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三单元备课
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一、课堂要点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学生能够:1. 认识数字7、8、9;2. 会念、会写数字7、8、9;3. 能说出7、8、9中的任意一个数比另外两个数大或小。
2. 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念、写数字7、8、9;2. 了解7、8、9的大小关系。
3. 教学难点能说出7、8、9中的任意一个数比另外两个数大或小。
二、课堂教学1. 导入新知识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新知识,例如“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字?”“数字7、8、9长什么样?”“我们今天的课程是关于这三个数字的。
”2. 新知识展示通过数字卡片、数线等教具展示数字7、8、9的读音、书写、大小比较等内容,让学生感性认知。
3. 合作探究教师分小组,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探究7、8、9的大小关系,并将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加深对数字大小关系的理解。
4. 拓展运用老师出示“比较两个数字大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运算练。
三、板书设计1. 数字7、8、9的书写;2. 数字7、8、9的大小比较。
四、课后作业1. 回家后找出自己环境中的数字7、8、9,写下来;2. 完成《进一步探究》的练。
五、教学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们对数字7、8、9的认知更加清晰了,学生们也更加熟练地念写数字7、8、9,并能正确说出数字7、8、9中的任意一个数比另外两个数大或小。
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互相交流,使得思路更加开阔,想法更加丰富。
不足之处是某些孩子对数字大小的概念还没有完全掌握,需要下一步继续加强巩固和复习。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整体设计-集体备课《1-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如,数数时我们从1开始,拿一个物体说“1”,再拿一个物体说“2”,再拿一个物体说“3”……这样的数数过程,实际上就渗透了集合思想——把要数的物体
看作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再如,在比多少的时候,3只猴子与3种水果对应排列,用象形统计图呈现,也渗透了一一对用的思想,通过对图的分析,获得了“猴子和桃子同样多”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理解了“=”所表示的意思,渗透了符号化思想。
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在低年级只是初步渗透,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不要给学生讲“集合”“对应”“统计”等名称。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单元结构
图及课时
安排
本单元设计了11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1-5的认识6课时及加减法2课时,0的认识2课时及加减法1课时,复习与检测1课时。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单元概述一、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单元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分数。
2.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单元重难点:1. 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2. 分数的大小比较。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分数卡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评价:本章结束后,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分数测试,评价学生对分数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分数的读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2. 能够正确地读写常见的分数。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读法:先读分母,再读分数线,读分子。
2. 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写分子。
三、教学步骤:1. 讲解分数的读写方法,示例演示。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读写分数,巩固知识点。
3.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读写错误。
四、课后作业:练习读写常见的分数,家长签字确认。
第三章:分数的大小比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2.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先通分,再比较大小。
三、教学步骤:1. 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示例演示。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巩固知识点。
3. 讲解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示例演示。
4.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练习比较分数的大小,家长签字确认。
第四章:分数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人。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定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备课组名称:2023年五年级数学组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单元整体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包括倍数与因数,2、5、3的倍数特征和奇数、偶数的定义,找因数、找质数。
在此之前一年级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二年级学过表内乘、除法。
三年级学过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混合运算。
本单元学习因数与倍数,本学期后续将要学习约分、通分、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
本章将是前面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本单元是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学习倍数与因数的相关知识。
二、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
本单元内容多、概念多,比较枯燥,学生相对不易掌握。
为此,教科书借助百数表,既有形的直观,又有数的特征,学生在第一学段有了相关的经验基础,容易上手。
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增加了趣味性,降低学习的难度,淡化概念,以发现规律,培养数感。
三、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倍数与因数、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过程,以及2,5,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学会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2.能找出10以内某数在百以内的全部倍数,以及百以内某数的所有因数;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并能做出相应判断。
3.在认识倍数与因数、探索非零自然数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四、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五、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节倍数与因数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1—3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2.引导学生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过程,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是所有倍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单元整体备课的思考与实施
举例:解答实际应用题,如某物品3/4由2人平分,每人得到多少?
2.教学难点
(1)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对于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容易混淆,需要反复练习。
举例:针对3/4 ÷ 1/2这类题目,学生容易忘记将除数取倒数变为乘法,即3/4 × 2/1 = 3/2。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分数除法的基本原理。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掌握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举例:讲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如3/4 ÷ 2 = 3/8;以及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如3/4 ÷ 1/2 = 3/2。
(3)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规律:学会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掌握运算规律。
举例:讲解先乘后除的运算顺序,如3/4 × 2 ÷ 1/2 = 3/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单元整体备课的思考与实施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单元整体备课的思考与实施。本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掌握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掌握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在总结回顾环节,对于分数除法的应用还不够自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课后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分数除法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内容分析。
1. 单元主题。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是“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内容。
2. 知识结构。
- 角的初步认识从生活中的角引入,让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如三角板、剪刀、钟面等,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
接着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 在认识角的基础上,学习比较角的大小。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 然后认识直角,通过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感知直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 最后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二、学情分析。
1. 已有知识基础。
- 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这些图形的认识为角的初步认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为角是这些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学习困难点。
- 对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难理解。
他们容易受到直观的边的长短的影响,认为边长的角就大。
- 在区分锐角和钝角时,尤其是接近直角的锐角和钝角,学生可能会出现判断错误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 经历角的大小比较过程,让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
-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正确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部编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一、备课目标本次集体备课的目标是针对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进行备课,确保教师们对该单元的教学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备课内容1. 教学目标- 理解顺序递增数列的概念,并能够通过数列的规律进行推算;- 研究和掌握数列的常用表达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表达方式进行计算;- 通过数列的例题和练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 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掌握数列的常用表达方式;- 运用数列的规律进行计算。
3. 教学难点- 利用数列的规律进行推算和计算;- 分析和解决与顺序递增数列相关的问题。
4. 教学方法- 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研究的精神;- 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5.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介绍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列例子,引发学生对顺序递增数列的思考和兴趣;- 概念讲解:讲解顺序递增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并与实际例子进行对比和说明;- 表达方式:介绍数列的常用表达方式,如通项公式、递推式等,并进行实例讲解;- 规律推算:通过一些带有规律的数列例题,指导学生掌握利用规律进行推算的方法;- 计算练:设计一系列的练题,巩固学生对数列概念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梳理思路,并做重点概念的强调。
6. 教学资源准备- 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 黑板、彩笔、橡皮擦等;- 讲义和练题。
三、备课评估通过本次备课,教师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们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通过合理的评估方式来反馈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掌握程度。
四、备课后续教师们在备课后应该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和交流活动,分享授课经验和学生研究情况,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巩固和拓展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万以内的加减法运算2.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那么两位数加两位数,如果相加的结果大于等于10,我们应该怎么办呢?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例题,教师巡回指导。
3.练习巩固(1)课堂练习:教材P25第1、2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关键是要掌握好进位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减法,那么两位数减两位数,如果相减的结果小于10,我们应该怎么办呢?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例题,教师巡回指导。
3.练习巩固(1)课堂练习:教材P27第1、2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关键是要掌握好退位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解决实际问题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加减法,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2.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实际问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练习巩固(1)课堂练习:教材P29第1、2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运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检查结果。
下面请大家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如何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但是,学生对于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它们的特点,能够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它们的特点,能够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难点:学生对于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公式计算周长和面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交流和分享,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教具(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计时器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教室的黑板、桌椅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板书,呈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部编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通过集体备课,使教师们深刻理解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包括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集体备课,探讨并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集体备课,强化教师们对数学学科的重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
2.1 数的认识
第三单元主要涉及数的认识,包括10以内的数和数的顺序、大小比较等。
教师们需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并探讨如何更生动有趣地教授。
2.2 加减法运算
第三单元还涉及到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教师们需要集体讨论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实际操作和练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
3.1 启发式教学
教师们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2 实践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如数数、加减法游戏等,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和掌握知识点。
3.3 分层次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研究。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和测试等方式,定期对学生的研究情
况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计划。
五、备课计划
教师们需在集体备课中,详细讨论和制定每个课时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方法和时间安排等。
以上是关于部编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的文档,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授有关数学的概念和运算,包括整数的加法、减法以及运算规律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技巧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2. 能够在解决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加法和减法;3. 掌握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技巧;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2.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 复杂的加法和减法问题的解决;2. 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运算规律和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材;2. 板书工具和教具;3. 练题和题册。
六、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一道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第二步:概念讲解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图示和实例,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解释运算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三步:示范演示通过示范演示一系列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帮助学生熟悉运算过程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第四步:练巩固提供一些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互相批改和讨论。
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步:拓展应用通过一些拓展应用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六步:课堂总结通过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以及练题的完成情况,进行教学评价。
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的研究效果。
八、教学延伸为了巩固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掌握,可以提供更多的练题,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技巧解决问题。
九、教学反思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同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统整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统整备课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三位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能够根据实际情境,解决三位数的加减法运算问题。
3. 能够通过练,熟练运用三位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 三位数的表示方法和概念。
2. 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三位数的表示方法和概念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三位数,例如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理解三位数是由百位、十位和个位组成的。
2. 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多个实际情境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让学生学会对齐各位数字,从低位向高位进行计算,并注意进位和退位的情况。
3.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方法通过比较两个三位数各位数字的大小,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和排序三位数。
强调十位比个位重要,百位比十位更重要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三位数的大小关系。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通过教师示范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三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和大小比较。
2. 合作研究法: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三位数的计算和比较,互相帮助和交流,提高研究效果。
3. 游戏化教学法:设计一些趣味游戏,如三位数拼图游戏、三位数比赛等,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练:设计一些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题和大小比较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检查研究效果。
2. 个别测试:针对研究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测试,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给予相应的辅导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1.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2. 三位数的示例物品和图片。
3. 课堂练题和游戏材料。
七、教学安排本单元计划用时4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1课时:引导学生理解三位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第2-3课时:进行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教学和练。
- 第4课时:进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的教学和练。
八、教学反思1. 需要注意学生对三位数的各位数字的理解能力,有需要时可以进行额外的巩固训练。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单元备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单元备课)教学目标- 认识整数的含义和概念- 理解整数的正负之分- 掌握整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进行简单的整数运算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具:数轴、整数卡片等- 备课内容:浏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运算规则,准备课堂教学的步骤和案例分析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张数轴展示整数的正负之分,引发学生对整数的兴趣。
2. 引入:通过实际场景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整数的存在和应用。
例如:温度计、海拔高度等。
3. 概念解释:简单明了地解释整数的定义和含义,并通过实物数轴让学生直观感受整数的表示方法。
4. 表示法:教授整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画出一些简单整数的表示。
5. 比大小:通过数轴和实例,让学生掌握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6. 整数运算:教授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规则和运算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整数运算练。
7. 反思总结:让学生对整堂课进行反思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 整数的定义和含义- 整数的表示方法及比较大小-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扩展- 引导学生应用整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给学生一些拓展性的整数运算练,提高他们对整数运算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评估-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对整数概念的理解和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 练测试:通过小练或作业,检验学生对整数运算规则的掌握情况- 总结反思:听取学生对整堂课的总结和回顾的答辩教学反馈- 对学生在课堂互动、练测试和总结反思中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记录学生的研究情况,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教学扩展-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兴趣,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拓展性的教学内容,如整数乘除法等。
备注此份教案为一份参考教案,根据教师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和修改。
教案中的实例和练习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增加或改动。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一、教学目标1. 掌握数字1-100之间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2. 学会使用百位、十位和个位进行数字的分解和组合。
3. 能够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如加法、减法和比较大小。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数字1-100的读法和写法。
2. 数字的百位、十位和个位分解和组合。
3. 加法、减法和比较大小的运算。
三、教学准备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2. 数字卡片、运算符号卡片和比较符号卡片。
3. 黑板、彩色粉笔、擦子。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回顾并快速说出卡片上的数字,并与写在黑板上的数进行匹配。
2. 导入新知以数字42为例,教师通过拿出40和2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百位、十位和个位的数,并分别读出来。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字卡片进行分解和组合,如将40和2相加,得到数字42。
3. 练巩固让学生进行多种数字的分解与组合操作练,使用数字卡片进行实物示范,并让学生模仿操作。
4. 引导发现教师通过多个示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规律,如将数字25和数字7进行相加,学生可以发现个位数字相加等于12、十位数字不变的规律。
5. 拓展运用通过比较符号卡片和数字卡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操作,并让学生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进行比较结果的判断。
6. 课堂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今天所学内容,并进行简单的小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完成教材上相关的练题,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是本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的备课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单元备课教学目标1. 掌握数字1-10的认识和书写。
2. 学会通过拼接数字识别和书写两位数。
3. 理解并应用两位数的数目和数量概念。
4. 运用两位数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教学板书。
2. 数字卡片或磁贴。
3. 数学练册。
教学过程导入与复(5分钟)1. 复数字1-10的认识和书写。
通过互动游戏或数字歌谣进行复,确保学生对这些数字有基本的了解。
新知讲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认识两位数的概念。
通过教师举例和互动问答,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由十位和个位数字组成的特点。
2.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或磁贴,让学生拼接出各种两位数。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变化,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
启发与探究(15分钟)1. 给学生出示一些两位数的图片或实物,让他们估计数量并用两位数表示。
例如,5个苹果可以用52表示。
2. 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相互出题并回答对方提出的两位数问题。
鼓励他们用两位数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巩固与扩展(15分钟)1. 学生打开数学练册,在练册上完成相关练。
包括填写缺失数字、判断大小关系、简单运算等。
2. 教师适时抽查学生的作业,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加深理解。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研究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2. 教师进行简单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指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部分。
课后作业1. 完成数学练册上的作业。
2. 背诵数字1-10的读音和书写。
注意事项1. 确保所有学生参与到互动活动中,提高课堂参与度。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字和运算过程,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数的认识
很荣幸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集体备课教案——数的认识。
我们要了解一下此单元的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此单元,学生将会掌握以下技能:
1.认识并能正确书写从1到30的整数;
2.理解数字的含义和作用;
3.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比较和排序;
4.了解几何图形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要展开讲解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
首先是1到30的整数的认识。
通过数轴、数表、数字卡片等多种方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从1到30的数字顺序排列。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字感知能力。
其次是数字的含义和作用。
此部分教学内容需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比如在购物中收钱找零、在下雨天看气压表、在看有答案的纸条时找到正确的数字等等。
这些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的实际应用。
第三部分,简单的数学比较和排序。
首先有数字大小之分。
通过对不同数字进行比较,可以教会学生大小关系的概念。
此外,对数字的排序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教会学生排序的规律,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几何图形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教学部分中,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等,会被拿来与数字进行对应。
通过这个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量和几何形状之间的关系。
总结一下,在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集体备课教案——数的认识中,涉及到了1到30的整数的认识、数字的含义和作用、简单的数学比较和排序以及几何图形和数量之间的关系等重要知识点。
希望这个教案能够为广大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乘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北师大版第六册数学教材第30----39页的内容。
这部分主要是数与代数方面的内容,包括找规律、列队表演(一)、列队表演(二)、电影院、练习(三)五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
学习本单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能正确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结果,能解释估算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并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在实际生活得到应用。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成为教学的难点。
四、课时安排
找规律1课时队列表演(一) 1课时队列表演(二) 1课时
电影院 1课时练习三 2课时单元测试及教评 4课时
第三单元(乘法)测试题
一、判断题(10分)
1. 45×20所得的积的末尾只有1个0. ( )
2.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 ( )
3. 25+38×12读作25加上38的和乘以12. ( )
4. ( )×70<4200,括号里最大能填60. ( )
5. 计算33×22时,两次乘得的积都是65. ( )
二、填空题(18分)
1.被乘数是23,乘数是50,积是( );50×13的积是( ).
2.乘数不变,被乘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 ).
3.18与40相乘的积是( ),11的70倍是( ).
4.一个数乘8得456,这个数是( ).
5.100的43倍是( ).
6.选数填空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 )×( )=1200 ( )×( )=2800
( )×( )=900 ( )×( )=800
7.学校栽了13行树,每行17棵,根据竖式在________里填数。
三、选择题(10分)
1.15×20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个0.[ ]
A.三两B.四一C.三一
2.有10箱饮料,每箱24瓶,一共有瓶饮料.[ ]
A.240 B.24 C.2400
3.20×=2800[ ]
A.140 B.1400 C.14
4.积是四位数的算式是[ ]
A.23×32 B.425×31 C.57×24
5.把43连续加19次,结果是[ ]
A.832 B.817 C.368 D.442
四、计算题(32分)
1.竖式计算(8分)
53×16= 72×40= 21×34= 87×12=
2.脱式计算(24分)
(187-57)×2 62+38)÷4 (34+19)×7 14×125+32
(29+24)×53 (57-28)×32 (61+23)×13 1082+92×15
五、解决问题(30分)
1.水果批发商售出1052千克桔子后,还剩12箱,每箱24千克.原来桔子有多少千克?
2.商店卖出16盒圆珠笔,每盒10枝,每枝3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3.金城小学组织273名学生前往沙沟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他们租借汽车运输公司40座的大客车,租6辆够吗?
4.小明每分钟走65米。
他从家出发走了12分钟,到达书店,又走了18分钟,到达公园。
(1)小明家到书店有多少米?
(2)小明家到公园有多少米?
5.卖苹果。
(1)每箱苹果重16千克,一共有多少千克?
(2)这些苹果一共可以卖多少钱?
6.(1)这种电饭煲每天特价收入最多有1000元吗?
(2)促销期间,这种电饭煲每天最多一共优惠了多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