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05CPR
200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美国心脏协会、国际复苏联合会如何改进、简化复苏培训程序和提高复苏成功率是新指南重点关注的问题,有效不间断的胸外按压的重要意义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 针对所有施救者(包括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共同的变化新指南更加强调CPR时持续有效胸外按压的重要意义。
建议对于除新生儿以外所有心脏骤停者给予频率约100次/min的有力按压,而且尽量减少按压中断。
对除新生儿外所有年龄段患者给予30:2按压/通气比。
所有人工呼吸均应持续吹气1秒,避免给予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
急救者不应在电击后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应该先行实施5个周期CPR (约2分钟)后进行。
对于l岁以上婴儿和儿童推荐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目击突发意识丧失的儿童,如AED在场,应尽快使用。
对于院外发生的未被目击的心脏骤停,应在实施5个周期CPR后使用AED。
2 医务人员的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2.1 基础生命支持(BLS)(1)对于所有院外突然发生的成人或小儿意识丧失,应在电话求救后,携AED迅速返回现场进行CPR和除颤。
(2)对于无反应的婴儿或儿童或考虑为缺氧导致的所有心脏骤停患者(如淹溺、创伤或药物过量)应首先实施CPR。
(3)对于怀疑颈椎外伤的无反应的创伤患者,开放气道可试用托颌法,如果托颌法未能够成功开放气道,应使用仰头抬颏法。
①初级医务人员面对成人患者,应能够识别其是否存在“足够”呼吸②而婴儿或儿童应观察其有无呼吸,如答案为否,则应该立即给予两次人工通气③高级医务人员应识别所有年龄段患者存在“足够”呼吸与否,并准备提供通气和供氧支持。
(4)对于存在脉搏但呼吸停止的无反应患者,应给予人工呼吸,而无需胸外按压,人工呼吸频率成人为1O~12次/min,婴儿或儿童为12~2O次/min。
所有人工呼吸均应持续吹气1 秒以上。
(5)对于婴儿和儿童,心率低于6O次/min且伴有外周灌注不良表现时,则应实施胸外按压。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引
无CPR、除颤延迟
早期CPR、除颤延迟
除颤 早期CPR、早期除颤
分钟 2
4
6
患者生存率
除颤
0 - 2%
除颤
2 - 8%
20%
8
10
早期现场CPR对于提高除颤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有着至 关重要的意义,然而事实上即使专业急救人员CPR也存 在很多问题:过度通气、胸外按压频繁被中断、按压频 率过低或幅度太浅。这些可导致心输出量和冠脉灌注压 明显下降而影响复苏效果。(证据水平6级)
对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急性冠脉综合征、儿 科生命支持、新生儿生命支持和跨学科领域以及卒中、 现场急救等八个复苏学相关领域276项专题的相关研究进 行了证据评估。
与《2000指南》相比,《2005指南》是在更广泛的证据 评估基础上制定。
采用了与AHA其它循证医学指南相同的证据水平评估和建 议分级系统。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与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
《 2005指南》修订程序及原则
1992年AHA制定1992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诊(ECC)标准 和指南。
1992年第五次国际复苏会议召开,成立国际复苏联合委员会 (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ILCOR)。
简化人工呼吸的程序:所有人工呼吸(口对口,口对面罩, 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辅助气道)均应持续吹气1 秒以上, 并保证有足够气体量以使患者胸廓有明显起伏。
不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进行不需胸外按压的人工呼吸。 对除新生儿外所有年龄的患者实施单人急救时,按压/通气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
2005 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目录2005 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第一部分概论(Introduction)第二部分伦理问题(Ethical Issues)第三部分 CPR概述(Overview of CPR)第四部分成人基本生命支持(Adult Basic Life Support)第五部分电生理治疗:体外自动除颤器、电除颤、心脏复律、起搏治疗(Electrical Therapies: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s, Defibrillation,Cardioversion, and Pacing)第六部分 CPR的技术与方法(CPR Techniques and Devices)第七部分1、辅助气道控制与通气(Adjuncts for Airway Control and Ventilation)2、心脏骤停的处理(anagement of Cardiac Arrest)3、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的处理(Management of Symptomatic Bradycardia and Tachycardia)4、监测和药物治疗(Monitoring and Medications)5、复苏后支持治疗(Postresuscitation Support)第八部分急性冠脉综合症(Stabilization of the Patient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第九部分成人卒中(Adult Stroke)第十部分1、威胁生命的电解质异常(Life-Threatening Electrolyte Abnormalities)2、心血管急救中的毒理学(Toxicology in ECC)3、淹溺(Drowning)4、低体温(Hypothermia)5、濒死性哮喘(Near-Fatal Asthma)6、过敏反应(Anaphylaxis)7、创伤相关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Associated With Trauma)8、妊娠相关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Associated With Pregnancy)9、电休克和电击(Electric Shock and Lightning Strikes)第十一部分儿童基本生命支持(Pediatric Basic Life Support)第十二部分儿童高级生命支持(Pediatric Advanced Life Support)第十三部分新生儿复苏指南(Neonatal Resuscitation Guidelines)第十四部分急救措施(First Aid)第一部分:概论(Introduction)本文为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
2005国际心肺复苏
2005国际心肺复苏(CPR)最新标准2005年11月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心肺复苏联合会正式公布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以下简称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基础生命支持(BLS)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特别强调了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意义。
该标准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AED的普及使用。
(具体修改内容见如下2005年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比例表)随着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实施,原先2000版心肺复苏标准中的按气通气15:2和按压通气四个循环必将废除和停止执行,掌握和运用新指南势在必行。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心肺复苏术,国际用语: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简称:CPR。
心脏骤停(如心脏疾病、心肌梗塞、触电、溺水、中毒、矿难、高空作业、交通事故、旅游意外、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所造成的心脏骤停),而现场第一目击者采取呼救、心肺复苏术等紧急救助措施。
在采取现场心肺复苏术A、B、C三大步骤:即A---气道开放。
B---人工呼吸。
C---人工循环(胸外按压),有条件可采取D---自动体外除颤。
而现场抢救人员,必须要规范标准进行心肺复苏术A、B、C、D步骤抢救,才能使病人生命在最短时间获救。
因此,医疗卫生医务工作者及广大群众必须要学会心肺复苏技术。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会议集萃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会议于2005年1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举行。
会议对2000年的复苏指南面世5年来进行再次回顾、文献评价并作了重新修订。
会议提出300多个关于复苏的问题,然后将代表划分若干个小组,就提出的问题或推荐方案分别查询已发表的文献,通过对文献的系统回顾来评价推荐内容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基本生命支持(BLS)(一)气道开放与人工通气1 抬颏仰头法,仍是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修改。
2005心肺复苏指南
注意点:
• 垫一层薄的纱布 • 吹气量800—1200ml • 吹气时暂停按压(尽可能的减少中断胸部按压 的因素) • 比例 30:2 (5个循环后观察效果,2分钟) • 清除呕吐物和分泌物
C. 循环支持
• 持续胸外心脏按压:100次/分钟 • 双人或多人实施CPR,应每2分钟或每5个周期 CPR(每个周期CPR包括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 吸)更换按压者。施救者应在5秒内完成转换
推荐剂量:
• 心搏骤停:300mg静注,复发性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考虑二次给药150mg。 • 其它心律失常,首先快速输入:10分钟150mg(15mg/分钟) • 然后减慢速度:6小时360mg(1mg/分钟) • 随后改为维持速度:18小时540mg(0.5mg/分钟)
三、利多卡因
• 1.适应证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 动过速和室颤。
胸外持续心脏按压注意点:
• 在没有呼吸道保护情况下,按压/通气为30:2 • 在高级人工气道已建立,胸部按压不应中断;100次 /分,同时给予8—10次通气/分钟;6-8秒通气一次。 • CPR时,必须给予足够深度的胸外按压,允许胸壁充 分弹性复位,中断按压时间不得超过10秒 • 建议对儿童用单手或双手于乳头连线水平按压胸骨, • 双人实施婴儿CPR时,两手环绕婴儿胸部在拇指按压 胸骨的同时用其它手指挤压胸廓
心肺复苏术
A. 气道控制
• 仰头抬颏法(head tilt–chin lift) 头倾斜-下巴抬高或用力推下颌
怀疑颈椎外伤
托颌法
仰头抬颏法
B.
呼吸支持
• 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 最初几分钟使用气袋-面罩通气
人工呼吸要求
有脉搏无呼吸:
2005心肺复苏指南
心搏骤停的定义
• 心搏骤停的定义: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突然停止, 同时伴随呼吸停止。 • 心跳突然停止为意外性非预期猝死,如果心肺脑复苏 措施及时、有效,其存活率高达70%-80%。 • 心脏猝死
心跳骤停的病因
• 心脏骤停的病因按其原发病不同分为心脏本身病变和心脏外病变 • 表1 心跳骤停的常见病因 心脏病变 非心脏病变 冠心病、心肌梗塞 严重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心肌炎 、心肌病 药物中毒及毒物中毒 风心病 电击 先心病 溺水 其它:如细菌性心内膜炎 其它:如窒息、麻醉及手术 严重心律失常、心脏肿 意外,创伤等 瘤等 在心脏骤停的病因中,以心脏本身病变占大多数,约为75%, 而心脏外疾病仅占约25%。心脏病变最常见的为缺血性心脏病。
A、打开气道检查呼吸
• 在开始CPR时,应将患者平放于硬质的平面上,仰卧。 • 1. 打开患者气道 • 2. 检查患者呼吸
1. 打开患者气道
• (1) 非专业救护者打开气道: 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者均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患者气 道。不推荐双手推举下颌法.
•
(2) 专业救护者打开气道: 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举 颏法打开气道。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双 手推举下颌法来打开气道。 • (3)清除口腔、气管内异物 • 在CPR过程中,第一位的是维持患者气道开放,并提供适当通气,
• ㈠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 非医务人员亦可实施,ABC
判定
• • • • • 识别心脏猝死(SCA)、心脏病发作、卒中及异物气 道阻塞(FBAO); 1.意识判定: 2、呼吸判定: 3.脉搏判定: 如果意识丧失,同时颈动脉搏动消失,即可判定为心 脏骤停。对于非专业急救者,如果意识丧失的患者没有 呼吸,就可假定为心脏停搏。
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
一、概述
常规下心脏停搏后4分钟脑细胞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死亡。
死亡的概念: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机能永久性停止。在机体死亡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有些器官、系统和组织细胞还能继续进行机能活动。
死亡的标志:全脑机能的永久性消失,简而言之脑死亡。
死亡的分期:
1濒死期:机体各系统机能产生严重障碍,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部分处于深度抑制状态,意识模糊或消失,反应迟钝,心率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周期性呼吸。
III实际每分钟按压数量由按压频率、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及AED分析引起的中断的次数和时间共同影响。
IV本指南推荐按压通气的比例为30:2,目的是增加按压次数,减少过度通气,减少因人工呼吸的按压中断
V强烈建议在CPR过程中不应该搬动患者
VI当两人以上的急救人员在场时,每2分钟或每5个CPR循环后,急救人员应当轮换按压者,以防止按压者疲劳,按压质量下降。
4脑电波消失(平坦)
猝死:外表健康或非预期死亡的人在外因或无外因情况下,突然意外非暴力性死亡。
猝死的分类
1按时间分类:2h、4h、24h
2按病因分类:心源性猝死1h内发生原因:CA异常、心室肌肥厚、心肌病及心衰、炎症性、浸润性、新生物性、退行性病变。
非心源性猝死原因
肺性:上呼吸道梗阻、窒息、张力性气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4.电除颤的变化
I建议成人VF/无脉搏首次和系列电击能量为360J(单向波)
II双向波选择,首次成人电击双向波为200J,对直线双向波为120J
III如急救人员不熟悉特定能量,建议使用默认能量200J
IV目击成人心跳骤停现场有AED,应尽快使用AED
V现场有2位以上急救人员者,用AED以前,1位应行CPR,另一位打开AED开关和贴附AED电极,并在仪器分析患者心律前,另一人应继续行CPR
2005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
2005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第一部分:概论(Introduction)本文为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
本指南将取代《200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新进展:指南中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简化了心肺复苏程序,并且在心肺复苏期间增加了每分钟胸外按压的次数和减少胸外按压的间歇。
下面是本指南的一些最重要的新建议:(1)、删除了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的生命体征评估:对非专业急救者的培训改为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先进行2 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第4和11章)。
(2)、简化了人工呼吸的程序: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持续吹气1 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第4和11章)。
(3)、删除了对非专业急救者在无胸外按压时的人工呼吸训练(第4和11章)。
(4)、建议对所有年龄(新生儿除外)的患者实施单人急救时,单次(一般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该建议目的在于简化教学和提供更长时间不间断胸外按压(第4和11章)。
(5)、由医疗保健人士实施的儿科基本生命支持指南,将"儿科患者"定义修改为青春期前患者(第3和11章),但是由非专业急救人员应用的儿童心肺复苏指南(1到8岁)没有变化。
(6)、增加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急救者应被授以"用力按压、快速按压"(每分钟100 次的速率),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和胸外按压间歇最短化(第3,4,和11章)。
(7)、建议紧急医疗服务(EMS)人员对无目击者的心脏停跳患者除颤前,可考虑先行约5 组(约2 分钟)心肺复苏,特别是在事发地点由呼叫到EMS抵达反应时间超过4到5分钟时(第5章)。
(8)、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治疗期间,推荐两次心跳检查之间给予约5 组(或者约2 分钟)心肺复苏(第5、7.2和12章)。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胸外按压深度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胸外按压深度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胸外按压的深度至少是5cm,但应避免超过
6cm。
旧指南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cm,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
过6cm,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请注意,过浅按压将不能对心脏和胸腔产生有效挤压,不能提高心脏输出量。
过深按压,又会造成胸骨和肋骨的损伤,给患者造成二次创伤。
因此严格规定心肺复苏,胸外按压的按压深度是5\~6cm。
除规定的按压深度外,还对按压的频率和部位进行明确的规定。
按压部位位于两乳头连线和胸骨正中交界处,相当于胸骨中下1/3的位置。
按压时以左手掌根,放于按压点,两手交叉、手指交叠抬起离开胸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网站或咨询专业人士。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心搏骤停的现场急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第一部分科学共识第二部分伦理原则第三部分生命支持第四部分培训教育一。
科学共识(Consensus on Science)以《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2000-2005)》为基础,介绍现场心肺复苏。
国际指南会议所推荐的意见以循证icu。
cn'〉医学(EBM)为依据:※证实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对一些证实为无效的抢救方法予以否定;※推荐经过严格循征icu。
cn'〉医学证实的新方法;※在目前的条件下指南为最有效和便于教学;※提供了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历史回顾50年代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口对口吹气术。
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观察用力在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
沙法与考恩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技术的合理性。
沙法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
*40年来CPR在全球风靡,美国普及7000万人次;CPR带来的希望,欧美平均每天能挽救1000例院外心搏骤停者;中国电力部门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人工呼吸为主的救护培训,70年代开始CPR普及,在触电抢救上取得了成就. 《国际CPRECC指南2000 》2000年2月在美国达拉斯定稿,2000年8月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颁布。
2005年1月对《CPR与ECC指南2000》作了修订,称为《国际CPR与ECC指南2005》,并将于2005年11月在美国《循环》杂志上以100页的篇幅面世。
该指南凝集了全球110个国家、地区'>医学专家的心血。
广泛与接受,就是在科学的基础上,icu。
cn’〉医学人员、专业急救人员的参与。
二。
伦理原则(Ethical Aspects)CPR的目标:1。
挽救生命,恢复健康,解除病痛和减少伤残。
心肺复苏指南2005
2005国际CPR指南成人基础生命支持要点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或称初期复苏:基础生命支持包括识别突发心跳骤停(SCA)、心脏停搏、卒中和气道异物梗阻(FBAO)的表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利用体外自动除颤仪除颤。
AHA用4个链接(生存链)证明时间对SCA病人VF的重要性,四个生存链具体如下:①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医疗系统(EMS)或联系当地急救反应系统。
②早期由旁观者进行CPR。
③早期进行电击除颤。
④早期由医务工作者进行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
成人BLS顺序BLS的步骤包括一系列的评估和行动,这在BLS程序图(附后)中已有说明。
图表的目的是让这些步骤能直观、简单、易学、易记、易操作。
以下的框数是指图中的方框序数。
检查反应(框1)当救助者已经确认环境安全,就应该检查受害者的反应。
在检查中,可以拍打其肩膀,问“你还好吗?”。
如果受害者有所应答但是已经受伤或需要救治,应马上去拨打120。
尽快返回,重新检查受害者的情况。
启动EMS系统(框2)如果单独的救助者发现没有反应的成年受害者(如没有运动或对刺激无反应),应该立刻启动EMS系统,取得一台AED(如果条件允许),返回受害者处进行CPR和除颤。
如果有两个或更多救活者,应该首先开始CPR,其他人去启动EMS 系统和取得AED。
如果现场有医疗反应机构或人员,应立即通知现场的医疗机构人员,而不是去呼叫EMS。
医务人员应根据最可能引起心脏骤停的病因最大可能,灵活使用救治顺序。
如果只有一个医务人员,看见病人突然倒下,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心源性的,施救者应呼叫120,去取AED,并返回作CPR,进行除颤。
如果仅有一个医务人员,面对淹溺或其他窒息(主要是呼吸)引起的心脏骤停任何年龄病人,施救者应先给5周期CPR(约2分钟),再去启动EMS。
开放气道与检查呼吸(框3)在进行CPR之前,首先将受害者仰卧位放到硬质的平面。
2005心肺复苏指南要点
2005心肺复苏指南要点1.心跳骤停的诊断1)、意识丧失;2)、正常呼吸、咳嗽和运动消失;3)、大动脉搏动消失;在常温情况下心跳停止后典型症状大动脉搏动消失立刻心音消失立刻3秒钟头晕10~20秒钟昏厥10秒钟左右抽搐60秒瞳孔散大30~60秒后呼吸停止,二便失禁4~6分钟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2.生存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唯一途径尽早呼救并到达患者身旁。
尽早进行电击除颤。
尽早进行徒手CPR。
尽早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3.复苏时间与成活率基本生命支持(BLS) 关系到病人的存活率:BLS<10 min,存活率为43.8%;BLS>10 min,存活率为20.7%。
4.初级心肺复苏(BLS)——第一个ABCD•A assessment+airway 判断意识、开放气道•B breathing 人工呼吸•C circulation 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D defibrillation 电除颤A Assessment+Airway(判断有无意识和通畅呼吸道)1、判断意识-评估:病人无反应•“喂!你怎么啦?”•直呼其名临终前呼吸应按无呼吸及心脏停搏处理。
2、迅速呼救致电急救中心如病人失去知觉,复苏者叫人去给急救中心打电话。
3、适当的抢救体位(仰卧体位)整体转动、保护颈部平直无扭曲置于地面或床板4、畅通呼吸道开放气道;防压迫气道;防颈过度伸展;注意疑有颈椎损伤者;气道异物的清除。
舌和会厌阻塞?(1)仰头举颏法一手置于患者额部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同时抬举患者下颌,使舌离开咽后壁,开放气道。
(2)推举下颌法对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患者,此法更安全,不会因颈部动作而加重颈部损伤。
双手放置患者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
B Breathing判断有无呼吸;人工呼吸;(一)判断有无呼吸保持气道开放位置!眼(看胸部起伏)、耳(听气体逸出)、面(感觉气流),即“一看二听三感觉”指南推荐的人工呼吸一、单人CPR1、每次吹气时间>1秒2、潮气量足以产生明显胸廓起伏3、不可太快或太用力3、通气方式——气囊面罩•氧气••开放气道•密封面罩(E-C手法)•按比例捏球•有条件接C Circulation (人工循环)1、判断有无脉搏2、胸外心脏挤压(闭式)1)按压部位-胸骨下1/2处2)按压部位的测定快速测定—近侧放示、中指在胸廓下缘–沿肋弓向中间滑移–胸骨下切迹–双掌根重叠A、把第一只手的示、中指放在肋缘下;B、沿肋骨缘向上滑到胸骨底部(剑突处),另一只手掌放在手指内侧(胸骨下半部分);C、把第二只手直接放在胸骨上的手上。
2005版心肺复苏
(2005年AHA心肺复苏指南)
心肺复苏
2005年11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在 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协助下,发布 2005年新版高级心肺复苏(ACLS)指南。 该指南经过大量的工作,300多名国际著 名心肺复苏专家参加,特别遵循循证医学 的原则。 指南同时发表在2005年11月《循环》和 《复苏》杂志上。
心脏骤停时的给药途径
原则:CPR+除颤是第一位的,给药是第二位 的,CPR和除颤 建立静脉通道 药物治疗 高级呼吸管理 中心静脉开始并非必要,可用外围静脉,其一 不影响CPR,其二20mL稀释使到中心循环提高 10-20秒。 长骨内注药与静脉相似,特别是小儿 气管内给药:利多卡因,肾上腺素、血管升压 素、阿托品、纳络酮,可给予2-2.5倍的静脉量, 5-10ml稀释
人工呼吸
救助时,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超过1 秒,如果潮气量足够 ,应能看见胸廓起 伏(包括口对口呼吸, 球囊-面罩呼吸, 呼吸机。无论有无氧气)。 最初几分钟内,人工呼吸可能没有胸外按 压重要,在心脏停跳初始几分钟,血液内 氧仍在较高水平,CPR 的胸外按压可以 提供血流。
当血液中氧耗竭后,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 都十分重要。 注意不必过度通气(频率过快,潮气量过 大)。过度通气有害。
肾上腺素
药理:主要是α受体激动作用,冠脉及脑 灌注↑,β受体作用 ,心肌氧耗↑,内膜 下灌注↑ 有益处也有毒性。并不增加存活率,大剂 量偶尔↑初期复跳及早期存活 成人初量1mg/次,气管内给药2-2.5mg 40u 血管升压素可代替等效肾上腺素
阿托品
逆转胆碱能受体介导的心动过缓,使血压 ↑,可增加气管插管所致心脏停跳的存活 率。 有效解除迷走张力,且便宜易得。 推药剂量为1mg iv, 3-5分钟重复使用。 心动过缓时用量0.5mg, 3-5分钟可重复, 至总量 3mg,小于0.5mg时可能有拟副 交感作用而减慢心率
2005_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介绍
·临床指南·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介绍董士民 李侠编译 编者按:去年年末,美国《循环》(Circulation )发表了200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 A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这是继2000年AH A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后的第二个国际性心肺复苏指南,它是在前一个指南的基础上,应用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专家共识而形成的,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全文共分为14部分。
本刊编辑部特邀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董士民教授编译了基础生命支持部分的内容,从本期起连续刊登,供读者参考。
作者单位:050051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 基础生命支持(BLS )包括:识别突发心脏骤停(SC A )、心肌梗死、卒中和气道异物阻塞(F BAO );心肺复苏(CPR );体外自动除颤仪(AE D )。
该部分总结了目击者(lay rescuers ,LR )和医务人员(healthcare providers ,HCP )实行BLS 的指南。
1 简介在美国和加拿大SC A 是造成死亡的首位原因。
起初的心电分析表明,院外SC A 者约有40%为室颤(VF )所致。
VF 具有紊乱的快速除极和复极特性,导致心脏颤动而无法有效地射血。
相当大的一部分SC A 患者发病时可能发生VF 或快速室速(VT ),但是当开始作心电检查时已经恶化发展为心脏停搏。
当心律仍然为VF 时由目击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许多SC A 患者能够存活,但当心律一旦恶化到心博停止时,则复苏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对于SC A 患者VF 的处理是由目击者立即实施CPR 及电除颤。
另外导致心脏骤停的机制还有创伤、药物过量、淹溺,儿童大多是窒息,对这些患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美国心脏病学会(AH A )用4个链环(“生存链”—4E )来描述SC A 2VF 患者重要的时间依赖性很强的复苏操作。
窒息所致心跳骤停患者同样适用于其中3个或全部4个链环。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气管插管 喉罩
气管-食管联合导管
2、复 苏 药 物
给药途径: • 静脉 • 骨内 • 气管内(肾上腺 素、利多卡因、 阿托品、纳洛酮 、垂体后叶素)
室颤和无脉性室速
肾上腺素(Adnephrin)
• 静脉或骨内给药:
• 标准剂量:1mg /次,3-5分重复,
• 大剂量:对患者出院存活率和神经系统恢复均无明 显改善作用,在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过量时 使用
口对气管套管呼吸 口对通气防护装置呼吸 口对面罩呼吸 球囊-面罩装置
“S”型通气管的使用
成人气囊-瓣膜-面罩器具 (简易呼吸器法)
检查脉搏(5~10秒)
徒手胸外按压
令患者平仰卧在 坚硬的平面上
持 续 CPR
有效按压 Push hard and push fast 胸廓完全回复后,再施压 按压深度4-5cm 按压:回复时间=1:1 30次按压,2次通气. 尽可能缩短中断按压时间,包括检查 脉搏,除颤,气管插管 完成五个 30:2循环后(约2分钟),再 以少于10秒钟检查脉搏。 有2人以上施救者,2分钟交换1次
简介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Guideline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内容提要
基础生命支持(BLS)
• 气道和通气支持 • 循环支持 • 电除颤
高级生命支持(ALS)
• 气道和通气支持 • 药物治疗 • 低温治疗
成人生命链
尽早施救是增加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Hale Waihona Puke 胺碘酮(Amiodarone)
• 对于持续性室颤或室速, 在CPR、除颤和应用 肾上腺素无效后使用。
2005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心肺复苏
中医院急诊科
新指南的出处
• 以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的
治疗建议会议所评价的证据为基础。 • 该会议是由AHA于2005年1月23-30日在 达拉斯举办的。本指南将取代《2000国 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无 活 动 或 无 反 映
呼救
(获取AED)
舌根后坠
仰头-抬颏法示意图
仰头抬颏法
托下颌法
判断有无呼吸
• 俯头用耳根部靠近病人的口鼻部感受呼
吸气息,检查者的面部朝向病人的脚端, 同时用眼睛看病人的胸廓有无起伏。
人工呼吸两次
• 吹气两次,每次吹气时间大于1秒钟。
可以口对口、口对鼻、口对器械、或用 球囊面罩吹气,或迅速建立高级气道 (喉罩、气管食管联合导管、气管导 管)。 • 每次吹气的量以病人的胸廓有起伏为好, 一般500~600毫升。 • 如果用球囊或呼吸机送气,则频率为 8~10次/分,潮气量6~7毫升/公斤体重。
开口器
几种急救器械
气
喉 罩
有 效 按 压 的 标 准
除 颤
• 除颤指征:
– 室颤、无脉室速。
• 能量选择:
– 每次除颤均为一次性, 单相波用360J,双相波 用120~200J。 –自 动 体 表 除 颤 仪 ( AED ) 不 需 人 工 选 择能量。
药 物
1、肾上腺素
– 古老、有效、应用最广泛的儿茶酚胺类药物。 兴奋 α 及 β 受体。使全身 血管收缩,进而增 加主动脉舒张压,改善心肌及脑的血液灌注, 促使自主心搏的恢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心 跳骤停。可以改变细室颤为粗室颤,有利于 电除颤。 – 剂量为1mg静脉推注,3~5分钟重复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查脉搏(5~10秒)
徒手胸外按压
令患者平仰卧在 坚硬的平面上 为了快速确定按压位置,可采取两乳头连线中点的办法。
4-5cm
按压30次 -通气2次
持 续 CPR
有效按压
Push hard and push fast 胸廓完全回复后,再施压, 按压深度4-5cm 按压:回复时间=1:1 30次按压,2次通气.对儿童和婴 儿的双人CPR, 15:2。 建立人工气道后,以100次/分频 率连续进行胸外按压。
Emergency Care 2000; 4:305-313
5、电除颤能量的选择
能终止室颤的最低能量。
• 能量和电流过低则无法终止心律失常, • 能量和电流过高则会导致心肌损害。
2000年指南:
• 成人首次电击,可选用200J,若失败,可重复电击, 并提高电击能量,第二次200~300J,第三次360J。
O’Hare国际机场: 60-90秒步行路程放置一AED
Caffrey et. al. N Engl J Med 2002;347:1242-7.
4、除 颤 波 形
除颤电流波形
双向电流波
双向波比单向波的优越性?
随机对照实验:115名突发室颤的门诊病人, 8.9+/-3.0 内 ,使用150 J双向波或200-360 J单向波除颤.
96% (52/54)
p <0.0001
98% (53/54)
p < 0.0001
69% (42/61) 59%(36/61)B
%
心肌细胞损伤小;治疗房颤、室颤更优
Biphasic Monophasic Biphasic Monophasic
1st shock
3 shocks
Schneider T, et al, Circulation 2000;102:1780-1787.
颜色 婴儿 儿童 体型瘦小成人 中等体型成人 体型较大成人
100mm
红色
体型超大成人
口咽呼吸道管
患者取平卧位 选择适宜的型号 将口咽通气管凹面向上 抵住舌轻轻放入口腔,然 后旋转180°使其凹面向下 ,前端置于舌根之后。 用胶布固定在唇面部以 防移位或脱出
鼻咽呼吸道管
size 6 (Green) 6mm ID
(1)准备,确诊室颤。 (2)接通电源。
(3)充电。
(4)电功率的选择。 (5)将电极板涂好导电膏或 包上浇有生理盐水的纱布。 (6)嘱他人离开患者床边。 (7)放电后,立即CPR。
AED的普及率 国立医院: 31% 客机: 100%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四、 进 一 步 生 命 支 持
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 Life Support, ALS)
在BLS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和特殊技术(如
心电监护、除颤器、人工呼吸器和药物等)
建立与维持更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
1、继续进行BLS 2、用器械和特殊技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循环 3、尽快明确心脏和呼吸停止的原因并对症治疗 4、复苏药物治疗 5、低温治疗
特点
1、富有弹性的硅橡胶吸盘可适应于各种不同的胸部 解剖特征,如潮湿或多体毛的胸部。 2、弧形手柄可使操作人员牢固把握,按压与扩张胸 廓无须曲臂。 3、内置式压力指针可指示操作人员有效而适当的按 压和扩张胸廓。根据指针读数和操作者取得的感 觉,抢救人员可以指导接替的人员正确掌握胸廓 起伏量。 4、内置式每分钟呼吸90次节拍器(选配)可确保可靠 的心肺复苏节拍。
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曹 钰
资料来源
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内容提要
基础生命支持(BLS)
• 气道和通气支持 • 循环支持 • 电除颤
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呼吸停止,叹息样呼吸。 脉搏扪不到,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出。
瞳孔散大。
面色苍白兼有青紫。
心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
心脏停搏
室颤:QRS-T波群消失,代以快速不均匀、 波幅大小不一的颤动波,200~400次/分。
电机械分离
早期 CPR 和早期电除颤
Valenzuela, et al. Circulation. 1997;96:330813.
完成五个 30:2循环后(约2分钟) ,再以少于10秒钟检查脉搏。 尽可能缩短中断按压时间,包括 检查脉搏,除颤,气管插管 有2人以上施救者,2分钟交换1次
给 氧
给氧,因为:
• 呼吸系统障碍和低心排量
• 动脉和静脉氧差增大
• 肺内分流和通气换气功能异常
• 低氧血症导致无氧代谢和代谢性酸中毒
size 7 (Orange)
7mm ID
size 8 (Red) 8mm ID
size 9 (Purple) 9mm ID
可选择与患者小指直 径相似的鼻咽呼吸导管 将管子涂以润滑液后 ,自鼻孔放入到咽后
鼻咽呼吸道管
鼻咽呼吸道管
疑有头骨基底部骨折或严重性颜面外伤之 病患应避免使用
脑 颅 底 鼻 腔 头颅 底骨 折 鼻 咽 呼 吸
• 心脏骤停早期最常见是室颤;
100% 80% 60% 40% 20% 0%
ç Æ Ô Ú µ ç » ÷ý ³ ² ü Ó ë ¸ ´ Ë Õ ³ É ¹ ¦ Â Ê
• 除颤治疗室颤最有效;
• 成功除颤的机会转瞬即逝;
1
2
3
4
5
6
7
8
9
ý ² ³ ü ¿ ª Ê ¼ Ê ±ä ¼ £ ¨Ö ²Ö Ó £ ©
并发症及注意
此设备的有效性上有争议 文献报道出现肋骨骨折的机率将徒手闭胸 心脏按压高 应行胸部X-光检查,确定是否有肋骨骨折
自动心肺复苏机
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器
用萨勃背板进行手动 CPR: 背板可使患者 头劲部充分伸展, 开放气道,便于气 管插管,提供坚固 的按压支撑平面, 可立刻开始手动CPR, 并很容易转换为萨 勃CPR。
推荐在BLS和ALS中使用100%浓度氧气
三、 除 颤
Electrical Therapies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A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1、室颤或无脉室速的处理
两分钟心肺复苏 早期除颤,AED或除颤仪。因为:
有脉搏: 5-6秒予1次呼吸, 每2分钟复查脉搏
6、无脉搏:按压:呼吸=30:2,100次/分按压,用 力而快速按压 ,按压后,要使胸廓完全恢复后 再施压,尽量减少中断胸外按压时间。 7、除颤仪到位 8、评估节律、是否除颤
9、除颤1次, 继续CPR,5个循环
10、继续CPR,每5个循环检查节律
3、开放气道
其他呼吸支持方法
口对通气防护装置呼吸 口对面罩呼吸 球囊-面罩装置
成人气囊-瓣膜-面罩器具 (简易呼吸器法)
成人气囊-瓣膜-面罩器具结构
呼吸球组
呼吸囊 氧气接头
安全阀
进气阀座
呼气接头
简易呼吸器法通气给氧手法
单人操作时应用一只手固定面罩(其尖端朝前额,平面端 盖在下唇与下巴间的凹处,用拇指及食指扣住面罩,拇指 靠近尖端向后压,食指靠近平面端向下压,其它三指则放 在下颚的骨头处稍往上提,以打开呼吸道并使面罩贴紧病 患脸部),并用另一只手去挤压球囊。 双人操作
手动CPR转换为萨勃 CPR : 若是两人实施CPR, 由一人不间断进行人 工CPR,另一人将主 机底板插入萨勃背板, 即可转为萨勃CPR, 若是一人实施CPR, 也只需间断人工CPR 30秒,即可组装好系 统,转为萨勃CPR。
开始萨勃CPR 调节加压器,可 设定最合适的萨勃CPR 按压深度,调节换气 压力,可设定合适的 胸部抬高程度,萨勃 CPR时,医护人员可分 身进行心电监护,除 颤和药物治疗,转运 过程,不影响萨勃CPR。
双向除颤波的损伤
40 Monophasic Peak Current 30 Biphasic Peak Current 40% Difference
Current (amps)
20
10
0
-10
-20 0 5 10 15 20
Time (msec)
Much less peak current and better efficacy than monophasic Source: SL Higgins, Prehospital
1).仰面抬颌法
2).托下颌法
检查呼吸(5~10秒)
1)看胸部起伏; 2)听出气时呼吸音; 3)感觉面颊气体拂面感。
口对口人工呼吸
捏紧鼻孔,平静吸气, 用双唇紧盖患者口 部吹气
若呼吸微弱或 呼吸停止
© 每次吹气>1秒,潮气量500-600ml © 5-6秒吹气1次, © 吹气后,检查胸廓是否有起伏 © 每分钟10-12次, © 若发现空气不能进入患者肺部时,应 立即进行哽塞的处理程序
其他呼吸支持方法
气管插管 气管-食管联合导管
喉罩
当使用气管插管等设备时,
通气频率为: 6-7秒1次, 8-
10次/分钟,不需要与胸外按
压同步.
其他气道技术
口咽呼吸道管 鼻咽呼吸道管 喉 罩 气管食管联合导管
口咽呼吸道管
大小 50mm 60mm 70mm 80mm 90mm 蓝色 黑色 白色 绿色 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