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应与专业结合,创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现公共基础课程功能转变,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

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久而久之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必要性遭到了质疑。因而,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现状分析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还不够深入,改革还存在一些误区与问题。具体表现在:(一)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

在高职公共课改革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主张、教育理论、教育学说还没有形成,受“学科本位”思想影响,在课程体系中还存在以下

现象:强调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基础知识与专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课程偏多、偏难、偏深;强调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教学方法单调,忽视提高学生素质等问题。

(二)公共基础课教师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

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师多数是师范院校培养的,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专业训练基础,对知识传授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却缺少与高职教育相关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他们习惯于学科化教育,难以及时向能力本位教育观念转变,公共基础课应该为专业服务的观念还没有树立起来,对如何进行适合高职特色的基础课程教学,缺少理性的思考。要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专业技术教育的水平亟待提高。

(三)课程改革效果滞后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养,需要长期积累并逐渐内化于心,达到提升品德、改进观念、增长知识、发展思维的目的。相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往往要求学习者高效率地掌握实践技能,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适应岗位需要,因此高职教育课程的职业指向性明显。公共基础课的效果滞后性与高职教育课程职业指向性之间发生了冲突,使人们忽视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课程改革相对滞后。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思考

(一)公共基础课与专业相结合

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与专业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详细了解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了解该专业学生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充分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作用,寻找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和知识需要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调整。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模式转型的新阶段,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转变,这一模式在院校运行上强化市场导向,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注重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与此相适应,公共基础课教学应注重在新模式下的深度改革。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依据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推导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

际工作中的应用。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学习过程中关注职业院校的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注重技能培养,以实现岗位目标为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细化教学环节,即确实每一模块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讲什么内容,在什么地方讲,采用什么方法讲。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践性教学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实践

(一)实现课程功能转变

公共基础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功能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公共基础课程要确立“为培养学生良好素质服务、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服务、为培养学生学习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服务”的目标定位,凸显基础性、教育性和服务于专业技术教学的课程功能。学校要从根本上认识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创造良好环境。教师也要加强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公共基础课教师尤其要在转变“学科本位”思想上下工夫,突破狭窄的知识基础观,以职业素质提高为

核心,学科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努力了解并掌握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明确定位,实现课程功能转变。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实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效能,必须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重组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并融入专业技术教育,体现就业导向的多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宏观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养成教育模块群”,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和体育军事教育等课程,以立德树人、健康发展作为根本任务;第二层次是“职业基础模块群”,它既是养成教育的一部分,又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性要求;第三层次是“专业基础模块群”,它是为满足有关专业的教学需要或特殊要求而开设的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更贴近专业的教学需求。

(三)优化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

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一是根据基础课程的功能定位。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要求,选择并优化教学内容。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即根据不同生源和文化基础知识存在的差距,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要因材施教。三是要以自编或补充教材、讲义的形式提高教师处理和运用教材的能力,使教材建设与其他方面的教学改革同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