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孔子的孝亲之道》

合集下载

孔子关于及时尽孝的名言警句

孔子关于及时尽孝的名言警句

孔⼦关于及时尽孝的名⾔警句1. 论语中有关孝⼼的名⾔1、⼦⽈:“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于⽝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为政第⼆》译⽂:孔⼦说:“当今的孝⼦,只是说能够供养⽗母就⾏了。

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

若对⽗母不孝敬,那和⽝马⼜有什么区别呢?”2、⼦⽈:“⽗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为政第⼆》译⽂:孔⼦说:”⽗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3、⼦⽈:”⽗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则以惧。

“——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仁第四》译⽂:孔⼦说:”⽗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为他们长寿⽽⾼兴,⼀⽅⾯为他们衰⽼⽽担忧。

4、孟武伯问孝,⼦⽈:“⽗母惟其疾之忧。

”——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 为政》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

孔⼦说“孝就是让⽗母对⾃⼰除开担忧⽣病⼀事外,再⽆别的担忧。

”5、弟⼦⼊则孝,出则弟。

——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学⽽篇第⼀》。

译⽂:孔⼦说:“弟⼦们在⽗母跟前,就孝顺⽗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2. 论语中有关孝⼼的名⾔不孝的⼈是世界最可恶的⼈。

-----------------鲁讯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的本能和感情之中。

爱国主义则是放⼤了的孝⼼。

-------戴达菲尔德⼀个天⽣⾃然的⼈爱他的孩⼦,⼀个有教养的⼈定爱他的⽗母。

-----------林语堂⼤孝终⾝慕⽗母。

唯孝顺⽗母可以解忧。

---------孟轲孝敬⽗母经常可以代替最⾼贵的感情。

-------孟轲母爱胜于万爱------莎⼠⽐亚世界上有⼀种最美丽的声⾳,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我们⼏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的⽗母,因为这种爱像⼈的活着⼀样⾃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莫泊桑孝⼦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烦恼⼼,惊怖⼼,愁闷⼼,难⾔⼼,愧恨⼼。

略论孔子对孝道理论的发展及功绩

略论孔子对孝道理论的发展及功绩

母可就得既有养又有 敬 了。 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 与? “
色不顺与?古之人有 青 日 :‘ 与!缪与 !不 女聊。 衣 ’今 夙兴夜寐 ,耕耘树艺 ,手足胼胝 ,以养其 亲 , 无此 三者 , 则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 苟子 ・ 《 子道 》 )在孔子看来 , 孝亲不单要竭力奉养 父母 ,更 要有对父母身敬 、辞逊 、

节操是难于做到的,对父母 的关心只有 出于真心敬重 , 才有可能对父母和颜悦色 , “ 而 巧言令色 , 鲜矣仁。 ( 论 ”《 语 ・ 学而 》 ) 孔子强调 ,孝敬父母不是出于社 会的压力和鬼神的 威慑 ,而是子女内心 的情感要求和道德 自觉 ,源于子女 真挚情感和天然德性 的自然流露 ,血缘紫 隋是孝道形成
外延显著扩 大。 他也 并为此不遗余力地 进行倡导和推行 。 孔子把孝 道观同 自己的仁学思想 体系联系起来 。在孔子 的以 “ ”为核心 ,以 “ 仁 礼”为形式 的道德规范体系 中 ,
养加 以分开。孔子 认为对父母 长辈要 “ ” 敬 ,子女不仅要 善 于体察父母的愿望要求 ,还得在父母 面前 始终保持 和
第 1卷 9
第 l 期
牡 丹江 大 学学报
J u n o M d n a g U i e s t o r a1 f u a j n n v r y i i
V .1 o. o1 9 N 1 J 1. 81 2 01 O
21 年 1 0 0 月
文 章 编 号 : 1 0 —7 7 ( 0 0 l0 0 —3 0 88 I 2 1 )O -0 90
略论 孑 子 对 孝 道 理 论 的发 展 及 功 绩 L
周 义 龙 ( 口经 济 学 院旅 游学 院 ,海 南 海 口 海
50 0 7 23)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方国根在中国古代,“孝”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

可以说,孔子“孝”论的基本内容,更有原汁原味,涵盖了我们今天倡导的孝行的各个方面,如讲求赡养和敬事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特别是寻求和肯定“孝”道的根源性和社会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入世”精神,等等。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也是具有大众性和民间性的一个道德理念。

自古至今,它一直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孝”的观念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它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因素与原始的祖先崇拜的结合。

“孝”字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其内涵主要是对祖先的“追思”、“追孝”、“孝祀”,以及对父母的“孝养”。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相当的观注。

他在继承西周时期关于“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实际,对孝道孝行给予了新的诠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并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论语》中有大量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和探讨“孝”的内容,其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孔子针对时人认为赡养父母就算“孝”的观念和行为,主张“孝”不仅仅是指子女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重要的是要尊敬、善待父母,提出了“孝敬”的主张。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孝敬”的概念,并对“孝养”与“孝敬”做了区别:前者所关注的只是从物质、经济的层面上来奉养、满足父母的需要;后者则增加和凸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多加关心,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养体和养志。

可见,孔子的“孝”,是从人性角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即做到了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孝亲的教导,让我们从小就学会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这对于我们将来成为一个好公民很重要。

孔子说:"父母有馀力,则附之。

"意思就是说,父母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们就要孝顺他们。

我们应该好好孝顺爸爸妈妈、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让他们晚年无虞。

平时多体贴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等将来有了孩子,我一定也会教育孩子要孝顺我们,这就是孝道的延续。

孔子还说过:"人而无恭,焉得立于人之朝前?"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没有恭敬的品德,怎么能在别人面前立足呢?所以我们不但要孝顺父母,还要恭敬尊重老师、长辈、以礼待人。

上学的时候要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在家里要孝敬爷爷奶奶,不可对长辈无理。

只有具备了恭敬礼貌的品德,我们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受人尊重的好公民。

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古代,好的儿女都以能孝顺父母为荣。

有很多感人的孝亲故事流传下来,比如木兰从军替父从军、岳飞孝顺父母等等。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如果个人没有了孝心,社会就会失去温馨互爱的氛围。

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孝心。

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对父母要尽心尽力,将来等自己成家立业后,也要以身作则,教育下一代重视孝道。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美德薪火相传、永世长存。

2000+个字,不知道个够不够劲呢?写作文还是比较累人的,不过为了表达孝亲敬老孝文化的主题思想,我还是尽力而为。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都能从小树立孝心,爱护父母,敬重长辈,让社会充满和谐温馨的氛围。

篇2标题: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一起读了《论语》里关于孝顺的那些话,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懂得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论语》是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著作,里面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谈话的内容。

孔子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老师,他教导学生们要做一个好人,而做一个好人的基础就是要孝顺父母。

孔子孝道观今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孔子孝道观今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孔子孝道观今析摘要: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

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孝”最早出现在“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尚书·商书·太甲中》),其主要含义是尊祖祭祖,后来逐渐加进了孝亲的伦理内涵。

到西周时期,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虔诚祭祀祖灵、祈求佑护逐渐向善事活人、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经过孔、孟的理性提升及《孝经》的理论化、系统化,孝逐渐上升到百德之首、百善之先的地位。

汉代以后,出现“以孝治天下”、“举孝廉”、“九品中正”之类,孝被赋予了政治化的内涵。

一、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给孝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孝”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孔子的孝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德,其具体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子女对父母“能养”且“敬”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伺候父母,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并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健康。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子女要紧随父母身旁多加伺候,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

更重要的是作为儿女,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身体。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从内心尊敬父母,让父母心情愉悦。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孝仅仅是够养活爹娘变行了,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诚心诚意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对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基本的,精神层面是更高要求。

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_对_论语_中_孝_的解析.

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_对_论语_中_孝_的解析.

第 20卷第 1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Vol. 20No. 12011年 1月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Jan. 2011孝道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全面 , 对当下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论语》中孝的内容1.1行孝要怀仁“ 仁” 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 , 也是其伦理学说的根本内容。

孔子认为 ,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有仁爱之心。

孔子的“ 仁爱” 思想 , 不仅是指“ 爱亲人” , 而且还指“ 爱众人”, 即泛指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 可以是地位显赫的人 , 也可以是平民 ; 既可是好人 , 也可是坏人。

同样 , 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 , 就会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

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 , 鲜矣 ; 不好犯上 , 而好作乱者 ,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也! ” 由此可见 , 孔子把行孝作为是否为仁的前提条件。

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 是不太可能去冒犯长辈和上级的 ; 一个人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 , 反而喜欢犯上作乱 , 那也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孔子认为,“ 仁” 是从孝悌开始的。

在儒学的教材中就有这种观点:“ 夫孝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 可见 , 孝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孝 , 就没有君臣之义 , 就没有家庭和睦。

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 是知恩图报的 , 我们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兄长的关怀之情。

同理 ,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 没有贤臣的忠孝 , 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繁荣强盛 , 甚至有走向灭亡的境界的可能。

1.2行孝要守礼孔子所说的“ 礼” , 指的是当时社会的伦理规范和政治秩序 , 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一面。

孔子讲“ 克己复礼”, 就是用“ 礼” 的规范约束自己。

孔子论孝道

孔子论孝道

孔子论孝道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说明: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理解孝道的看法,我们特地从《论语》选出了孔子对孝道的主要论述。

本篇取材自《论理·为政》、《里仁》和《子路》三篇。

批注及翻译文字,引用自苟承益、李亚东译注的《论理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1992);章旨及短评则引用自常熟朱麟公振评注《论语白话批注》(台湾:天禧出版社, 1999年影印本)孔子论孝道(一)以下孔子论孝之原文摘自《论语·为政第二》:内容:孟懿子1问孝。

子曰:“无违2。

”樊迟3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解: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孟僖子临终时嘱懿子要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父命(学礼)。

3:樊迟:名顺,字子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6岁。

4:御:驾车(指樊迟为孔子驾车)。

翻译:孟懿子问:“怎样才算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仪。

”一天,樊迟为先生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请教孝道,我答覆他说,不要违背礼仪。

”樊迟说:“这是甚麽意思呢”孔子说:“当父母活的时候,应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死了,应按礼的要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

”章旨:是言孝在不背於理。

短评:所谓无违,便是人之事亲,自始至终,都要无违於理,并不是一味从亲之令,就算尽了孝道,这一点不可不辨一个明白。

内容:孟武伯1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懮2。

”注解:1: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懮:其,他的、他们的(一说指子女,一说指父母)。

“其”取第一义,此句可解为:做子女的常能以谨慎持身,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使父母只担心他们的疾病,其它方面都可放心。

孔子的孝亲之道

孔子的孝亲之道

《孔子的孝亲之道》儒家是最强调孝顺的一个学派。

它强调孝顺,绝不只是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它认为那是人性最自然的发展。

一、孔子的家庭背景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因为他的祖先是商朝人。

商朝被周朝取代以后,就把它的遗民封在宋国,这宋国就有点像战败国,或者是被取代国家的后代,老百姓的心态都比较委屈,而其他国家的人拿宋国人开玩笑也没关系。

比如我们很熟悉的守株待兔的故事,那就是宋国的农夫,但是不敢讲别国农夫的“守株待兔”。

孟子提到有一个人“揠苗助长”,那个农夫也是宋国人,所以当时宋国人蛮委屈的。

而孔子的祖先就是宋国人,他的祖先在宋国本来可以当国君的,但因为突然发生乱,他的祖先非常的谦虚就不做,不做之后,后代一路下来就没落得很快。

在古代的传统,叫“五世亲尽”(《孔子家语》),传到第五代亲族关系就停了,别为公族。

就算你是国君的子,到第五代以后分出去了,就成为公族。

再往下分,就是一层一层往下走了。

孔子会姓“孔”,是因为他的五世亲尽正好叫孔父嘉,所以后来就以他的孔作为孔氏家族的一个姓。

在孔子出生前,孔子的父亲和他的前两任夫人生了九个女儿,一个残疾的儿子,在重男轻女的春秋时代,孔子在家人的殷切期待中诞生了。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但是他的大娘、二娘,不让他们来参加丧礼。

所以在孔子二十岁前后,母亲过世了。

他想尽孝心,把父亲跟母亲合葬,但是找不到父亲的坟墓,就到处请教乡里面年老的长辈,找到之后,把他父母合葬了。

所以孔子是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孤儿寡母,可以想象是非常辛苦的。

到成年的时候,母亲过世,后来结婚生子,67岁的时候太太过世,到73岁时他过世,71岁时他儿子也过世了。

在一般人看来,孔子是自古以来天下很不幸的人,但他还是能很深刻地体验到家庭情感的重要,他照样可以说什么叫孝顺。

你不一定有完全的经验,但你可以透过别人的经验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因为人性是一样的。

在《中庸》里面有一个很感人的话:孔子说要求一个儿子孝顺父亲,我做不到;要求一个弟弟尊敬兄长,我做不到,因为他的哥哥比他先走了,他哥哥的女儿,孔子是代表父母之命替他哥哥的女儿来举办婚礼,嫁给他一个很好的学生;他说要求一个人做大臣事奉国君,我也没机会,因为他没有官做;最后要求对朋友贤,先对朋友好,朋友再对我好,我也做不到,因为朋友都对他很好。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仁孝亲敬老的句子。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代表着人道、仁爱、仁心。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代表着对父母的尊敬与孝顺。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提醒人们要从他人身上学习仁德的品质。

仁者关注于他人的需求,并以爱心对待他人。

这样的品质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别人而逐渐培养起来。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仁者不应该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经历的事情。

仁者要体谅他人的感受,避免伤害他人,以此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对父母的关心和尊敬。

他认为,孝顺父母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

了解父母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可以根据情况让他们感到快乐,也可以避免他们遭受不必要的困扰。

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强调了孝顺和弟道是仁爱之本。

孝顺父母和尊重兄长是培养仁爱品质的基础。

只有通过孝道和弟道的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出仁爱之心。

5.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强调了孝顺和友爱的重要性。

孝顺和尊敬长辈是做一个好学生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这些美德,才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

总的来说,《论语》中关于仁孝亲敬老的句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尊重和关爱的重要性。

这些句子提醒人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尤其是对待长辈和父母,以及要孝顺和尊重他人,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孝经》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传说是自作,但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在《》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之际。

自至,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注,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制节,”;之“孝”则一切按先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之利,,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南宋以后被列为《》之一。

在中国自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多出第十九章。

《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

敬老孝亲文言文翻译

敬老孝亲文言文翻译

《敬老孝亲》古之圣贤,莫不尊老敬亲。

夫老者,国家之宝也;亲者,人之本也。

故孝悌者,天下之大德也。

吾辈后生,宜深明此理,以孝悌为本,以敬老为荣。

昔者孔子,生于春秋之际,诸侯争霸,民不聊生。

孔子之道,以仁为本,以孝为先。

孔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此言孝之极致,亦为敬老之要义。

孔子弟子颜回,事亲至孝,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孔子赞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此乃敬老孝亲之典范。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此言敬老孝亲,非独事亲,亦事天下之老幼。

吾辈当以此为准则,推己及人,敬天下之老,慈天下之幼。

古有郭巨,家贫孝道,以卖身为奴,以养亲。

亲病,以身为药,愿以身代亲之病。

其孝心感动天地,亲病愈,家道亦兴。

此乃敬老孝亲之至诚。

又有王祥,事亲至孝。

亲病,祥尝药,衣不解带,夜不成寐。

亲病愈,祥喜不自胜,以为亲之病愈,己之福也。

此乃敬老孝亲之至诚。

后世子孙,宜效法古圣先贤,敬老孝亲。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事亲以敬,养亲以诚。

父母之命,婚姻之礼,不可违也。

父母之教,不可逆也。

父母之养,不可忘也。

敬老孝亲,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

孔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尊亲之道,在于敬养。

敬养之道,在于心。

心诚则敬,心诚则养。

故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今之人,多有悖于敬老孝亲之道。

或有尊长不敬,或有孝道不诚。

此乃道德之衰,风俗之薄。

吾辈当警醒,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敬老孝亲,当从吾辈始,传之后世,使孝道不坠。

翻译:《敬老孝亲》古代的圣贤,无不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老人,是国家的宝藏;父母,是人的根本。

因此,孝悌是天下的大德。

我们这些晚辈,应当深刻理解这个道理,以孝悌为本,以敬老为荣。

从前孔子,生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民不聊生。

孔子之道,以仁为本,以孝为先。

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是孝的极致,也是敬老的要义。

孔子的弟子颜回,事亲至孝,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关于孝悌的古诗句

关于孝悌的古诗句

关于孝悌的古诗句1. 关于节孝悌诗句有那些,1、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孔子《论语》译文: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

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

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

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

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

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译文: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4、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尽心上》译文: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5、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译文: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6、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林逋《省心录》译文: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译文: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8、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春秋《礼记》译文: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

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春秋《论语·里仁第四》译文: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1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春秋《论语·里仁第四》译文: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2. 关于孝悌的名言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怜天下父母心1,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2,母亲的心是女儿的天堂.——柯罗里3,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4,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半分.——华兹华斯5,母亲犹如光辉灿烂的朝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孔子的孝道

孔子的孝道
❖ 有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如何将「孝」具体化、人本化?
1.解忧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
毁伤,孝之始也。」
2.爱亲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 喜,一则以惧。」
--喜的是父母得健康长寿,安享天年;忧的是父母 年迈体衰,离大去之期不远,子女能承欢膝下的日子不 多了。
3.重丧祭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 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 --「生,事之以礼。」意同于「居则致其敬,养则致 其乐,病则致其忧。」「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意同于「葬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 (三)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 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内在的「孝心」没有开发出来,是称不上「行孝」

敬亲
三、「诚于中行于外」的内外合一
❖ 「内外合一」就是孝道精神与实质孝行的 合一,流露出来的便是「诚于中行于外」 的爱亲、敬亲、孝亲
❖ 透过内心的省思,了解「孝」的起源是 「爱」,有了这样的体悟,开始有了「孝 心」、「孝思」,自然流露出对父母的关 怀与照顾─「孝行」
对孔子孝道的延续和发展
❖ 孔子一方面把“孝”描述为子对父的有养、 有敬、有顺、无妄;另一方面,又在“家” 与“国”的处理上,以父子类比君臣。
❖ “孝”,在“家”与“国”两个方面运用 的二重性,最终导致了“孝”在“家”的 领域被绝对化为父权专制,在“国”的范 围内衍化为臣对君的“忠”。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孝”就变成了“父子之道,天性也,君

儒家文化中的孝亲之道

儒家文化中的孝亲之道

儒家文化中的孝亲之道丰满二实验王桂秋儒家宗教根源于对生命创造者的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

《论语》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孝道的言论。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儒家强调“博学于文”,以重视教育著称。

孔子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若要成为“君子”,“文”(后天的文化教育)与“质”(质朴的善良本性)缺一不可,因而,“学文”是儒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内容。

不过,勤奋好学、自学成才的儒宗孔子认为,就做人的根本而言,比“学文”更加重要的是“孝”与“弟”,即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仁义”是儒家的基本道德价值,“孝弟”则是“为仁之本”。

在“孝”与“弟”两项中,更为根本的是“孝亲”。

在这一点上,儒教与基督教有很大区别。

基督教也提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爱上帝、爱基督。

《圣经》上记载,基督要求信徒们爱天父和基督超过爱自己的生身父母。

孔子则认为,凡是不能够将爱父母作为人生第一要义者,就是在做人的根本上还没有立起来。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因为儒家文化对人的生命来源的看法与基督教有所不同。

犹太教和基督教认为,一位男性的天父———上帝———创造了一切,与天地万物一样,人也是上帝的创造物,因此,人最该爱戴与感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造物主天父。

儒家文化则认为,天地孕育万物,父母生育儿女,我们生在天地之间,既要敬畏感恩造就了这一切包括人类的天地大父母,又要孝顺感恩养育了自己的生身父母。

在基督教徒的婚礼仪式上,感恩与顺服上帝是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则一拜天地(人类和万物的大父母),二拜高堂(自己的生身父母),最后夫妻对拜,男女合德。

正因为中国儒家文化认为生身父母是个体生命的来源,所以对父母极其感恩,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神圣,“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

儒家文化主张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父母在生时要在物质上尽力供养,在态度上恭敬和顺,父母过世后依然要如同他们在生时一样供奉祭祀。

儒家的孝道问题

儒家的孝道问题

1 .简述儒家的孝道孝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本,这一根本是由先秦儒家奠定和确立的。

“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点明了孝亲在儒家宗教中的重要性。

孝道在理论上的内容首先,在时间上,表现为永恒性。

“。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是宇宙间恒常不变的普遍规则和自然法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

在空间上,表现为广泛性。

“孝”充塞天地,流行四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因而具有超越狭隘地域界限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在主体上,表现为普遍性。

先秦儒家认为行孝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义务,无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庶民百姓,皆应对父母祖先尽孝,而上古圣贤名君无一例外都是孝子。

总之,在先秦儒家看来,孝道能够塞天地,横四海,亘古今,通圣凡,能够彻粗精,兼体用,合内外,无所不至,贯通一切。

“孝”在实践上的表现先秦儒家把“孝”作为诸德之本,百行之首,教化之源,要求用其他的道德规范都应该围绕孝道展开,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孝”处于根本地位,其他道德规范都是围绕“孝”而展开的,而在实践中,儒家也要求其他道德规范应该从“孝”出发,为“孝”服务。

在儒家孝道体系中,以仁来推展孝,即在“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就称得上“仁”,“仁”是“孝”的扩展延伸。

在先秦儒家看来,相对“孝”来说,“仁”才是高尚品质,而“孝”只是底线德性;以义来导制孝,先秦儒家认为“孝”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义,反对因“孝”而废“义”;以礼来规范孝,把孝纳入礼制的范畴,用礼来规范孝,以期确保孝道伦理规范的实行;以敬来提升孝,“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的实质更在于“敬”;以忠来成全孝,“孝”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忠”的身上,通过“忠”的形式加以表现和实现。

“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

以诚来实现孝,在先秦儒家看来,子女行孝来不得半点虚假;以法来保证孝,,极为重视孝道政治作用和社会功能的先秦儒家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将“不孝”列入“五刑”之最罪,为常赦所不免的思想而继续加以倡导和发展,把道德抬升到法律的思想和行为。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内涵可以‎从如下5方‎面来理解:敬养父母。

这是对双亲‎而言。

敬养父母双‎亲是人类的‎天性。

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

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诚敬的心情‎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时‎以最忧虑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过世时‎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

这五方面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

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

在有些人看‎来,父母到了老‎年,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从‎经济物质上‎养活他们,使他们吃穿‎不愁,也就算报答‎生育之恩了‎。

孔子不同意‎这种观点。

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语出《论语?为政》)。

孔子强调“敬”,认为仅仅“能养”是不够的。

所以,孝敬父母应‎在既养又敬‎上下功夫。

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而且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

外出和到家‎,向父母打招‎呼。

在外地读书‎或工作,经常写信或‎电话汇报情‎况,或经常回家‎看看,免去父母挂‎心。

孝敬不等于‎盲从。

孔子在《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孔子态度十‎分鲜明,他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

主张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之中,作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对父母有意‎见,有礼貌的提‎出,不应和父母‎吵架耍态度‎。

为人臣子的‎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

论语里仁孝亲敬老的句子
仁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也是论语中的一大主题。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十个句子:
1.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篇》)
2.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学而篇》)
3.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
4.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篇》)
5.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篇》)
6.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篇》)
7.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八佾篇》)
8.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
9.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
10.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学而篇》)。

[孝道,传统]对传统“孝道”的解析

[孝道,传统]对传统“孝道”的解析

对传统“孝道”的解析在以空巢老人为代表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遗弃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却屡见报端。

儿子当老子,老子当孙子似乎成了普遍的社会问题。

更多的人把矛头指向了孝道滑坡与道德沦丧。

其实,当孝道被建构于社会价值的层面时,就已经发生了偏差。

《论语学而》中的第十一句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说法异解丛生,也遭到了历代文人的批判。

特别是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来,对这种观点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一般观点认为孔子这句话强调了父子之间等级森严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即子必须服从父,甚至在父死后子还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后世把这种思想统归称作吃人的礼教。

例如,王玉洁的论文《从〈诗经小雅蓼莪〉浅谈孝道文化》中写道诚然,对于我国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不加分辨地吸收,孔子的孝道言论并非完全合乎情理,也不是完全适用于当今,有相当一部份是需要摈弃的糟粕。

如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之说,就曾遭到历代文人的反驳。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更加直接地写道: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

假使古代的单细胞动物,也遵着这教训,那便永远不敢分裂繁复,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类了。

这句话很值得玩味,说明时代在进步,行孝方式上应当更新,旧的不合理的应该抛弃,代之以更合乎人性的孝道。

儒学家们对这句充满歧义的话的注解也是五花八门。

比如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一书中就把父之道解释为父亲的合理成份,乍看似乎合理,但是细品却不妥。

如果仅是指父亲的良善品质应该一直履行才是,何故只在丧期遵循呢? 参阅萧民元先生著的《论语辨惑》将父之道界定为父亲生前的行事规矩,为人作风,乃至爱好等等,不涉及他的职业类别是否做强盗,更不涉及到是否做好事或是坏事。

这种解释当时似乎是令人满意的。

可是在《论语》中还有以下语句,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孔子孝道名言

孔子孝道名言

孔子孝道名言关于孔子孝道的名言警句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8.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国志魏书》。

10.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13.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佩荣《孔子的孝亲之道》儒家是最强调孝顺的一个学派。

它强调孝顺,绝不只是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它认为那是人性最自然的发展。

一、孔子的家庭背景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因为他的祖先是商朝人。

商朝被周朝取代以后,就把它的遗民封在宋国,这宋国就有点像战败国,或者是被取代国家的后代,老百姓的心态都比较委屈,而其他国家的人拿宋国人开玩笑也没关系。

比如我们很熟悉的守株待兔的故事,那就是宋国的农夫,但是不敢讲别国农夫的“守株待兔”。

孟子提到有一个人“揠苗助长”,那个农夫也是宋国人,所以当时宋国人蛮委屈的。

而孔子的祖先就是宋国人,他的祖先在宋国本来可以当国君的,但因为突然发生内乱,他的祖先非常的谦虚就不做,不做之后,后代一路下来就没落得很快。

在古代的传统,叫“五世亲尽”(《孔子家语》),传到第五代亲族关系就停了,别为公族。

就算你是国君的子孙,到第五代以后分出去了,就成为公族。

再往下分,就是一层一层往下走了。

孔子会姓“孔”,是因为他的五世亲尽正好叫孔父嘉,所以后来就以他的孔作为孔氏家族的一个姓。

在孔子出生前,孔子的父亲和他的前两任夫人生了九个女儿,一个残疾的儿子,在重男轻女的春秋时代,孔子在家人的殷切期待中诞生了。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但是他的大娘、二娘,不让他们来参加丧礼。

所以在孔子二十岁前后,母亲过世了。

他想尽孝心,把父亲跟母亲合葬,但是找不到父亲的坟墓,就到处请教乡里面年老的长辈,找到之后,把他父母合葬了。

所以孔子是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孤儿寡母,可以想象是非常辛苦的。

到成年的时候,母亲过世,后来结婚生子,67岁的时候太太过世,到73岁时他过世,71岁时他儿子也过世了。

在一般人看来,孔子是自古以来天下很不幸的人,但他还是能很深刻地体验到家庭情感的重要,他照样可以说什么叫孝顺。

你不一定有完全的经验,但你可以透过别人的经验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因为人性是一样的。

在《中庸》里面有一个很感人的话:孔子说要求一个儿子孝顺父亲,我做不到;要求一个弟弟尊敬兄长,我做不到,因为他的哥哥比他先走了,他哥哥的女儿,孔子是代表父母之命替他哥哥的女儿来举办婚礼,嫁给他一个很好的学生;他说要求一个人做大臣事奉国君,我也没机会,因为他没有官做;最后要求对朋友贤,先对朋友好,朋友再对我好,我也做不到,因为朋友都对他很好。

所以孔子举到四点,五伦里面有四点,孔子认为自己都没做到,他真的没有做到吗?不能怪他,是他没有这个机会,有这个机会他一定做得比任何人都好。

二、孔子对“孝顺”的解读1.官寰子弟要做到的“孝顺”鲁国最有权力的三家孟氏、叔氏、季氏。

孟氏的一个年轻人,他是孔子的学生,请教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说两个字:无违。

即不要违背礼仪,因为有钱人家,这些贵族有时候就容易太过于铺张,或者太过于节俭,礼的规定有一定的要求。

像最有名的故事,“季氏八佾舞于庭”(《论语·八佾》),孔子受不了。

古时候的天子在重要的祭典,可以有八佾,八八六十四人,六十四个童男童女来表演,这是天子的规格;诸侯只有六佾,六佾可以说六八四十八,一佾八人;到大夫,只有四佾,往下降了,所以季氏是个大夫,只能三十二个人。

但季氏在鲁国最有权力,关起门来自己当皇帝,说反正我有钱,我有人,就在自己的宗庙前面摆出八佾,所以孔子就受不了,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所以,贵族子弟就要守礼,合乎规范,否则秩序就乱掉了。

2.平凡百姓要做到的“孝顺”第一个是奉养父亲、母亲。

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你小时候父母把你养大,你现在能够让父母安心过日子,这是应该的,毫无考虑。

第二个是尊敬父亲、母亲。

说到这个尊敬,就很难了。

在《论语》有一句话,引起很多争论,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我的理解很简单,现在所谓的孝顺是奉养父母亲,但是狗跟马对人也能有某种奉养,但是狗跟马不会尊敬别人,狗跟马不会尊敬主人,所以如果你只是奉养父母亲,而没有尊敬父母亲的话的,那跟狗和马来服侍主人有什么区别呢?第三个是脸色一定要好看。

子夏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说:色难。

色难是脸色的愉悦最困难,我们常说久病无孝子,父母病久了,只好看子女脸色了。

做的时候会发现,父母的话我听了脸色很难看,但是现在还要特别注意,要让脸色好看,让父母感到你心甘情愿去做。

【案例1】曾参孝亲的故事曾参的父亲是曾点,孔子的学生,曾参孝顺他的父亲怎么孝顺,是一个很好的楷模!我现在根据孟子的说法,曾参孝顺父亲,每一顿饭都有酒有肉,吃完毕以后,父亲问他还有吗?一定还有,只要父亲问,一定还有。

曾参就问父亲,吃剩的要给谁?关键就在这里,父亲吃完的剩菜,曾参就问父亲要送给谁,送给那家邻居,邻居有穷人,父亲就说好,今天就送给东边的邻居,明天给哪家的邻居。

后来曾参老了,他的儿子叫曾元,曾元奉养就不一样了,差别就在这里,每一顿饭也是有酒有肉,但是把这个饭菜撤出的时候,不再问曾参要给那一家人,然后曾参要问还有没有剩的,没剩的,代表什么,晚餐再吃。

差别就在这里。

奉养父母亲,脸色要好看,让父母在使唤我们的时候也觉得这个孩子很孝顺,没有白养。

【案例2】有一位长辈,他是我父母亲的朋友,他管孩子非常严格,譬如说,他年纪大了,孩子已经就业了,赚钱之后就要给父母生活费。

给父母生活费的时候,不能把钱直接给父母亲,要把钱恭敬的放在桌上,然后说:“请父亲笑纳。

”他父亲看都不看,说:“好吧,放那。

”我们就觉得这父亲好有尊严。

我们家的情况,气氛比较温和,我有时候把钱奉上,给父亲的时候,我父亲是上海人,上海人比较爱面子,我父亲说,不要客气了。

我又说,一定要给您。

他又说不要客气了。

三四次之后,我就说你真的不要吗?他就说,要!这是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管教方式!三、子女与父母相处应遵循的礼节1.孔子与他子女的相处孔子有个学生叫陈亢,陈亢跟孔子的儿子伯鱼是朋友,是同学,就问他说,你爸爸在家里有没有教你什么?很多人都想知道孔子在自己家里有没有给自己的孩子补习,教一些秘密的观念。

伯鱼很诚实的说没有。

不过有一天,父亲站在堂前,我从庭前快步走过,这合乎礼貌,父母站在堂前,子女不能大摇大摆的晃,要低头快步走过,结果父亲叫我站住,我就停下来了。

父亲说,你学诗没有啊?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

你不学诗,说话就没有凭据,没有水平、内容。

我就退而学诗。

另外一次父亲站在堂前,伯鱼又是快步从堂前走过,说你停下来。

问我学过礼没有啊?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结果这两段话讲完之后。

那个请教伯鱼的同学就很高兴,我问一件事,就知道三件事:要学诗,要学礼,君子要跟儿子保持距离。

最后那句话就引起很多人讨论,就好像父亲要跟儿子保持距离,保持距离才能够产生一种教学的效果。

2.亲密关系与教育的成效何者重要如果请教孟子的话,他会认为亲密关系最重要。

如果发展教育,你可以找老师来教,后来发展为一种“易子而教”的想法。

但是不管怎么样,父母还是要教的,因为家庭教育毕竟是教育的基础。

并且身教加上言教才有它的效果。

3. 继承父亲的意向需三年《论语》有一句话,不太容易理解,叫做“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意思是父亲的作风在他过世以后,做子女的三年之内不要改。

好,很多人就会说,如果父亲的作风很好,三年之后也不应该改,这跟善恶无关。

譬如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很喜欢过年过节的时候,拿钱去帮助穷人,现在父亲过世了,我做子女的,继续做三年、继续帮助穷人。

三年之后跟他们说,父亲已经过世三年了,要改我自己的作风,帮助另外一些人。

这就是孔子的原则,继承父亲的意向至少要维持三年,相当长的时间。

4. 父母是否有错儒家并不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一个人结婚生孩子就变父母亲,它对于是不是道德上的调整并没有一个直接的关系。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稍微修改一下的话,应该是天下无不没有关心子女的父母。

但父母说的都一定对吗?这要看情况而定,以孔子来说,他说侍奉父母的时候,发现父母有过错的时候,要委婉的劝阻。

真正的孝顺在《孝经》里也说,父母有错,要好好劝阻,像真正的大臣,国君有错,要好好的劝导。

绝不是顺从而已,那是盲目的孝顺,不是儒家主张的。

所以孔子接着说,发现父母要犯错误的时候,要委婉的劝阻,但父母要不听我的话,我就继续尊敬父母,内心忧愁,但不要抱怨。

这就是做人子、做人女的孝心之所在。

楚国的大夫,跟孔子说,我们家乡里有一个人叫直躬,非常的正直,他爸爸偷羊,他跑去检举,很正直。

结果孔子说,我们国家的正直跟你们楚国不一样,我们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在这里我们要了解,孔子不是说父亲为儿子隐瞒,说他没偷羊;儿子为父亲隐瞒,说他没偷羊。

孔子不是说这就是正直,而是说这个行为中就有正直。

正直当然是按照法律、公平、正义,但是所有的法律都建立在人性发展的需要上,所以你为了这个正义,说我父亲偷羊,我去检举,那就等于我把父亲当成一般的人了,这就违背了我做子女自然的天性:希望父母快乐,希望父母平安的心理。

儒家思想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这种自然的天性。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朋友在外面被批评的,这叫做天性。

但是如果被抓到,我们也不会去为他辩护,去撒谎。

【案例3】孟子非常推崇舜,对其推崇的故事多的不得了,后来就有人故意试试孟子的立场,就问如果舜的爸爸杀人,舜会怎么办?舜是天子,舜的爸爸杀人,舜怎么办呢?孟子替舜回答,说我派法官去抓他,那人又问,舜真的会这么做吗?孟子说,舜其实不会这么做,他把爸爸背着逃到海边,从此过着快乐的日子。

这是什么回答呢?因为我们会说,舜还是天子必须执法,如果执法的话,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舜把天子辞掉,就是单纯的儿子,儿子要保护父母亲,背着爸爸逃,你有本事就抓,抓到算我们倒霉,抓不到算我们父子亲情,在海边好好过日子,孟子居然这样回答。

由于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孟子说背着爸爸逃跑,引起了很多人的批判,儒家需要法律,我想这个批判不见得是针对儒家的问题,儒家强调如果我把父母统统检举出来,亲情第一个就受到伤害,但他并没有反对法律。

法律尽量去抓,法律尽量去查,如果法律查到了,我们只好就接受法律制裁,但是作为子女来说,希望父母平安快乐这是天性。

你不能违背这个天性,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能两全其美的话,孝顺父母亲是个基础。

如果这个基础没有了,那人跟人相处就赤裸裸了,就只能是严刑峻法了,秦始皇的第二代很快就覆灭了,就因为他完全是法家,推行严刑峻法。

四、“孝顺”的重要性1.“孝顺”在孔孟心中的地位有一次,有人问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出来做官呢?孔子的回答很妙,他说《书经》里面讲过一段话,他说一个孝顺父母,又能友爱兄弟,把这个“孝”跟“悌”推广到邻里、乡党、社会,这就是从政。

如果每一家都能孝顺父母亲、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这一家安定了,每一家安定了,天下不就治好了?政治不见得你就真得做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