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原理1
环境化学原理及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环境化学原理及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化学原理是研究环境中各种物质的转化、分布和迁移规律的科学,而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环境化学原理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环境化学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应用。
一、环境化学原理1.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与分类环境污染物来源广泛,包括工业排放、农业活动、交通尾气、生活废水等。
根据物质的性质,环境污染物可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氨氮、亚硝酸盐等,而无机污染物则涵盖了重金属离子、无机盐等。
2. 污染物的转化与迁移环境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会发生各种转化和迁移过程。
例如,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中可发生光解和氧化反应;水体中的污染物可通过生物降解、吸附和溶解作用发生转化。
这些转化和迁移过程直接影响着环境污染物的去除和控制。
3. 污染物的积累与生物效应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会发生积累现象,进而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
重金属污染物是典型的积累型污染物,它们在生物链中逐级富集,直至达到一定浓度时造成生物中毒作用。
此外,环境污染物还会干扰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引发一系列的生物效应。
二、环境污染控制技术1.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源头减排措施和尾气净化技术。
源头减排措施通过改变工业生产过程、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尾气净化技术包括静电除尘、活性炭吸附、催化氧化等,可有效去除大气中的颗粒物、有机物和无机污染物。
2. 水体污染控制技术水体污染控制技术包括污水处理和水质净化。
污水处理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来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无机污染物。
水质净化技术则通过溶解性污染物的吸附、沉淀和生物降解等方式提高水体的水质。
3. 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土壤修复和土壤保护。
土壤修复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修复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其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
环境科学原理
环境科学原理
环境科学原理是研究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学科。
它旨在探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基于科学的方法来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科学原理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 生态原理:研究物种、群落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替过程,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生态学原理可用于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提供指导。
2. 污染原理:研究污染物的来源、传输、转化和去除过程,揭示各类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机制。
这些原理对于监测和控制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3. 气候变化原理:研究全球气候系统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气候变化的机制和影响。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理可为制定应对策略和提供气候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4. 可持续发展原理:研究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原理提供了衡量可持续性的指标和方法,并帮助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平衡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的限制。
5. 环境风险评估原理: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评
估这些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环境风险评估原理可应用于评估环境政策和规划的可行性,以及预测和减轻潜在的环境风险。
通过掌握环境科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为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学基本原理
生态系统失衡的标志
结构标志
结构缺损,即生态系统的某一个组成成分消失; (发
生在生境激烈变化和人为干扰严重地区);
结构变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内部发生了变化 。
(水域过度捕捞,草原过牧);
功能标志
生物生产力下降; 主要是能量流动在某环节受阻; 物质循环在某环节中断;(秸杆焚烧破坏土壤肥力) 信息传递被扰乱 。
立方米。
凤眼莲:原产巴西,见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
英文名: Mile-a- minute weed
薇甘菊 :原产中美 洲, 现 广泛 分 布于 我国 香 港 、 澳 门、 和广 东 珠江 三 角洲 地区,严重危害6- 8米以下的天然次生 “植物杀手”薇甘菊 林、 人 工速 生 林 、 经济林和风景林 。
豚草:令美国人闻风色变
为一种恶性杂草,原产北美洲,1935年发现于杭州,在 我国见于东北、华北、华东和湖北(15个省市 )
豚草类的花粉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可造成过敏性哮喘、鼻 炎、皮炎,每年同期复发,病情逐年加重,严重的会并发肺 气肿、心脏病乃至死亡。
毒麦
原产欧美洲、 地中海地区,现 广布世界各地, 是我国限制检疫 对象,我国除西 藏和台湾外,各 省都曾有过报道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 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 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 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 落物种多样性
某一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群落中现存物种的数目(即物种的丰度) 和物种的相对多度(即均匀度)。生态学上常用辛普森多样性指 数及香农—威弗指数来表示物种多样性。
环境学-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1)
三、人工环境
概念: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
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 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
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人工环境的范畴
地表以下的矿井,
深海航行的潜艇,
水面的船只、舰艇,
地面上的城市、乡村, 空中的飞行器,乃至太空舱 社会、经济、文化、伦理等
1、自然环境
2、人工环境(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如城市、
住房、工厂、火车、潜艇、航天飞机、社会、 文化、经济、伦理等等)。
二、自然环境
概念:自然环境是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
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 。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着,是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 资源的总称。
自然环境的范围
地球的空间环境
阳光、地磁、空气、气候、水、土壤、岩 石
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
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差别
人类环境的主体:具有复杂精神世界和智
力活动的人;
自然环境的主体:自然界的事物(包括人
的生物属性在内),不存在复杂的智力活动
和精神世界。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和客体在纯
粹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自组织地运动变化着。
左玉辉
第一章 环境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环
境
环境多样性
第三节第四节人与环源自的和谐环境规律第五节
环境科学
环境学概念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的 规律。 环境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阐述环境科学 体系中最基本的问题,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 中的基本规律。
环境学基本原理
环境学基本原理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它包括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以及环境规划等多个领域。
理解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和其背后的重要概念。
一、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理解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
人类依赖自然环境的资源和服务,比如食物、水源和能源等。
然而,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
了解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是环境学的核心。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是环境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组成,通过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形成复杂的生态过程。
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维持环境平衡至关重要。
比如,了解食物链和能量传递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决生态系统中的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和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并提倡环保意识和行动。
四、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理解污染的来源、传播和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比如,通过环境监测和评估,我们可以了解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从而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的产生和扩散。
五、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趋势和影响,并研究适应和应对的策略。
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可以引导我们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加强气候适应措施等行动。
六、环境政策与规划环境政策与规划是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基于环境学的基本原理,政策制定者和规划者可以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环境法律法规,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以确保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环境科学原理
环境科学原理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旨在研究和解决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环境科学原理是环境科学的基础,它包括环境系统、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从环境科学原理的基本概念、环境系统、生态系统、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环境科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是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环境科学原理是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环境变化的规律和原因、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和解决方法等内容。
环境系统是由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是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环境污染是环境系统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的负面变化,它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多个方面。
环境保护是为了保护环境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其次,环境系统是由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它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等多个层次。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川、海洋等多种形式。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固体外壳,它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多个组分构成。
生物是地球上的生命体,它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多个种类。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再次,生态系统是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生物群落是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等多个类型。
非生物因素是影响生物群落发展和演替的非生物因素,它包括光照、温度、湿度、土壤、水分、营养物质等多个因素。
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它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多个方面。
环境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环境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1. 环境学的定义
- 环境学是研究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
互作用的学科。
2. 环境学的基本原理
- 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是环境学研究的基础,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也是环
境学的重要内容。
- 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缓慢性,需要进行
长期观测和研究。
-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是环境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包括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生态破坏等。
3. 环境学的研究方法
- 环境学采用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样品分析、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
- 环境学研究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实验和观测。
- 环境学还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应用,将科学研究与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实践相结合。
4. 环境学的应用领域
- 环境学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 环境学为制定环保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 环境学在城市规划、农业发展、工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5. 环境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环境学将继续发展壮大。
- 环境学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研究对象,提出更有效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
- 环境学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形成更完整的研究体系,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
- 环境学的发展将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以上是对环境学原理的知识点梳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环境学原理复习资料-扩展内容
环境学原理第一章环境学基本理论第一节环境和环境问题一、环境(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surrounding)1、哲学上从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它与其主体相互依存;它的内容随着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2、环境科学环境的含义应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事物。
人类的环境不等于自然环境。
人类环境:原生的自然环境,经过人类的创造和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3、工作需要而对环境下的定义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二)环境要素及其属性1、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的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也叫环境基质。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平常所说的环境要素通常指自然环境要素:水、大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环境属性:(1)最差(小)限制律(2)等值性、(3)环境整体大于诸要素之和(4)相互依赖性(三)环境的基本类型1、按环境的主体分为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以人或人类作为主体,其它的生命物体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即人类生存环境(环境科学中多采用);以生物体(界)作为环境的主体,不把人以外的生物看成环境要素------生态环境(生态学中往往采用)。
2、按照环境的范围大小,由近及远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3、按环境要素分如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按其主要的环境组成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社会环境常依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或环境的功能再进行分类: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等二、环境多样性——环境基本属性之一环境多样性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是指对环境与社会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思想体系,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基础上,旨在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其规律。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出发,探讨环境学基本原理,并剖析其重要性和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指出:“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界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够生存下去”。
马克思主义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反对人剥削自然的观念,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1.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而自然环境则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马克思主义环境学通过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规律。
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环境学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人类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3. 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追逐利益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重要性和应用1.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和措施。
2. 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学原理
环境学原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生物圈指地球表层中生物栖居的范围,包括生物本身以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中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典型的如森林、灌丛、草原、湿地和海洋等。
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不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着独特的生存和繁衍的条件。
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有四大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物质,在这四大角色的作用下,整个生态系统始终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交流。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圈的稳态。
那么,生物圈为什么能够维持自身的稳态呢?首先,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
太阳能转变为生物能够利用的化学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
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第二,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生物圈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极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
生物圈可以说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第三,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时,会使植物加强光合作用,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一种生物绝灭后,生物圈中起相同作用的其他生物就会取代它的位置;某种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时,有关植物种群和天敌种群的数量也随之变化,从而使这种动物种群的数量得到控制。
生物圈虽然具有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活动在许多方面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已经超过这种限度,对生物圈的稳态构成严重威胁。
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与生物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历史。
人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都要从生物圈中获得,生物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们靠采集和渔猎生活,生产力水平很低,活动范围狭窄,对生物圈的影响较小。
简述环境学四大原理
简述环境学四大原理环境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环境学中,有四大原理,它们分别是环境整体性原理、环境动力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和环境限制性原理。
这四大原理是环境学研究的基石,下面我将对它们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环境整体性原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指环境是一个整体系统,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
换言之,环境中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对整个环境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会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因此,我们在研究环境问题时,必须全面考虑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
二、环境动力性原理环境动力性原理是指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它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随时间变化的。
例如,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可能是自然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因此,我们在研究环境问题时,要考虑到环境的动态性,并对其进行长期观测和监测。
三、环境适应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生物和社会经济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
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生物和社会经济系统在适应环境变化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当环境中的污染物超过了生物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对生物造成伤害或死亡。
同样地,当社会经济发展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时,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我们在进行环境管理和保护时,要注意保持生物和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的平衡,避免超过其适应能力的范围。
四、环境限制性原理环境限制性原理是指环境对生物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和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环境具有一定的容量和稳定性,当超出其承载能力时,就会对生物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限制。
例如,当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有限时,就会限制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同样地,当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不足时,就会限制该地区的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
环境工程学与环境工程原理(一)
环境工程学与环境工程原理(一)环境工程学与环境工程1. 简介•环境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并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环境工程是应用环境工程学知识和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工程实践。
2.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环境学原理:考察环境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以及环境对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生态学原理: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化学原理:研究环境中的物质组成、变化及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物理学原理:研究环境中的能量传递、传导和转化等物理现象,如温度、压力、流体力学等。
3. 环境工程学的应用领域•水污染控制:研究和应用技术,以减轻水体受到污染的程度。
•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和应用技术,以减少大气中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
•固体废物管理:研究和应用技术,以降低固体废物产生量、提高处理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风险评估: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环境监测与评估:使用环境监测技术和评估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环境工程设计:设计、建设和管理与环境保护和改善有关的工程项目。
4. 环境工程的成果与挑战•成果:–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发展了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使得很多水体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保护。
–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标准,有效减少了空气污染的程度。
–在固体废物管理方面,探索了各种处理技术,如分类回收、焚烧和填埋等,大大减少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挑战:–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全球性使得环境工程面临更多的挑战。
–新兴的环境污染物、气候变化等问题对环境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环境工程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5. 结语环境工程学与环境工程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科学和工程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环境学原理、生态学原理、化学原理和物理学原理,可以开展各种环境工程实践,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学原理复习内容
qV 1
m
qVm
解:假设完全混合意味着湖泊中的污染物质量浓度等于流出水中的污染物质 量浓度
输入速率
qV 2
输出速率
qm1 qV 11 qV 2 2
qm 2 qV m m (qV 1 qV 2 )
降解速率
qm r k V
qV 1
m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环境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
间,存在着丰富的信息联系,这些信息对调节生
态系统各种生物组分的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 生物而言,生态系统的信息有: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营养信息
4.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维持系统内生物生存与演替的前提条件,所以生态 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 一、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 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 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 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二、生态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 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 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生境 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可 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件下的瞬时增长率。它是恒定的、最大的。
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 当环境是无限制的情况,如空间、
2.种群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4.生物群落 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 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5.群落结构--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①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 即不同生物占据不同高度。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 的明暗、湿度的高低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生物 分布于不同地段的现象。 6.生态系统 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之间通过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发生相互作用, 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稳定的自然系统,称为生 态系统 。
第1章 环境学基本原理
•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征服论的自然观 • 协调论的环境观
• 综观历史上环境观(自然观)的演变,从“天定胜人”到 “人定胜天”,最后发展为“人天共存”或“人地归一”, 走过了“正—反—合”的曲折道路。
人类文明史上生态制度的代表性特征(举例)
文明时间 历史时间 原始文化时代 人类诞生至 公元前4000年 集体狩猎采集 狩猎采集、迁徙 野生动植物 农业文明时代 公元前4000年至 公元1763年 农业手工生产 游牧、农耕定居 土地、森林、水等 工业文明时代 公元1763年至 1970年 工业化大生产 工业化城市生活、流动 土地、矿产、生物资源等 知识文明时代 1970年至 2100年 知识化和绿色化生产 全球化信息生活、流动 自然资源、信息和知识等
通讯、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咨询…
生存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健康的需求
……
舒适的需求 享受的需求 发展的需求
需求因人而异,是一个不断发展、没有尽头的无穷集合
以用品为例 70 年 代 老 四 件
自行车 手表
缝纫机
收音机 电话
80 年 代 六 大 件
音响
电视机 洗衣机 录音机 电冰箱 电风扇 收音机 影碟机
各种产业、产业链、产业群以及产业网
•人类的创造
•创造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具有多样性
自然环境多样性
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人与环境 相互作用多样性
• 界面多样性
城市、乡村、陆海空……
• 方式多样性
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废物排放、城市建设……
• 过程多样性
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
自 然 环 境
地球上的物质
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1)
• 中心事物是环境最主要的属性,代表了环境服 务的对象和重点,是环境的主体。
• 与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就是环境客体,这 些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 环境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影响力,存在着 与“辐射半径”相当的有效影响半径。
• 主体的不同是各个学科所研究的环境之间最根 本的差别;客体的不同则是各子环境之间的差 别。在生态学中,研究主体是生物,其环境就 是生物周围相关事物的集合。
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1)
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1)
第二节 环境多样性
• 环境多样性是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与环 境相互作用中的基础规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 观存在。
• 环境多样性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 造多样性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 其中自然环境中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环境 过程、环境形态以及环境功能都具有多样性;
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1)
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1)
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1)
第一节 环 境
• 神奇的宇宙孕育了万物,创造了生命,进而逐 渐演化产生了人类。
•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制于环境,同时也不断 地改造并逐渐创造着人类自己的环境。
一、人类环境
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 相关的周围事物的集合就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 太阳、月亮以及地球上的大气、水、土壤、岩石、 生物等,不但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 提供了生命的支持系统,还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活动提供了食物、矿产、木材、能源等原材料和 物质资源,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和自然环境密 不可分。
• 人类活动主要发生在生物圈的范围内,随着科学 技术水平的进步,人类活动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深至岩石圈内部,远及外太空。这样一来,人类 自然环境就几乎包含了以太阳、地球和月球为主 要内容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巧
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巧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环境科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环境科学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问题是综合性问题。
环境问题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因此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采取系统性的综合性方式。
第二,环境问题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时间和空间因素,因为环境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够解决的。
第三,环境问题是动态的。
环境问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解决环境问题需要把握好环境变化的动态发展规律。
环境科学在实践中,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模拟、环境影响评价等等。
这些技巧和方法是环境科学的应用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并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环境监测可以对环境的污染物质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提供环境保护决策的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一般分为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两个阶段。
环境模拟是环境科学中的一种研究手段,通过模拟现实环境,对环境问题进行试验和研究。
通过环境模拟,可以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环境影响进行前期评估,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评估环境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帮助制定环境规划和环境政策,保护环境资源和人民健康。
总之,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关注环境的研究,也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保护。
通过环境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化学原理-1-8
表面配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1)金属氧化物表面都含有≡MeOH 基团; (2)这些羟基配位体并不饱和,氧化 物进一步与溶液中的水配位,一般氧化 物表面有4~10个OH-/nm2,其总量是可 观的。
表面羟基具有两性性质(可变电荷性质):
-H+ +H+ -H+ +H+来自 MeOH 2
MeOH
MeO —
6、氧化物表面吸附的配合模式
主要假设: (1)表面吸附—物理吸附—胶体的表面 积愈大,表面吸附能也愈大,胶体的吸附作 用就愈强烈; (2)离子交换吸附—物理化学吸附—该 过程是可逆的,按当量关系进行,并服从质 量作用定律,故不受温度的影响; (3)专性吸附。
■表面配合模型
关于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 吸附,二十世纪70年代代初,由Stumm等 人提出表面配合模型,目前该模型已成为 关于吸附的主流理论之一。 这种模型的基本点是把氧化物表面对 H + 、 OH - 、金属离子、阴离子的吸附看作 是一种表面配合反应。
1、表面质子化反应 固相表面质子化反应可以表示为: SOH + HS+ ==== SOH2+ Ka1 式中:HS+ —— 表示接近固相表面 的氢离子。
相应的质量作用方程即为:
[ SOH2 ] Ka1 = [ SOH ][H S ]
Ka1为表面反应平衡常数,有时又 被称为内禀常数。
尽管这一模型将发生在胶体表面的物理化学反 应进行了定量描述,但该模型也存在其本身的缺陷: (1)平衡常数不能十分精密测定; (2)电荷与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难以清楚表达; (3)实验时,表面平衡不易达到,至多可达到 一种介稳状态。
■ 固液界面的多层反应模型
环境学基本原理
环境学基本原理环境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生态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
本文将探讨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以增进对环境学的理解。
一、环境学的定义和目的环境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提供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法和策略。
其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当前和未来的世代都能享受良好的环境品质。
二、环境学的三大基本原理1. 物质循环原理物质循环原理是环境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它研究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元素的循环、能量的流动等。
物质循环以生物圈为载体,包括从生物体内向外界的物质输出,以及从外界到生物体内的物质输入。
2. 能量流动原理能量流动原理是指在自然界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能量通过食物链、物质代谢等方式,在生物圈中不断传递和转化。
环境学通过研究能量流动原理,揭示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
3. 自然平衡原理自然平衡原理是环境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自然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环境学通过研究自然平衡原理,了解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学的研究方法环境学采用多种科学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
主要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模型模拟等。
环境学家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实际观察和数据采集,分析环境变化的规律,预测未来环境趋势,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治理措施。
四、环境学的应用领域环境学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能源、水资源、大气污染、土壤退化等众多方面。
环境学在城市规划、生态修复、环境监测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环境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五、环境学的挑战与前景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环境工程原理() PPT课件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 (3)烟尘:指气溶胶态物系中由燃烧、冶金过程形成的细微 颗粒物,通常包括三种类型:
• ①烟雾(fume),在冶金过程中形成的,是熔融物质的挥发过 程产生的气态物质的冷凝物。如金属铝、锌、铅的冶炼过程 中,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这些物质能够迅速挥发,并氧化生 成氧化铝、氧化锌和氧化铅等烟尘;粒径一般小于1μm。
• 悬浮于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气溶胶态污染物的粒 径尺寸通常小于500μm,大于100μm的颗粒易于 沉降,对大气造成的危害较小。
• 在大气污染控制中,对小于100μm的气溶胶固体 颗粒物,又分为
• ①飘尘,粒径小于l0μm的固体颗粒物,它的粒度 小,质量轻,不易沉降而能长期飘浮于空气中;
• ②降尘,粒径大于l0μm的固体颗粒物,靠重力作 用,能在较短时间内沉降到地表面上;
物理截流作用 静电沉降作用 惯性碰撞作用、洗涤作用 物理吸收
颗粒/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颗粒/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颗粒/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
化学吸收
气态污染物
界面吸附作用
气态污染物Βιβλιοθήκη 氧化还原反应气态污染物
生物降解作用
可降解性有机污染物、还原态无机污染物
燃烧反应
有机污染物
扩散
所有污染物
生物法净化气体
应用对象 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能源化 城市垃圾还田 工业废水、废液中金属的回收;废酸的再生利用 工业废水、废液中金属的回收;废酸的再生利用 工业废水、废液中金属的回收;废酸的再生利用 工业废水、废液中金属的回收 废酸的再生利用 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液利用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一)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
1.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环境学原理
环境学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超有意思的环境学原理呀!
你想想看,咱生活的这个地球,就好比是一个超级大的家。
咱每天在这个家里生活,享受着阳光、空气、水。
那环境学原理呢,就是研究这个大家园怎么运转的学问啦!比如说,为啥有的地方空气清新得让人想大口呼吸,而有的地方却雾霾满天让人喘不过气儿?这就是环境学原理要搞清楚的事儿哟!
就好比说水吧!水对我们多重要啊,没有水咱可活不下去!那为啥有些河流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小虾在里面欢快地游来游去,而有些河流却浑浊不堪,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呢?这就得从环境学原理里找答案啦。
要是我们都不爱护水,一直污染它,那最后倒霉的不还是我们自己嘛!就像一个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最后生病难受的不还是自己嘛!
再来说说森林,那可是地球的“绿肺”啊!它能给我们提供新鲜的氧气,还能调节气候呢。
可要是我们乱砍滥伐,把森林都砍没了,那后果得多严重啊!这不就跟我们人没了肺一样,还怎么正常呼吸和生活呢!
还有啊,那些可爱的动物们,它们也是我们这个大家园的一部分呀!要是因为我们的破坏,让它们没了家,那多可怜啊!
咱可不能光顾着自己享受,得好好想想怎么保护这个大家园呀!环境学原理就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的地球家园能一直美丽、健康地存在下去!所以啊,我们都得重视起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出一份力!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是多么简单又重要的道理啊!大家可千万别不当回事儿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深化阶段(1995- )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 会,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计划经济 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 会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 问题的决定》,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 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大举措。
三、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
四、环境科学的内容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积累和循环过程; 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预测; 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的控制和防治;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 环境管理 (不断发展、丰富)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3. 发展阶段(1983-1995)
1979年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 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3年12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提出了《环境 与发展十大对策》,随后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我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1993年10月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1982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1984 年国务院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8年,设立国 家环境保护局。
断层活动和地震
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一、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后 20世纪50年代开始 1970年--4月22日“地球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把6月5日定为 “世界环境日”。是环境保护史上第一座里程 碑。 80年代开始,臭氧层耗竭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一氧化二氮(N2O) 0.3×10-6
二、水圈
地球表面的71%为海洋所覆盖,平均深度为 3,600m; 据1977年联合国统计,地球的淡水储量为 3.5×108亿m3; 在全部淡水总储量中,深层地下水、极地和 高山冰川、永久雪盖及不能利用的永久冻土 底冰占99%以上; 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湖泊、河流及浅层地 下水(即淡水资源)只有104.6×104亿m3, 占全部淡水量的0.34%。
1. 环境要素 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 质各异的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组 分称为环境要素,也叫环境基质。环境要 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2. 环境要素的特点
最差限制律 环境整体大于诸要素之和 相互依赖性
二、环境问题
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由于自然力 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的 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森林砍伐、草地退 化、沙漠化、水土流失 研究表明,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我国 GDP的3.5~7.7%。
第二节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 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 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 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 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岩石圈
固态内核 液态外核 地幔 地壳
表
元素 氧
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
硅 铝 铁 钙 钠 钾 镁
重量% 46.6 27.7 8.1 5.0 3.6 2.8 2.6 2.1 体积% 93.8 0.9 0.5 0.4 1.0 1.3 1.6 0.3
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
深井灌水触发地震
油气田的开采与回灌引起地面沉降、
环境学原理
绪论
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
环境
人类健康
人类生存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环境和环境问题
一、什么是环境 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 存在的。 环境与中心事物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相 互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在环境科学领域,对于以人类为中心事 物的环境,其含义就是:影响人类社会生 存与发展的外部世界的总和。
二、地球与环境
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之一,形成47亿年;
有100多亿颗星星聚集在银河系里,银河系的
直径大约有7亿光年;
靠我们最近的Andromenda星系而言,与地
球的距离也有100万光年。
地球的物理性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重力 3.地球内部的放射性 4.地球的温度 (1)地温 (2)地热 5. 地磁场
第二节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图
地球圈层结构
一、 大气圈
大气的组成
成分 氮(N2) 氧(O2) 氩(Ar) 二氧化碳(CO2) 氖(Ne) 氦(He) 氪(Kr) 氙(Xe) 体积混合比 0.78083 0.20947 0.00934 0.00035 1.82×10-6 5.2×10-6 1.1×10-6 0.1×10-6 寿命 ~106年 ~5×103年 ~107年 5~6年 ~107年 ~107年 ~107年 ~107年
五、环境科学的分科
参看《环境学导论》P.9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生物圈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 因素的总和,即通常所称的自然界。 第一节 地球环境的形成与演化
一、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1.地球环境发展的无生命阶段
2.生物与环境共同发展的阶段 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进化 3.人类与环境共同发展的阶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1. 萌芽阶段(1949-1973)
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大跃进”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2. 起步阶段(1973-1983) 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 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 境的若干规定》。 1974年10月25日,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 组正式成立。 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 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12月3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务院环境保 护领导小组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大气的组成(续)
氢(H2) 0.5×10-6 6~8年
甲烷(CH4)
一氧化碳(CO) 臭氧(O3) 水汽(H2O) 二氧化硫(SO2) 气溶胶
1.7×10-6
0.1×10-6 10~50×10-9 2~1000×10-6 0.03~30×10-9 1~1000×10-9
~10年 ~25年
0.2~0.5年 ~2年 ~10天 ~2天 ~10天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三、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1. 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战争、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垦荒 2.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 工业化、人口增加、交通拥挤、
能源消耗、资源浪费
四、我国环境问题的内容和特点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最大的人口数量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