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FeO、Fe2O3、Fe3O4的性质和应用。

2.掌握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

3.能够检验溶液中的Fe3+,了解溶液中的Fe2+ 验证。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灰绿色沉淀成因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实验探究、证实证伪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自学和自主建构活动,培养学生掌握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各项实验探究,培养小组交流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务实求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感受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及灰绿色沉淀成因的探究、Fe3+的检验
(二)教学难点: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三、教学方法
自主建构式、问题探究式
四、教学手段及用具
(1)实验仪器:井穴板、试管、胶头滴管、锥形瓶、三通管、橡胶管、橡胶塞、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止水夹。

(2)实验药品: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氯化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硫氰化钾溶液、二氧化锰、双氧水、分液漏斗、铁粉、稀硫酸、煤油。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三、铁的重要化合物
(一)铁的氧化物的性质
(二)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和制备
(三)铁盐和亚铁盐
1.Fe3+的检验。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入学教育:我是中国人》省级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入学教育:我是中国人》省级优质课 教案

部编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入学教育《我是中国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我是中国人”。

2、看懂图意,认识祖国的标志国旗、国歌、国徽,知道我们的国家叫中国。

3、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友爱同胞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对于昨天刚报名到校,今天一进入课堂就要在开学第一课去和他们谈论“国家”这个沉重、深远的话题的六岁孩童们来说,的确存在很大的困难!或许他们从电视上或者其他途径听说过自己是中国人,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和认知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祖国这个家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

要想让中国这个家真正地走进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方法的运用上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巧妙引导和帮助。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祖国的标志国旗、国歌、国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教学难点: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友爱同胞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谈“小家”引“大家”。

1、出示卡通图片白云、鱼儿、小鸟的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

2、教师小结引出祖国这个大家。

(是啊!在这个温暖的小家里,爸爸妈妈爱我们,爷爷奶奶疼我们,兄弟姐妹相亲相爱!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每个人不仅有一个幸福的小家,我们更有一个伟大的大家!它就是——学生齐说“中国”!)3、教师板书——中国,并向学生介绍祖国的全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意图】“家”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温暖的港湾!开课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片引入,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他们的心里奠基了“中国”这个大家和自己的小家一样重要的基调,为下文“让祖国走进孩子心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过渡:孩子们,我们的大家叫中国,现在我们一起去家里观赏观赏吧!(二)欣赏美景,赞美祖国。

1、配乐播放天安门、长城、故宫、九寨沟、沙漠、海滩等图片。

2、请学生说观后感受。

3、出示课件,全班齐读中国中国真美丽,我们大家都爱您!【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祖国优美的风光,是想先拨动一下学生爱的心弦,用爱美的天性敞开胸怀迎接祖国进入心中。

【省级优质课】氯水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

【省级优质课】氯水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
3.类比启发策略: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学习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占用时间
一、引入新课
教师呈现一缸金鱼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少量氯气消毒的自来水直接给金鱼换水?
教师继续创设问题:用氯气消毒完的自来水里头到底有什么物质会对可爱的金鱼宝贝产生伤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通过实验观察是学生掌握氯气与水的反应,重点把握氯水的成分探究
②能运用氯水的成分及相应的性质解释次氯酸的漂白原理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验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逐步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探究的一般方法——实验探究法;在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本节课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图使这堂课既有严谨规律的学习过程又有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和实践过程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处于个性张扬但缺少理性的时期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勇于发言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真通过探究实验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生受用的方法
难点:
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实验探究
利用干燥红花在氯气不退色而湿红花在氯气中褪色的视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五.教学环境要求
要在多媒体教室和化学实验室里进行教学
六.教学策略阐述
1.情景创设策略:通过生活中饲养金鱼能不能直接用少量氯气消毒过自来水直接换水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美术《精美的邮票》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美术《精美的邮票》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美术《精美的邮票》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精美的邮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邮票的种类、邮票的组成部分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用绘画的形式来设计一枚邮票3、通过对邮票的欣赏、了解以及创作,培养学生对集邮的兴趣通过互赠邮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二、教学重点学生了解邮票的种类、邮票的组成部分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用各种类型的图案设计一枚邮票四、教学准备课件、水彩笔,彩色笔、油画棒、彩色纸、邮票若干张五、教学设计一.组织教学1.师生相互问好,准备上课2.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在远方的朋友生日又到了,你打算怎样把你的祝福带给他呢?生:电话、电邮……在此允许学生说,如果有学生说写信就就着学生的话进入下环节,如果没有学生说出写信,你可以拿出一封信说其实还可以写信)2)、师拿着写好的信封提问:这是一封信,请同学们观察信封上都有些什么?3)、提问:同学们知道邮票有什么作用么?(简单介绍邮票的作用:代替邮费)3揭示主题现在通讯发财了,人们更多的利用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交换和沟通,寄信的人少了,但是,人们还是喜爱邮票,这是为何呢?请同学们带者问题连续欣赏[课件]师:看的出来,同学们也很喜欢邮票,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邮票呢?生1:因为邮票很好看。

评:富于装饰性。

生2:因为邮票里有很多知识。

评:所以,人们叫它“小小百科全书”。

生3:邮票可以收藏。

评: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师:对,因为邮票有收藏价值又设计的很精美,所以大家都很喜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精美的邮票”(课件展示)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邮票的世界,领略一下邮票的无穷魅力吧!二、探究交换1邮票的历史师:关于邮票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呢,同学们想不想听?[教师讲述故事]关于邮票的起源流传着一个故事:十九世纪初的一天,在英国的一个乡间,邮差给一位少女送来一封信,照例向她收邮资,可是这个少女只在信封上瞥了一眼,却拒不收信,也不交邮费。

邮差便和她争执起来,这时恰有一个叫XXX的人散步走到这里,当他得知姑娘因付不起邮费,执意不肯收信时,便替这位少女交纳了邮费。

《红烛》省优质课教学设计

《红烛》省优质课教学设计

《红烛》省优质课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3.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及揣摩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背诵诗歌。

二、教学重点: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难点: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太阳吟》是诗人闻一收录在诗集《红烛》中的代表诗歌。

留美期间,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同样也照耀着祖国,于是他希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诗歌情感真挚,意象奇特,蕴含着浓浓的的爱国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烛》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生齐读诗歌由闻一多《红烛》诗集中的诗歌导入,更有针对性。

二、讲授新课1.作家作品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弹,号友三,生于湖北水。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写作背景闻一多创作了两部诗集,一部是《死水》,另一部是《红烛》。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环节2 探究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何种因素?【微观探析】以氯化铵除铁锈为例,设置几个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水的平衡移动角度去分析。

然后,要求学生分析NH4Cl除铁锈的机理,分析NH4Cl在溶液中的水解过程,让学生感受盐类水解的模型。

然后让学生预测醋酸钠溶液的酸碱性,并尝试运用模型去分析醋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

最后分析KCl溶液中的电离,比较不同盐溶液酸碱性及原因。

【微观探析】投影呈现CH3COONa和KCl水解过程的分析模型图。

指导学生对各类盐的水解的实质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得出盐类水解的定义。

【获取新知】要求学生归纳出盐类水解定义、条件、实质、【形成能力】总结并强化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比总结水解规律,定性和定量分析盐类水解微弱的特点。

【变化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NaHCO3溶液中的电离和前两种溶液中存在的电离的差异,分析其溶液酸碱性的原因。

通过不同盐溶液酸碱性规律的总结,引导学生建立盐类水解分析的电离和水解模型。

【模型认知】呈现实验结果列表,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找出盐的组成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引导学生将显酸性、碱性和中性的溶液分别归类,从对应的酸和碱的强弱寻找规律。

比较归纳: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以及对水解原理的分析讨论,形成结论: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

思考交流:逐渐深入的研究盐溶液中阴阳离子与OH-、H+的结合,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及结果。

问题解决:分析NH4Cl溶液的水解过程比较归纳:分别从水解离子、形成的弱电解质、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等几方面,对给定盐的水解情况进行比较。

尝试定义并和教材定义比较。

得出盐类水解的实质和规律。

逐项思考、讨论、记录。

体会书写规范,实例拓展体验。

通过讨论、反思、总结,建立溶液酸碱性分析时应采用电离模型、水解模型以及电离-水解模型相结合的思路。

《原电池》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原电池》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原电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4第4章第一节原电池的第一课时。

在必修化学中编排了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后面章节是电化学的另一个分支,所以这一章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指导思想: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开展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

素养为本是素养取向的化学课堂教学所秉持的基本理念,原电池第一课时的素养功能在于:1、通过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一步深化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发展学生已经具备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素养。

2、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发展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提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学过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模型并未完全建立起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四、教法和学法启发引导法,实验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五、教学目标六、学重难点重点:建构原电池的思维模型,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难点:设计创新实验,建立原电池模型认识,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原电池正负极断七、评价目标1.通过对学生原电池的理解和实验方案设计,诊断学生对证据推理能力。

2.通过两次模型建构,发展学生模型建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后课后作业,诊断并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化学价值认识的水平。

八、教学过程九、板书设计原电池一、定义化学能——电能二、工作原理三、实验探究十、教学反思1、亮点:(1)智慧课堂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创新实验的设计,是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带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

(3)通过构建模型,提升认识,深度学习原电池,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更准确,更全面,更系统。

(4)创设满足学生素养发展需求的机会,彰显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本节课对于两个原电池模型,电极翻转的原因未能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究,需要把时间留待课后。

教学设计区优质课一等奖3篇

教学设计区优质课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说出两级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本课目标1、能够在南北极地区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范围、位置及经纬线特点和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3、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三、课前准备如果你是一位将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人员,那么你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四、知识建构知识点1:冰雪覆盖的地区播放极地地区的DVD,归纳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一:1、请同学们从极地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

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

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答: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

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3、分析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答: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

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

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总结: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探究二: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

3和图10。

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答:南极:企鹅。

北极:北极熊。

探究三: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答: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

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知识点2:科学考察的宝地探究四: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答:(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铝的性质》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铝的性质》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铝的性质》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铝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铝的性质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够:1.了解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掌握铝的常见用途和相关应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铝的物理性质:密度、熔点、热导率等;铝的结构和晶体形态。

2.铝的化学性质:与氧化物反应生成氧化铝;与酸反应生成盐和释放氢气;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铝。

3.铝的用途和应用:电力、建筑、交通等领域中的铝合金;铝箔、铝盒等食品包装材料;铝制品的再生利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铝制品,激发学生对铝的兴趣和好奇心。

2.研究铝的物理性质:呈现铝的物理性质的相关实验;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

3.研究铝的化学性质:通过模拟实验或实际实验展示铝与氧化物、酸、碱反应的过程;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4.研究铝的用途和应用:列举铝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分析铝在各个应用中的特点和优势。

5.小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提问,巩固学生对铝的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铝的其他性质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兴趣。

四、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编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记录的详细性和准确性。

2.研究笔记:学生整理研究笔记,评价其对铝的性质和应用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3.课堂参与: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五、教学资源1.实验材料和设备:铝片、氧化铜粉、醋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2.教辅材料:铝的性质教学PPT、实验指导书、研究笔记模板等。

六、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通过丰富的实验和案例介绍,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铝的性质。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该设计的实施,学生能够获得对铝的性质和用途的全面认识,提高其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2022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2022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2022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让课堂融洽,使师生和谐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焦作市第十二中学王伟我想我是幸运的。

首先,在焦作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到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篇虽深刻却容易动人的文章,在众人的点拨下我取得了第二名这个让我惊喜的成绩;继而,省教研室慷慨扩充名额,我忝入2022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之列,在我市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执教的《荷塘月色》获得一等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为此我流过眼泪,也曾深深自责,但正如党红英老师所说,我最大的幸运在于,自己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今年的比赛和往年不同,老师们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课改”三个字上,想弄明白何谓“新”,如何“新”。

通过反复地备课、讲课、听课,我觉得一个完美的课堂未见得非要完全脱胎换骨,标新立异,但需要具备以下“五个一”。

一个前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一方面是教学技能。

备课时最大的渴望是迸发灵感,独辟蹊径,但脑袋里空空如也,最终救命稻草总是隐藏于手边的教育教学杂志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我只是井底之蛙。

说到教学技能,我很佩服这次比赛的两位老师,侯胜兰老师《琵琶行》的配乐背诵声音圆润,感情到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痴如醉,张建学老师小品般幽默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样的科技文也热情高涨,高雅的氛围自然熏陶出品位出众的学生。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这其中必然出现动态生成性问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便难以有效地掌控课堂,而这些都绝非一时之功,需要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

一种魄力——大胆取舍抽到《荷塘月色》,着实令我沮丧,一来课文太经典,而课改求新,二来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一课时远远不够,而比赛时间是40分钟,一旦超时便与一等奖无缘。

教案大改四次,无一不是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了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

《银的性质》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银的性质》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银的性质》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银的性质** 教学设计 (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银的性质和特点;2. 掌握银的常见用途和应用领域;3. 知晓银与其他金属的异同;4. 培养学生对银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银的基本性质:- 指出银是一种常见的贵金属,具有优异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引导学生了解银在不同环境中的化学性质;- 分析银的特殊物理性质,如光反射率和良好的延展性。

2. 银的用途和应用领域:- 提供银的常见用途,如制作饰品、电子元件和照相材料等;- 探讨银在医疗和抗菌领域的广泛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银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前景。

3. 银与其他金属的异同:- 对比银和其他金属的性质和特点,如金、铜和铝等;- 引导学生分析银与其他金属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 银的环境保护:- 提醒学生银资源的有限性和对环境的影响;- 增强学生对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银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对银的兴趣。

2.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银的特性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进行讨论。

3. 教学中心:- 分组讨论银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组织学生展示并互相评价。

- 支持学生合作探索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电子技术、化学工业和生物医药等。

4. 总结:- 归纳总结银与其他金属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 强调银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保护环境与节约使用银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银的应用领域和环境保护的小短文。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展示的互评评价;2.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3. 学生提交的小短文。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参观银饰品制作工作坊或与专业人士交流;2. 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讲座;3. 开展银类资源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的课外实践活动。

六、教学资源1. 银的样品或图片;2. 科普资料和视频资源;3. 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探究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探究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探究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今天,化学已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帮助我们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在这个背景下,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探究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发现生活里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检验方法,知道了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道了碱性物质会使酚酞变红。

并已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同时也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这些都为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爆炸盐溶于水后的成分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还不了解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对于具有漂白褪色作用的物质也不了解,这部分需要利用知识链接给出,同时也缺乏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内、小组之间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增强合作精神,提高实验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爆炸盐溶于水后的的主要产物。

②通过体验探究过程,理解探究物质的一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连接仪器及检验碳酸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树立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意识,关注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知道爆炸盐溶于水后的产物2、实验方案的设计【教学难点】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教学用具】1.学生分组实验用品:爆炸盐、澄清石灰水、稀盐酸、二氧化锰、热水、可乐瓶、卫生香、火柴、双孔橡胶塞、注射器、烧杯、药匙、输液管、输液瓶、橡胶管、玻璃棒、废液缸、吸管2.教师实验用品:爆炸盐、酚酞、番茄、白布、喷壶、药匙、玻璃棒、烧杯、玻璃水槽、镊子3.教学辅助用品:多媒体课件、摄像头【教学方法】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但是由于学生缺乏一些必要的知识积累,为了避免让学生觉得难度过大而丧失兴趣。

《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依据现有的仪器和药品, 请你们
设计并组装
生实验探
思考讨论后,组装一套实验装置
一套实验装
究、证据推
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理和创新意
5、 探数据处理
学生讨论后
识的培养
用你们的装置:
一一回答
空气的体积怎么测定?
红磷怎么点燃?

消耗的氧气体积怎么测定?
6、 探实验步骤
学生讨论后

在实验中,应该先做什么?后做
能会导致这一结果?
演示实验:当红磷燃烧时, 用氧
学生观察并
培养学生的
数字
气浓度传感器测锥形瓶内的氧
分析数据,证
证据意识和
实验
气含量
实误差分析。
定量研究的
意识
八、


设 计:
九、


反 思:
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将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图一一 分析,只能延伸到课后完成;因为条件的关系,更不能保障 到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图完成实验。又因为学生不具备 完成成套实验的能力,每组的实验员必须经过简单的培训才 能上岗。但总的来说,仍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 重难点。
加深了学生 对实验原理 的理解,在 修改的过程 中培养了设 计绘图能 力,落实学 生模型认知 能力的培养
根据拉瓦锡的实验原理, 另外设 计一套装置测空气中氧气的含 量,你认为该怎样设计呢?
学生从拉瓦
锡实验中得
到启示
1、 探仪器

哪些仪器可以提供密闭的环
学生讨论后
境?
回答
2、 探药品
学生思考讨
许多药品都能消耗氧气, 它们都
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省优质课一等奖

《周亚夫军细柳》省优质课一等奖

《周亚夫军细柳》省优质课一等奖《周亚夫军细柳》是一节以周亚夫军细柳为主题的省级优质课,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一等奖的水平。

下面将详细介绍该课程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周亚夫军细柳》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文名篇,主要讲述了周亚夫为了救国家,化身为一棵柳树,探听敌情,最终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的故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言文阅读、古文赏析、文化知识等方面。

二、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周亚夫军细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柳树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 预习导入:通过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柳树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柳树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预测柳树在故事中的作用。

3. 阅读理解:分段讲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词义、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思。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文化知识:介绍周亚夫的历史背景、周亚夫军细柳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战争策略和英雄精神。

5. 古文赏析: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引导学生欣赏古文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拓展延伸:通过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柳树在现实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效果: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解读和讲解,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意思。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培养:通过对古文的赏析,学生能够欣赏古文的美,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4.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和互动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综上所述,《周亚夫军细柳》省优质课一等奖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

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讲解和赏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活中常见的饮料》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生活中常见的饮料》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生活中常见的饮料》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生活中常见的饮料教学设计介绍本教学设计是一份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饮料,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饮料种类和特点- 掌握描述饮料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1. 饮料的分类和特点- 饮料的分类:咖啡类、茶类、果汁类、碳酸饮料等- 饮料的特点:颜色、味道、口感等2. 饮料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常见的饮料词汇:咖啡、茶、果汁、汽水等- 描述饮料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浓郁的、清淡的、酸甜的等3. 实践活动:品尝和描述饮料- 学生品尝不同种类的饮料,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描述- 学生互相交流并比较自己的描述,讨论各种饮料的特点和区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饮料的兴趣,并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讲解: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饮料和它们的特点,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

3.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品尝和描述饮料的实践活动,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 分享和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描述,并进行讨论,比较各种饮料的特点和区别。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饮料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强调观察、分析和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对饮料的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扩展活动1. 教学展示:学生可以制作海报或展示板,展示他们对不同饮料的观察和描述。

2. 饮料知识竞赛:安排学生进行饮料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的饮料相关知识。

3. 饮料制作:引导学生研究制作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制作过程和经验。

参考资源- 饮料图片或实物- 饮料的分类和特点介绍材料- 描述饮料的词汇表以上是一份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生活中常见的饮料》的教学设计,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饮料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新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在前两章学习的基础上,本章进入元素化学的学习。

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

铁是中学阶段需要重点学习的唯一的变价金属元素,其化合物种类较多,实验现象丰富,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和价态观的化学思维方法。

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其它元素化合物知识,并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二、教学目标(1)能从铁的化合物的相关实验现象等宏观角度去探索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并学会用化学符号或模型表征铁的重要化合物及其变化。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通过对制备氢氧化亚铁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构建出科学实验探究思维模型,初步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3)通过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转化,初步形成正确的推理能力和利用氧化还原规律模型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能力。

----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4)通过对铁矿石和铁制品的认识,培养学生用化学视角关注生产生活的习惯。

通过对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分类观从多角度认识物质的方法,不同价态铁的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难点:不同价态铁的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四、教法和学法1.教学方法:情境激学、实验探究、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

2.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思考评价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1. 本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课型,这种课型在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结构→性质→用途的教学思路。

(2019年高中化学省级优质课)盖斯定律教学设计

(2019年高中化学省级优质课)盖斯定律教学设计

某人从山下 A 点到达山顶 B 点,他从 A 点出发,无论 能 量 不 会 对概念的理解宜于
是坐缆车还是翻山越岭攀登而上,当他最终到达 B 点 发生改变。 简化处理,通过对
时,他所处位置的海拔高度与起点 A 和终点 B 的海拔
生活模型和化学模
有关,而与由 A 到达 B 的途径无关。在这里,A 点相 认 识 生 活 型的认识将将枯燥
当于化学模型中反应体系的始态,B 点相当于反应体系 模 型 和 化 的定律内容变得生
的终态,山的高度相当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学模型。 动,以吸引学生的
【学生活动二】论证盖斯定律。
注意力。
自主学习:阅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数第 1、2 段。
阅读课本,
【讲解】能量守恒论证盖斯定律。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 认 识 盖 斯
说明。
△H1
已知:
用。
②C4H10(g)+1/2O2(g)= C4H8(g)+H2O(g) △H2=-119 kJ/mol
③H2(g)+1/2O2(g) = H2O (g) 反应的△H1 为 ______ kJ/mol
△H3 =-242kJ/mol
【释疑】C(s)+2H2(g)= CH4(g)的反应热△H=?
小组代表
【板书】 △H4 A
D △H5 E 0 △H1
0
△H6 0B
△H2
0
C
△H1=△H2+△H3=△H4
△H3 +△0H5 +△H6
展 示 讨 论 加强对盖斯定律的
结果。
理解。
强化能量 变 化 是 以 通过学生的交流合 物 质 变 化 作,帮助学生理解 为基础的, 盖斯定律的本质。

《探究温度对碳酸氢钠溶液pH的影响》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探究温度对碳酸氢钠溶液pH的影响》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探究温度对碳酸氢钠溶液pH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本节课将利用传统实验和数字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围绕“科学探究,平衡思想,微观探析”等化学核心素养重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碳酸氢钠溶液在不同温度下pH的变化情况。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相关知识,了解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能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步骤完成一系列实验。

但缺少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实验时,设计和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流程图情境线问题线活动线知识线素养线碳酸氢钠注射液常温,NaHCO3(aq)会分解吗?小组预测常温下,NaHCO3(aq)即可发生分解,pH增大。

宏观辨识科学探究实验观察周公度《化学辞典》常温,如何判断NaHCO3(aq)会发生分解呢?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方案一:套气球方案二:CO2传感器方案三:pH传感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升温,NaHCO3(aq)的pH将如何变化呢?交流预测实验探究pH开始基本不变,然后迅速增大,降温pH缓慢增大平衡思想变化观念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升温,如何解释NaHCO3(aq) pH的变化趋势?总结归纳小组汇报电离、水解、分解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科学态度微观探析数字化实验常温封闭条件下,NaHCO3(aq)的pH如何变化?设计方案交流小结NaHCO3(aq)分解为可逆反应,封闭体系pH基本不变证据推理四、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设计实验方案,正确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探究。

2. 能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知识:3.常温下,敞开体系NaHCO3(aq)发生分解,溶液pH缓慢增大。

4.常温下,封闭体系NaHCO3(aq)的pH基本不变。

5.加热条件下,敞开体系NaHCO3(aq)的pH随温度的变化的情况。

科学态度:6.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小组合作,如实的记录实验数据,面对问题能主动分析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学习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句段法。

3.资料助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热场(热情、轻松、自信)
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失眠了。

猜一猜,为啥?丢钱了?我的兜比脸都干净。

失恋了?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

捡钱了?做梦都想呢,可惜没碰着。

生病了?别看长得瘦,浑身是肌肉。

玩游戏了?
不难为你们了,昨天我见了你们一面,就想了你们一夜啊!相逢是首歌,希望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同学们,上课!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美在西湖。

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

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

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

看注释1。

(板书课题、作者)
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

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现在我们朗读课文两遍。

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重点字音在这里。

第二遍读出感受,读出味道。

1、学生练读
崇祯是日更定
挐一小船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余强饮三大白
(学生读课文,教师缓慢巡视学生。


2.学生展示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第一段?
(两名学生读第一段。


你读得很流畅,如果读得再慢点儿就更美了。

谁再来试试?
读得真棒!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谁来读第二段?
(一名学生读第二段)
不喜。

你再试试,读出“大喜”的感觉。

真棒,你进步真大!
我们一起读,读出大喜的感觉——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齐读全文,崇祯五年十二月,预备,起!
老师:下面大家默读课文。

参考注释,弄懂文意。

最好能把注释记下来。

遇到不明白的词句,画下来。

(学生默读。

教师巡视学生,了解进度。

问学生:看到哪里了?有哪些字不明白?)
现在前后4人组成小组,解决不懂的地方。

(教师深入到2个小组中,问学生:是日芥两三粒)
还有弄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眼光真好。

这是一个疑难字。

谁来答?你真聪明。

你真有方法,向你学习。

2.教师检测
看来大家学得不错,我来考考大家。

老师: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我们开火车
挐一.小船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2)资料助读
“白”字的字体演变图片,酒器“白”的图片。

白。

是一个会意字。

这是字体的演变过程。

“白”是一种罚酒用的杯子,俯视杯口,其形状酷似甲骨文中的“白”字。

(3)译文纠错雾气中的松树白气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

正确译文: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过渡语:同学们学得真扎实。

刚才大家读懂了文意,那么湖心亭看雪,雪景如何,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课文,赏景悟情
(一)赏景
1.教师配乐读第一段,要有动作,要自信。

老师:刚才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生说——教师夸奖——总结提升)——……你想象力真丰富!
——……你比老师说的还好!
——男孩……我太喜欢你了!
——女孩……你长得漂亮,说得更漂亮。

示例:
1)(白茫茫一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是啊!天云山水,浑然一体。

2)(模糊、朦胧、渺小)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老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
师:是啊,大雪掩盖了一切污浊,世界一片纯净。

此时苍茫天地与渺小事物形成对比,你置身其中会有怎样感受?
如果答不出孤独,启发:但是隆冬深夜,万籁俱寂,你独自一人赏雪,感觉怎样?
是啊,人置身苍茫大地,何其渺小,何其孤独!
3)(寂静、安静)大雪三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你能用哪些词形容文中的雪景(生:天地苍茫,银装素裹,万籁俱寂……
【总结板书】
这段雪景苍茫孤寂(写),运用白描手法(写),寥寥数语,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

在鲜明的对比中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写)
过渡:这种淡雅的景致非常人所能欣赏,那么赏景人有什么特点?
(二)品人
老师:跳读课文,想想张岱是怎样一个人,从哪看出来?
1)豪爽。

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他见谁都痛饮吗?
2)有赏雪的雅趣,不同凡俗。

——这样寒冷的夜晚,常人会呆在家里,烤着火炉,说说话,乐呵呵的。

张岱夜访西湖,看雪赏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

——独来独往,一身孤独。

——不同常人的行为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

——你真会读书。

从“独”字中读出了他遗世独立的品格。

3)痴:給痴组个词,他痴迷什么?
从刚才得品读中,我们读出了张岱的遗世独立
【板书】
人:遗世独立
过渡:文中赏雪的还有金陵人,张岱和他们素不相识,为什么一见如故?
志同道合,他们有相同的遭遇。

是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现在我们深入了解张岱的资料。

(三)悟情
1.助读资料:
张岱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

本文是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

随着明朝的灭亡,那种锦衣玉食的繁华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成了一场永远的梦,一地碎梦。

所以他说:
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作者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已经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然采用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其中有什么深意?
是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板书】
情:故国之思
四、对对联
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写了个上联,谁来对下联?
课件:苍茫天地独品孤寂,孤独世界-------?
学生思考,回答。

——你的“巧”字用得真好。

——你思维很敏捷。

——太有才了!
出示教师答案:苍茫天地独品孤寂,孤独世界喜遇知己。

【机动】背第一段
五、结课
课堂总结
——这篇奇文历来为人称道,白描手法简练朴素。

此外,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苍茫孤寂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现在让我们怀着深沉的感慨朗读第一段。

同学们,这节课上到这里。

下课!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苍茫孤寂白描
人:遗世独立
情:故国之思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