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 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 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宽 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 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 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 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 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 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 和飘逸的风格。 同时,民 族间战乱频仍,却也给了各 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 渗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 互融合。
深衣样式
襟: 指衣的前幅。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 右衽: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 式。祛: 袖口,袂: 袖子,裳: 裙子。曲裾: 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 式。
汉代男装: 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 种。曲裾,即为战国时 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 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 早期。到东汉,男子穿 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 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 能作为正式礼服。
中国服饰文化
教学要点: 1.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2.中国服饰文化的内涵 3.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 4.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趋向
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被发文身 指远古时期服饰与妆扮
《礼记· 王制》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 西方曰戎,被发毛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
云南洱海一带的白族曾以鱼为图腾,所以这一 地区的妇女都流行带“鱼尾帽”,它是用黑色或金 黄色的布制成鱼形,鱼头在前,鱼尾后翘,鱼鳞以 帽上所缀银泡子或白色珠子表示。 土家族、白族都 以白虎为图腾, 土家族织锦中的 “台台花”纹样 的原型就是虎头。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2.服饰艺术中的民俗文化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2.1 民族服饰中的民俗传统 2.2 服饰艺术中的 “禁忌”风俗
2.1 民族服饰中的民俗传统
布衣族妇女的服装特色是在头上 包裹着尖角往左右延伸的帕子,大多为 青底花格布、紫青色布或白布,形似两 只水牛角,俗称“牛角帕”。这一特殊 形制的头饰主要是因为在布衣族的民俗 中,牛是圣物,与该民族的牛图腾崇拜 有关。 彝族流行虎崇拜及葫芦崇拜,所 以过去彝族祭司举行丧葬和祭祖时要 批虎皮,虎皮披风常作为首领的礼服, 另外,彝族服装常常装饰有虎皮纹样。
褙子
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 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 和背后缀有带子。模仿古代中 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 “好古存旧“。
明代服饰:
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 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 饰。
明代襦裙:
裙幅从六幅到十幅每褶都有一种颜 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 “月华裙”。
明代官吏织金蟒袍、戴展角幞头
清代:
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褂子,長度只到腰际,本来是北 方人在骑马时穿的,滿人统一中国后,不乘马的人也穿起马褂, 渐渐流行起來。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 里面红。
清代琵琶襟马褂
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 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 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 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 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清代中期始, 满汉各 有仿效, 至后期, 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 甚至史书有“大 半旗装改汉装, 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
二、 中国服饰文化的内涵
中国素有“衣 冠礼仪之邦”的美 誉,中国的服饰艺 术是最有民族性、 地域性、人文性及 审美性的文化形式。 它是中国深厚人文 传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
1.服饰艺术中的“礼乐”文化
“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其本质内涵便是 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乐”是与歌舞联系在一起, 以祭祀祖先神灵为主要内容。 在深受“礼乐”文化影响的阶级社会中,有着 森严的等级制度。各阶层的成员,从衣食住行到穿 衣戴帽,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可随便逾越。而 服饰则成为的重要工具。
灰地菱纹袍服图
汉代官服之二: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 图、赤舄xi4图: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 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 礼冠。用作皇帝、公侯 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 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 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 后垂有“冕旒liu2”。
汉代女装:
襦,短上衣袖子。襦的袖子 一般较长,窄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 观如英文y。腰带,用丝或 革制成,起固定作用。宫 绦,以丝带编成,一般在 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 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 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 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魏晋女服款式多为上俭 下丰,以宽博为主,其 特点为:对襟,束腰, 衣袖宽大,并在袖口、 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 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 裙,裙为多折裥裙,裙 长曳地,下摆宽松,从 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 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 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骨针
人类最早的护体材料是自然物。
之后人类发明了骨针、骨锥等工具, 开始了对兽皮的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 物能够逐渐适合身体的形状。
骨锥
但是,兽皮来源很 有限,而一般的树皮、 树叶性脆易烂,所以韧 性纤维的就开始被利用, 这就扩大了人类服饰材 料的来源。
最早使用亚麻作物制成亚麻 布的是公元前6500年安纳托 利亚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人。 到公元前3000年人们就开始 利用羊毛。
春秋战国 贵族冠帽与服饰:头戴冠, 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 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 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 穿鞋。
深衣是春秋战国时贵族穿的便衣,平民穿 的礼服,因上亡衣和下裳相连,袍身又深 又长,所以叫做深衣。深衣的衣襟做得很 长,可以绕到背后,再用腰带扎紧。单衣 是单层没有里子的薄衣,衣身、袖子和下 摆都是平平直直的样子,没有孤度。
衣冠禽兽

我国唐朝的袍服多以暗花为主,到了武则天当朝的“周” 时,又有了一种“绣袍”。所谓的“绣袍”就是在各种 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 兽。
清朝时最为明显,尤以清朝官场 的官服“补子”为最。“补子” 是清朝官服前后胸所绣的方形 动物织样,使人一望而知其品 级。 “衣冠禽兽”的成语源出于此,指的是官服上所绣的禽或兽, 以区分文、武之意,只是到了后来被用来形容某种行为的败 坏,而成了贬义词。
汉代服饰
《礼记· 冠仪》: “冠而后服备, 服备而容体正,颜色 齐,辞令顺。” 《礼记· 列传》: “怀黄金之印,结紫 绶于腰。”
冠 冕 堂 皇 紫 绶 金 章
紫 袍 玉 带
黄袍加身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黄色代表五行中构成万物之源的土, 五方之中的中,也就天经地义代表了华夏 的正色。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 味着登上了龙位,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西装革履
民国以来,由于接 受西方思想、西方文化 的日益增多,人们的观 念也日趋与世界融合。 西方的服饰也随之被国 人接受,开始是中西交 杂,随着工业化程度的 提高,简洁、随意的西 装逐步取代了原有的长 袍马褂。
服饰的起源:
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在深山密林中, 人们自然也就利用一 些能够随手得到的 东西来护身御寒,比如树叶、茅草以及 狩猎得来的兽皮,穿着方式是最简单的 披挂。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 中绘一虎一猴)-虎取忠勇,猴 取慎终追远; 藻(水草)-取 其洁净;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 -取其明辨。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 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 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 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中国服饰艺术中的形制、颜色、配饰、纹样等 特征,便是“礼乐”文化的鲜明物化形式。
服饰颜色体现尊卑
服饰颜色体现尊卑: 赤黄色是至尊之色,除了皇帝外是任何人都不能 随便乱用的; 红、紫是官服之色; 黑色,多为小吏之服色; 青蓝,多为低品位的服色,常为婢女所用。 诸如此类,在中国传统服色上已形成了固定的体 制。 总之,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 人;青蓝黑白,则属于平民。
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装“冕服”特别集 中地凝聚了“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
冕服是古代非常隆重的礼服,是 帝王百官参加祭祀大典时服用的,其服 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带、舄 (礼鞋)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 玄(黑色)衣、(黄赤色)裳、冕冠, 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冕冠上则有旒。 天子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 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样式的冕服, 总称六冕,天子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 戴十二旒冕服,冕服上的章纹数与冕冠 上的旒数是相应的。十二章纹饰中,上 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 虫用绘;下裳六章——宗彝、藻、火、 粉米、黼fu3、黻fu2用绣。 黼:黑白相间;黻:黑青相间
•服饰的发展过程: 自然物—亚麻、蚕丝、 羊毛—纺织、染色技术 的发明
性喜潮湿,因此大都生长在水边。 当人们穿着素色的衣服到河边汲 水时,被蓝草的枝叶碰到而又无 法洗去时,染色就为人们所认识。 蓝草染出的色相是叫做“青”色, 所以才出现今天的“青出于蓝”
的说法。
商周:
商周以暖色为多,尤其以 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 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 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 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 并一直保存至今。商周时期的 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 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 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年轻妇女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 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 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 相似。
明代公服
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 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 一至四品,用绯色; 五至七品,用青色; 八至九品,用绿色。 纹样也不一样: 一品用大朵花,径五寸; 二品用小朵花,径三寸; 三品用散花,无枝叶,径二寸;四 品五品用小朵花,径一寸五分; 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径一寸; 八品以下,无花纹。
襦裙
大袖衫裙
圆领衫
宋代朝服
宋代朝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 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 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 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
宋代公服
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 带,头上戴幞头,脚上 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 子。
幞fu2头: 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宋代妇女裙装
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 大体相同。有披帛,在腰间正 中部位佩的飘带上佩戴一个玉 制圆环饰物,史书所称的“玉 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汉代官服之一: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 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 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 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 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 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 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按汉代习 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 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 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 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 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 称“簪白笔”。
服饰形制彰显等威
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 pi2衣,戴冕;士人以素积为裳,戴白鹿皮 做的皮弁;平民则只能穿布衣。在配饰上, 金钗、翠翘、系在绶带末端的金坠子等等 都是贵族饰物,持笏佩玉也是贵族服饰的 一种风尚,当时的平民则要遵照“非命妇 不得以为首饰,冶工所用器悉送官”。
服饰纹样
最典型的要数龙纹, 皇帝衣服用五爪龙纹样装 饰,即龙袍,而其他人一 般情况下是不能穿着龙纹 服装的,只有少数高官可 以穿三或四爪龙纹服装, 称为蟒袍。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10000 -4000年前)人们开始养蚕 获取蚕丝。
•亚麻、羊毛、蚕丝成为主要衣料。
蚕茧
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 又逐步创造出纺轮等最早的纺织工具。
纺织品出现以后, 中国目前出现最早的染色 人类又学会采用天然染 材料记载是《诗经》,其中有 料染色,染料取自植物、 “采菉”、“采蓝”的记载。蓝 水果、花朵。 和菉的本意都是草的名字,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