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呼唤人的回归——浅析《静静的顿河》自然描写中蕴含的人性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 毕业论文
试论《静静的顿河》格里高利形象内涵及意义[摘要]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格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探讨格里高利的悲剧命运,对他性格中的内在的优秀品质的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哥萨克气质、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精神、乡土情结、信仰与怀疑等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其悲剧的根源,及其形象展示出的“人的魅力”这一深层意义。
[关键词]形象;悲剧根源;哥萨克气质;人道主义;乡土情结;人的魅力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哥萨克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
苏联在对《静静的顿河》主人公格里高利悲剧命运的探讨上,出现过“个人反叛说”和“历史迷误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由“反叛者”变为“真理探索者”“俄罗斯悲剧命运象征”“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者”。
本文主要研究格里高利形象内涵,悲剧根源,性格意义,体味这一形象的魅力。
一、格利高里形象内涵格利高里是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有敏锐的感受、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感情上,他徘徊与妻子和情人之间,他追求爱情,却又不忍心抛妻弃子和孩子,内心充满了矛盾。
在十月革命与国内战争的严酷斗争中,他徘徊在十字路口,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
总之,他的一生都在摇摆中度过,特别是在国内战争中,他左右摇摆,最后哪儿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作者说葛利高里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1](p47)。
他的这一形象与他的个性特征及性格中的哥萨克情结密切相关。
1.性格的渊源——哥萨克情结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自由人”,“勇敢的人”。
15世纪至17世纪有大批的农奴不堪忍受地主和沙皇的剥削压榨,纷纷从内地逃亡,到顿河地区落户,这些逃亡的农奴及其后代,便称为哥萨克。
他们既是军人又是农民,他们的土地较多,经济上优于内地农民,他们长期为沙皇服兵役,政治地位也优于内地农民。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历史洪流中的人性光辉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绘了顿河哥萨克人生活的宏伟史诗,作者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以其独特的笔触,将我带入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顿河平原,让我感受到了哥萨克人那独特的风情和深深的情感。
书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激情。
从格里高利与阿克西妮亚的爱情纠葛,到格里高利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再到顿河哥萨克人与红军、白军的斗争,每一个情节都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复杂。
而肖洛霍夫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将这些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每一个角色的喜怒哀乐。
《静静的顿河》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
格里高利、阿克西妮亚、娜塔莉娅等人物,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他们的生命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尤其是格里高利,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的爱情、家庭、信仰都在顿河哥萨克人的历史洪流中受到了考验。
他的人生经历让我深深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静静的顿河》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肖洛霍夫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将顿河平原的美丽景色和哥萨克人的风情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世界。
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诗意,每一个情节都充满了音乐性,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绘了顿河哥萨克人生活的宏伟史诗,它以其独特的笔触、曲折离奇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复杂,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人去阅读和思考的伟大作品。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舍洛霍夫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以自然为背景,反映人类命运的优秀小说。
小说通过一个关于寻找乐观主义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真理、美和爱的信仰。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受启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主人公叶卡捷琳娜在顿河边寻找自己的父亲,她通过沿着河岸走,静静观察河流、采摘野花、捕捉蜻蜓和蝴蝶的方式,和自然融为一体,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和。
小说通过自然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自然是我们生命中最为珍贵的财富之一,我们应该珍视这份礼物,好好保护自然环境,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美好。
另外,小说中还有一个温馨的情节,那就是叶卡捷琳娜和一个孤儿的男孩弗洛尔一同旅行的经历。
弗洛尔失去父母后就一直生活在孤儿院里,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在这样的旅行中,叶卡捷琳娜不但给弗洛尔带来了阳光和欢笑,也给他传授了关于生命、爱和友谊的知识。
他们之间的友情和信任,让我感受到了人类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关爱,深深地感动了我。
小说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自然的美丽。
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我也能够感受到这些道理的真实性和可贵性。
在我生活中,有太多的追求、太多的期许和太多的杂念,这些东西不但阻碍了我的前进,还让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看完《静静的顿河》后,我深刻地感受到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努力去发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用心去关注自然,用爱去关注周围每一个人。
通过读这篇小说,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更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拥有的一切,更好地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关注和去感受。
让我们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地迎接人生中的每一个挑战,相信自己的力量,永远向前走!。
《静静的顿河》战 争与人性学习心得
《静静的顿河》战争与人性学习心得《<静静的顿河>战争与人性学习心得》最近读了《静静的顿河》,这可真是一本让我感触颇多的书啊!书中描绘的战争场景,那叫一个残酷。
士兵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刺鼻的火药味。
每一次冲锋,都可能是生与死的抉择;每一声炮响,都可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消逝。
这种战争的残酷,不是我们在和平年代能轻易想象得到的。
就说其中一个场景吧,主角格里高利在战场上,周围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他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年轻的士兵,刚刚还充满朝气,转眼间就被炮弹炸得血肉模糊。
那士兵的眼睛里,还残留着对生的渴望,可生命却在瞬间被剥夺。
格里高利自己也身处枪林弹雨之中,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他的心跳急速加快,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死亡的边缘。
他想跑,想躲,可又明白自己不能退缩。
这种恐惧、无奈和挣扎,真的让我感同身受。
战争中的人们,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都被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漩涡。
他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原本平静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就像书中描写的那些村庄,曾经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在田间嬉戏,妇女们在河边洗衣。
可战争一来,一切都变了样。
房屋被烧毁,田地被荒废,人们流离失所,四处逃亡。
曾经熟悉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那种心痛和绝望,真的让人难以承受。
而在这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为了保卫家园,勇敢地拿起武器,不惜牺牲自己;有人却为了私利,背叛了自己的同胞。
格里高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战争中不断地挣扎,内心充满了矛盾。
他既想为自己的家族和村庄而战,又对战争的意义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他在正义与邪恶之间徘徊,在忠诚与背叛之间纠结。
这种内心的煎熬,让他痛苦不堪。
还有那些在战争中趁火打劫的人,他们发着国难财,不顾别人的死活。
而同时,也有一些善良的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帮助那些受伤的士兵和平民,给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
这种善恶的对比,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在极端的环境下会被放大,无论是善还是恶。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是俄国作家鲍里斯·涅里涅的一部小说,它通过描写一个小村庄的命运展示了人性的弱点。
小说以静静的顿河为背景,通过描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命运,反映出真实世界中的人性弱点。
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顿河流域的一个小村庄里。
村庄四周有一片美丽的自然风光,居民们过着宁静而简朴的生活。
然而,正是这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却暗藏着人性的弱点和丑恶的一面。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奥西彼·雅库诺维奇(Osip Yankovitch)的村民家庭的故事。
奥西彼是一个贫困的农民,他和妻子、女儿一起生活在一个破旧的小屋里。
他们一家勤劳朴实,但却过着贫困的生活。
奥西彼为了能够改变家庭的困境,决定去经商,奋发图强。
然而,他的经商梦想最终变成了一场噩梦。
他被骗了,一无所有,最终连一张最基本的船票都买不起。
小说通过奥西彼一家的故事,揭示了一些人性的弱点,尤其是贪欲和欺骗。
奥西彼投身商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家庭的困境,但他贪婪的心和对金钱的渴望最终让他陷入了困境。
而村庄里的其他人,如安娜(奥西彼的妻子)、尤里(奥西彼的亲戚)等人,也都表现出了自私和欺骗的一面。
他们利用他人的不幸来获取个人利益,揭示出了人性的丑恶。
小说中的另一个突出的主题是贫富差距。
小说描绘了村庄里贫穷的农民们的困境,尤其是奥西彼一家。
他们生活在贫困中,每天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而在同一个村庄里,却有一家人过着奢华的生活,他们过着舒适而豪华的生活。
小说通过描述这种强烈的对比,反映出现实世界中的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
而静静的顿河则成为了整个故事的象征。
它平静而悠远,它静静地流淌,与村庄里的喧嚣和纷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顿河是静静的,但人们的心却是喧嚣的。
人性的弱点和丑恶在这宁静的河岸展露无遗。
顿河也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人们追逐金钱和欲望却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通过阅读《静静的顿河》,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揭示出的人性的弱点引起了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静静的顿河》作品艺术特色与人物形象分析
《静静的顿河》作品艺术特色与人物形象分析(1)作品简介《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一部很有影响的重要作品。
它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表现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生命力,揭示一切反动落后势力必然失败灭亡的命运。
(2)人物形象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很有个性的人物。
葛利高里既不是死硬的反*革命分子,也不是坚定的革命派,而是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复杂人物。
他的徘徊动摇又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个人的主观原因。
在小说中,作家虽然否定葛利高里的道路,却赞赏他英勇豪放的性格、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正直善良的人性,对他坎坷一生的悲剧结局寄予深切的同情。
(3)艺术特色①《静静的顿河》篇幅宏大,场面广阔,内容丰富。
无论从反映生活的广度或深度来说,都称得上是一部史诗性作品。
小说通过葛利高里悲剧性的人生道路,一方面描写了苏维埃政权在顿河地区从建立到巩固的历史进程,另方面描写了麦列霍夫一家由盛而衰的历史命运。
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全面展示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的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②《静静的顿河》人物众多,几乎囊括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极富个性。
如沉着干练的施托克曼,对革命忠心耿耿的彭楚克等,而小说杰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塑造了葛利高里这个血肉丰满的不朽的典型形象,在苏联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卓尔不群,熠熠生辉。
③此外,小说对顿河草原的壮丽景色的描绘,对哥萨克人独特的风土人情的描述,对哥萨人风趣幽默的方言口语的运用,都非常出色,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地域色彩与艺术魅力。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鲍里斯·沙尔托诺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这本小说以大自然中的静默和沉寂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小镇上发
生的一系列事件,展现了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军队退伍士兵,他重返家乡并找到了一份工作,过上了平
静安定的日子。
然而,他内心深处却始终存在一种不安和迷茫。
通过他的眼睛,读者
可以看到小镇上的各种人物形象:贪婪的商人、自私的政治家、勇敢的抗击洪水的农
民等等,他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追求。
作者用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示了这些人物
的性格和情感,使他们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小说中最引人入胜的是对大自然的描写。
作者运用丰富的比喻和隐喻,描述了静谧的
河流、峡谷和森林。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自然景观仿佛有了灵魂,透露出一种深沉而
神秘的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使得人们在日常琐事和欲望的纷扰中得以疗愈和重生,
让他们沉浸在宁静和安宁的氛围中。
读完《静静的顿河》,我深深为作者的文笔和情感所打动。
他通过揭示人性的各个层面,以及大自然的宏伟和无限力量,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尘世喧嚣和真正的内心追求。
小说以其深沉的思考和真实的情感塑造,使我对人类的生命价值和社会现实产生了更
加深刻的思考。
总之,《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思想深刻、情感丰富的作品,通过对人类生活和大自然
的双重描写,展示了沙尔托诺夫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命观念。
这本书让我重新
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性的美好。
《静静的顿河》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静静的顿河》简析介绍赏析鉴赏《静静的顿河》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苏联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的长篇小说,全书共4部,描写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生活。
在顿河边的鞑靼村,年青的哥萨克葛利高里与*** 婀克西尼亚相爱,但其父给他娶了富农女儿娜塔莉雅。
婚后不久葛利高里即与情人一起出走,在外村给地主当雇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葛利高里应征入伍。
他作战勇敢,但杀人使他内心十分痛苦。
负伤后他对沙皇统治者的旧观念开始破灭,却又不知道什么是真理。
他从家乡重返前线,彭楚克等革命者在士兵中宣传列宁的主张,士兵们开始拥护革命。
国内战争中,葛利高里参加红军并担任连长,英勇地与白军作战。
他对杀害俘虏等行为非常反感,想逃离这个充满仇恨的世界。
负伤后他回到家乡。
由于村苏维埃政权执行了一些过火政策,哥萨克们举行暴动,葛利高里当了叛军师长,但他一直在思索到底谁是谁非、真理是什么。
叛军被斯大林指挥的红军击败,葛利高里返回村子时已家破人亡。
苏维埃政权缉捕他,他再一次沦为叛匪。
叛匪被击溃,他带着婀克西尼亚逃亡,情人中流弹死去;绝望的葛利高里回到故乡,抱着儿子——他唯一的亲人,站在家门口久久地凝视着远方。
小说以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重大事件为背景,以主人公葛利高里及其家人、同乡们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顿河哥萨克人民在历史转折关头所走的曲折道路;展现了个人在巨大的历史事件中的悲剧命运,进而揭示出在历史进程中哥萨克人的必然命运。
列宁曾指出哥萨克是一个独特的闭塞、富裕和宗法制的农民阶层。
这些特点决定了哥萨克人在历史的漩涡中的地位和命运。
葛利高里性格中自私、粗鲁、狂妄自信而目光短浅等特点就是哥萨克人的古老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造成的,它们决定了葛利高里必然与新的时代潮流发生剧烈、痛苦的冲突。
但在他性格中表现出来的热爱自由、热爱生活、勇敢顽强、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对爱情的追求等哥萨克劳动群众的优秀品质使葛利高里虽在时代急流中沉浮、在历史歧路上徘徊、经受种种曲折与痛苦,却始终没有停步不前,而是努力寻找生活的真理,希望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静静的顿河》精选读后感(5篇)
《静静的顿河》精选读后感(5篇)《静静的顿河》精选读后感(篇1)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甚至有点冷情,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的浅浅的哀愁。
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主人公葛利高里参军入伍,军队生活寂寞无聊,容易想家,他看不惯军队里的人的作风,军官对士兵残酷无情,还有那些士兵们妇女,这些都使他愤慨,身为读者的我也感受到当时水深火热的处境。
杀人的行为让葛利高里的脚步变得又乱又沉,内心感到痛苦。
“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
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了几刀。
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
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
”最没有渲染的文字却越是带来强大的冲击力。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在战争中肆意杀害敌人,甚至是残暴剥夺别人生命的那些人为何能够如此坦然自若,心安理得!即使是敌人,信仰也罢,为何一定要如此残暴?这就让我联想到在南京大屠杀中,那些残忍的以杀害手无缚鸡之力的民众为乐的日本人,又是如何寝食得安?一个人,总是该有善恶、内疚之心吧,而丧失人之本性即良心,又凭什么称之为“人”?看在影片《一路有你》中,我被男主人公高尚的品行深深折服。
一次意外,男主人公撞死了女主人公的丈夫,其实本来除了赔偿金钱,他不没有义务再做其他的事了。
可是,因为心怀愧疚,因为责任感,他毅然承担起了照顾死者家属的责任,这就是人性的差别吧,我想。
不管何时,信仰也罢,我们都要保持着心中那抹高尚,不能丢失我们的本性!小说中有很多环境描写,篇幅也很宏大,人物众多,从中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人物上至将军,下至一般群众,个性都塑造得很鲜明,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尤其生动。
赏析《静静的顿河》
外国文学史作业赏析《静静的顿河》姓名:贺康虹班级:中文1001班学号:201002040113赏析《静静的顿河》一、文本创作历程及取得成绩简介:《静静的顿河》共有四部,是作者肖洛霍夫在十四年间完成的,四部文本分别于一九二八、一九二九、一九三三、一九四零年出版。
第三部文本与第四部文本发表时间间隔较长,是因为作者在发表第三部文本之后遭受到了不少苏联文学家的评判,甚至被称作是“异见分子”、宣扬“富农思想”、“布尔乔亚的同路人”。
这使得肖洛霍夫的创作之路变得艰难,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真金不怕火炼,在一九四零年发表之后,在一九四一年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注:布尔乔亚,是资产阶级的另称,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布尔乔亚是资产阶级中富有阶级。
斯大林奖金:是前苏联在1939年人民委员会设立的,从1941年起开始颁发,一年度一次,旨在鼓励在文学和科技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其奖金共分为三等:10万卢布、5万卢布、2.5万卢布。
)1965年,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肖洛霍夫在描写俄罗斯人民生活中一个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
二、作家生活经历和文本关系:肖罗霍夫1905年出生在顿河旁边的村庄,他的大半生都在顿河边度过,所以他深深地爱着葛利高里这片土地,深深地爱着这条母亲河,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在文本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正是他对这片徒弟的深爱,才能使得文本中的情感如此贴近生活,如此真挚。
肖罗霍夫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期,他见证了历史的巨变,俄国国内战争,俄国卫国战争,世界大战,在这几场人类大战中,始终有一个主题——阶级斗争,这种斗争是残忍的,有的人为了这些战争死得其所,所得重如泰山,可惜的是,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就那样无声无息的走了,就那样的走了,这些战争甚至是反人道主义的。
作者以上的这些生活经历都在文本中又体现,我觉得“生活就是作品的奶妈”,这话不假,一个人要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必须紧紧依偎在生活这个奶妈的怀抱里,汲取营养。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是苏联文学家米哈伊尔·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于1949年出版。
这部小说讲述了苏联国家计划第一次五年计划时期,为了建设高压水电站而进行的工程,并以此为背景展开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人物、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的描写,展现了伟大的工程建设所需要的牺牲和付出,以及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整部小说的情节紧凑、篇幅适中,不但描写了文化大革命前苏联历史上一段伟大的工程建设的过程,更注重通过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命运的描写,深入探讨了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后所涉及到的困难和矛盾,展示了人性的宝贵品质和价值。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组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背景,拥有各自的特点和历练。
其中,领导人物普罗霍罗夫斯基是一名老练的技术工程师,他对工程的保密工作极为重视,处处为工人、技术人员着想,并且通过具体的实践,帮助大家克服了各种困难。
而年轻的男主角斯特连科,原本是一位从事地质勘探的工程师,为了应对新的调动而转岗到水利工程,他勇于承担责任,真诚正直,同时也渐渐地从事业到生活中实现了成长和转变。
通过他们的各种冒险经历,读者能够感受到参与建设的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更能看到人性中的美好和闪光点。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仍然相互扶持和支持,相信彼此并展现出对未来的信任和希望。
另外,小说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
水利工程建设所面临的建设区域是顿河流域,这个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各种困难和隐患层出不穷。
在斩钉截铁的重建过程中,作者也为顿河流域这个美丽的地方进行了艺术的赞美,以及对这个地区所承载的自然元素的敬仰和珍视。
总体来说,小说《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充满热情和科技氛围的作品,既向读者展现了工程建设的伟大和奉献精神,也提醒人们应该尊重和敬畏自然力量,将其视为我们实现理想和复兴的伟大力量,真是一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是俄罗斯作家谢尔盖·叶蒙托夫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坚韧与希望的故事。
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引发了许多感悟与思考。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沙俄时期,讲述了主人公尼古拉·拉玛佐夫与他的家人在河流畔的小镇上生活的故事。
小说以朴素的叙述方式让我感受到俄罗斯农村生活的苦难与辛酸,同时也让我深入思考人生的真谛。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顿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顿河宛如时间的见证者,在故事中变化无穷,静静地流淌着。
它时而宽广平缓,时而狂烈湍急,蕴含着沉默的智慧。
我想,顿河象征着生命的旅程,每个人都在其中承受着种种磨难,却又从中汲取着力量。
顿河的存在让我感受到人类命运的无常,也让我明白了应对变化所需的坚韧和勇气。
而主人公尼古拉的坚韧精神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尽管他经历了家庭的变故、贫困与苦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希望。
他的坚持不仅体现在对家人的爱护与慷慨,也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与努力奋斗。
在尼古拉的人生旅途中,我看到了奋斗与希望的力量,也明白了人生中重要的是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此外,小说中的女主角,尼古拉的妻子娜塔莉亚,给了我深深的感动。
尽管她生活在困境之中,家庭的贫穷限制了她的选择与机会,但她依然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善良与坚强。
她是一位出色的母亲,她不计较自己的付出,默默地为家人付出一切。
尽管娜塔莉亚没有丰富的物质,但她却以她内心的爱与温暖来弥补。
她教会了我关于家庭、关于爱的真谛,让我明白了即使在经济贫困的情况下,也能用心灵的力量创造幸福。
在小说的结尾,尼古拉家人顺利搬到城市,展开了新的生活。
他们从困境中走出,迎接着新的希望与机遇。
这个结局让我深受感动,体会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无论生活遇到多少困难,只要保持坚韧的信念,我们就能克服一切困境,迎接新的生活。
通过阅读《静静的顿河》,我不仅在故事中体味到了俄罗斯农村的苦难与辛酸,也在故事中获得了深刻的人生触动。
自然呼唤人的回归——浅析《静静的顿河》自然描写中蕴含的人性[技巧]
自然呼唤人的回归——浅析《静静的顿河》自然描写中蕴含的人性摘要:自然景物描写是小说《静静的顿河》独立而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然景物描写与整个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的发展有着隐秘而天然的联系。
当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毁灭者生命的时候,大自然却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自然对人的世界形成了一种反衬,大自然时时在呼唤着人的回归。
作品的悲壮正在于一系列的人物在残酷的社会背景下个性的被毁灭,但是每个个体却受到自然的召唤。
人性的抗争使作品的语言和情节极具张力,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关键词:静静的顿河人性自然景物描写悲壮性在一般文学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常常作为作品内容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特别是小说写作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可以营造氛围,烘托情节发展,对于人物的刻画帮助也很大。
一种多元的景观描写,不仅可以营造氛围,也可以调节情节,发掘作品的隐含意义的利器。
在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作者经常在一段情节开始之前放置大段的自然景物描写,或者是在漫长的人事情节中,穿插一些环境的描绘,抑或在故事的结尾,加上一段精辟的景物点缀……这样一些零零散散的点缀,无疑使这样一部作品更加真实可感,展现吃自然的雄奇壮美和人世的便幻浮沉。
《静静的顿河》中关于顿河自然景色的描写是作品里一个较为独特的部分。
作者有着自己完整体系的审美意象,景物描写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成为文学的本体,并为自己东得了自由挥洒的空间。
“作为独立的有意味的形式与人物、情节等其它类型的审美意象实现了一种有着弹性间距、不调合的统一,即更高层次的辨证统一。
”【1】《静静的顿河》中景物描写真正成为一种天然美,展示着自身的活力与动态美。
“作家的兴趣在与景物意象本身”。
作品中大段的自然景物描写如同绮丽的散文,呈现着迷人的魅力。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和自然界产生某种联系或者共通。
人性,作为人的正常理智和感情,虽说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但是无疑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和制约。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3篇)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第一次接触《静静的顿河》时候,我在读高中,当时我们学校竭力创办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期刊《青苹果》,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同学投稿。
但毕竟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很快,就没有多少人去投稿了。
但是怎么办呢?难道说让辛辛苦苦才好不容易办起来的一期刊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流产吗?最后就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大量的饿版面来连载肖霍洛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没想到的是,着小说一上期刊,就立刻为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气。
我们大家都开始看起我们学校自己办的期刊来。
但毕竟时间有限,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不可能将那么大的一本书全部都载到期刊上。
我们也就只看了那么一小小的部分。
现在上了大学了,时间也多了起来,偶尔一次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发现了四本《静静的顿河》:是一整套素。
我高兴的差一点就跳了起来。
不见多时,现在终于有和它见面了,我心理别提有多高高兴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学校一次只能借一本小说,我这个心里的郁闷啊!于是我凭着以前有过看它的经历,便借了第四本,也就是大结局的那一本。
我整天爱不释手的那着我心爱的书。
就这样终于有了感觉。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俄过人葛利高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先后加入哥萨克和布尔什维克的故事以及在其中发生的饿一件又一件令他伤心的事,先是自己哥哥的战死,然后自己的结发妻子因为不愿意给他生孩子而自己堕胎是失血过多而死。
自己也因为没有文化而被别人瞧不起,最后不得不有师长降为了一个小小的连长。
因不满哥萨克们的战争无目的,后来他有投身红军。
将自己对那些高高在上的没有实际作战的能力的将军的饿怨恨全都发泄到了战场上。
作者通过对他们一家人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真实的饿反映了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人们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灾难。
2024年《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2)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个人变得美好,心灵变得更纯洁,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唤起每个人对同伴的爱心。
——肖洛霍夫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想看这本书想了好几个月了,放假回家时也一直在找。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2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静静的顿河》一部宏篇巨著。
这本书再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俄国人沉痛的生活。
看完我在想,这部电影到底在向人们诠释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葛利高里执着的爱着,已为人夫的婀克西妮亚。
为此他们两次私奔。
第二次时,他们乘着满天云霞上路了,还没走几步,婀克西妮亚就被子的弹击中了。
血从她的嘴里无情的流出来,葛利高利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枕在心爱的人头底下,赶忙查看她的伤口,然后把自己的内衣撕下一块,塞进还在沽沽流血的胸口,抱起她的头悲痛欲绝的喊:“你倒是说句话啊!”曾不顾一切和他私奔,虽不是妻子却爱他胜过妻子的心爱的人,没有再说一句话,就此撇下一生的挚爱撒手人寰。
葛利高利悲哀到了几点,他用双手沉痛的掩埋了自己的爱人。
虽是畸恋却如此感人至深,我想只有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才会如此的打动我们的心。
二、战争。
战争也好像是人类不变的主题。
只要有人存在,就不免要强取豪夺。
有些人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让许多无辜的人们卷入这场死亡游戏。
爱好和平的人们,是不需要战争的,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死亡、恐惧、饥饿、穷困,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而是颠沛流离;夫妻不能长相厮守,而是聚少离多,或是从此阴阳两隔。
每次政权的更跌,都是血泪交流,横尸遍野。
人民只想过个安生日子,却是如此的难。
想想家人的团聚,温馨的饭桌,自由的来去,安逸的睡眠,该是多么的舒服满足。
珍惜和平和安宁,才不会轻易陷入战争的漩涡。
三、亲情。
丈夫去打仗,妻子的不舍;儿子战死沙场,母亲肝肠寸断;新婚妻子瞬间变成寡妇,不忍抛弃的公婆……静静的顿河,却是如此的不平静。
这里曾演绎了爱的欢歌,这里曾经历了弥漫的硝烟,这里曾撒下了数不清的血泪,这里曾有一批人日落而息日出而做,这里曾有铁骑踏过的一条静静流淌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2)《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谢苗诺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深厚哲理思考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苏联社会,通过讲述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揭示了社会动荡时期人性的复杂和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
《静静地顿河》读后感
《静静地顿河》:顿河两岸的历史与人性《静静地顿河》是一部让人震撼的长篇小说,由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创作。
这部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为背景,描述了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战争中的生活与命运。
当我读完这部小说时,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感慨和反思。
首先,我被小说中描绘的顿河地区的美景所吸引。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顿河两岸的风土人情,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这种对大自然的描绘,不仅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也让人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与热爱。
然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战争却无情地摧毁了人们的生活。
小说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是一个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哥萨克青年。
他经历了红军和白军之间的多次选择,从一个单纯的孩子成长为暴躁偏激的军官。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得不面对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葛利高里的命运,是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战争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命运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起伏不定,充满了悲壮与无奈。
除了对战争的描绘外,小说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在战争中,人们不得不面对生存和死亡的考验,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展现出动物性的一面——为了生存而争夺、出卖。
但同时,小说也展现了人性的超越性,即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这种对人性深入的挖掘和细腻的描绘,使得小说充满了真实感和震撼力。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们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要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危险,还要承受着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她们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为家人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女性形象的存在,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和立体。
总的来说,《静静地顿河》是一部深刻反映历史与人性的长篇小说。
它用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法展现了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战争中的生活与命运,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们反思战争对人类的破坏和影响,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我相信,无论是对于喜欢历史的人来说,还是对于喜欢文学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佳作。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读懂伟大史诗的深刻内涵)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读懂伟大史诗的深刻内涵)(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读懂伟大史诗的深刻内涵)这是一本史诗级别的悲剧,书中没有时势造英雄,有的只是平凡普通人在面对无法阻挡的战争中迷茫无助,只想保全自己的家人,保护自己的土地的底层人·民。
《静静的顿河》战 争与人性观后感
《静静的顿河》战争与人性观后感《<静静的顿河>战争与人性观后感》最近读了《静静的顿河》,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书中描绘的战争场景,那可不是一般的残酷。
子弹横飞、炮声轰鸣,人们的生命在瞬间就可能消逝。
战场上,士兵们前一秒还在跟战友说笑,下一秒可能就被炮弹炸得血肉模糊。
那种紧张和恐惧,仿佛能透过书页渗出来,让我这个旁观者都感到呼吸困难。
书中有个叫格里高利的主人公,他的命运就像被战争这双无情的大手肆意摆弄。
他原本只是个普通的农民,有着自己的土地,有着对生活的简单期待。
可战争一来,啥都变了。
他被卷入其中,不得不拿起枪,去面对那些他可能根本都不认识的敌人。
他在战场上经历的那些事儿,真叫人揪心。
有一次,他们冲锋的时候,格里高利眼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他心里害怕极了,腿肚子都在打哆嗦,可还是硬着头皮往前冲。
那子弹“嗖嗖”地从他耳边飞过,他感觉每一颗子弹都像是冲着自己来的。
等冲到敌人阵地的时候,他整个人都虚脱了,躺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气,脑子里一片空白。
还有一回,他们在战壕里坚守。
那雨下得哗哗的,战壕里全是泥水。
格里高利又冷又饿,身上的衣服湿哒哒地贴在身上,难受得要命。
可他不敢有丝毫的松懈,眼睛死死地盯着前方,生怕敌人突然冲过来。
就在这时候,一颗炮弹在不远处爆炸,溅起的泥土把他埋了半截。
等他从土里挣扎出来,满脸都是泥,都分不清哪是眼睛哪是鼻子了。
战争不仅让人们的身体受到伤害,更可怕的是对心灵的摧残。
格里高利在战争中渐渐迷失了自己,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为了什么而战斗,不知道这场战争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他开始怀疑一切,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回到家乡,他发现曾经熟悉的一切也都变了样。
村子里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切,大家的眼神里都充满了警惕和陌生。
他的家人也因为战争而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母亲因为担忧他而一夜白头,妻子在艰难的生活中苦苦支撑。
看到这些,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战争啊,你到底带来了什么?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是人性的扭曲和沦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呼唤人的回归——浅析《静静的顿河》自然描写中蕴含的人性摘要:自然景物描写是小说《静静的顿河》独立而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然景物描写与整个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的发展有着隐秘而天然的联系。
当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毁灭者生命的时候,大自然却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自然对人的世界形成了一种反衬,大自然时时在呼唤着人的回归。
作品的悲壮正在于一系列的人物在残酷的社会背景下个性的被毁灭,但是每个个体却受到自然的召唤。
人性的抗争使作品的语言和情节极具张力,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关键词:静静的顿河人性自然景物描写悲壮性在一般文学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常常作为作品内容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特别是小说写作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可以营造氛围,烘托情节发展,对于人物的刻画帮助也很大。
一种多元的景观描写,不仅可以营造氛围,也可以调节情节,发掘作品的隐含意义的利器。
在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中,作者经常在一段情节开始之前放置大段的自然景物描写,或者是在漫长的人事情节中,穿插一些环境的描绘,抑或在故事的结尾,加上一段精辟的景物点缀……这样一些零零散散的点缀,无疑使这样一部作品更加真实可感,展现吃自然的雄奇壮美和人世的便幻浮沉。
《静静的顿河》中关于顿河自然景色的描写是作品里一个较为独特的部分。
作者有着自己完整体系的审美意象,景物描写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成为文学的本体,并为自己东得了自由挥洒的空间。
“作为独立的有意味的形式与人物、情节等其它类型的审美意象实现了一种有着弹性间距、不调合的统一,即更高层次的辨证统一。
”【1】《静静的顿河》中景物描写真正成为一种天然美,展示着自身的活力与动态美。
“作家的兴趣在与景物意象本身”。
作品中大段的自然景物描写如同绮丽的散文,呈现着迷人的魅力。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和自然界产生某种联系或者共通。
人性,作为人的正常理智和感情,虽说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但是无疑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和制约。
自然界的变化是按照万物的运行规律进行的,而人性很容易在社会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变异甚至丢失。
《静静的顿河》中,追求自由,性情洒脱的哥萨克人遭遇了一战和俄国社会的转型,他们被迫卷入了这场残酷的斗争之中。
主人公格里高利从一个无知而充满活力的小伙到最终个性泯灭,成为小说最吸引人也是最具悲剧性的的地方。
与此同时,主人公也时刻在与自己作着斗争,他人性的一面,时时被唤醒。
对比中国的的传统的作品,例如唐诗、宋词等,也是将自然景物描写作为一个举重若轻的对象来写。
但是,大部分的描写都是出于陪衬的地位。
即使到后来,小说发展到明清日臻完善的时候,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没能取得独立的地位。
中国文学作品中历来强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互动。
但是,我们很容易看到,这其中是以人为主体的审美,强调作者的主观情绪对于自然景物的“活化”。
而《静静的顿河》中,自然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自然的内在规律,特别是一些反映大自然风霜雪雨和飞禽走兽的描写,凸显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
正是这种生命力,对人类社会、人的本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自然景物超越了人的理解力,充满了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宗教般的崇敬。
人性在宗教中体现,人们崇拜宗教,也深深地折服于自然的神奇。
古老的哥萨克民族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民族。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宗教情结十分浓重。
他们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在胸口画十字,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祈愿或者是祈求上帝的谅解和宽恕。
特别是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年轻的哥萨克害怕上战场,于是竟然相信各种纸条的鬼神。
他们把一些“刀枪不入”的古训写在纸条上,放在衣兜里,一次来激励自己,求得安慰,以战胜内心的恐惧。
格里高利在获得四枚乔治军章,成为一个军官后,他成为鞑靼村的“新闻人物”,大家都对他怀着敬意。
老潘苔莱也觉得十分骄傲,有一天,他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小时候给你算过命,老先生说,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哥萨克的!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你会与众不同!”言语中虽然是自傲之词,无不不透漏着哥萨克人对于宗教的虔诚和他们内心的宿命观念。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也渗透着宗教的仪式在里面。
似乎大自然被一个造物主控制,一切生物的运动和休养生息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这个造物主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包括人物的主观情绪,甚至是战争和社会的巨变。
“羽毛草熟透了,几十里地的地方都布满了波浪翻滚的银白色羽毛。
风柔软地拔草吹弯,吹的沙沙作响,像波浪一样上下翻动,把灰白的草浪忽而往南吹去。
气流经过的地方,羽茅草就像祈祷一样弯下身子,就有一道暗黑的痕迹在羽茅草的灰白色顶上停留半天……”【2】这是一次关于草原的全面的全景式的描写,在这里,作者肖洛霍夫用了近两千字的篇幅,将顿河延安草原的花草植物,暑热、气闷的天气,还有雄鹰和裸马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
这样就将草原辽阔与壮美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不难想象,在这样一片土地上生活会是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具有什么样的性情。
最后作者发出感叹“用哥萨克的鲜血灌溉过的顿河的草原,我要恭恭敬敬地向你致敬,我要亲你那还没有开垦过的土地!”让人仿佛看到一个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五体投地地祭拜上帝。
如此深厚的宗教意识,使顿河的植物和动物有种动人的感觉。
仿佛人和整个自然融合在一起,一起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支配,而这种宗教仪式中的“人性”,也会在某一刻发挥作用。
这样一幅清新淡远的景色,发生在顿河哥萨克发生叛乱的时候。
或许这样的自然景色激发了哥萨克人保卫自己领地的激情,同时也看到了大自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依旧将这样壮美的景色赐予人们。
其次,人生的悲惨与自然的壮美形成相反的巨大的无限张力,形成以种种神奇的超越之美。
《静静的顿河》所贯穿的历史,正是一战和苏俄独立战争时期。
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革命形势的波谲云诡。
加之哥萨克民族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为沙皇征战,同时也注定了他们悲剧的命运——当沙皇毁灭的时候,他们也会因此受到牵连。
所以,这个时候的哥萨克,不可能平静地过他们自己的生活。
小人物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往往显得微不足道,而他们不屈服于时代或者命运的摆弄,表现出人性的坚强不屈,却是可歌可泣的!革命、人性、乡土,它们各自暗含着一种价值取向,但相互之间又似乎总是不能两全的,这边构成了一种矛盾和冲突。
特别是当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毁灭着生命的时候,大自然却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静静的顿河》中,敌我双方都在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是他们人性渐渐丧失,兽性日趋显现。
而茫茫的顿河草原,却总是一如既往的壮美。
所有的一切,似乎不会因为这样残酷的战争而消减半分。
这样两部分的力量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照,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
“春水使河水流动起来了。
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充实了,绿色的山野留得越来越响亮。
太阳很明显地发了红,太阳的软弱无力的黄光变了颜色。
像刺一样的太阳光芒已经有点刺人,已经散发出了暖气。
中午时候,已经露出来的田地冒着热气,像鱼鳞一样,千疮百孔的雪闪闪发光。
充满了单薄的湿气的空气显得又浓又香。
”【3】这是格里高利成为哥萨克叛军的师长后,与红军有一场残酷的拼杀。
格里高利正在指挥军队沿着大道行军,而红军也已经布成了散兵阵形,随时准备开始战斗。
在这样一个血腥的时刻,面对着这样一片雪后初晴的景象,似乎有些不搭。
但是,正是这样一种景象,才昭示出这场战争非正义性。
同时,这样的自然景象,也可以激发战士对于土地的热爱,以及他们心中对于和平的向往。
为了保卫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为了这个时代居住的家园,他们别无选择地进行战争。
或许在历史上,他们的这种反抗是“暴动”,但是,在他们心中,这是正义的战争。
大自然总是在不断地暗示生命的本能,自然景物中也随时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但是,这样生机勃勃的景象,放在战争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似乎就有些难言的“凄凉”。
人的世界和大自然的世界,息息相关。
那永不停息地奔腾、时而缓和、时而咆哮的顿河,那静默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草原,不断唤起人的激情。
(3)人物无意识的乡土情结,对于人性的苏醒,充满了动人的一面。
“走过耕地的时候,每个人都弯下腰去,抓起一块干燥的,散发着春天太阳气味的土地,把它放在手掌上碾碎,透不过气似的叹息着‘土地正盼望着播种呢。
’‘要是立刻能把起犁杖就好了。
’”【4】当战争年复一年地进行,直到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又到春耕之时,却仍然没有停止的迹象。
勤劳的哥萨克人行走在茫茫田野上,看到成片的耕地,无疑会唤起他们劳动的本能和回归家乡的意识。
这些意识是一个农民骨子里固有的,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向往。
可是由于自身处境的不同,在战争中,每个人都身不由己。
但是,他们还没有麻木,还没有麻木到对于土地无动于衷。
他们“透不过气似的叹息着”,也表明,他们对于战争的厌恶和无奈。
格里高利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疑惑和矛盾。
他一面在年年的征战中冒险;一面又总是想“远离这个充满仇恨和敌视的难以理解的世界”。
在犹豫彷徨的时候,他便总是会想起过去,想起那片土地。
故乡、童年、往日的生活,构成了格里高利在漫漫漂泊中心理依托与归宿。
“落在小石头房子上的白头翁,格力希加的两只光脚踏在热沙土里,庄严而又安静的顿河,两岸的绿树就像镶了两条边,倒影反照在河水里面。
朋友们少年时代的脸,身段匀称的年轻的母亲……”“广阔的草原、夏天的大道、牛车、坐在车辕上的父亲,还有留着砍掉的庄稼的黄金硬茬子的田地,大道上的一群乌鸦……格里高利在像蜘蛛网一样混乱的思想里回忆着过去的生活。
”【6】在战争中,正如格里高利自己所坦言的那样“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什么世面都见过啦,什么都经历过了。
爱过许多女人和姑娘,骑过好马……杀过人,自个儿也送过死……生活还能给我什么新东西吗?”是的,这样一场战争让他的人性彻底沦丧了,他似乎已经对很多事情都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可是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当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的时候,过去的一切都会在他的意识里浮现,他人性的一面不经意间复活了。
(4)悲壮的景物描写中暗含着人物悲剧性的命运,同时又激发了人物悲壮的人性。
“东风在亲爱的草原上怒吼。
大雪遮掩住了草地。
低地和土坑都填平了,看不见大路,也看不见小路,周围是一片被风吹得光光的、赤裸裸的白色平原。
草原好像死去了。
偶尔有一只老乌鸦在高空中飞过去……风把乌鸦的叫声送到远方去,将要伤感地在草原上响半天,就像在寂静的黑夜无意碰响了一根低音的琴弦似的。
”【5】这样一段自然景物描写,将整个的顿河沿岸那种隐秘、被压抑着的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
因为的确,在这一年,战争形势发生了转变,苏俄红军的战线慢慢压过来了。
他们不久以后,不得不离开他们长期居住的村落,过上背井离乡的生活。
等待他们的,将是战火的侵扰和枪炮的屠戮。
格里高利似乎已经无路可退了。
他杀死了三名红军,同时他还要承担起包围鞑靼村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