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和级数到平方倒数和的意外-惠文高中

合集下载

调和级数

调和级数

[编辑本段]形如1/1+1/2+1/3+…+1/n+…的级数称为调和级数,它是p=1 的p级数。

调和级数是发散级数。

在n趋于无穷时其部分和没有极限(或部分和为无穷大)。

很早就有数学家研究,比如中世纪后期的数学家Oresme在1360年就证明了这个级数是发散的。

他的方法很简单:1+1/2+1/3+1/4+1/5+1/6+1/7+1/8+...1/2+1/2+(1/4+1/4)+(1/8+1/8+1/8+1/8)+...注意后一个级数每一项对应的分数都小数调合级数中每一项,而且后面级数的括号中的数值和都为1/2,这样的1/2有无穷多个,所以后一个级数是趋向无穷大的,进而调合级数也是发散的。

调和级数的推导[编辑本段]随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无法使用公式去逼近调合级数,直到无穷级数理论逐步成熟。

1665年牛顿在他的著名著作《流数法》中推导出第一个幂级数:ln(1+x) = x - x2/2 + x3/3 - ...Euler(欧拉)在1734年,利用Newton的成果,首先获得了调和级数有限多项和的值。

结果是:1+1/2+1/3+1/4+...+1/n= ln(n+1)+r(r为常量)他的证明是这样的:根据Newton的幂级数有:ln(1+1/x) = 1/x - 1/2x^2 + 1/3x^3 - ...于是:1/x = ln((x+1)/x) + 1/2x^2 - 1/3x^3 + ...代入x=1,2,...,n,就给出:1/1 = ln(2) + 1/2 - 1/3 + 1/4 -1/5 + ...1/2 = ln(3/2) + 1/2*4 - 1/3*8 + 1/4*16 - .........1/n = ln((n+1)/n) + 1/2n^2 - 1/3n^3 + ...相加,就得到:1+1/2+1/3+1/4+...1/n = ln(n+1) + 1/2*(1+1/4+1/9+...+1/n^2) - 1/3*(1+1/8+1/27+...+1/n^3) + ...... 后面那一串和都是收敛的,我们可以定义1+1/2+1/3+1/4+...1/n = ln(n+1) + rEuler近似地计算了r的值,约为0.577218。

数学书籍

数学书籍

shkwen上传的数学电子书,坛友们若有兴趣,可以到中报论坛去看看,他的这个帖子《数学书吧》现在置顶,容易找。

大家若不愿多走一步,我可以厚着脸皮传输一下。

001——《从单位圆谈起》华罗庚002——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推荐参考书(英文版的都没有传,以下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出版了5本:1.《莫斯科智力游戏359 道数学趣味题》(俄)Б. А. 柯尔捷姆斯基著2.《趣味密码术与密写术》M·加德纳著3.《著名几何问题及其解法尺规作图的历史》B. 波尔德(Benjamin Bold)著4.《第一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获奖论文集(英文版)》5.《恒隆数学奖获奖论文集(英文版)》003——好玩的数学,目前已经出了13种:1.《不可思议的e》2.《幻方及其他》第二版3.《乐在其中的数学》4.《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5.《趣味随机问题》6.《数学聊斋》7.《数学美拾趣》8.《数学演义》9.《说不尽的π》10.《中国古算解趣》11.《数学志异》12.《进位制与数学**》13.《古算诗题探源》14.《幻方与素数》第三版注:前10本xuguoyun 于“数学丛书”帖上传;《幻方及其他》第二版已经改成《幻方与素数》第三版004——科普作家别莱利曼,三类一、中国青年出版社最近出版的1.《趣味代数学第4版》(俄)别莱利曼著丁寿田朱美琨译2.《趣味几何学第3版》(俄)别莱利曼著符其珣译(将2个压缩文件放在一起解压!)3.《趣味物理学第5版》(俄)别莱利曼著符其珣译4.《趣味物理学:续编第3版》(俄)别莱利曼著滕砥平译二、中国青年出版社5、60年代出版的(有的是繁体字)5.《趣味代数学》(俄)别莱利曼著丁寿田朱美琨译(无)6.《趣味几何学(上册)》(俄)别莱利曼著符其珣译(无)7.《趣味几何学(下册)》(俄)别莱利曼著符其珣译(无)8.《趣味力学》(苏)别莱利曼著;符其珣译9.《趣味天文学》(苏)别列利曼撰;滕砥平,唐克译10.《趣味物理学》(苏)别莱利曼撰;符其珣译(无)11.《趣味物理学续编》(苏)别莱利曼撰;腾砥平译(无)12.《行星际的旅行》(苏)别莱利曼著;符其珣译三、其他出版社出版的13.《物理万花筒》(苏)别莱利曼著;王昌茂译14.《趣味思考题》(苏)别莱利曼著;符其珣译15.《有趣的游戏》(苏)别莱利曼原著;王昌茂翻译005——《数学试卷分析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许世红,胡中锋编著006——《七彩数学》专辑,科学出版社第一批1.《数学走进化学与生物》姜伯驹钱敏平龚光鲁著2.《数论与密码》冯克勤著3.《迭代浑沌分形》李忠著4.《数学的力量——漫话数学的价值》李文林任辛喜著5.《古希腊名题与现代数学》张贤科著第二批6.《离散几何欣赏》宗传明著7.《通信纠错中的数学》冯克勤著8.《趣话概率》安鸿志著9.《画图的数学》齐东旭著10.《整数分解》颜松远著007——《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书》,1956年新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初中部分一、算术:1.《整数》2.《分数》3.《小数与百分数》4.《比例》二、代数5.《有理数》6.《有理整式的恒等变换》7.《分式与比例》8.《一元一次方程》9.《一次方程组及开平方》三、几何10.《体面线点》11.《全等三角形》12.《基本轨迹与作图》13.《平行四边形》14.《圆》(缺)008——《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书》,1956年新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高中部分一、代数:1.《无理数与无理式》2.《一元二次方程》3.《函数图象及二元二次联立方程》4.《数列与极限》(缺)5.《指数与对数》6.《联合二项式定理及复数》7.《不等式》8.《高次方程》二、几何9.《相似形》10.《勾股定理》11.《多边形面积》12.《正多边形与圆》13.《直线与平面》14.《多面体》(缺)15.《回转体》(缺)三、三角16.《三角函数》17.《加法定理》18.《解三角形》19.《三角方程》(缺)注:部分书籍以内容完全相同的上教版代替009——《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1.《多项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茅成栋编2.《一元二次方程》赵宪初编3.《绝对值》陈汝作编(缺,这里该书的封面用附件传上)4.《代数方程组》李大元武成章等编5.《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徐美琴许三保编6.《三角函数》姚晶编7.《幂的运算和幂函数》顾鸿达朱成杰王致平编8.《解不等式》张福生赵国礼编9.《实数》张镜清霍纪良编10.《直线形》陶成铨编11.《圆与正多边形》黄承宏编12.《相似形和比例线段》杨荣祥黄荣基编13.《轨迹》毛鸿翔左铨如编14.《解三角形》黄汉禹编15.《直线与平面》夏明德编16.《排列和组合》翟宗荫编17.《高次方程》李传芳陈汝作陈永明编18.《复数》顾忠德管锡培编19.《数列与极限》刘文编20.《直线和圆》陈森林揭方琢编21.《二次曲线》张泽湘编22.《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刘世伟编23.《概率初步》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组编24.《矩阵初步》张弛编25.《集合论初步》沈石山俞鑫泰编010——教学工具书1.《代数学辞典问题解法上》笹部贞市郎编蒋声等译2.《代数学辞典问题解法下》笹部贞市郎编张明梁等译3.《三角学辞典问题解法》笹部贞市郎编肖乐编译4.《几何学辞典问题解法》笹部贞市郎编高清仁等译5.《解析几何辞典问题解法》笹部贞市郎编关桐书等译6.《微积分辞典问题解法》笹部贞市郎编蒋声等译011——《中学生数学课外读物》,上海教育出版社1.《速算与验算》姚人杰著2.《数学归纳法》华罗庚著3.《不等式》张驰著4.《谈谈怎样学好数学》苏步青著5.《π和е》夏道行著6.《复数的应用》莫由著7.《怎样用复数解题》程其坚著8.《圆和二次方程》马明著9.《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赵宪初著10.《怎样应用数学归纳法》洪波著11.《最大值和最小值》谷超豪著12.《图上作业法》管梅谷著13.《谈谈怎样编数学墙报》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数学教研组编012——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12月到2002年5月出版一套初等数学小丛书,一共29本,如下:1.《抽屉原则及其他》常庚哲2.《谈谈怎样学好数学》苏步青3.《函数方程》田增伦4.《几何不等式》单壿5.《一百个数学问题》[波兰]史坦因豪斯6.《又一百个数学问题》[波兰]史坦因豪斯7.《从单位根谈起》蒋声8.《从正五边形谈起》严镇军9.《集合论与连续统假设浅说》张锦文10.《矩阵对策初步》张盛开11.《趣味的图论问题》单壿12.《母函数》史济怀13.《代数方程与置换群》李世雄14.《中学生数学分析》[苏]庞特里亚金15.《覆盖》单壿16.《计数》黄国勋李炯生17.《对称和群》朱水林18.《平方和》冯克勤19.《不定方程》单壿余红兵20.《凸函数与琴生不等式》黄宣国21.《有趣的差分方程》李克大李尹裕22.《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南山23.《组合几何》单壿24.《奇数、偶数、完全平方数》南秀全余石25.《棋盘上的组合数学》冯跃峰26.《十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单壿27.《染色:从**到数学》柳柏濂28.《集合及其子集》单壿29.《平面几何中的小花》单壿013——《中学生文库》数学部分:1.《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赵宪初2.《面积关系帮你解题》张景中3.《怎样用配方法解题》奚定华4.《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应用》毛鸿翔5.《怎样添辅助线》余振棠谢传芳6.《圆和二次方程》马明7.《几何作图不能问题》邱贤忠沈宗华8.《从勾股定理谈起》盛立人严镇军9.《从√2谈起》张景中10.《不等式》张弛11.《不等式的证明》吴承鄫李绍宗12.《奇数和偶数》常庚哲苏淳13.《射影几何趣谈》冯克勤14.《数学万花镜》[波]史坦因豪斯著裘光明译15.《递归数列》陈家声徐惠芳16.《从平面到空间》蒋声17.《平面向量和空间向量》吕学礼18.《几何变换》蒋声19.《一些不像“几何”的几何学》沈信耀20.《复合推理与真值表》戴月仙21.《数学归纳法》华罗庚22.《凸图形》吴立生庄亚栋23.《三角恒等式及应用》张运筹24.《三角不等式及应用》张运筹25.《抽屉原则及其他》常庚哲26.《初等极值问题》程龙27.《图论中的几个极值问题》管梅谷28.《趣味的图论问题》单墫29.《矩阵对策初步》张盛开30.《从单位根谈起》蒋声31.《形形色色的曲线》蒋声32.《反射和反演》严镇军33.《极坐标与三角函数》陈福泰34.《反证法》孙玉清35.《棋盘上的数学》单墫程龙36.《谈谈数学中的无限》谷超豪37.《模糊数学》刘应明任平38.《人造卫星轨道的分析和计算》俞文陈守吉39.《谈谈怎样学好数学》苏步青40.《世界数学名题选》陆乃超袁小明41.《生物数学趣谈》李金平苏淳42.《漫话电子计算机》张根法43.《运动场上的数学》黄国勋李炯生44.《SOS编码纵横谈》谈祥柏45.《数学探奇》(西班牙)米盖尔.德.古斯曼著周克希译46.《三角形趣谈》杨世明47.《思维的技巧》吴宣文48.《魔方》朱兆毅沈庆海著在/thread-23988-1-10.html/thread-29576-7-1.html这两个帖子中传有部分书籍014——《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系列》,上海教育出版社1.《漫游勾股世界》吴深德2.《绝对值》陈汝作3.《多项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刘渝瑛4.《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赵宪初5.《怎样解不等式》张福生赵国礼6.《怎样用配方法解题》奚定华7.《面积关系帮你解题》张景中8.《怎样添辅助线》余振棠射传芳9.《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应用》毛鸿翔10.《反证法》孙玉清015——《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系列》,上海教育出版社1.《从平面到空间》蒋声2.《三角恒等式及其应用》张运筹3.《直线和平面》夏明德4.《不等式的证明》吴承鄫李绍宗5.《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刘世伟6.《从单位根谈起》蒋声7.《二次曲线》张泽湘8.《排列与组合》翟宗荫9.《数列与极限》刘文10.《集合和映射》康士凯张海森(缺)11.《随机世界探秘概率统计初步》茆诗松魏振军016——《自然科学小丛书》,北京出版社出版1.《轨迹》赵慈庚编著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吗?》梅向明著3.《谈勾股定理》严以诚孟广烈编著4.《有趣的偶然世界》张文忠著5.《中学数学中的对称》张文忠著017——《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辅导报告汇集》,北京出版社1.《谈谈与蜂房结构有关的数学问题》华罗庚著2.《无限的数学》秦元勋著3.《谈谈解答数学问题》赵慈庚著018——数学中译本,科学普及出版社1.《高次方程解法》程乃栋编译2.《力学在数学上的一些应用》高天青编译3.《怎样作图象》刘远图编译4.《逐次逼近法》赵根榕编译5.《最简单的极值问题》潘德松编译019——趣味数学书籍,上海教育出版社1.《趣味算术》蒋声陈瑞琛编2.《趣味代数》蒋声陈瑞琛编3.《趣味几何》蒋声陈瑞琛编4.《趣味代数(续)》蒋声陈瑞琛编5.《趣味立体几何》蒋声陈瑞琛编6.《趣味解析几何》蒋声陈瑞琛编020——《数学精品库》,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决策致胜思维训练》郑应文著2.《难题精解思维训练》王志雄汪启泰余文竑詹方玮著3.《平面几何思维训练》余文竑詹方玮著4.《数学宫趣游》王志雄著5.《数学竞赛题的背景》王志雄汪启泰著6.《组合几何思维训练》林常著7.《诺贝尔奖中的数学方法》高鸿桢等著(缺)021——由一些数学专家写的小册子,上海教育出版社1.《初等数论100例》柯召孙琦编著2.《复数计算与几何证题》常庚哲编著3.《运动群》张远达编著022——《数学奥林匹克命题人讲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解析几何》陆洪文著(缺)2.《代数函数与多项式》施咸亮著(缺)3.《函数迭代与函数方程》王伟叶熊斌著(缺)4.《代数不等式》陈计季潮丞著(缺)5.《重心坐标与平面几何》曹纲叶中豪著(缺)6.《初等数论》冯志刚著7.《集合与对应》单壿著8.《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单壿著9.《组合问题》刘培杰,张永芹著著(缺)10.《图论·组合几何》任韩田廷彦著(缺)11.《向量与立体几何》唐立华著(缺)12.《复数·三角函数》邵嘉林著(缺)023——反例相关书籍1.《初中数学中的反例》朱锡华编2.《高中数学中的反例》马克杰编3.《从反面考虑问题反例·反证·反推及其他》严镇军陈吉范编4.《代数中的反例》胡崇慧编5.《高等代数的265个反例》李玉文编著6.《高等数学中的反例》朱勇编7.《数学分析中的问题和反例》汪林编8.《数学分析中的反例》王俊青编著9.《分析中的反例》(美)盖尔鲍姆(美)奥姆斯特德著高枚译10.《实分析中的反例》汪林编11.《实变函数论中的反例》程庆汪远征编著12.《泛函分析中的反例》汪林编13.《概率统计中的反例》张文忠但冰如编1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反例》陈俊雅王秀花编著15.《概率统计中的反例》张尚志刘锦萼编著16.《概率论中的反例》张朝金编17.《图论的例和反例》(美)卡波边柯(美)莫鲁卓著聂祖安译18.《拓扑空间中的反例》汪林杨富春编著19.《点集拓扑学题解与反例》陈肇姜编著024——精品书系第一批,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最新世界各国数学奥林匹克中的平面几何试题》刘培杰主编2.《走向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平面几何试题诠释:历届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平面几何试题一题多解上》沈文选主编杨清桃步凡昊凡副主编3.《走向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平面几何试题诠释:历届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平面几何试题一题多解下》沈文选主编杨清桃步凡昊凡副主编4.《世界著名平面几何经典著作钩沉几何作图专题卷上》刘培杰主编5.《世界著名平面几何经典著作钩沉几何作图专题卷下》刘培杰主编(缺)6.《历届CMO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1986-2009》刘培杰主编7.《历届IMO试题集》刘培杰主编8.《全国大学生数学夏令营数学竞赛试题及解答》许以超陆柱家编著9.《历届PTN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试题集1938-2007》冯贝叶许康侯晋川等编译10.《历届俄罗斯大学生数学竞赛试题及解答》(即将出版)11.《数学奥林匹克与数学文化第1辑》刘培杰主编12.《数学奥林匹克与数学文化第2辑文化卷》刘培杰主编13.《数学奥林匹克与数学文化第2辑竞赛卷》刘培杰主编14.《数学奥林匹克与数学文化第3辑竞赛卷》刘培杰主编(即将出版)15.《500个最新世界著名数学智力趣题》刘培杰马国选主编16.《400个最新世界著名数学最值问题》刘培杰主编17.《500个世界著名数学征解问题》冯贝叶编译18.《400个中国最佳初等数学征解老问题》刘培杰主编(缺)19.《500个世界著名几何名题及1000个著名几何定理》(即将出版)20.《从毕达哥拉斯到怀尔斯》刘培杰主编21.《从迪利克雷到维斯卡尔迪》刘培杰主编22.《从哥德巴赫到陈景润中国解析数论群英谱》刘培杰主编23.《从庞加莱到佩雷尔曼》刘培杰主编(即将出版)24.《精神的圣徒别样的人生:60位中国数学家成长的历程》刘培杰主编25.《数学我爱你大数学家的故事》(美)吕塔·赖默尔维尔贝特·赖默尔著26.《俄罗斯平面几何问题集原书第6版》波拉索洛夫编著025——精品书系第二批,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初等数学研究Ⅰ》甘志国著—数学·统计学系列2.《初等数学研究Ⅱ上》甘志国著—数学·统计学系列3.《初等数学研究Ⅱ下》甘志国著—数学·统计学系列4.《数学眼光透视》沈文选杨清桃编著—中学数学拓展丛书5.《数学思想领悟》沈文选杨清桃编著—中学数学拓展丛书6.《数学应用展观》沈文选杨清桃编著—中学数学拓展丛书7.《数学建模导引》沈文选杨清桃编著—中学数学拓展丛书8.《数学方法溯源》沈文选杨清桃编著—中学数学拓展丛书9.《数学史话览胜》沈文选杨清桃编著—中学数学拓展丛书10.《博弈论精粹》刘培杰执行主编11.《初等数论难题集第1卷》刘培杰主编12.《多项式和无理数》冯贝叶著—数学·统计学系列13.《数学奥林匹克不等式研究》杨学枝著—数学·统计学系列14.《解析不等式新论》张小明,褚玉明著—数学·统计学系列15.《模糊数据统计学》王忠玉吴柏林著—数学·统计学系列16.《三角形的五心》贺功保叶美雄编著17.《中国初等数学研究2009卷第1辑》杨学枝主编18.《高等数学试题精选与答题技巧》杨克劭主编19.《运筹学试题精选与答题技巧》徐永仁主编20.《空间解析几何及其应用》徐阳,杨兴云编著026——精品书系第三批,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中考数学专题总复习》陈晓莉主编2.《中考几何综合拔高题解法精粹》李双臻李春艳编著3.《数学奥林匹克超级题库初中卷上》刘培杰数学工作室编著(缺)4.《新编中学数学解题方法全书初中版上》刘培杰主编5.《新编中学数学解题方法全书高中版上》刘培杰主编6.《新编中学数学解题方法全书高中版中》刘培杰主编7.《新编中学数学解题方法全书高中版下1》刘培杰主编8.《新编中学数学解题方法全书高中版下2》刘培杰主编9.《新编中学数学解题方法全书高考真题卷》张广民王世堑主编(缺)10.《新编中学数学解题方法全书高考复习卷》张永辉主编(缺)11.《最新全国及各省市高考数学试卷解法研究及点拨评析》邵德彪主编12.《高考数学真题分类解读第1册》刘松丽张坯东杨婷婷等本册主编13.《高考数学真题分类解读第2册》高考真题研究组编14.《高考数学真题分类解读第3册》阎丽红孙宏宇牟晓永等本册主编15.《高考数学真题分类解读第4册》王小波董亮本册主编16.《高考数学真题分类解读第5册》高考真题研究组编17.《向量法巧解数学高考题》赵南平编著18.《高考数学的理论与实践》高慧明著19.《中学数学解题方法》吕凤祥主编20.《中学数学方法论》鲍曼主编027——《当代数学园地》,科学出版社出版1.《Kac-Moody代数导引》万哲先著2.《哈密顿系统的指标理论及其应用》龙以明著3.《分形-美的科学复动力系统图形化》(德)派特根(德)P.H.里希特著井竹君章祥荪译4.《哈密顿系统与时滞微分方程的周期解》刘正荣李继彬著5.《群类论》郭文彬著6.《代数几何码》冯贵良吴新文著7.《正规形理论及其应用》李伟固著8.《测度值分枝过程引论》赵学雷著9.《完备李代数》孟道骥朱林生姜翠波著028——《通俗数学名著译丛》,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数学:新的黄金时代》2.《数论妙趣:数学女王的盛情款待》3.《数学娱乐问题》4.《数学趣闻集锦》上、下册5.《数学与联想》6.《计算出人意料:从开普勒到托姆的时间图景》7.《当代数学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8.《近代欧氏几何学》9.《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0.《无穷之旅:关于无穷大的文化史》11.《数:科学的语言》12.《20世纪数学的五大指导理论》13.《数学**与欣赏》14.《数学旅行家:漫游数王国》15.《蚁迹寻踪及其他数学探索》16.《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17.《拓扑实验》18.《数学*国界:国际数学联盟的历史》19.《意料之外的绞刑和其他数学娱乐》20.《稳操胜券》上、下册21.《现代世界中的数学》22.《**:自然规律支配偶然性》23.《解决问题的策略》24.《东西数学物语》25.《黎曼博士的零点》26.《奇妙而有趣的几何》27.《虚数的故事》28.《悭悭宇宙:自然界里的形态和造型》029——《走进教育数学丛书》,科学出版社1.《数学的神韵》李尚志著(缺)2.《数学不了情》谈祥柏著(缺)3.《微积分快餐》林群著4.《走进教育数学》沈文选著5.《数学解题策略》朱华伟钱展望著(缺)6.《绕来绕去的向量法》(缺)7.《直来直去的微积分》张景中著(缺)8.《一线串通的初等数学》张景中著9.《几何新方法和新体系》张景中著10.《从数学竞赛到竞赛数学》朱华伟编030——关于匈牙利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几本书,后两本是台湾出的繁体字书:1.《匈牙利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解》(匈)库尔沙克(Й.Кюршак)等编胡湘陵译2.《匈牙利数学问题详解第1册》王昌锐译(将2个压缩文件放在一起解压!)3.《匈牙利数学问题详解第2册》王昌锐译(将2个压缩文件放在一起解压!)031——原新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一些老书,书目如下:1.《平面几何作图题解法中的讨论》金品编著2.《上海市1956-57年中学生数学竞赛习题汇编》中国数学会上海分会中学数学研究委员会编3.《什么是非欧几何》吴宗初著4.《数学试题汇集·附解法》(苏)沙赫诺(Шахно.К.У.)编著赵越李伯尘译5.《同解方程》程志国编6.《统计平均数》邹依仁编著7.《因式分解及其应用》郁李编8.《有趣的算术题》(苏)巴梁克(Г.Б.Поляк)编盛帆译9.《整式与分式》郁李编10.《整数四则和分数四则》刘永政著11.《正定理和逆定理》(苏)格拉施坦(И.С.Градштейн)著许梅译12.《中学课程中的无理方程》(苏)吉布什(И.А.Гибш)著管承仲译13.《中学数学课外活动》张运钧编著032——《中学数学奥林匹克丛书》,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立体几何向量及其变换》何裕新孙维刚著2.《平面几何及变换》梅向明主编唐大昌等编写3.《代数恒等变形》梅向明主编4.《初等数论初中册》梅向明主编5.《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试题解析》梅向明主编6.《数学奥林匹克解题研究初中册》梅向明主编7.《数学奥林匹克解题研究高中册》周春荔等编8.《组合基础》周沛耕张宁生著9.《初等数论高中册》米道生吴建平编写033——《数理化竞赛丛书》数学部分,科学普及出版社1.《北京市中学数学竞赛题解1956-1964》北京市数学会编2.《全国中学数学竞赛题解1978》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编3.《美国及国际数学竞赛题解1976-1978》(美)格雷特编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推广办公室译4.《匈牙利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解》(匈)库尔沙克(Й.Кюршак)等编胡湘陵译5.《北京市中学数学竞赛题解1956-1979》北京市数学会6.《全国中学数学竞赛题解1979》科学普及出版社编034——《数学奥林匹克题库》,新蕾出版社1.《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题解1》(缺)2.《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题解2》3.《国际中学生数学竞赛题解》4.《中国中学生数学竞赛题解1》(缺)5.《中国中学生数学竞赛题解2》(缺)6.《加拿大中学生数学竞赛题解》7.《苏联中学生数学竞赛题解》035——《中学数学》丛书,湖北省暨武汉市数学会组织编写、湖北人民出版社1.《代数解题引导》杨挥陈传理编2.《初等几何解题引导》江志著3.《三角解题引导》车新发编4.《解析几何解题引导》刘佛清张硕才编5.《国际数学竞赛试题讲解Ⅰ》江仁俊编6.《国际数学竞赛试题讲解Ⅱ》江仁俊等编036——《数学圈丛书》,湖南科技出版社1.《数学圈》1 【美】H.W.伊佛斯2.《数学圈》2 【美】H.W.伊佛斯3.《数学圈》3 【美】H.W.伊佛斯4.《数学爵士乐》【美】爱德华.伯格、迈克尔.斯塔伯德5.《素数的音乐》【英】马科斯.杜.索托伊6.《无法解出的方程》【美】马里奥.利维奥7.《数学家读报》【美】约翰·艾伦·保罗斯037——一套数学竞赛书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初中数学竞赛妙题巧解》常庚哲编2.《初中数学竞赛辅导讲座》严镇军等编3.《高中数学竞赛辅导讲座》常庚哲等编4.《中、美历届数学竞赛试题精解》刘鸿坤等编038——国外数学奥林匹克俱乐部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1.《美国数学邀请赛试题解答与评注》朱华伟编译2.《俄国青少年数学俱乐部》苏淳朱华伟译039——《国内外数学竞赛题解》,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编辑组编写《国内外数学竞赛题解》上、中、下三册040——开明出版社出版由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编译的两本书,书目如下:1.《环球城市数学竞赛问题与解答第1册》2.《环球城市数学竞赛问题与解答第2册》041——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IMO中国国家集训队教练组编写1.《走向IMO 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锦2003》2003年IMO中国国家集训队教练组编2.《走向IMO 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锦2004》2004年IMO中国国家集训队教练组,选拔考试命题组编3.《走向IMO 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锦2005》2005中国国家集训队教练组、选拔考试命题组编4.《走向IMO 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锦2006》2006年IMO中国国家集训队教练组编5.《走向IMO 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锦2007》2007年IMO中国国家集训队教练组编6.《走向IMO 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锦2008》2008年IMO中国国家集训队教练组编(缺)7.《走向IMO 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锦2009》2009年IMO中国国家集训队教练组编(缺)042——国外、国际数学竞赛试题方面的书籍1.《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集》(苏)罗什柯夫等编著张兴烈刘承明译2.《波兰数学竞赛题解1-27届》(波)耶·勃罗夫金(波)斯·斯特拉谢维奇著朱尧辰译3.《初中中外数学竞赛集锦》刘鸿坤编著4.《第2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编5.《第一届至第二十二届国际中学生数学竞赛题解1959-1981》杨森茂陈圣德编译6.《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及解答1978-1986》中国科协青少年工作部中国数学会编译7.《国际数学奥林匹克1-20届》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编译8.《国际数学竞赛题解》(德)H.D.霍恩舒赫编潘振亚等译9.《国际数学竞赛选载》江西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10.《国内外高中数学竞赛汇编》杭州市第一中学高中数学教研组编11.《基辅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苏)维申斯基等编著刘鸿坤等译12.《加拿大美国历届中学生数学竞赛题解》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资料室编译13.《历届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试题分析》闫建平编14.《美国历届数学竞赛题解1950-1972》梁伟强编15.《美国中学数学竞赛试题及题解》朱鉴清编译16.《普特南数学竞赛1938-1980》刘裔宏译17.《苏联中学数学竞赛题汇编》(苏)别尔尼克编仁毅志译18.《1981年国内外数学竞赛题解选集》顾可敬编19.《通用数学竞赛100题附:第2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张运筹刘一宏左宗琰编译20.《最新国外数学竞赛分类题解》王连笑编著21.《国际数学奥林匹克30年为迎接1990年第31届IMO在我国举办》梅向明主编22.《国外高中数学竞赛真题库》《数学竞赛之窗》编辑部主编23.《全苏数学奥林匹克试题》(苏)Н.Б.瓦西里耶夫(苏)А.А.叶戈罗夫著李墨卿等译24.《数学奥林匹克1987-1988 高中版》单墫胡大同25.《数学奥林匹克1989 第30届国际数学竞赛预选题》单墫等编26.《数学奥林匹克1990 第31届国家集训队资料》单墫葛军编27.《北美数学竞赛100题》(加)威廉(加)哈迪著侯晋川张秀玲译28.《第1-50届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苏)Г.А.嘎尔别林(苏)А.К.托尔贝戈编苏淳等译29.《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三十年1959-1988试题集解》胡炳生等编著30.《第一届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资料选编1986》胡大同严镇军编31.《国际中学生数学竞赛试题集粹初中版中英文对照》戴筱逄主编乌实译043——国内数学竞赛试题及方法等方面的书籍部分书目如下:1.《1978年全国部分省市中学数学竞赛试题解答汇集》福建教育学院数学组编2.《1978年全国部分省市中学数学竞赛题解汇集》山西省数学学会编3.《1979年数学竞赛试题解答》襄樊市教育局教研室编4.《奥林匹克数学教程》刘凯年编著5.《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解谜初中部分》康纪权主编6.《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解谜高中部分》康纪权编著。

关于自然数方幂和 的新探索 -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关于自然数方幂和 的新探索 -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从拓展到用自然数“低次方幂和”表达其“高次方幂和”的一些尝试与联想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高惠洪 (214062)(一) 前承与后继关于自然数方幂和 【即(注:本文中以表示)】问题,杨之(世明)先生在其编著的《初等数学研究的问题与课题》一书【文①】中提及了:——瑞士数学家伯努利·约翰(Bernoulli ,Johann 1667—1748)1713年探讨并运用了以其名字命名的伯努利数,解决了自然数方幂和的表达式。

在其后的近300年来,自然数方幂和问题,仍不失为数学发现的丰富的源泉、数学思想方法的大宝库。

因此,人们还在继续关注自然数方幂和问题;继续探索研究通过不同的构思与途径、从不同的角度与方法,以期从中发现新的规律,导出更易为人们理解与接受的表达式。

《数学通报》曾经发表过多篇以“自然数方幂和问题”为专题的论文,例如:余炯沛先生的《化自然数方幂和为多项式的方法》【文②】与周公贤先生的《用多项式表达自然数方幂和 的一条思路》【文③】先后分别给出了几乎类同的与有关的关于的K +1次多项式——:〖注:此通式在下文中,均简称其为“通式※”。

〗然而,该式很明显地需要依赖于,是以求出若干个为其前提,方可用其来表达自然数方幂和(尤其是高次方幂和),这绝非易事。

因为 “藏身于” 一个与有关的、或是“隐匿于”另一个与自然对数底e 有关的的式子【文④】中,颇以为憾;计算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而对甘彬先生的《用表格求自然数方幂和的公式》【文⑤】、褚学璞的《自然数方幂和的递推公式》【文⑥】、尼都格其的《自然数的方幂求和》【文⑦】、王国炳的《用求和矩阵求》【文⑧】等文,则甚感兴趣。

因为他们所提出的思路、方法,都有意地“回避”与“摆脱”了,“另辟蹊径”、颇有新意、各具特色。

各自对于与自然数方幂和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果,各文采用互不相同的方法;不约而同地展示了在时的、自然数方幂和两种不同形式的表达式: (1)用因式分解形式表达的:——(2)用多项式形式表达的:——…显然,用多项式形式表达似乎比用因式分解的形式表达自然数方幂和的方式,更易于发现其各项的组成特点、探索其递推规律与尝试拓展的思路。

“素数之恋”——黎曼假设的神秘世界

“素数之恋”——黎曼假设的神秘世界

“素数之恋”——黎曼假设的神秘世界一个仍未确定解决的重要谜题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性大得多的谜题据说一些数学家愿用灵魂换答案的谜题Riemann Hypothesis (RH)以尽量简洁的陈述说明黎曼假设,共5部分:1.黎曼假设的表述2.问题源头的初等问题3.黎曼假设的提出4.历史进展5.意义和对我们的影响•一、黎曼假设的表述:ζ函数所有非平凡零点的实部都是1/2(这个陈述看起来不太友好,然而无法更精简了,这也是没有广泛流传的原因)这里有三个关键词:ζ函数、零点、非平凡(哦,对了,可能还要加上“实部”这个词)但是——但是一上来就解释这三个词,会不那么有趣,所以先记住这三个关键词,进入第二部分,回头再解释这个表述。

•二、问题源头的初等问题1. 素数(Prime number)、素数定理、高斯黎曼假设看起来太遥远,所以说要先来点简单明了的,比如说素数。

素数即质数,我们认识质数通常是在小学5年级课本,并且需要背诵前8个质数:2、3、5、7、11、13、17、19当然,我们也可以把110以内的质数都列出来,并以适当布局排列,会很好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101、103、107、109特别是中间两行,注意到了么:尾数几乎一致,且每10个自然数中的质数个数很齐整。

质数的重要性,学过小奥的都知道,就不再解释了。

如果不熟悉质数也没关系,高斯,这位数学王子,连小朋友都是熟悉的,当然,主要是那个速算1~100的和的故事。

然而在他稍大一点的时候,还有另一个故事,就是他从15岁开始,每天“休闲一刻钟”的空闲,用来计算连续1000个自然数中有多少个质数,差不多坚持了1000个1000(也就100万)。

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嗯。

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处理一个数字:20291,才2万多,这是他第21天就会遇到的1000个数字之一,那么这个数是不是质数呢?——欢迎使用计算器O(∩_∩)O实际上高斯计算了四五年,在19岁猜想了质数在数字中出现的频率:在前N个自然数中,大约有N/lnN 个质数(其中lnN是以e为底的对数运算)这个结论后来被改进的更加精确:前x个自然数中,质数的个数约为Li(x)(其中Li(x)是一个积分式)这个结论叫做素数定理,简称PNT(能猜出是哪几个单词的缩写么?)PNT可以通过枚举来做一些验证,但并不是个简单易证的定理,至少直到高斯甚至直到黎曼去世的时候,素数定理还没有公布于众的任何证明。

调和级数平方

调和级数平方

调和级数平方调和级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无穷级数1/1+1/2+1/3+1/4+……的和。

调和级数平方则是指将调和级数的每一项平方后相加的无穷级数。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数学、物理和哲学三个角度来探讨调和级数平方的奥秘。

数学角度首先,我们来看看调和级数平方的数学性质。

调和级数本身就是一个发散的级数,而调和级数平方更是一个更加发散的级数。

事实上,调和级数平方的和是无限大的,即1/1+1/4+1/9+1/16+……的和是无限大的。

这个结论可以通过比较调和级数和调和级数平方的收敛性来证明。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利用比较判别法来证明调和级数平方的发散性。

设a_n=1/n,b_n=1/n^2,则有a_n>b_n且∑b_n收敛,因此根据比较判别法,∑a_n也收敛。

但是,如果我们将a_n平方后相加,则得到的级数∑a_n^2=1/1+1/4+1/9+1/16+……是发散的。

因此,调和级数平方的和是无限大的。

物理角度其次,我们来看看调和级数平方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在物理学中,调和级数平方常常被用来描述分子的热运动。

根据热力学理论,分子的热运动可以看作是一种无规则的运动,其速度和方向都是随机的。

因此,分子的平均动能可以用分子速度的平方的平均值来表示。

具体来说,设v为分子的速度,T为温度,则分子的平均动能E可以表示为E=1/2mv^2=3/2kT,其中m为分子的质量,k为玻尔兹曼常数。

因此,我们可以将分子速度的平方的平均值表示为<v^2>=3kT/m。

这个式子中的3k/m就是调和级数平方的和,因此调和级数平方在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哲学角度最后,我们来看看调和级数平方在哲学中的意义。

调和级数平方的和是无限大的,这意味着我们无法用有限的数来表示它。

这个结论引发了哲学家们的思考:是否存在一种无限大的东西,它超越了我们的理解和想象力?这个问题引发了哲学上的一系列讨论。

有些哲学家认为,无限大是存在的,它是宇宙的本质属性之一。

无穷级数-正整数平方倒数和的求法

无穷级数-正整数平方倒数和的求法

But f (0) = ζ (2) and f (π ) =
∞ n 2 n=1 (−1) /n
5
Alternatively we can put

D(z ) =
n=1
zn , n2
the dilogarithm function. This is uniformly convergent on the closed unit disc, and satisfies D (z ) = −(log(1 − z ))/z on the open unit disc. Note that f (t) = Re D(e2πit ). We may now use arguments from complex variable theory to justify the above formula for f (t). This is just the previous proof with the Fourier theory eliminated. Proof 7: We use the infinite product

r =0
1 = (2r + 1)2 2
1 0 0
1
dx dy . 1 − x2 y 2
We make the substitution (u, v ) = so that (x, y ) = The Jacobian matrix is ∂ (x, y ) = ∂ (u, v ) cos u/ cos v sin u sin v/ cos2 v 2 sin u sin v/ cos u cos v/ cos u tan−1 x 1 − y2 , tan−1 y 1 − x2 sin u sin v , cos v cos u 1 − x2 1 − y2

级数求和常用方法

级数求和常用方法

级数求和常用方法级数求和的常用方法摘要级数理论及应用无论对数学学科本身还是在其他科学技术及理论的发展中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级数求和是级数理论及应用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级数求和的方法比较多,技巧性很强,一般很难掌握其规律,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掌握一些常用的级数求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例题,分别针对常用的数项级数和函数项级数求和进行分析和讨论,试图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解决,展示级数求和的常用方法和思想,进而探索级数求和的规律,理解级数理论即合理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习者起到抛砖引玉的方法.关键词:数项级数;函数项级数;求和;常用方法Summation of series method in common useAbstractProgress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still are having the most important effect and fun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ory disregarding logarithmic discipline per se, but summation of series is one of progression theory and applicative main content. Method of summation of series is comparatively many, the dexterity is very strong, in general very difficult to have its law in hand, be a difficult point studying, have some summation of series in common use method in hand therefore appearing especially important right away. Carry out analysis and discuss that by the fact that the example , difference are aimed at several progression and function item summation of series in common use, try to pass the analysis checking an example and solve, show summation of series method and thought in common use , probe and then the summation of series law , understand that progression theory is thatreasonableness applies , lays down fine basis, in order the learner gets the method arriving at a modest spur to induce someone to come forward with his valuable contributions.Key words: Count progression; function series; Sue for peace; Method in common use目录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中数学公式及二级结论及答案

高中数学公式及二级结论及答案

高中数学公式与二级结论全测目录集合1.集合与简单逻辑⋯⋯⋯⋯⋯⋯⋯⋯⋯⋯⋯⋯⋯⋯⋯⋯⋯⋯⋯⋯⋯⋯⋯⋯⋯⋯⋯⋯⋯⋯⋯07不等式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08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081.2.倒数性质⋯⋯⋯⋯⋯⋯⋯⋯⋯⋯⋯⋯⋯⋯⋯⋯⋯⋯⋯⋯⋯⋯⋯⋯⋯⋯⋯⋯⋯⋯⋯⋯081.3.有关分数的性质⋯⋯⋯⋯⋯⋯⋯⋯⋯⋯⋯⋯⋯⋯⋯⋯⋯⋯⋯⋯⋯⋯⋯⋯⋯⋯⋯⋯⋯092.基本不等式⋯⋯⋯⋯⋯⋯⋯⋯⋯⋯⋯⋯⋯⋯⋯⋯⋯⋯⋯⋯⋯⋯⋯⋯⋯⋯⋯⋯⋯⋯⋯⋯⋯092.1基本不等式⋯⋯⋯⋯⋯⋯⋯⋯⋯⋯⋯⋯⋯⋯⋯⋯⋯⋯⋯⋯⋯⋯⋯⋯⋯⋯⋯⋯⋯⋯⋯092.2.均值定理⋯⋯⋯⋯⋯⋯⋯⋯⋯⋯⋯⋯⋯⋯⋯⋯⋯⋯⋯⋯⋯⋯⋯⋯⋯⋯⋯⋯⋯⋯⋯⋯092.3常见求最值模型⋯⋯⋯⋯⋯⋯⋯⋯⋯⋯⋯⋯⋯⋯⋯⋯⋯⋯⋯⋯⋯⋯⋯⋯⋯⋯⋯⋯⋯092.4其他不等式⋯⋯⋯⋯⋯⋯⋯⋯⋯⋯⋯⋯⋯⋯⋯⋯⋯⋯⋯⋯⋯⋯⋯⋯⋯⋯⋯⋯⋯⋯⋯102.5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10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103.1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103.2高次不等式的解法⋯⋯⋯⋯⋯⋯⋯⋯⋯⋯⋯⋯⋯⋯⋯⋯⋯⋯⋯⋯⋯⋯⋯⋯⋯⋯⋯⋯113.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113.4超越不等式的解法⋯⋯⋯⋯⋯⋯⋯⋯⋯⋯⋯⋯⋯⋯⋯⋯⋯⋯⋯⋯⋯⋯⋯⋯⋯⋯⋯⋯114.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125.含有几何意义的目标函数⋯⋯⋯⋯⋯⋯⋯⋯⋯⋯⋯⋯⋯⋯⋯⋯⋯⋯⋯⋯⋯⋯⋯⋯⋯⋯⋯122.映射⋯⋯⋯⋯⋯⋯⋯⋯⋯⋯⋯⋯⋯⋯⋯⋯⋯⋯⋯⋯⋯⋯⋯⋯⋯⋯⋯⋯⋯⋯⋯⋯⋯⋯⋯⋯⋯⋯133.函数定义域⋯⋯⋯⋯⋯⋯⋯⋯⋯⋯⋯⋯⋯⋯⋯⋯⋯⋯⋯⋯⋯⋯⋯⋯⋯⋯⋯⋯⋯⋯⋯⋯⋯⋯133.1.基本初等函数定义域⋯⋯⋯⋯⋯⋯⋯⋯⋯⋯⋯⋯⋯⋯⋯⋯⋯⋯⋯⋯⋯⋯⋯⋯⋯⋯⋯⋯133.2.抽象函数定义域⋯⋯⋯⋯⋯⋯⋯⋯⋯⋯⋯⋯⋯⋯⋯⋯⋯⋯⋯⋯⋯⋯⋯⋯⋯⋯⋯⋯⋯⋯134.函数的解析式⋯⋯⋯⋯⋯⋯⋯⋯⋯⋯⋯⋯⋯⋯⋯⋯⋯⋯⋯⋯⋯⋯⋯⋯⋯⋯⋯⋯⋯⋯⋯⋯⋯145.函数值域的求法⋯⋯⋯⋯⋯⋯⋯⋯⋯⋯⋯⋯⋯⋯⋯⋯⋯⋯⋯⋯⋯⋯⋯⋯⋯⋯⋯⋯⋯⋯⋯⋯146.函数的单调性:注意单调区间书写“,”或“和”连接⋯⋯⋯⋯⋯⋯⋯⋯⋯⋯⋯⋯⋯⋯⋯⋯⋯⋯166.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166.2.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 ⋯⋯⋯⋯⋯⋯⋯⋯⋯⋯⋯⋯⋯⋯⋯⋯⋯⋯⋯⋯⋯⋯⋯⋯⋯⋯⋯⋯167.函数的奇偶性⋯⋯⋯⋯⋯⋯⋯⋯⋯⋯⋯⋯⋯⋯⋯⋯⋯⋯⋯⋯⋯⋯⋯⋯⋯⋯⋯⋯⋯⋯⋯⋯⋯⋯188.函数的对称性:同号→对称轴;异号→对称中心⋯⋯⋯⋯⋯⋯⋯⋯⋯⋯⋯⋯⋯⋯⋯⋯⋯⋯⋯⋯199.函数的周期性⋯⋯⋯⋯⋯⋯⋯⋯⋯⋯⋯⋯⋯⋯⋯⋯⋯⋯⋯⋯⋯⋯⋯⋯⋯⋯⋯⋯⋯⋯⋯⋯⋯⋯2010.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2111.函数的图象变换⋯⋯⋯⋯⋯⋯⋯⋯⋯⋯⋯⋯⋯⋯⋯⋯⋯⋯⋯⋯⋯⋯⋯⋯⋯⋯⋯⋯⋯⋯⋯⋯⋯2212.指数与对数⋯⋯⋯⋯⋯⋯⋯⋯⋯⋯⋯⋯⋯⋯⋯⋯⋯⋯⋯⋯⋯⋯⋯⋯⋯⋯⋯⋯⋯⋯⋯⋯⋯⋯⋯2213.反函数⋯⋯⋯⋯⋯⋯⋯⋯⋯⋯⋯⋯⋯⋯⋯⋯⋯⋯⋯⋯⋯⋯⋯⋯⋯⋯⋯⋯⋯⋯⋯⋯⋯⋯⋯⋯⋯2514.幂函数⋯⋯⋯⋯⋯⋯⋯⋯⋯⋯⋯⋯⋯⋯⋯⋯⋯⋯⋯⋯⋯⋯⋯⋯⋯⋯⋯⋯⋯⋯⋯⋯⋯⋯⋯⋯⋯26导数1.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计算⋯⋯⋯⋯⋯⋯⋯⋯⋯⋯⋯⋯⋯⋯⋯⋯⋯⋯⋯⋯⋯⋯⋯⋯⋯⋯⋯⋯⋯271.1平均变化率及瞬时变化率⋯⋯⋯⋯⋯⋯⋯⋯⋯⋯⋯⋯⋯⋯⋯⋯⋯⋯⋯⋯⋯⋯⋯⋯⋯⋯⋯⋯271.2导数的概念⋯⋯⋯⋯⋯⋯⋯⋯⋯⋯⋯⋯⋯⋯⋯⋯⋯⋯⋯⋯⋯⋯⋯⋯⋯⋯⋯⋯⋯⋯⋯⋯⋯⋯271.3导数的几何意义⋯⋯⋯⋯⋯⋯⋯⋯⋯⋯⋯⋯⋯⋯⋯⋯⋯⋯⋯⋯⋯⋯⋯⋯⋯⋯⋯⋯⋯⋯⋯⋯281.4.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281.5导数的运算法则⋯⋯⋯⋯⋯⋯⋯⋯⋯⋯⋯⋯⋯⋯⋯⋯⋯⋯⋯⋯⋯⋯⋯⋯⋯⋯⋯⋯⋯⋯⋯⋯282.1函数的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282.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的步骤 ⋯⋯⋯⋯⋯⋯⋯⋯⋯⋯⋯⋯⋯⋯⋯⋯⋯⋯⋯⋯⋯⋯⋯⋯⋯⋯⋯⋯⋯292.3函数的极值与导数⋯⋯⋯⋯⋯⋯⋯⋯⋯⋯⋯⋯⋯⋯⋯⋯⋯⋯⋯⋯⋯⋯⋯⋯⋯⋯⋯⋯⋯⋯⋯⋯292.4函数的最值与导数⋯⋯⋯⋯⋯⋯⋯⋯⋯⋯⋯⋯⋯⋯⋯⋯⋯⋯⋯⋯⋯⋯⋯⋯⋯⋯⋯⋯⋯⋯⋯⋯303. 构造函数⋯⋯⋯⋯⋯⋯⋯⋯⋯⋯⋯⋯⋯⋯⋯⋯⋯⋯⋯⋯⋯⋯⋯⋯⋯⋯⋯⋯⋯⋯⋯⋯⋯⋯⋯⋯304. 证明题中常用的不等式⋯⋯⋯⋯⋯⋯⋯⋯⋯⋯⋯⋯⋯⋯⋯⋯⋯⋯⋯⋯⋯⋯⋯⋯⋯⋯⋯⋯⋯⋯315. 泰勒展开式常见公式⋯⋯⋯⋯⋯⋯⋯⋯⋯⋯⋯⋯⋯⋯⋯⋯⋯⋯⋯⋯⋯⋯⋯⋯⋯⋯⋯⋯⋯⋯⋯316. 导数中常见的同构问题⋯⋯⋯⋯⋯⋯⋯⋯⋯⋯⋯⋯⋯⋯⋯⋯⋯⋯⋯⋯⋯⋯⋯⋯⋯⋯⋯⋯⋯⋯32三角函数1.任意角和弧度制以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21.1角的分类⋯⋯⋯⋯⋯⋯⋯⋯⋯⋯⋯⋯⋯⋯⋯⋯⋯⋯⋯⋯⋯⋯⋯⋯⋯⋯⋯⋯⋯⋯⋯⋯⋯⋯⋯321.2象限角⋯⋯⋯⋯⋯⋯⋯⋯⋯⋯⋯⋯⋯⋯⋯⋯⋯⋯⋯⋯⋯⋯⋯⋯⋯⋯⋯⋯⋯⋯⋯⋯⋯⋯⋯⋯321.3角的弧度制⋯⋯⋯⋯⋯⋯⋯⋯⋯⋯⋯⋯⋯⋯⋯⋯⋯⋯⋯⋯⋯⋯⋯⋯⋯⋯⋯⋯⋯⋯⋯⋯⋯⋯321.4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其诱导公式 ⋯⋯⋯⋯⋯⋯⋯⋯⋯⋯⋯⋯⋯⋯⋯⋯⋯⋯⋯⋯⋯⋯⋯⋯332.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332.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332.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333.三角恒等变换 ⋯⋯⋯⋯⋯⋯⋯⋯⋯⋯⋯⋯⋯⋯⋯⋯⋯⋯⋯⋯⋯⋯⋯⋯⋯⋯⋯⋯⋯⋯⋯⋯⋯⋯⋯343.1三角变换技巧⋯⋯⋯⋯⋯⋯⋯⋯⋯⋯⋯⋯⋯⋯⋯⋯⋯⋯⋯⋯⋯⋯⋯⋯⋯⋯⋯⋯⋯⋯⋯⋯⋯⋯343.2三角恒等与不等式⋯⋯⋯⋯⋯⋯⋯⋯⋯⋯⋯⋯⋯⋯⋯⋯⋯⋯⋯⋯⋯⋯⋯⋯⋯⋯⋯⋯⋯⋯⋯⋯364.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365.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376.三角形边、角关系定理及其面积公式 ⋯⋯⋯⋯⋯⋯⋯⋯⋯⋯⋯⋯⋯⋯⋯⋯⋯⋯⋯⋯⋯⋯⋯⋯⋯387.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98.函数y=A sin wx+φ的性质⋯⋯⋯⋯⋯⋯⋯⋯⋯⋯⋯⋯⋯⋯⋯⋯⋯⋯⋯⋯⋯⋯40 A≻0,ω≻0平面向量1.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421.1向量的有关概念 ⋯⋯⋯⋯⋯⋯⋯⋯⋯⋯⋯⋯⋯⋯⋯⋯⋯⋯⋯⋯⋯⋯⋯⋯⋯⋯⋯⋯⋯⋯⋯⋯421.2向量的表示方法 ⋯⋯⋯⋯⋯⋯⋯⋯⋯⋯⋯⋯⋯⋯⋯⋯⋯⋯⋯⋯⋯⋯⋯⋯⋯⋯⋯⋯⋯⋯⋯⋯421.3向量的线性运算 ⋯⋯⋯⋯⋯⋯⋯⋯⋯⋯⋯⋯⋯⋯⋯⋯⋯⋯⋯⋯⋯⋯⋯⋯⋯⋯⋯⋯⋯⋯⋯⋯421.4共线向量定理⋯⋯⋯⋯⋯⋯⋯⋯⋯⋯⋯⋯⋯⋯⋯⋯⋯⋯⋯⋯⋯⋯⋯⋯⋯⋯⋯⋯⋯⋯⋯⋯⋯43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432.1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432.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44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443.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有关概念⋯⋯⋯⋯⋯⋯⋯⋯⋯⋯⋯⋯⋯⋯⋯⋯⋯⋯⋯⋯⋯⋯⋯⋯⋯⋯⋯443.2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443.3数量积的运算律 ⋯⋯⋯⋯⋯⋯⋯⋯⋯⋯⋯⋯⋯⋯⋯⋯⋯⋯⋯⋯⋯⋯⋯⋯⋯⋯⋯⋯⋯⋯⋯⋯443.4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454.向量的有关定理⋯⋯⋯⋯⋯⋯⋯⋯⋯⋯⋯⋯⋯⋯⋯⋯⋯⋯⋯⋯⋯⋯⋯⋯⋯⋯⋯⋯⋯⋯⋯⋯⋯454.1奔驰定理⋯⋯⋯⋯⋯⋯⋯⋯⋯⋯⋯⋯⋯⋯⋯⋯⋯⋯⋯⋯⋯⋯⋯⋯⋯⋯⋯⋯⋯⋯⋯⋯⋯⋯⋯454.2极化恒等式⋯⋯⋯⋯⋯⋯⋯⋯⋯⋯⋯⋯⋯⋯⋯⋯⋯⋯⋯⋯⋯⋯⋯⋯⋯⋯⋯⋯⋯⋯⋯⋯⋯⋯464.3对角线向量定理⋯⋯⋯⋯⋯⋯⋯⋯⋯⋯⋯⋯⋯⋯⋯⋯⋯⋯⋯⋯⋯⋯⋯⋯⋯⋯⋯⋯⋯⋯⋯⋯464.4等和线定理⋯⋯⋯⋯⋯⋯⋯⋯⋯⋯⋯⋯⋯⋯⋯⋯⋯⋯⋯⋯⋯⋯⋯⋯⋯⋯⋯⋯⋯⋯⋯⋯⋯⋯465.三角形“四心”的向量表示 ⋯⋯⋯⋯⋯⋯⋯⋯⋯⋯⋯⋯⋯⋯⋯⋯⋯⋯⋯⋯⋯⋯⋯⋯⋯⋯⋯⋯⋯475.1三角形各心介绍⋯⋯⋯⋯⋯⋯⋯⋯⋯⋯⋯⋯⋯⋯⋯⋯⋯⋯⋯⋯⋯⋯⋯⋯⋯⋯⋯⋯⋯⋯⋯⋯475.2三角形各心的向量表示⋯⋯⋯⋯⋯⋯⋯⋯⋯⋯⋯⋯⋯⋯⋯⋯⋯⋯⋯⋯⋯⋯⋯⋯⋯⋯⋯⋯⋯47数列1.a n与S n⋯⋯⋯⋯⋯⋯⋯⋯⋯⋯⋯⋯⋯⋯⋯⋯⋯⋯⋯⋯⋯⋯⋯⋯⋯⋯⋯⋯⋯⋯⋯⋯⋯⋯⋯⋯⋯472.等差数列⋯⋯⋯⋯⋯⋯⋯⋯⋯⋯⋯⋯⋯⋯⋯⋯⋯⋯⋯⋯⋯⋯⋯⋯⋯⋯⋯⋯⋯⋯⋯⋯⋯⋯⋯⋯472.1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 ⋯⋯⋯⋯⋯⋯⋯⋯⋯⋯⋯⋯⋯⋯⋯⋯⋯⋯⋯⋯⋯⋯⋯⋯⋯⋯⋯⋯473.等比数列⋯⋯⋯⋯⋯⋯⋯⋯⋯⋯⋯⋯⋯⋯⋯⋯⋯⋯⋯⋯⋯⋯⋯⋯⋯⋯⋯⋯⋯⋯⋯⋯⋯⋯⋯⋯⋯484.一些特殊数列的前n项和⋯⋯⋯⋯⋯⋯⋯⋯⋯⋯⋯⋯⋯⋯⋯⋯⋯⋯⋯⋯⋯⋯⋯⋯⋯⋯⋯⋯⋯⋯495.常见的裂项方式⋯⋯⋯⋯⋯⋯⋯⋯⋯⋯⋯⋯⋯⋯⋯⋯⋯⋯⋯⋯⋯⋯⋯⋯⋯⋯⋯⋯⋯⋯⋯⋯⋯⋯496.求和⋯⋯⋯⋯⋯⋯⋯⋯⋯⋯⋯⋯⋯⋯⋯⋯⋯⋯⋯⋯⋯⋯⋯⋯⋯⋯⋯⋯⋯⋯⋯⋯⋯⋯⋯⋯⋯⋯⋯49立体几何1.立体几何初步⋯⋯⋯⋯⋯⋯⋯⋯⋯⋯⋯⋯⋯⋯⋯⋯⋯⋯⋯⋯⋯⋯⋯⋯⋯⋯⋯⋯⋯⋯⋯⋯⋯⋯⋯502.常见几何体的外接球模型⋯⋯⋯⋯⋯⋯⋯⋯⋯⋯⋯⋯⋯⋯⋯⋯⋯⋯⋯⋯⋯⋯⋯⋯⋯⋯⋯⋯⋯⋯503.空间向量⋯⋯⋯⋯⋯⋯⋯⋯⋯⋯⋯⋯⋯⋯⋯⋯⋯⋯⋯⋯⋯⋯⋯⋯⋯⋯⋯⋯⋯⋯⋯⋯⋯⋯⋯⋯⋯533.1基础知识⋯⋯⋯⋯⋯⋯⋯⋯⋯⋯⋯⋯⋯⋯⋯⋯⋯⋯⋯⋯⋯⋯⋯⋯⋯⋯⋯⋯⋯⋯⋯⋯⋯⋯⋯533.2利用空间向量证明位置关系⋯⋯⋯⋯⋯⋯⋯⋯⋯⋯⋯⋯⋯⋯⋯⋯⋯⋯⋯⋯⋯⋯⋯⋯⋯⋯⋯⋯533.3利用空间向量求解距离问题⋯⋯⋯⋯⋯⋯⋯⋯⋯⋯⋯⋯⋯⋯⋯⋯⋯⋯⋯⋯⋯⋯⋯⋯⋯⋯⋯⋯543.4利用空间向量求解距离问题⋯⋯⋯⋯⋯⋯⋯⋯⋯⋯⋯⋯⋯⋯⋯⋯⋯⋯⋯⋯⋯⋯⋯⋯⋯⋯⋯⋯544.面积射影定理⋯⋯⋯⋯⋯⋯⋯⋯⋯⋯⋯⋯⋯⋯⋯⋯⋯⋯⋯⋯⋯⋯⋯⋯⋯⋯⋯⋯⋯⋯⋯⋯⋯⋯⋯555.三余弦定理⋯⋯⋯⋯⋯⋯⋯⋯⋯⋯⋯⋯⋯⋯⋯⋯⋯⋯⋯⋯⋯⋯⋯⋯⋯⋯⋯⋯⋯⋯⋯⋯⋯⋯⋯⋯55解析几何1.直线与圆⋯⋯⋯⋯⋯⋯⋯⋯⋯⋯⋯⋯⋯⋯⋯⋯⋯⋯⋯⋯⋯⋯⋯⋯⋯⋯⋯⋯⋯⋯⋯⋯⋯⋯⋯⋯⋯561.1斜率公式 ⋯⋯⋯⋯⋯⋯⋯⋯⋯⋯⋯⋯⋯⋯⋯⋯⋯⋯⋯⋯⋯⋯⋯⋯⋯⋯⋯⋯⋯⋯⋯⋯⋯⋯⋯561.2直线的五种方程 ⋯⋯⋯⋯⋯⋯⋯⋯⋯⋯⋯⋯⋯⋯⋯⋯⋯⋯⋯⋯⋯⋯⋯⋯⋯⋯⋯⋯⋯⋯⋯⋯561.3夹角公式 ⋯⋯⋯⋯⋯⋯⋯⋯⋯⋯⋯⋯⋯⋯⋯⋯⋯⋯⋯⋯⋯⋯⋯⋯⋯⋯⋯⋯⋯⋯⋯⋯⋯⋯⋯561.4斜率关系 ⋯⋯⋯⋯⋯⋯⋯⋯⋯⋯⋯⋯⋯⋯⋯⋯⋯⋯⋯⋯⋯⋯⋯⋯⋯⋯⋯⋯⋯⋯⋯⋯⋯⋯⋯57571.6平行与垂直 ⋯⋯⋯⋯⋯⋯⋯⋯⋯⋯⋯⋯⋯⋯⋯⋯⋯⋯⋯⋯⋯⋯⋯⋯⋯⋯⋯⋯⋯⋯⋯⋯⋯571.7距离公式 ⋯⋯⋯⋯⋯⋯⋯⋯⋯⋯⋯⋯⋯⋯⋯⋯⋯⋯⋯⋯⋯⋯⋯⋯⋯⋯⋯⋯⋯⋯⋯⋯⋯⋯⋯571.8四种直线系方程 ⋯⋯⋯⋯⋯⋯⋯⋯⋯⋯⋯⋯⋯⋯⋯⋯⋯⋯⋯⋯⋯⋯⋯⋯⋯⋯⋯⋯⋯⋯⋯⋯572.圆的方程⋯⋯⋯⋯⋯⋯⋯⋯⋯⋯⋯⋯⋯⋯⋯⋯⋯⋯⋯⋯⋯⋯⋯⋯⋯⋯⋯⋯⋯⋯⋯⋯⋯⋯⋯⋯⋯572.1圆的一般与标准方程⋯⋯⋯⋯⋯⋯⋯⋯⋯⋯⋯⋯⋯⋯⋯⋯⋯⋯⋯⋯⋯⋯⋯⋯⋯⋯⋯⋯⋯⋯57圆锥曲线1.椭圆⋯⋯⋯⋯⋯⋯⋯⋯⋯⋯⋯⋯⋯⋯⋯⋯⋯⋯⋯⋯⋯⋯⋯⋯⋯⋯⋯⋯⋯⋯⋯⋯⋯⋯⋯⋯⋯⋯⋯582.双曲线⋯⋯⋯⋯⋯⋯⋯⋯⋯⋯⋯⋯⋯⋯⋯⋯⋯⋯⋯⋯⋯⋯⋯⋯⋯⋯⋯⋯⋯⋯⋯⋯⋯⋯⋯⋯⋯⋯593.抛物线⋯⋯⋯⋯⋯⋯⋯⋯⋯⋯⋯⋯⋯⋯⋯⋯⋯⋯⋯⋯⋯⋯⋯⋯⋯⋯⋯⋯⋯⋯⋯⋯⋯⋯⋯⋯⋯⋯594.圆锥曲线共性公式、结论⋯⋯⋯⋯⋯⋯⋯⋯⋯⋯⋯⋯⋯⋯⋯⋯⋯⋯⋯⋯⋯⋯⋯⋯⋯⋯⋯⋯⋯⋯⋯60排列与组合1. 两个计数原理⋯⋯⋯⋯⋯⋯⋯⋯⋯⋯⋯⋯⋯⋯⋯⋯⋯⋯⋯⋯⋯⋯⋯⋯⋯⋯⋯⋯⋯⋯⋯⋯⋯⋯⋯612. 排列数公式⋯⋯⋯⋯⋯⋯⋯⋯⋯⋯⋯⋯⋯⋯⋯⋯⋯⋯⋯⋯⋯⋯⋯⋯⋯⋯⋯⋯⋯⋯⋯⋯⋯⋯⋯⋯613. 组合数公式及性质⋯⋯⋯⋯⋯⋯⋯⋯⋯⋯⋯⋯⋯⋯⋯⋯⋯⋯⋯⋯⋯⋯⋯⋯⋯⋯⋯⋯⋯⋯⋯⋯⋯624.分配问题⋯⋯⋯⋯⋯⋯⋯⋯⋯⋯⋯⋯⋯⋯⋯⋯⋯⋯⋯⋯⋯⋯⋯⋯⋯⋯⋯⋯⋯⋯⋯⋯⋯⋯⋯⋯⋯625.二项式定理⋯⋯⋯⋯⋯⋯⋯⋯⋯⋯⋯⋯⋯⋯⋯⋯⋯⋯⋯⋯⋯⋯⋯⋯⋯⋯⋯⋯⋯⋯⋯⋯⋯⋯⋯⋯63概率1.离散型随机变量⋯⋯⋯⋯⋯⋯⋯⋯⋯⋯⋯⋯⋯⋯⋯⋯⋯⋯⋯⋯⋯⋯⋯⋯⋯⋯⋯⋯⋯⋯⋯⋯⋯⋯641.性质⋯⋯⋯⋯⋯⋯⋯⋯⋯⋯⋯⋯⋯⋯⋯⋯⋯⋯⋯⋯⋯⋯⋯⋯⋯⋯⋯⋯⋯⋯⋯⋯⋯⋯⋯⋯⋯⋯642.离散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643.常见分布列⋯⋯⋯⋯⋯⋯⋯⋯⋯⋯⋯⋯⋯⋯⋯⋯⋯⋯⋯⋯⋯⋯⋯⋯⋯⋯⋯⋯⋯⋯⋯⋯⋯⋯⋯64 2.统计⋯⋯⋯⋯⋯⋯⋯⋯⋯⋯⋯⋯⋯⋯⋯⋯⋯⋯⋯⋯⋯⋯⋯⋯⋯⋯⋯⋯⋯⋯⋯⋯⋯⋯⋯⋯⋯⋯⋯651.回归直线方程⋯⋯⋯⋯⋯⋯⋯⋯⋯⋯⋯⋯⋯⋯⋯⋯⋯⋯⋯⋯⋯⋯⋯⋯⋯⋯⋯⋯⋯⋯⋯⋯⋯⋯652. 相关系数⋯⋯⋯⋯⋯⋯⋯⋯⋯⋯⋯⋯⋯⋯⋯⋯⋯⋯⋯⋯⋯⋯⋯⋯⋯⋯⋯⋯⋯⋯⋯⋯⋯⋯⋯653.独立性检验⋯⋯⋯⋯⋯⋯⋯⋯⋯⋯⋯⋯⋯⋯⋯⋯⋯⋯⋯⋯⋯⋯⋯⋯⋯⋯⋯⋯⋯⋯⋯⋯⋯⋯⋯⋯654.复数⋯⋯⋯⋯⋯⋯⋯⋯⋯⋯⋯⋯⋯⋯⋯⋯⋯⋯⋯⋯⋯⋯⋯⋯⋯⋯⋯⋯⋯⋯⋯⋯⋯⋯⋯⋯⋯⋯⋯651.复数概念⋯⋯⋯⋯⋯⋯⋯⋯⋯⋯⋯⋯⋯⋯⋯⋯⋯⋯⋯⋯⋯⋯⋯⋯⋯⋯⋯⋯⋯⋯⋯⋯⋯⋯⋯⋯662.复数分类⋯⋯⋯⋯⋯⋯⋯⋯⋯⋯⋯⋯⋯⋯⋯⋯⋯⋯⋯⋯⋯⋯⋯⋯⋯⋯⋯⋯⋯⋯⋯⋯⋯⋯⋯⋯663.复数相等⋯⋯⋯⋯⋯⋯⋯⋯⋯⋯⋯⋯⋯⋯⋯⋯⋯⋯⋯⋯⋯⋯⋯⋯⋯⋯⋯⋯⋯⋯⋯⋯⋯⋯⋯⋯666.复数的四则运算法则⋯⋯⋯⋯⋯⋯⋯⋯⋯⋯⋯⋯⋯⋯⋯⋯⋯⋯⋯⋯⋯⋯⋯⋯⋯⋯⋯⋯⋯⋯⋯667.关于x的实系数二次函数有复数根⋯⋯⋯⋯⋯⋯⋯⋯⋯⋯⋯⋯⋯⋯⋯⋯⋯⋯⋯⋯⋯⋯⋯⋯⋯668.复数的计算高阶公式⋯⋯⋯⋯⋯⋯⋯⋯⋯⋯⋯⋯⋯⋯⋯⋯⋯⋯⋯⋯⋯⋯⋯⋯⋯⋯⋯⋯⋯⋯⋯66集合1.集合与简单逻辑(1)集合关系及运算中常用结论①A∩B=A⇔A∪B=____⇔A____B⇔B____A⇔A∩B=_____⇔A∪B=______;②德·摩根定律:C U A∩B=C U A∪C U B,C U A∪B=C U A∩C U B;(2)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共有_____个子集;_____个真子集;非空子集有______个;非空真子集有_____个.(3)含逻辑连接词命题真假判定①p与¬p真假________;②p∧q一假即为_______,两真才为______;③p∨q一真即为_______,两假才为______;(4)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结论是都是大于小于至少一个至多一个至少n个至多n个对所有x,成立p或q p且q对任何x,不成立否定(5)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全称命题:对∀x∈A,使p x 成立,其否定为:_________________;特称命题:∃x∈A,使p x 成立,其否定为________________.若q⇒p,则p是q的____________;若p⇒q,且q⇒p,则p是q的__________.②集合法:若满足条件p的集合为A,满足条件q的集合为B,若A⊂≠B,则p是q的______________;若B⊂≠A,则p是q的______________;若A=B,则p是q的______________.不等式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对称性:a>b⇔b____a(双向性)(2)传递性:a>b,b>c⇒a___c(单向性)(3)可加性:a>b⇔a+c___b+c(双向性)(4)同向可加性:a>b,c>d⇔a+c___b+d(单向性)(5)可乘性:a>b,c>0⇒ac___bc;a>b,c<0⇒ac___bc(6)a>b>0;c>d>0⇒ac___bd(7)乘方法则:a>b>0,a n___b n n∈N,n≥2(8)开方法则:a>b>0⇒n a___n b(n∈N,n≥2)(9)若a,b∈R+,m,n∈N+,则a m+n+b m+n___a m b n+a n b m(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推广:若a,b,c∈R+,m,n,r∈N+,则a m+n+r+b m+n+r+c m+n+r____a m b n c r+a n b r c m+a r b m c n(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1.2.倒数性质(1)ab≻0,则a≺b⇔1a ___1b(2)a≺0≺b⇒1a ___1b(3)a≻b≻0,0≺c≺d⇒ac ___bd(4)0≺a≺x≺b或a≺x≺b≺0⇒1_____1_____1若a ≻b ≻0,m ≻0则(1)b a _____b +m a +m ;b a ______b -m a -m b -m ≻0 (2)a b ______a +m b +m ;a b _______a -m b -mb -m ≻0 2.基本不等式2.1基本不等式(1)如果a ≻0,b ≻0那么________,当且仅当________时,等号成立.其中a +b 2叫作a ,b 的________,ab 叫作a ,b 的________,即正数的算数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注意:a :基本不等式的前提是“一正”“二定”“三相等”;其中“一正”指________,“二定”指________,“三相等”指________.b :连续使用不等式要注意取得一致.变形1:____________________;变形2:____________________;(2)重要不等式:a ,b ∈R ⇒a 2+b 2≥_____;变形1:___________________;变形2:___________________;(3)基本不等式串:21a+1b ____ab ____a +b 2____a 2+b 22a ,b ∈R + 2.2.均值定理已知x ,y ∈R +,(1)如果x +y =S (定值),则xy ____x +y 22=____(当且仅当“x =y ”时等号成立).即“和为定值,积有______”(2)如果xy =P (定值),则x +y ____2xy =____(当且仅当“x =y ”时等号成立).即“积为定值,和有______”2.3常见求最值模型模型一:mx +n x ≥______m ≻0,n ≻0 ,当且仅当______时等号成立;模型二:mx +n =m x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且仅当模型三:x ax 2+bx +c =1ax +c x +b____12ac +b a ≻0,c ≻0 ,当且仅当_____时等号成立;模型四:x n -mx =mx n -mx m __________1m mx +n -mx 2 2=__________m ≻0,n ≻0,0≺x ≺n m,当且仅当______时等号成立.2.4其他不等式(1)a 3+b 3+c 3≥__________;(2)a 2+b 2+c 2_____ab +ac +bc (a ,b ,c ∈R ,当且仅当__________时取等号)(3)柯西不等式:设a 1,a 2⋯a n ,b 1,b 2⋯b n ∈R ,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且仅当b i =0i =1,2⋯n 或存在一个实数k ,使得a i =kb i i =1,2,3⋯n 时,等号成立.(4)权方和不等式:x 2a +y 2b ≥_________;当且仅当x a =y b等号成立x ,y ,a ,b ≻0 (5)绝对值不等式:①对任意实数a ,b ,有a +b _____a +b ,其中等号成立的条件为_____;②对任意实数a ,b ,有a -b _____a +b ,其中等号成立的条件为_____;③对任意实数a ,b ,有a -b _____a ±b _____a +b .2.5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1)直接使用(2)分析法:a 、凑项;b 、凑系数;c 、凑完全平方式;d 、分离(3)代换:a 、“1”的代换;b 、消元;c 、判别式法;d 、局部代换;e 、三角代换(4)构造(5)待定系数法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1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1)f x g x>0⇔f x ⋅g x _____0⇔f x ___0g x ___0 或f x ___0g x ___0 ;(2)f x g x<0⇔f x ⋅g x _____0⇔f x ___0g x ___0 或f x ___0g x ___0 ;(3)f x ≥0⇔f x ⋅g x _____0或f x ___0⇔f x ___0 或f x ___0 ;(4)f x g x ≤0⇔f x ⋅g x _____0或f x ___0⇔f x ___0g x ___0 或f x ___0g x ___0 .3.2高次不等式的解法(1)先把不等式化为一端为零,再对另一端分解因式,并求出它的零点(2)把这些零点标在“序轴”上,再用一条光滑的曲线(3)从x 轴的右端上方起,依次穿过这些零点(注意:含重根时“奇穿偶不穿”),则大于零的不等式的解对应着曲线在x 轴上方各部分的实数x 的取值集合的并集;小于零的不等式的解对应着曲线在x 轴下方各部分的实数x 的取值集合的并集.3.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判别式Δ=b 2-4ac Δ>0Δ=0Δ<0二次函数y =ax 2+bx+c a ≻0 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 =0a >0 的根①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ax 2+bx +c >0a >0 的解集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ax 2+bx +c <0a >0 的解集⑦________⑧________⑨________3.4超越不等式的解法(1)指数不等式通过变形先化为a f x>ag x的形式,再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化为普通不等式求解即可;即:当0<a<1时,af x>ag x⇔__________;当a >1时,af x>a g x⇔_____________.(2)对数不等式先变形化为log f xa >log g xa 的形式,再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化为普通不等式解即可,即:当0<a <1时,log f xa >log g x a ⇔f x _____g xf x _____0;f xg xf x _____g x出解集4.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1)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其关键是对参数分类讨论的标准的寻求,一般地考虑的次序为:①二次项系数含参时,对二次项系数分:_____,_____,_____;②二次项系数确定时,讨论判别式的_____,_____,_____;③有两根时(判别式≥0的前提下),讨论两根的_____,_____,_____.(2)不等式的恒成立(有解),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常用的处理方法有:①直接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对于含参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恒正(负)的等价条件处理);②分离参数后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优先考虑此方法)③数形结合(尽量化为“动直线定曲线”型处理)④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a:“判别式+韦达定理”,适用于两根均大(小)于k或两根一根大于k另一根小于k的情况b:数形结合的方法(总是利用以下三个方面列不等式求解)1)判别式的正负;2)对称轴必须满足的范围;3)已知区间端点处函数值的正负.5.含有几何意义的目标函数(1)形如z=x-a2+y-b2型的目标函数这是一个圆的模型,可化为求定义范围内的点_____与点_____之间距离的最值问题.其常见形式等价为__________,_______.(2)形如z=ay+bcx+dac≠0型的目标函数这是一个斜率模型,可将其变形为__________,将问题化为求定义范围内的点_____与__ ___连线斜率的_____倍的范围、最值等.其常见等价形式为_______,_______.(3)形如z=Ax+By+C型目标函数这是一个距离模型,可以化为_____________的形式,将问题转化为求定义范围内的点___函数1.立方公式(1)a3+b3=______________;(2)a3-b3=______________;(3)a+b3=______________;(4)a-b3=______________.2.映射(1)若A有m个元素,B有n个元素;则映射f:A→B有___________个;映射f:B→A有___________个3.函数定义域3.1.基本初等函数定义域已知函数解析式,若未作特殊说明,则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1x⋯⋯⋯⋯分式中分母____________;(2)2n x⋯⋯⋯偶次方根的数或式______________;(3)a x⋯⋯⋯⋯指数的底数____________;(4)log x a⋯⋯⋯对数函数的底数___________,真数_______;(5)tan x⋯⋯⋯⋯正切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cot x⋯⋯⋯⋯余切函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xαα≤0⋯幂函数中零次幂或者负指数次幂的底数____________. 3.2.抽象函数定义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以“x”为中心;(2)对应法则相同,“()”内的取值范围相等.3.3.定义域恒成立问题1.复合型函数中定义域恒成立问题:①f x 定义域为R⇔f x ≥0恒成立;②log a f x 定义域为R⇔f x >0恒成立.log a f x 值域为R⇔f x 能取到所有的正数.4.函数的解析式求函数解析式的4种方法:(1)换元法(从前到后)(2)配凑法(整体法)(从后到前)(3)待定系数法(4)解方程组法:f x 与f1x、f-x 构建方程组5.函数值域的求法(1)直接法(2)分离常数法类型一.一次一次:形如y=ax+bcx+d解决方法--“三线法”横线:一次项系数之比y=a c;竖线:令分母部分为零x=-d c;象限:“撇-捺”(与k的符号作用相同)类型二.二次一次:形如y=ax2+bx+cd x+e解决方法--换元法①令一次函数为t,解出x,并标注t的取值范围f t ;②将函数f x 转化成关于t的函数f t ;③利用对勾函数或者双刀函数的图像解出值域.预备知识:对勾函数:形如y=ax+bxa,b>0①定义域②特殊点③值域④渐近线双刀函数:形如y =ax -bxa ,b >0①定义域②特殊点③值域④渐近线类型三.一次+一次:形如y =ax +b +cx +d (a ,b ,c ,d ∈R )解决方法:①令一次=t ,解出x ,并标注t 的取值范围f t ;②将函数f x 转化成关于t 的函数f t ;(3)代数换元法类型.一次+二次(5)配方法(6)单调性法(7)反函数法(8)判别式法(9)均值不等式法(10)调和函数法(11)实根分步法(12)数形结合法(13)余弦定理法(14)等式法(15)图象法(16)导函数法6.函数的单调性:注意单调区间书写用“,”或“和”连接6.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设∀x1,x2∈a,b,那么(1)若x1<x2,f x1-f x2<0⇔f x 为___________;若f x1-f x2x1-x2>0⇔f x 为;若x1-x2f x1-f x2>0⇔f x 为__________________;(同号为增)(2)若x1<x2,f x1-f x2>0⇔f x 为_________;若f x1-f x2x1-x2<0⇔f x 为_______________;(异号为减)若x1-x2f x1-f x2>0⇔f x 为__________________;6.2.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1)定义法定义法:一般处理抽象函数第一步:定义x1,x2∈a,b,设x1>x2,Δx=x1-x2>0;第三步:若Δx⋅Δy>0,函数为a,b上的增函数;若Δx⋅Δy<0,函数为a,b上的减函数.(2)性质法①增函数+增函数=_____________;减函数+减函数=_______________;增函数-减函数=________________;减函数-增函数=________________;增函数+减函数=________________;②若f x ,g x 为增函数,则1f xf x >0为___________;f x f x ≥0为___________;f-1x 为___________;-f x 为_____________;f x ⋅g x f x >0,g x >0为_______________;(3)复合函数的单调性若函数u=g x ,y=f u,y=f g x;外层函数y=f u增函数增函数减函数减函数内层函数u=g x 增函数减函数增函数减函数复合函数y=f g x注意:同增异减,如果是多层复合函数,判断顺序由内及外(4)导数法设f x 在定义域内可导,如果f'x >0,那么函数在该区间上为_______________;如果f'x <0,那么函数在该区间上为_______________;f'x >0是函数f x 在其定义域内为增函数的______________;(5)图象法从左到右,图象上升即为_____________;从左到右,图象下降即为__________.解题小技巧:当y≥0的时候,y与y2的单调区间相同(6)每一段的单调性必须相同(7)各段之间的单调性要连续7.函数的奇偶性(1)前提条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f x =f-x偶函数;f-x=-f x 奇函数,(2)运算性质a:奇×奇=_________;b:偶×偶=_____________;c:奇×偶=_________;d:奇±奇=_____________;e:偶±偶=_________;f:奇±偶=____________;拓展:定义F x =f1x ⋅f2x ⋯f n x ,注意(f i x ≠0,并且具有奇偶性),若m为这n个函数中奇函数的个数,则F x =奇函数,m为奇数偶函数,m为偶数(3)复合函数的奇偶性:若函数u=g x ,y=f u,y=f g x:保证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外层函数y=f u奇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偶函数内层函数u=g x 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偶函数复合函数y=f g x“有偶则偶”注意适用范围:a、内外层函数同时具有奇偶性b、只要内层函数为偶函数则一定为偶函数(4)奇偶性的常见性质a、偶函数图象关于______轴对称;奇函数图象关于______对称.b、奇函数如果原点有定义,必有f0 =___________.c、一般情况下,奇函数的反函数仍然是_____,偶函数的反函数______.d、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是___________,这是一类函数.e、任何一个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f x 都可以写成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和的形式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g 、f x =f x 是函数f x 为偶函数的_______________.h 、f x 与f x +a a ≠0 奇偶性的关系:f x 为偶函数f x +a 为偶函数f x 为奇函数f x +a 为奇函数f x +a 为奇函数i 、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ax n +bx n -1+cx n -2+⋯+t ,若函数为奇函数,则偶次幂函数系数为____________;若函数为偶函数,则奇次幂系数为___________.j 、奇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为___________.(5)奇函数模型①特殊复合型g x =f x -f -x 例如:____________②分数指数型f x =a x -1a x+1例如:_____________③对数分数型f x =log a mx +n mx -n例如:_____________④对数根式型f x =log 1+m 2x 2±mxa例如:______________⑤双绝对值型f x =x +a -x -a例如:_______________(6)偶函数模型①特殊二次函数f x =ax 2+b ,f x =ax 2+b x 例如:____________②特殊复合型g x =f x +f -x例如:____________③对数二倍型f x =log a mx +1a-m2x 例如:____________④双绝对值型f x =x +a +x -a例如:____________8.函数的对称性:同号→对称轴;异号→对称中心(1)图象自身的对称性f x +a =f -x +a ⇔x =a ;f x +a =-f -x +a ⇔a ,0 (2)两个函数的对称性--------------“取相等”①y =f x 与y =-f x 关于_________________轴对称;③y=f x 与y=-f-x关于__________________对称;④y=f x 与y=f2a-x关于直线____________对称;⑤y=f x+a与y=f a-x关于直线__________对称;⑥y=f x+a与y=-f a-x关于点___________对称;⑦y=f ax+b与y=f c-ax关于直线_________对称;⑧y=f ax+b与y=-f c-ax关于点__________对称.9.函数的周期性(1)核心公式:f x+T=f x T≠0⇔T;(2)周期结论f x 与f x+a关系推导出来的周期结论①f x+a=f x ,周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f x+a=-f x1f x-1f xf x-a,周期为__________________;③f x+a=f x +1f x -1,周期为___________________;④f x+a=f x -1f x +1,周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⑤f x =f x-a-f x-2a,周期为___________;(3)与对称性有关的周期结论定义在R上的函数f x①若函数有两个对称轴x=a,x=b,则函数f x 为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为___________;特殊地:f x+a=f a-xf x 为偶函数⇒f x 的周期为___________;②若函数有两个对称中心a,0,b,0,则函数f x 为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为___________;特殊地:f x+a=-f a-xf x 为奇函数⇒f x 的周期为_________;③若函数有一个对称中心a,0,有一个对称轴x=b,则函数f x 为周期函数有,最小正周期为___特别地f a+x=f a-xf x 为奇函数⇒f x 的周期为____________;f x+a=-f a-xf x 为偶函数⇒f x 的周期为_______________;④若f x 和g x 分别为周期为T1,T2的周期函数,则f x ±g x 为周期函数⇔T1T2∈Q.不是所有的周期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比如常函数;⑤无敌公式:“+”得对称,“-”得周期,同号对称轴,异号对称中心f ax+b=f c-ax⇔x=b+c 2af ax+b+f c-ax=d⇔b+c2a,d2f ax+b=f ax+c⇔T=b-c a10.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1)解析式:①一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顶点式: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交点式: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判别式对称轴边界点(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规律:f x =ax2+bx+c,a≻0零点分布图象满足条件x1<x2<m____ ____ ____m<x1<x2____ ____x 1<m <x 2______m <x 1<x 2<n____________________m <x 1<n <x 2<p_______________只有一个根在m ,n 之间_______________11.函数的图象变换①将函数y =f wx 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y =f w x +a 的图象;②将函数y =f x 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y =f x +b 的图象;③将函数y =f x 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y =f x 的图象;④将函数y =f x 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y =f x 的图象;12.指数与对数(1)分数指数幂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是:a m n=________________;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是:a-mn=___________=_________;(a r)s=_________________;(ab)r=_________________;(3)对数的定义①若a x=N a>0,且a≠1,则x叫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x=log N a,其中a叫做底数,N叫做真数.②真数和零没有对数.③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x=log N a⇔a x=N a>0,a≠1,N≻0(4)几个重要的对数恒等式log1a=________;log a a=________;log a b a=________;(5)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常用对数:lg N,即log N10;自然对数:ln N,即log N e(其中e=2.71828⋯)(6)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a>0,a≠1,M>0,N>0,那么①加法:log a M+log a M=____________________;②减法:log a M-log a N=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数乘:log a M 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a log a 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log a m M 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换底公式:log N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指数函数的图象函数名称指数函数定义函数y=a x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a>10<a<1图象定义域值域过定点奇偶性变化情况解题小技巧:函数y=ma x-c+b,恒过点_________________;a:当底数大小不定时,必须分“a>1”和“0<a<1”两种情形讨论.b:当0<a<1时,x→+∞,y→0;a的值越小,图象越靠近y轴,递减的速度越快.当a>1时x→+∞,y→0;a的值越大,图象越靠近y轴,递增速度越快.c:指数函数y=a x与y=1a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函数①y=a x;②y=b x;③y=c x;④y=d x的图象如图(1)所示,则0<b<a<1<d<c;即x∈(0,+∞),b x<a x<d x<c x(底大幂大);x∈(-∞,0)时,b x>a x>d x>c x.图(1)图(2)d:特殊函数:函数y=2x,y=3x,y=12x,y=13 x的图象如图(2)所示.e:指数式大小比较方法①单调性法:化为同底数指数式,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比较.②中间量法:当指数式的底数和指数各不相同时,需要借助中间量“0”和“1”作比较.③分类讨论法:指数式的底数不定时,需要分类讨论底数的情况,在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比较.④比较法:有作差比较与作商比较两种,其原理分别为:1)若A-B>0⇔A>B;若A-B<0⇔A<B;若A-B=0⇔A=B;2)当两个式子均为正值的情况下,可用作商法,判断AB >1,或AB<1即可.(8)对数函数的图象函数名称对数函数定义函数y=log x a 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a≻10≺a≺1定义域值域过定点奇偶性单调性函数值的变化情况解题小技巧:函数y =m log x -ca+b ,恒过点_________________;a :底数变化与图象变化的规律在同一坐标系内,当a >1时,随a 的增大,对数函数的图象愈靠近x 轴;当0<a <1时,对数函数的图象随a 的增大而远离x 轴.(见下图)13.反函数(1)反函数的定义设A ,B 分别为函数y =f (x )的定义域和值域,如果由函数y =f (x )所解得的x =φ(y )也是一个函数(即对任意的一个y ∈B ,都有唯一的x ∈A 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函数x =φ(y )是函数y =f (x )的反函-1-1-1的取值范围即定义域都是B,对应法则都为f-1.由定义可以看出,函数y=f(x)的定义域A正好是它的反函数y=f-1(x)的_________;函数y =f(x)的值域B正好是它的反函数y=f-1(x)的_________.注意:并不是每个函数都有反函数,有些函数没有反函数,如y=x2.一般说来,单调函数有反函数.(1)反函数存在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函数的求法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3)反函数的性质①原函数y=f(x)与反函数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称;②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y=f-1(x)的_________、_________;③若P a,b在原函数y=f(x)的图象上,则点_______在反函数y=f-1(x)的图象上;④一般地,函数y=f(x)要有反函数它必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f-1f x=_______________;=x,f f-1x14.幂函数(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__________的函数,即以底数为自变量,幂为因变量,指数为常数的函数称为幂函数.(2)幂函数的特征:同时满足一下三个条件才是幂函数①x a的系数为_______;②x a的底数是________;③指数为_______.(3)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常见的幂函数图像及性质:函数y=x y=x2y=x3y=x12y=x-1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公共点导数1.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计算1.1平均变化率及瞬时变化率(1)f x 从x 1到x 2的平均变化率是:Δy Δx =______________;(2)f x 在x =x 0处的瞬时变化率是:limΔx →0ΔyΔx=___________________;1.2导数的概念(1)f x 在x =x 0处的导数就是f x 在x =x 0处的____________,记作y '|x =x 0或f 'x 0 =limΔx →0f x 0+Δx -f x 0Δx.(2)当把上式中的x 0看作x 时,f 'x 即为f x 的导函数,简称导数,即y '=f 'x =_________________.1.3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f x 在x =x 0处的导数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曲线y =f x 在点1.4.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1)C '=_____(C 为导数).(2)x n '=_____(n ∈Q ∗)(3)sin x '=______(4)cos x '=_____(5)e x '=_____(6)a x '=_____(7)ln x '=_____(8)log x a '=_____1.5导数的运算法则(9)f x ±g x '=_____________(10)f x ⋅g x '=_______________(11)f xg x'=______________g x ≠0 1.6导数的切线方程(12)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方程:先求出曲线在该点处的导数即__________,再用______求出切线的方程.(13)曲线过某点处的切线方程:先设出__________,求出曲线在切点的_____,利用切线过已知点,求出___________,再求出切线方程.(14)两曲线的公共切线:先分别设出两曲线的________,再分别求出两曲线在切点处的________,分别列出两曲线的________,再利用公切线的斜率和截距相同,求出切线方程.(15)已知斜率,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先利用切线的斜率求出__________,再列出点斜式方程即可.2.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2.1函数的导数与单调性的关系函数y =f x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1)若f 'x ≻0,则函数在这个区间内__________.(2)若f 'x ≺0,则函数在这个区间内__________.(4)若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则f'x _________.(5)若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减,则f'x _________.(6)若函数(非常量函数)在区间上不单调,则____________.2.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的步骤①先求函数的_________;②再求函数的_________;③令导函数大于0,得函数的单调______区间;④令导函数小于0,得函数的单调______区间;注意:单调区间一定要写成区间形式,且增(减)区间有多个的,用“和”或者“逗号”连接,不可用并集的符号表示.2.3函数的极值与导数(7)函数的极小值与极小值点若函数f x 在点x=a处的函数值f a 比它在点x=a附近其他点的函数值______,而且函数在x=a附近左侧___________,右侧__________,则a点叫做函数的极小值点,f a 叫做函数的极小值.(2)函数的极大值与极大值点若函数f x 在点x=b处的函数值f b 比它在点x=b附近其他点的函数值______,而且函数在x=b附近左侧___________,右侧__________,则b点叫做函数的极大值点,f b 叫做函数的极大值.(3)若可导函数y=f x 在x=x0处取得极值,则__________;反之,则不成立.(4)f x 在区间I上无极值等价于函数f x 在区间上是单调函数,进而得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在I上恒成立.(5)求函数极值的步骤①先求导函数;②令导函数为0,求出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再利用导数判定这些点两侧函数的单调性,若左增右减,则在这一点取得__________;若左减右增,则在这一点取得__________.(8)函数f x 在区间a,b上有最值的条件如果在区间a,b上函数y=f x 的图象是一条_________________的曲线,那么它必有最大值和最小值.(9)求y=f x 在区间a,b上的最大(小)值的步骤①求函数y=f x 在a,b内的____________;②将函数y=f x 的各极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f a ,f b 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10)若∀x∈R,f x ≻0恒成立,则________;若∀x∈R,f x ≺0恒成立,则_______.(11)若∃x0∈I,f x0≺0恒成立,则_______.≻0恒成立,则________;若∃x0∈I,f x0(12)设f x 与g x 的定义域的交集为D,若∀x∈D,f x ≻g x 恒成立,则有___________ ____.(13)若对∀x1∈I1,x2∈I2,f x1恒成立,则__________________.≻g x2(14)若∀x1∈I1,∃x2∈I2,使得f x1,则__________________.≻g x2(15)若∀x1∈I1,∃x2∈I2,使得f x1,则__________________.≺g x2(16)已知f x 在区间I1上的值域为A,g x 在区间I2上值域为B,若对∀x1∈I1,∃x2∈I2,使得f x1=g x2成立,则A_____B.(17)若三次函数f x 有三个零点,则方程f'x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且极大值_____ _0,极小值______0.3.构造函数(1)对于不等式f'x ≻k k≠0,构造函数____________;(2)对于不等式xf'x +f x ≻0,构造函数____________;(3)对于不等式xf'x -f x ≻0,构造函数____________;(4)对于不等式xf'x +nf x ≻0,构造函数____________;(5)对于不等式xf'x -nf x ≻0,构造函数____________;(6)对于不等式f'x +f x ≻0,构造函数____________;(7)对于不等式f'x -f x ≻0,构造函数____________;(8)对于不等式f'x +kf x ≻0,构造函数____________;(9)对于不等式xf'x +2xf x ≻0,构造函数____________;(11)对于不等式f'x tan x+f x ≻0,构造函数____________;(12)对于不等式f'x -f x tan x≻0,构造函数____________;(13)对于不等式f'xf x≻0,构造函数____________;(14)对于不等式f'x ln x+f xx≻0,构造函数____________;4.证明题中常用的不等式(1)ln x≤__________x≻0(2)xx+1≤_________≤x x≻-1(3)e x≥_________(4)e-x≥_________(5)ln xx+1≺________x≻1(6)e x-e-x≥2x(7)sin x≺x≺tan x0≺x≺π2(8)ln x≥2x-1x+1,x≥1ln x≺2x-1x+1,0≺x≺1(9)ab≤a-bln a-ln b≤a+b2a≻b≻0对数平均不等式(10)e a+b2≤ea-e ba-b≤e a+e b2a≻b指数平均不等式5.泰勒展开式常用公式(1)e x≥12x2+x+1(2)ln1+x≥x-x22+13x3(3)sin x≥x-x33!+x55!,x≥0(4)cos x≥1-x22+x44!(5)1+xα≥1+ax+αα-12!x26.导数中常见的同构问题(1)xe x =__________≥ln x +x -1(2)x ln x =__________≤xe x -1(3)e xx =__________≥x -ln x +1(4)1-x ex ≤x -ln x =_______≤e xx -1三角函数1.任意角和弧度制以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1角的分类(1)任意角按照旋转方向分为_____、_____、______.(2)按终边位置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即______________.1.2象限角(4)第一象限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5)第二象限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6)第三象限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7)第四象限角的集合__________________.1.3角的弧度制(8)把等于_________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9)角的度量值有:________,________.(10)换算关系:1°=________rad ,1rad =________°.(11)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弧长公式为__________,扇形面积公式为_______________1.4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定义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 x ,y 那么各象限符号Ⅰ⑦⑧⑨Ⅱ⑩⑪⑫Ⅲ⑬⑭⑮Ⅳ⑯⑰⑱口诀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三角函数线有向线段⑲_____为正弦线有向线段⑳_____为余弦线有向线段㉑_____为正切线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其诱导公式2.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1)平方关系:__________________;扩展:“1”的代换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商数关系:____________;2.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组数一二三四五六角2k π+αk ∈z π+α-απ-απ2-απ2+α正弦余弦正切2.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角α0°30°60°90°120°150°180°角α的0πππ2π5πsin αcos αtan α3.三角恒等变换3.1三角变换技巧(1)三角变换技巧----角的“配”与“凑”①2α=______+______;α=2×_____;②α+β=2×_____;α-β2=α-β2-______③α=α+β -_____=α-β +_____=α+β2-_____;④2α=2α+β -___ =2α-β +___ =α+β +____=α+β -____;⑤2α+β=_____+α;2α-β=_____+α;⑥π4+α=π2-_______.(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名称公式使用条件两角和的余弦cos α+β =______________α,β∈R两角差的余弦cos α-β =______________两角和的正弦sin α+β =______________两角差的正弦sin α-β =______________两角和的正切tan α+β =_____________α,β,α+β≠π2+k πk ∈Z 两角差的正切tan α-β =_____________α,β,α-β≠π2+k πk ∈Z(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①sin2α=___________;②cos2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tan2α=___________.②sin2α=___________;(5)半角公式与万能公式①sin α2=____________;②cos α2=____________;③tan α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sinα=____________;⑤cosα______________;⑥tanα=____________;(6)辅助角公式a sinα+b sinα=_____________=sinα+φ,其中cosφ=_________,sinφ=____ _____,tanφ=________;特别的:sin A+cos A=___________;sin A+3cos A=________;3sin A+cos A=_________;(7)特殊结构的构造:构造对偶式例如:A=sin220°+cos250°+cos20°sin°50,cos220°+sin250°+cos20°sin°50可以通过A+B=2+sin70°,A-B=-12-sin70°两式的和,作进一步化简.(8)整体代换例如:sin x+cos x=m⇒2sin x cos x=__________;sinα+β=m,sinα-β=n,可求出sinαcosβ,cosαsinβ整体值,作为代换用.(9)和差化积①sinα+sinβ=_____________;②sinα-sinβ=_____________;③cosα+cosβ=____________;④cosα-cosβ=_____________;(10)积化和差①sinα⋅sinβ=______________;。

调和级数发散性的多种证明

调和级数发散性的多种证明

调和级数发散性的证明方法姓名:范璐婵摘要:本文给出了调和级数发散性的18种证明方法。

其中前13种散见于各种资料,笔者进行了整理,有的采用与原证不同的叙述,比原证更具体明了;后5种是笔者用有关定理或方法导出的。

关键词:调和级数发散性部分和收敛Proofs of the divergency of harmonic seriesName: Fan LuchanDirector: Wang YingqianAbstract:Eighteen methods to prove the divergency of harmonic seri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Some are known and some are new.Key words:harmonic series; divergency; partial sum; convergency引言调和级数11n n∞=∑的发散性最早是由法国学者尼古拉奥雷姆(1323——1382)在极限概念被完全理解之前的400年证明的。

他的方法很简单:111111112345678++++++++L11111111()()22448888++++++++L级数的括号中的数值和都为12,这样的12有无穷多个,所以后一个级数是趋向无穷大的,进而调和级数也是发散的。

后来,大数学家约翰伯努利也作出了经典的证明。

他的证明是以莱布尼茨的收敛级数111112612(1)n n+++++=+L L为基础的。

以下是他的证明。

证明:11122=-,111623=-,1111234=-L,111(1)1n n n n=-++L所以11111111 112233411 nsn n n=-+-+-++-=-++L.则1lim lim(1)11nn ns sn→∞→∞==-=+.接着设11123An=++++L L,则1234261220(1)nAn n=+++++++L L;111111261220(1)Cn n=++++++=+L L;11111161220(1)22D Cn n=+++++=-=+L L;111111122030(1)63E Dn n=+++++=-=+L L;111111203042(1)124F En n=+++++=-=+L L;111111304256(1)205G Fn n=+++++=-=+L L;L L123451112612203023C D E F G+++++=+++++=+++L L L.即1A A=+.没有一个有限数会大于等于自己,即A是无穷大,所以调和级数发散.由上可知,伯努利是以一种“整体论”的态度来对待无穷级数的,他证明调和级数发散的方法与现代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浙江省湖州市(新版)2024高考数学人教版质量检测(评估卷)完整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新版)2024高考数学人教版质量检测(评估卷)完整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新版)2024高考数学人教版质量检测(评估卷)完整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共8题)第(1)题算盘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其形长方,周为木框,内贯直柱,俗称“档”,档中横以梁,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一,算珠梁上部分叫上珠,梁下部分叫下珠,例如,在百位档拨一颗下珠,十位档拨一颗上珠和两颗下珠,则表示数字,若在个、十、百、千位档中,先随机选择一档拨一颗上珠,再随机选择两个档位各拨一颗下珠,则所拨数字大于的概率为()A.B.C.D.第(2)题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为的靠近点的三等分点,与相交于点,若,则()A.B.C.D.第(3)题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若为递增数列,则k的取值范围为()A.B.C.D.第(4)题现有5名志愿者报名参加公益活动,在某一星期的星期六、星期日两天,每天从这5人中安排2人参加公益活动,则恰有1人在这两天都参加的不同安排方式共有()A.120B.60C.30D.20第(5)题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的导函数为,满足,且,当时,,则()A.B.C.D.第(6)题已知是首项为正数,公比不为的等比数列,是等差数列,且,那么()A.B.C.D.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第(7)题某地的中学生中有的同学爱好滑冰,的同学爱好滑雪,的同学爱好滑冰或爱好滑雪.在该地的中学生中随机调查一位同学,若该同学爱好滑雪,则该同学也爱好滑冰的概率为()A.0.8B.0.6C.0.5D.0.4第(8)题将6个和2个随机排成一行,2个不相邻的概率为()A.B.C.D.二、多选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共3题)第(1)题正态分布的正态密度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选项中,可以表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是()A.B.C.D.第(2)题已知函数图象的一条对称轴和一个对称中心的最小距离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B.将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后所得图象关于原点对称C.D.第(3)题对于函数,则()A.有极大值,没有极小值B.有极小值,没有极大值C.函数与的图象有两个交点D .函数有两个零点三、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共3题)第(1)题已知函数有两个不同的极值点,,若不等式恒成立,则实数的最小值为________.第(2)题已知,,,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第(3)题已知函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①的图像关于点对称②的图象与有无数个交点③的图象与只有一个交点④四、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最后一题17分,共77分 (共5题)第(1)题在某次竞赛中,甲、乙两个班级各选出10人参加竞赛,已知他们得分的茎叶图如下图所示:(1)求甲、乙两班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2)求甲、乙两班成绩的方差,并分析两个班级成绩的稳定性.第(2)题为了吸引人才,A市准备施行人才引进政策.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吸引人才,该市相关部门调研了500名大学毕业生,了解他们毕业后的去留是否与家在A市有关,所得结果如下表:家在A市家不在A市合计准备离开A市14060200准备留在A市140160300合计280220500(1)试通过计算,判断是否有99.9%的把握认为毕业后是否留在A市与家在A市有关;(2)为了更好地进行政策的制定,在A市这500名大学毕业生中按是否留在A市利用分层抽样随机抽取5名毕业生作为代表,再从这5人中随机抽取2人,求这两人是否留在A市意向不同的概率.参考公式:,.临界值表:0.100.050.0250.0100.0050.0012.7063.841 5.024 6.6357.87910.828第(3)题已知分别为椭圆的左、右焦点,直线过点与椭圆交于两点,且的周长为.(1)求椭圆的离心率;(2)直线过点,且与垂直,交椭圆于两点,若,求四边形面积的范围.第(4)题已知函数.(1)解关于的不等式;(2)设,,试比较与的大小.第(5)题已知函数()有两个零点.(1)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设函数的两个零点分别为,,证明:.。

调和几何算术平方 -回复

调和几何算术平方 -回复

调和几何算术平方-回复调和几何是一种传统的几何学方法,它涉及与点,线和平面的关系有关的问题。

在这个方法中,像平方根或乘法这样的数学运算被视为几何运算的一部分。

调和几何不仅与算术平方有关,而且与比例,相似性和三角比有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调和几何中的算术平方,并逐步解释其概念和应用。

调和几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几何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调和几何中,追求平方、立方和立方根的概念,这些是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交叉点。

在几何学中,平方通常表示两个长度相乘的结果,而在调和几何中,平方旨在表示两个长度之间的比例。

调和几何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调和中数。

调和中数是一对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倒数。

具体而言,给定两个正数a和b,它们的调和中数H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H = 2 / (1/a+1/b)。

可以看出,调和中数与两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倒数有关。

调和中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计算两个速度的平均速度时,我们可以使用调和中数。

假设一个人以速度a前进一段时间,以速度b前进另一段时间,那么他的平均速度可以通过计算调和中数得到。

这是因为平均速度的计算涉及到距离和时间的比例关系。

除了调和中数,调和几何还涉及到一些与比例和相似性有关的概念。

在几何学中,相似性指的是两个形状的大小和形状相似。

在调和几何中,相似性扩展到比例的概念。

调和几何中的比例是通过将长度进行调和中数运算来计算的。

这个概念在建筑设计和地图绘制中非常有用。

调和几何算术平方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在三角形中。

在三角比中,我们经常遇到三边的比例关系。

例如,正弦和余弦是通过三角形的边长比例来定义的。

调和几何可以扩展这个概念,并利用如调和正弦和调和余弦等概念来描述三角形的比例关系。

总结一下,调和几何是一种传统的几何学方法,涉及与点,线和平面的关系有关的问题。

它在算术平方和比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调和中数是调和几何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表示两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倒数。

从调和级数到平方倒数和的意外-惠文高中

从调和级数到平方倒数和的意外-惠文高中
A 竟然等於1 A,約翰.伯努利對此的解釋是:只有 A 在無限大的情況之下,才有可能發生
A 等於1 A這種事情,因此,他證明了 1 1 1 1 1 1 1 無限大 (這種解釋聽起來 1234567
比上面的結果更加怪異)。無論如何,事情總是告一個段落,儘管證明過程並不完美,但他們 在直觀上的想像與堆砌數字的努力中,得出了令人意外卻是正確的結果。底下列出另一種證 明方式,稱之為比較審斂法,近似於最早由尼科爾.奧里斯姆所提出的證明方式:

(2n)(2n 2) (2n 1)2

2 6
故由夾擠定理:
lim
n
1 12

1 22


1 n2
1 12

1 22
1 32
1 42
1 52
1 62
1 72

2
6
Q.E.D. 由惠更斯到萊布尼茲經過伯努利兄弟再到尤拉,無窮正整數倒數和的演變曲折離奇,接下來
還有甚麼發展?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看初等微積分中 p 級數(p-Series)一節。
1)

n

(2n)(2n 6
2)
因為當 0 x 時, sin x x tan x 2

1 tan x

1 x

1 sin x
cot2
x
1 x2
csc2
x,
將 x1 , x2 , , xn 代入上數不等式加總得:
cot2 x1
cot2
xn

1 x12


1 xn2
果將每一項安裝上平方後會怎麼樣,如
k 1
1 k2

全体自然数倒数的平方和

全体自然数倒数的平方和

全体自然数倒数的平方和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它似乎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那就是全体自然数倒数的平方和。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却蕴含着无穷的奥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然数是什么。

自然数是从1开始的整数序列,也就是1、2、3、4……一直无限延伸下去。

而全体自然数倒数的平方和指的是将每个自然数的倒数的平方相加的结果。

当我们开始计算时,我们会发现这个和是一个无限大的数。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计算出这个和的准确值,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近似计算。

我们可以先计算前几项的和来近似这个无穷和。

例如,我们可以计算前100项的倒数的平方和,然后再计算前1000项、前10000项,以此类推。

通过不断增加项数,我们可以逐渐逼近这个无穷和的值。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这个和。

有一个著名的数学公式叫做巴塞尔问题,它可以用来计算全体自然数倒数的平方和。

这个公式是由瑞士数学家巴塞尔在17世纪提出的,它将这个和与圆周率的平方的六分之一联系起来。

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较为复杂,这里就不展开了。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计算出全体自然数倒数的平方和的准确值,但通过这些近似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足够精确的结果。

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全体自然数倒数的平方和是一个无穷大的数,它远远大于任何有限的数。

数学的世界是如此奇妙而神秘,它的魅力无法言表。

通过探索全体自然数倒数的平方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的美妙之处。

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数学公式,我们都可以迈出一步,走进数学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

数学是一门让人着迷的学科,它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

全体自然数倒数的平方和只是数学世界中的一个小小的角落,而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索,领略到数学的美妙和深奥。

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的大门,探索更多的奥秘吧!。

倒数和的极限

倒数和的极限

倒数和的极限倒数和的极限是一个数学概念,它在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本文将介绍倒数和的概念、性质以及一些相关的应用。

倒数和是指一个数列中所有数的倒数之和。

假设有一个数列a1, a2, a3, ...,它的倒数和表示为S = 1/a1 + 1/a2 + 1/a3 + ...。

倒数和是一个无穷级数,它可能会发散,也可能会收敛到一个有限的值。

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

考虑数列1, 1/2, 1/3, 1/4, ...,它的倒数和可以表示为S = 1/1 + 1/2 + 1/3 + 1/4 + ...。

这个级数被称为调和级数,它是一个经典的例子,被用来说明倒数和的性质。

调和级数是一个发散的级数,也就是说它的倒数和趋向于无穷大。

这可以通过下面的证明来理解:假设我们取级数中的部分和Sn = 1/1 + 1/2 + 1/3 + ... + 1/n,那么我们可以发现Sn是递增的,而且它没有上界。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取多大的n,Sn都会继续增大。

因此,调和级数的倒数和是发散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倒数和都是发散的,有一些倒数和是收敛的。

例如,考虑数列1/2, 1/4, 1/8, 1/16, ...,它的倒数和可以表示为S = 1/2 + 1/4 + 1/8 + 1/16 + ...。

这个级数被称为几何级数,它是一个收敛的级数,其倒数和等于1。

几何级数的收敛性可以通过下面的证明来理解:假设我们取级数中的部分和Sn = 1/2 + 1/4 + 1/8 + ... + 1/2^n,那么我们可以发现Sn是一个等比数列的部分和,它的通项公式为an = 1/2^n。

根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我们可以得到Sn = 1 - 1/2^n。

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Sn趋向于1。

因此,几何级数的倒数和是收敛的,且等于1。

倒数和的概念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中,倒数和可以用来评估算法的复杂度。

一个算法的复杂度通常可以表示为一个倒数和的形式,例如时间复杂度为O(1/a1) + O(1/a2) + O(1/a3) +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24年数学(高考)统编版质量检测(预测卷)模拟试卷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24年数学(高考)统编版质量检测(预测卷)模拟试卷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24年数学(高考)统编版质量检测(预测卷)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8题)第(1)题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为椭圆上异于长轴端点的动点,,分别为的重心和内心,则()A.B.C.2D.第(2)题集合,,则()A.B.C.D.第(3)题若的三个内角,,所对的边分别为,,,,,则()A.B.C.D.6第(4)题已知,则()A.3B.C.D.第(5)题已知数列由首项及递推关系确定.若为有穷数列,则称a为“坏数”.将所有“坏数”从小到大排成数列,若,则()A.B.C.D.第(6)题已知集合,则()A.B.C.D.第(7)题设常数,无穷数列满足,,若存在常数,使得对于任意,不等式恒成立,则的最大值为()A.1B.C.D.第(8)题已知圆台的下底面半径是上底面半径的2倍,其内切球的半径为,则该圆台的体积为()A.B.C.D.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含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共3题)第(1)题已知为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当时,有,且当时,,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B.函数在定义域上是周期为2的函数C.函数的值域为D.直线与函数的图象有2个交点第(2)题巴塞尔问题是一个著名的数论问题,这个问题首先由皮耶特罗·门戈利在1644年提出,由欧拉在1735年解决.由于这个问题难倒了以前许多的数学家,欧拉一解出这个问题,马上就出名了,当时他28岁.这个问题是精确计算所有平方数倒数的和,也就是以下级数的和.巴塞尔问题是寻找这个数的准确值,欧拉发现的准确值是.不过遗憾的是:若把上式中的指数换成其他的数,例如,则的精确值为多少,至今未解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正奇数的平方倒数和为B.记,则的值为C.的值不超过D.记,则存在正常数,使得对任意正整数,恒有第(3)题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在回归分析中,相关指数越大,说明回归效果越好B.已知,若根据2×2列联表得到的观测值为4.1,则有95%的把握认为两个分类变量有关C.已知由一组样本数据得到的回归直线方程为,且,则这组样本数据中一定有D.若随机变量,则不论取何值,为定值三、填空(本题包含3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湖南省郴州市2024高三冲刺(高考数学)统编版(五四制)能力评测(备考卷)完整试卷

湖南省郴州市2024高三冲刺(高考数学)统编版(五四制)能力评测(备考卷)完整试卷

湖南省郴州市2024高三冲刺(高考数学)统编版(五四制)能力评测(备考卷)完整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共8题)第(1)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A.相交B.相切C.相离D.无法确定第(2)题某产品的标准质量是50克/袋,抽取8袋该产品,称出各袋的质量(单位:克)如下:48,49,50,50,50,50,51,52.这8袋产品中,质量在以平均数为中心,1倍标准差范围内的有()A.4袋B.6袋C.7袋D.8袋第(3)题已知集合,则()A.B.C.D.第(4)题已知数列为等差数列,前项和为,若,则等于()A.2023B.2024C.2025D.2048第(5)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圆O是圆心为O的单位圆,绕原点将x轴的正半轴逆时针旋转角交圆O于A点,绕原点将x轴的正半轴顺时针旋转角交圆O于B点,若A点的纵坐标为,,则B点到y轴的距离为()A.B.C.D.第(6)题若椭圆的离心率为,则椭圆的长轴长为()A.6B.或C.D.或第(7)题某停车场行两排空车位,每排4个,现有甲、乙、丙、丁4辆车需要泊车,若每排都有车辆停泊,且甲、乙两车不停泊在同一排,则不同的停车方案有()A.288种B.336种C.384种D.960种第(8)题已知当时,关于的方程有唯一实数解,则所在的区间是A.(3,4)B.(4,5)C.(5,6)D.(6.7)二、多选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共3题)第(1)题已知点在椭圆上,过点分别作斜率为-2,2的直线,与直线,分别交于,两点.若,则实数的取值可能为()A.B.1C.2D.3第(2)题巴塞尔问题是一个著名的数论问题,这个问题首先由皮耶特罗·门戈利在1644年提出,由欧拉在1735年解决.由于这个问题难倒了以前许多的数学家,欧拉一解出这个问题,马上就出名了,当时他28岁.这个问题是精确计算所有平方数倒数的和,也就是以下级数的和.巴塞尔问题是寻找这个数的准确值,欧拉发现的准确值是.不过遗憾的是:若把上式中的指数换成其他的数,例如,则的精确值为多少,至今未解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正奇数的平方倒数和为B.记,则的值为C.的值不超过D.记,则存在正常数,使得对任意正整数,恒有第(3)题在四面体中,,,,,分别是棱,,上的动点,且满足均与面平行,则()A.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B.四面体被平面所截得的截面周长为定值1C.三角形的面积的最大值为D.四面体的内切球的表面积为三、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共3题)第(1)题已知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之和为256,则其展开式中的系数为_____________.(用数字作答)第(2)题设,则________.第(3)题函数的图像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为______.四、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最后一题17分,共77分 (共5题)第(1)题如图,三棱柱的所有棱长都为3,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恰好是的中心.(1)证明: 四边形是正方形;(2)设分别为的中点, 求二面角的正弦值.第(2)题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为上任意一点,且的最小值为1.(1)求抛物线的方程;(2)已知为平面上一动点,且过能向作两条切线,切点为,记直线的斜率分别为,且满足.①求点的轨迹方程;②试探究:是否存在一个圆心为,半径为1的圆,使得过可以作圆的两条切线,切线分别交抛物线于不同的两点和点,且为定值?若存在,求圆的方程,不存在,说明理由.第(3)题如图,在三棱柱中,平面ABC,D,E分别为AC,的中点,,.(1)求证:平面BDE;(2)求直线DE与平面ABE所成角的正弦值;(3)求点D到平面ABE的距离.第(4)题在做数学卷多选题时考生通常有以下两种策略:策略A:为避免有选错得0分,在四个选项中只选出一个自己最有把握的选项,将多选题当作“单选题”来做,选对得2分;策略B:争取得5分,选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全部选项,漏选得2分,全部选对得5分.本次期末考试前,某同学通过模拟训练得出其在两种策略下作完成下面小题的情况如下表:策略概率每题耗时(分钟)第11题第12题A选对选项0.80.53B部分选对0.60.26全部选对0.30.7已知该同学作答两题的状态互不影响,但这两题总耗时若超过10分钟,其它题目会因为时间紧张而少得1分.根据以上经验解答下列问题:(1)若该同学此次考试决定用以下方案:第11题采用策略B,第12题采用策略A,设他这两题得分之和为X,求X的分布列、均值及方差;(2)若该同学期望得到高分,请你替他设计答题方案.第(5)题已知抛物线,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不同的两点为坐标原点.(1)若,求证:直线过定点;(2)若直线的方程为,且与轴交于点,是否存在以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使得过抛物线上任意一点作圆的两条切线,与抛物线交于另外两点时,总有直线也与圆相切?若存在,求出此时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数学(高考)部编版第二次模拟(提分卷)模拟试卷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数学(高考)部编版第二次模拟(提分卷)模拟试卷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数学(高考)部编版第二次模拟(提分卷)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8题)第(1)题是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第(2)题在矩形中,,为中点,为平面内一点,.则的取值范围为()A.B.C.D.第(3)题已知集合,,则()A.B.C.D.第(4)题已知某市高三共有20000名学生参加二模考试,统计发现他们的数学分数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据此估计,该市二模考试数学分数介于75到115之间的人数为()参考数据:若,则.A.13272B.16372C.16800D.19518第(5)题投掷6次骰子得到的点数分别为1,2,3,5,6,x,则这6个点数的中位数为4的概率为()A.B.C.D.第(6)题已知集合,则()A.B.C.D.第(7)题若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2,则实数m的值为()A.-2B.-1C.1D.2第(8)题下列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在区间上单调递减的是()A.B.C.D.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含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共3题)第(1)题一个平面α斜截一个足够高的圆柱,与圆柱侧面相交的图形为椭圆E.若圆柱底面圆半径为r,平面α与圆柱底面所成的锐二面角大小为θ,则下列对椭圆E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短轴为2r,且与θ大小无关B.离心率为cos θ,且与r大小无关C.焦距为2r tan θD.面积为第(2)题若,则的值可能是()A.B.C.2D.3第(3)题已知不恒为0的函数,满足,都有.则()A.B.C.为奇函数D.为偶函数三、填空(本题包含3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请按题目要求作答,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对应位置) (共3题)第(1)题已知a,b,c分别为的三个内角A,B,C的对边,且,则的最小值为______.第(2)题已知,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第(3)题已知角满足,则__________.四、解答题(本题包含5小题,共77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1 1
42
6
1 2 3 4 5 6 2 6 12 20 30 42
在同一個方陣中,每一列相加後的總和為1 1 1 1 1 1 1 A 23456
而每一行相加後的總和為 1 2 3 4 5 6 A ,這實在是一件非常怪異的事情, 2 6 12 20 30 42
Bernoulli ,1667-1748))提出另一種證法並延伸出平方倒數和的問題,伯努利兄弟是萊布尼茲的學生,
他們的證明方法是延續萊布尼茲對特定無窮級數的結論,底下來看看他們的手法:
首先考慮無窮級數 1 1 1 1 1 1 ,其中各項分母的差為等差 1 3 6 10 15 21
1 1 1 1 1 1 1 2 6 12 20 30 42
1 1 1 1 1 1
6 12 20 30 42
2
1 1 1 1 1
12 20 30 42
3
1 1 1 1
20 30 42
4
1 1 1
30 42
專題教材
從調和級數到平方倒數和的意外
范志軒 編輯
為什麼說是意外?這得要先從底下這個無窮級數談起:
1 1 1 1 1 1
k1 k 1 2 3 4
n
這級數在數學上稱為調和級數,非常單純的只是取正整數的倒數相加,直覺上,當級數的項
數加到無窮多項時,因為加上去的數字趨近於 0,其總和應該會非常靠近一個定值(因為加上
去的數字無限接近 0,有加等於沒有加),但是這樣的直覺卻是錯誤的,其總和不但不是定值,
卻反而是無限大,最早發現這個事實的人是尼科爾.奧里斯姆(Nicole Oresme,1323—1382),他並給出
了證明,可惜知道的人不多,其後才由伯努利兄弟(雅各.伯努利(Jacob Bernoulli,1654-1705) 和約翰.伯努利(Johann
12 22 32 42
k2
4 9 16
k2
其中 1 4

1,1 39

1 6
,1 16
1 10

1 25
1 15
,…,
1 k2

1 k(k 1)
,…其中 k
1
2
即1 1 1 1 1 1 1 1 2 (注意到嗎?萊布尼茲再次出現)
4 9 16
369
因此伯努利斷定 1 1 1 1 1 不會發散,因為其和小於 2,但緊接著大問題就
1 S (1 1) (1 1) (1 1) (1 1) (1 1) 2 12 23 34 45 56
兩兩相消得: 1 S 1 2
故S 111 1 1 1 2 1 3 6 10 15 21
即 1 1 1 1 1 1 1 2 6 12 20 30 42
2
2
所以 lim 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2m

lim (1
m
m) 2

lim
m
A2m

故數列
An
發散,即調和級數 1 發散。
n
k 1 k
Q.E.D. 截至目前為止,關於調和級數發散的證明方式,大約有二十種左右,有興趣研究的同學不仿
嘗試自己找找看或證證看,接下來說明平方倒數和。
伯努利兄弟自從發現了調和級數發散此一結果後,一發不可收拾,緊接著,他們開始考慮如
果將每一項安裝上平方後會怎麼樣,如
k 1
1 k2
1 12

1 22

1 32

1 42

1 n2
?在收斂速度加
快的情況下,無窮級數和還會是發散嗎?若是不會發散,那會不會趨近於哪一個定值呢?而
這一次,他們踢到了鐵板!
伯努利首先注意到 1 1 1 1 1 1 1 1 1 1
12 22 32 42
k2

來了,若是
1 不會發散,那麼會不會收斂到哪一個定值?這個問題,難倒了包括伯努利在
k2
k 1
內的許多大數學家,最後由他們的學生尤拉找出了答案,這個答案,震動了整個數學界。
雖然在兩兩相消到無窮多項時,所謂的最後一項到底會怎麼樣,萊布尼茲並沒有交代清楚, 但毫無疑問地,證明的手法創意十足,在得到上述結果後,伯努利兄弟接著發揮:
從調和級數到平方倒數和的意外 第 1 頁 共 5 頁
令A 111111 234567
考慮底下這個詭異的方陣:
12 3 4 5 6 2 6 12 20 30 42
定理 1: 1 發散 k 1 k
證明:令
An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是有限項級數 n

A2m
1 1
1 2
1 3
1 4
1 5


1 2m
, 2m

n
,是
An
的部分級數

A2m

1 1
1 2
(1 3

1) (1 45

1 6

1 7
A 竟然等於1 A,約翰.伯努利對此的解釋是:只有 A 在無限大的情況之下,才有可能發生
A 等於1 A這種事情,因此,他證明了 1 1 1 1 1 1 1 無限大 (這種解釋聽起來 1234567
比上面的結果更加怪異)。無論如何,事情總是告一個段落,儘管證明過程並不完美,但他們 在直觀上的想像與堆砌數字的努力中,得出了令人意外卻是正確的結果。底下列出另一種證 明方式,稱之為比較審斂法,近似於最早由尼科爾.奧里斯姆所提出的證明方式:
這是惠更斯考驗萊布尼茲的題目之一(惠更斯是萊布尼茲的老師),關於此式的解法,萊布尼 茲提出以下看法:
令S 111 1 1 1 1 3 6 10 15 21
兩邊同乘 1 得: 2
1S11 1 1 1 1 2 2 6 12 20 30 42 右側拆開成兩項相減:

1) (1 89

1 ) 16

(
1 2m1
1

1 2m1
2


1 2m
)
11 1 2 1 4 1 8 1 2 4 8 16

2m1

1 2m
從調和級數到平方倒數和的意外 第 2 頁 共 5 頁
1(1 1 1) 1 m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