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雷电及防雷保护设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规程与手册: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2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 电气工程电气设计手册,一次部分
第8章雷电及防雷保护设备
1
第八章 雷电及防雷装置
雷电放电实质上是一种超长气隙的火花 放电,它所产生的雷电流高达数十、甚至数 百千安,从而会引起巨大的电磁效应、机械 效应和热效应,在电力系统中产生很高的雷 电过电压,是造成电力系统绝缘故障和停电 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8.1 雷电参数 §8.2 避雷针、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8.3 避雷器 §8.4 接地装置
1. 雷电活动频度—雷暴日Td与雷暴小时Th 雷暴日:一年中有雷电的天数,在一天内只要
听到雷声就算作一个雷暴日。 雷暴小时:在一个小时内只要听到雷声就算作
一个雷暴小时。
中国雷暴日分布
我国把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的定为少雷区,超过40的地区定 为多雷区,超过90的地区为强雷区。在防雷设计中,我国标准 雷1暴5 日数取为40。
在一定高度的避雷针(线)下面,有一个 安全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物体遭受雷击的概率 很小(约0.1%左右),这个安全区域称为避雷 针(线)的保护范围 。
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通过模拟试验并 结合运行经验确定。
一、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1. 单支避雷针
当hx≥h/2时, 当hx<h/2时,
rx ( h h x ) p h a p (6)
雷电放电实质上是一种超长气隙的火花 放电,下行的负极性雷通常可分为三个主要 阶段:先导放电、主放电、余辉放电。
雷电流的基本参数包括雷电流的幅值、 陡度、波形和极性。与气象、地形、地质等 许多自然因素有关,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8.2 避雷针、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避雷针(线)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 分构成:
改写为
iZ
i
z0 z0
z
(2)
式(2)的等值电路如下图
从地面感受到的实际效果出发,可将雷击物体看 作是一个入射波为 i / 2 的电流波沿一条波阻抗为Z0的
通道向被击物体传播 的过程。其计算模型 及彼德逊等值电路如 图所示。
(二)雷电参数
雷电放电与气象、地形、地质等许多自 然因素有关,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用来 表征雷电特性的参数就带有统计的性质。
rx (1 .5 h 2 h x ) p (7)
式中 rx—避雷针在高度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
P —高度影响系数。当h≤30 m 时, p = 1;
当30 m<h≤120m时 ,
p
5.5
。
h
2. 两支等高避雷针 (1)两针外侧的保护范围按单支针的计算方法确定。
(2)两针间的保护范围可通过两针顶点及保护范围上部 边缘的最低点o的圆弧确定。
§8.1 雷电参数
按雷电发展的方向,雷电可分为上行雷和下行雷。 下行雷是在雷云中产生并向大地发展的;上行雷是由 接地物体顶部激发起,并向雷云方向发展的。
对地放电的雷云绝大多数(75-90)%是带负电 荷,所以入地雷电流多为负极性。雷闪放电过程与长 间隙极不均匀电场放电过程一样,主要有先导放电、 主放电和余辉放电三个阶段。
根据高速摄影照片绘制的多重雷电放电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一) 雷电放电的等值电路
主放电过程产生的正电荷沿先导通道向上运动去 中和通道中的负电荷,而产生的负电荷则沿雷击点流 过被击物,形成极大的主放电电流。
研究表明,先导通道具有分布参数的特征,其波 阻抗用Z0表示。
σ —先导通道中电荷的线密 度;
两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O点为假想避雷针的高 度,O点的高度为:
hO
h
D 7P
式中 hO — 两针间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高度,m; D — 两避雷针间的距离,m;
i at (t T1)
i I (1cost)
i aT1 I (t T1) 2
T1-波头时间,从0到峰值的时间;T2-波尾时间,从0到衰减后的半峰值时间
通常T1的值大致为1~4μs,平均值取2.6μs,T2的值大约为 501μ9s。因此,我国规程推荐采用T1/T2=2.6/50μs的雷电流波形。
小结
vL—主放电速度。
则可将先导放电的发展 看作是一根均匀分布电荷的 长导线自雷云向大地延伸, 而将先导头部接近地面时气 隙被击穿看作是开关突然合 闸。
当雷击于避雷针、 线路杆塔、架空地线 或导线等具有分布参 数特性的物体时,雷 击放电过程可用右图 表示。
则流经被击物体的电流iZ为
iZ
σvL
Z0 Z0
Z
(1)
Z——为被击物的波阻抗或雷击点与大地零电位参 考点间的集中参数阻抗。
即流经被击物体的电流iZ与被击物体的波阻抗Z 有关。
当Z = 0时,流经被击物的电流被定义为
“雷电流”,用i表示。由前述可知i = σvL。 实际上被击物的波阻抗不可能为零,故国际
上通常将雷击于接地阻抗小于30Ω的物体时
流过该物体的电流当成是雷电流i。则上式可
波前的平均陡度: I (kA/s)
2.6
第8章雷电及防雷保护设备
18
6. 雷电流极性及计算波形
从雷电放电过程可知,雷电流的波形是一个冲击波,在极 短的时间内(一般只有几微秒)达到峰值,此后几十微秒内缓慢 衰减,最后的低电流部分可以维持最长到达毫秒级。
标准双指数波
斜角波头
半余弦波头
iI0(et et)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lg P I 88
(3)
式中:I ——雷电流幅值,kA;
P —— 幅值大于I 的雷电流出现的概率。
对雷电活动较弱的地区改用下式计算:
lg P I 44
(4)
5. 雷电流的波前时间 T1 、波长 T 2 、陡度
实测表明: T1:1~4s
T2:20~100s
我国在防雷设计中取 2.6/50s
2. 地面落雷密度γ 表示在一个雷暴日中,每平方公里地面上
的平均落雷次数。
一般Td较大的地区,其γ值也较大。对雷暴 日为40的地区,我国《标准》取γ = 0.07(次/ 雷暴日·km2)
3. 雷电流的极性 负极性雷约占75~90%。
4. 雷电流幅值
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 绝缘配合”给出了我国年平均雷暴日>20地区雷电 流幅值概率分布公式: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220~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 电气工程电气设计手册,一次部分
第8章雷电及防雷保护设备
1
第八章 雷电及防雷装置
雷电放电实质上是一种超长气隙的火花 放电,它所产生的雷电流高达数十、甚至数 百千安,从而会引起巨大的电磁效应、机械 效应和热效应,在电力系统中产生很高的雷 电过电压,是造成电力系统绝缘故障和停电 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8.1 雷电参数 §8.2 避雷针、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8.3 避雷器 §8.4 接地装置
1. 雷电活动频度—雷暴日Td与雷暴小时Th 雷暴日:一年中有雷电的天数,在一天内只要
听到雷声就算作一个雷暴日。 雷暴小时:在一个小时内只要听到雷声就算作
一个雷暴小时。
中国雷暴日分布
我国把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的定为少雷区,超过40的地区定 为多雷区,超过90的地区为强雷区。在防雷设计中,我国标准 雷1暴5 日数取为40。
在一定高度的避雷针(线)下面,有一个 安全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物体遭受雷击的概率 很小(约0.1%左右),这个安全区域称为避雷 针(线)的保护范围 。
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通过模拟试验并 结合运行经验确定。
一、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1. 单支避雷针
当hx≥h/2时, 当hx<h/2时,
rx ( h h x ) p h a p (6)
雷电放电实质上是一种超长气隙的火花 放电,下行的负极性雷通常可分为三个主要 阶段:先导放电、主放电、余辉放电。
雷电流的基本参数包括雷电流的幅值、 陡度、波形和极性。与气象、地形、地质等 许多自然因素有关,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8.2 避雷针、避雷线的保护范围
避雷针(线)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 分构成:
改写为
iZ
i
z0 z0
z
(2)
式(2)的等值电路如下图
从地面感受到的实际效果出发,可将雷击物体看 作是一个入射波为 i / 2 的电流波沿一条波阻抗为Z0的
通道向被击物体传播 的过程。其计算模型 及彼德逊等值电路如 图所示。
(二)雷电参数
雷电放电与气象、地形、地质等许多自 然因素有关,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用来 表征雷电特性的参数就带有统计的性质。
rx (1 .5 h 2 h x ) p (7)
式中 rx—避雷针在高度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
P —高度影响系数。当h≤30 m 时, p = 1;
当30 m<h≤120m时 ,
p
5.5
。
h
2. 两支等高避雷针 (1)两针外侧的保护范围按单支针的计算方法确定。
(2)两针间的保护范围可通过两针顶点及保护范围上部 边缘的最低点o的圆弧确定。
§8.1 雷电参数
按雷电发展的方向,雷电可分为上行雷和下行雷。 下行雷是在雷云中产生并向大地发展的;上行雷是由 接地物体顶部激发起,并向雷云方向发展的。
对地放电的雷云绝大多数(75-90)%是带负电 荷,所以入地雷电流多为负极性。雷闪放电过程与长 间隙极不均匀电场放电过程一样,主要有先导放电、 主放电和余辉放电三个阶段。
根据高速摄影照片绘制的多重雷电放电过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一) 雷电放电的等值电路
主放电过程产生的正电荷沿先导通道向上运动去 中和通道中的负电荷,而产生的负电荷则沿雷击点流 过被击物,形成极大的主放电电流。
研究表明,先导通道具有分布参数的特征,其波 阻抗用Z0表示。
σ —先导通道中电荷的线密 度;
两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O点为假想避雷针的高 度,O点的高度为:
hO
h
D 7P
式中 hO — 两针间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高度,m; D — 两避雷针间的距离,m;
i at (t T1)
i I (1cost)
i aT1 I (t T1) 2
T1-波头时间,从0到峰值的时间;T2-波尾时间,从0到衰减后的半峰值时间
通常T1的值大致为1~4μs,平均值取2.6μs,T2的值大约为 501μ9s。因此,我国规程推荐采用T1/T2=2.6/50μs的雷电流波形。
小结
vL—主放电速度。
则可将先导放电的发展 看作是一根均匀分布电荷的 长导线自雷云向大地延伸, 而将先导头部接近地面时气 隙被击穿看作是开关突然合 闸。
当雷击于避雷针、 线路杆塔、架空地线 或导线等具有分布参 数特性的物体时,雷 击放电过程可用右图 表示。
则流经被击物体的电流iZ为
iZ
σvL
Z0 Z0
Z
(1)
Z——为被击物的波阻抗或雷击点与大地零电位参 考点间的集中参数阻抗。
即流经被击物体的电流iZ与被击物体的波阻抗Z 有关。
当Z = 0时,流经被击物的电流被定义为
“雷电流”,用i表示。由前述可知i = σvL。 实际上被击物的波阻抗不可能为零,故国际
上通常将雷击于接地阻抗小于30Ω的物体时
流过该物体的电流当成是雷电流i。则上式可
波前的平均陡度: I (kA/s)
2.6
第8章雷电及防雷保护设备
18
6. 雷电流极性及计算波形
从雷电放电过程可知,雷电流的波形是一个冲击波,在极 短的时间内(一般只有几微秒)达到峰值,此后几十微秒内缓慢 衰减,最后的低电流部分可以维持最长到达毫秒级。
标准双指数波
斜角波头
半余弦波头
iI0(et et)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lg P I 88
(3)
式中:I ——雷电流幅值,kA;
P —— 幅值大于I 的雷电流出现的概率。
对雷电活动较弱的地区改用下式计算:
lg P I 44
(4)
5. 雷电流的波前时间 T1 、波长 T 2 、陡度
实测表明: T1:1~4s
T2:20~100s
我国在防雷设计中取 2.6/50s
2. 地面落雷密度γ 表示在一个雷暴日中,每平方公里地面上
的平均落雷次数。
一般Td较大的地区,其γ值也较大。对雷暴 日为40的地区,我国《标准》取γ = 0.07(次/ 雷暴日·km2)
3. 雷电流的极性 负极性雷约占75~90%。
4. 雷电流幅值
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 绝缘配合”给出了我国年平均雷暴日>20地区雷电 流幅值概率分布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