陀螺在光滑的木板和铺有绒布的木板上转动,比较那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
提问:哪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为什么?小结:铺有绒布的木板上的陀螺会最先停下来,因为绒布很粗糙,摩擦力大;光滑的'木板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所以陀螺转动的时间长。
(2)夹玻璃球和夹枣比赛。
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装在瓶子里的玻璃球和装在瓶子里的枣夹出放在盘子里,看看哪一组最先夹完。
提问:这次你有什么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小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摩擦力有时大,有时小,有时候会帮助我们,有时候又会给我们制造麻烦,现在请小朋友开动脑筋,让摩擦力帮助我们做好事。
(1)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开怎么办?(让幼儿尝试用蜡烛减少摩擦力解决问题。
)(2)饮料瓶的瓶盖打不开真么办?(让幼儿尝试用毛巾包住瓶盖增大摩擦力解决问题。
)4、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第3章3.3摩擦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物理第3章3.3摩擦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a64a804a58da0116d17492c.png)
2018-2019学年高中物理第3章3.3 摩擦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物理第3章3.3 摩擦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物理第3章3.3 摩擦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3。
3 摩擦力。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9b341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5.png)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摩擦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
摩擦力教案(通用13篇)
![摩擦力教案(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137a3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1.png)
摩擦力教案(通用13篇)摩擦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试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试验技能和探究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同学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试验态度,熬炼思维力量、抽象力量,运用物理学问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试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观看法、试验法、争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展现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同学思索,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状况下才会消失?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争论。
同学争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试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试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转变压力,转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
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试验:6人一组进行试验,留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老师巡察。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沟通争论:共享试验中的数据和试验细节,误差处理等;争论掌握变量法的留意事项,即掌握无关变量相同,只转变探究的'物理量等;试验平安问题、爱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试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推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争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同学争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3.3摩擦力 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3.3摩擦力 教案(人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5e09801ba26925c52dc5bf19.png)
示范教案3 摩擦力整体设计教材分析高中物理力学的一个难点在于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在三种性质力的学习中,摩擦力的概念的建立和方向的判断是难点,教材中分别介绍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以探究静摩擦力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实验探究、分析结论并与生活经验的差别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冲突”中激发灵感、接受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教材的“说一说”部分加入了传送带和轮胎的插图.虽然滚动摩擦不作为重点内容,但在“做一做”部分设计了一个拆卸自行车轴承的实验,加深了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这一理论,同时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设计思想1.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引入摩擦力的概念,重点分析摩擦力的产生原因.2.对于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结合二力平衡条件进行讲解.研究滑动摩擦力时注意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的大小.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方向,知道它大小变化的范围.(2)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并且知道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3)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4)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2)通过课堂小折纸实验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对比,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3)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利用实验和生活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砝码(2~3个)、木板、木块、白纸、玻璃、毛巾、轴承得出结论: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表明:物体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学生分析得到结论.实验: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一组同学研究压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压力F N滑动摩擦力F另一组研究接触面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材料白纸玻璃毛巾滑动摩擦力F做实验通过读数确实可以看到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看表: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阅读教材的分析与解答在激烈的都灵冬奥会冰上比赛当中,运动员滑倒的现象很多.对很多人来说,冰面上非常“滑”是常识,但冰面为什么那么滑呢?传统的解释是,压力或者摩擦力让冰面表层产生一层水,这层水起到润滑作用;但最新的解释是,当温度在-22 ℃以上时,冰的表面上始终有薄薄的一层永远不会凝固的水,这是冰的特性,与外力无关.当温度降到-22 ℃以下时,冰面的平滑性能开始大大下降.这是因为: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具有润滑功能的薄水层几乎消失,冰面的平滑性也就显著降低,其平滑性和其他固体没有什么不同了.冰面最上层有永久的薄水层,这是冰的特性,即使摩擦力没有做功产生热量,冰面也依旧是滑的.雨天行车对轮胎的要求也要提高.虽然一般情况下胎纹的报废深度是1.6毫米,但雨季用胎,绝不能少于2至3毫米,最好在4毫米以上.有人认为把胎压降低一些,能使轮胎和地面间的摩擦面积增大,进而增大附着力.其实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汽车在雨中刹车时,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大的力量把轮胎与路面间的雨水排开,汽车才能平稳停住.轮胎里的气体少了,与地面接触面积虽然增加了,动摩擦因数也跟着有所增大,但这种增加十分有限.而轮胎的触地面积大了,对地面单位面积的压强减小,刹车时力量减弱,不能很快将轮胎与地面间的雨水排干净,致使剩下的点滴雨水像润滑剂一样,促使汽车滑行更长的距离.胎压过低是会加剧打滑程度的.反而增加胎压,制动会好一点,故在雨天保持较高的胎压才比较安全.习题详解1.解答: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时,手受到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作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手指移动的方向相反,阻碍手指的运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手指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越大,对手指相对桌面运动的阻碍作用越明显.2.解答:(1)不受.因为瓶子与桌面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2)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桌面斜向下.(3)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瓶子处于竖直状态).(4)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沿纸条相对瓶子的运动方向.3.答案:35 N 30 N 0.3 20 N设计点评本节重点是理解动摩擦因数的意义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定.难点是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和大小的确定.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并借助受力分析等方法来突破.静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而产生的,其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如何判定静摩擦力的方向?通过假设物体间不存在摩擦力,那么在其他力的作用下物体将往什么方向运动去思考确定.教学时特别注意了对于静摩擦力大小与所受外力及所处运动状态的关系.设计中基本遵循问题—理论—问题的模式进行.备课资料一、摩擦力知识点精析1.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摩擦力既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其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因此有的同学会以为摩擦力只能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不可能成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动力.其实不是这样,如人向前行走,脚有向后趴地的动作,所以脚所受的摩擦力是向前的,与人的运动方向一致,这是推动人体向前移动的动力;又如图,A、B两物块分别以此v1、v2的速度向右运动,当v1<v2时,则A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是与其运动向右的方向一致,是动力,若当v1>v2时,则B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与其向右的运动方向一致,摩擦力对B是动力.2.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吗?可以用图所示的情况来研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假定图中水平力F由零逐渐增大到10 N 时,物体才开始发生运动,显然,当F=0、1 N、2 N……8 N、9 N时,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始终与F的大小对应相等,可见静摩擦力的大小有如下特征:(1)静摩擦力的大小总与迫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外力(或沿着接触面的分力)大小相等,且静摩擦力随此外力(或沿着接触面的分力)的增大而增大;(2)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即最大静摩擦力.应注意不能机械地套用f=μN来求静摩擦力,例如上述例子的物块对水平面的正压力并没有变化,而静摩擦力却有多个可能值.二、小议摩擦力在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界,无处不存在着摩擦.那么,在我们的身边究竟有哪些常见的摩擦呢?当太阳重又点亮一个新的黎明,你睁开双眼,此刻你的眼球和眼皮之间已经完成了今天的第一次摩擦而你却全然不知.接着,你撩开被子伸手去抓衣服,衣服被抓过来靠的是它与手之间的静摩擦.如果这力消失了,即使你勉强将衣服揽在怀里,但鬼才知道你如何才能将它穿到身上,因为你根本抓不住衣襟,纽扣一个都甭想扣上,姑娘的裙带是永远系不住的.穿好衣服蹬上鞋子,你迈步走向洗漱间.这时,鞋子与地面及鞋子与脚之间都产生了较大的摩擦力,使你稳步前进.接下来牙刷又利用它与牙齿之间的滑动摩擦帮你除去牙垢.我们口腔中的牙齿根据功能可分成切牙、磨牙、尖牙等不同种类.其中磨牙(口腔里侧偏乎的牙)的作用是磨碎食物,有人认为食物是被压碎的,这纯属错误,不信你可以做一个咀嚼动作体会一下.这使我们马上意识到一个正常的人用餐是离不开磨牙的,而磨牙的工作是离不开摩擦力的.完成上述事情之后,你可能去上学或去上班.当你登上自行车时,你可曾知道,它的后轮是主动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前的,起动力作用;而其前轮则是从动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后的,起阻力作用.当你拐弯时千万要减速慢行,因为拐弯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地面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提供的.因为这种摩擦力是有限的(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故车速也是有限的.如果地面上有冰雪,更要注意,因为这时摩擦力是很小的,弄不好会人仰车翻造成交通事故.如果你想刹车,千万不要误认为只有轧皮与车轮之间才有摩擦力.车轮与地面之间摩擦力也起制动作用.如果你在机关、学校工作或学习;那么写字和画图时常用铅笔和圆珠笔.用铅笔时,“铅”是靠纸将其磨掉而在纸上留下径迹的;圆珠笔笔端的“圆珠”只有受到纸的摩擦力才会转动,从而把油墨引出来,留下印迹.在特别光滑的纸面如油纸上是无法使用铅笔或圆珠笔的.如果你在工厂、仓库或码头上工作,那么传送带该是一件常用的工具了.正是传送带给了物体一个静摩擦力,才使物体随其所动,达到传送的目的,如果失去此力,就会只是皮带走,不见物体动,即原地打滑.你知道砂轮、砂纸、砂布都是做什么的?它们都是专门制造摩擦的.如果你做的是金属器件的抛光工作或油漆工作,你肯定离不开它们.如果你是车工,会发现车刀工作一段时间就变热了.这是因为车刀与工件之间产生了摩擦力,木工也会发现锯子或钻头工作一段时间变热的现象,这也是它们与木料之间产生了摩擦所致.劳累了一天,你可能打算痛痛快快地洗一个热水澡.当拿起搓澡巾时,你会想到为什么它的表面非常粗糙吗?它也是为了和你的皮肤产生一点不可忽视的摩擦啊!当你上床脱去毛衣时,会听到“霹、啪”的轻响,有时还刺疼了你的皮肤.这是因为毛线之间摩擦产生了静电的原因.接着,你将合上双眼酣然入梦,这样你的眼球与眼皮就完成了一天的最后一次摩擦.如此看来,摩擦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当中,离不开,甩不掉.它有时十分可爱,有时又相当讨厌.我们应当经常观察它、研究它、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很好地驾驭它.。
3.3《摩擦力》示范教案
![3.3《摩擦力》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dd9e9bf121dd36a22d8218.png)
3.3 摩擦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降擦力的概念。
4、了解滚动摩擦力和流体阻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提问学生复习摩擦力概念。
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由静止开始向前移动,体会手受到的阻力。
建立摩擦力概念。
点评:通过实验建立静摩擦力概念。
(二)进行新课1、对“静摩擦力”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弹簧秤有读数?得出静摩擦力概念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产生静摩擦力?让学生思考讨论。
让学生重复刚才实验,注意观察弹簧秤读数,发现问题,得出最大静摩擦力概念和静摩擦力范围。
(0<F≤Fmax=学生活动:将木块置于水平桌面上,用细线连接木块和弹簧秤,用力水平拉弹簧秤,不要使木块移动,并读数。
回答问题:桌面对木块有阻力作用。
思考讨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相对运动趋势。
重复实验,慢慢拉动木块,注意观察弹簧秤读数(木块刚开始移动时读数最大)。
点评:通过实验得到静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再得到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019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33摩擦力教案语文
![2019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33摩擦力教案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9a2e183beff9aef8941e0652.png)
七、教学过程
【提问】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板书】
七、作业设计
小制作:用光碟、气球、瓶盖、万能胶制作一个气垫船。
书面作业: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观察作业:观察生活中的摩擦现象(10个以上),它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设计意图:自制气垫船,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气垫船的原理,并且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观察周围的摩擦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能够真正地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会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1、3摩擦力
一、摩擦力4、实验结论:
1 、概念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分类:
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三、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摩擦:
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减小摩擦:
1、假设:与压力大小有关
2、设计实验方案
3、动手实验。
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
![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170f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4.png)
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摩擦力》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分类,知道这两种摩擦力的分类2. 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3. 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4.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5. 了解动摩擦因数μ的决定因素,会用实验测量计算μ6. 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和利用摩擦力。
二、课前预习1、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摩擦力,请大家回忆一下,摩擦力可以分为哪三类?2、请同学们利用你们的课桌和书本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给书本一个初速度,仔细观察书本滑出后在桌面的滑行情况是怎样的?3、书本在滑动过程中速度会逐渐减小并最终停止下来。
是什么原因导致书本的速度越来越慢呢?4、你能概括出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吗?我们可以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两手相互对搓来感受滑动摩擦力。
5、当我们用手掌压着桌面滑动时,桌面给手掌的摩擦力向什么方向?6、手掌在桌面滑动时,桌面对手掌有摩擦力作用,那手掌对桌面有摩擦力作用吗?为什么?7、那手掌给桌面的摩擦力向什么方向?8、那桌面对手的摩擦力是三种摩擦力中的哪一种?手对桌面的摩擦力是三种摩擦力中的哪一种?9、大家还可以再做一个实验体会一下:左手压在一本书上,右手将书抽走,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左手不动,由于书本与左手间是相对滑动的,所以无论是书给手的摩擦力还是手给书的摩擦力均是滑动摩擦力。
10、你能说出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吗?11、试比较说明弹力与滑动摩擦力在产生条件及力的方向上的关系。
1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是与运动方向相反吗?一三、请以左手压书,右手抽书的实例来体验滑动摩擦力方向。
14、有一种野蛮缺货法,就是卡车加速后退,突然刹车,则货物由于惯性会滑出车厢,试分析此过程中货物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
壹五、请写出滑动摩擦力的严格定义。
16、滑动摩擦力大小如何计算?一qi、公式中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吗?看下面三个图。
摩擦 《摩擦力》教案(优秀4篇)
![摩擦 《摩擦力》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93211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18.png)
摩擦《摩擦力》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这4篇《摩擦力》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摩擦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摩擦力》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物理3.3摩擦力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物理3.3摩擦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67fd44daef5ef7bb0d3c6e.png)
3.摩擦力知识纲要导引核心素养目标(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知道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现象.(2)正确判断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方向,会计算简单问题中的摩擦力的大小.(3)了解静摩擦和滑动摩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识点一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3.大小:当相对运动趋势增强时,静摩擦力也随着增大,但有一个限度,这个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而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 f在零与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即0≤F f≤F fm.无处不在的静摩擦力思考如图所示,物块A和B分别静止在水平面上和斜面上.物块会不会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为什么?提示:物块A不受静摩擦力,物块B受静摩擦力.因为物块A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物块B相对斜面有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趋势.知识点二滑动摩擦力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3.大小(1)公式:F=μF N.F N表示接触面上压力的大小,μ为动摩擦因数.(2)与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关系:一般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3)动摩擦因数μ:是个比例常数,无单位.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核心一静摩擦力的有无、方向的判断及大小计算1.静摩擦力的大小:(1)大小的范围:0<F f≤F fmax.(2)平衡条件法求解静摩擦力.图例说明结论人推箱,箱静止F f=F增大推力,箱仍静止F′f=2F2.最大静摩擦力F fmax(1)大小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沿接触面方向的外力大小,是静摩擦力的最大值.(2)F fmax略大于滑动摩擦力F f0,如图所示.但为了方便起见,一般认为二者相等.3.易混淆的“三个方向”运动方向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以地面为参考系)的运动方向相对运动方向指以其中一个物体A为参考系,物体B相对物体A的运动方向,反之亦然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由两物体间静摩擦力的存在导致的要发生却还没有发生的相对运动的方向,可以采用假设法判定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无关,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压力增大而增大.例1 [2019·山东济南检测]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L形木板A(质量为M)上放着小木块B(质量为m),A与B之间有一个处于伸长状态的弹簧,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对B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B.A对B无摩擦力作用C.地面对A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D.地面对A无摩擦力的作用【解析】弹簧处于伸长状态且弹簧对B的弹力方向水平向右,根据二力平衡可知A对B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故A、B错误;对整体受力分析,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若地面对A有摩擦力,则整体不能平衡,故地面对A无摩擦力作用,故C错误、D正确.【答案】 D方法技巧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三法:(1)直接法:根据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直接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2)假设法:(3)平衡条件法: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训练1 质量为50 kg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子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6,用大小为310 N的水平力推箱子但没有推动,则箱子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 ) A.30 N B.186 N C.300 N D.310 N解析:由二力平衡可知,水平方向静摩擦力大小与外力大小相等为310 N.答案:D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可根据二力平衡.核心二滑动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1)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F N.大小只由μ和F N决定.(2)F=μF N中,F N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可通过以下四例说明:(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与物体相对接触面的运动快慢也无关.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1)在接触面上,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2)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而不一定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与弹力的关系(1)若两物体间存在摩擦力,则一定存在弹力;但两物体间存在弹力时,却不一定存在摩擦力.(2)同一接触面的摩擦力和弹力必垂直.“相对”指的是研究对象相对于与其接触的物体而言的.说得更直接一点,是相对于“摩擦面”有没有运动或运动趋势,与物体本身静止还是运动没有关系.2.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μ与材料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而与物体间的压力、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例2 关于滑动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滑动摩擦力总是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B.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C .滑动摩擦力不可能是动力D .滑动摩擦力跟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解析】 可通过以下表格对各选项逐一分析. 选项 过程分析 结论 A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故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 × B √C 滑动摩擦力可以作为动力,如传送带上的物体 ×D 滑动摩擦力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 【答案】 B例3 一个重600 N 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要使它从原地移动,最小要用190 N 的水平推力,若移动后只需180 N 的水平推力即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那么:(1)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有多大? (2)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有多大?(3)当用250 N 的水平推力使物体运动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有多大? 【解析】 (1)由最大静摩擦力的定义可知F fmax =190 N. (2)由二力平衡知识知滑动摩擦力F f =180 N.(3)因μ和接触面间的弹力都未变,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仍为180 N. 【答案】 (1)190 N (2)180 N (3)180 N[拓展] (1)在[例3]中,若物体原来处于静止状态,当对物体施加200 N 的水平拉力时,物体所受摩擦力多大?属于何种摩擦力?(2)试求上题中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解析】 (1)由于F 拉=200 N>F fmax =190 N ,故物体将运动起来,所受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F f =180 N.(2)由F f =μF N 得μ=F f F N =180600=0.3.【答案】 (1)180 N (2)0.3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方法:(1)计算摩擦力时,应先判断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 f =μF N 求解,静摩擦力的大小只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的受力情况来求解.如果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可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解静摩擦力.(3)计算静摩擦力时,还要注意理解静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的区别.(4)正压力相同时,最大静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略大,如不加说明,可以认为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此时最大静摩擦力也可以由公式F fmax =μF N 求得.训练2 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k =20 N/cm ,用其拉着一个重力为200 N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当弹簧的伸长量为4 cm 时,物体恰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当弹簧的伸长量为6 cm 时,物体受到的水平拉力为多大?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3)如果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突然撤去弹簧,而物体在水平面上能继续滑行,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解析:(1)由F f =kx =μF N =μG 知μ=kx G =20×4 N200 N=0.4.(2)水平拉力F=kx′=20×6 N=120 N,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所以F′f=μG=0.4×200 N=80 N.(3)由于物体仍能滑行,所以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方向不变,大小仍为80 N.答案:(1)0.4 (2)120 N 80 N (3)80 N1.关于摩擦力与弹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弹力一定有摩擦力B.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C.弹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D.摩擦力越大,弹力一定越大解析:根据摩擦力和弹力产生的特点可知,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但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A错、B对.弹力越大,摩擦力不一定越大,同理,摩擦力越大,弹力也不一定越大,C、D错.答案:B2.如图所示,放在固定斜面上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是( )A.垂直斜面向上 B.垂直斜面向下C.沿斜面向上 D.沿斜面向下解析:假设斜面光滑,则物体有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趋势,而实际上物体静止,所以物体所受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选项C正确.答案:C3.(多选)如图所示,人在跑步机上跑步时( )A.脚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B.脚受到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C.脚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人运动的方向相反D.脚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人运动的方向相同解析:人在跑步机上跑步时,脚和跑步机之间无相对滑动,则脚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A正确、B错误;因脚相对跑步机有向后滑动的趋势,则脚受到的静摩擦力向前,即与人运动的方向相同,C错误、D正确.答案:AD4.如图所示,一平板小车在外力作用下由静止向右滑行一段距离x,同时车上的物体A 相对车向左滑行L,此过程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如何,该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 )A.水平向左,阻力 B.水平向左,动力C.水平向右,阻力 D.水平向右,动力解析:由于物体相对小车向左滑动,那么受到小车向右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但相对地面是向右运动的,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所以是动力,故D对.答案:D5.如图所示,为了保证安全供电,电工师傅经常会爬上竖立的电线杆对电路进行定期检修,假设电工师傅在杆上是匀速爬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下爬行时,电工师傅受到的摩擦力向上B.向上爬行时,电工师傅受到的摩擦力向下C.增大与电线杆之间的挤压可以增大摩擦力D.若小心翼翼地缓慢爬行,电工师傅受到的摩擦力将变小解析:因人受向下的重力,则无论是向上爬行还是向下爬行,摩擦力总是向上的,A项正确,B错误;增大与电线杆之间的挤压可以增大人和电线杆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C项错误;若小心翼翼地缓慢爬行,则电工师傅受到的向上的摩擦力与向下的重力平衡,则摩擦力等于重力,即摩擦力不变,D项错误.答案:A6.一根质量为m、长为L的均匀长方体木条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条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水平力F推木条,当木条经过如图所示位置时,桌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 A.μmgB.23μmgC.13μmgD.上述选项均不对解析:因为木条一直在滑动,且对桌面的压力大小总等于重力大小,所以摩擦力F=μF N =μmg.答案:A。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2e9dd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0.png)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12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
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一)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3篇)
![《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7e245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d.png)
《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3篇〕《摩擦力》教学设计篇一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表达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
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
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
将辩论引入课堂。
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
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
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表达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测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3.3摩擦力 教案
![3.3摩擦力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240c26482fb4daa58d4b86.png)
4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互动探究
G 图(1)图(2)中静止的物体 A 受到几个力 的作用? 作出图(1)图(2)中物体 A 的受力示意图。 引出: 本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摩擦力。 (板书课题) 阅读课本 57 页静摩擦力,探究: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接触且有弹力(挤压) ; 观看下图: /i?ct=50331= %C4%A6%E9%DF%C1%A6&in=21099&cl=2&lm=-1&st=&pn=19&rn=1& di=45712935691&ln=1998&fr=&fm=&fmq=1332163551927_R&ic=&s=&se
2
灌云县伊山中学高一物理教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摩擦力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是具有相对运动趋势 时,会在两物体粗糙的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二、几种常见的摩擦力: 得出结论 1、静摩擦力(P57 图 3.3-1,解释相关概念) 定义:由于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 擦力称静摩擦力。 方向:沿接触面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大小: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决定。 (实验法演示:0<f<fmax) 交流展示 注意点:①接触有弹力但不一定有静摩擦力; ②运动的物体仍可以有静摩擦力,注意“相对” (实验演示) 。 、 滑动摩擦力: 定义: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 滑动的力。 方向:沿接触面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F=uFN u 叫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两种材料以及接触面的情况有关,与 F、 FN 以及接触面的面积无关。注意点:①静止的物体也可受到滑动摩擦力 (举例说明) ; ②滑动摩擦力阻碍两物体的相对运动但对某一物而言不一定阻碍其运 动,理解“相对” 。 (举例和实验说明) ③Fmax>F 滑,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3、滚动摩擦: 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特点:当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的多。 (实验验证:将小车拉动和倒放拉动相比较。 ) 应用:滚动轴承。 三、摩擦力的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 例 1: (课本 59 页例题) 在我国东北寒冷的冬季, 雪橇是常见的运输工具。 一个有钢制滑析的雪橇,连同车上的木料的总重量为 4.9×104N。在水平 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拉着雪橇匀速前进? 分析过程见课本。 例 2:如图所示,用水平外力 F 作用在质量为 m 的物体上 (设受力 F 的面绝对光滑) ,恰好使物体静止,此时物体与 墙之间的摩擦力为 ________ ,如将 F 增大为 3F,物体与 墙之间的摩擦力为 _______ 。 用平衡力的知识解决 1、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 运动的物体一定不能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C. 物体间的压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大 D. 静摩擦力方向一定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3.3摩擦力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3.3摩擦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180ec4866fb84ae55c8d44.png)
我们来做游戏:上课之前,同学们做个小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全班分成两个组,每组选择一名同学,两名同学分别把两种数量相同的玻璃球和外面裹着芝麻的巧克力豆,用同样的筷子,从一个盒子夹到另一个盒子中,用时最短的为胜者,并给他们奖励。
提问:为什么夹玻璃球的同学夹的慢?
学生回答(学生利用生活中掌握的知识会解释原因),引入新课。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阻碍”重点解释。
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1):两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且相互挤压发生弹性形变。
(2):两物体之间接触面必须粗糙。
(3):两物体之间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小学科学310《摩擦力》(教案)
![小学科学310《摩擦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b86a4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9.png)
小学科学310《摩擦力》(教案)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摩擦力,并能说明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摩擦力的特性加深对其理解。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说明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平滑桌面、两个均质木块(不同形状)、弹簧测力计、力施加器等。
2.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使用PPT展示有关摩擦力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例如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
2. 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还能想到哪些摩擦力的例子呢?步骤二:理论讲解(2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说明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是由物体间接触时的相互作用导致的,相关物体之间的不规则表面会产生摩擦力。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滑冰鞋能在冰面上滑行?为什么小汽车比自行车更容易行驶?3. 让学生回答问题,并辅助引导他们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步骤三:实验验证(30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并解释实验步骤。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a. 第一组:将平滑桌面放上水平。
将一个木块放在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其自身重力。
然后将另一个木块放在上面,一边用手握住,一边用力拉动,测量所施加的拉力。
观察并测量木块的运动阻力。
b. 第二组:将平滑桌面放倾斜。
将一个木块放在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其自身重力。
然后将另一个木块放在上面,一边用手握住,一边用力拉动,测量所施加的拉力。
观察并测量木块的运动阻力。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20分钟)1.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结果,并回答以下问题:当倾斜角度增大时,木块的运动阻力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2. 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并从中选出几个学生进行展示,让全班了解各个小组的观察和结论。
教学设计9: 3.3 摩擦力
![教学设计9: 3.3 摩擦力](https://img.taocdn.com/s3/m/43e52f0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f.png)
3.3 摩擦力一、教学目标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作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二、教学重点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四、教学方法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五、教学仪器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毛巾等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实验(1)一个盒子可以很听话的停在绳子的任意位置,思考这是为什么?(2)用啤酒瓶进行拔河比赛,谁胜谁负呢?决定胜负的关键是什么?这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原因,这与我们本节课学习的摩擦力有关。
(二)进行新课提出问题:初中大家已经学过摩擦力,那么,什么是摩擦力?归纳: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1.静摩擦力(1)静摩擦力的定义实验:动手用弹簧测力计轻轻地在木质轨道上拉木块,木块未动。
实验:将两本书交叉一页一页地对插,然后让两个或四个同学将它分开,然后观看一段拔河比赛视频,谈谈感受,思考这是为什么?观察这两个现象,是否有摩擦力产生?两个物体之间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结论:两个物体相对静止,但是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得到静摩擦力的定义:两个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两个物体接触,有弹力,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趋势。
(3)探究静摩擦力的方向观察实验:毛刷放在桌面上,上面加重物,用力拉毛刷,毛刷虽然静止,刷毛弯曲表明了静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擦力的概念。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二、静摩擦力【演示实验】将两本书的书页依次交叠在一起,叠完后用力压一下书,提起其中的一本书,加一本书不会掉下。
请一男生尽其力拉两本书的书,也不能将两本书分开。
通过实验,学生感到很惊奇,为学习静摩擦力埋下伏笔。
提问:把一个很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小蚂蚁能不能推动?学生:推不动。
提问:如果地面是光滑的呢?学生:有的认为推动,有的认为推不动。
老师强调:到底推动推不动?学生甲:推动推不动,不是看铁球的重量,要看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比如一辆汽车,两三个人搬不动,但可以推得动。
老师:对,分析得太好了。
在水平地面上是否推动物体,不取决于这个物体重量的大小。
如果地面光滑,重力不会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如果地面粗糙,推力大于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就推得动,下面我们来研究静摩擦力。
互相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是不是也可能产生摩擦力?如图甲,小孩轻推箱子,箱子有相对地面运动的趋势,但他没有推动,箱子与地面仍然保持相对静止。
根据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时一定有一个力与推力平衡。
这个力与小孩对箱子的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个力就是箱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由于这时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所以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1.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
发生在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我们把这种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接触面粗糙;③接触处存在压力;④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大小在上面的问题中,小孩用更大的力推,箱子还是不动(图乙)。
题的思考。
同样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时箱子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还跟推力大小相等。
只要箱子与地面间没有产生相对运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就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与推力保持大小相等。
提问:那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确定呢?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
在拉力F增大到一定值之前,木块不会运动。
在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下轻塞一个小纸团,它可以随指针移动,并作为指针到达最大位置的标记(如图)。
继续用力,当拉力达到某一数值F max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会突然变小到F0。
右图是拉力变化的示意图。
你能不能看出木块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移动的?如果用力的传感器代替弹簧测力计做这个实验,能够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得到拉力变化的图线。
结论:最大静摩擦力F max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所需的最小外力。
由实验得到:静摩擦力随着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它的极限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F max。
可见,静摩擦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变化范围为:0<F≤F max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实际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无直接关系。
压力不变时静摩擦力大小可变,压力变化时静摩擦力大小可不变。
4.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易判断,原因是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不易判断。
实际上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是假设静摩擦力不存在时的相对运动方向,这样处理可以化“静”为“动”。
静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之间无必然联系。
静摩擦力既可为动力,也可为阻力。
5.作用效果阻碍两物体间相对运动的产生。
如静摩擦力的作用使拿在手中的东西不会滑落,把线织成布,用布缝衣服,也是靠纱线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作用。
【课堂训练】用手握住一个油瓶(瓶始终处于竖直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瓶中油越多,手必须握得越紧B.手握得越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C.不管手握得有多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D.以上说法都正确答案:AC解析:手握住油瓶,油瓶不掉落下来,表明手对油瓶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跟油瓶受到的重力平衡──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瓶的重力(大小)决定;油瓶变重,它受到的静摩擦力必须随之增大,手握得紧一点,相应的最大静摩擦力值也就大一些,才能保障油瓶不会掉落下来;如果手握得不够紧,正压力不够大,最大静摩擦力小于油瓶的重力,油瓶就会掉下来.所以选项A正确;手握得越紧,手与瓶之间的正压力越大,最大静摩擦力值也越大;但这时油瓶受到的是静摩擦力,是与油瓶重力平衡的静摩擦力,是一个定值——等于油瓶的重力。
可见,选项B错误,C正确;显然D也不正确。
【思考讨论】实际静摩擦力F与正压力F N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实际静摩擦力F与正压力F N之间不成正比,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正压力F N不变,实际静摩擦力F可变;正压力F N变,实际静摩擦力F可不变。
【说一说】能把线织成布,把布缝成衣服,靠的是纱线之间静摩擦力的作用。
拿在手中的瓶子、毛笔不会滑落,皮带运输机把货物送往高处(图),也是静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你还能说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力的事例吗?三、滑动摩擦力1.概念在前面的实验中,木块在木板上开始滑动后,拉力明显减小,表明摩擦力明显减小。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sliding frictional force)。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接触面粗糙;③接触处存在压力;④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要产生滑动摩擦力必须同时具备这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产生滑动摩擦力。
3.大小【演示实验】让学生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缓慢运动,保证弹簧秤的示数不变。
就可以维持木块匀速前进,这时物块和桌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再在木块上加一铁块,同样维持物块匀速前进。
这时滑动摩擦力变了吗?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滑动摩擦力变大,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有关,且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更换实验条件,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拉动,同样维持其匀速运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发现比在桌面上的要大,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说明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如果用F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F N表示压力的大小,则有F=μF N其中μ是比例常数(它是两个力的比值,没有单位),叫做动摩擦因数(dynamic friction factor),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材料不同,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也不同。
动摩擦因数还跟接触面的情况(如粗糙程度、干湿状况等)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P59的《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表。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μ、F N有关,而与两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快慢及接触面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F N是正压力,不能与物体的重力值混淆。
【思考与讨论】压力与重力相等的条件?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相同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力,有时近似认为两者相等。
4.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实验】将一张报纸放在讲台上,报纸的中部放黑板擦,用力将报纸迅速向外拉动,分析报纸、黑板擦各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
报纸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阻力,与报纸对讲台的运动方向相反;黑板擦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动力,与黑板擦对讲台的运动方向相同。
但两者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都与两者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5.作用效果:阻碍两物体间相对运动的进行。
【课堂训练】如图所示,重为G的物体在外力F1的作用下紧贴竖直墙壁,外力F1从零开始逐渐增大,作出物体与竖直墙壁间的摩擦力F与外力F1间关系的图象?通过本题,引导学生注意,在确定摩擦力时须首先判断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两种摩擦力大小的确定方法不同。
还要注意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之间的区别。
最后作出摩擦力F与外力F1间关系F1 F1F F maxGO图象如右图。
说明:学生在初学静摩擦力时,往往认为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为纠正这一错误,可先顺着学生的思路分析,得出当压力增大到一定值时,在竖直方向有静摩擦力大于重力,物体将沿墙向上攀登的荒谬结论,学生在一笑之中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例题在我国东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见的运输工具。
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橇,连同木料的总重量为4.9×104N。
在水平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橇匀速前进?分析雪橇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马对雪橇的拉力F1、冰道对雪橇的滑动摩擦力F2。
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雪橇匀速前进。
由于二力平衡,匀速前进时马的拉力F1与摩擦阻力F2大小相等,即F1=F2。
滑动摩擦力F2的大小可以由F2=μF N求出。
其中F N 是雪橇对地面的压力,它的大小等于雪橇的总重量G。
钢与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可在表中查出。
重量G是已知的,由此可求出F2,进而求出马的拉力F1。
解G=4.9×104N,μ=0.02雪橇匀速运动,拉力与阻力相等,所以F1=F2F2=μF N而F N=G所以F1=μG代入数值后,得:F1=0.02×4.9×104N=980N马要在水平方向用980N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橇匀速前进。
除滑动摩擦外,还有滚动摩擦。
滚动摩擦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当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很多。
滚动轴承就是根据这一点制成的。
做一做如图所示,为自行车的滚动轴承。
把滚珠沾上润滑油后放入“轴碗”,外面压上“轴挡”,中间穿上轴,就成了滚动轴承。
拆卸一个自行车的滚动轴承,观察其结构,试着自己重新组装。
[小结]摩擦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和简单的学生实验来进行的,一定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