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合集下载

对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建设服务的思考

对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建设服务的思考

业服 务 的功能 , 不能 体现高等职业 教育 的特 色 。这样 的教学
内容 学 生 不 知 学 以 所 用 ,难 以 调 动 学 生 对 公 共 基 础 课 的 学
习积极性 , 无法实现高 职教育 的人 才培养 目标 。 3 . 教 学模 式单一 陈旧. 缺乏先进性 目前 大部分 公共基 础课 的教学模 式还 是 比较 陈 旧单 一 的, 教 学方 法 落后 , 以课堂 纯理 论 教授 为 主 , 很 多基 础课 老 师在 “ 满 堂灌 ” 中不 能 自拔 , 教学 辅助 手段 缺乏 . 虽然 有些课 程 的教 授会 配 以教学 课件 , 但 只局 限 于简 单 的P P r r . 缺乏 先
进 性 。教 学 还 是 以教 师 为 中 心 , 学 生 的 主观 能 动 性 得 不 到 发 挥, 能力得不 到培养 。 公 共基 础 课 的 教学 基 本 上是 延 续 普 通 教育 中 的文化
这不符合 职教改 革的要 求 ,也将影 响专 业改 革 目标 的顺利
实现。 由此 , 为 了顺应 改革 和发 展 的新 形势 , 必须 推进 高职
』 ¨
2 o 1 3 年 第 1 霸( 总 第 6 l l 期 ) 文教赞 : 料
皿匾 0 2 蚴
对 高 职 教 育 中 公 共 基 础 课 为 专 业 建 设 服 务 的 思 考
费文媛
( 无锡工 艺职业 技术学 院 , 江 苏 宜 兴 2 1 4 2 0 6 ) 摘 要 :当今 高 职 院校 公 共 基 础 课 的 教 学 滞 后 于 专 业 改 革 , 已不 适 应 专 业 建 设 的要 求 。针 对 公 共 基 础 课 的现 状 . 必 须从
三、 公 共 基 础 课 为 专 业 建 设 服 务 应 采 取 的措 施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根本任务。
公 共基 础 课 程 教学 如 何 改革 ,涉 及公 共 基础 课 程 安 排 、
课 堂 教 学 及 专 题 讲 座 、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 教 学 方 法 和 手 段 等 诸
目 前 , 部 分 高 职 院 校 某 些 专 业 的 教 学 已 经 和 企 业 生 产
方 面 。 可 以 说 ,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教 学 直 接 影 响 到 学 生 综 合 素 养 相 结 合 ,而 且 课 堂 与 “ 间 ” 开 始 结 合 , 这 给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车
着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素 养 和 其 他 综 合 素 养 的 形 成 。 根 据 教 高 1 号 6
伍建 设 、教 学 方 法手 段 ,每节 课 堂教 学 要做 到 服从 和 服务 学
生 的 实 际 和 专 业 发 展 的 实 际 、 人 才 培 养 目标 以 及 学 生 未 来 就 业 方 向 等 , 由 此 充 分 发 挥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教 学 在 人 才 素 质 培 养 中 的积 极作 用 。
神 ,把 如 何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摆 在 首 要 位 置 , 并 作 为 教 学 改 革 的
且 各 阶 段 的 教 学 目标 比较 详 细 ,所 以公 共 基础 学科 如 若 能 “ ” “ ” 结 合 ,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教 学 教 改 工 作 就 会 取 得 突 专 基 破 性 的 创 新 ,也 更 能 配 合 专 业 达 到 教 学 目 的 。
从 事 的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教 学 工 作 的 实 践 , 首 先 必 须 弄 清 高 职 学
堂 , 能 否 进 入 到 企 业 或 “ 间 ” , 是 提 高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教 学 车 改 革 和 教 学 质 量 需 要 研 究 的 新 课 题 。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各 学 科 都 有 自身 的规 律性 ,创 造 性 的教 学也 对 教 师提 出 了更 高要 求 。

从高职技能比赛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方向

从高职技能比赛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方向

当前技 能 比赛在 各高 职院校 受到 普遍重 视 ,将其 作 校园为主题内容进行调研。全班分为十 四组 ,四人一组 , 为激励 职业 院校学 生成 才的重要 手段 纳入 到常规教 学活动 每组 在课 程结束前提交一份调查报告 。在学生的分工合作 中 ,为广 大学 生提供展示 本领 、切磋技艺 的平 台。学 院通 下 ,调查实 践活 动进行 得 比较 顺利 。从 反馈 回来 的报 告 过举 办技 能比赛 ,进一 步明确 了 “ 以服务 为宗 旨 、以就业 可以看出学生善于观察 ,积极思考的 良好素质 。通过大家 为导 向”的 职业教 育发展 方 向 ,传达 出职业 教育 要 “ 加 动手 ,动脑 ,集体合作学习 ,大家有意识地在学习实践 中 强校企合 作 、深化 工学结合 、强 化技 能训 练 、创新 培养 模 发挥 自己的积极主动性 ,从正 、反两面发现 了校园里有关 式 ”的改革理 念。技 能比赛中 ,竞赛项 目一般都采 用团队 “ 性 化 ” 措 施 ,并 能 提 出 质 疑 ,敢 于 解 决 自 己未 曾接 触 人 合作 的方 式进行 ,突出了校 际合作 、团队合作 的理 念 ,反 的问题 ,提出 了解决问题的许多方案及可行性建议 。这节 映了现代 化工业 、经济发展对 团队合作 的高要求 。但 是 , 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 已有经验 ,通过感受 、 学生 在技 能比赛 中表现出的综合 素质 的欠 缺 ,也越来越 引 . 感悟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有利于抽象知识 起公共 基础课 教师的关 注。因此 ,公 共基 础课教学 改革 要 的感 性化 、形象化 ,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教法 符合高职教育对学生技能 、基本 素质 的综合培养的要求 。 的改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提高 了学生独立思考 , 合作学习的能力 。创新人才富有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 重 视研 究 高职 教 育 模 式 转 型 新能力 ,在不 同的社会实践和认识领域 中,能够 以自己的 在我 国高 职教育 已 由传 统学 科教 育模式 转 向就业 导 创造性劳动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因此 ,创新创业能 力 向模 式 ,以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 技能和应用能力为教学 目 是在后天学习实践 中获得的 ,如有事业心 、责任感 、机会 标。技能比赛 已成 为高职院校常规的一项 教学活动 ,学生 识别能力 以及敢于 冒险 、充满激情 、智慧创意 ,都是可 以 的积极参与 ,营造了职业教育的 良好氛围 ,给公共基础课 通过培养 、训练 ,在实践 中获得 的一种本领 。如果不研究 教学的改革指出了方向。公共基础课 教师教学改革中应注 职业教育特色 ,在教室 内完成 “ 创新教育 ”课程 的讲授 , 意结 合 两个 问题 : 显然无法充分体 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的特点。 1 、突 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 2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的培养模式 技 能 比赛 技术含 量 高 ,技 能要求 复合 度也 高 ,突出 我 国职业 教 育发展 已进 入模式 转 型的新 阶段 ,由传

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的 教学 计划 模式 ,而且 还 引导 基础 课 教 师 了解 职业 实 际 ,参与 教学基 本要 求
的制 订 ,还能 在教 法 、学 法以及 考核 方 法方 面得 到启 迪 ,对 基础课 程改 革可 以 起 到推 进 作 用 。 3.2 对基础课程教材和课程 内容进 行必要的整合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 社会需要的 高 质量的 、实用 型技 术人 才。 为保证专
业 课基础课程 实验 教学 内容陈 旧, 实验手段落后 基础课 实验大都以验证性为主 ,缺少 应用性 、研究性 、综合性 ,缺乏有针 对性 的技能训练 ,实验 内容陈 旧,与高职教育
设想 ,并对 基础 课程教 材和 教学 内容 的 整合
维普资讯


对职 业资 格鉴 定标 准进 行分析 ,确定 衔
接的 工种 和级 别 。对 知识 、能 力 、素 质 结构 异 同点分 析 ,找 出知识 、能 力 、素 质 结 构 整 合 的 结 合 点 。对 课 程 作 出描 述 ,开 发 课 程 和 实 践 环 节 教 学 基 本 要 求 。同时 要避 免学 科体 系和 传统教 育观
堤 电襄体 做法 堤 缸改 车教 肆方 法 誊戗 溉教
哮 段 改 车 评 债 方 式 j 寻 基斌课 程 教津&车 I 鼍 | ?
人才培养 目标 脱节 ,无法很好地达到强化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操作技能和培养
学生综合素 质的 目的。
为专 业 课 “ 让路 ” ,而 学 生 学 好专 业 课 又需 要 以一 定的 基础课 为依 托 ,基 础课
提 高 课 程 的 综 合 化 水 平 ,提 高 课 程 效 能 。 改变教 师 角色 ,要 求教 师 由知识 的
传 授 者 转 变 为 学 生 学 习 的 引导 者 , 由学

浅谈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二 、高 职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改 革 的 观 念 转 变
从 以教 师 为 中心 的权 威者 变为 民主平 等 的对话
学 ,加之高职学制 的新变 化 ,以及高职 人才培养 目标 的新 定位 ,专 业 教学 计划 中相 应 减少 基础 课 程教 学 者 , 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变 为学 生学习的帮助者 , 由课 时数 已成 必然 ,基 础 课程 教 学 改革滞 后 一定 程度 上 程 学 习 的裁判 者 转化 为课 程学 习的激 励者 。要 引导
程教 学 建设 处 于零 或负 增 长状态 ,不 能很 好地 满 足 学 生需求。
5 轻视 公 共 基 础 课 教 学导 致 学生 “ 能 力 ” 缺 乏 . 软
趋 势
1 公共 基础课程教 学面临 困境 .
高 职公 共基 础课 程 的教 学改 革 是 当前高 职教 育 改 革 的热点 之 一 ,而 公共 基础 课 程体 系 的建立 和 教
目前 ,在 高职 院校 课程 改 革铺 开运 行 的大 背景
学 改革 又 是高 职 院校教 学 工作 的 重点 工作 之 一 。但 下 ,任 何课 程 建设 方面 的 因循 守 旧都 会导 致课 程地 就 目前 而言 ,高职 学生 普遍 认 为 公共基 础 课程 教学 位的 削弱甚 至衰亡。 因此 ,基于 能力本位的公共基础 与 自身所 学专业 关系 不大 ,大部分学 生有厌 学情 绪 。 课程 改革 也必 须提 上 日程 ,只是 公共 基础 课程 教 学 近 年来 ,高职学生素质 1趋 下滑 ,这不 仅影响了公共 改 革 的能力 目标所 指 应有 所变 化 ,只要表 现 在对 于 3
第8 ・ 期 卷 第2
职 业 时 空
。 职教 论ZON A ER HORI 坛 R c E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考核, 能 力本 位 的教 学 目标在 评 价 阶段 没有 得 到
较 好 的体 现 , 因此 不 能 有 效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积 极 性, 教学 拉力不 够 。
1 . 5 公 共 基 础 课 教 学 改 革 推 进 困 难
很 多高 职院 校 目标 过 于 重视 学 生 专 业 教 育 ,
生来说 , 都是 其人 生发 展 和终 身学 习 的一个 环节 , 所 以高职 教育 必须 培 养学 生今 后 的可 持续发 展 能
位 置 。有 的 学 校 甚 至 认 为 学 生 只 要 专 业 技 能 过
硬, 公共 基础 课学不 学不 太重 要 , 从 而减 少公 共基
础课 程学 时数 , 某 些 院 校 甚 至取 消 了一 些重 要 的
基 础课程 。
力, 在这方 面, 公 共 基 础 课有 着 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 当前 , 我 国高 职 院校生 源基 础普 遍 比较 差 , 综 合 素
质相 对薄 弱 , 更 需 加 强 公 共 基础 课 的学 习 。对 我
1 . 3 教 学方 法单 一 。 主要采 用“ 填 鸭式 ” 灌输 模式 很多基 础课 老 师未 能很 好 地结 合高 职生 的 特 点 和发 展规律展 开教 学 , 只单纯注重 理论 知识 的传 授, 而忽 略 学生 可 持 续 发 展 能力 和 综 合 素质 的 培 养 。高职文化基 础课 程与 其他 教 育课 程最 大 的 不
后 示 范性 建设
武汉 船舶 职业 技术 学 院学报
2 0 1 3年第 5期
高职 院 校公 共 基 础 课 程 改 革探 讨
易晓 春
( 武 汉船舶 职 业技 术 学院公 共课 部 , 湖北 武汉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创新改革发展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创新改革发展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创新改革发展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备受关注。

国家提出“产教融合”战略,意在更好地整合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创新改革发展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一、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产教融合,即产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产教融合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将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与企业合作,深化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培养更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人才。

公共基础课程在此时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果公共基础课程与产业需求脱节,就会导致学生在技能学习和实践能力上存在不足,影响其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产教融合的实施和公共基础课程的创新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创新改革的必要性1. 适应社会需求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形成综合素质、获取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

当前,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调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需要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创新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 培养综合素质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中扮演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角色。

通过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未来在工作中需要的能力。

公共基础课程创新改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3. 推动学科整合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往往是各自为政,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整合。

这种单一学科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深入学科知识,但却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的思考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其公共基础课教学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和实施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以提高学生成长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高职院校要注重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加强课程建设。

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求职需求,设计专业相适应的公共基础课课程。

课程设置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紧跟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确保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公共基础课教师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激励优秀教师,对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高职院校要推进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方式可能存在单一、传统、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加强对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促进校企合作共赢。

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需要与实际产业的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相关企业、社会组织的沟通与合作,了解实际行业需求,与企业、社会开展对接合作,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摘要: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基础课要走出困境,转变思路,本着基础课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基点,改革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改革当今,我国各大高职院校正在大力进行“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的课改工作。

此举措顺应时代要求和发展,但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在这一改革中受到极大的冲击,处于一个被忽视、无人重视的尴尬境地。

所以,在新形势下,基础课如何改革,怎样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促进基础课课程改革,既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条件,又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必要环节。

1.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现状对于高校的基础课,无论是在校领导还是本校学生,甚至社会共识,都或多或少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认为基础课的实际应用价值较低,课程开设的效果较差。

特别是近几年来,众多高职院校大力进行“教学做一体化”、“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的改革。

同时,也受近年来就业形势、择材标准的影响,公众普遍认为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从而忽视基础课的学习,很多院校由于不停地加开专业课程,以致课时安排不够,而压缩基础课课时,甚至不开设。

另外,中考失败、高考失利,对学习无望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这些学生大多是在学业上都很不自信的群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精神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特别是五年制学生来自于初中毕业生,尚未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也很容易将基础课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进行比较,例如,医学类的专业课,实践课中教师讲解扎针,认真学习后,大胆细心上手,很可能是一针见血,漂亮完成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自信心也会大大增强。

但是,基础课的学习却不是这样的,例如在思修课堂上对于社会公德的教育学习,纯理论的知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并且自身的素质也不会在课后立刻有所提高。

所以,教师虽然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却无法深入传授知识,形成恶性循环,基础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试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试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公 共基 础 课教 学 中存 在 的 问题
成 部 分 , 文 分 析 了 高 职 院 校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教 学 中 存 在 的 本
( ) 共 基 础课 的课程 定位 难 以把 握 。 一 公
问题 .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了公 共 基 础 课 程 的 教 学 改 革 措 施 。 在 关键 词 : 职 院校 高 公 共基 础 课程 教 学 改 革
提 升 、 对 性较 强 而 又完 整 的职业 指 导 课 程体 系 。同 时 , 针 要 对 大 学 生 进 行 有 效 的 职 业 指 导 与 训 练 ,必 须 要 有 系 统
和使命 感 , 关 心 、 护 学生 , 做 人 梯 , 于奉 献 。 次 , 要 爱 甘 乐 其
要具 备 过 硬 的业 务素 质 , 练 掌握 有关 政 策 法 规 , 备 合 熟 具
业 指 导 校 本 教 材 。 在 授 课 方 式 上 . 方 面 , 总 体 性 或 以 一 以 不 同年 级针 对 不 同 的发 展 任务 而 选取 不 同的 内容 。 如 . 比

的 应 有 之 义 。 欧 美 发 达 国 家 , 校 的 职 业 指 导 老 师 不 都 在 高 来 自本 校 , 而 是 由 当 地 有 名 望 的 人 才 市 场 各 种 中介 机 构

的 、 水 平 的 职 业 指 导 教 材 作 保 证 。 校 要 重 视 和 加 强 大 高 高
学 生职 业 指导 教 材 建设 ,根据 不 同年 级 职业 指 导 内 容和
线 的兼 职 专业 队伍 也是 加 强 职业 指 导 队伍 专 业 化 建设
学 校 、 业 的具 体 情 况 , 写 出高 质 量 的 、 时 俱 进 的职 专 编 与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连接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桥梁。

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高职院校逐步兴起,教学工作也不断创新改善。

但是,目前高职教育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下面简单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强调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各自所在领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机构。

因此,应该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实践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去实际操作,掌握职业技能和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素养提升。

同时,建立良好的实践基地和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世界,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注重学生主体性,加强个性化教育高职教育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在学习期间他们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实践内容,这一点与本科生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职业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可以采用课程差异化、教材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措施,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完全的学习和个性的职业发展计划。

三、引入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教学传统模式互联网技术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资源,引入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大大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例如,可以开设线上课程,提供线上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选择。

同时,还可以采用互联网新技术来优化教学管理,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这也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智能化和灵活化。

这是未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在高职教育中,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至关重要。

教师是高职教育的中坚力量,只有教师有扎实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将这些知识和能力带给学生。

关于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定位思考

关于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定位思考
CANGS ANG
关于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定位思考
朱 莲
摘 要 素质教育是高职人 才培养 的基础, 公共课是 素质教育的基础。 要顺利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 目标, 必须重视公 共 基 础 课 的教 学 ; 据 高 职教 育 的 需 要 , 共课 教 学又 要 坚 持 以“ 用 、 用 ” 根 公 实 够 为原 则 , 极推 进 高 职公 共 课 改革 , 化 学 生 积 强 的 能力 培 养 。 ’ 关键词 高职公共课 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课程的教 学状况
20 0 0年 1 ,教育部关 于加强 高职高专教 育人才 培养工 月 《 作的意见》 中规定 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的基本特征是 : 以培养 高等技术应用性专 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 以适应社会 需要 为 目标 , 以培养 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 的知识 、 能力 、 素 实 适 独 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 理论 知识适度 、 技术应用 新 能 力 、 践 能 力 、 应 职 业 变 化 能 力 、 立 思 考 和 获 取 新 知 识 能力 、 收集处理信息 和分 析解 决问题能力 、 语言文字表 达能力 、 能力强 、 知识面较宽 、 素质 高等特点 ; 应用 ” 以“ 为主 旨和特征构 美感体验 、 美的欣赏和美 的创造 能力 、 创业精神 、 艰苦奋斗精神 、 建课程 和教学内容体系_ 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 l l 。 竞争 意识 、 职业道 德 、 职业技 能 、 专业知识 、 理人 际关 系 的能 处 了培养 目标 。 终身学 习的能力等 2 0个要素。 自2 世纪 9 0 0年代 以来 , 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 力 、 其 中, 理想信念和 民主法制素 养 、 理道德素养 、 明习惯 伦 文 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 了大批 急需 的各类专 门人才 。 养成 、 身心健康 、 团结协作能力 、 创新能力 、 独立 思考 和获取新知 但 由于起步较晚和定位不准确 , 在教学 中存在着重理论 、 轻实践 的问题 , 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关注 。 识能力 、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语 言文字表达能 力、 美感体验 、 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能力 、 艰苦奋斗精神 、 竞争意 许 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 的职业 技能. 加强实践性教 识、 职业道德等素养要通过公共课来培养和提高。 学。 但这在另一方面又出现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 , 尤其是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 中所体现 的作用主要有 以下几 存在着专业课 、 实践教学课挤 占公共基础课 , 学生不 重视公共基 个方 面 : 础课 的现象。 并且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 , 专业设 置上普遍存在着 首先, 公共基础课作 为专业知识 学习的基础 , 高职人 才培 在 重理轻文的现象 , 还有人认 为只要专业过硬 , 公共基础课 学不学 养 中具有 重要 的奠基作 用。公共基础课是学 习一切 自然科学和 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 单薄 、 人文素养缺乏 , 社会科学 的基础 ,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必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 以满足社会 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 难 面对越 备文化 。 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 任何一种技 但 来越多高职院校 出现的这一问题 , 许多企业都感到困惑 : 高职 院 能的培养 、 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作 校好像是在为我们培养一个个“ 机器人 ”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 为高层次 的职业教育 , 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 、 管理或服 明远教授也曾指 出:现在 , “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 , 很多高职 务技术 ,就必须在 已有 高中阶段知识 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 院校在设 置专业课程的时候 , 已经有 意识地以就业 为导 向。 这本 知识 。况且 , 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 础普遍 比较差 , 我 综合 素 来是一件好事 , 但在大部分院校 中却 ‘ 矫枉过正 ’从一个极端走 , 质相对薄弱 , 更需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到了另一个极端。” 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 目标 片面理解 , 导 公共基础课程 的设置安排是为 了满足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 致培养出来 的学生专业过窄 、 文化底蕴薄弱 , 在激烈 的人才竞争 要 。在高职教育中树立全 面发展 的教育观 已到 了刻不容缓的地 中处于弱势。 因此 , 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 出德才 肩 步, 它不能成为精英 教育的特权 , 只要 是学生 , 我们就应使他 们 兼备的毕业生 , 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

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思考

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思考

辩论式 、对话式等 ,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其思 能通过公 共基础课程模块训练而有所 提高。 维能力和分析解决 问题 的能力 ,调动其学 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 的任务 ,也是 一项 系统工
培养其创新 意识 。课堂教学还必须注重渗透职业指导 ,用的方法 程 ,课程观 的更新 、课程 目标的制定和策略的选择 ,必须是课程 引 导 学 生 树立 正 确 的 择 业 观 和 就 业 观 ,结 合 国情 、劳 动 力 状 况 、 研究者、课程实施者和课程管理者共 同劳动的结果。探索 以 “ 必 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正视现实。 须 、够用 ”为原则的高 职公共基础课 程改革 ,还必须在 办学思 推进公共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的改革 ,不以一次和一种考 想 、专业建设 、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上 ,不断深化改革 ,从而推
随着 我国加入WT O,高技能 人才培养 培训 的市场 已经 引起 高职教育展开竞争 。在课程设置上 ,我 国课 程设 置的观念落后 ,
国外教育机构 的广泛关注 ,大批培养培训课程进入我 国,与我 国 也使我们认识到基础课 程改革任重道远 。 课程 内容陈旧,针对性差。尽管 国外课程价格 高、课时少 ,但 因 和用人单位满意 ,必须从学生发展 和社会人才需求出发 ,以人才

3 .优化结 构 ,重在创新。优化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结构 ,要
的原则 ,对课程进行整合 ;二是遵循 “ 化整为零 ”的原则 。 围绕培养创新人才 ,提高学生 的职业综合 素质 ,重视基础课程 的 以 “ 必须 、够用”为原则 的高等职业 教育公共基础课程 内容 综合效应 、整体效应 。针对市场对高技能性人才的规格要求 ,建 与 方 法 改 革是 统 一 的 ,有效 发 挥 基 础 课 程 的作 用 ,必 须 大 力 推 进 立有别于学科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 系。重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化 公共基础课程 的教学和考核 管理方法改革 。 推进教学方法 的改革和课 堂教学 、实践 教学 方法的多样化 。 结构创新 ,将公共基础课程编排成便 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 ,可 以是一个 知识单元 ,也可以是操作单元 ,还可 以是一个情境模拟 公共基础课程要改变单一 的讲授法 ,提倡使 用启发式 、讨论式 、 单元 ,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能力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 ,

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反思及改革实践[论文]

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反思及改革实践[论文]

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的反思及改革实践【摘要l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就是计算机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实践性和实用性。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对此,就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反思,然后分析探索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反思实践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主要是让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虽然目前的各高职院校都已经开始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教育,但是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

所以,对当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同时,分析探索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对策也尤为重要。

一、对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的反思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过大,教学内容及教学难度难以把握。

因为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及教育的不均衡,导致了高职新生计算机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其中,有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这种计算机水平的不一致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计算机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及设计教学难易程度的时候,就经常会遇到非常难以权衡的处境。

其次,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不能同学生的专业紧密衔接。

可以说当前的各类专业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仍然还是统一采用一个教学大纲,其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各专业在计算机方面的特殊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根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再次,当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很多老师仍然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师讲及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求学生如何做,学生就照着老师的要求去做,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根本就无法被有效激发,当然也就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了。

高职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的改革与实践
必须 进行 课程 改革 , 应根 据 不 同专 业发 展 需求 , 分 所在 , 这就 导致 了高 职 院校 在 课 程设 置 上 有 意 无 别精 心设 计基 础课 程 , 决好教 什 么、 么教 的 问 意 的过 分 突 出就 业 导 向, 大 专 业课 和 实践课 的 解 怎 加
一 再缩 公共 基础课 的 题, 为学 生未来 发展 打好 基础 。但 是就 目前 来看 , 课 时比例 , 而一减 再减 、 从 一缩

第 期
, I 、
师资 力量 不 断充实 , 已经建 立 了比较 系统 的 、 且 完
高职院 校公共 基础课 、 公共 选修课 各 专 业知 识 的评价 厚 重 有 力 , 而文 化 基础 课 却 面 的现状

善 的考 核 评 价 机 制 , 种 等 级证 书 的考 核更 使 得 各
临 着课 时不 足 、 学 资源 贫乏 、 教 缺少 完 善有 力 的评





、_ /
在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中, 公共基础课、 公共 价机制等 问题。相对专业课程 而言 , 文化基础课
选修 课课 时 占总课 时量 的 1 — 1 , 出的公 共基 教 学情 境 甚 是尴 尬 , 学 生 的激励 作 用 不 大 。这 / / 开 4 5 对


的动 手 能力 培养 和 系统 的基 础 知 识培 养 , 同专 践 上 , 忽 略 了对 学生 人 文 素质 和 可持 续 发 展 能 不 却 业应根 据 本 专 业 的人 才培 养 目标 , 系统 设 计培 养 力 的培养 ; 学校 本身 来看 , 业技 能是 发展 中的 从 专 方案 , 心实 施培养 计 划 。系统 的基 础知 识培养 , “ 手 ” “ 精 抓 和 生命 线” 也 是 职 业教 育 的优 势 和 特 色 ,

高职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 ) 三 实行模 块 化考核
高职 计 算 机 专 业 计算 机 公共 基
础课 的 主要 目的 在 于使 学 生 学 习 系
- 代价 获取 最高 的系统性 能 。
式 。充 分利 用校 园 网 , 构建 网上 多媒 体 教 学 应 用 平 台 , 教 学 内 容 、 学 将 教 资 料 、课 后 练 习 等 制 作 成 相 关 的 b -We 页 面 , 持 多种 学 习 形式 , 自 支 如 主式 学 习 、 索 式 学 习 、 作式 学 习 探 协 和辩 论 式 学 习等 ,实 现教 与学 之 间
维普资讯

高职 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 的思考
一彭 涛 , 刘云洁
摘 要 :在 高职 院校 计 算 机 专 业 公 导 论 相结 合 ,培养 学 生 的 计 算 机 应 告 等 各项 考 核 结 果 ,综 合 评 定 学 生 的学 习成绩 。创 建 多媒体 网络题 库 , 实 现 在线 自测 ,提交 作 业 ,批 改作
计 算 机专 业 公 共 基础 课 教 学 必 须合
理 定位 , 因材施 教 。

和 公 司 去参 观 实 践 ,在 实 践 中体 会
如 何运 用所 学 知识 ,或 请 工 程人 员 !
知识和计算机组装 与维修模 块 , 就
让 学 生写 出如 何 运用 最 先 进 的理 念 和计 算 机 技 术 在 现有 条 件 下 配置 出
重 考 核学 生 综 合 运 用所 学 知 识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能 力 ,促 进 学 生 个性 与 能 力 的全 面 发展 。考试 内容 、 式要 方 能 反 映 出学 生 的 独 立 思 考 能 力 , 理 解 、 析 、 决 问题 的 能 力 , 论 和 分 解 理 实 际 相结 合 的能 力 ,体 现 出 高 职教 育 的 特色 。如学 生学 完 计算 机基 础

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定位及教学改革之研究

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定位及教学改革之研究
总第 2 4 4期 2 0 1 3 年6 月( ¨
叙 c ‘
Th e Sc i e n c e Ed uc a t i o n Ar t i c l e Co l l e c t s
T o t a 1 . 2 44
J u n e 2 0 1 3 ( A )
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定位及教学改革之研究
学 习与宽阔的基 础知识 学习的结合 ;是职业能力 培训 与思 想政 治素质教育的结合 ;是解决实践 问题技 能与基本 能力 素养培训 的结合 ;是 职业 精神培养与健全心智健康体 魄训
练 的结 合 。 2 . 1公 共 基 础 课 德 育 素 养价 值
关键词
公共基础课
价值理性
教学改革 育素养培养是公 共基础课首要教育价值定位 。“ 思想
品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 、 “ 毛邓 特理 论”等课程从世界观 、 人 生观、 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道德 素养进 行引导和培养 , 帮助 学 生树立正 确信念 和信仰 , 强化职业道 德 , 加强爱 岗敬业 、 诚 实守信 、 团结 协作 的职业品质。
以及 数 学 等定 位 于 l T具 理 性 的视 野 。在 该 视 野 下 , 公 共 基 础
情 景对话 、 角色扮演 、 小品表演等教学手段不仅使 学生学到
语 言知识 、 掌握交 流技 能 , 也激发 其认知体 验和 内心情感 , 学 生在交 流中形成 良好 思想 品德 ; 再次, 主题讨论 、 即兴表
学 生整 个 高 职 学 习过 程 中 具 有 重 要 价 值 。 文 章 提 出 了公 共
“ 价值理性 ” 体现一个 人对价值 问题 的理性思考 。 “ 以
学 生发 展 为 本 ” 教学理念 、 “ 学 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 学 思

对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21 0 0年第 2期
江苏经贸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
第8 8期
对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王 余 明
( 常州机 电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科学系 , 江苏 常州 231) 10 2

要 : 共基础课 的教 学改革是 高等职 业教 育教 学课程 改革的瓶 颈问题。 目前 , 公 高等职 业教 育在课程设 置、 学 内容、 教
盾突 出
方 面沿 用 的基 本是 普 通 本科 的学 科 教 育模 式 , 只是
因为受学 制 限制 , 仅 在 教 学 时 间 和教 学 内容 上进 仅
现行 高职课 程体 系基 本上 由本科 学科 型体 系压
缩而来。就工具类基础课而言 , 课程结构不合理 , 体
系陈 旧 , 程编 制分化 过 细 , 课 内容 老化 、 复 , 重 学科 课

高等职业教 育基础课存在的 问题
求, 不利 于调 动学 生 学 习 的积 极 性 ; 一方 面 , 等 另 高 职业 教 育培养 生产 、 建设 、 管理 、 服务 第 一 线 的高 素
质技 能 型专 门人才 的 目标 是动 态 的 , 随 着社 会 经 是
高 等职业 教育 基 础 课 大 致 可分 为 两 类 , 类 是 一 指 令性计 划开 设 的素 质 类 课 程 , 另一 类 是 应 专 业要
的培养 。在这 样 的思 维 惯 性影 响下 , 质 类课 程 设 素
置越 来越 多 , 重脱 离专 业实 际 , 离 了以就业 为导 严 偏
向的高 职教育 轨道 , 也 正 是 基 础课 改 革 举 步维 艰 这
的原 因所 在 。
( ) 具 类课 程 的 完整 性 与 高 职培 养 目标 矛 二 工

关于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力体系 ,构建公共基 础课 教学 内容 与体
系 。对于公共基础课 , 理论知识应 通俗 、 浅显 , 减少 理论推导方面 的内容 , 理论教

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现状分 析
随着高职教 育的快速发展 ,高职公 共基础课程 教学 改革 已经做 了许多 尝试 和探索 。但是 , 由于种种原 因 , 高职公共 基础课程教 学改 革的研究与实践还 不够 深入 , 改革还存在一些误 区与 问题 。 具体
教 学与专业 课教学脱节现象 。久 而久之 公 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 中开设 的必要性 遭 到了质疑 。因而 , 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教 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

性特征往往要求学 习者高效率地 掌握 实
的深度改革 。 体现 “ 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
能力的培养 ”依据高 职学生应具备 的能 ,
践技能 ,要求学生 能够 迅速将理论 知识
转化为实践行 为 , 适应 岗位需要 , 因此高 职教育课程 的职业指 向性明显 。公共 基 础课 的效果滞后性 与高职教育课程职业 指 向性之 间发生 了冲突 ,使 人们忽视 了
高 职 公 共 基 础 课 的重 要 性 ,课 程 改 革 相 对滞后。
的相关专业 知识 、技能和服务专业 技术
教育 的水平亟待提高 。 ( ) 三 课程 改革 效果滞后 公共基础课 主要 培养学生最基 本 的
以就业为导 向的模式 转变 ,这一模式 在 院校运行上强化 市场导 向,重视学 校与
企业合作 , 注重教学过程 的开放性 , 注重 学生能力与就业 市场的对接 。与此 相适
作所需 要的基本文化素质 和基本 能力素 质 ,充分认 识 自己所授课程对 专业能力 和素质培养的作用 ,寻找基础 理论 知识 与专业 知识的结合点 。在教学 实践 中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应与专业结合,创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现公共基础课程功能转变,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
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

久而久之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必要性遭到了质疑。

因而,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现状分析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还不够深入,改革还存在一些误区与问题。

具体表现在:(一)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
在高职公共课改革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主张、教育理论、教育学说还没有形成,受“学科本位”思想影响,在课程体系中还存在以下
现象:强调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基础知识与专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课程偏多、偏难、偏深;强调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教学方法单调,忽视提高学生素质等问题。

(二)公共基础课教师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
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师多数是师范院校培养的,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专业训练基础,对知识传授有较强的适应性,但却缺少与高职教育相关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他们习惯于学科化教育,难以及时向能力本位教育观念转变,公共基础课应该为专业服务的观念还没有树立起来,对如何进行适合高职特色的基础课程教学,缺少理性的思考。

要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专业技术教育的水平亟待提高。

(三)课程改革效果滞后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文化素养,需要长期积累并逐渐内化于心,达到提升品德、改进观念、增长知识、发展思维的目的。

相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往往要求学习者高效率地掌握实践技能,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适应岗位需要,因此高职教育课程的职业指向性明显。

公共基础课的效果滞后性与高职教育课程职业指向性之间发生了冲突,使人们忽视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课程改革相对滞后。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思考
(一)公共基础课与专业相结合
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与专业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详细了解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了解该专业学生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充分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作用,寻找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

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和知识需要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调整。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模式转型的新阶段,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转变,这一模式在院校运行上强化市场导向,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注重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

与此相适应,公共基础课教学应注重在新模式下的深度改革。

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依据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

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推导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
际工作中的应用。

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学习过程中关注职业院校的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注重技能培养,以实现岗位目标为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细化教学环节,即确实每一模块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讲什么内容,在什么地方讲,采用什么方法讲。

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践性教学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实践
(一)实现课程功能转变
公共基础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功能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公共基础课程要确立“为培养学生良好素质服务、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服务、为培养学生学习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服务”的目标定位,凸显基础性、教育性和服务于专业技术教学的课程功能。

学校要从根本上认识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创造良好环境。

教师也要加强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公共基础课教师尤其要在转变“学科本位”思想上下工夫,突破狭窄的知识基础观,以职业素质提高为
核心,学科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努力了解并掌握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明确定位,实现课程功能转变。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实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效能,必须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重组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并融入专业技术教育,体现就业导向的多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宏观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养成教育模块群”,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和体育军事教育等课程,以立德树人、健康发展作为根本任务;第二层次是“职业基础模块群”,它既是养成教育的一部分,又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性要求;第三层次是“专业基础模块群”,它是为满足有关专业的教学需要或特殊要求而开设的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更贴近专业的教学需求。

(三)优化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
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

一是根据基础课程的功能定位。

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要求,选择并优化教学内容。

二是根据学生实际,即根据不同生源和文化基础知识存在的差距,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要因材施教。

三是要以自编或补充教材、讲义的形式提高教师处理和运用教材的能力,使教材建设与其他方面的教学改革同步发展。

改革教学方法与优化教学内容要做到有机的统一。

有效发挥基础课程的作用,必须围绕“能力中心、就业导向”,推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改革。

提倡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王联合,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陈家颐.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3]沈梅梅.构建高职教育基础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