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环中”论对后世文论及哲学的影响
庄子人生哲学的理论基底及现实意义
庄子人生哲学的理论基底及现实意义【摘要】庄子人生哲学强调自由与自然的关系,倡导感悟生命的无常性,拒绝功利主义观念,以游戏人生。
这一理论基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生活方式。
庄子的人生哲学对当代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调整对生活的看法。
通过遵循庄子的人生哲学,人们能够更加自由自在地生活,体验生命的美好和无常。
庄子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不被功利主义束缚,以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
庄子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引领着人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态度。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理论基底、自由、自然、无常性、功利主义、游戏人生、现实意义、启示、人生态度、调整1. 引言1.1 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性庄子人生哲学作为中国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哲学意义。
庄子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我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人类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为我们指引了一条独特的生活之路。
通过深入研究庄子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于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心灵滋养,使我们更加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研究庄子人生哲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启迪我们对当代生活的思考,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和幸福感。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庄子》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观点,强调了自由、自然、无常、拒绝功利主义以及以游戏人生等重要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刻而广泛影响了后世,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对庄子的人生哲学产生了兴趣,试图从中汲取智慧,探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庄子庄周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探讨人生哲学与自然观念
庄子庄周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探讨人生哲学与自然观念庄子庄周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探讨人生哲学与自然观念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最具独特个性和思想深度的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集大成于他的著作《庄子》,这是一部以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的名字命名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涉及到众多领域,包括人生哲学和自然观念等等。
本文将探讨庄子庄周思想中的人生哲学和自然观念,并阐述其集大成之处。
一、庄子庄周思想中的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个体的内心自由与契合。
他主张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并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他以“逍遥游”为例,倡导人们要超越社会的规范与限制,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舒展。
庄子认为人生苦短,有限,应该珍惜时间,寻求内心的安宁与快乐。
庄子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不应该追求权力和功利,而是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放下欲望,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他用“无为而治”来形容这种状态,表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庄子的人生哲学还体现在他对生死和名利的看法上。
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的轮回,人们不应该惧怕死亡,而是要接受并顺从自然的变化。
对于名利的追求,庄子认为这只会让人们束缚于物质的世界,迷失自我。
他主张在追求自由与内心的满足时,要放下对名利的执念,才能真正体验人生的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的人生哲学集中表达了追求内心自由与契合,顺应自然的变化,以及面对生死和名利的态度。
他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庄子庄周思想中的自然观念庄子的自然观念体现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见解。
他主张人与自然要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庄子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学习自然的方式与原则,以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庄子强调了自然的多样性与变化性。
他用鱼游泳来比喻人们应该随波逐流,顺应自然的变化。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无限变化的世界,人们应该与之保持联系和平衡。
人们要学会观察和感受自然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的变迁。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具有独特性和深刻性,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独特流派。
本文将从庄子的思想内容、核心观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一、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自由无为庄子提出了自由无为的思想,强调个体应追求自由、无欲、无为的状态。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约束、无拘束的状态,而不是一种约束下的自由。
当个体追求自由无为的状态之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2、无为而治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主张个体应当遵从自己的内在本性,不要过多地干预外部世界的运行。
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维护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3、反对形而上学庄子反对形而上学,他认为,人们应当直接面对自然界或社会现实中真实的事物,不要被形式上的字面意义所迷惑。
由此,他强调“自然”与“本性”的重要性,呼吁个体应当尊重自然界、尊重生命和尊重自身本性。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庄子的哲学思想拥有多个核心观点,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如下:1、天人合一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归于一体,宇宙间的种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联系的整体。
天地自然的伟大和无限之处,不仅在于万物存在,更在于万物之间存在无限的联系。
由此,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2、无为而治庄子主张个体应该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维护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个体过度干预外部世界运行的状态是一种破坏性的状态,它会破坏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带来更大的灾难和混乱。
因此,他强调个体应该尽可能少地干预外部世界的运行,让自然界自行调节,达到外部世界的平衡统一。
3、自由无为庄子主张个体应该追求一种自由无为的状态,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约束、无拘束的状态,而不是一种约束下的自由。
因此,个体应该避免过度的干预和约束,以追求自由和无为的状态。
庄子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庄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摘要:穿越历史的滚滚烟尘,驻足于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战火四起,诸侯并立,英雄辈出,思想繁荣。
既有积极入仕的文人幕僚,亦有隐居山林的高洁之士。
庄子于乱世之中,布衣着身,形容枯槁,却乐天安命,沉醉于无为之乐,抛却功名利禄,尽情演绎道法人生。
其隐逸、无为、以及富有批判性的寓言故事带给后世深远影响。
关键词:隐逸无为山水画寓言一、庄子的隐逸思想《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庄子面对千金相位,鄙视不已,惟愿能享受隐逸之乐,超脱世俗之外,表现遗世绝尘的思想境界。
以隐逸来实现自我,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他自比为“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雏”,而把“惠子相梁”比为“鸱得腐鼠”,可见他鄙视功名利禄,拒入仕途,安于贫困而不显于世。
即使身穿粗布衣裳,脚踏麻绳破鞋,饥寒不定,也依然自得其乐,乐鱼之乐,希望像鱼一样,过着无拘无束,超凡隐逸的自足生活。
千百年来,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超脱尘外的潇洒形象。
先于庄子的范蠡辅佐匡复,当勾践灭吴成就霸业之后,他洞悉“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良将亡”的道理,成功隐退,避祸保身,过着潇洒的阔隐士生活。
而庄子的隐逸思想高于范蠡明哲保身的举措,其思想依托老庄哲学而形成一种隐逸文化,成为后世部分文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
庄子思想内在精神极易引起周代以后历代隐士落魄文人甚至失势官僚的认同和共鸣,并成为他们孤寂心灵的慰藉和皈依。
史载,汉代粱鸿与妻子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以隐逸来净化自我,不为世俗羁绊。
庄子的散文及其文学价值分析
庄子的散文及其文学价值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庄子的散文风格独特,其思想深邃,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庄子的散文特点、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庄子》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庄子的散文特点体现在其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上。
庄子的散文通常以寓言的形式呈现,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物和动物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哲学观念具象化,使其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他用蝴蝶的自由飞翔来比喻人的心灵自由,用大鱼放归大海来比喻人的自由追求等。
此外,庄子的散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散文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其次,庄子的散文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首先,庄子的散文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魅力。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张“道”与“自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追求内心的宁静。
他反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主张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庄子的散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和贪婪的,但也强调人性的善良和自由追求的重要性。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使庄子的散文更具普遍性和深度。
最后,庄子的散文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反对功利主义和权力的追逐。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最后,庄子的散文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的发展。
他的思想对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唐代的文学家韩愈、宋代的文学家苏轼等都受到庄子的思想启发。
此外,庄子的散文也对西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综上所述,《庄子》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著作。
庄子思想对各派理论的影响
庄子思想对各派理论的影响庄子思想对各派理论的影响2023年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庄子思想对各派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出的“无为而治”、“自由自在”等思想,对于儒、道、墨、法等各个思想流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庄子主张“放弃有极”,即要从博学之后进入乎其无所知的境界,以开朗豁达的心态理解事物,而不是固守一己之见。
这一思想对于儒家经典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念进行了拓展和深化。
同时,庄子提出了“大同”、“心性平等”等概念,为儒家思想注入了包容互相尊重的元素。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道家思想中,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即要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让自己自然而然地达到最高状态。
这种境界的达到需要放弃尘世的利益和荣誉,将心境调整到最平常。
这一思想对于道家的“非为而成”理念进行了发展,使得人们更容易领悟道家的传统智慧,践行道德规范。
同时,庄子的“自由自在”思想,也成为道家中“自然而然”、“不争不抗”的重要概念。
在墨家思想中,庄子的“无为而治”对于墨子的“兼爱”理念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墨家强调要全面地实现爱人,不偏袒任何一方。
而庄子则认为,要做到真正的无为而治,需要超越爱恨情仇的范畴,达到“无所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这一思想强化了墨子的“爱人”理念,并深化了墨家思想中的实践性。
在法家思想中,庄子的“无为而治”与法家的“法治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庄子认为,法律只是社会治理中的一种手段,而真正的治理应该是通过人性的陶冶来实现。
这一思想对于法家思想的制度主义和管理主义进行了反思,使得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局限性和人性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庄子思想对于各个思想流派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的“放弃有极”、“无为而治”等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篇章,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庄子思想,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推动人类社会更加和谐、进步、发展。
论庄子思想的人生哲学及现实意义
论庄子思想的人生哲学及现实意义一、引言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我们就是背着行囊的途者。
在这其中,我们需要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去参悟一些道理,一场春秋,一念来回,浮华是非。
道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老庄为主要代表。
老子所强调的道是宇宙的本源而生成的万物;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认为自然界的本真是最美的。
而这些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处世方法有重要的影响。
现在这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物欲横流,内心躁动不安,人们需要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庄子面对现实生活的人生哲学,面对生活困境的感悟和态度,可以引导人们积极消除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探索理想生活的新阶段。
二、庄子与背后的时代诸侯纷争,风云变幻,战乱频仍,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
他曾经是一个地位卑微的漆园官,但是当楚王派人来迎接他成为国家官员的时候,他觉得当官会失去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性,还不如清贫享乐,生活更有保障。
庄子思想的中心是探讨在沉重黑暗的社会制度下,个体如何实现自我解放和自我保存。
他能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社会礼仪制度和道德标准,其实只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在他的思想中,追求世俗的成功和荣誉,只对个人有害,没有意义。
人生的价值在于保持真实,即坚守宇宙本体以达到人生的完美境界。
其实庄子的思想也表现出一种矛盾的人生态度,即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存威胁的挑战下,庄子觉得个人无用。
为了避免冲突和危险,不如在世俗的世界里迷茫,为了拯救自己而勉强迁就自己。
然而,在他的思想和想象的世界里,他渴望摆脱一切精神束缚,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
三、庄子“游”的人生得道即逍遥庄子哲学的主要特色就是追求精神自由。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是文学性最强、文学成就最高的。
庄子和他的门徒们兼有哲学家的思维和诗人气质,考虑到的是生命究竟如何有其意义、人生是否能够达到完美的问题。
当人们怀着真实实际的生存感受和激情来发出这一类追问时,诗意与哲理已经融合在了一起。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古代文言文解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被尊称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中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庄子文言文的解读,探讨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要点和对今人的启示。
一、自由无为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无为,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逍遥游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自由无忧的境界。
他认为人应当放弃人为的努力,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不认同尘世间的功利和名利,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这一思想启示了现代人,在追求成功和财富时,应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自由,不被外界的物质所束缚。
二、相对主义思想庄子主张辩证思考和相对主义。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庄子·达生》中,他以抱朴子和樵子的对话,阐述了相对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万物之生不可离于生与死的相对,萌芽与衰败的相对。
这一思想表达了庄子对于世界的宏观观察和深刻思考,也给予我们启示,要超越表面现象,看待问题的多面性和相对性。
三、虚无主义思想虚无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无为而治的观点。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以大鹏鸟的形象来形容了人们对于名利的执着和追逐,以及这种执着带来的束缚和痛苦。
他通过描述鸟飞无边、鲲跃九万里,来表达他对于自由无拘束的美好憧憬。
这一思想揭示了世俗名利的虚无和束缚,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自由。
四、自然观念庄子的自然观念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顺应。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通过描绘花草树木以及万物的生长变化,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界的赞叹和崇敬。
他认为人类应当像自然界一样,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要珍爱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孔子批判庄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对当时流行的儒家学派提出了批判。
庄子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价值评析
庄子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价值评析
1. 引言
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的背景和重要性,概括探讨庄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2. 庄子哲学思想概述
•回顾庄子生平和他的著作,《庄子》。
•总结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如自由无为、道德相对性等。
3. 庄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1 影响一: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解释庄子对追求自由、宁静和内心平衡的态度及其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影响。
•探讨庄子关于人类存在本身及个体处境的独特见解,并分析其如何塑造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3.2 影响二:政治和社会思考
•分析庄子关于政治权力、社会制度及人际关系方面的观点,如:“大同”、“无为而治”等。
•论述这些观点在中国传统政治和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影响。
3.3 影响三:艺术、文学和美学观念
•探讨庄子对中国古代艺术、文学和美学观念的影响。
•分析庄子对审美情趣、意境表达和意象符号等方面的贡献,并指出这些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4. 庄子哲学思想的价值评析
4.1 理论上的价值
•评价庄子哲学思想所具有的独特性,是否具备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探讨其理论上可能存在的限制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或发展方向。
4.2 实践上的价值
•分析庄子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可能性。
•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如何解决当代问题以及在个体追求幸福与内心平衡方面的潜在价值。
5. 结论
总结庄子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与价值,并展望其在未来继续发挥作
用的可能性。
同时强调其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庄子》对后世文学影响
《庄子》对后世文学影响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重要的作品。
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是晋代郭象的注本,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
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以简洁深刻、旷达放任的思想和缤纷瑰丽、才华横溢的手笔,增添了中华文明的厚度,拓宽了人的精神境界,对后世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儒家中庸思想和道家逍遥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泉源,“逍遥自在”的思想在《庄子》全书中“五石之瓠,不虑以为大樽浮于江湖,而忧其无所容”,当反复咀嚼庄子这些看似荒诞怪异的故事,才慢慢懂得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己、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庄子》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太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时,不能不追想到庄子的愤世和自任。
正如《庄子今注今译》的作者陈鼓应所说,在逆境中,庄子的保持定力和超越的心境激励着他迎难而上。
我想,这正是《庄子》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之一,与孔子和老子被合称为“中国古代的三位圣人”。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论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以主张“自由奔放”的态度为特征。
他在《庄子》这部著作中以幽默、虚构、夸张的手法,运用诙谐、寓言、象征等多种修辞方式进行艺术表达。
他认为文学可以通过深入人心的幽默、夸张和虚构,使人们超脱现实的束缚,领悟到生活的空虚和无常,从而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这种自由奔放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文学批评观念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在文学创作中,提出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即文学作品要以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为核心,不仅要关注个人的情感与心灵,更要关注社会责任与人类命运。
这种文学批评观念,对后来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认为文学应追求“自由奔放”、“智慧玩味”的表达方式,通过夸张、寓言、诙谐等手法,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视角和表达途径,使得中国文学在后来的发展中获得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再次,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将文学视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一种超越现实的能力,引导读者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烦恼,带给人们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反对功利”、“宽容多样”、“追求真理”的文学理论观念,这为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借鉴。
最后,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在对文学的评价中,提出了“言之不必信,行之不必果”的观点,意味着文学创作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的美和文化人文的意蕴,而非事实真实性的追求。
《庄子》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庄子》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哲学的影响介绍《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的庄子所创作。
庄子的思想内涵深远,影响了后世哲学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庄子》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对后世哲学的重要影响。
庄子的思想内涵道的观念庄子的哲学观念以“道”为核心。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道是无形无象的本体,是超越一切的存在,也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庄子强调人们应该顺应道,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真实。
他主张通过独立思考和修炼达到与道的融合。
虚无主义庄子追求“无为而治”,强调返璞归真,去除一切繁琐和约束。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区分和对立的观念,寻找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否定了一切权威和规则,主张放弃欲望和功利,追求真实的自我。
自由主义庄子提倡个体的自由和放任自流。
他主张人们不应该被任何外界因素束缚,而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行动。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来源于内心的达观和超脱,而不是外在的权力和地位。
辩证思维庄子关注事物的对立和矛盾。
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一切都有两面性。
他主张超越二元对立,追求事物的整体性和变化性。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超脱常规思维,灵活寻找生活的趣味。
拒绝权威庄子反对权威和规则的压迫。
他认为权威会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自由,使人陷入犬儒的生活方式。
他主张人们应该独立思考和行动,追求真实的自我。
庄子对后世哲学的影响影响东方哲学庄子的思想对东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道的理解和追求自由的主张,为后世的儒家和佛家哲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他的虚无主义和辩证思维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影响西方哲学庄子的思想也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他的辩证思维思想引起了西方哲学家的关注,对柏拉图和黑格尔等哲学家的思考产生了影响。
他的自由主义和拒绝权威的思想也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影响心灵哲学庄子的思想对心灵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真实,通过修炼和反思实现与道的融合。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分析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分析1. 简介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和文化名人,其思想体系以《庄子》一书为代表。
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功利主义和约束规范等,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
2. 自然观与描写庄子强调自然之道,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与之和谐共存。
这一思想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呈现。
2.1 描绘自然景色以庄子为源头,描述自然景色成为后世作者常用手法之一。
例如,《红楼梦》中详细描写了大观园内各种花草树木的美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情感和氛围。
2.2 追求心灵自由庄子强调个体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与逍遥,这一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中人物精神追求的刻画。
例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追求自由和尊严,表达了庄子"逍遥游"的精神。
3. 审美观与文学风格庄子认为审美是一种主观体验,而非客观规范。
这一思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1 启发写作者创新庄子的审美思想鼓励人们突破常规、超越传统。
许多后世作家在创作时通过鼓励他们突破常规来表达自己的个性。
3.2 反映虚幻与幻觉庄子强调事物没有固定的真相,存在虚幻幻觉。
许多后世文学作品中也常通过描绘诡异、离奇或梦境般的情节来表现庄子思想。
4. 道德观与人物形象庄子对道德问题有独特见解,其思想反应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哲学人物形象。
4.1 塑造包容宽厚之人以庄子为先驱,后世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宽容的哲学人物形象,他们富有智慧和仁爱,能够包容世间的善恶与不同观点。
4.2 反思功利主义庄子反对功利主义,提倡超越功利之道。
后世文学作品也通过某些人物角色的形象来表达对功利主义的质疑和反思。
5. 思想传承与发展庄子的思想在后世文学作品中传承并发展为新的艺术形式。
不同作家通过吸收庄子思想为自己的创作增色,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的广度和深度。
总结:庄子的思想在后世文学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自然、审美、道德等问题,这些思想渗透到后世文学中成为重要元素,影响了人物刻画、情节设计、题材选择等方面,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涵。
老庄自然论思想及其对后世文论的
老庄自然论思想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汉语言文学145班 14014309黄沁华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
可见,道家思想的最基本的精神在于“自然”二字。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地、天以道为准则,而道则是顺其自然、自然无为的。
人要顺其自然,地要顺其自然,天要顺其自然,道也要顺其自然。
因此,老学是一种以“自然之道”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主张“道法自然”,要求人类顺应“自然之道”,返朴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
老子提倡“道法自然”的自然论思想,以“自然”、“无为”来解释“道”本体,并把“道”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而“素”、“朴”是“道”的本性,也就成为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见素抱朴”的价值取向对后世文艺领域里反对浮华矫饰、以真朴自然为美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巧若拙”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最高意境。
例如:东汉王充反对文学作品的形式浮华虚饰,提出了“没华虚之文,存教庞之朴”(《论衡·自纪》)的言论。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老子的自然论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庄子眼中的“素朴”已经不完全是纯天然未经雕琢的浅层次之美,而是经过精深雕琢又重新回到“素朴”的高级形态之美。
庄子提倡“大美”的自然观,强调美既要体现物和人的自由本性,又要浑然天成,自然而然,不露人工雕饰的痕迹。
他的哲学思想较老子思想更富美学意蕴,他的美学精神具有旷达、明丽、潇洒与神采飞扬的特征。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老子》第十二章)老子认为凭借人力雕琢而成的东西,只会破坏人们的审美趣味,使人忘记朴素自然之美。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他反对人为的艺术,正是为了维护自然之美。
《齐物论》中曾讲到了天籁、地籁、人籁。
“地籁则众窍而已,人籁则比竹是已。
”人籁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地籁是风吹大地上各种孔穴发出的声音。
老庄自然论思想对中国文论的影响
《庄子》选读重点难点辅导2005-04-26(著名文学批评史家对《论语》文论思想的解读)1.庄子的“天籁”、“天乐”说至欲达到这种神化妙境(按,指“庖丁解牛”、“轮扁斫轮”),则就其所论而归纳之,其所须注意者不外三端:其一,这完全是天才和环境的关系,非尽人之所能为者。
此即吕梁丈夫自述起蹈水之道所谓,(按,下引《达生篇》“吕梁丈夫蹈水”故事)……。
其二,这完全更是工夫的关系,即是所谓火候。
火候不到,不会有炉火纯青之象,也不会自然入妙,即不能到神化的境界。
庄子于此意阐发亦精,《达生篇》中更举二例(按,下引“佝偻承蜩”、“纪渻子养斗鸡”故事),……。
其三,这完全更是感性的关系,又不是有了天才,加以学力,而可期之必得者。
此即《齐物论》中所谓“天籁”之说。
郭象解释之云:夫天籁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即众窍比竹之属,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耳。
此意极是。
盖天籁即是适然相遭,莫知其然而然者。
《达生篇》中有一节云:梓庆削木为鐻。
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
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我有四枝形体也。
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
不然,则已。
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此节正可与天籁之说相发明。
假使以《庄》注《庄》,则以天合天,便是天籁的绝妙注脚。
这种寓言,在庄子并以之论道,但若从文学批评的观点而言,又何其能发挥文艺之精义呢!(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老庄都反对人为造作的艺术,认为凭借人力雕琢而成的东西,只会破坏人们的审美趣味,使人忘记朴素自然之美。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老子》第十二章)所以老子提倡“大音希声”,他解释道:“听之不闻名曰希。
”{《老子》第十四章}也就是说,最美妙的音乐是听不到人为的声音的音乐。
庄子的魅力与思想的影响力
庄子的魅力与思想的影响力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感受到了他的魅力与思想的影响力。
庄子的魅力首先体现在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上。
他以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寓言故事和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哲学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形式,使得晦涩难懂的哲学思想变得易于理解。
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让人们在阅读他的著作时能够获得愉悦的心灵享受。
庄子的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性,更注重实践性,他提出的“无为而治”、“自由自在”等理念,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一种宽容、自由、平和的心态,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其次,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中国哲学的多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庄子主张“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与儒家的人伦道德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庄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文化、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人墨客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在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中融入了庄子的思想,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庄子的思想还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这与西方哲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例如,庄子的思想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尼采的超人思想等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庄子的思想在东西方哲学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使得东方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庄子的思想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摒弃功利和虚荣的追求。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以一种宽容、自由、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境,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庄子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快节奏、功利主义倾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论庄子《齐物论》中“环中”的美学意蕴《庄子·齐物论》
论庄子《齐物论》中“环中”的美学意蕴《庄子·齐物论》“枢使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齐物论》)。
庄子在《齐物论》中,齐万物,等生死,在谈论到天下是非同一的时候,他指出,天下无非彼,则无是,天下无非是,则无彼,无彼无是,天下同一。
自知己之所知,不知彼之所知,自以为是,道通为一,而齐万物,而等生死。
万物生死,得于环中。
“环中”这一“中空”在《老子》中就早已产生,“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认为虚静无为的道就像一个风箱一样,中间是虚空,真气充盈,产生出能量,化为万物,以“无”驾驭“有”,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齐物论》中提出了“环中”这一概念,本文对“环中”这一概念的美学意蕴进行了一次初探。
《齐物论》从从南郭子綦与其弟子子游的对话开始描述,子綦形如槁木,进入了吾丧我的境界,而弟子不以为然,认为师傅的形亦然,而心不可亦然。
他认为现在凭几坐忘的师傅和以往的隐几者不同,可见子游昔日未洞坐忘的玄妙,才惊疑今日师傅的离形去智。
这正是子游得了其“环”,而未得其“中”的表现。
一、“环中”的超越意蕴“环中”的超越意蕴,首先在于其对是非的超越。
庄子所说的“环”正是万物千变万化的外在现象,“是”与“非”位于外在现象的两极,不断毁灭、重生,在时间和空间中不断轮回。
“是”与“非”在“环中”的“环”上,不断前进,时而追赶、时而相向、时而背道而行,但最终都归于“相遇”。
对于环上的“是”与“非”,庄子提出了“两行”,“是非”虽和一,但并不是否定“是”、“非”的存在,它们激烈地存在着,最终归于“和”,化而为一,并继续存在,开始又一轮的行驶。
如此往复,庄子认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对是非的超越,正是“一是非”,而超越是非,而无是非。
第二,“环中”的超越在于对时间和空间的超越。
万物中空,化而为一,在宇宙这个大“环”中,万物于虚空,不见其发源也不见其终极,立于“环中”就是“游心”于虚空,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的境界,是一种向内发现的“中空”之虚,是“出六极之外,而游于无何有之乡”(《应帝王》),是“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
庄子思想评述总结引言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岳,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且对后世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评述总结,包括其主要思想观点、思想内涵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主要思想观点道与自然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他认为“道”是整个宇宙的根本原则,是自然界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庄子的“道”与儒家的“道”有所不同,儒家的“道”注重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而庄子的“道”强调的是自然的无为而治和随性而行。
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放弃功利之心,追求心灵上的自由。
自由与无为庄子反对通过功利性的行为来追求个人利益,他认为人应该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
所谓无为,即不做无谓的努力,不追求虚名虚利,放弃功利心理,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来阐述这个思想,例如蝴蝶梦和鱼游且悦等,以形象地表现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与自然和谐相处。
平等与虚无在庄子的思想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不分贵贱。
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平等而没有实质的差异。
他倡导追求虚无的生活,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虚幻的,对待一切事物都应以虚无的态度来对待。
自由自治与追求心灵境界庄子提出了自由自治的思想,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不受外界的约束和束缚。
只有达到某种境界,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自治。
他认为心灵的安宁和平和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思想内涵庄子的思想给人以十分深远的启示,他提出的“道”、“自然”、“无为”等观念成为了后世哲学思考的重要对象。
庄子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去除功利心,追求内心的自由,这种思想内核对于当今社会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庄子的思想鼓励人们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达到内心的平和,进而实现对外界事物的超越和对自己的悟透。
他通过形象生动的寓言和比喻,将哲学思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他的思想内涵。
庄子思想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庄子思想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并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庄子的思想主张自由自在、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宇宙间的和谐。
本文将探讨庄子思想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从不同角度解读庄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庄子思想对人类自由意志的重视庄子强调自由意志和个体的独立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而不受外界的约束。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和象征意象,向人们传达了追求自由的思想。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个体权利和自由的追求就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
二、庄子思想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庄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和谐的道。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和谐。
这种思想对于调和社会关系、实现和平稳定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世界,人们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心灵的和谐,这正是庄子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庄子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庄子的思想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的“自由放任”思想提醒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而非对自然进行过度的干预和破坏。
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也对当代人们关注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人地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庄子思想对个体心灵的启示庄子强调个体心灵的追求与修炼。
他认为人们应该在物质追求之外,注重心灵层面的修行和超越。
通过意识的觉醒和心灵的清静,人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当代社会中争论不休的焦虑和压力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困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五、庄子思想对人生价值的反思庄子思想对于人生的价值观和意义问题提出了深刻的反思。
他强调追求内在的平和和境界的提升,而非注重功成名就和物质的积累。
庄子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成功观念和消费主义倾向有着重要的反思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环中”论对后世文论及哲学的影响庄子提出“环中”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朝刘勰在风格论、唐代司空图在意境论上都有发挥。
而邵雍则对此概念进行两次转换,使其实化为图,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具体的内容;进而再一步把它抽象化,在“环中”的位置实以“太极”和“人心”,从而沟通天人,创立了崭新的象数体系和心学理论。
进而对文学的本原论产生了影响。
标签:环中;文论;哲学自庄子提出“环中”论,南朝的刘勰、唐代的司空图、北宋的邵雍都对此理论在各自的立场上进行了阐释、吸收和发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学界虽也有少许的涉及,但并不详细。
其中对于他们在何种层次上吸收、如何吸收以及他们的不同之处更缺乏研究。
本文试图对如上问题略作探讨。
一、庄子“环中”论的特点“环中”作为一个概念是由《庄子》一书最早提出来的,而作为一种思想却早在《老子》中就已产生。
《老子》第五章有谓:“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橐,是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龠,是古代乐器,形状像笛,都是中空圆环之状。
庄子在谈到“环中”时说: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郭象注曰:“偶,对也。
彼是相对,而圣人两顺之。
故无心者与物冥,而未尝有对于天下也。
枢,要也。
此居其枢要而会其玄极,以应夫无方也。
”“夫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
”成玄英疏日:“体夫彼此俱空,是非两幻,凝神独见而无对于天下者,可谓会其玄极,得道枢也。
”“环者假有二窍,中者其空一道,环中空矣,以明无是无非。
”陆德明释文日:“‘以应’应对之应。
”就是说真正的道,离开了相对,超越了相对;既不是无,也不是有;既不是是,也不是非;既不是恶,也不是善。
那么,一切的相对都离开了以后,你可以得到一个道的什么东西呢?“谓之道枢”。
得了这个“道枢”,就可以得其“环中”。
“环中”是一个圈圈的中央,在圆的中心点可以四面八方活动。
宇宙和生命都是无始无终,像一个圆圈一样,这个圆圈有个中心点,你要是把握住了这个中心点,在出世与人世之间,可以应对所有问题和事物。
庄子“环中”论的特色有以下几点:首先,具体地说,庄子是以车毅做比喻,抽象地说这是庄子虚拟的一个“环”,这个环由是非和对待组成,无始无终。
其次,所谓的“中”是庄子虚拟的这个“环”的中点,是道的枢纽,但并非就是道本身,就像门的枢纽不是门一样。
只有站在这个中点来应对问题才是得道的应对态度。
再次,这里说的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庄子认为站在“环”的中心看问题是一个最正确的角度。
因为如果你站在环的组成部分里,你将永远脱离不了是非和对待。
《庄子》“环中”的美学意蕴,认为其理论内涵包括绝对待、超时空、合虚实、一动静、超功利等几个方面,它比儒家的“中庸”、佛家的“中道”更富有审美意义。
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养生与处世两个方面,主张用审美的、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人生、审视生命。
《庄子》的“环中”思想,契合了审美观照中主体的心理机制,揭示了审美心态与审美想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影响了中国艺术对虚实关系的处理。
二、刘勰对“环中”论的阐释——风格论刘勰《文心雕龙》云:“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
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
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
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刘勰认为,作者的才华虽有一定的天赋,但学习则一开始就要慎重;好比制木器或染丝绸,要在开始时就决定功效;若等到器具制成,颜色染定,那就不易再改变了。
因此,少年学习写作时,应先从雅正的作品开始;从根本来寻究枝叶,思路便易圆转。
上述八种风格虽然不同,但只要能融会贯通,就可合乎法则;正如车轮有了轴心,辐条自然能聚合起来。
所以应该学习正确的风格来培养自己的习惯,根据自己的性格来培养写作的才华。
所谓创作的指南针,就是指的这条道路。
进一步说即学习具有高雅风格的经典著作,是形成健康风格的根本修养。
从根本来着手,再来探讨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思路自然圆融通畅。
这种理论,刘勰在《宗经》篇里表现得最分明。
他说:“若禀经以为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
”同时,他指出写作不能完全依靠天资,还需侧重学习,尤其是一开始就因性之所近,向雅正的作品学习,才能融会贯通。
此处之中心观点即:这八种风格类型虽然各不相同,然而其间的互相会通之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个风格的会通之处即“环中”,就是“雅正”。
这符合刘勰“原道、征圣、宗经”的一贯思想。
三、司空图对“环中”论的发挥——意境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司空图借“环中”指诗歌中蕴而不出或渐行渐远的精神和审美意味,也就是《与李生论诗书》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庄子·则阳》篇云:“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
”郭象注云:“居空以随物,物自成。
”也就是说,一切任乎自然则能无为而无不为。
说明此种雄浑境界之获得必须随顺自然,而决不可强力为之,故云:“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此诗中“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是核心,“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是其比喻,“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其方法,“持之匪强,来之无穷“是其特点。
从创作角度,如何“超以象外”呢?必须“得其环中”。
即必须“真体内充”、“返虚”“积健”,才能得其“雄浑”。
“真”为道家“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之自然之“真”,“虚”为道家“惟道集虚”之“虚”,“健”为儒家“天行健”之“健”。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是“健”,是“阳”;“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是“虚”,是“阴”。
所以,“环中”即“真体”、“虚”、“健”。
从鉴赏的角度则反过来。
古人讲天人合一,从艺术角度是要把技巧上升到道的境界,从“画境”进入到“化境”,即所谓出神入化。
中国人历来以大为美,实际即宇宙之美、宇宙之感。
这宇宙感既有无穷时空的微茫,也有生化天机的微妙。
静、深、远,旷古而恒久,此即宇宙的无限与永恒,此即天地自然的宏伟之美。
表现天地之大美仅从技法上去解决问题,是走不通的,需将自己对天地之大美的追求,从哲理方面来解决,升华于哲学层次,“艺必以道为归”。
这就是司空图诗论对艺术创作的启示,实际也是庄子思想的体现。
四、邵雍对庄子“环中”论的继承和发展——本原论邵雍对庄子所著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许其“通物”,但对他的性格则不认同。
说庄子“雄辩”、“气豪”可以看做是赞赏,但也可以看做是批评,所谓“未免乎较量”、“失之辩”。
邵雍虽然认为庄子的《齐物论》“未免乎较量”,但对此文中的“环中”却很赞赏,以至于把它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
邵雍的先天图是一个独创的宇宙发生论的理论模型,他以之论证自然和人事变化的客观必然性。
所谓“先天”是“出于自然,不加安排”的意思。
在论述先天图中宇宙运化的客观法则时,他称为“环中”原则。
他说:先天图者,环中也。
自下而上谓之升,自上而下谓之降。
升者,生也。
降者,消也。
故阳生于下,阴生于上。
是以万物皆反生,阴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
是以循环无穷。
在这里,邵雍的“环中”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环”已经不是由“是非对待”而组成,而是由“阴阳对待”而组成。
其次,这个“环”不仅有时间上的“循环无穷”,而且有空间上的“循环无穷”。
再次,这里的“中”已经不是一个虚拟的“中”,而是指先天图的“中”,就是说,邵雍把庄子的“环中”实化了。
最后,这里的“环中”不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而是万物产生的起点。
但邵雍并未到此为止,他说:先天之学,心法也。
故图皆从中起。
万化万事生乎心也。
图虽无文,吾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
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
对于“故图皆从中起”,邵雍的学生程大道解释说:邵子谓“图皆从中起”,此“皆”字,兼《方》、《圆》图而言。
天地定位,此《圆图》之从中起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方图之从中起也。
圆图:乾坤当南北之中……是圆图起南北之中而分于东西也。
方图:震巽当图之中……是方图起图之中而达乎西北东南也。
故日“皆从中起”。
按程大道的说法,邵雍所谓的“中”是指,圆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中,乾南坤北当圆形之中轴,然后分东西两半;方图从中起,是从图中部震巽之间划界,分为左右两片。
“圆图起南北之中而分于东西也”,“方图起圆之中而达乎西北东南也”,都是从方位说的。
朱熹则解释说:圆图象天,一顺一逆,流行中有对待,如震八卦对巽八卦之类;方图象地,有逆无顺,定位中有对待,四角相对,如乾八卦对坤八卦之类。
此则方圆图之辨也。
按朱熹的说法,先天图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从时间上看,反映了子午卯酉一日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从方位上看,反映了南北东西四方的阴阳变化。
圆动为天,“流行中有对待”;方静为地,“定位中有对待”。
天地万物变化之妙尽在图中,更具有哲学本体发展论的意味。
从以上解释看来,邵雍所谓“中”或者是指图的“中轴”,或者指图的中心,或者指四正卦极阴阳成长的初始及终点的位置。
如果我们细心分析就可以看出,以上几种解释都有以下问题,就是只涉及对于“中”的解释,而不及“环”,并且都是就图论图。
那么,邵雍所谓“环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应该从他对“先天之学”和“先天图”的整体论述中找答案。
他说:先天图者,环中也。
先天之学,心法也。
物莫大于天地,天地生于太极。
太极即是吾心。
太极所生之万化万物,即吾心之万化万事也。
通过上面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邵雍认为“先天图”即是万事万物产生、变化规律的图式表达。
而“环中”的位置即是太极的位置,这是对于自然界来说的。
而对于人来说,人心的位置即是“环中”,心中含有太极,所以他说“太极即吾心”。
这样邵雍利用“环中”这个概念沟通了自然与人身;用太极的概念沟通了道与心,从而把自然与人打成一片,进而上升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邵雍的“环中”概念包含了自然与人,最后奠定了他的“心学”理论。
而此“环中”论也指导了他的创作,他在《首尾吟一百三十四首》之七八云:“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可爱时。
已着意时仍着意,未加辞处与加辞。
物皆有理我何者,天且不言人代之。
代了天工无限说,尧夫非是爱吟诗。
”他说自己写诗就是“天且不言人代之”,“代了天工无限说”。
看来邵雍自认为就是圣人。
当然,“口代天言”还必须有具体的出发点,邵雍说:“先天之学,心法也。
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
图虽无文,吾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
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
”这就说明“口代天言”的本质就是以先天图为发言的依据,一句一言皆从图中出来,先天图即环中,“环中”即“心”。
这样,转了一圈,“口代天言”实际就是“口代心言”。
但这个心已不是一般人的心,而是万化万事生乎其中之心,是至诚之心,是纯道之心,是通神明之心,就是说这个心已经和天地万物之理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