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铵的制备
氯化铵化学方程式
![氯化铵化学方程式](https://img.taocdn.com/s3/m/11d8ecc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9.png)
氯化铵化学方程式
氯化铵,它也叫烟碱,是一种广泛用于有机合成反应的中间体,形式为NH4Cl。
氯化铵不
溶于水,而是以熔点接近温度的固体形式存在。
氯化铵是在氯气被加入氨气时被合成的,
氨气和氯气在热水中被混合,然后加入少量氢氧化钾中。
化学方程式为:
氯气 + 氨气→ NH4Cl
2HCl + NH3 → NH4Cl
从反应中可以看出,氯化铵合成需要两种原料:氯气和氨气。
氯气是一种毒性气体,其使
用时需注意防护。
氨气是一种潜污气体,当接触温度超过100℃时会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其使用也需要非常小心。
氯化铵可以通过以上化学方程式来制备。
一旦这两种原料被正确混合,将形成氯化铵,它
可以用于有机合成反应,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无机盐的添加剂等。
因此,氯化铵的应用非常广泛。
总之,氯化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物质,它可以用氯气和氨气来制备,两种原料需要慎
重处理。
氯化铵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 + NH3 → NH4Cl,用于有机合成反应的中间体,
它的应用也很广泛。
氯化铵的制备及氮含量的测定
![氯化铵的制备及氮含量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6f6dd9b716fc700aba68fc08.png)
氯化铵的制备及氮含量的测定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氯化铵的制备及氮含量的测定一、实验原理1、氯化铵的制备:本实验用氯化钠与硫酸铵作用来制备氯化铵:2NaCl +(NH 4)2SO 4 ==== Na 2SO 4 + 2NH 4Cl根据它们的溶解度及其受温度影响差别的原理,采取加热、蒸发、冷却等措施,使溶解向结晶转化,从而达到分离。
由表可知,氯化铵、氯化钠、硫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不过,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硫酸铵的溶解度无论在低温还是高温都是最大的。
硫酸钠的溶解度有一转折点。
十水硫酸钠的溶解度也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达一定温度时脱水变成Na 2SO 4。
Na 2SO 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所以,只要把氯化钠、硫酸铵溶于水,加热蒸发,Na 2SO 4就会结晶析出,趁热过滤。
然后再将滤液冷却,NH 4Cl 晶体随温度的下降逐渐析出,在35℃左右抽滤,即得NH 4Cl 产品。
2、氮含量的测定NH 4Cl 是常用的氮肥,系强酸弱碱盐,由于NH 4+的酸性太弱(Ka=5.6×10-10),故无法用NaOH 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生产和实验室中广泛采用甲醛法测定铵盐中的含氮量。
甲醛法是基于如下反应:4NH 4+ + 6HCHO ====(CH 2)6N 4H + + 6H 2O + 3H +(CH 2)6N 4H ++ 4OH ˉ ==== H 2O +(CH 2)6N 4生成的H +和(CH 2)6N 4H +(K a =7.1×10-6)可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计量点时产物为(CH 2)6N 4,其水溶液显微碱性,可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1、仪器:锥形瓶(3个250ml );电子分析天平;碱式滴定管(25ml );烧杯(100ml 两个,50ml 一个);普通漏斗;蒸发皿;水浴锅;真空泵;量筒(50ml ,5ml 各一个);玻璃棒;铁架台;电子天平;布氏漏斗;滤纸;温度计(100℃);试管;试管夹:精密PH 试纸;酒精灯。
氯化铵造粒生产工艺
![氯化铵造粒生产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64ff283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65.png)
氯化铵造粒生产工艺
1、液体制备:将用于生产的原料(即氯化铵水溶液)取出,放入搅拌机中,以较高的速度进行充分搅拌,使原料尽可能充分溶解,以获得稳定的高浓度混合溶液。
2、制备胶体:将针对不同产品粒径的混合液投入制备机中,然后用合理的速度加入添加剂,使混合液变为胶体,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调节胶体的各种性能,使其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抛光性以及分散性。
3、烘干:使用热风烘干机将制备好的混合胶体中的水分全部烘干,以得到稳定的粉末状混合物。
4、筛分:将制备好的混合粉末通过不同筛孔的筛分机,以达到按客户要求的粒径的要求,挑取所需的粒径的粉末组分,以达到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并除去粒径不达标的组分,以获取满足要求的混合粉末。
5.检验包装:将筛分过的混合粉末进兌检验机中,进行检测,如果达到客户要求的质量标准,则进行包装,如有不合格的就送回上一道工序进行重新加工。
氨气加什么生成氯化铵的化学方程式
![氨气加什么生成氯化铵的化学方程式](https://img.taocdn.com/s3/m/0ccf6ade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f.png)
氨气加什么生成氯化铵的化学方程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常用于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
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于制备氯化铵。
氨气加什么能生成氯化铵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个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化学方程式。
氯化铵(NH4Cl),又称氯铵或盐铵,是一种常见的化合物。
它是无色结晶性固体,在水中溶解度很高,能够产生酸性溶液。
氯化铵在实验室中常被用作冷却剂、干燥剂或氮源。
那么,氨气如何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氯化铵呢?氨气和盐酸(HCl)是生成氯化铵的两种重要原料。
当氨气与盐酸混合时,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
氨气在水中会发生部分解离成氨和氢离子。
氨和氢离子会进一步反应生成氨根离子(NH2^-):NH3 + H2O ⇌ NH4^+ + OH^-然后,氨根离子和氯化氢离子(Cl^-)会结合形成氯化铵:通过以上反应,我们可以看到,氯化铵的生成是由氨根离子和氯化氢离子发生离子间的结合而实现的。
除了用盐酸之外,氯化铵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合成。
当氨气和氯气一起混合,经过一系列反应也可以生成氯化铵:在这个反应中,氨气和氯气首先会发生氨气的部分解离,生成氨根离子和氢离子。
然后氨根离子和氯离子结合,形成氯化铵。
当氯化氢气体与氨气体混合后,也可以生成氯化铵:NH3 + HCl → NH4Cl通过以上这些反应,我们可以看到氨气是生成氯化铵的重要原料之一。
氯化铵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通过合适的方法可以得到。
掌握氨气和其他物质生成氯化铵的化学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氨气加盐酸或氯气时,会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生成氯化铵。
氨根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的结合是氯化铵生成的关键步骤。
掌握氨气和其他原料反应生成氯化铵的化学方程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并在实验室中工业生产中更好地应用。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化学实验中应遵循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操作指南。
】第二篇示例:氨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铵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 + 2HCl → 2NH4Cl氨气(NH3)和氯气(Cl2)是两种常见的气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铵(NH4Cl)。
从氯化铵溶液中得到氯化铵固体方法
![从氯化铵溶液中得到氯化铵固体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44085d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1.png)
从氯化铵溶液中得到氯化铵固体方法从氯化铵溶液中得到氯化铵固体的方法氯化铵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化工等领域。
为了得到氯化铵固体,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结晶法结晶法是最常用的从溶液中得到固体的方法之一。
首先,将氯化铵溶液放入一个容器中,然后通过加热溶液使其溶解。
随后,将溶解后的氯化铵溶液慢慢冷却至室温或低温。
由于溶液中的溶质浓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当溶液中的溶质浓度超过饱和浓度时,氯化铵开始结晶。
此时,可以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分离出氯化铵固体。
二、蒸发法蒸发法也是从溶液中得到固体的常用方法之一。
首先,将氯化铵溶液放入一个浅底容器中,然后将容器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使溶液自然蒸发。
随着溶液中水分的蒸发,溶质浓度逐渐增加,当达到饱和浓度时,氯化铵开始结晶。
此时,可以通过刮取或收集结晶物体的方法得到氯化铵固体。
三、冷冻法冷冻法也可以用于从氯化铵溶液中得到氯化铵固体。
首先,将氯化铵溶液放入一个容器中,然后将容器放入低温环境中,如冰箱或冷冻器。
通过降低溶液的温度,溶质浓度逐渐增加,当达到饱和浓度时,氯化铵开始结晶。
此时,可以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分离出氯化铵固体。
四、浓缩法浓缩法是一种快速得到氯化铵固体的方法。
首先,将氯化铵溶液放入一个容器中,然后通过加热溶液使其浓缩。
随着溶液中水分的蒸发,溶质浓度逐渐增加,当达到饱和浓度时,氯化铵开始结晶。
此时,可以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分离出氯化铵固体。
总结:通过结晶法、蒸发法、冷冻法和浓缩法等方法,我们可以从氯化铵溶液中得到氯化铵固体。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我们都需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并遵循相关的实验室规范和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得到高纯度的氯化铵固体,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反应制备氯化铵实验报告
![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反应制备氯化铵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f45cd2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0.png)
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反应制备氯化铵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氢氧化钠与氯化铵的反应制备氯化铵,探究反应产物的性质和得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原理:氯化铵(NH4Cl)在溶液中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气(NH3)和氯化铵(NH4OH)。
而氢氧化钠(NaOH)可与氨气反应生成稳定的氯化铵沉淀。
实验器材和试剂:1. 烧杯2. 醇灯3. 温度计4. 试管5. 毛细管6. 氟橡胶塞7. 氯化铵固体8. 氢氧化钠固体9. 蒸馏水实验步骤:1. 在烧杯中加入50 mL蒸馏水,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2. 用试管称取适量氯化铵固体,加入烧杯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3. 用毛细管将氢氧化钠固体装入试管中,密封试管,固定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
4. 用醇灯加热烧杯,观察气体的生成情况和温度的变化。
5. 实验结束后,记录烧杯中的最终温度。
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烧杯中产生了白色气体,并伴有氨气的刺激性气味。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推断,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并释放出氨气。
最终温度记录为30°C。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和腐蚀作用,操作时要避免吸入气溶胶。
2. 使用醇灯时要小心火源,避免发生火灾事故。
3. 实验过程中要将试管密封固定,以防气体泄漏引起安全事故。
实验讨论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得,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反应生成了气体氨气和沉淀的氯化铵。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得到反应方程式为:2NaOH + NH4Cl → 2NH3 + 2H2O + NaCl氨气的生成与氯化铵的水解有关,水解反应方程式为:NH4Cl + H2O → NH3 + HCl氟灯加热时,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发生反应,生成的氨气逸出烧杯,导致烧杯中的温度明显上升。
最终温度为30°C,表明反应具有一定的放热性质。
实验结论:通过氢氧化钠与氯化铵的反应制备氯化铵,得到的反应方程式为2NaOH + NH4Cl → 2NH3 + 2H2O + NaCl。
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具有放热性质。
氯化铵的相对质量
![氯化铵的相对质量](https://img.taocdn.com/s3/m/6e034a0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6.png)
氯化铵的相对质量
1. 氯化铵的基本概念
氯化铵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也是一种常见的盐酸,化学式为NH4Cl,其相对质量为53.49g/mol。
氯化铵可溶于水,是一种易挥发的白色晶体,能够在加热时分解释放出氨气和盐酸气体。
2. 氯化铵的制备方法
氯化铵的制备方法比较简单,通常可以采用按照下面的反应方法
来进行制备:
NH3 + HCl → NH4Cl
实验室中可以用氨水和盐酸来进行反应制备氯化铵,也可以用铵
盐和盐酸反应制备。
3. 氯化铵的应用领域
氯化铵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广泛的用途,其中涉及到的方面很多,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器材清洗用途
氯化铵具有良好的去除氧化铁的作用,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器材的
清洗。
3.2 化学分析用途
氯化铵在化学分析中也被广泛应用,例如,可以用于沉淀银盐,
检测硫酸根离子,检测氢氧化物存在等。
3.3 医学领域用途
氯化铵在医学中也有一些应用,例如,可以作为一种用来治疗咳
嗽的咳药。
4. 氯化铵的保管注意事项
在保管氯化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氯化铵应储存在干燥的地方
4.2 氯化铵的储存容器应密闭
4.3 氯化铵应远离光线,免受光照
5. 总结
综上所述,氯化铵作为一种很常见的化合物,在实际使用中有着
广泛的用途,例如用于器材清洗、化学分析、医学领域等方面,但在
保管时需要注意干燥、密闭、光照等问题,以保证其质量和使用效果。
氨碱法制纯碱原理
![氨碱法制纯碱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6b7364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9.png)
氨碱法是一种工业生产纯碱的方法,也称为索尔维法。
它是利用氨与氯化钠(食盐)反应生成氯化铵,再通过热解分解氯化铵获得纯碱的过程。
氨碱法制纯碱的原理如下:
氯化铵制备:首先将氨和氯化钠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氯化铵反应生成氨氯和氯化铵(NH4Cl): NH3 + HCl → NH4Cl
热解分解:将得到的氯化铵进行加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氢氯酸: NH4Cl → NH3 + HCl
氨气处理:通过氨气吹炼纯碱炉,使纯碱炉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氨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铵: NH3 + CO2 + H2O → (NH4)HCO3
碳酸氢铵分解:将碳酸氢铵进行加热分解,得到纯碱和水: (NH4)HCO3 → Na2CO3 + H2O + CO2
通过上述步骤,氨碱法可以将氯化钠转化为纯碱(碳酸钠)。
其中,氨在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使氯化铵更容易分解,从而促进纯碱的产生。
这种方法既可以利用食盐资源,又可以获得高纯度的碳酸钠,因此在纯碱的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氯化铵化学方程式
![氯化铵化学方程式](https://img.taocdn.com/s3/m/3fcbd98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f.png)
氯化铵化学方程式氯化铵是一种多用途的有机肥料,它是由氯和氨经过精细加工而成。
氯化铵是一种绿色肥料,它可用于植物的生长,维持植物的生长期的生长力。
此外,氯化铵也是人们通常用来制备氯仿的最重要原料。
与其他有机肥料相比,氯化铵的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不多,但是它的反应活性非常强,使许多有机物的反应可以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氯化铵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氯化铵的制备是通过氯和氨的反应来实现的,其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l2 + 2NH3 2NH4Cl其中,Cl2是指氯,NH3是指氨,NH4Cl是指氯化铵,右边的2NH4Cl 是指生成的氯化铵,表明反应生成氯化铵。
此外,氯化铵在高温高压下,也可以通过氯和氢气来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如下:Cl2 + 2H2 2NH4Cl其中,Cl2是指氯,H2是指氢气,NH4Cl是指氯化铵,右边的2NH4Cl 是指生成的氯化铵,表明反应生成氯化铵。
氯化铵中含有氯和氨两种元素,它们都能够通过水溶化形成溶液。
氯的溶解度是氨的9000倍,所以氯溶液的浓度要比氨溶液高出很多。
这就是氯化铵的溶解度反应路径:NH4Cl NH4+ + Cl-其中,NH4Cl是指氯化铵,NH4+是指氨离子,Cl-是指氯离子,右边的NH4+和Cl-表示氯化铵溶解后,分别产生氨离子和氯离子。
氯化铵是一种绿色有机肥料,它的化学反应性强,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是一些其他有机物的重要原料,特别是氯仿的制备原料。
氯化铵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l2 + 2NH3 2NH4Cl; Cl2 + 2H2 2NH4Cl; NH4Cl NH4+ + Cl-,表明氯化铵可以通过氯和氨的反应来制备,也可以通过氯和氢气反应来制备。
氯化铵的制备和反应也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温度和压力升高会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反应产物的收率。
氯气和氨经过加热和加压反应后可以得到高纯度的氯化铵,用于制备相应的有机物。
氯化铵的生产技术已经迅速发展,其制备简单、价格低廉,运输方便,因此受到了很多的应用。
氯化铵的生产工艺
![氯化铵的生产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712dcf42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c.png)
氯化铵的生产工艺
氯化铵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和工业原料,其生产工艺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制备氨气和反应生成氯化铵。
一、制备氨气:
1. 氨气由氮气和氢气在合适的催化剂存在下反应生成,催化剂常用铁锌催化剂。
例如,氮气和氢气按1:3的比例通过加热后
与催化剂反应,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生成氨气。
N2 + 3H2 → 2NH3
二、反应生成氯化铵:
1. 氨气与氯气按1:1的比例反应生成氯化铵,反应条件为高温
和高压。
例如,在400-450℃的温度下,100多个大气压的压
力下,氨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铵。
NH3 + HCl → NH4Cl
2. 反应结束后,将反应物冷却并收集生成的氯化铵。
此时的氯化铵为固体状态,可以通过过滤、离心等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总结:
氯化铵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制备氨气和氨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铵两个步骤。
制备氨气需要氮气和氢气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生成氨气。
氨气与氯气按1:1的比例
反应生成氯化铵,反应条件为高温和高压。
最后,通过冷却、过滤、离心等方法对生成的氯化铵进行分离和提纯。
硫酸与氯化铵反应制备氯化铵实验报告
![硫酸与氯化铵反应制备氯化铵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1126b3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1.png)
硫酸与氯化铵反应制备氯化铵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硫酸与氯化铵的反应制备氯化铵,观察反应过程,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硫酸(H2SO4)与氯化铵(NH4Cl)反应生成氯化铵(NH4Cl)和硫酸气体(H2SO4)。
反应方程式如下:H2SO4 + 2NH4Cl → NH4Cl + H2SO4 + 2HCl↑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硫酸、氯化铵、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玻璃棒等。
2. 取一个干净的试管,将其称重并记录质量。
3.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硫酸,记录添加量。
4. 再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铵,记录添加量。
5. 将试管放置在试管架上,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
6. 观察反应过程中的气体生成情况,以及试管内的温度变化。
7. 实验结束后,将试管冷却并称重,记录最终质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如下现象:1. 反应开始后,试管内产生了白色烟雾,同时伴有气泡的产生。
2. 试管底部温度明显上升,反应溶液发生了剧烈的放热反应。
3. 实验结束后,观察到试管内物质凝固,产生白色固体。
根据反应方程式及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反应方程式中的硫酸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硫酸气体,观察到的白色烟雾即为硫酸气体。
2. 反应过程为放热反应,可以通过温度上升和剧烈气泡的产生来证实。
3. 实验结束后,观察到试管内生成了固体,即为制得的氯化铵。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硫酸与氯化铵反应制备了氯化铵,并观察到了反应过程中的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方程式的可靠性,并验证了硫酸与氯化铵反应的剧烈性质。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酸性溶液,如有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
2. 实验结束后,要将废液和废固体进行妥善处理。
3. 所有实验器材要保持干净,以免产生其他化学反应对结果产生干扰。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反应的实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实验现象中得到了实验结果的验证。
蒸发皿结晶氯化铵
![蒸发皿结晶氯化铵](https://img.taocdn.com/s3/m/a27024f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6.png)
蒸发皿结晶氯化铵
蒸发皿结晶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晶体。
在氯化铵的情况下,蒸发皿结晶可以通过蒸发水分来产生氯化铵晶体。
说明:
1. 氯化铵(NH4Cl)是一种无色结晶性固体,具有较高的溶解度。
它可溶于水,并在溶液中形成正电荷的氨离子(NH4+)和负电荷的氯离子(Cl-)。
2. 蒸发皿是一种浅而宽的容器,通常由耐热玻璃制成。
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助于加速水分的蒸发和结晶过程。
用途:
1. 实验教学:蒸发皿结晶是化学教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晶体的形成过程,了解物质从溶液中分离的原理。
2. 分离纯化:蒸发皿结晶可用于从溶液中分离和纯化某种物质。
通过控制蒸发速率和搅拌条件,可以得到较大且纯度较高的晶体。
3. 实验室制备:氯化铵晶体广泛用于实验室中的化学试剂和反应物。
通过蒸发皿结晶,可以快速制备大量的氯化铵晶体供实验使用。
4. 工业应用:氯化铵在工业上也有多种应用,例如作为肥料的一部分、金属表面处理的腐蚀抑制剂、电镀工艺中的添加剂等。
总之,蒸发皿结晶氯化铵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可用于教学、分离纯化和工业应用等领域。
1。
氯化钙和硫酸铵制氯化铵实验报告
![氯化钙和硫酸铵制氯化铵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6aa25e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2.png)
氯化钙和硫酸铵制氯化铵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将氯化钙和硫酸铵混合反应制备氯化铵。
掌握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计量的应用,熟悉反应放热与溶解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氯化钙和硫酸铵在水中混合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硫酸钙等化合物,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可用过滤分离、结晶干燥等方式提取。
实验材料:
- 氯化钙
- 硫酸铵
- 蒸馏水
- 烧杯
- 试管
- 酒精灯
- 恒温水浴
实验步骤:
1. 取一定量的氯化钙和硫酸铵称量,将它们分别放在两个干燥的试管中。
2. 取出少量氯化钙和硫酸铵混合,并记录其重量。
3. 将混合后的氯化钙和硫酸铵放入干燥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用酒精灯燃烧使溶液温度升高,促进反应。
4. 转移到恒温水浴中,反应至溶液全面混合均匀,出现一定量的白色沉淀后停火。
5. 过滤分离沉淀,并用蒸馏水冲洗沉淀,直至洗涤液中无氯离子。
将沉淀风干,得到氯化铵。
实验结果分析:
1. 记录反应前和反应后氯化钙和硫酸铵混合物质量,计算得到反应物质量差。
2. 观察反应后溶液是否出现沉淀,且颜色、形态、量是否符合预期。
3. 观察过滤分离的沉淀是否为白色结晶体,是否存在杂质,是否已无氯离子,是否有水分。
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将氯化钙和硫酸铵混合反应制备氯化铵,可以熟悉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计量的应用,掌握反应放热与溶解度的关系。
得到的氯化铵结晶体可以用于化学制剂的制备和其他实验研究中。
氯化铵结晶方法
![氯化铵结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2a988d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2.png)
氯化铵结晶方法
氯化铵是一种常用的化工原料,在制药、肥料、金属表面处理等
领域有广泛应用。
其中重要的工艺环节之一就是氯化铵的结晶过程,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氯化铵结晶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氯化铵结晶方法
1. 溶液浓缩法:将氯化铵与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加热使之溶解。
然后去掉杂质,不断加热浓缩,直到氯化铵溶液浓缩至饱和度,
放置冷却静置后即可得到氯化铵结晶。
2. 蒸发结晶法:将氯化铵溶液倒入结晶器中,加热至溶解状态,
使溶液慢慢蒸发,蒸发至一定程度后关闭蒸发器,待溶液冷却结晶后
即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铵结晶。
3. 冷却结晶法:将氯化铵与适量的水混合后,加热在搅拌的同时
溶解,然后关闭加热器,停止搅拌并放置在室温下进行冷却,当溶液
温度降至一定程度时即可得到氯化铵结晶。
二、注意事项
1. 氯化铵结晶的纯度与成品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在结晶过程中应
注意控制温度、时间和搅拌强度等因素,确保结晶的充分性和纯净性。
2. 不同的氯化铵结晶方法对应着不同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要求,需
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3. 氯化铵结晶液在热源附近易产生结壳,应注意定时清理。
4. 在加入杂质以及过多的矿物质存在时,会影响结晶质量,应注意去除杂质,和严格控制各种矿物质的含量。
综上所述,氯化铵结晶是一项重要的工艺环节,而结晶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产品更好的广泛应用。
因此,对氯化铵结晶的方法、条件和注意事项的掌握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保证。
氯化铵的制备设计思路
![氯化铵的制备设计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26492aa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c.png)
氯化铵的制备设计思路
1.背景介绍
氯化铵是一种价格便宜、性能特性优异的有机氯杀虫剂,广泛用于农业和家庭药剂的防治病虫害,是安全有效的杀虫剂。
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于农药、染料、医药、日化等行业的合成。
氯化铵在温度较低时呈现结晶状,可用来提高溶液的浓缩度。
2.原料准备
氯化铵的制备原料是铵氢和氯气,铵氢沸点为-129℃,容易挥发,可以采用低温加压的方式储存,氯气常温下是无色不可燃的气体,危险品分类号拆分为2.3,具有中毒性,毒性指数大于30,储存时应注意充足的通风,室内温度应小于45℃。
3.反应条件设计
在反应条件设计时要注意反应的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的控制,以及反应体系的湿度,以保证反应的安全性,提高反应的效率。
A.温度的控制:反应温度应控制在-20℃~-25℃之间,过高的温度可能致使反应产物溶解,影响制备氯化铵的效率;低温可以降低反应所需的压力,减少能量的损耗,提高制备氯化铵的效率;
B.压力的控制:反应压力应控制在4MPa~5MPa之间,过高的压力可能会使反应体系变得过热,影响制备氯化铵的效率;过低的压力可能会引起反应温度过快升高,影响制备氯化铵的效率;。
蒸发皿结晶氯化铵
![蒸发皿结晶氯化铵](https://img.taocdn.com/s3/m/47c4985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f.png)
蒸发皿结晶氯化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蒸发皿结晶氯化铵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也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实验之一。
氯化铵是一种无机盐,化学式为NH4Cl,在水中溶解度较高。
结晶是指从溶液中析出出固体晶体的过程,蒸发皿结晶氯化铵就是利用溶液中氯化铵的溶解度和蒸发的原理来制备氯化铵晶体的实验。
蒸发皿结晶氯化铵的实验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蒸发皿、热源、玻璃棒和氯化铵等。
2. 将适量的氯化铵溶解在适量的水中,制备氯化铵溶液。
3. 将氯化铵溶液倒入蒸发皿中。
4. 将蒸发皿放在热源上进行加热,使溶液慢慢蒸发。
5. 慢慢蒸发的过程中,溶液中的氯化铵逐渐沉淀析出,最终形成氯化铵晶体。
6. 关闭热源,让蒸发皿中的溶液冷却,使氯化铵晶体进一步结晶。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氯化铵晶体的形成过程,了解物质的溶解度和结晶原理。
蒸发皿结晶氯化铵还可以用于教学演示和科学研究,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实验。
蒸发皿结晶氯化铵的实验原理主要涉及到氯化铵的溶解度和蒸发的原理。
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通常在热水中可以完全溶解,而在常温下会析出晶体。
当氯化铵溶液被蒸发后,其中的水分减少,使得溶液中的氯化铵过饱和,在这种情况下,氯化铵晶体会逐渐沉淀析出,最终形成晶体。
除了单纯观察氯化铵晶体的形成,蒸发皿结晶氯化铵的实验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晶体的形态来推测晶体的生长机制,探讨溶解度与温度、浓度的关系等思考性问题,从而拓展实验的内容和结论。
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蒸发皿结晶氯化铵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溶解度和晶体的形成原理,培养实验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希望广大学生在实验中能够收获知识和乐趣,激发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篇示例:蒸发皿结晶氯化铵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操作,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室中。
氮化中氯化铵
![氮化中氯化铵](https://img.taocdn.com/s3/m/3cfddb0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5.png)
氮化中氯化铵
氮化过程中,氯化铵(NH4Cl)是一种常见的产物。
氮化反应通常涉及氮气(N2)和氢气(H2)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生成氨气(NH3)。
在这个过程中,氯化氢(HCl)也会生成。
当氨气与氯化氢反应时,氯化铵就会形成。
氯化铵的生成反应如下:
2NH3(氨气)+ 2HCl(氯化氢)→ 2NH4Cl(氯化铵)
氯化铵在氮化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1. 作为反应产物,氯化铵可以影响氮化过程的产率。
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可以提高氯化铵的产率。
2. 氯化铵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在水中溶解度较高。
这使得它在氮化过程中可以方便地进行后续处理,如分离、提纯等。
3. 氯化铵是一种氮源,可以在农业上用作肥料。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制备其他氮化合物,如氮化硅、氮化铁等。
4. 氯化铵在高温下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
这一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氮化过程的稳定性。
5. 氯化铵的生成过程中,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和反应物的摩尔比例会影响产物的组成和产率。
因此,在氮化过程中需要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氯化铵的产率和纯度。
综上所述,在氮化过程中,氯化铵是一种重要的氮化合物,其生成受到反应条件、反应物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可以提高氯化铵的产率和纯度,从而为后续氮化反应提供原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设计实验——氯化铵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 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自行制定制备氯化铵的实验方案,并制出产品。
2. 巩固实验室的一些基本操作。
如称量、加热、浓缩、过滤(常压、减压等)。
3. 观察和验证盐类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基本原理
本实验用氯化钠与硫酸铵作用来制备氯化铵: 2 NaCl + (NH 4)2SO 4 = Na 2SO 4 + 2 NH 4Cl
根据它们的溶解度及其受温度影响差别的原理,采取加热、蒸发、冷却等措施,使溶解结晶转化,从而达到分离。
以上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克/100克水)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知,氯化铵、氯化钠、硫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不过,氯化钠溶
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硫酸铵的溶解度无论在低温还是高温都是最大的。
硫酸钠的溶解度有一转折点。
十水硫酸钠的溶解度也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达 O C 时脱水变成Na 2SO 4。
Na 2SO 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所以,只要把氯化钠、硫酸铵溶于水,加热蒸发,Na 2SO 4就会结晶析出,趁热过滤。
然后再将滤液冷却,NH 4Cl 晶体随温度的下降逐渐析出,在35 O C 左右抽滤,即得NH 4Cl 产品。
三、实验步骤
方案一:析出Na 2SO 4法(加热法)
1. 称取23g NaCl ,放入250 mL 烧杯内,加入60-80 mL 水。
加热、搅拌使之溶解。
若有不溶物,则
用普通漏斗过滤分离,滤液用蒸发皿盛。
2. 在NaCl 溶液中加入26g (NH 4)2SO 4。
水浴加热、搅拌,促使其溶解。
在浓缩过程中,有大量Na 2SO
4结晶析出。
当溶液减少到
70 mL (提前作记号)左右时,停止加热,并趁热抽滤。
3. 将滤液迅速倒入一100mL 烧杯中,静置冷却,NH 4Cl 晶体逐渐析出,冷却至35 O C 左右,抽滤。
4. 把滤液重新置于水浴上加热蒸发,至有较多Na 2SO 4晶体析出,抽滤。
倾出滤液于小烧杯中,静置
冷却至35 O C 左右,抽滤。
如此重复二次。
5. 把三次所得的NH 4Cl 晶体合并,一起称重,计算收率(将三次所得的副产品Na 2SO 4合并称重)。
6. 产品的鉴定:
取1g NH 4Cl 产品,放于一干燥试管的底部,加热。
NH 4Cl 杂质含量 =(G 灼烧后-G 空试管)g/1g 100%
方案二:析出Na 2SO 410H 2O 法(冰冷法)
1. 称取23g NaCl ,放入250 mL 烧杯内,加入约90 mL 水。
加热、搅拌使之溶解。
若有不溶物,则
用普通漏斗过滤分离。
2. 在NaCl 溶液中加入26g (NH 4)2SO 4。
水浴加热、搅拌,促使其溶解。
3. 然后用冰冷却到0-10C 左右,加入少量Na 2SO 410H 2O 作为晶种,并不断搅拌。
至有大量Na 2
SO 410H 2O 晶体析出时,立即抽滤。
4. 将滤液转入蒸发皿中,水浴蒸发浓缩至有少量晶体析出,静置冷却,NH 4Cl 晶体逐渐析出,冷却
至35 O C 左右,抽滤。
温度 /O C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氯化钠
十水硫酸钠
O C)
硫酸钠
氯化铵 硫酸铵
5.把所得的NH4Cl晶体称重,计算收率。
(将所得的副产品Na2SO410H2O也称重)。
6.产品的鉴定:
取1g NH4Cl产品,放于一干燥试管的底部,加热。
NH4Cl杂质含量 =(G灼烧后-G空试管)g/1g100%
四、实验流程
方案一:析出Na2SO4法(加热法)
23gNaCl 75mL水
△渣(弃) 26g (NH4)2SO4
NaCl溶解过滤
滤液反应蒸发浓缩
Na2SO4晶体称重
趁热抽滤 NH4Cl 称重
母液冷却至40 C 抽滤
母液
第二次蒸发浓缩第三次蒸发浓缩产品检验产品回收
方案二:析出Na2SO410H2O法(冰冷法)
23gNaCl 90mL水
△渣(弃) 26g (NH4)2SO4
NaCl溶解过滤约35C
滤液反应冰冷
Na2SO410H2O晶体称重
抽滤 NH4Cl 称重
母液蒸发浓缩冷至35 C 抽滤
母液
产品检验产品回收
五、注意事项
1用水溶解的溶质量较多时,溶液体积与水的体积不等。
2加热法:水量60-80mL即可,浓缩时要提前作好记号,浓缩不能过度,以防NaCl、(NH4)2SO4析出,趁热抽滤时要预热仪器。
多次浓缩分离(NH4)2SO4与NH4Cl。
3冰冷法:水量75-90mL(Na2SO410H2O析出耗水)。
冷却过程要不断剧烈搅拌(因为结晶过程放出大量热量),形成过饱和aq时未能结晶的话,可加Na2SO410H2O作晶种。
为保证分离效果,在温度降至10C以下时,最好能保持1hr左右。
4以上2种方法中,“冰冷法”分离效果好,但速度慢。
5加热浓缩时要注意不断搅拌。
6NH4Cl与副产品均回收。
7报告格式:
一、目的
二、原理
三、流程图
四、步骤与现象
五、结果
六、讨论
七、参考文献
六、请各位老师注意:
1设计方案与实验报告分别计分。
2产品要求(不告诉学生):NH4Cl 7g
15g Na2SO4 24g (Na2SO410H2O 35g)
3实验课时,尽可能把上面的注意事项写在黑板上。
至于实验步骤与流程图,不要给出。
特别要注意防止泄密(批改设计方案时,发现有部分同学写的设计方案与我们的备课内容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