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第5章第6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特岗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资料教育学第五章课程选择题50道含解析-精品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时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从课程类型来看是()。
A.广域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学科课程2.渗透在学校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及观念环境中的课程是()。
A.必修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选修课程3.在专家指导下,地处贵州东南的侗寨中学组织有关教师对面临传承危机的侗族织锦工艺进行课程开发,开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织锦”课程。
该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社会课程4•某学校近期大力美化校园环境,新增添了绿化,且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图建设成为“书香校园”。
这种现象说明该校重视()。
A.显性课程B.活动课程C.经验课程D.隐性课程5•当前世界各国最常用的课程类型为()。
A.活动课程B.核心课程C.融合课程D.学科课程6.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
A.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和直接经验的真切感受B.传承人类文明,让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C.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D.促进学生认知和整体性发展,并形成全面的、解决问题的视野和方法)O7.社会研究课整合了历史、地理、经济学、社会学等有关学科内容,其课程类型属于(A.融合课程B.广域课程C.核心课程D.相关课程8.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该观点体现的是()。
A.知识中心课程论B.社会中心课程论C.学生中心课程论D.结构课程论9.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课程理论是()。
A.要素主义课程论B.结构主义课程论C.儿童中心课程论D.社会中心课程论10.认为“学校的教学应以活动为核心”的课程论是()。
A.学科中心课程论B.社会中心课程论C.教师中心课程论D.学生中心课程论11.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的课程论观点是()。
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
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一、背景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的质量。
因此,教师应当认真对待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确认教学目标在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之前,教师首先需要确认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当是明确的、具体的,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预期的成果。
教学目标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三、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仔细审查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和重要知识点。
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小部分,并确定学习的顺序。
四、制定教学策略制定适合的教学策略是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的关键之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合理分配教学任务。
五、设置教学活动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中,教师应设置适宜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可以包括听、说、读、写、练习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学活动还可以通过配合教具、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六、设计评价方式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中,教师应合理设计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应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等方面。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作业、小组讨论、考试等,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七、选择教学资源在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图书、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通过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活跃性。
八、调整教学计划在实施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不好,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该知识点的教学时间。
2015辽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第五章重要考点(七)
2015辽宁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学》第五章重要考
点(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险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的能力。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专业技术课程。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判断题分章节汇总
教育学判断题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一个6岁的孩子偶然地碰到了电线,被电伤,但他也因此获得电的有关知识,这种过程是一种“教育”。
2.严格的说,“抚养”、“养育”行为也能称其为“教育”。
()3.从本质上讲,机械的灌输也是一种“教育”。
()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今天的“学习”的含义等同。
()5.社会主义的教育也是具有阶级性的。
()6.教育不仅成为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而且也可以成为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这是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章学校1.现代学制产生于美国。
()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并不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4.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5.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课程标准文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全国课程标准必须统一。
()6.精神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7.马克斯-韦伯是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之一。
()8.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9.学校绩效的评价模式有多种,其中的目标评价模式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这种模式注重效率。
()10.学校绩效的评估方式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绝对标准评估和相对标准评估。
()11.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
()12.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13.定量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从总体上给予评价。
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
()14.系统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60年代。
2015年福建漳州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十四
2015年福建漳州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十四【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安排课程表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
第二、迁移性原则。
第三、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第三、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方面特性: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发展性;④灵活性。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基础因素。
第二、内部因素。
第三、外部因素。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在对教学单元进行规划时,需要对教学单元中的主要原理、主要概念、技能、态度、诊断性测验和评价等方面加以考虑。
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教师的特征;(3)学校的特点;(4)校外环境。
【同步练习】1、课程实施是指________。
答案: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015年云南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学重点5.6:课程设计与实施(2)
2015年云南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学重点5.6:课程设计与实施(2)最强推荐:/tegang/特岗备考:2015年云南特岗教师备考专题2.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针对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即“目标”而忽视“过程”的缺陷,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
所谓的过程模式是指,课程的开发不是为了生产出一套“计划”,然后予以实施和评价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
而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过程模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作为教育的目标,尊重并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但是,这只是一种理论模型,它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方案,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操作步骤,缺乏可操作性。
二、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1)合理性(相对优越性),即指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计划的编写是否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否确实改进了已有的课程;(2)和谐性,即课程计划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未来人和社会的发展,还应考虑当下人和社会的要求;(3)明确性,如果缺乏明确性就容易造成使用者的混淆,以致增加困惑和挫折感;(4)简约性,过于复杂的课程设计可能不易被理解或无法被接受,导致实施困难;(5)可传播性,即课程计划向各地学校推行的难易程度;(6)可操作性,实施、使用的方便程度。
2.教师的特征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参与。
教师参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拟定,可以增强其实施课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
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引言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它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回答: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课程设计的步骤、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的关系、优秀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计划。
一、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课程设计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明确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提供教学的纲要。
其次,课程设计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学生学习。
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课程设计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教师做好课程设计,能够提前规划教学过程,减少在教学中的临时应对,提高效率。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设计应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其次,立足于现实。
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符合校本课程标准的课程。
再次,科学设置课程目标。
教师应明确课程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最后,强调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课程设计应注重各个阶段和环节之间的衔接,确保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课程设计的步骤课程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需求分析。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水平和需求,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步是目标设定。
教师应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第三步是内容选择。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选择。
第四步是教学方法选择。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步是评估方式确定。
教师应确定适当的评估方式和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四、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课程实施计划是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案。
教师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
教师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随着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变得越来越重要。
合理的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师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
一、关注学生需求和兴趣在进行教学课程设计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因为只有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并在课程设计中加以考虑。
二、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课程设计的核心。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具备可行性、具体性和量化性,以便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晰地了解学习的目标。
三、分阶段设计课程在设计教学课程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合理地设置分阶段的教学内容。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同时避免学习负担过大或过小。
四、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该注重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既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能扩展他们的思维。
同时,教师还应该合理组织课程内容,使其能够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可以使用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学课程的实施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创设一个积极、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七、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使用测试、考试、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评估,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教师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开展教育概念: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最早教育一词:【孟子。
尽心上】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根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桥梁〕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开展功能与社会开展功能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按呈现的方式: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无意识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古代社会教育的开展古中国:夏代有了学校的设置商代:瞽宗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心:礼乐教育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特点:学术自由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设太学隋唐时期:六学〔国子学,太学,书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古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吠陀】,僧侣是唯一的教师古埃及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德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动力:教育问题教育学开展概况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孟子:性善论明人伦荀子:性恶伦化性起伪墨家:兼爱。
非攻人性素丝说【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书于战国末期观点: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邋等。
课程设计与实施
课程设计与实施1. 引言课程设计与实施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要素和方法,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2. 确定教学目标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清楚自己想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明确、可衡量的,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
3. 了解学生特点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背景。
这包括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针对他们的需求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
4. 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
教师需要梳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
5. 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课程设计的核心之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6. 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课程设计的具体体现。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活动应该具有足够的挑战性和互动性。
7. 定期评估学情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定期评估学生的学情,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进展。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笔试、口试、作业、小组讨论等。
通过评估学情,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8. 注重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课程实施的基础。
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课堂的安静和纪律。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9. 关注学生反馈学生反馈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
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反馈,以改进教学质量。
2015年教师招聘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2015年教师招聘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基本要素、本质属性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阶段三、论述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五、简述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六、简述赞科夫的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七、分别列举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代表作,并论述其教育思想八、教育的功能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一、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与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教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四、教育与社会人口之间的关系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表现形式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三、简述遗传素质的含义及其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四、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五、怎样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六、论述学校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七、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功能、价值取向、根本所在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三、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四、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五、我国教育目的的实施策略六、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七、人全面发展的内涵八、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九、素质教育的概念、内容、实质、基本特征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念、类型二、义务教育概念、起源与发展三、试述义务教育的意义四、终身教育的概念和特性五、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第六章、学生与教师一、学生的本质属性、权利、义务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三、教师的职业性质、角色、作用四、教师劳动的特点五、教师的职业素养六、现代教师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七、师生关系的本质、内容、构成、模式、功能八、三种师生关系模式的比较九、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影响因素、意义十、论述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十一、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十二、教师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十三、论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十四、论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十五、论述如何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第七章、中小学课程一、课程的概念、类型二、课程的主要的理论流派、制约因素三、课程目标的内涵,制定的影响因素、分类四、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五、课程资源的类型、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和途径六、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课程组织的原则七、课程实施的内涵、基本取向、影响因素八、课程评价的概念、分类、价值取向九、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十、新课改下的课程评价十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十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十三、简述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一些共同发展趋势十四、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第八章、中小学教学一、教学的概念、基本任务(内容)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三、教学原则的概念,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四、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五、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六、教学过程的概念、基本要素、本质、基本阶段七、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八、论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九、教学组织形式概念、几种教学组织形式十、论述我国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优缺点十一、常见的教学模式十二、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十三、教学智慧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生成要素第九章、中小学德育一、中学德育的概念、德育的意义、内容二、中学德育的任务、目标三、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和主要矛盾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五、中学德育的原则六、中学德育的方法七、德育途径八、道德教育思想(客观题)九、论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含义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第十章、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管理一、班主任概念、工作的基础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任务三、班主任的角色期待四、班主任的角色冲突、角色适应五、班主任工作的原则六、班主任工作的素质要求七、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八、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九、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十、班主任工作的艺术的内涵、特点、形成的基础十一、班级管理的概念、意义和作用、内容十二、班级管理模式、改革发展趋势十三、班集体的概念、基本特征、教育价值(对学生的作用)十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十五、班级日常管理、文化建设十六、班级活动的概念、类型、特点十七、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原则、设计与组织过程第十一章、中小学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二、课外活动的作用、意义三、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实施要求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学前教育中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学前教育中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幼儿进行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而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着设计和实施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并讨论其重要性和方法。
一、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幼儿园的课程设计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的成长和发展,使幼儿在不同的领域取得均衡的进展。
幼儿园的课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兴趣、个体差异、年龄特点以及未来学习的需要。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品德、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应该覆盖幼儿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
这些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主题展开,使幼儿在学习中能够获得愉悦感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1. 语言:通过游戏、童谣、故事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语言基础。
2. 数学:通过数数、排序、对比等活动,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基本的数学概念。
3. 科学:通过实验、观察、探索等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
4. 艺术:通过绘画、手工、音乐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帮助他们表达情感和开发想象力。
5. 体育:通过游戏、运动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协调性,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课程实施的方法1. 游戏为主导:幼儿在学前阶段主要通过游戏来学习和发展。
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应通过有趣的游戏来实施,培养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情景教学: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应创设各种情景,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和体验。
例如,在角色扮演中学习社交技能,在自然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等。
3. 动手实践: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应注重动手实践,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来学习和探索。
通过实践活动,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课程设计实施的步骤 (3)
课程设计实施的步骤确定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定义课程目标:明确课程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包括学习的主题、内容和范围。
确保课程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需求相一致。
•制定学习目标:将课程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学习目标,明确定义学生在课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分析学生需求和背景知识•调查学生需求: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和需求。
•分析学生背景知识:了解学生在该领域的已有知识和技能水平,确定课程设计所需要的先决条件。
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材料•制定教学活动: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
•筛选学习材料: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如教科书、参考书、课件、多媒体资料等,以支持教学活动和学习目标。
制定评估策略和评价方法•确定评估策略: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方式,如考试、作业、项目等。
•选择评价方法: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主观评价、客观评价、自评、同学互评等,以获取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和全面的了解。
实施课程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按照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
•提供学习支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如辅导、指导、资源共享等,以帮助他们充分利用课程设计的学习机会。
•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评估和改进课程设计•收集评估数据: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评价意见,以及教师的教学感悟和建议。
•分析评估数据:对评估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改进课程设计:根据评估结果,对课程设计进行改进,优化教学活动和学习材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结论本文介绍了课程设计实施的步骤,包括确定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分析学生需求和背景知识、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材料、制定评估策略和评价方法、实施课程设计以及评估和改进课程设计。
通过遵循这些步骤,教师可以设计出符合学校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的有效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教育学中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教育学中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在教育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
学校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潜力的释放。
因此,对于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课程设计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灌输式教育,老师在课堂上充当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背景设计合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
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课程设计与实施需要关注学科与实践的融合。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过于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
然而,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意义和应用方法。
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引入实验和探究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他们理解科学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种融合的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另外,课程设计与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都不相同。
因此,开展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课程和学习环境。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使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个性化教育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和创造性思维等。
此外,课程设计与实施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和智能化教育设备等工具已经成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必要手段。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教师招聘教综之课程实施
教师聘请教综之课程实施概念马上差不多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它是到达预期的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课程实施的结构结构要紧内容部署课程表原那么:整体性原那么、迁移性原那么、生理适宜原那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开展性、灵活性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根本范型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拟完整的局部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局部,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部署的问题组织教学活动课程实施的展开过程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课程实施根本取向忠实取向课程实施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相互调适取向/相互习惯取向课程实施是课程变更方案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习惯的过程课程缔造取向/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实施实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试题例如】1.【单项选择】课程实施过程不包含( )。
A.部署课程表B.制定课程C.组织并开展教学D.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1.【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的结构有:(1)部署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B选项,制定课程不属于课程实施的过程。
故此题选B。
2.【单项选择】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更方案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习惯的过程。
这是课程实施根本取向中的( )。
A.忠实取向B.相互习惯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2.【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包含忠实取向、相互习惯取向、创生取向。
其中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更方案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习惯的过程。
教育行业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
教育行业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教育行业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教学实施的方法两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教育行业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1.1 确定教育目标在课程设计中,首先要确定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教育目标应该具备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明确性是指教育目标要具备明确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可操作性是指教育目标要能够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方便教师进行实施。
可评估性是指教育目标要具备明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以便评估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2 结合学生需求在确定教育目标的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需求来设计课程。
学生的需求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
只有结合学生的需求,才能够让课程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引入跨学科教学教育行业的课程设计应该引入跨学科教学的理念。
跨学科教学可以促使学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到同一个主题的学习中,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实施的方法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2.2 引入信息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实施中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
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直观地呈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教育学中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教育学中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引言课堂教学是教育学中的核心环节,教师通过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中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探寻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认识教育学中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精心策划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1.1 教育目标的确定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既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包括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1.2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不同的学科、年级和学生特点都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和听讲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
1.3 教材资源的利用教材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
教师需要详细阅读教材,选取与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相符合的内容,灵活运用教材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开展个性化教学。
二、教育学中的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设计好的教学活动需要通过实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灵活运用各类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1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2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重大。
教师可以通过灯光、音乐等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3 多元评价的运用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育学课程设计与实施
教育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教育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理解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和实施步骤;掌握课程目标设定的原则,明确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原理,进行课程设计的能力,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实施课程计划的操作技能,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升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针对学生特点,考虑他们对教育学有一定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课程目标将侧重于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要求方面,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创新思维,强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中的操作技能。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展现出具体的课程设计案例,以及能够在模拟教学情境中有效实施课程计划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教育学课程设计与实施”展开,依据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以下部分:1. 教育学基本理论:回顾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重点掌握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2. 课程设计原理:学习课程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和评价手段的设计,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3. 教学大纲制定:明确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学会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包括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和教学目标,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4. 教学方法与策略:分析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探讨其在课程实施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四章。
5. 课堂实施与评价:学习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掌握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巧,对应教材第五章。
6. 案例分析与实操训练: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课程设计能力,结合实操训练,提高课堂实施技能。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教学目标: 1、掌握不同层次的课程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2、了解泰勒模式的一系列问题 3、了解课程的实施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教学重点:不同层次的课程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难点:泰勒模式 教学时数:2 教学序数:7、8 讲学方法:讲解
什么是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 划和安排。
• 当设计是针对某个教育阶段的较大的课程 结构时,还必须进一步解决在大的课程结 构内,各类课程应当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具体的课程门类、开设顺序、时间分配等 等。例如,我国在建国后历次制定的中小 学教学计划,及目前正在实施的义务教育 的课程计划,普通高中课程计划,都包括 这样意义上的课程设计,并且作为所要完 成的主要任务。
• 新课程:客观法、实验法(逐步在实验区 推进) • 三节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泰勒模式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 • • •
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课程设计的模式
• 五种方法: • 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 实验法。
• 主观法和经验法是人们进行课程设计最常 用的模式,即“设置什么学科,组织什么 活动,选择什么教材,怎样组织安排等, 都由某个人或集团的意志来决定”;“设 置什么学科、活动,选择什么教材,怎样 组织等等,根据对已有的课程、教材使用 的经验教训,得出某种结论、认识和原则 来决定怎样改进
• 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 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 建议。
筛选的原则
• 课程目标的筛选原则:学校信奉的教育哲 学和社会哲学,即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 学习心理学所揭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
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
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1. 确定课程目标•这是实施任何课程设计的第一步,确定明确的课程目标非常重要。
课程目标应该明确、简洁,并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
2. 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是确保课程设计顺利实施的关键。
教学计划应包括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概述、学习资源和教学活动。
合理的教学计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指导,确保教师和学生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学习路线。
3. 设计评估手段•评估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设计评估手段时,需要确保评估方法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4. 确定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等。
教师需要根据具体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并确保这些资源能够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
5. 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课程设计实施的核心环节,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达到课程目标。
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讲解、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的不同,设计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6. 进行课程评估•课程评估是对课程设计实施效果的评价和反思,能够帮助教师了解课程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等。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课程评分和教师的反馈来进行课程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的课程设计提供借鉴。
7. 课程反馈与改进•课程反馈是课程设计实施的最后一步,通过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了解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根据反馈意见,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改进,优化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评估手段、确定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评估以及课程反馈与改进,能够帮助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课程并有效实施。
课程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与实施一、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课程设计的实质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中的各种要素,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1.目标模式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泰勒认为应根据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以及专家的建议三方面来提出目标。
通过对上述三个教育目标的来源的分析,可以获得大量有关教育目标的资料和普遍的课程目标,然而,学校指向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为此,泰勒认为,需要对教育目标进行哲学、心理学两次过滤。
最终剩下的是最有意义和可行的目标,即得到特定的课程目标。
(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泰勒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①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去实践目标中所包含的行为;②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上述行为时有满足感;③所选择的学习经验应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内;④多种经验可用来达到同一目标;⑤同一经验可以产生数种结果。
(3)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最主要的是必须根据继续性(即在课程设计上要使学生有重复练习和提高所学技能的机会)、序列性(即后一经验在前一经验基础上的泛化与深化)、综合性(即课程的横向联系)的标准来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评价结果)泰勒认为评价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既要揭示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否产生了满意的结果,又要发现各种计划的长处与弱点。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
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目标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据可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如理解力、鉴赏力、情感、态度等同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所以受到了许多批评。
2.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针对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即“目标”而忽视“过程”的缺陷,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
所谓的过程模式是指,课程的开发不是为了生产出一套“计划”,然后予以实施和评价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
而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过程模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作为教育的目标,尊重并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但是,这只是一种理论模型,它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方案,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操作步骤,缺乏可操作性。
二、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1)合理性(相对优越性),即指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计划的编写是否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否确实改进了已有的课程;(2)和谐性,即课程计划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未来人和社会的发展,还应考虑当下人和社会的要求;(3)明确性,如果缺乏明确性就容易造成使用者的混淆,以致增加困惑和挫折感;(4)简约性,过于复杂的课程设计可能不易被理解或无法被接受,导致实施困难;(5)可传播性,即课程计划向各地学校推行的难易程度;(6)可操作性,实施、使用的方便程度。
2.教师的特征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参与。
教师参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拟定,可以增强其实施课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教师的态度。
采取
封闭态度的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关注,不愿意投入,也不易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对课程的实施会产生负面影响。
采取开放式态度的教师关注改革的进程,乐意接受新课程、新方法,有利于课程计划的实施。
(3)教师的能力。
课程实施效果的差异除了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态度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他们的个人背景、智力水平、学历层次所造成的能力差异。
(4)交流与合作。
交流和合作可能是教育决策者、课程设计者与教师之间的,也可能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
这有助于加强相互间的理解与支持,有利于课程的实施。
3.学校的特点(1)学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的态度与工作;(2)学校支持系统的保障;(3)学校环境的氛围支撑,这包括学校环境所形成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
4.校外环境校外环境包括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
(1)政府机构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力量,学校的课程计划与学校所在地的需要越一致,就越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2)社会各界如新闻媒介、社会团体、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可以成为推动课程实施的无形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