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文化
了解不同地区的方言与文化
了解不同地区的方言与文化地域广袤的中国,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方言和文化。
这些方言与文化彰显着各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个性特征。
通过了解和学习不同地区的方言与文化,我们可以加深对中国的全面认知,同时也能够体验到地域间的差异与美妙。
一、方言的地域特征中国方言的分布广泛,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每个地区都形成了独特的方言系统。
北方方言以普通话为基础,如京片、鲁片、冀片等;南方方言则以广东话、闽南话、客家话等为代表;西南方言是以四川话、贵州话等为主;而西北方言则包括了宁夏话、甘肃话等。
不同地区的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语言多样性的机会。
二、方言与地域文化的互动方言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工具,更承载了地区居民的历史、民俗和风土人情。
例如,闽南话是闽南地区的主要方言,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还代表着福建人民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在福建地区,人们通过方言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和习俗,比如“浓情腔”、“洋葱头”等方言词汇蕴含着地方文化的独特内涵。
方言与地域文化还互为促进,方言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和维护。
以湖南话为例,它是湖南省人民相互交流的语言之一,同时也是湖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话通过诗歌、歌曲、戏曲等文艺形式,为地方文化的传播和维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方言借助地区文化的传承和流传,使人们对湖南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方言与沟通交流方言对于当地人而言是习以为常的语言工具,但对非当地人来说可能会产生交流的障碍。
方言地区的居民在异地交流的时候,面临着方言不通的问题。
然而,正是这种方言的多样性,促进了跨地区的交流和了解。
人们为了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经常会学习和了解不同地区的方言。
这种跨地区的交流不仅仅促进了语言技能的提升,也促进了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通过学习方言,社会各界的人士更好地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增进了地区间的友谊和互动。
方言与中国文化
如果消灭了各种方言,实现了语言文化的“大一统”,我们的语言文化就不会这样五彩缤纷。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
2.方言与移民
人口不断往东南迁徙,使得北方中原汉语和南方语言分别演化,改变了中国的语言分布格局。追溯历史,由北族南下引起的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的情况,肇始于公元4世纪。中原居民首先南迁江淮,进而进入长江三大湖流域,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湘远徙岭南闽粤桂。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他们学习汉语,采取简便的原则,各个民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郑张尚芳指出由于移民带来的“交流”在历史上还不止一次,有的移民活动发生在汉代,有些是在晋代,有些是在宋代。这更导致了方言的复杂化。
在晋南、晋中一带,解放前有“指腹为婚”的“娃娃亲”,解放后此俗消失, “娃娃亲”一词也随之不用。“磕得脑(磕头) 作揖”是解放前流行在晋南的基本礼俗,是逢年过节、婚礼寿庆晚辈向长辈施行的一种大礼,解放后逐渐废除,该词也随之不用。
四、方言、民俗的演变因地区不同而异
当今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格局的变化,很多民俗已悄然消失或淡化;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无不喟叹;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婚丧嫁娶越来越简。太原、晋中一带过去流行的洞房之夜,圆房前要喝疙瘩汤,汤中放红枣、花生,谐“早生”之义,现在这种习俗可能已荡然无存。然而在一些山区的小村庄,还保留着更多的传统民俗。如太行山的山沟里,黄土高原窑洞中的农民,这里的经济落后而观念陈旧,生活单调而民风淳朴,民俗方言还保留得相当多。有些落后的民俗在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早已绝迹,而在贫穷的山区农村还时而见到,如“换亲”系指贫穷的家庭两家互娶对方的女儿为儿媳妇,这样可以省钱,但多数家庭并不幸福。一些旧的民俗在介于都市与村庄之间的地方,有的保留,有的消失,但无论何种地方,方言与民俗的相伴而来、共生共灭的互动关系却是一致的。
4.4.1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1
2.人群的迁徙
人口迁徙是产生新方言的常见原因。几乎所 有汉语方言的形成都与人口流动有关,但是,移 民造成新方言往往要有3个条件。第一,要有一 定批量的移民而不是零星的少数;第二,要集中 聚居而不是插空散居;第三,移民的语言与原住 地的语言或方言形成抗衡之势。客家话就是典型 的代表。
13
客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它以广东的梅 县话为代表。由于社会动乱,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在 经过长期流徙以后,这批被称为“客人”的中原汉人 最后定居于梅县地区,其所操的语言慢慢发展成为一 种方言——客家话,客家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定型 下来,形成一种有别于汉民族共同语的独立的、纯洁 的、活泼的和丰富的客家方言。
2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 言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以北京 为背景,例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 《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 旗下》等等。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 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 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 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 言富有北京韵味儿。
在《骆驼祥子》这部小说里,老舍娴熟地运用了 北京语言,北京词汇之多,不胜枚举。比如“妞 子”“老爷子”“横打了鼻梁”等等,都是北京市民日 常生活用语,具有浓郁的北京口语色彩。这使得这部小 说的语言新鲜、活泼、亲切,洋溢着浓郁的北京韵味 儿。
这些创作实践表明,作家都是通过运用方言来增强 作品语言的表现能力,反过来又通过他们的作品把某 些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词语介绍进了民族共同语,丰富 了汉语的词汇。
7
规范语言不但要以活的方言为基础,而且 要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口语相接近,只有和 它接近才有可能把各方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吸收 进来。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 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需会说民族共同语。
从四川方言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从四川方言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四川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也是中国汉语方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每一种方言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四川方言也不例外。
从文化角度讲,方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以四川方言为例,我们来分析四川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在四川方言中,方言形成的过程中反映出一种历史特异性,它是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的一种语文,它反映出汉族迁徙历史及其特殊文化思想。
据记载,四川方言常常会改变一些与汉语不太相同的语言结构,以及一些有趣的文化、社会、及经济规律,使四川方言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
其次,语言也促进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四川,方言被在日常生活中传播,这不仅有利于传承四川的历史文化,也激发了四川的文化精神,丰富了四川的文化内涵,使四川的独特文化能够得以传承下去。
此外,四川方言也参与到汉语语言体系中,它自身是汉语语言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
政治上,四川方言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政府会注重文化和语言的保护,以促进跨文化和跨民族的交流,发挥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本文认为,四川方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方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特点,同时也发挥着文化传播和保护的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方言对汉语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扬州方言是江苏省扬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官话的一个分支。
它是扬州地区特有的语言,反映了扬州人民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扬州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风貌。
一、扬州方言特点1. 声调特点:扬州方言有八个声调,声调的变化丰富多样,给人以韵味十足的感觉。
2. 音韵特点:扬州方言中的一些音韵与普通话有所差异,例如普通话的“n”音在扬州方言中常常发作“l”音。
3. 词汇特点:扬州方言中有一些独特的词汇,例如“搅团”(指麻辣烫)、“扯蛋”(指胡说八道)等,这些词汇反映了扬州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
二、扬州文化特点1. 历史文化: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扬州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之一,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文化精品。
2. 园林文化:扬州以其独特的园林文化而闻名于世。
扬州的园林以小巧玲珑、布局精致而著称,如瘦西湖、个园等都是扬州园林的代表作。
3. 美食文化:扬州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扬州菜的发源地。
扬州菜以独特的烹饪技法和口味鲜美而闻名,如扬州炒饭、扬州狮子头等都是扬州菜的代表菜肴。
4. 文人雅集:扬州曾是中国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文化作品和名篇佳作。
扬州文人雅集的氛围和文化底蕴深深影响了扬州的文化发展。
三、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的关系扬州方言是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扬州人民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
扬州方言中的词汇和语音特点与扬州的历史、园林、美食、文人雅集等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扬州独特的语言文化风貌。
扬州方言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扬州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成为扬州人民的共同记忆和文化符号。
总结: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扬州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风貌。
扬州方言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着扬州的历史、园林、美食、文人雅集等文化元素,成为扬州人民的共同记忆和文化符号。
方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如何评估?
方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如何评估?语言是一个文化的精髓之一,而方言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同样承载着文化的重要信息。
方言、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而深刻,对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评估方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呢?1.方言、语言和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的存在代表着一种地域文化。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总是带有深刻的地域文化背景。
因此,方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地域文化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广东话就是广东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而广东话里面充满了对广东地域文化的描述和体现,让广东的文化更加生动、可感性。
2.方言、语言和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方言、语言和文化对文学艺术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方言所包含的鲜活地域文化元素和特色,使得文学艺术作品更具有地方特色性。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采用了老家话,既把地方文化体现出来,同时也丰富了小说情节内容与形式。
走出本地化的文学艺术,才能够更好地传递当地的文化特点,也更容易在全国范围内有更广泛的传播。
3.方言、语言和文化对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语言是表现人类认知和思维的最直接途径,语言中包含的分类、比较、描述和推理等词汇及其使用方法也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
例如,有些语言在表达时间的概念时并没有分明的词汇,人们便会以其他方式去描述时间,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也会受到影响。
方言更加深入地影响着人们在地方文化中的生存方式、信仰和思维方式,例如,闽南人民习惯把“小事”称为“大事”,这个现象反映了闽南人民注重细节并重视和谐的文化生存方式。
4.方言、语言和文化对历史的影响方言、语言和文化也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地域的方言、语言和文化背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蕴含着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例如,上海话受到多个历史时期的影响,既包括地域文化特色,也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烙印。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如汉语的粤方言、吴方言等。
方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人之间通过方言的交流也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另一方面,方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通用的,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
在一般情况下,方言形成的同时也在这个地域内形成了文化。
方言和这个地域内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
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的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总体上来说语言反映着民族文化,而方言则反映着地域文化。
由此可见,方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使用相同或者相似方言的人们,往往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风俗习惯,在心理、情感、思维、气质、行为等方面也具有共同性。
另一方面,不同的方言也说明他们的文化环境上的某种差异.从各地方言中同名异物或者同物异名的现象,我们能体会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各地民俗文化风貌的差异.方言词汇的差异有时候能体现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
汉语方言的读音,也会影响到地方民俗文化的形成。
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
由现实生活的例子和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方言离不开文化,方言和同一地域内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者在长期的共存中共同发展,相互影响。
透过方言可以研究一地域的文化,通过文化也可以更好的研究本地的方言。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方言是一种地方性的口语,是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沟通的工具。
在文化传承中,方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的作用。
方言是每个地区独有的语言形式,带有地域、历史、民俗等多层次的文化信息。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不仅是对方言的一种保护和发扬,更是对当地文化和民俗传统的重视和发扬。
第三,方言在文化传承中也有着语言交流的作用。
方言在口传心授中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方言更容易传授、更接近生活和实用,所以方言在家庭、社区、村落中的口传,对语言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方言也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工具,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生动、自然和贴近。
第四,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还起到了艺术传承的作用。
许多地方的方言都与音乐、戏曲、故事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成为当地艺术传统的一部分。
它们有时会被融入到相应的艺术作品中,成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从而助推当地的艺术传承。
最后,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还有着保存历史文物的作用。
方言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形式,承载着颇具历史意义的信息,包括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等。
通过方言可以了解到很多古人的思想和行为,了解到地方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传说。
这使得方言变得更加珍贵,也让它在保存历史文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保护和传承了方言文化,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语言交流、艺术传承和历史文物的保存。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发扬方言文化,珍惜方言这种文化瑰宝,传承好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方言和文化概述》课件
方言和文化是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 PPT 课件将向你介绍方言和文 化的概述,包括研究对象、方言的定义与特点、方言保护与传承、文化语言 以及口音潮流与文化认同。
方言的定义与分类
方言的定义
方言是特定地区或群体使 用的语言变体,通常有一 些与其他方言不同的语音、 语法和词汇。
方言的分类
方言研究可以帮助我们 了解语言变化、社会变 迁以及地区的历史和文 化发展。
文化语言
文化语言的概念与 特点
文化语言是特定文化中独有 的语言形式,通过词汇、表 达方式和语法等方面表现出 来。
文化语言的表现形 式
文化语言可以体现在诗歌、 歌曲、谚语、神话故事和民 间传说等文化表达中。
文化语言在生活中 的应用
语言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 分,可以通过方言和口音等方 面表达个体对特定文化的认同。
总结
1
总结方言和文化关系的重要性
方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对
总结方言和文化的研究现状和 未来发展趋势
2
于了解和传承地区的语言和文化遗产 至 将继续探索不同方言和文化之间的联
文化语言在日常交流、文学 创作和庆典活动等方面起着 重要的作用。
口音潮流与文化认同
口音潮流的现象与影响
文化认同的定义与作用
口音潮流是当代社会中流行的 语音模式和说话风格,影响着 个体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感。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所属文化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对社会的稳 定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 作用。
语言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方言可以根据地理、社会 和历史因素进行分类,例 如官话、粤语、川话等。
方言的地位
方言在汉字文化圈中占据 重要地位,反映了地区的 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方言研究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方言研究对语言文化的影响方言是指一个地区或民族特有的语言,除了普通话和英语之外,方言更是每个地区都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工具。
方言之所以作为一门研究领域,是由于它对中国语言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方言的语言特点、方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方言对语言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方言研究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一、方言的语言特点方言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使用的方言语言特点也各不相同。
例如,广东方言有六声调、粤语是从音轮部分构成的,它是吸气语音,而且有不少“感叹语”、呼称词符和动词辅助字,常常可用一个字形成一句话。
同时,广东方言还有“街话”和“山话”两种说法,街话相对于标准粤语来说,比较口语化,适合日常沟通和方便生活,而山话则倾向于吟诵,富有韵律感,适用于诗歌创作。
方言的语言特点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几个方面。
方言中的音节特别强调单纯元音(如“ei”、“ai”、“ou”等),而字元音则较少,在发音上也有其独特的音节。
方言的语调特点也很明显,除了普通话的4个基本音调,可能还会加上其他附加音调,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
词汇方面,方言可能对同一个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词汇表达,而且常常还带有当地文化特色,例如红糖、芝麻糊、龙虎山猴子等。
语法方面,方言也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规则,如闽南方言中存在“得”、“替”、“三”、“四”等独特的语法助词。
二、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密切,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
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或获得的一种精神财富,它包括了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传播和文化心态四个方面。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每个地区或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方言文化不仅包含了方言的词汇、语法、音律等方面,更是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生活习惯有关联的,是一种灵性的文化遗产。
方言文化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它集华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于一身,是中国文化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互动与影响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互动与影响汉语方言是中国人使用的各种方言,随着地理辽阔和历史长久的特点,不同的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言系统。
这些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且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一、方言与地域文化的互动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地域的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地域的特点直接反映在当地方言中,方言成为人们表达地域归属感和地域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方言词汇和语法结构中融入了地域文化的元素,通过方言的使用,人们能够感受到特定地域的独特魅力。
同时,地域文化也对方言的形成和演变产生影响。
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民族融合、地理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当地的方言产生影响。
例如,长江流域的方言在大开发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与当地经济的改变和社会变革有关。
方言的演变过程中,体现了地域文化与其他因素的互动和影响。
二、方言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方言反映了不同地域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
方言中的称谓、敬语等词汇和语法结构,能够反映当地的社会地位差异和人际关系方式。
例如,在某些方言中,对长辈的称呼非常重要,这反映了当地社会对尊重和传统价值的重视。
其次,方言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表现在文学艺术和传统习俗方面。
各地方言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演绎有着独特的贡献,方言中的俚语、谚语和民间故事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习俗方面,方言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一些地方的婚礼习俗和祭祀活动中,方言被广泛地应用,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传统。
三、地域文化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方言逐渐受到标准普通话的冲击和影响。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方言得以延续的重要途径。
许多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重视方言文化的传承,通过文化节庆、民俗活动等形式,使方言在当地社区和社会中得以流传。
同时,地域文化的传统教育也对方言的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方言与中国文化范文
方言与中国文化范文方言是指在不同地区、社会群体中形成并被使用的特定语言形式。
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地理的因素,各地区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方言。
方言与中国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方言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地方言的形成与演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方言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如《红楼梦》就大量使用了北京方言和苏北方言。
方言也成为中国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中的一部分,通过方言的运用,使作品更加贴近当地人的生活,表达更多的情感和内涵。
方言也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得到了体现,许多古代音乐作品中的曲调和音律都受到方言的影响。
其次,方言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在不同的地域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言。
不同方言所代表的地域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方言的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
方言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习俗,还反映了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举个例子,广东话中有大量与海洋、渔业相关的词汇,这反映了广东地区的海洋文化和渔民生活的特点。
同样的,四川话中的一些词汇和口音体现了四川人豪爽、直接的性格特点。
最后,方言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方言不仅存在于汉族地区,还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方言在不同的地域中形成和传承,在文化交流、民俗传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方言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广泛而多元的特点。
总之,方言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方言在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了中国地域的特色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方言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它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国家的特色。
方言与文化——精选推荐
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方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反应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是人们对某一地区或民族文化展开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另一方面,文化对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从我国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语)的划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每一个大的方言区都是由固定的某一地区的人民使用的语言形成的。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的形成主要由于我国的领土辽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统一导致的社会不完全分化。
各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不一,交流不频繁,就使得共同语在各个地区出现变体,形成各地区语言的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
既然地域方言以地区划分为界,具有如此鲜明的差异,而语言又是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那么地域方言形成的同时,势必也会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且方言也是这一地域文化得以构建和传承的手段和形式。
例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语音差异上辨别出不同地区的民族性格。
北方方言说起来粗犷豪放,铿锵有力,符合北方人豪迈大气的性格;南方方言笼统的说,比较温柔缠绵,细声细语,也正如南方人性格温和,富有情调。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北方方言的“儿”化音较多,大家都喜欢叫“小孩儿”、“脸盆儿”、“板凳儿”之类,干脆利落,琅琅上口;南方方言中则多为“子”化音和“仔”化音,如“小孩子”、“盆子”、“凳仔”等等,读起来更具有亲和力。
这种差异的形成还要归根于地方文化的发展背景对方言产生和民族性格的形成造成的影响。
南方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集,商贸活动频繁,人与人交往密切。
形成了心思缜密,头脑机灵,风流多情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方言上就是吴侬软语,绮丽缠绵,更善于表现感情,用于交际。
北方的发展历史以游牧为主,地广人稀,生存条件较为恶劣,居民的性格大多是奔放豪迈,热情好客,重情重义的。
在方言的体现上就是发音洪亮,能给人以爽朗的感觉。
汉语言的方言差异及其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汉语言的方言差异及其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汉语言是中国最古老、最悠久的语言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方言体系。
汉语言的方言差异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汉语言的方言差异出发,探讨其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一、汉语言的方言差异方言的地域性汉语言的方言具有地域性,即不同地区的汉语言方言有着不同的特点。
例如,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但在不同地区,普通话的发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例如,北京话、上海话、广东话等都是普通话的变体,具有各自的特点。
方言的文化内涵汉语言的方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
例如,广东话中有很多古老的词汇,反映了广东地区的历史文化。
方言的文化内涵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汉语言的方言差异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方言的保护汉语言的方言差异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方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
保护方言,可以更好地保护地区文化,促进文化传承。
例如,广东话是一种古老的方言,承载着广东地区的历史文化。
保护广东话,可以更好地保护广东地区的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
方言的传承汉语言的方言差异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方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
传承方言,可以更好地传承地区文化,促进文化传承。
例如,广东话是一种古老的方言,承载着广东地区的历史文化。
传承广东话,可以更好地传承广东地区的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
方言的交流汉语言的方言差异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方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
交流方言,可以更好地促进地区文化的交流,促进文化传承。
例如,广东话是一种古老的方言,承载着广东地区的历史文化。
交流广东话,可以更好地促进广东地区的历史文化的交流,促进文化传承。
三、结论汉语言是中国最古老、最悠久的语言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方言体系。
汉语言的方言差异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汉语言的方言差异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保护方言,传承方言,交流方言,促进文化传承。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方言作为一种地方语言,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方言是一个地区的语言习惯,代表了该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变迁。
方言中蕴含着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地方文化: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它传承着该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和历史,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中的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等方面都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背景。
2. 保护文化多样性:方言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文化更加多样化。
方言保护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防止了全球化对文化的同质化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塑造地方身份认同:方言也是地方身份认同的象征。
方言是一个地区居民的共同语言,使用方言能够促进地方居民的情感交流和归属感。
方言使得地方居民感到亲近和自豪,认同自己的文化和身份。
4. 留存历史记忆:方言还可以留存历史记忆。
方言中传承着地方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演变,这些记忆在方言中得以保留下来。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它使得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方式。
综上所述,方言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方言在跨时代的文化传承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 1 -。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方言是一种地域语言变体,它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仅代表着特定地域的语言特色,还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习俗、信仰和社会关系等传统文化元素。
方言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方言在文化传承中保存了历史记忆。
方言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形式,它承载着当地人民漫长历史的痕迹。
通过方言,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地区的发展历程、历史事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一些方言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发音、词汇和语法,通过研究方言,可以探索古代汉语的发展演变。
方言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对方言的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了解到地区的历史变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其次,方言在文化传承中传递了地域文化特色。
不同地区的方言有着独特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结构,它们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认识方式。
方言中的词汇和俗语,往往蕴含着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例如一些地方方言中的谚语、歌谣和民间故事等,它们记录和传承了当地的传统智慧和经验。
方言中的发音和语调也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代表了当地人民独特的语音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传承方言,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还可以体验和感受当地文化。
最后,方言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引导角色。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表达和载体。
方言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往往反映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认知方式。
通过方言的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加深对地区文化的认识。
方言也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方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可以培养多样化的思维模式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方言与中国文化方言作为中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普通话之外的一种语言变体,由于地域差异,中国各地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方言。
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变体,它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以及地域特色,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方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中国是一个面积广大、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方言。
这些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方言文化。
例如,四川话中有许多独特的俗语和成语,如“巴适”、“撒娇”等,这些词汇与四川地区的独特风俗文化紧密相连。
方言中的民俗文化不仅是地方特色的象征,也是地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方式,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其次,方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学艺术。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具有自己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方言语音的变化和独特的词汇使用方式,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例如,上海话中的独特语音和词汇成为了许多作家的创作素材,如严歌苓的《岛上书店》就充满了上海方言的韵味。
方言在文学艺术中的运用,不仅能够表达当地特色,更能够传递情感、刻画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再次,方言对于中国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方言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独特性,当人们听到这个方言时,会立即与某个地方联想起来。
例如,广东话在全国享有盛誉,就代表了广东地区的特色文化。
方言给人们带来地域认同感,使其感到自豪和归属感。
方言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塑造了中国的地域文化多样性。
最后,方言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普通话作为标准语言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然而,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正逐渐被边缘化。
在这个背景下,对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方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保护方言不仅是保护地方文化的一种措施,更是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方言背后的文化现象
方言背后的文化现象方言是一种地区性语言变体,通常在特定的地理区域、社群或族群中使用。
它是一种非正式的口头语言,反映了特定地区或社群的文化、历史和身份。
方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现象,涉及语言、社会、历史和心理等方面,对于研究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生活、劳动和交往的环境。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承和社会习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系统。
方言可以通过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展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从而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的方言系统中,不同地区的方言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民俗和地理环境。
比如广东话、四川话、上海话等,都代表了各自地域文化的独特特点。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深入了解各地的传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方言与社会交往方言在社会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具有共同方言的社群中,方言不仅是彼此交流的工具,更是连接彼此情感和认同感的纽带。
使用方言可以增强社群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交往的和谐与稳定。
与此方言也反映了社会阶层、地位和身份。
在一些社会中,特定的方言可以标志出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身份,成为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隐性规范。
通过方言的使用,人们可以获取对方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的信息,从而进行恰当的社交互动。
三、方言与历史传承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的历史传承。
在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是当地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中的词汇、成语、谚语等,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及其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为研究历史文化和文化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语言材料。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还原地方文化的历史传承、文化演变和文化交流,为保护和传承地区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方言也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研究地区社会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四、方言与心理认同方言在个体心理认同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方言是一种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语言变体,是人们根据地域、历史和社会因素而形成的语言差异。
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方言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的特征。
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作为特定地域内的语言变体,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特征。
在不同地方的方言中,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普通话存在差异,这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例如,在中国的不同方言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和民间故事。
无论是南方的粤语还是北方的官话,方言中都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方言词汇中的独特表达方式,如俚语、民谣等,透露出地域文化的内涵。
方言还包含了地域文化中的特殊习俗、宗教信仰等信息,这些都是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方言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关系方言不仅承载着地域文化,同时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和塑造。
地域文化中的历史、地理和社会因素都对方言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方言的形成与地域的物质环境有关。
例如,在山区和海岛地区的方言中,常常存在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反映了人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对事物的命名和感知方式的不同。
地域特征会对语言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方言的演变与地域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这也直接影响着方言的变化。
方言会随着地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而演化出不同的特点和特征,这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方言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风貌和历史记忆,通过方言的传承,地域文化在新的时代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方言受到了普通话的冲击和威胁。
很多地方的方言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导致地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减少。
为了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振兴方言。
让更多的人了解、使用和传承方言,是保护地域文化的关键。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是指一种在其中一特定地区或群体中使用的语言变体。
方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方的方言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
方言中的词汇、语法、发音特点等元素都与当地的文化密不可分。
例如,在中国,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官方语言,但各个地方仍然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方言。
这些方言反映了中国各地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如四川话、广东话、北京话等。
其次,方言是文化认同的标志。
人们使用特定的方言,表明他们属于一些群体或地区。
方言在语言使用中承载着个体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地域身份认同。
方言使用者之间可以通过方言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互动、沟通和交流,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比如,在英国,伦敦的方言与苏格兰的方言存在较大差异,方言差异成为了各自地区的文化认同的象征。
此外,方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方言承载了丰富的口头传统、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文化元素。
方言的使用传承着地方的文化智慧和传统知识,让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方言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特色。
例如,在英国苏格兰高地,苏格兰盖尔语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方言,它承载着苏格兰高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最后,方言可以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认知。
方言的存在使人们能够接触和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与交融。
当人们学习和使用方言时,也会了解方言所属地区的历史、风俗、习惯等,从而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认知。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地的方言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共享,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的形成以甘肃方言的特点
我国众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
大致可以这样说:
第一,古代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主义统治,国家不是十分统一的,因而随着疆域的日益扩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国家经常有封建割据等等原因,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中的语言,也就各自相对独立地演变着,不易获得变化的一致性。
于是,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使得各个地区的语言逐渐产生了差异,逐渐减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区各有特点的方言。
我国北方方言系统的各地方言,包括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的一部分,大致就是这样造成的。
第二,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所迫而造成过多次的人口大迁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个原因。
例如东晋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国中原一带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迁移,结果形成为现在分布于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
“因为客家先民南迁后,定居在闭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们固有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来影响的渗透,而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强了他们对外来影响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区域,保存了他们固有的文化礼俗,而且在语言上也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
第三,在人口大迁移的情况下,如果迁入外族居住区域,则必然发生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相互影响,以至同化,这也是造成方言特点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例如两广地区是有较多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从周秦以来,大批汉族人由北南下,逐渐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状况,在数量上超过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汉族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发达,历代统治者又实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结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汉化。
当然,在民族同化和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人的语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语言的影响。
因而,“粤方言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以及民族杂居等原因,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许多古汉语中本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从而构成它的方言特征。
”
甘肃方言从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北次方言。
在生产生活中,各地又分化产生出了各自的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方言区,分别是甘南地区方
言、临夏地区方言、天水张家川方言、河西地区方言、平凉地区方言、兰州地区方言。
这些方言虽然都属于甘肃方言的范畴,但从各方言代表点的情况看,其内部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规律性。
甘肃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在语音上的差异表现得最为突出。
语音上的差异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即口语方面),甘肃方言也不例外,它在声母、韵母、音调三个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声母
甘肃方言的声母与普通话的声母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零声母字比普通话少。
普通话四呼中都有零声母字。
尽管实际发音时,这些零声母音节开头常带有一定的摩擦,但这种摩擦音比较轻微,有时明显,有时不太明显,所以声母位置是个“虚位”。
甘肃方言将普通话的一部分零声母字读成了有辅音声母的字。
大致情况如下:①不少地方将开口呼零声母字前加上了声母n或ng。
例
如:“安”、“挨”、“傲”、“恩”、“欧”等字,在甘肃临夏、平凉、庆阳等地加上了n声母,而在定西、天水、武都等地则加上了ng 声母。
还有其他特殊情况,如甘谷人读“爱”、“额”等字,前边加上g声母,兰州人在读“饿”字时加上了v(唇齿浊擦音)声母。
②合口呼零声母字,
如“我”、“文”、“屋”、“歪”、“忘”、“翁”等字,几乎在甘肃所有地区都将音节开头的音读作唇齿浊擦音v。
2、舌尖鼻音与边音混读。
普通话中舌尖浊鼻音n与舌尖浊边音l,二者发音部位相同,都是舌尖与上齿龈形成阻碍,但发音方法有别。
n是气流振动声带后从鼻腔流出,l是气流振动声带后从舌头两边流出。
甘肃方言中这两个声母有混读现象。
大体上分为两类情况:①全部混读。
如兰州话中n、l是两个自由变体,“男、农、怒、牛”与“兰、龙、路、刘”两组的声母n和l随便读,不受条件限制,没有辨别意义的作用。
②部分相混。
如定西、天水等地,这两个声母在与齐齿呼韵母相拼合时,分而不混,
加“牛”、“刘”不相混;其他情况下相混。
其中大都是将n声母字读作l声母字,如定西话、天水话等。
也有将l声母字读作n声母字的情况,如武都话。
3、zh组声母读音比较特殊。
普通话以舌尖后音zh、ch、sh、 r为声母的字,在甘肃方言中的读音比较复杂。
可以归为两大类。
①甘肃不少地区,如定西、天水、武都、平凉、庆阳、酒泉等地,将—部分zh、ch、sh声母的开口呼韵母字,读作相应的z、c、s声母的字。
如将“枝”、“抄”、“是”的声母分别读成z、c、s。
但“知”、“超”、“世”等字的声母仍读作zh、ch、sh。
②zh组的合口呼韵母字,在甘肃方言中读音纷杂而特殊。
例如,“猪”、“出”、“书”、“如”这4个字的声母,在张掖话中分别读作g、k、f、v。
在定西、天水、武都等地则把前三个字的声母分别读作舌叶音[t∫、t∫‘、∫]。
4、普通话j组声母的—部分字在甘肃方言中读作z组或g组声母字。
普通话舌面音声母j、q、x的出现是语音史上比较晚的事,它是从z、c、s和g、k、h两组中分化出来的。
分化的条件是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的字。
甘肃靖远、景泰等地z组声母尚未分化,“鸡”、“举”等字声母为z,“七”、“取”等字的声母为c,“洗”、“虚”等字的声母为s。
兰州、天水、平凉等地亦没有g组声母演变分化的遗迹,
如“街”、“腔”、“鞋”三字的声母仍为g、k、h。
5、将—部分不送气音读作了送气音。
普通话塞音、塞擦音中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对立:b—p d—tg—k j —q zh—ch z—c。
甘肃天水、平凉、武都等地方音将—部分不送气音的字读作送气音字。
例
如:“病”、“动”、“跪”、“净”、“赵”、“在”等字的声母分别读为送气音p、t、k、q、ch、c。
二、韵母
1、鼻音韵尾趋于简化和消失。
普通话的两套鼻音尾韵母,在甘肃话中大多分不清楚,混读为一套,甚至丢失鼻音韵尾,成为鼻化韵。
甘肃大多数地区是把后鼻尾韵读成前鼻尾韵。
例如:兰州话把eng、
ing、ong、iong这几个后鼻尾韵混同于相应的前鼻尾韵,于
是“崩”和“奔”不分、“精”和“金”不分、“共”和“棍”不
分、“穷”和“群”不分。
也有把前鼻尾韵读作后鼻尾韵的,例如:
武威话把an、ian、uan、üan、en、in、uen、ün这些前鼻尾韵读作
相应的后鼻尾韵,于
是,“班”和“帮”、“烟”和“秧”、“玩”和“王”、“跟”和“耕”、“今不分。
在甘肃方言中将“鼻尾音”发成“鼻化音”,也是一个带有普
遍性的问题。
鼻尾音是指音节中的鼻音韵尾,它是跟在元音后边,它
前边的元音在发音的主要过程中,并不携带鼻音,只是在元音和韵尾
相接的时候才有一个短暂的带鼻音色彩的阶段。
而鼻化音是在元音发
音的整个过程中,软腭都是下垂的,口腔、鼻腔同时有气流呼出。
甘
肃话往往发鼻韵母时,整个元音鼻化,并丢失韵尾,即末尾口腔没有
闭塞阶段。
例如:兰州话将ɑn、in、un、ün这组前鼻尾韵读作鼻化
韵[ε、iε、uε、yε],将ng、ing、ung这组后鼻尾韵读作鼻化韵[
、iɑ、uɑ]。
2、复韵母的舌位动程不足。
构成复韵母的复元音在发音过程中,舌位、唇形都有变化。
这种舌位
的高低前后、唇形的圆展等滑动变化过程,就是“动程”。
甘肃方音
复韵母大都舌位动程不足。
有两种情况:—种是将复元音读作单元
音,没有动程,常常将复元音韵母读作单元音韵母。
如部分地区
将“楼”、“谋”等字的韵母“ou”读作“u”,“多”、“落”等字
的韵母“uo”读作“e”。
另一种情况是将韵腹舌位读得过高,整个复
韵母舌位高低起伏不大,动程明显不足。
如,定西、天水一些地方
将“白”、“外”等字的韵母“i”、“ui”读作“ei”、“uei”。
3、将普通话的—部分圆唇音读作了不圆唇音。
甘肃话把普通话o韵母的字,全部读成了e韵母,例
如“播”、“馍”等字的韵母。
o和e都是舌面后半高元音,区别在于o
是圆唇音,e是不圆唇音。
4、n、l声母后有uei韵母,而无ei韵母。
普通话声母n、l后有ei韵母,而没有uei韵母,而甘肃方言恰好相反,
n、l声母后有uei韵母无ei韵母。
例
如:“雷”、“擂”、“泪”、“累”、“类”、“内”等字的韵母
都是uei。
5、“儿”、“耳”、“二”读音与普通话有别。
“儿”、“耳”、“二”等字在普通话中是零声母字,读卷舌元音er。
这些字在甘肃方言中一般也是零声母字,但有些地区读音与普通话不同。
例如,临夏地区读ei,定西、天水一些地区读
作“ê[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