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表格式教案《咏怀古迹》 (其三 )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能力;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通过阅读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古代建筑中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2.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2.阅读、欣赏、分析诗词的方法;3.语言表达、思维飞跃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建筑的分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能力。

2.阅读将屈原的《离骚》中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段文字分组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将古代建筑和诗词联系起来,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将学生分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一座历史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结构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文献查阅,掌握更多的建筑文化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分工,充分发扬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完成小组课题的设计和论文的撰写。

4.作品展示小组课题完成后,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报告等形式介绍所选建筑的建筑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相关信息,并讲述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

同时,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5.总结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下一个学习环节提供充足的思想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文教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发掘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小组合作、阅读、欣赏等多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咏怀古迹(其三)》3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咏怀古迹(其三)》3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 1、诗歌讲述了哪位历史人物的哪些事迹?
2、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位历史人物?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诸葛亮 (1) 志向抱负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境遇 刘备三顾茅庐,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遇到明主,知遇之恩
得出鉴赏咏史诗歌第二步:了解诗人生平,知人论世
(三)思考:
杜甫为何写昭君的怨恨? (概括二者形象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思乡难归
(有貌不得宠) (有才不得用:怀才不遇)
鉴赏咏史诗歌关键:找到诗人与诗歌中的历史人物的相同点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在学习《咏怀古迹(其三)》时,要弄清历史人物与诗人之间的联系,寻找其中的连接点,这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难度。
难点
教学
方法
1、问答法:将鉴赏咏史诗的步骤一一呈现,让学生跟随问题进行思考。
2、陶冶法:穿插昭君典故与诗人生平的视频简介,帮助学生理清诗歌典故与写作背景。
3、对比法:思维导图概括人物形象与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找到历史人物与诗人之间的连接点,从而体悟作者写作意图,把握诗歌情感。
总结:昭君怨恨原因为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 画师无耻 皇帝昏庸
从而得出鉴赏咏史诗歌第一步:弄清史诗、典故
(二)思考:
题目名为《咏怀古迹》,而诗歌内容却写昭君的怨恨,这是否与题目不符?
(观看诗歌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知人论世)
视频内容:杜甫从小便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天宝五年,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曹参军的小官。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他是注定要碰壁的。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从此“漂泊西南天地间”。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详案一、结合新课标分析教材新课标对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要求:1、阅读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

“在阅读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3、突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要用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把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起来汲取民族的智慧。

理解《高中语文必修3编写说明》:1、必修3“阅读鉴赏”部分第二单元所选的课文是唐诗。

2、第二单元要点是“感受与共鸣”,是阅读鉴赏的第一层次。

3、课文的选择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

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高一学生进行初步的鉴赏训练。

1、高中生对文本有各自不同的阅读体验,而且基于时代观念、生活经历等因素,其鉴赏层次是不均衡的。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更要精心创设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2、学生已经背诵过一定数量的唐诗,但是仅止于背诵,是能力目标的最基础的识记层次。

高中语文对诗词的阅读要求则是能力目标的较高鉴赏层次。

——针对这一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渗透初步的鉴赏方法,但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而应伴随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逐步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3、高一学生在第一学期必修1第一单元学了现代诗歌,基本能够领悟“诗言志”“意象”“意境”等诗歌概念,在必修2第二单元学习了先秦两汉的古代诗歌,基本能够领悟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基本源流。

在学生已有诗歌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学习唐诗,已经基本具备了“感受与共鸣”的能力。

——针对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教师则是陪伴学生阅读鉴赏。

三、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师:1、教案(详案、简案)2、课件学生:课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一、诵读提示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后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

“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最后王宇,有余音绦绕之感。

二、整体感知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

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

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了)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庚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可资参考。

咏昭君这一章内容大意在“诵读提示”中已略及,勿庸赘述。

三、鉴赏要点1.王昭君形象的塑造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枢,《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高二必修三語文詠懷古跡(其三)教案(一)教學目標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時數1課時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昭君出塞而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

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並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

儘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吒風雲,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淒婉哀怨的歷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恆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詠懷古跡五首是一組七言律詩,這五首詩是詩人遊江陵、夔州一帶,訪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廟、武侯祠,因古跡懷古人並自我傷感而作,一氣貫成,為一組詩。

第一首寫庾信。

詩人一直是讚美庾信的,詩中由庾的遭遇聯繫起自己的境況。

第二首寫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詩人崇拜他的詞章,又深感同樣的悲涼寂寞,感慨中對國運的興衰懷有諷喻。

第三首寫王昭君,全詩從“怨”字落墨,並使發出無窮怨恨之聲的琵琶作為昭君的化身,別具一格。

第四首通過老百姓對劉備駕崩地的四時祭祀之勤,表達了對劉備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時對詩人的飄泊生活不勝感慨,將荒涼的景象寫得分外有情。

第五首是對諸葛亮更高的評價,藝術感染力極強。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詞語。

明確:詩人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

(怨恨)四.背景簡介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亂爆發,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

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咏怀古迹》(人教)

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咏怀古迹》(人教)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

该篇是咏史诗,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资料。

在赏析中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和诗歌主旨。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知识与能力目标】1.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2.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等方法小组交流探讨;2.教师启发点拨个性化深入解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追求有价值的人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运用相关手法鉴赏诗歌,把握杜甫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王昭君形象,感悟杜甫情怀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导入歌曲《昭君出塞》。

(歌词:衣正飘飘,马正潇潇,大漠从容雁飞高。

梦也渺渺魂也渺渺,一曲琵琶千古谣。

女儿出塞去,马蹄踏芳草。

天姿熄灭了烽火,国色软化了钢刀。

汉宫缘未尽,故园情未了。

不问几时还,几时还,几时还。

云儿遥遥,路儿迢迢,只求一统山河明月照。

)一曲《昭君出塞》唱出了不一样的女儿豪情,当诗人杜甫走进荆门,走进昭君村的时候,也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就写了这样一首诗,读后让人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这首诗《咏怀古迹(其三)》。

二、文本探究知人论世:1、王昭君介绍: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普通的民家。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案图召幸。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边塞的烽烟熄灭了60年,国泰民安。

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相关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咏王昭君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教法学法】一、教法:1.以任务带动体悟;2.启发与讨论为主;3.品读与探究结合;4.多媒体辅助二、学法:诵读诗歌体悟感情、合作研读探究意蕴、个性解读寻求共鸣【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夸一个女孩子漂亮,是如何夸呢?古时也有很多种夸法,不过最出名的当属“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了。

大家知道这在说谁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对应西施、昭君、貂禅、杨玉环。

此四位算是古代美女的代表,然而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有句古话叫“自古红颜多薄命”,比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马嵬》中的杨贵妃、<<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二、学习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相关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三、题目解析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4.题材:怀古咏史诗。

四、诵读诗歌,理解诗意诵读诗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全情诵读诗歌,能充分感受蕴含于诗句中的情感,实现与作者的共鸣。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合作释疑:同学们自主提出对诗意不通的地方,相互合作释疑。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这是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1.题解看到《咏怀古迹》这个题目。

“咏怀”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咏史诗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

3、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呢?——王昭君4、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

四大美人都是谁?(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高二语文必修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大全

高二语文必修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大全

高二语文必修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大全高二语文必修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大全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

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

本文库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必修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大全》,助你金榜题名!高二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一)【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1。

朗读(1)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教师范读。

(3)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

语速。

感情。

2。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四、赏析诗歌1。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南京夫子庙是中国古代著名学府-南京国子监旧址,并了解其文化底蕴;2.理解唐贞观、宋淳化两代南京文化的重要性;3.学习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古迹,增强自己的语言表现能力;4.学会鉴赏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夫子庙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2.如何使用具体修辞手法来描写古迹;3.如何通过鉴赏古迹了解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三、教学过程:1. 概述介绍(10分钟)教师用简短的语言概述夫子庙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并引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学生集中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内容做好准备。

2. 细节讲解(30分钟)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李白的诗作《庐山谣》中的名句:“太白诸峰顶,皓腕凌霄汉;南山想倚夫子,安得夫子住?”引导学生理解“夫子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后讲解具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重点介绍唐代贞观年间和宋代淳化年间两个时期南京文化的发展和贡献。

教师还可以利用PPT等媒体资源,展示夫子庙的建筑风格、景观特色以及文物珍品等,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迹的风貌和魅力。

3. 修辞描写(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夫子庙的不同景点可以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然后每个小组分别汇报出自己的思路和成果,共同学习和鉴赏。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介绍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鉴赏能力。

4. 评价反馈(10分钟)教师用简要的评价和反馈来总结当堂课程的内容,并提出下节课的要求和期望。

同时,让学生做一次简短的自我评价和表述,以便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意识。

四、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多个维度进行学生综合评价。

教师还可以进行班级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比较,以发现和推广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成果。

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整理和完善教学资料和教学内容,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历史情感与个人感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的态度,以及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历史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教师导入: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英勇与智慧,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诗人笔下的昭君形象及其背后的历史情感。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咏怀古迹(其三)》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夸张与对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象征与借代等。

咏怀古迹(其三)(精选5篇)

咏怀古迹(其三)(精选5篇)

咏怀古迹(其三)(精选5篇)第一篇: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c、委婉的讽刺:汉元帝仅凭图画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昵?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讽刺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其人的昏庸。
四、质疑再探:
同学们'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又生成了哪些新的问题?
小结
纵观全诗诗人借昭君的“怨恨”,寄寓思乡之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感慨。
亦通过本诗主旨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弄清了鉴赏咏史诗的方法,即:弄清
的踪迹都生发了怎样的感慨昵?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文题)
二、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提出问题。
I、预设问题:
①本诗的诗限是什么,如何理解诗眼的内容和情感?。
②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③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下面请同学们舟声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瑕空归夜月魂。”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嫁异邦,身死异国,远葬他乡,月魂空归,表达了对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那千古琵琶声,都是怨恨所谱写的:怨一埋没汉宫,恨一远离家国。
②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诗人写王昭君有何用意?)
读完这首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探究,将预习时相关问题的探究结果圈点批画在诗文中。
三、解疑合探
根据要求进行
1、小组内交流自保结果,由组长负责达成共识:将探究的成果形成文字,
展示点评的。
2、问题参考答案:
①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如何理解诗眼句的内容和情感?
“干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位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汉家王朝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 赴(fù)荆门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 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中的一首,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文章。
教学后记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 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1 课时
课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材
教法
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量: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