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太一生水》与诸子学研究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上历史四大类材料复习题

人教版七上历史四大类材料复习题

人教版七上历史四大类材料复习题班别:姓名:学号:一、经济类1. (13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始农业作为农业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的生产工具以石质和木质为主,广泛使用砍伐工具,刀耕火种,实行摇荒耕作制,种植业、畜牧业与采集渔猎并存。

据现有资料,中国原始农业早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在某些地区发生。

——百度百科(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距今 6000 年左右中国古代原始农业出现的两个遗址代表,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4分)材料二 1955年开始,在位于现在河北石家庄市市庄村发掘出了战国中、晚期居住遗址,这个遗址属于中山国或赵国,其中发现农业生产工具四十七件,遗址中又发现有牛、羊、狗、猪、鸡、鱼的骨骼、鸡蛋壳及炭化了的高粱。

——摘编自词典网(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判断,遗址中发掘的生产工具主要类别是什么,分析这类生产工具给当时的社会带来的影响。

(3分)材料三——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3) 材料三中粮食平均亩产量最高的是哪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最高的原因。

(4分)(4)从以上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我们可得出什么历史启示? (2分)2.(14分)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文明在中华文明体系中享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张献《从汉字看中国的原始农业》材料二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极大增加了耕地面积。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与工商业发展,社会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合法化。

地方经济的发展,促使诸国势力不断扩大,周天子经济、军事实力渐弱化,丧失了“天子”应有的权力与地位——吴布林《经济史中农业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材料三自西晋末年至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民渡淮过江。

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

南方本是以农业为主,之后学习北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开发“蛮田”产量颇丰。

《文子》的成书年代问题

《文子》的成书年代问题

《文子》的成书年代问题作者:白奚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08期摘要:本文根据“太一”概念在先秦诸子书中的流变情况及其涉及到的问题,论证《文子》当成书于战国晚期。

“太一”在较早的道家文献中主要是一个表示终极存在的哲学概念,在《文子》中则转为主要应用于政治问题,并与最成功的“帝者”相匹配,是为“帝者体太一”。

战国中期以来流行的士人争当王者师友的情况,在《文子》中已不复存在,反映了战国晚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士人政治地位下降的历史事实。

关键词:《文子》;太一;帝者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8-0105-06作者简介:白奚,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089)《文子》的真伪及其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是著名的千年学术公案,迄今仍争论不已。

本文受《太一生水》出土的引发,拟对传世先秦道家文献中的“太一”概念的含义与关涉问题的演变进行梳理,讨论《文子》一书的成书年代,为《文子》战国晚期成书说提供新的论证。

一、战国时期“太一”概念的意义演变《文子》一书,历代皆有人认为是伪书,因其文字与《淮南子》多有雷同而被认为是抄袭的《淮南子》。

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出土了一部残缺的竹简《文子》,其入葬年代大约为西汉文帝时期,1995年整理完毕公布于世后,引起了学界广泛重视。

竹简《文子》公布后,对《文子》抄袭《淮南子》的旧说构成了一定的冲击,不少学者都改变了原有的观点。

虽然竹简《文子》的文字同传世本《文子》有较大差异,竹简《文子》的出土尚不能证明传世本《文子》不伪,但至少可以证明最迟在西汉早期就有《文子》一书在流传,这对于证明传世本《文子》不伪的观点是有利的。

笔者以为,《淮南子》其书同《吕氏春秋》一样,都是集腋成裘之作,乃杂取各家之说编辑而成,其思想大多非原创,该书袭取当时在社会上流传的《文子》之可能性是很大的。

反过来,若说有人袭取《淮南子》而成《文子》一书,这种可能性则是相对较小的。

熊铁基:对《太一生水》“神明”的历史考察

熊铁基:对《太一生水》“神明”的历史考察

熊铁基:对《太一生水》“神明”的历史考察编者按:本文原载《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篇被认为是关于宇宙生成论的遗籍,开篇即说:大(太)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成岁而止。

下面倒过来又说一遍,有“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大一所生也”。

在这生成过程中,有些是比较实的,具体的,除水之外,还有天地、四时以及沧热、湿燥等等,有些又是虚的,抽象的,大一即是,阴阳也相对抽象,我认为神明也属相对抽象的一类。

有的学者认为,神明应该是具体的,相当于日月之光,或者是“光之精华”。

这一论断,恰恰与《淮南子》的一段话有点矛盾,其《道应论》有如下一段记述:罔两问于景(高注:“罔两,水之精物也。

景,日月水光晷也。

”)曰:“昭昭者,神明也?”(高注:“罔两恍惚之物,见景光明,以为神也。

”)景曰:“非也。

”罔两曰:“子何以知之?”景曰:“扶桑受谢,日照宇宙。

昭昭之光,辉烛四海。

阖户塞牖,则无由入矣。

若神明,四通并流,无所不及,上际于天,下蟋于地,化育万物而不可为象,俯仰之间而抚四海之外。

昭昭何足以明之!”这里明确地说,神明不是“昭昭之光”,①它“不可为象”而“无所不及”。

那么神明究竟是什么呢?一言难尽,得从头说起。

神明一词有多种内涵。

一为神祗,乃至专指日神②。

如《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易·说卦》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应该也是神祗。

二为无所不知,如神之明,如《淮南子·兵略》所云:“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之所不知谓之神。

神明者先胜者也。

”引申开来,又有神圣而不可知、高深、微妙难穷之义。

如《易·辞》所说“阴阳不测谓之神”,孟子也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部分高校历史考博真题

部分高校历史考博真题

历史学考博试题南开大学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1、论 19 世纪 60 年代中国的社会变化2、论国粹主义思潮3、论晚清新军4、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5、 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党的政治制度的变化6、抗战前后中国经济崩溃的原因(六选四)二、中国近代社会史(王先明):1、论梁启超与近代新学2、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3、论科举制的废除过程与意义2008年中国近现代史:(六选四)1、康有为变法理论与今文经学的关系。

2、试论近代社会转型。

3、试论国民党党政体制。

4、清初官制改革。

T5、清初教育改革。

6、论民国初年的经济。

08李喜所老师的题目只记得三道,其余的忘了1、试论孔子在近代中国地位的变化2、论近现代三次留学热潮3、论中国近代史上三次政治制度的变迁08元青老师的题目1、墨海宿管,花华圣经书房(主要是出版史方面)2、晚清军事留学(必做)3、中体西用论(必做)4、谢卫楼5、华工、华侨2008南开李金铮二、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必答)1、论解放时期的土地改革。

2、各列举5本关于社会经济史方面国内、国外著作,并分别就一本进行评价。

考3、试论近代农村经济的变革。

4、如果上了博士,今后有何打算。

华中师范大学07年一、中国近现代史:1、论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经济近代化的关系2、论科举制废除的影响3、论述国民党军政、训政和宪政的过程 .二、中国近代经济史:1、论近代中国关税自主的过程及影响2、论近代工商业和农业发展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08年1名词解释讨粤匪檄吴虞清议报(共六个,其他记不清了)2论述1论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2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3评述近二十年抗日战争研究的新进展近现代经济史一,名词解释1,吉里司 2,资源委员会 3,周学熙二,论述1、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变动的基本特征2、评述南京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人大04年近代史:1、试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评道光皇帝3、太平天国经济政策通史:1 、举例说明重大考古成果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推动作用2 、举例说明变法运动打破旧制、社会进步的历史贡献3、试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人大05年试题近代史:1、论道光皇帝2 、评洋务运动中官督商办经营模式3、试评析清末通史:1试论战国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2试论唐朝的历史地位3 试评乾隆皇帝人大06年试题通史:1、秦朝的历史地位 2、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3、清朝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近代史:1、圣库制度 2、评盛宣怀 3、清末兵制改革人大07年通史: 1、西汉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特点2、论中国社会经济在明中后期变化3、秦以来君主专制政治至清朝的变化近代史:1、论近代外人在华投资2、评戊戌政变3、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人大08年近代史:1、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特征。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型形式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型形式
•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 用古文、隶书、篆书三种字体刻《尚 书》、《春秋》。又称“魏石经”、 “三体石经” 。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 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太和七年在长安开 刻,唐文宗开成二年刻成。用楷书刻成 除《孟子》外的《易》、《书》、 《诗》、《周礼》、《礼记》、《仪礼》 等十二经。又称“唐石经”、“太和石 经”。对后代影响很大,五代雕版印经 书,就以它为依据。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唐代初年,这些石鼓出土于天 兴(今陕西宝鸡),发现时文字已 残缺,宋代欧阳修所见485字,后 人见到的文字更少。清乾隆时别选 贞石摹勒,以便拓印,石鼓文遂有 新旧两种拓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石鼓文拓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摩崖 刻于崖壁,天然之石。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出土文物也证明,晋灭亡后, 不再有简牍文献,所见多为纸写资 料。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中国古代文献用纸张作载体, 其记录形式有两种:写本和印刷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1.写本文献 唐代写本流传很广,边疆地区
也广泛使用。1966-1969年间,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 现一批唐代写本古文献,如《论语 郑玄注》残卷等。
• 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经于 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最著名的两块无字碑: 一块:泰山登封台下无字的石碑。 据传为秦始皇所立,一说为汉武帝所立。 一块:陕西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 天合葬乾陵,陵区有武则天无字碑。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泰山登封台无字碑
一种是指纸的雏形,一种丝纤 维交织成的薄片,即“絮纸”又称 “方絮”。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中华智慧·玄文论道篇《太一生水》

中华智慧·玄文论道篇《太一生水》

中华智慧·玄文论道篇《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是于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的竹简。

其中道家典籍三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语丛四》《说之道》。

太一生水原文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

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

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

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

上,气也,而谓之天。

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卑以柔。

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一)宇宙发生之原,在此取名为太一。

'一'者数之始,体之全;'太'者大于大,最于最。

则'太一'在时间上指最早最早的时候,空间上指最源最源的地方。

这或许便是取名的用意。

但是同时我们还知道,太一也是楚国神灵的名字和天上星星的名字。

屈原《九歌》所祀第一尊神,便是东皇太一。

王逸《楚辞章句》注曰:'太一,星名,天之尊神。

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

'所谓'天之尊神',即最高神或上帝,有的地方写作'天皇大帝'(见《石氏星经》、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天文大象赋·注》)。

而太一作为星,则指众星之轴北极星,其说载於《史记·天官书》等。

说说楚简

说说楚简

2019年第8期楚简是指楚国用于书写文字的竹质、木质材料,以竹简居多。

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又称荆、荆楚。

楚国祖先姓芈、熊氏,是颛顼高阳的子孙在我国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

楚国全盛时期,疆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至南岭,北至河南。

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及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山东、上海、浙江的部分地区,相当于半个中国。

楚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代表作是《楚辞》,这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的诗歌集,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招魂》,宋玉的《九辩》等。

其共同特色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如《离骚》的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介绍个人的家世也是这么唯美。

楚文化的辉煌促进了楚简的应用,楚国辽阔的地域也使楚简的应用范围比较广。

楚简的长度不一样,有的简长达3尺,有的简仅有5寸。

每根简上写的字也不一样多,有的写30、40个字,有的只有几个字。

如用来书写经书和法律的简,一般长约2尺4寸;用于写信的简,一般长约1尺,故古人又把信称为“尺牍”。

书写较长的文章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做“策”(或“册”)。

与“简”同时产生,并承担同种任务的还有牍竹、木片、丝帛。

丝帛成本高,不及简牍应用广。

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及部分文章的书写格式与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楚国都城寿春于公元前223年被秦攻破,楚国灭亡。

由于秦朝强化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措施,楚文明几乎被消灭殆尽。

长期以来,楚国历史只能见于历史传记、志书的记载,楚简更是销声匿迹。

上世纪中叶的考古发掘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1951年10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南调查发掘团在发掘长沙五里牌的古墓时,发现了楚简。

水与先秦哲学概念

水与先秦哲学概念

“水”字在中国古文字很早就出现了,在先秦诸子的思想观念中并不把水看作纯粹客观的事物,而是对它往往做哲学寓意的解读,使之与诸多道德术语发生意义的关联。

《荀子·宥坐》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 ”孔子日:“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其光光乎不屈尽,似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鲜絮,似善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孔子在“东流之水”中读出了“德”、“义”、“勇”、“法”、“正”、“察”、“善化”和“志”等种种意味,真可谓“观水有术”。

其实,不独孔子如此,先秦的哲人们都对水有着各自的哲学意义的体悟与洞识。

关于水对先秦哲学的影响,美国艾兰 (Sarah Allan) 教授的《水之道与德之端》 1 一书,重点研究了中国早期哲学文献《论语》、《老子》、《孟子》和《庄子》中水的隐喻与中国早期哲学概念的关系。

这里拟在艾兰教授研究的基础上,扩大先秦哲学文献的取材范围,增加与水有关的哲学条目,并力求给出初步的理论分析。

( 1 。

Sarah Allan : The Way of 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1997 .亦见拙译《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水与本质哲学意义的本原指世界的来源与存在根据。

曾被黑格尔誉为开启西方哲学的先驱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就认为万物由水做成,水为万物的本原。

在中国早期历史,《管子·水地》通篇讨论水,其中提出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日“水具材也”。

郭店楚简相关笔记整理及部分问题探讨

郭店楚简相关笔记整理及部分问题探讨

郭店楚简相关笔记整理及部分问题探讨整理者:小陈记:本文是笔者阅读郭店楚简的有关著作及资料后所进行的笔记汇总,以李零先生的《郭店楚简校读记》为主体,兼及裘锡圭先生《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中的郭店简部分,两书所引的其他学者的相关材料亦偶有涉及。

在涉及郭简的某些富有争议的问题上,笔者或间以粗浅看法加以探讨,此类探讨文字以案字别之,至于诸说之后。

一、郭店楚简的出土及整理:出土:1993年10月,荆门市博物馆对已遭盗掘的郭店一号楚墓进行清理发掘,得竹简八百余枚,经整理后,于1998年荆门市博物馆编成《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整理:由彭浩(荆州博物馆)、刘祖信等承担释文及竹简綴连注释工作。

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参与书稿审定。

二、竹简形制、字体及内容:形制分作三类:第一类长度在32.5厘米左右;第二类长26.5至30.6厘米;第三类长15至17.5厘米。

形状两类:一类竹简两头齐平;一类两头削成梯形。

字体: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

内容:郭店楚简包含先秦文献十六篇,分道家、儒家典籍两大类。

道家典籍:《老子》甲组、《老子》乙组、《老子》丙组、《太一生水》、《语从四》(说之道)、儒家典籍:《五行》、《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性)、《成之闻之》(教)、《六德》(六位)、《尊德义》《语丛三》(父与恶)、《语丛一》《物由望生》、《语丛二》(名数)备注:内容分类基本采用《郭校读》分类法,括号类篇题为李零先生拟定。

《老子》甲乙丙三组一、《老子》传本问题:《老子》迄今重要的传本有汉代河上公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严遵的《老子指归》、曹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唐代傅奕校订的《道德经古本篇》,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及郭店简《老子》甲乙丙。

这六大版本,河上公本、王弼本、严遵本、傅奕本成书靠后,而马王堆帛书本抄于秦汉之交或汉代初年,现知最早的是郭店简本抄成年代在战国中期偏晚。

南方黄老学遗作:《太一生水》学派归属考

南方黄老学遗作:《太一生水》学派归属考

南方黄老学遗作:《太一生水》学派归属考王国明【摘要】郭店简《太一生水》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一篇关于早期中国宇宙论的古佚书.然而对其学派归属,至今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通过甄别其与《老子》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学术思想实为相近相关而不相同,其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太一生水》呈现出从天道到人道,托名从事,\"一\"的标识,兼综百家等思想特征,展现出早期黄老学型态.同时,《太一生水》与南方楚地文化的诸多关联,对我们重新认识南方楚地黄老学的发展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7页(P21-27)【关键词】《太一生水》;《老子》;黄老学;楚地文化【作者】王国明【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9.91993年10月,郭店楚简在湖北省荆门市沙坪区四方乡郭店村的战国墓葬中得以浮出地表,其中《太一生水》被认为是迄今最完整的一篇关于早期中国宇宙论的古佚书。

然而自《太一生水》出土面世以来,对其学派属性的界定,就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热门话题。

学派属性的探讨,关系到对《太一生水》这一篇古佚籍进行学术史定位的问题,意义重大,故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

一、《太一生水》与《老子》比勘我们在正式分析《太一生水》的学派属性问题之前,首先无法回避的一个疑点即是其与《老子》思想的关系问题。

兹略作讨论。

从早期郭店楚简的整理与研究情况来看,大多数研究者似乎都不怀疑《太一生水》与《老子》之间有着密切关联[1]。

因为其在出土时系附于郭店简《老子》丙组之后(尽管或有偶然因素),并且在竹简形制与字体行款方面与《老子》丙组如出一辙,以致早期郭店楚简的整理者甚至认为它本身就是《老子》丙组的一部分。

另外,从内容层面考察,《太一生水》亦具有明显的道家思想倾向,譬如对宇宙生成论的关注与道家自然哲学的旨趣相契合,都有对天道的探求;另外《太一生水》的天学渊源与数术背景,与道家史官传统亦存有内在联系。

2001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

2001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

2001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学者们突破了纯文学研究的范围,将研究的视角拓展到学术史、考古学、文献学、宗教学、历史学等领域,呈现出多学科相结合的良好态势。

此外,作为新世纪的开局之年,学者们还就今后的学术走向做出了深刻思考。

一、文学的学术史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奠基时期。

神话、诗歌、散文等均于此时期呈现辉煌境界。

一些基本的文艺理论也在《尚书》《左传》《国语》《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书中有专门讨论。

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及楚汉之争,先秦文学典籍遭到破坏,到了西汉初期,学者们整理承传先秦文献典籍,出现了许多学术门派。

于是有关学术史研究,成了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001年,学者们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如,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而存三百零五篇。

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时,对孔子删诗说提出了质疑。

《北方论丛》2001年第3期发表了范震威的《孔子删〈诗〉诸说的辨证与阐释》,对这一学术问题作了全面论析,指出在20世纪的百年中,司马迁的删诗说与孔颖达的未删说又被衍化成四派,即删《诗》说、未删《诗》说、修订刊定说、不置可否说。

作者认为,“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做确证前,应该诸说并存,而原创的删《诗》说仍占主流话语地位。

”我们认为作者的态度是谨慎的,删诗说应占主导地位的判断也是正确的,因为2001年底所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正为孔子删诗说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张晨的《试论司马迁的〈诗经〉观》⑴将《史记》中所涉及的《诗经》材料作了全面分析,然后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揭示了司马迁的《诗经》观,文中实际上对《诗经》的性质、功能以及孔子与《诗经》的关系等问题都作了讨论。

这是一篇比较扎实的文章。

类似的文章还有刘立志的《荀子与两汉〈诗〉学》⑵、李丹的《先秦到六朝诗歌理论发展轨迹之勾勒》(3)、王承略的《论〈毛诗〉在两汉今古文斗争中的地位与命运》(4)、姚静波的《试析班固对屈原之批评》(5)等。

黄帝道术

黄帝道术

四零三. 黄帝道术主讲人:段振坤评议人:黄文华李伯淳茅于轼:今天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第400次学术报告会,我们有幸请到了段振坤先生来就黄帝道术进行演讲。

虽然我在这方面是外行,但是能看出段先生是非常下功夫的。

因为儒家、法家等思想的渊源都在黄帝时期,所以这项研究还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今天听了段振坤先生的报告后,都能帮助、支持他的研究。

下面有请段先生。

段振坤:感谢天则所给我这个机会对黄帝道术进行报告,感谢茅老师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也感谢大家的出席。

黄帝道术的体系非常庞大浩瀚,我今天就只讲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思想精髓,一个是它的逻辑精髓。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黄帝道术的基本知识。

黄帝道术是伏羲、神农、黄帝与黄帝诸子的学说,是数千年几百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耗时最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门学问。

它是前5000年华夏文化的继承与总结,是后5000年华夏文化的纲领与纽带。

可见,黄帝道术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其中,道为哲学,术为科学,黄帝道术是以原始自然科学为本位的学说。

黄帝道术的载体是黄帝书,因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规模非常浩大。

黄帝及黄帝诸子之书有87种之巨,但是绝大多数都失传了,其中署名为黄帝的有25种,有188卷。

为什么以黄帝总称之呢?因为轩辕黄帝的地位无人能及,他是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文化始祖的关键角色。

黄帝属于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也叫彩陶文化,蚩尤属于鼎文化,有彩陶的地方就没有鼎,有鼎的地方就没有彩陶,他们当时的界限是非常分明的。

蚩尤文化属于裴李岗文化,它以前在豫中地区,因为受到仰韶文化的排挤,沿淮河流域向山东半岛转移。

后岗一期文化后期,也就是蚩尤文化时期,又进一步西进,到了太行山西边,和半坡文化犬牙交错,开始了长时间的较量。

随着半坡文化的壮大,尤其是其后继者庙底沟文化向东扩张,后岗一期文化节节后退,到大汶口文化初期的刘林期,已龟缩到山东及苏北地区。

这些从考古学的意义上,验证了逐鹿之战的真实性。

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

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

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

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

上,气也,而谓之天。

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

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竹简,1993年10月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经考证郭店楚简抄写成书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00年,大约相当于战国中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所发现最早的原装书。

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

儒家典籍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四篇);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

郭店楚简所载内容与传世之儒道经典颇有不同,比如传世的《道德经》第十九章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简文《老子》甲的开头却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为弃作,民复孝慈。

”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在地下得以保存,为研究先秦古文和思想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出土了一批战国楚竹简,后经荆门市博物馆整理,得804枚,计一万三千余字,[1](PP.35—48)并于1998年5月由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为《郭店楚墓竹简》一书。

道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道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道家有哪些代表人物?其的著作和思想分别为什么?道家代表人物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法,道家学者有两个来源:一是如司马谈一类的史官,他们带给道家的,是经世致用的传统,《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道家书籍,绝大多数也是讲述历史上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二是如庄子一般的放者,他们带给道家的,按古人的说法,是隐逸和出世的传统;按西方人的说法,是个人主义和政治不合作的传统。

下面是道家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

1、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公认的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司马迁语),代表作是《道德经》。

其身世没有确定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种观点:一说老子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

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不知所终;二说老子是老莱子;三说太史儋即老子。

后人对这几种说法有不同的观点,引起了长期的争论。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

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3、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老,主张“秉要执本,清虚无为”(汉朝学者刘向语)、“贵虚”、“贵正”。

现存《列子》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4、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字子居,是老子之后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贵生”、“重己”、“为我”,其名言是:“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5、文子:老子的弟子,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

现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认为是汉以后的伪书,但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所以确证是先秦著作无疑。

两千年重见天日,中华大道,中华圣教总纲《亘先》

两千年重见天日,中华大道,中华圣教总纲《亘先》

两千年重见天日,中华大道,中华圣教总纲《亙先》这篇文章讲了一个“空”字,也就是后来“无为”概念的起源。

无论是无相还是相,都是空。

与佛家的“中观学”、“唯识学”阐述的道理非常一致——毕竟空而无所有,既不可得也不可失去!不仅“亙先”没有(唯识空),“亙”正是没有(中观)!不仅天地是空的,人事也是空的!一切法都是空的!虽然不像《道德经》那样直接提出“无为”的概念,但是它对无为含义的揭示已经非常明确。

这篇文章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篇讲的是先天,也就是天地人的来源。

因为一念无明产生了“惑”,这个“惑”就诞生了“炁”。

这个“炁”后来被化成了三清——即天地与人。

这个“炁”和“亙”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两个不同的方面。

然后从中分出了“人感”,但人们后来对它产生了误解。

下篇讲的是后天,也就是各种事情的发生。

因为人们继续对“人感”没有察觉,所以产生了“惑”,然后有了“意”,再后来有了“言”和“名”,然后各种事情就一一产生了出来。

但这些都是空的,最后作者分别分析了五个方面的“空”——“事空”、“名空”、“果空”、“为空”和“生空”。

最终,他用“作·果·为”三点来归纳,总结了一切后天有为的方法,都是空的,无法得到。

他规劝那些明智的君王和士人要慎重思考,不要盲目追求这些东西。

好的,让我来给你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这段文字。

翻译经典首先要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不是只看文字表面。

要明白文章的整体意义,然后理清文章的思路,再用合适的文字表达出来。

如果不明白文章中的道理,只是根据文字表面意思来解释,那就会有很多误解和争议。

这里我们参考的是“上博简”的影印件,这个版本的文字比较古老,是战国时期楚国通用的文字,和西周时期的文字有些相似,和燕赵地区的文字比较接近,但是和秦齐地区的文字就比较远了。

因为有些关键字的解释考证过程很复杂,我也怕有争议,就不多说了。

估计很多同学也不太关心这些,所以文中就直接写成现在的字了。

如果有古代的字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对应的字了,我就用现在的字来代替,但是要以不失去本义为原则。

太一生水原文及译文

太一生水原文及译文

太一生水原文及译文《太一生水》【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译文:一念妄动有了水感,水再妄动有了天感,天继续妄动有了地感,天地一起妄动有了精神分别感,精神再妄动有了分别阴阳感。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

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译文:阴阳感不觉,再妄动下去,时间感来了,再动下去,冷热感来了,再动下去,湿燥感来了,一年四季循环的感觉就来了,所以说,年循环感来自于湿燥感,湿燥感来自于冷热感,冷热感来自于时间感,时间感来自于阴阳感,阴阳感来自于精神分别感,精神感来自于天地感,天地感来自于一念妄动。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

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译文:因此,太一妄动这个心,藏在水感中,藏在时间感中,它循环不停,是万物的母亲,它盈亏变化,是万物的根本,天杀不了它,地坏不了它,它不是阴阳所生,君子明白了这个心的作用,起名叫做悟道。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者。

】(译文:天道是扶持柔弱,杀掉老的补给新生的,砍掉坚强补给弱小的。

)【下,土也,而谓之地。

上,气也,而谓之天。

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

】(译文:下感就是土感,起名叫地,上感就是气感,起名叫天,道,也是个名字,是总体清浊感的代名词。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译文:做事的时候,就得用名词,所以做完了以后,留下越来越多的名词。

圣人做事善于假借运用名词,所以做完了才不会被名词困住。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太一生水》与《曾子天圆》的宇宙论问题

《太一生水》与《曾子天圆》的宇宙论问题

《太一生水》与《曾子天圆》的宇宙论问题
刘信芳
【期刊名称】《中华文史论丛》
【年(卷),期】2004(000)077
【摘要】《太一生水》中的“柍”(整理者误释为“辅”)乃“景”的借字,“反柍”就是“反映”。

“水”是准、平的意思。

由太一生出作为平准意义的“水”,水反映太一,由此才有对于天、地的认识。

神明、
【总页数】22页(P132-153)
【作者】刘信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59
【相关文献】
1.《曾子天圆》的"品物之本"论及其思想渊源 [J], 张宏轩
2.《太一生水》中的宇宙论问题与米利都学派 [J], 王纪潮
3.楚简《太一生水》第二部分简文思想分析及其宇宙论来源考察 [J], 丁四新
4.《太一生水》9—14简的两个疑难问题探析 [J], 孙功进
5.《太一生水》的宇宙论与学派属性 [J], 萧汉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太一生水》与诸子学研究【重点阅读文本】:1,《太一生水》(《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大一生水[1],水反辅大一[2],是以成天。

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3]。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4]。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

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5]。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

寒热者[6],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

是故大一藏于水[7],行于时,周而又【始】,囗囗囗万物母[8]。

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9]。

君子知此之谓 (10)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

道亦其字也。

请问其名。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

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尚[11],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

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囗囗囗,囗囗囗囗[12],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弱。

是故不足于上】者[13],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注释】[1]大一,即太一,指天地形成之前的原初而幽玄状态,和通常所说的“道”相似。

《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不可为名,强为之谓太一”。

之所以说“太一生水”,李二民《读“太一生水”札记》(《简帛研究2001》上册,129-136页,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引《三命通会》引《灵枢经》佚文“太一者,水之尊号也。

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说明古代可能有把“水”当作万物天地原初,命名为“太一”的思想。

又,如果从五行与五方相配的数术观点来看,太一象征北极,而北方为幽暗与寒冷,属水。

[2]辅,相辅相成。

[3]神明,幽明。

[4]四时,四季。

[5]岁,年,指阴阳季节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

这一段关于宇宙生成的论述,可以和《列子.天瑞》里面的“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比较,古代中国常常有这种关于宇宙起源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好像都沿着一种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路子而来。

[6]寒热者,下面竹书原文或许脱数字,一般疑当补“四时之所生也”六字,与其他句子相配。

[7]大一藏于水,大一是不可感知的,所以这一逆推推至水就无可再推,在感觉上像是大一藏在水里。

[8]此处李零疑当为“以己为”三字。

以己为万物母,是说大一生成万物。

[9]这是说大一的地位高于一切,超越一切存在者。

[10]“谓”字下原简残缺。

[11]思,令,使。

尚,超过,高出,一说即“当”,相当。

[12]此句有脱字处,李零以为应当是“其上□以□。

不足于上”。

[13]此句是后来以意补,故研究者中有多种补法,或作“(责于)□,□于弱,□于□”。

【参考论著】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伦〈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恒先》(据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第三册释文重新编排)恒先无有[1],樸、静、虚[2]。

樸大樸,静大静,虚大虚,自厭不自忍[3],或作[4]。

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

未有天地,未【第一簡】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兹生。

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第二簡】生,不独有与也。

或,恆焉,生或者同焉。

昏昏不宁,求其所生。

异(翼)生异(翼),鬼(畏)生鬼(畏),韋(愇)生非,非生韋(愇),哀(依)生哀(依)[5],求欲自复[6],复【第三簡】,生之生行。

濁气生地,清氣生天,氣信神在,云云相生。

信盈天地,同出而异生(性),因生(性)其所欲。

察察天地,紛紛而【第四簡】多采。

恒先者有善,有治无乱。

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

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第八簡】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

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恆气之生,因【第九簡】复其所欲。

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知既而荒思不殄。

有出于或,生出于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第五簡】言,事出于名[7]。

或非或,无谓或,有非有,无谓有,生非生,无谓生,音非音,无谓音,言非言,无谓言,名非【第六簡】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8]。

【第七簡】(下略)【注释】[1]《周易.系辞》里面的“太极”,马王堆帛书《易系辞》作“大恒”,见《马王堆汉墓文物》123页(湖南出版社,1992),饶宗颐认为“恒”应当是正字,可见“恒先”的“恒”既有本质上的终极不变之“恒”,也有起源上的原初之“先”。

[2]《文子》竹简本912说,“道”的性质就是“卑、退、敛、损,所以法天也”,这和《老子》说的“天道贵弱”一样,都是强调“道”或者“先”的柔弱、安静、混沌的性质。

李学勤《楚简<恒先>首章释义》(《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二期,19页)里认为,这个朴,应当读作“全”,即《庄子.田子方》里的“天地之大全”,可备一说。

[3]厌,意为足,忍,抑制,一说读作■(牛+刃),意为满。

[4]或,一说读如“域”,即《老子》里面所说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河上公注中,把域改成“八极”,所以可以训为“界”,指宇宙空间而言;一说“或”即如“道”一样,是一种不可确定的或然性存在,所以是一切的原初状态。

又,庞朴《恒先试读》(《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二期,21页)把“或作”解释为“某个区域在躁动”。

[5]这一句,庞朴改为“异生异,畏生畏,韦生韦,悲生悲,哀生哀”。

[6]自复,指自己复制自己。

万物都是在不断循环,周而复始。

[7]这一段,表达了一个宇宙生成过程,即不确定的原初存在(或)产生确定性的存在万有(有),万有(有)产生了生命(生),生命(生)发出声音(音),声音(音)构成语言(言),语言(言)产生了概念(名),而概念(名)则构成万事万物(事),这种逻辑过去未曾见到。

[8]《公孙龙子.名实论》中说,“夫名,实谓也。

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为不谓也。

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这一说法,大体上是为了区分词和物(或者按照现在流行的新词即“能指”和“所指”),指出这个词只是概念(能指),不是物(所指),不要以为物(所指)就是词(能指)。

比如第一句,就是“如果知道原本的‘或’不是所说的‘或’,就不必一定要称之为‘或’”。

【讲义】引言:从何柄棣的“画龙点睛”论说起:为什么重视诸子学?何炳棣先生的学术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和《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中研院近代史所,讲演集2,2002)。

何炳棣的研究:(一)根据银雀山汉简《吴问》1,确定《孙子兵法》比《论语》要早。

(二)老子的年代,约生在前440年前后,比孔子要晚111年。

(三)老子继承了《孙子兵法》。

这个时代的思想命题:一,在普遍强调“社会”,也叫做“群”的时代,怎样彰显个人。

二,如何使知识和技术成为普遍适用的“道理”?三,怎样使社会保持平等、简约和实用。

四,世界和语言的关系是什么?二,诸子年代的公案——冯友兰的苦衷:不列出年代能写“史”吗?老子和孔子的年代争论。

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1922年,梁启超在《晨报》上的批评,六条证据2。

张怡荪(驳梁)、顾颉刚(支持梁)、钱穆(支持梁)、张寿林(折衷)、刘泽民(折衷)、唐兰(驳梁)等等。

1930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胡适与冯友兰的争论,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和冯友兰1934年的驳论。

关于诸子总结性的著作:(一)罗根泽的《诸子从考》和《诸子续考》,分别发表在《古史辩》第四册(1932年)和第六册(1937年)。

(二)钱穆《先秦诸子系年》,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三)郭沫若的《十批判书》,1943年到1944年写成。

三,诸子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以及《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的记载。

(一)《庄子.天下》1,墨翟、禽滑厘——主张是非攻、节用、兼爱、非乐。

2,宋■、尹文——以软合欢,见侮不辱,禁攻寝兵。

3,彭蒙、田骈、慎到——齐万物以为首,有所可有所不可,弃知去己。

4,关尹、老聃——主张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1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的回答是范、中行氏先亡,智氏次之,然后是韩、魏、赵。

这个说法确实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说法相近,但是,这是否能证明这段话是春秋时代的预感呢?难道它不是和《左传》一样,是后来人的事后记录吗?21921年11月《哲学》4期辑梁启超《诸子考证与其勃兴之原因》一文,其中提到老子年代,仍将其列在第一,生年为约前570(?)年,而孔子则在第二,是前551-479年,提到古书时,也说《老子》为真(862-863页)。

5,庄周——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故以寓言荒唐言言之,与天地精神相通。

6,惠施、公孙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二)《荀子.非十二子》1,它嚣(一说即环渊)、魏牟。

2,陈仲、史■(鱼+酋)。

3,墨翟、宋■。

4,慎到、田骈。

5,惠施、邓析。

6,子思、孟轲。

(三)《韩非子.显学》“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而不同”,儒家的子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墨家的相里氏、相夫氏和邓陵氏。

(四)从司马谈《六家要旨》到《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

四,考古发现与诸子时代的再认识大陆近三四十年来因为考古而新发现的古文献。

(1)马王堆帛书(1970年代)——《周易》经传、《黄帝书》、《五行》、刑德》、《五星占》、《五十二病方》、《驻军图》、《导引图》、《养生方》、《合阴阳》等。

(2)临沂银雀山汉简(1974):《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3)睡虎地秦简(1975):《编年记》、《日书》和《秦律》、《为吏之道》、《封诊式》等等。

(4)张家山汉简(1983):《引书》、《脉书》及尚未发表的汉律。

(5)定县八角廊汉简:《文子》和《论语》。

(6)尹湾汉简。

《神乌赋》和《神龟占卜图》。

(7)荆门郭店一号楚墓,1993年出土804支战国竹简,十六种文献,包括《老子、《缁衣》以及《太一生水》等等。

(8)上海博物馆收购的战国楚简(1994-95)。

包括87种一共1218支,已经出版的《上博楚竹书》第一、二、三册,《孔子诗论》、《鲁邦大旱》、《四帝二王》、《彭祖》、《子羔》、《夫子答史籀问》、《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从政(甲篇)》、《从政(乙篇)》、《昔者君老》、《容成氏》、《恒先》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