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1)和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和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和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5)自怨自艾型(Self-Haters Type)

这种类型的老人和愤怒型的老人相比较,相同之处在于年轻的时候事业都没有成就,或者遭受重大挫折,总之,人生处处不顺利或不得志;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愤怒型的老人常把自己的不得志都归罪于别人,而自怨自艾型的老人则只埋怨自己,认为都是自己不努力或者没能力才虚度终年。因此,心里郁闷、沮丧、消沉、常有“人老珠黄不值钱”、“活着没有意思,只有死才能解脱”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老人人格类型理论对于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启示是,应该根据老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和人格类型来确立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老人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并且采取符合不同类型的老年服务对象特点的助人手法。当然,在老年服务工作中也要小心避免因刻意关注不同人格类型而给老人贴上人为的标签,从而给老人造成伤害。

三、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最为流行的和老年及老化现象有关的理论,由凯文(Cavan)提出。这个理论认为:(1)老年是中年期的延长,老年人仍和中年时代一样可以从事社会上的工作,参和社会活动;

(2)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3)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

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和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和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和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

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和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系、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四、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柴斯门(Zusman)于1966年年提出社会损害理论,它着重讨论的是,第一,老人的晚年生活的不适应或者出现生活崩溃征候,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给他们加上不良的标签,这是经过一连串过程的结果。这些过程包括:社会订立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标准或期望,所有的成人必须工作或有生产力,因此其他的年轻人就给老人加上不良的标签,认为老人都是不合格的,缺乏生产能力的。老人接受了这个标签,把自己看作不行,于是就自暴自弃地改变

其行为以符合这种不良的标签。结果他们不再振作而变得无能力,比较依赖且经常觉得自己不适当。第二,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和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也有许多经验表明,如果给老人加上许多不良的标签将会对老人产生巨大的危害。

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由库柏斯和本斯东(Kuypus And Bengston) 于(1973)年提出,他们认为老人的环境及其自我概念之间的消极互动,形成了社会上许多老人问题,因此必须打破这种不良标签的恶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