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试题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2016年全国1卷高考文综试题答案解析
2016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地理、历史、政治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
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D. 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答案】1.D 2.A 3.C【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抓住时间,20世纪80年,结合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可知,这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国家政策倾斜使得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
2.材料“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这说明原来佛山陶瓷产业区变成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区,即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
3. 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业基础好是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
考点:工业区位条件和产业转移。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
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解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解析
赵正林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年(卷),期】2016(000)007
【总页数】13页(P166-178)
【作者】赵正林
【作者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积石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解析
2.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解析
3.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解析及备考建议(上)
4.202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解析
5.2015年高考广东文综卷历史试题与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的比较及备考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华厨在K (北⅞υ 有Hl 轻司 BtilIn Qi huαzl Oimlir ι∙ Co.JLtd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精编版】一、选择题(每题 4分,共12题,48分)2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 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尚书》等五经罡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罡孔子的弟 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星因为儔学 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 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项/『五经秤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 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 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偉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沒 有背离,所以Ei 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 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臥D 项的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一一五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本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 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查细致入微,特别 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 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分工进行J联系所学內容可知在汉代岀现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一一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
(完整word版)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WORD格式 - 专业学习资料 - 可编辑2016 年全国 1 卷历史试卷及答案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人,代崇尚儒学,尊《尚》等五部典,孔子言的《》却不在“五”之中,此合理的解A“.五” 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的史D.儒学由于秦始皇焚而断25. 4 位代画像中的事。
此可以用来明当A.个体的生作状B.精耕作的不断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情形26.史,宋太祖某日不,有人他原因,他:“ 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失,史官必之,我所以不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影响君主个人行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 ,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31.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 =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3.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A2016高考文综历史全国Ⅰ解析1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简析(晋冀鲁豫湘鄂赣徽闽粤10省使用)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图中明显反应的是几个壮年劳力在集体从事农业劳作(好有力的型男哦),显然不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个体农户经营模式,排除A。
因为画像仅体现出“劳动场面”,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排除B),也看不出土地所有制形态。
由题干中的时间“汉代”,排除C。
也只有田庄经济会才会出现集体耕作的场面(题目限定于“汉代),D为正确选项。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简单题。
2016高考真题__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含解析改后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1)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解析)【题文】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使战国时期农业受益的增加,从而强化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
所以本题正确答塞为A项。
【题文】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
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
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外戚是“外人”,因此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
【题文】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解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解析作者:赵正林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6年第08期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五经”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故D项错误。
【答案】C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答案】D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由材料中“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可知,宋代重史传统影响君主的个人行为,使得帝王不可“容易行事”,故A项正确;受到皇权至高无上的影响,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并非全部都真实可信,B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未能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宋太祖担心自己有误失会遭史官记录,而没有反映出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D项错误。
【答案】A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2016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6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随着2016高考落下帷幕,今年的高考试题已经陆续出来,那么你想知道全国卷文综历史科目的试题难度如何吗?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2016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Ⅰ卷24.C 25.D 26.A 27.B 28.C 29.C30.D 31.B 32.A 33.B 34.B 35.A第Ⅱ卷40.(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41.答案(略)。
45.(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46.(1)发展变化: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专业化、制度化成都逐步提高。
实质: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
(2)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
47.(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中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48.(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封前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D.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答案】1.D 2.A 3.C【解析】试题分析:2.材料“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这说明原来佛山陶瓷产业区变成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区,即佛山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原材料和市场需求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企业竞争加剧不是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
考点:工业区位和产业转移。
【名师点睛】该题组文字材料字数不多,但隐含的信息量大,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与问题相关的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分析。
第1题最容易错选A了,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才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4分)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3.(4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5.(4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6.(4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7.(4分)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8.(4分)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9.(4分)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10.(4分)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2016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6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历史)24.(2016·全国Ⅲ卷˙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B)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干给出的是与商代相比周代青铜器铭文的特点,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是对商代甲骨文的继承与发展,故A可排除;这些青铜器的铭文记述的是个人功绩,追颂祖先功德,希望子孙保用,可见,仍是家族传承的重器与礼器,故排除C、D项,正确项为B。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中重视历史传承、重视历史记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重史传统在中国的文化与政治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本题利用历史材料,追溯了重史传统形成的渊源,使考生不但深化了对青铜文明与中国文字形成历史的认识,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对教材知识理解的高度。
25.(2016·全国Ⅲ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B)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利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西汉通过掌握秦的国家档案文献成功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可见是对秦的统治方式有所继承,从所学知识来看,西汉初年基本继承了秦的制度,故 B 为正确选项。
A 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C 项与题意相反,排除,D 项只表达出题干的部分内容,故排除。
26.(2016·全国Ⅲ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2016高考文综历史全国Ⅰ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简析(晋冀鲁豫湘鄂赣徽闽粤10省使用)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原来还有《乐经》,后来佚失),有孔子辑订五经之说,但“五经之内容”早于孔子而存在,所以,五经不是“为阐发儒学思想而作”,排除A。
D项“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也很容易排除哦,要是禁绝了的话,就没有后来的“大成至圣先师”“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嘛事了。
汉儒不迷信孔子,并不是背离孔子的儒家思想(明显有继承有发展)。
汉代“崇儒学尊五经”(题干材料),显然不是背离儒学;而是汉儒寻根溯源,从比孔子更早的历史文化、而不是孔子本身,追寻儒学的内涵,这样恰好可以多角度阐释儒学,为儒学注入“新水”(法家、阴阳家不也是从五经中的“礼”“易”等典籍中寻求依托的麽?),排除B。
本题的“却”字带有迷惑性,其实本题是在说,儒学那点儿东西,比孔子要早的多,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狼狼饿狗”,韩国不要跟我争,思密达。
【题外】这就是传说中的文化自信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图中明显反应的是几个壮年劳力在集体从事农业劳作(好有力的型男哦),显然不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个体农户经营模式,排除A。
因为画像仅体现出“劳动场面”,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排除B),也看不出土地所有制形态。
由题干中的时间“汉代”,排除C。
也只有田庄经济会才会出现集体耕作的场面(题目限定于“汉代),D为正确选项。
2016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答案及解析(适用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陕西)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存在抑制之说,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C项不选;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
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C解析: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
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通读材料我们可知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等权力较大,这说明皇帝的母系亲属地位较高,故C项正确;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况且两汉时期,抑制相权多通过设置中朝、设置尚书台等政治手段来完成,故A项错误;;“家天下”多属父系范畴,而外戚是“外人”,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家天下”之意,故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自从西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后诸侯王势力大为弱化,故D项错误,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寿县一中高三历史组2016年全国高考已经结束,现就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进行分析。
以2015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为参照,今年文综历史既有稳定性又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变化。
一、2016年文综历史试题稳定性的表现:1.试卷的分值、结构、题型基本稳定2016年文综历史试题,总计:涉及3大模块,知识分值分布为,选择题:古代中国4题、近代中国3题、现代中国1题;古代世界1题、近代史1题、现代世界2题。
选修:中国史2题,世界史题2道。
大致分布如下:知识分布与2015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选择题部分,24-27题都为中国古代史,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模块和专题;28-30三道选择题均为中国近代史部分,侧重点略有变化;但是28题都是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31题考察新中国初期的外交;32-35都是考查世界史部分,32题依然是古希腊罗马法制方面,33-35题考查方向几乎一致,分别是:近代世界民主政治,现代世界经济。
从选择题的28和31题可以看出,高考试题对于主干知识采取了重复考查的形式,在今后复习中加大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和核心知识的掌握,会使我们的模拟题的预测性和做题正确率大为提高。
主观题:2015年40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41题考查科学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试题更加突出科技文化;而2016年第40题考察人口问题,是个热点问题,第41题考察民主构想和实践也是个热点问题。
选修题部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布和分值几乎不变,2015和2016年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模块,覆盖面广。
2.延续了往年试题的形式与风格选择题都是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评判、归纳等,形成正确的认识。
非选择题所选材料源自古今中外史书典藉,既有文言文,也有现代文,与往年的试题风格基本一致。
41题继续保持实验性和创新性,形式新颖;选修1、4的题目均为课标考纲外内容,突出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
本卷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2016·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C)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题干综合考生已有知识,如孔子创立儒学、汉代儒学独尊、儒家“五经”、《论语》记录孔子言论,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一个有趣又含学理的问题,要求考生予以解释。
“五经”中《春秋》为孔子编撰,但《易经》、《尚书》远早于孔子出现,故应排除A项。
汉代董仲舒等对儒学有改造,有继承,有发展,并非背离,故可排除B项。
汉兴儒学,可知秦始皇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育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述而不作”“厚古薄今”本也是儒学的传统,故正确答案为C。
25.(2016·全国Ⅰ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D)
图4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与综合判断的能力。
汉代个体农户“五口之家”包括男女老少,男耕女织,显然与画面所显示的情形不合,故可排除 A;精耕细作在汉代以牛耕、铁制农具为主要特征,画面显然也不能反映,故可排除 B;土地公有制在汉代早已不存在,故可排除 C。
符合题意的答案只能是 D。
26.(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分析】
本题旨在设置新情境,以一段有关宋代的活泼材料,考查考生有效解读信息,正确理解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反映出来的信息,宋太祖觉得帝王做点事情不容易,偶有误失,就会被史官记下来流传后世,所以宋太祖担忧的是他的负面信息会流传后世。
所以 B 项“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和 C 项“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可排除,D 项“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也可排除,因为宋太祖只是不希望史官记录他“误失”的言行。
故正确答案为 A。
本题立意在于让考生理解中国古代具有重史传统的文化特征及其意义。
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在皇权至上的条件下写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豪言壮语,其根本信仰就是“求真”,认为历史记载是真实的,所以中国古代才有官方修纂正史的传统,这是考生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关键,对中学教学也有引领作用。
27.(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B)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题以明代地方行政变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明代行政制度的理解。
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中书省,在地方分设都司、按司和布政使司,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但这一制度存在着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
明中后期,地方民变不断,为了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明政府派遣巡抚总理一地的军政、民政事务,随着时间的流逝,巡抚最终在清代成为定制,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巡抚一职的设置并没有扩大地方行政权力,故A项错误。
巡抚的设置是地方行政的变革,与中央官制无关,故C项错误。
巡抚的设置也没有缓解或强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明政府设置巡抚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
28.(2016·全国Ⅰ卷˙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C)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