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更新,更是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来改进教育质量。
一、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按照学科知识和学科要求构建,以班级为基本单位,把教育的任务真正落实到学校、班级和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中。
新课程体现了自然、本位、综合、开放、民主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应用型与综合性”为核心,以工作坊化、团队化、个性化和情境化等特点进行教育教学。
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性学习,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多方面综合思考,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能自主掌握知识,自主建构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评价方式改革: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评价方式的改革,是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
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是为了实现现代学科评价研究的目标,以深刻理解评价的本质、评价的目的和理解评价价值标准为基础,从教育的角度来重新界定评价范畴、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从而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改革不仅仅是将定期的考试改为更有针对性的测验,更是以个别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现了评价的综合性、拓展性和个性化,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新课程对评价模式的提出,依据学科、课程、学生对评价进行分类、赋权和应用三大环节设计评价体系。
三、改革带来的好处: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首先,新课程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变成主人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其次,评价方式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和素质教育,让传统的考试文化走向隐退,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拓展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形成了学术育人,技术育人与人文育人的教育综合体;最后,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将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从而建立起一套兼具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教育体系,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也为推进全面、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履行了责任。
新课程与教师评价改革
我建议我们应发展一种“舞蹈型”课程。其中的舞步师模式化的 但却是独特的,是两个舞伴之间——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 与课本——交互作用。
[美]小威廉姆 E 多尔 著 王红宇 译 《后现代课程观》教育 科学出版社 2000
Ø 奖惩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发展,同时有许多消极影响,如造 成教师的紧张、恐惧、抵触、应付以及教师和评价者之间关 系劣化。
Ø 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对教师按照某 个标准进行排队和评比是不全面、不合理的。
Ø 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将评价与奖惩相联系往往使很多 需要得到发展的教师丧失机会。
课如堂果教 实学在师应忘被了:看也很作可师以好生翻。人开生看这中看一。个段要重要记的住生命。经一历,会是他儿们咱生命们的默有意读义课的构文成部时分最。 好是不看书后第二练习 一会儿咱们默读题课文。时如最好果是实不看在书后忘第了二练也习可题。以翻开看看。看看从哪到哪儿是洛班诺夫认真
因成此,, 它十同分时重也要是检的自是己查使生通每命个价行教值证师和都自,要身意发从识展哪到的这体儿一现到点。:哪课堂儿教是学对列他宁们而自言觉,不接只是受为检学生查成,长所从作的哪付儿出,到不哪只是儿别是人交列付任务的完
一般来说,计划一个机智的行动或对策是不可能的。在教学当中, 常常是那些不稳定的、不连续的、变化不定的时刻需要某种无法计划 的机智的行动。这些不稳定的时刻并不是教学中的偶然事件,它们从 本质上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 慧的意蕴》,2001
我给学生布置了阅读雷纳多·科恩(Leonard Cohen)的诗歌。学生得 选择一首他的诗阅读,然后将他们所喜爱的写下来。可是,当我要学生们 说一说他们的见解时,反响有点冷淡。他们的语言消极、无精打采、有点 不情愿。显然,我对学生的兴趣判断有误,备好的课将不会生效了。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一、改进课程评价的意义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需要凭借外物(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获得关于自我的认识。
那么,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与来自一般人的评价有何差别呢?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接受评价的对象是成熟度较低,自我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
※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和社会代言人的角色。
这样其评价更容易被学生及其家长接受。
※每名教师身后都有一群学生,教师的评价容易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评价氛围,成为时刻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鼓励我们少说,不要说错。
在我们教育方面,评价也有原因啊。
我们向学生提问时,我们在干什么?#你回答问题,我利用这时间板书,#听他的答案与我们的是否一致。
我们没有关注他参与回答问题本身,没有关注他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我们只关注结论和结果。
标准答案?真吗?哲学上,尼采:透视主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我们认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盲人摸象的成分,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把握总是相对的。
学生回答后,我们怎么评价,得到的是不耐烦、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不参与。
心理学实验:跳蚤实验,同样,教师的评价:“你不行,你还需要努力”就是那块玻璃。
在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一)评价功能单一。
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功能;(二)评价内容单一。
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三)评价方法单一。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新课程改革是继续推动学校教学进程改革,实现全面质量提升的重
要举措,其实新型课程改革所核心的关键理念,即要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搭建以学生本位为核心的完善之课程及其体系。
首先,要给学生创造厚实丰富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
以及学习的习惯,以赋予学生更强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突出发展学生多面的能力,从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智
力的发展等的个性的特点进行关注,从而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与技能。
最后,要以真实有效的教学资源来支撑课程,例如重视传统
文化知识积淀,引入信息化、多媒体等课堂教学资源,大力发展各种
新形式的课程活动。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应以以学生本位的重点发展,全面发
展学生的能力与技能,塑造良好的尊重传统、善于创新的学习氛围,
并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学生质量为出发点,加强教学
环节集约有效的评价,把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和学习能力提高作为重要
指标。
新课程实施与教育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实施与教育评价的改革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强调尊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强调区分日常课程评价与选拔性评价;倡导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差异性;倡导动态的、过程的评价;倡导采用情境化的、真实的评价方式,追求与教学相结合的评价。
而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评价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导向、监控、调节、鉴定等功能比原来的教育评价应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教育评价的改革成功与否,对推动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教育评价的含义及意义、现行课程下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改革,开展深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课程改革是在世纪之交的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在世界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展开的,这种形势要求新课程必须置于国际视野中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
其中,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我国新课程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每次课改都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50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改革,并由此形成基础教育课程的现行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课程评价实践带有鲜明的“技术理性”色彩和管理主义倾向,追求效率和控制,导致课程评价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妨碍了学生与教师自然健康发展。
教育评价改革中应关注哪些重要问题,做好哪些关键环节?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建构、探索教育评价的新体系?在此形势下新课程改革将课程评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长期以来,我国课程评价实践带有鲜明的“技术理性”色彩和管理主义倾向,追求效率和控制,导致课程评价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妨碍了学生与教师自然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将课程评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将在如下方面改革。
一、强调尊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新课程评价要求尊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致力于对被评价者的理解而不是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评价应该成为一个充满人性关怀、充满同情与理解的过程。
提高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被评价者可以参与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结果的解释,通过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与评价要求的差异,能够更自觉地去达到评价者的要求。
同时,还应该更多地使用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方式,充分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传统的对学生、教师的评价采用对课程产品评价的思路,造成许多消极后果。
首先,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形成主体与客体、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评价者成为绝对权威,被评价者作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无法正常表现,容易造成被评价者对评价产生消极抵触或刻意迎合的心理。
其次,评价者为了在评价过程中保持所谓客观性极少投入情感,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缺少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评价成为冷漠而令人恐惧或讨厌的事情,非但不能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反而对被评价者特别是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
再次,采用统一、固定的评价标准,不顾人的智能、个性、情感等的丰富性、变化性,将所有人用同一尺度比较,实际上是对人尊严的漠视,客观上压制了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教师自主发展。
新课程评价重新审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重新思考被评价者在评价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
新课程将被评价者看做有主见、有尊严、有感情的独立自由的人,评价者应该尊重每个被评价者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体验,使课程评价活动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平等的交互活动,通过评价活动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帮助被评价者自我的成长。
评价不应作为控制被评价者精神和行为的手段,而应是探察被评价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困惑、疑问、欣喜、满足等等生命体验的途径。
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校本培训计划一、问题提出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自2001年秋季开始,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已两年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瓶颈和关键环节。
教育教学评价的滞后,已成为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尤其是考试评价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理念的实施。
因此,在新一轮推进课改革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教育教学评价改革这一新课改的关键环节抓好,要通过积极地探索实验逐步完善较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特别是建立适应新课改理念的考试评价机制。
当前,教育教学评价现状与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现行的主流的教育教学评价,从观念到实践较多地方都过分强调总结性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形成性评价,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所谓甄别即是审查鉴定确定优劣、真伪。
所得选拔则主要是挑选、择优、选录选用。
有人形象地把现行学生评价比作一个大筛子,学生被放在筛子上筛选,筛选的结果只能是两种人:一种是筛子上面的即成功者;一种是筛子下面的即失败者,这种评价模式,不管评价因素是否科学,筛子漏孔是大还是小,均只有这两种结果。
对教师评价也只偏重于考核优劣。
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就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选择适合教育的教师”,而忽视教育行为应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和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
(二)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教育评价功能的价值取向是甄别选拔,因而与之相应的教育评价内容主要是智育,侧重于学生成绩,侧重于知识、技能。
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不仅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良好的学生态度、习惯等,而且导致对教师评价的单一取向和对学校评价的片面取向。
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ppt
二 当前我国教育评价的特点
评价内容与指标:过多的倚重学科知识, 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剖析能力、实践或动手能 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 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评定; 重在评价共性与一般趋势,忽视了个体 发展的独特性。
评价方式与方法 :还是注重“量 化”, 而忽视质性评价;多采用 传统的纸笔方式,缺少体现最新评 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评价过程显 得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 性。
三新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 功能的转化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 指标的多元化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 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 评价与考试基于学生差异,评出特 长
树立“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材”的观 念
人无全材,合格加特长
“补短”重要,“扬长”更重要
全面发展不等于“统一规格”、“平均
5. 评价与考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
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
多主体参与
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能力 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 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发挥评价 的促进功能
真实、有效地记录表明学生发展过程的 资料
及时将这些资料呈现并反馈给学生,使 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不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纵向比较,或与 一定的评价标准相比较,使学生明确努 力的方向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 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二)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1、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 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 体系。
新课改下课程评价体系的再构
新课改下课程评价体系的再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改革之一,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而课程评价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在新课改下也需要进行再构和完善。
本文将会对新课改下课程评价体系的再构进行探讨。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特点新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教学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转变为学生学习主动参与式,学校教育的任务也从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转变。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课程评价体系需要重新进行构建和调整。
二、新课改下课程评价体系的问题现状1. 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围绕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展开,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
2. 测评工具不够科学目前的课程评价工具主要是传统的考试成绩和笔试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应试技能上得到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则相对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3. 评价过程不够合理当前的课程评价过程中,缺乏学生参与的机会,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不够突出。
评价过程中也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不能真正反映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
1. 动态评价与多元化评价在新课改下,课程评价应该更注重对学生个体发展过程的动态评价,通过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项目作业、课堂表现等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应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实践评价、成果展示等形式,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在新课改下,评价过程应该更多地引入学生参与,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1. 贴近实际情况。
新课程评价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实际表现作为评价的核心,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变化。
2. 多元评价。
新课程评价改革强调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不仅注重能力评价,还注重情感、品德、态度等素质评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评价信息。
3. 可操作性强。
新课程评价改革注重评价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强调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的交融融合,并提供实际可操作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4. 课程导向。
新课程评价改革强调评价的导向是课程,评价要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注重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达到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5. 个性化评价。
新课程评价改革注重个性化评价,强调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需求和不同的学习能力,提供差异化的评价和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互补机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互补机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界对于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过于注重个人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缺乏全面性的评价。
引入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互补机制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小组评价是指通过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而个人评价则是对学生个人学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的结合,既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也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互补机制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互补机制的实施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深化和推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均发生了巨大变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倡导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被取代,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互补机制应运而生。
通过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的结合,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的互补机制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所重视和采用。
2.2 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的定义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的定义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之一。
小组评价是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互相协作,通过对小组成员的表现和贡献进行评价来体现每个成员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我的看法
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观、教学观、
评价观,我的看法
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一次全面更新和改革。
在这个
背景下,我对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有以下看法:
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发展学生的多
元智能和综合素养。
因此,课程观应该从以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学
生为中心。
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
体验式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观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和
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进行
探究式研究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综合评价,强调评价应该是全面、多元、客观、公正的。
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力。
评价应该包括多种形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项目作品等,以综合反映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都需要
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的综合人才。
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
才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的重点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的重点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再一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相继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虽然这些评价标准的表述方式和指标体系各有不同,但综观这些研究成果,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诸多变化。
这些变化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重点评价学生的“学”转变。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不考虑学生为主体的教,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处理“评教”与“评学”的关系问题上,课程改革强调了以“评学”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学”的口号。
在“评学”问题上,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课堂内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和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
这就需要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思考、如何发现和获得知识等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
在“评教”问题上,着力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既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也把评价重点放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
2.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科能力无疑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中有机联系的整体,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讲,“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比“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它们是每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评价的基本理念就是什么?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表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与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建立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以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综观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结合我现阶段课程评价改革的实际,我们可对这一评价理念作以下阐释与理解:⑴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⑵从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以过程的评价。
⑶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与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⑷在评价结果上,不只就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就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与以原有状态的改进。
⑸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⑹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⑺在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60、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就是什么?“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性功能。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已经向我们描述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评价的多元性,评价的主体性,评价的开放性。
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一)
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一)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1. 突出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不仅关注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发展,包括考试成绩、作品展示、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
2. 强化能力培养•引入素质评价:评价不仅侧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如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
•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 强调个性发展•个性化评价: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评价,避免简单以班级平均成绩评价学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潜力。
•引导学生选择: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向,培养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
4. 促进教学变革•推动创新教学: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重塑评价模式:改变传统教育中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方式,推崇多样性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
5. 加强社会参与•引入社会评价:将社会评价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强调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综合效应的最大化。
以上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些特点。
通过突出全面发展、强化能力培养、强调个性发展、促进教学变革以及加强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助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朝着更加科学、全面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也在逐步深化。
新课程和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的热点话题。
新课程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质量的监控和评判,有助于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
本文将浅谈关于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
1. 新课程的意义新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的出现能够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满足社会需要。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了更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更有竞争力。
(3)能够促进教育的协同发展。
新课程重视个性化和多样性,构建了一个既有内聚力又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的课程体系,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协同发展。
2. 教育评价的意义教育评价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学校教育质量等而采取的一种系统性、综合性的评估活动。
它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评价对教育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教育质量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评价能够消除教育上存在的种族、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教育公平更加突出,更加成为现实生活的需要。
(3)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育评价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问题点,帮助他们找到提高成绩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的能力。
3.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关系新课程和教育评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两个重要方面。
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需要教育评价的支撑和衡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学生评价: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救民于水火,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析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生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学科学习目标以各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师评价: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教师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
理解力和其它能力发展的现状与要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地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此外,评价标准应用清楚、简炼,可测量的目标术语加以表述。
参考题一、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答案要点: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简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答案要点: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阐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答案要点: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4)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
3.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
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作。
数学课程标准试题数学课程标准试题一、填空10%1、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大众数学”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3、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4、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5、、科学计算已经和理论、实验共同构成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6、数学课程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①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反映公民的数学需求。
②课程内容的呈现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7、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数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明确了“学生为什么学数学”、“学生应当学哪些数学”和“数学学习将给学生带来什么”等有关数学课程的基本要素。
8、有学者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三类:第一是实用知识;第二是学科知识;第三是文化素养。
二、判断10%1、新课标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6年级)、第二学段(7~9年级)、第三学段(10~12年级)…………………………………(× )2、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日本数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 )3、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变。
(× )4、数学在19世纪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
…………………(√)5、“精讲多练”成为我们普遍的教学模式。
…………………(× )三、多项选择题10%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BC )。
A 组织者B 引导者C 合作者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六项具体目标有:转变课程的功能、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和( B C )。
A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B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观C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3、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主要强调两个方面。
( AB )A学生对数学的认识B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C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4、数学思维的特性主要有(ABC )。
A 概括性B 问题性C 相似性5、数学基本能力分为(ABC )A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B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其它数学能力主要指观察、理解、记忆、运用的能力。
四、名词解释9%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应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探究学习:即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就是指:学生对符号的意义理解和对符号运用的能力。
五、简答9%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新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三、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①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需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②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③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3、数学学习评价改革的特点?①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②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开放性。
③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六、分析题(一)判断分析题10%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仅仅是“换本子”,没有实质改变。
重要的是要转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在《标准》的理念下进行教学创新。
《标准》在这一方面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第一、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数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第二、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第三、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二)举例分析题10%你能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举一些例子、谈谈你的想法吗?误区一:教学开放过度实例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
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误区二:合作流于形式实例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
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
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
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
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
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实例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
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
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
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