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与唐代敦煌壁画之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与唐代敦煌壁画之比较中国的石窟壁画历史悠久,作为佛教宣传活动中的重要产物,它更是宗教文化研究的艺术宝库。它见证了自汉末时期以来佛教的刚刚引入,到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起,直至后来隋唐时佛教文化空前繁盛的全过程。石窟壁画的不断发展,不断的自我完善,也规范了整个中国今后的壁画发展和宗教仪式更为后人对佛教历史的了解提供了便利。所以石窟壁画不仅仅表现了佛教的文化的发展历史,同时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容与开放性的特征以及中国文化深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征服力。

魏晋时期,石窟艺术盛行的历史背景是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盛行。战乱频繁的魏晋南北朝,佛教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但是佛教被广大人民接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一番斗争才被接受,因此我们说事实上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自发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僧侣文人将深奥的佛经通俗化,并且塑造出通俗形象的宗教信仰,给当时的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信众找到了精神寄托,进而实现中国化的佛教。

拿莫高窟254窟摩珂萨锤舍身饲虎来说,壁画描绘了摩珂萨锤及其兄弟三人在山林中游玩遇见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和小虎。摩珂萨锤悄悄用木刺刺破喉咙,然后跳下山崖掉在母虎旁边。母虎和幼虎舔食摩珂萨锤流出的鲜血,渐渐有了力气,就把他身上的肉吃完了。壁画体现了佛教舍己救人、勇于牺牲的精神,与儒家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相契合。但是当时的壁画由本生故事占据主导地位。而本生故事的主题思想就是所谓的“忍辱牺牲”、无原则的施舍,表现为生离死别、水淹火烧、狼吃虎啖、自刎投岩等悲剧性场面,这与当时的黑暗的现实生活是相切合的。

敦煌在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代的绘画艺术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这里的“血”不仅仅是萨埵那太子、尸毗王“自我牺牲”的“壮举”,它还应该是土邻强寇的敦煌民众守土卫国的决心和勇气,这些绘画蕴含着一种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 与魏晋形成显明对照的是唐代。

到唐代,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发展,国内加强与各民族联系,在国外与许多亚洲国家频繁交往,各种因素促使唐代产生了辉煌的封建文化.反映在敦煌绘画中,经变故事增多,制作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在这些鸿篇巨制的经变画中,描绘的都是幻想中神化了的人的社会现实活动.由于盛唐社会比较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人物形体健壮丰润,因此,这一时期绘画人物形象,一扫之前的颓态,而丰满圆润、健康壮美、现实意味较强的造型跃然壁面.特别明显的变化是比比皆是的菩萨已完全世俗化、女性化.

《西方净土变》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125壁,大都规模宏大,画风热烈、庄严、富丽、璀璨、一扫北朝壁画的粗犷风气。而反弹琵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更称得上是代表杰作。反弹琵琶写伎乐天伴随着仙乐翩翩起舞,举足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绝技时的霎那间动势。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天衣飘飓,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敷彩以石绿、赭黄、铅白为主,使整幅画面显得更加典雅、妩媚,令人赏心悦目。所以说这幅“反弹琵琶”无论是从反映生活的角度,还是从绘画技巧的角度,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引人瞩目的。

艺术是一面镜子,能放映当代社会的特征。敦煌艺术是历代画家们创意性的杰作。在壁画当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即使是描绘同样经变内容的艺术作品,画家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各朝代壁画表

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也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