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合集下载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二、社会学习理论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2)四、镜中我理论 (2)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2)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七、九型人格理论 (3)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3)九、社会支持网络 (4)十、优势视角理论 (4)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7)十二、生态系统理论 (8)十三、社会化理论 (8)十四、活动理论 (8)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9)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9)十七、社会系统理论 (11)十八、场地论 (11)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理论讨论的是事件怎样发生和为什么发生。社会学理论 讨论的就是人类的行为、互动和组织。科学理论发端于 这样一个假设: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具有某些基本 和基础的属性和过程,并可以用来解释具体环境下事件 的消长。(特纳)
完整ppt
4
一、角色理论
人们在一生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这些角色把一 个人确定为一种社会存在,是自我概念的基础。这些 角色相继进入生命的过程;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与一定 的年龄或生命阶段相联系。个人在任何特定年龄都有 自身的行为是否合适的标准。
完整ppt
7
二、活动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 1、老年是中年期的延长,老年人仍与中年时代一样可以
从事社会上的工作,参与社会活动; 2、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
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 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完整ppt
1
理论:何谓与何为?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 “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
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完整ppt
2
美国《哈珀柯林斯社会学词典》:
理论:
(1)由逻辑的或数学的陈述所连接的一组假设或命题,它 对经验现实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类现象提出解释。
“理论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林南)
(2)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有关现实某一领域的任何抽象 的、一般性的陈述都可称为理论,它通常包括对一般性 概念的详细阐述。
“理论是对与生活某一方面有关的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巴比)
完整ppt
3
理论:何谓与何为?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 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生死观的一般观点
积极型:生死是人的生 命周期中的必然阶段, 个人无法选择的生命过 程。主要认真、科学对 待生命,生命过程可以 延长,生命质量可以提 高。
消 极 型 : 生 死 不可避免,个 人无法左右, 放弃个人的主 观努力,听之 认之。
生死观的形成具有 明显的时代特征和 个体特征。
当代人对生死观的显著 特点:
老龄化问题是社会结构带来的,而不是个 人因素的结果。因此,要想改变老年人日常生 活中的各种问题,只能改变社会结构。
老年亚文化理论 年龄分层理论 现代化理论 政治经济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
3.2.1 老年亚文化理论
老年群体内部的频繁交往形成了特定的老年 亚文化,使得老年群体显示出某些共同的特征, 老年亚文化是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
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
3.2.2 年龄分层理论
人的一生可分为多个年龄层,每一个人都从 属于一个特定的年龄层,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 断从一个年龄层进入另一个年龄层,并伴随着生 理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双重变化,因此个体的行为 也意义:
一定程度反映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总结了老年人 口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特征。
消极意义:
忽视个性差异; 忽视地位差异; 忽视脱离造成的弊端; 忽视脱离的文化特征; 忽视了老年人口现象的复杂性。
相互作用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
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个体的衰老具有 重要影响。
▲老年人地位之所以下降,其根本原因是缺少可资交换 的资源和价值,只能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
如何保持现有的资源资本是提高老年人地位的根本。
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 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 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

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

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

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1)与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与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与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1)成熟型(Mature Type)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

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

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

老年社区工作 社区分析 老年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

老年社区工作 社区分析 老年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

社会网络理论的启示
在社会网络理论的影响下,社区工作者在进行老年社区工作时,除了发动老年案主 的社会参与外,更重要的工作内容是为老年人建立社会网络系统,包括个人网络、 志愿者网络、互助网络、邻里援助网络、社区授权网络等。这些网络支持系统可以 包括亲戚、朋友、志愿者、互助小组及邻舍关顾团体等,而所提供的支持可能包括 心理及情绪上的支持、协助日常生活上的细节、提供物质、金钱、技术及意见等等。
三、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通常可以起到两种作用: 一是能够起到缓冲压力的作用,可以帮助个人在危机状态下去采取 较乐观的态度或做较适当的准备,使个人采取较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困难,或鼓励个人去执行适当的治疗程序。
三、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通常可以起到两种作用: 二是能够起直接及整体的保护作用,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人融合进 社会的网络之中,因此而强化个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帮助个人与 社会之间的协调。 通常社会网络被视为解决个人及社区问题的“第一线”。
标签理论的启示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老年社区工作者应该洞察老年服务对象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的 可能性因素,从而利用各种手段尽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消除社区环境中对老年人随意的负面标定。 减少在开展老年社区工作时的先人为主和偏见,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处境。
三、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是一群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交换关系及 特定角色。社会网络中蕴含着社会支持资源,网络大多数情况下都 扮演支持性角色。
增能不仅在于增强老年人逐渐减弱的机体的功能,还能增强他们的 生活信心。
增能理论对老年社区工作的启示
在对老年案主实施社区工作方法时,可以通过引导老年人积极进行社区参与而获得 增能。 如老年人的社区康复训练、老年人的教育、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娱活动和改善老年人 的环境条件,等等。激发老年人进行充分的社区参与,可以使老年人获得自信,从 而获得老年阶段的人生价值感。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四、镜中我理论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七:九型人格理论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九、社会支持网络十、优势视角理论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十二、生态系统理论十三、社会化理论十四、活动理论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十七、社会系统理论十八、场地理论十九、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二十、符号互动理论二十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

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

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2、重视榜样的作用。

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

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老年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老年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

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

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

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年,因此,如何保持他们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些人80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许多老年夫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

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二、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ty)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

常用社工理论

常用社工理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五)功能
A.社会支持的增加,会使人们的心理及心理健康显著提高;
B.支持适时介入到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预防或者减少危机的发生;
C.适当的支持可以介入压力的处理,解决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
A. 发展因素: 个人过去经验对其社会生活之影响。
B. 个人因素: 如坚毅的性格、自尊、学识等。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四、镜中我理论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七:九型人格理论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九、社会支持网络十、优势视角理论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十二、生态系统理论十三、社会化理论十四、活动理论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十七、社会系统理论十八、场地理论十九、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二十、符号互动理论二十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

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

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2、重视榜样的作用。

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

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
• 活动理论的提出: •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哈维格斯特、艾玉白的著
作《老年人》。
• 活动理论的含义: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只有 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 活力。
• 其要点可以归纳为:“进入老年时期老年人所扮 演的非强制性角色的来源越多,就越不会因为失 去了强制性的角色而情绪低落。在成年期,这些 强制性角色通常置于首位。”
活动理论观点基于四个假设之上:
老年人的角色丧失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 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证 明。 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 自我认识越清楚,生活满意度越高。 这四个假设阐明了—种逻辑关系,即生活满意 源于清晰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源于新的角色, 新的角色源于参与社会的程度。
活动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 • 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相一致的,
它强调参与、活动、与社会的认同。 • 基本观点受到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认同。 消极意义 : • 活动理论没有回答个性在老年人参与过程中的作
用。 • 未能有效地解释个人经历与老年人晚年活动需求
的关系。
二、 摇椅型老年人
特点:消极依赖,安于现装, 不拘小节,规避社会公益事 务。
三、防卫型老年人
特点:性格刚强,有独立 见解,防卫心强,追求完 美,以频繁的活动回避衰 老。
四、愤怒型老年人
特点:不承认衰老的事实,怨 恨自己,有较强的攻击性, 偏见较深,常常感到焦虑、 忧郁,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
五、自怨自艾型老年人
(1)生命历程:相同年龄层的人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
(2)历史历程:相同年龄层的人经历相似、置身的环境 相同,扮演着大致相似的角色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

理论旨在提供分析、解释和实践方向,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并对它们的背景、核心观点和实践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将社会系统视为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

它强调社会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反馈循环和双向影响而产生系统性变化。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系统理论来理解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来改善系统的功能。

二、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转变。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它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帮助个人建立健康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它认为行为是通过社会交互和反馈而产生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来帮助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积极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所决定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来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关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所影响。

社会工作者可以应用人际关系理论来帮助个人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七、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并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提供干预和变革。

老年社会工作课件第二章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课件第二章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积极意义 : 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相一致
的,它强调参与、活动、与社会的认同。 基本观点受到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认同。 消极意义 : 活动理论没有回答个性在老年人参与过程中的
作用。 未能有效地解释个人经历与老年人晚年活动需
求的关系。
四、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一)社会损害理论
前者指已有心理问题的个人所 产生的消极反馈。循环一旦开 始,便会强化无能意识,从而 引起更多的问题。 社会重建理论则认为 可以干预这个循环,中断这种 进行性的损害,增加老年人的 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
(二)社会重建理论
旨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人重建自信心。 基本模式: 1、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 2、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
七、方形生存曲线理论
人类存在世界上有一定的时间,一般而言80岁 衰退已经相当严重
减低人口死亡率,使绝大多数人都能活到80岁 以上
用各种训练方法,包括: 体能方面、智力方面、 记忆、社会互动等,来帮助延缓老化时间
使老人初步衰老的时间延缓 健康的老人能得到自然的死亡,尽量避免长时
期的疾病折磨
评价
▲积极评价:
指出了老年人活动和地位的一般特征:老年人 加入老年人的次文化群体,发展出有别于主流文 化的亚文化,可使老年人保持自尊,保持较高的 士气 。
▲消极评价:
局限性:不能应用于所有情况和所有老年人
六、社会化理论
老年人仍然需要继续社会化,主要理由之一在 于角色的转换。
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老年人需要通过社 会化来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规范,学习处理 新问题的方法。
建; 老年人数量的迅速增加
主观方面:

老年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老年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

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

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

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年,因此,如何保持他们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些人80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许多老年夫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

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二、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ty)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

老年人理论之欧阳语创编

老年人理论之欧阳语创编

1、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

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

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

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会工作所背离的,理由如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 年,因此,如何保持其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些人80 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 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

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2、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ry)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

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

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

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1)和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和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和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

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

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

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5)自怨自艾型(Self-Haters Type)
这种类型的老人和愤怒型的老人相比较,相同之处在于年轻的时候事业都没有成就,或者遭受重大挫折,总之,人生处处不顺利或不得志;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愤怒型的老人常把自己的不得志都归罪于别人,而自怨自艾型的老人则只埋怨自己,认为都是自己不努力或者没能力才虚度终年。

因此,心里郁闷、沮丧、消沉、常有“人老珠黄不值钱”、“活着没有意思,只有死才能解脱”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老人人格类型理论对于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启示是,应该根据老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和人格类型来确立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老人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并且采取符合不同类型的老年服务对象特点的助人手法。

当然,在老年服务工作中也要小心避免因刻意关注不同人格类型而给老人贴上人为的标签,从而给老人造成伤害。

三、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最为流行的和老年及老化现象有关的理论,由凯文(Cavan)提出。

这个理论认为:(1)老年是中年期的延长,老年人仍和中年时代一样可以从事社会上的工作,参和社会活动;
(2)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3)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
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和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和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和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
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和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系、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四、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柴斯门(Zusman)于1966年年提出社会损害理论,它着重讨论的是,第一,老人的晚年生活的不适应或者出现生活崩溃征候,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给他们加上不良的标签,这是经过一连串过程的结果。

这些过程包括:社会订立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标准或期望,所有的成人必须工作或有生产力,因此其他的年轻人就给老人加上不良的标签,认为老人都是不合格的,缺乏生产能力的。

老人接受了这个标签,把自己看作不行,于是就自暴自弃地改变
其行为以符合这种不良的标签。

结果他们不再振作而变得无能力,比较依赖且经常觉得自己不适当。

第二,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和其同住。

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

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

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

也有许多经验表明,如果给老人加上许多不良的标签将会对老人产生巨大的危害。

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由库柏斯和本斯东(Kuypus And Bengston) 于(1973)年提出,他们认为老人的环境及其自我概念之间的消极互动,形成了社会上许多老人问题,因此必须打破这种不良标签的恶性循环。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
老年人重建自信心。

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

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

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来直观地加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可以用图以表示。

这个理论十分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更加地开展老年人社会
工作。

它告诉我们,社会环境会直接关联到老年人的行为和心理,而社会上人际关系的互动也会对老年人的自我形象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老年社会工作者可以凭借着改善环境以便利老人个人性格的表达,使得有自贬或自卑倾向的老年人得以独立地作出决定,从而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等平衡也能在一个积极的互动环境中得到改善。

在这个重建的过程中,老年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从上述三个不同阶段上的介入而协助老年人去适应社会互动
中所带来的困惑。

参考文献:
1.沙依仁:《高龄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湾),1986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庞树奇、范明林:《普通社会学理论》,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